《望岳》教案15篇

《望岳》教案15篇

《望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望岳》教案2

《望岳》教案

课题

望岳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岳》教案3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望岳》教案4

学习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习生成:

1、作者生平: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xx。”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望岳》教案5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等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

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板书设计

远望设问由远衬高雄伟高大

(虚)

近望拟人险峻神秀

(实)

望岳

细望对偶反衬神奇力量

(实)

愿望想象抒发抱负

(虚)

评价原则: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多给于正面鼓励;

3、评价要公平、公正。

通过上述两张评价方案,学生可以从老师、小组长等处得到外界的评价,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望岳》教案6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习《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

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望岳》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望岳》教案9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教学环节的设置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既体现出学习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每一处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设计一板多能,既彰显了诗歌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色,又有助于诵读诗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之,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高度融合。

2、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立足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此外,在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奋斗目标。当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笔者对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贯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如,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地完成,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学生讨论回答。没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②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用的时间多,课堂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有虎头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学内容量太大。可以考虑安排两课时,加入“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完全自学下一篇古诗”的部分内容,这样会更合理些。

《望岳》教案1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泰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我国跟泰山有关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登泰山遥望过远方,也有同学并没有去过。无论去过与否,今天我们跟大诗人杜甫一起去《望岳》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名家范读,学生自主疏通诗意。 明确: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诗题是《望岳》,你觉得哪个字是诗眼? 明确:“望”。 2.指名诗中没有直接写“望”,却处处写“望”。诗人都望见了什么?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 3.想象你是杜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你望见的泰山,是什么样子的?把它描述出来。 明确:首联写泰山的博大广阔,似乎整个齐鲁大地都不够延展它的青翠。颔联两句写泰山的神秀,向阳处与背阴处似乎被分为一明一暗的两个世界。颈联再次点明泰山的开阔,但又增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泰山面前,人也会感到心胸开阔,极目千里。 4.齐读诗歌,提问:整首诗都是在写实景吗? 明确:不是,前六句是写景,后面两句表达了作者志向与愿望,是未来的事情。虚实结合。 5.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愿望呢?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明确:表现出诗人不惧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是唐人口语, 意即“一定要”。写出了诗人的壮志。诗人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进行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也暗示了诗人的心胸和气概。这句诗是千古绝句,泰山的伟大,不仅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不但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也写出了杜甫登泰山的心胸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泰山的照片和视频,思考:在歌颂泰山的诗歌当中,这首诗被看作是顶峰,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喜欢这首诗的理由。 明确:①讲求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富有哲理美。③虚实结合。 五、小结作业

《望岳》教案15篇

《望岳》教案15篇 《望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望岳》教案2 《望岳》教案 课题 望岳 教 学 目 标

《望岳》教案:品读李白的壮丽山水诗篇《望岳》

《望岳》教案:品读李白的壮丽山水诗篇《望岳》》 李白的《望岳》是一篇充满了壮美山景的诗篇,也被许多人称之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诗作除了展现出李白超凡写作才华之外,还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望岳”这篇诗的品读呢?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歌背景 《望岳》这篇诗是李白于唐朝时期所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盛世之中。李白时期的人们在享受着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也喜欢到各地游山玩水,热爱自然风光。而“望岳”一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李白当时正在陕西游玩,他不仅仅观看了陕西境内的山水风光,还在自己的思考中,发现了自然界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正是这篇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结构 《望岳》这篇诗的结构非常的简单,因此读者容易掌握内容,对于深入阅读这篇诗有所助益。整首诗共有四句,七言古诗。每一句都是以“岱”字出现的,而且每一个“岱”字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第一句:岱顶如金刚,斧劈琅琊榜。这句话表明大岳山,山巅如金刚,不可战胜;第二句:穴居谁惯贫,乘槎逐北海。这句话表现出的是李

白对在大岳山附近居住的穷苦山民的同情;第三句:五岳祭司舞,九夷礼橙黄。这里是在描述古代五岳之一的大岳山所拥有的祭司活动。最后一句:树高千万尺,江流自由曲。这是全诗最后一句话,主要是表现出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描写手法 李白在《望岳》这篇诗作中,运用了大量如金刚、琅琊榜等具有艺术特色的修辞手法来描绘山脉的形态,以及滔滔江水的流动。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清晰的看到山的峰峦,江的波澜。同时,作者也将本人的情感融入到山川风景之中。比如,他用“自由曲”形容江水的运动轨迹,表现出自然界自由的特点,还用“万丈高楼平地起,秦淮阴阴烟水寒”表现出了杭州西湖山的清丽气质。正由于如此,让我们在阅读这篇诗的时候感受到了山川自然之美的超然离奇之处。 四、主题思想 李白在《望岳》这篇诗中,除了吟咏大自然的壮美风景之外,另外也表现出对现实中社会问题、人类命运等方面的思考。比如,他对穷苦山民的关注,表现出了他深深的同情之心;对于祭司舞和礼器的描写,也揭示出建立自然信仰,尊重自然法则的思想内核。这样,我们在品味《望岳》这篇诗的时候,更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意义。

