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概念演变

物流概念演变
物流概念演变

物流概念的产生

1、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1918年英国“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

2、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

3、日本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回国后物流引起日本重视。

4、1979年,由当时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李开信和副总局长余啸谷同志带团出席了日本国际物流会议,首次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一个学术报告:

1979年10月,国家物资总局储运局副局长桓玉珊以《国外重视物流研究》为题向近二千名听众作了学术报告,之后并在杂志上发表同名文章。

第一个学术性组织:

1984年8月,国家计委柳随年副主任担任会长的“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收到李鹏总理的祝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物流学科名字作为全国性学术组织名称的突破了部门界限的学术性组织。

第一本以“物流”命名的杂志:

1984年8月,中国物流研究会出版了《中国物流》杂志,这是

我国首次以“物流”命名的杂志。该杂志只出版一期便夭折。

第一个物流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向确立:

1984年,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第一个确定了硕士培养的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第一本国外物流译著:

1986年2月,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署名为吴润涛、靳伟、王之泰的翻译著作《物流手册》,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翻译发达国家物流的书籍。

第一个高校本科物流专业:

1987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立了高等学校本科物流专业。

第一次国际性物流会议:1989年4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承办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21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内召开国际性的物流会议。

第一个以“物流”命名的学术机构:

1990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以吴清一教授为首的“物流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物流”为学科名称的正式研究机构。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配送”一词:

1992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原材料配送中心”。这是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配送”这种现代物流的形态。

第一个民间资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立:

1994年,我国第一个民间资本创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

流公司在广州成立,并成功地承担美国宝洁公司产品在中国大陆的分销物流。

第一次招收物流管理工程方向博士:

1996年,北方交通大学在我国首次招收物流管理工程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讲话谈及现代物流:

1999年11月,由中国航务周刊承办,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与世界银行联合主办,邀集中国与物流相关主要部门和领域,在北京联合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在大会上讲话,强调要重视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公开讲话谈及现代物流。

物流的发展史复习进程

物流的发展历程 然反映。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PD (physical distribution)到今天的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过程。 1.1物流概念的演变 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对其又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27年,美国学者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词来 行全面的管理,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战后,LM理论和方法逐渐由军事领域渗透到工商领域,产生了诸如Business Logistics 之类的新概念,并得到各国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应用。 1.2国内外物流的发展 1.2.1物流在国外的发展 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切入点。 由于美国和日本在物流发展进程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最为先进的国

家,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的物流发展。 (1)美国物流发展——追求高度自动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这一句话来形容美国物流业的状况最恰当不过。其“器”便是物流机械。 也最完善,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同军队为了卓有成效地调运军用物资,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统筹安排人力运力,解决了一系列物流供应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物资的调运和 拓了企业生产的崭新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美国物流业的初创阶段,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初萌生的“物流”现象。现在,美国的物流已很广泛,涉及对需求的预测,存货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以及厂址、仓库地点的选择,物资的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和储存运输等。 撬动美国物流的杠杆之一是物流机械。为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美国不断加大车辆载重量,一级长途营运企业汽车平均载重量从1950年的5t逐年增加到现在的30t至40t。在液罐车上更是推陈出新,有可运送温度低达-185℃至-235℃压缩气体的保温液罐车,运送温度高达205℃沥青的液罐车及运送熔融合金的带熔液罐车。现在美国物流管理领域,已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十分重视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并非盲目追求全自动化,而是根据任务大小及其他制约条件,全面论证后再确定自动化项目的建设,如全军大型仓库34座,仅有16个仓库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其余各库均是采用半自动化作业模式。美国的物流包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物流的起源 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认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年,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而物流的概念。年,威尔德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年,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 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年,美国韦伯斯特大词典将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年,美国空军在一份学术报告中对后勤学的定义是:计划和从事部队的输送、补给和维修的科学。日本将引进的后勤学译为“兵站学”,将其含义表述为:除了军需资料的订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和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须的资材管理。 年,美国出版的《后勤工程与管理》中引用了美国工程学会对后勤学的定义:对于保障的目标、计划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和保持等有关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2.物流的发展阶段 国外物流发展阶段 ○1物流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后):实物分销 ○2物流开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开发。这一时期,改进物流的工作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尽管在包装、装卸、保管、运输、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合理化,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研究开发物流系统,各部门、行业、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的概念 概念1: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其有关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物的搬运和运输,还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储存保管、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概念2: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定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概念3:物流是指"包装、运输、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 ◆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目录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概念 早期的“物流”译自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物的流通”,简称PD。简单地说,早期的物流概念就是指商品实体的储存与运输,即商品的空间位移。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概念普遍用Logistics取代PD。“Logistics”的愿意为“后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物流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下了不同的定义。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发展,对物流的概念和定义也更加完善。 日本学者林周二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包括物料的废弃与还原,联结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德国学者R 尤尼曼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物流是研究对系统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所进行的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

