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

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

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

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

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

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

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

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

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

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

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为了达到最好

的效果,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多方面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外和日常生活中有更多体验、感悟和欣赏经典名著的机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诗的内容无关,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这两句再次抒发豪情,真是与诗人心境相合。(感觉自己幸运) 5、总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六、【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象,借助虚景与实景的统一描写,勾勒了大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写法举要】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预习知识点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识重点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

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春天清新绿叶分割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八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中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当时身在扬州,听闻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以表达自己友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2、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 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 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 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

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 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 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 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 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 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 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为了达到最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 文及教案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 【原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一、导入。 师: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诗歌,同学们还记得学习诗歌的方法吗?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歌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过的关于友情的诗句吗?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知诗人 师:谈谈你对李白认识。 生: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 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唐朝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生:著有《李太白全集》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将走进他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写作背景 师:知道了诗人,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

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天宝初年,王昌龄为了一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好朋友李白在扬州听到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远方的好朋友王昌龄,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3、解标题 师: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听说了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消息,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 4、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为心声。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李白,自我设计朗读,看看谁最能把对好朋友的深厚的同情和慰藉表达出来。 生一片朗读之声。 教师作语调语速重音的指导。 (朗读是个性化的,但只要入境入情,就为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打下了基础) 5、明诗意,想意境 师:请同学对着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生: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合作探究: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将诗歌比喻成银河,那么李白的诗必定是其中最耀眼、闪亮的星。在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思,亦能寻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我们能找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样奇伟瑰丽的独特想象,也不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典型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去寻找余光中笔下那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便是个盛唐。”的诗仙——李太白。【板书:李白】 二、诗人介绍 知人论世,对诗人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互相补充,再ppt展示。 三、解题 齐读诗题,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题含义,谈一谈,李白在写下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情。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1:这是一首写给王昌龄的诗,龙标是个地名。 生2:王昌龄被贬了,作者写了这首诗,所以心情应该是沉重的。 师:那题目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异乡的他。 师:所以你觉得此时的作者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对他的同情吧。 师:那我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再读一读题目。 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板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四、朗读诗歌 透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写给被贬友人的诗歌。有同学说,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古诗。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素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全班齐读生字 2.古今异义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留;今义:次序;等第。 乡书何处达古义:书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3.文言句式 省略句:海日生(于)残夜点拨: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行舟绿水前点拨:状语后置,应为“绿水前行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试讲稿和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试讲稿(附配套教案) 试讲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唱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唱师:如果大海能够换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一生等待,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 师:老师唱完了,刚才在唱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都在跟着老师轻轻哼唱着,看来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这首歌。 师:张雨生的这首《大海》唱出了那个年代无数人的思念和牵挂。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大海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或追忆难忘爱情,或展望自由生活,不一而足,曹操面对大海又有怎样独特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去看看吧。二、初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2)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师:说起曹操,哪位同学先给大家介绍下诗人呢?师:哦,你说曹操,字孟德,东汉未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你还说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师:嗯,你还说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 师:看来课前下了不少功夫,老师很喜欢你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请坐。

师:下面呢我们就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看看你能从诗歌中获得哪些信息,开始吧! 师:同学们读书的样子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曹操,现在谁愿意来读读看? 师:就你吧,敢于挑战的勇士,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师:嗯,声音铿锵有力,读出了大海的气势。 师:可是有一个字的读音,老师要提醒你一下。“峙”的“峙”,它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zhi,可一定要读准确了。你再来读一遍试试看。 师:这次就读的非常准确啦,请坐。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师:果然是人多力量大,不但声音响亮,而且非常流利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曹操登上碣石山,听听古诗朗读一起来读出诗的韵味吧师: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现在谁来说说你从诗歌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师:你刚才读的最认真,来说说看。 师:你真棒,一下子抓住了重点。 师:是呀,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三、析读 师: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 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 开始吧。 师: 时间到,在刚才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好习惯继续保持。第一小组刚才讨论最激烈,你们找到的是?师: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一句,你能跟我说说“萧瑟”是什么意思吗? 师:没错,就是形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清冷、凄凉。你的理解很到位。 师:读诗不仅要明诗意,还要读意境,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歌展现的画面吗?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详解(预习、复习、备课参考资料)

4 古代诗歌四首 字音字形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没马蹄(mò)枯藤(téng) 词语解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以,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歌以咏志,倒装句,宾语前置,应该为“以歌咏志”。 杨花,柳絮。 子规,又称“杜鹃”。 客路,旅人前行的道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到来。行舟绿水前: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了极点。三、文学常识 (一)《观沧海》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诗体简介: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题解:交代了事件“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七绝:一句七个字,每首诗四句。

题解:左迁,贬官。 (三)《次北固山下》 诗体简介: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题解:次,停留。 (四)《天净沙秋思》 诗人简介: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晚号“东篱”。《秋思》被人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诗体简介: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三、诗歌分析 《观沧海》: 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观”的作用。【解析】“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对下文所“观”内容的具体描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