望岳教案

望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 (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蕴 一、导入 谢道韫有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其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胸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学会读五言律诗。 二、知人论世读五律 1.望岳:“岳”此处指泰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文化也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思考:是登上泰山游览吗?(明确:望:在一定距离之外看泰山) 2.唐玄宗开元23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落第而归。开元24年,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 第1篇:《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才能目的: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的:进步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才能。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风光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确实,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需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老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望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望岳》优质教案

《望岳》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五岳”了。你们知道“五岳之首”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望岳》。 二、自我研学 1.文体知识。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生平四阶段: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3.背景介绍。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多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语速及语调。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理解诗意。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四、合作探究 诗句分析。 1.怎样理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精选17篇)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精选17篇)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篇1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情意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导读提示]1. 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在他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2. 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重点难点导学]背诵此诗,理解诗的意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握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过程与方法: 该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鉴赏诗歌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但目前学生只在初一上册时学过古诗,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鉴赏的能力也不强,故我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山水开阔了人的胸襟,壮大了人生格局。山水化为了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学生分享与山水相关的诗句: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今天我们一起随杜甫《望岳》,领略诗人心中的泰山之美。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介绍背景 公元735年,诗人参加进士不中,736年,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在昌盛时期,也是年轻杜甫个人生活最得意的时候,他踌躇满志,胸怀一腔报国之志。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文体知识积累 古体诗: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或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五字一般为221式或212式,七字为2221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岱dài宗//夫fú /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指导:2-1-2和2-2-1式停顿。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泰山之美,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 教学流程: 一、对比导入: 陈子昂在他人生失意之时登临幽州台,而留下千年绝响,而一代诗圣杜甫落第之际,漫游齐赵之地,也留下了泰山千古绝唱,我们听听青年杜甫在无限风光中唱的一曲青春壮歌——《望岳》。 二、教学过程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远眺泰山而挥笔写下这首即景抒情诗,大声投入地吟诵。 (一)知人论世解读诗歌 1.诗人简介 (1)八个关键词: 杜子美:字,子美。“甫”在中国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少陵野老”:自号,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 “杜拾遗”:(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杜草堂”: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也被称为“杜草堂”。 “杜工部”:又因时任节度使好友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李杜”:与李白为唐朝诗人中最为璀璨的两颗双子星,合称“李杜”。 “诗史”: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诗真实地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中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诗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四大人生阶段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2.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其诗有三首,分别写望泰山、衡山、华山,这三首诗歌也恰好是杜甫在青年、壮年、暮年三个时期心态的真实写照。这一首诗歌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篇一: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1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望岳》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 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 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 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 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 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 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 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 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 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 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 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 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 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 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 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 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 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 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节奏,背诵这首诗歌。 2、明诗意、品诗句,学习炼字、修辞手法两种品析诗歌的方法。 3、体悟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体悟诗情。 难点:明诗意、品诗句,学习炼字、修辞手法两种品析诗歌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 (二)读诗题,知大意 “望岳”:“望”是诗歌诗眼(诗眼是打开诗歌学习的一扇窗户);“岳”:这里指东岳泰山(五岳之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登泰山望泰山景观由此生发情感所作。 (三)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1、听范读,注意听字音和节奏。 2、老师进行朗读停顿、语气、重音、押韵的指导。然后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或男女分读PK)-----自由诵读。 (四)、明诗意、品诗句

1、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诗歌内容处处有“望”,那么诗人从哪些角度的“望”?描写了泰山哪些景,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请自主结合注解,带着以上问题,边读诗歌边了解诗意,感受其中的妙处。(温馨提示:明晰诗意可以抓住注解点出的重点字词义去概述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交流互助,共同解决难理解的字词和诗句。) 2、试着将你所明晰的诗歌大意改写成一篇精简的散文,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3、PPT出示文字配图片帮助学生联想,贯通诗意。 4、自主品析:选取你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大声朗读,然后在一旁写下你的品析------老师做品析角度的提示和品析回答格式示范-------组内交流。 5、抢答检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句中的"钟"和“割”字用得好,试分别分析其好在何处? (五)紧扣中心句,悟诗情 1、这首诗歌的中心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写作背景去了解和感受) 2、PPT出示:知识链接(《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所谓“开元盛世”。二十四岁的杜甫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但年轻的诗人并没有灰心丧气。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期间的杜甫乐观自信、满怀抱负、蓬勃朝气,这首诗就是这个阶段所写的。) (六)、背诵,熟记在心 请同学们快速背读,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听背。 (七)、小结

初中语文_25望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望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导入新课 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三、作者并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也称杜工部。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后人评价:草堂留后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诗圣著千秋。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郭沫若 3.写作背景: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他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四、学习过程 板块一:诵读知大意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泰安市城北。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地区。 5.青:指山色。 6.未了:不尽,不断。 7.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8.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9.钟:聚集。 10.神秀:天地之灵气。 11.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12.割: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13.荡:荡漾.14.曾:通“层”。15.决眦:睁大眼睛. 16.会当:应当。17.凌:登上。18.绝顶:最高峰。 板块二:译读明诗意 板块三:精读悟诗情 1 .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 2 .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