物流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教案首页 编号:YJQD-0507-07版本:B/O流水号: 编制:审核:批准: 课题:第四章物流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物流成本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或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流基础 一、物流基本概念 1、商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分类 3、第三方物流 4、企业物流 二、物流管理基础 1、物流管理的概念 2、物流服务管理 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I、课前提问:电子商务营销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II、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内容,本次可学习的是物流的基础内容。 III、教授新课: 一、物流基本概念 1、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 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物流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例如,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如图4-2所示是玉米的物流过程,它涉及玉米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配送,交货等一系列环节。家电物流过程包括家电零件,材料采购,集中加工,制造与装配,包装,搬运,装车。运输,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液态牛奶物流过程包括牛奶生产基地取奶,原奶储存,运输,液态奶加工,包装,流通加工,装车,卸车,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物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1年,格罗威尔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们开始认识物流,1918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电话。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齐萧,在市场流通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以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销售过程的物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是为了配合销售而进行的相关运输与仓储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当时还称为实体配送的物流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个概念是有关物流的最早定义,他将物流看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其从属于销售强调了产品销售有关的书驻留没有包括输入物流环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大量生产和销售时期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配送的概念也逐渐被物流取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应急物流的产生、概念及其特点

[摘要]介绍了应急物流的产生、概念及其特点;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特性及其运作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本框架,毕业论文格式最后对系统中应急物资的采购、库存控制以及运输配送进行了相关探讨。 1引言 频繁发生的地震、矿难、禽流感等种种“天灾”“、人祸”,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以减少受灾面积、人员、损失,防止灾难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2]。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应急物流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进行控制,尽量使损失最小化,避免灾难扩大,因此研究应急物流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管理,是目前应急物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及其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2应急物流概念及其特性应急物流是以应急物资为对象的物流活动,这里根据对应急物资的特殊要求和目标,仿照现代物流的定义,给出应急物流的定义如下: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的物流活动。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受灾程度也是事先无法预测的,这就导致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急迫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应地,应急物资的这些需求特点进一步决定了应急物流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从应急物流运作管理方面来看,灾害发生后,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这就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库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对常见的各种应急物资在平时有计划的储存,并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以备不时之需;采购时间务必要紧迫,采购程序也要紧凑简单,还要注重采购对象的质量;同时,有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对物流的运输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满足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常规物流系统中的一些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3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 3.1应急物流系统特性分析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普通物流系统已知商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从获取消费者信息起,通过数量、地点已知的物流中心来进行装卸、流通加工、包装、储存与仓储,以及稳定的输配送作业,将物资从供应商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一切物流活动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运作。而应急物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急”字,一般是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根本目标,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同时,由于不存在订货与交货的缓冲时间,必须争分夺秒,以满足应急需求,也就是说,应急物流系统以灾区满意度及快速配送为主要目标,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期望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物资给事件发生区,在此前提下尽量降低应急物流成本。与普通物流系统相比,应急物流系统在系统目标、设置、设施特性以及配送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3.2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做必要的设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外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物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物流概念产生于1901年。有人认为是约翰·克罗威尔(John F. Crowell )于1901年首先研究了物流问题。 (2)物流概念产生于1905年。有人认为是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 Baker)在1905年提出“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即军事后勤(Logistics)的概念。(3)物流概念产生于1915年。认为是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 一书中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实物分拨)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较为认同阿奇·萧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物流概念的人。这也是早期“物流”被表述为PD的原因。 (4)物流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物流的概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20世纪初经济危机条件下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现代军事后勤理论。战后“后勤”一词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使得物流的含义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坦克大会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 1963年,(美国)全国物流管理协会成立,当时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ouncil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 1985年下半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空袭规模最大的一场高科技的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历时42天,其中单纯空袭轰炸38天,地面进攻战4天,参战国41个,其中出动作战部队的有28个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计76万人参战(其中美军54万人),出动坦克4300辆,装甲车5600辆,飞机4000架,火炮2300门,舰艇400艘(包括6个航母战斗群)。其后勤保障规模巨大。 为搞好后勤保障,美军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空运部队50万人和54.4万余吨装备和补给品,海运了340余万吨物资和610万桶石油,为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证。 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军战时人均日消耗物资约500公斤,平均一个月消耗物资约810万吨(54万美军,30天)。这些物资消耗中,油料约占65%,弹药约占20%,其他消耗物资(包括士兵的口粮、饮用水、清洁用水、备份零件等)约占15%。 一般情况下,海军的人均物资消耗量约为陆军的4~6倍,空军则是陆军的10~20倍。 ——要“打赢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勤是保障! 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中指出:“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定义物流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与外部的移动以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物流管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系统管理科学新的重要分支。物流,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材料管理和货物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物流管理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日臻完善,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物流一词的译法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 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十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於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於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在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 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 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s」,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於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har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初,「Logistics」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Logistics」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覆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s虽然有内函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

