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巩固练习: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和理解偏差。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图片等,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要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同时,要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自主学习。

反馈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注重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年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本套教案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为基础,全面覆盖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本套教案共包括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涵盖了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教学方法将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为主,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套教案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同时配套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和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我们将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本套教案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相信,通过本套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学生掌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何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如何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文讲解、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和口语表达等环节,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注

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按照教材顺序,逐篇讲解课文,并进行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和口语表达等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学资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教学PPT、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使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教学资源及使用以及教学反思及改进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混凝土浇筑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了解和掌握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对于确保建筑质量至关重要。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和水等原材料组成,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达到规定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形式、荷载分布、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和强度等级。

混凝土的运输应确保其均匀性和密实性,避免离析和泌水。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坍落度满足施工要求,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应按照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浇筑顺序、浇筑厚度、振捣

时间等参数符合规范要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式,以降低水化热和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的振捣是保证其密实性和均匀性的关键步骤。振捣过程中,应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深度,避免出现过振或漏振现象。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以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根据环境条件和混凝土类型,选择适当的养护方式(覆盖浇水、喷涂养护剂等)和养护时间。

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配合比的设计,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稳定。

在浇筑过程中,应进行坍落度、扩展度等指标的抽检,及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在养护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防止裂缝的产生。同时,应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抗折等试验,以检验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包括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良好的运输和浇筑过程、充分的振捣和养护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为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符合要求。

交流识记汉字的方法,展示识字成果,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初步了解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能够正确认读。

积累与春天相关的四字词语,通过背诵、摘抄,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悟。

拓展有关春天的古诗和儿童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理能力,体现合作的乐趣。

学生自制识字卡片。(用识字加组词的方法“学习生字”)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古诗和儿童诗。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多美呀!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生自由交流。)春天真是多彩多姿的,我们怎样去搜集更多的春天的词句呢?那就让我们

走进《语文园地八》吧!(板书:《语文园地八》)

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汇报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总结识记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故事等。

在语境中巩固识字。课件出示一段春天的句子,其中包含着本课的生字,指名认读。

学生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读词比赛。(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响亮。)

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春、冬、花、入、风、雨、芽、布、飞。指名认读并组词。学生观察范字,交流写字的体会。(重点指导“春”字的书写。)教师范写“春”字。学生书空练习。小组内互相评价打等级。

学生练习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范写。(指导书写:飞:第二笔是横斜钩。)学生书写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指导。(重点指导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的书写。)学生再写,小组内互相展示评

议。教师小结书写情况。

学生练习书写词语,教师巡视指导。(指导书写:冬、芽)学生书写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词语。小组内互相展示评议。教师小结书写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第三题“我会填”。先自己读读题目要求,再按要求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填写情况并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再填一次。小组内互相展示评议。教师小结填写情况。

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发现和使用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过着氏族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东汉: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三国时期: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南北朝时期:4世纪初到6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一些割据王朝,史称“十六国”;南方地区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隋朝: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军南下灭掉陈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

唐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太宗重用魏征等人才;武则天重用姚崇等人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特征是重用人才。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普及,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本文将提供一套完整的部

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将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农耕、手工业、商业、宗教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能够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将介绍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能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引

导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将介绍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能够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行定期的教学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本套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指导,我们相信学生将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本套教案,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请分析唐朝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请分析清朝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的兴起与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法,秦朝的统一与汉朝的繁荣等。

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包括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现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

本课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等。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在教学手段上,

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的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测试、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语文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而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掌握生字。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生字表,包含了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所有生字。

这份生字表包含了大量的常用字。这些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到的,如“你、我、他、吃、喝、玩、乐”等等。学习这些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份生字表也包含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字。这些字虽然不如常用字那样普及,但它们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学习这些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这份生字表还包含了一些多音字和形近字。这些字虽然读音或形状相

似,但它们的意思却大不相同。学习这些字,可以帮助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更加准确和严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生字表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所有生字,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们应该认真学习这份生字表,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内容: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

时间:1951年;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抗美援朝的时间、司令员、著名战役、结果及意义。

时间:1950-1953年;司令员:彭德怀;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黄草岭战斗;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时间:1950-1952年;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目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时间:1953-1957年;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时间:1953-1956年;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是什么?其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开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内容: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意义:为社会主

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什么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这一理论在农村改革上有什么突破?在城市改革上有什么突破?在外交政策上有什么突破?