第1章物流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 实物配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 随的种种活动,简称,叫做“P.D.”。 物流定义: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 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物流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1986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及其关联的信息,从生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成本-效率的最佳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我国《物流术语》中物流的定义是:“以最小的总费用,按用户要求,将物质资料(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 1996年台湾物流协会拟定的物流定义是:“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是指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综合物流管理:要求在组织物流工作时,注意把物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协调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社会间隔,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同。 场所间隔,指生产的场所与消费的场所不同。 时间间隔,指生产的时期与消费的时期不同。 商流:使商品所有权进行转移,解决所有权更迭问题的活动是商流。商流的研究内容是商品交换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的订货、签订合同、供销衔接、计价结算和商品信息活动。 物流是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物流过程包括商品的运输、存储、装卸、流通加工、包装和物流信息活动。 商流与物流的区别:如表所示, 商流物流 (商业流通的简称)(实物流通的简称) 商品的买卖活动 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 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实现商品的价值; 包括商品的订货、签订合同、供销衔接、计价结算和商流信息等活动 商品的物流活动 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空分离; 实现商品空间位置的转移,并克服商品在生产和消费间的时间差异; 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包括商品的运输、存储、装卸、流通加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本概念 1.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物”,就是通常所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称之物品。 2.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管理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前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第二章物流基本活动 如果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则物流可被划分为: 1)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它是一个整体的物流系统。 2) 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内部范围内物品的流动活动。它又可以区分为五个具体的物流活动,即: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 3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经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我们可以简要地将供应链系统分成三个大的网络:供应网络、制造网络、分销网络。与这三个网络匹配存在有三种物流形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 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这个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看它和整个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运作的协调水平。具体到物流管理而言,就是对供应链上的三个主要物流过程的运作要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供应链系统真正具有竞争力。 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与运输费用。 以下为运输合理化的几项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提高实载率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 (2)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求得合理化。 如在铁路运输中,在机车能力充许情况下,多加挂车皮,在不增加机车情况下增加运输量。在公路运输中,实行汽车挂车运输,以增加运输能力等。

(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运输社会化的含义是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际专业分工,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 (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这一措施的要点,是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或者经过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尽量利用公路。 (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此外,常见的合理化措施还有:配载运输,合装整车运输,流通加工等。 的物流活动。这些辅助性物流活动对于整个物流体系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概括地讲,辅助性物流活动主要有三个: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 第三章物流管理 1.物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目标 物流系统是处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机整体,所以物流是一个系统。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支持物流信息流动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 人们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 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 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 作PhysicalDistribution的。 PhysicalDistribution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 1956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 我国对于“物 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 都毫无例外 “实体分配”或“实 “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 日本人将其译为日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

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在此,我们将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对物流进行划分。 1.社会物流 经济大领域。 中的物流活动, 2.企业物流 (1)企业生产物流 艺过程伴生的, 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 节约劳动力。 (2)企业供应物流 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因此,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零库存等问题。 (3)企业销售物流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 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 等职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统化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现在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参考) 现代物流管理概念的四个方面: 1)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过程,突出过程意识。 2)物流管理的客体包括有形产品(商品),无形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 3)物流管理系统需要进行管理的两项主要活动是流动和信息。 4)客户向供货商进行的反向流动也是物流管理的一部分。 物流系统化、标准化、合理化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传统物流之所以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系统化” ;用系统思想所重新认识的物流总功能并不是原有那些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系统化后产生的新的总功能,而正是这种新的总功能使物流合理化得以实现。 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的合理化则是整个物流管理所追求的总目标;因为降低人工和材料作为第一利润源泉。但当人工和材料成本降低到一定幅度以后,这时候可能空间就不大了。这时候发现我要扩大市场销售,通过扩大市场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把这种途径就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同样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这个市场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人们发现说我怎么样再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在我成本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物流费用如果能有效的把它降低,就等于说提高了我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服务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达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获得“第三利润” 是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的最终目标。 标准化就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着重大决定作用;它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 1.目标: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定量的和可测评的 制定目标是确定我们预期愿望的一种方法。要优化某个事情或过程,就必须 确定怎样才能知道目标对象已经被优化了,使用定量的目标,就可以判断新的物流流程是否比以前的流程更好,企业管理层就可以知道优化的过程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 2.模型:模型必须忠实地反映实际的物流过程 建立模型是把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反映整个物流流动过程。 3.数据: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全面 数据驱动了物流系统的优化过程。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关数据不能够及时 地输入系统优化模型,则由此产生的物流方案就是值得怀疑的,对必须产生可操作的物流方案的物流优化过程来说,数据也必须全面和充分。4.集成:系统集成必须全面支持数据的自动传递。 因为对物流系统优化来说,要同时考虑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的 发挥ERP系统功能,让ERP系统充分的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5.表述:系统优化方案必须以一种便于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形式来表述。 由物流优化技术给出的解决方案,除非现场操作人员能够执行,管理人员能 够确认预期的投资回报已经实现,否则就是不成功的。现场操作要求指令简单明了,要容易理解和执行,管理人员则要求有关优化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在时间和资产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标杆信息更综合、更集中。6.过程:物流过程必须支持优化并具有持续的改进能力。 物流优化需要应对大量的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流目标、规则和过程的改变是系统的常态,所以,不仅要求系统化的数据监测方法、模型结构和算法等能够适应变化,而且要求他们能够捕捉机遇并促使系统变革。如果不能在实际的物流运行过程中对物流优化技术实施监测、支持和持续的改进,就必然导致优化技术的潜力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或者只能使其成为"摆设" 。

物流的基本概念第1章导论

第1章导论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The Concepts of Logistics ?关于物流的概念 物流现象伴随社会商品交换出现。 物流的英文名称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1905年美军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Baiker)在《军队和军需物品运输》一书中称:“那个与军队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如: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PLA 二次大战中,美军及其盟军的大量军事后勤保障实践大大丰富了物流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 1956年10月,日本派了一个12人的考察团赴美进行流通技术实地考察,接触到物流的概念,回国后结合国内的情况,提出了“物的流通”的概念,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认同,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我国从上世纪70-80年代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个概念。 ?与物流有关的名称 ?物流的定义 1.2 物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History and Components ?时间跨度上的三个阶段 ?技术发展上的六个阶段 ?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领域和内容