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2)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2)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邓小平的图片 有人说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复出后,他是怎样领导中国逐步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阴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历史转折》,来领略这段伟大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史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史料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习精品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4~37页。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粉碎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甚了解,且不再像七年级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教法: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比较法。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学法:加强小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所涉及的内容。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巩固练习: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和理解偏差。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部编历史八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与历史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二、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四、教学过程1、导入观看《厉害了我的国》预告片,学生用一句话谈感受。教师:我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后感,那就是这部纪录片用厉害的事实为这个厉害的国家,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表达,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用美学的风格娓娓道来,而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要从一个具有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说起,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2、讲授教师设问:“转折”如何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转折意为事物的变化,首先来探究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4页到35页,完成ppt上的内容(五分钟后)逐一回答教师:详细讲解设问:(PPT阅读资料,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十年,政治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的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思想上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学生回答:文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教师: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学生:角色扮演带有感情色彩的来读一篇日记,总结出但是人们对现实的迷茫和徘徊教师: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左倾错误继续束缚人们的思想,如何给予有力的回击,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极强的理论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束缚,首先在思想和理论上让人们耳目一新,因此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运 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是怎样实现的呢?接来我们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同学们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教材来完成ppt上的相关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时间、内容、意义,选择代表来回答。教师:时间——1978年内容——(表格)A思想上——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才能使得之后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可能。B政治上——首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旧路线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左的错误日益升级直至发生文革的根源,将工作的重点转移,体现了共产党根据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新探索之路C组织上——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十年文革悲剧的出现,在制度上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那么这次会议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国家制度化法律化的体现。意义——伟大的转折通过A表格对比文革前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变化;B文献材料;C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比等三种形式来突破此次会议的意义这一难点。(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教师:设问“拨乱反正”的含义?学生回答教师:乱,是乱世。反同返,意味着恢复。拨乱反正是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继续设问:拨乱反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平反冤假错案教师:为刘少奇平反,这在当时是很敏感,震动极大的政治举措,在实际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也充分体现了我党有能力来改正自身的错误继续设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的范围内展开,那么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呢?(ppt呈现一组数据)学生回答教师:这是一次对广大受迫害群体的大解放,是深得民心的重大举措。3、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列强的扩张和争夺疆土的紧张局势,为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了条件。 ②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其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和中国人民抗争反侵略、追求独立和强盛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发展学生掌握历史层次感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能力。 ②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掌握民族自豪感和珍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清末民初国际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过程(50分钟) 1、教师讲授:清末民初国际形势(10分钟) 要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世界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列强为了抢夺殖民地和疆土,纠缠在仇视和嫉妒的矛盾矩阵中。这场有可能引爆的风暴,最终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苗。

2、小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5分钟) 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参战国及其联盟、战争形势、战争的影响等内容。 3、教师点评(10分钟)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摘取出一些需要指出的要点进行点评。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历史的转折、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等。 4、教师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5分钟) 要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全球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场无休止的屠杀,战争期间双方伤亡惨重,不仅带来了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也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外,这场战争对于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的重塑,以及对于国际法的发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及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相关知识的拓展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展开,用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效果的加强。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二战的影响,以及国际法的演变等等。 五、作业布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本课上承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下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教材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凡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正确评价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文革”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实事求是的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2.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到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新知,加深对三次历史巨变的认识。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思想解放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等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对比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蕴含的变革、进取、民主、开拓的时代精神;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知道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周圆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后来她有了两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大儿子智慧骁勇,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周围的人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原来门可罗雀的家变得门庭若市,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假如这位母亲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她的这两个儿子是谁?

二、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革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 (2)思想理论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1)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我国从此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共同探究: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 比一比: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内容 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人的名誉。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成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观看视频材料等形式展现历史,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等,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对“两个凡是”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改革开放视频 教师: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历史巨变,沧海横流,曲折壮阔,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指引下踏开了一条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从何时起航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十多年前,一起学习那个春天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教师:十年文革为国家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回顾之前所学,文革带来了哪些危害? 生:损失大量财产、大批干部蒙受不白之冤、10年没有高考。 师:文革对中国人来说就像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有没有到来?粉碎四人帮后,社会发展依旧处在徘徊期,当时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会是什么? 生: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师:然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是什么态度呢? 阅读课本,寻找答案生:两个凡是方针。 师: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两个凡是方针,这两个凡是方针还在哪里发表? 生:《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 教师:这三个媒体代表了党中央的声音,因此,当两个凡是方针提出后得到了普遍的宣传,这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为什么会不满?你怎样看待两个凡是方针?会造成什么影响?生:这仍然是在搞个人崇拜,是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导致国家出现徘徊局面,同时阻碍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大量冤案的彻底平反。 师:两个凡是实质上还是坚持左倾错误思想,使全国的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师: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伟大的,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是正确的?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对两个凡是方针进行回击,有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此开始了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阅读相关史事,看看在这场大讨论中都坚持怎样的观点?邓小平的想法是怎样的 生试回答。 师:邓小平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两个凡是束缚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无法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这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及代表性事件,认识到历史转折对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的转折事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定义; 2.熟悉几个代表性历史转折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 1.分辨历史转折的关键特征; 2.思考历史转折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教学PPT; 3.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5分钟)

1.展示一些与历史转折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关于历史转折的讨论。 2.导入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事件才叫做历史转折?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定义,强调历史转折对社会的影响。 2.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历史转折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美国独立战争等,并介绍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PPT展示,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转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有关事件的资料,并做一份 研究报告。 3.小组报告,学生们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扩展活动(20分钟) 1.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转折事件展开思考和研究,并写下 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表达,如诗歌、绘画、故事等。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选和欣赏。 五、总结反思(10分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4~37页。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粉碎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甚了解,且不再像七年级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教法: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比较法。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学法:加强小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所涉及的内容。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国情和民族危机;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转折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探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背景及其意义; •理解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及其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 •分析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深层次原因; •探究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的信仰和历史人物。 3.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3.1 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 2.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 3.2 进度安排 时间内容

10 min 课前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20 min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的讲解与讨论 30 min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的介绍和分析 30 min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意义的总结和评价 5 min 课堂小结: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5 min 课后作业布置:老师宣布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 4.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用于讲解个别知识点和概念; 2.提问法:主要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讨论; 3.研究法:主要用于课堂小组研究,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4.辩证法:主要用于分析历史事件的矛盾和对策,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 教学评估 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深度讨论,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动作、语言和情绪,反映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效果; 3.作业考核:通过自主研究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问卷调查:通过课后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程的反应和评价,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 6. 教学资源准备 为了加强和丰富课堂教学,老师将准备以下资源: 1.教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为课堂教学做好精细化规划; 2.PPT课件:用于展示有关的历史背景、图例、实例、图片和视频等;

初中历史 人教版部编 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 目标 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目标细化 目标层级 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 了 解 理 解 评 价 迁移 运用 家国 情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平反冤假错案√√√√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核心 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法 讲解、问题导向 图片展示学法 自主学习、表格列举、 归纳概括、合作探究 教学资 源 多媒体 板书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建设成就;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史实。 2.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形式和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出现失误的 原因。 课前复习知识点 课中回答问题 巩固学生上节课所 学的知识点,加强与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联系。 二、 展示学习目标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2.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探究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历史意义。 3.列举冤假错案平反的史实。 4.分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朗读学习目标 初步熟悉本节课需 要掌握得内容,便于 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1.展示材料: 提问:当时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什么政策? 2.展示两个凡是方针的材料: 两个凡是的方针正确吗? 两个凡是的方针严重阻碍拨乱反正的进行,窒息着 国家和民族生机。 不推倒两个凡是,思想路线不端正,就不可能进行 全面的拨乱发正,就不可能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 留下的混乱,共和国就不可能摆脱困境,打开新局 面。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教师总结: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的政治基础。 3.展示材料: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 议闭幕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 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这篇讲话, 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 想。 4.展示自主学习问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结果 性质 意义 1.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2.结合教材,自主 学习本子目知识, 完成自学反馈,并 将疑惑点记录反馈 给老师,并在反馈 后备注相关知识 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锻炼学生的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探 究能力,实现以历史 核心素养为课程教 育的奠基石。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容1.展示学生欣赏的视频: 2.展示问题: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转折点 3.引导学生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拨乱反正。 4.展示引用材料: 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5.引导学生对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 1.结合教材,自主 学习本课知识,完 成自学检测试题, 并将疑惑点记录反 馈给老师。 2.阅读材料,跟随 教师引导方向,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 的能力,培养其历史 学科素养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