1.3 物流系统的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 of Logistics Systems ?三种分类方法 ?生产物流的分类 1.4 物流装备与技术 Th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of Logistics ?物流技术的概念 ?作用与地位 ?技术领域 ?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2章仓储装备与技术 Chapter 2 Th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of Warehouse 2.1 仓储概论 The Introduction of Warehouse ?仓储的基本概念 仓储——利用仓库来储存和保管货物。 仓库——是储存、保管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的总称,如库房、货棚、货场等。 作用——仓库是物流系统的一个中心环节,是物流网络的节点。 仓库的功能——储存和保管 调节供需 调节货物的运输能力 流通,配送,加工 信息传递 产品生命周期支持 ?仓库的分类

物流概念的起源

物流概念的起源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专业运输者。50年代初,国外最早将物流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及货物的配送,日本人将"PD"译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后又称为物流、综合物流。 "PD"演变为"Logistic",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物流"技术,在军队的后勤供应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美军后勤保障的英文名称为"LOGISTIC"。战后世界各地将"Logistic"替代"PD",中国将其译为"物流"。美军在后勤保障中成功地运用物流后,很快地又将此成果转化于工业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用于工业,并用英文的"Logistic"(后勤保障)作为工业生产和销售的"物流"管理,"Logistic"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物流被人们真正认识是二战以后,大约已有50年的历史。 物流发展的历程 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大多数有关物流学及物流管理的著作都对物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因此,有关物流发展历程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考《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论》等著作,本书不再赘述。本书是从狭义的角度讨论物流的发展历程,即讨论“物流”这个名词产生之后的物流的发展历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物流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将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90年代;③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物流的作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的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服务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个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保障生产 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方便生活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由来 ? 1921年,美国的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 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 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 ? 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引进美国概 念,改作‘物的流通’。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简 称“物の流”。 ? 中国1979年6月物资代表团赴日后回来引用,并开始使用。 ? 1988年中国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一词。 物流张力三角形 质量 速度 灵活性 价格 竞争性 8 “适” 8个适宜:适宜的数量适宜的目标适宜的地点适宜的时间 适宜的质量适宜的人员适宜的信息适宜的成本 我国标准的物流定义: 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比如回收用于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接受客户的退货、收集容器、原材料边角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过程。其活动有以下五个方面:返品处理、再制造、再营销、再循环和垃圾处理。 现代物流的六大作用: 1、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2、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现代综合物流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 4、现代综合物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现代综合物流是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运输的货源基础。 6、现代综合物流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2007年至今中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但物流企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07年,比5年前的2003年只下降0.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18.3%还上升0.1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率仍高出1倍左右。 但是,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高位运行,并没有带来物流企业利润率的上升。据初步调查,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左右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也就是说,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增长的物流费用,并没有变为物流企业的利润。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物流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运输费用。2007年增长17.6%,占总费用的54.4%;其中道路运输费用增长17.9%,占全部运输费用的63.2%。其中既有有油价上涨的因素,也有运输组织化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各种运输方式不匹配、不衔接,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原因。二是保管费用。2007年增长21.2%,占总费用的32.9%。其中利息支出增长16.6%,占全部保管费用的42.2%;仓储费用增长19.9%,占全部保管费用的25.9%。反映出我国物流运作周转慢、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观。三是管理费用。2007年增长13.6%,占总费用12.7%,反映出我国社会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社会物流总费用,对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极大。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产生20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降低,依赖于物流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使其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如果物流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低到不足以支撑基本的运作,那么,许多企业和资本将会退出这个行业。由此带来的只能是产业化程度进一步降低,物流总费用继续走高。当前物流企业利润率的下降是其发展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较快(例如油价、用工等),而物流企业的分散、弱小现状,在市场上难以取得定价的话语权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形成物流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还需要产业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