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少帅张学良

品读少帅张学良
品读少帅张学良

品读少帅张学良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前行,有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被历史铭记;有的人默默无闻的生存,被历史遗忘;有的人一心想着个人富贵得失,渐渐迷失自我……

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有幸看到了张学良的人物传记,仰慕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其惊险的一生是具有极富有的传奇色彩,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张学良于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东北易帜”并同时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果断行动,显示了张学良极强的军事才能。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逐渐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学良的严令没有抵抗。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于是张学良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对于张学良将军在“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实行的不抵抗政策惹许多人都很不理解,但是我很想说,虽然将军存在失误,但是看待事情应该用辩证的思维,而不能一概而论,邓小平同志在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时曾说过,评价一个人不能因为他的一次错误就否定他所有的贡献。以下是我对先生不抵抗政策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对他的一生有更好的理解:“九一八”事变为蒋介石一贯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下令撤退,而蒋介石日记表明其迟至9月19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有诗人《题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诗:“为邦兵谏死何哀,臣道终缧不世才。苍坡受旨观书处,抗日频传捷报来。”(《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要言不烦地反映了将军兵谏目的和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所付出的牺牲及其历史功绩。

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深入了解,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思想。

张学良的一生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国。国难当头之际,应首先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无关乎官位,无关乎性命,西安事变使得蒋介石对张学良恨之入骨,但是正是张学良的敢于反抗才使得中国不至于全部沦丧,才使得中国人民觉醒。真正的爱国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国难当头第一个敢于站出来,真正的爱国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为了人民而做出自己的抉择。这就是张先生的爱国,一个中国汉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张学良的一生教会了我什么是情谊。他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兄弟,他们的命比自己的命更重要;张学良一直很关心蒋介石,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有跟任何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来),就匆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并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禁。在蒋介石死的时候,张学良曾说,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尽管蒋介石对他心狠手辣,但是张学良从来将他视为自己的至亲,纵然许多政见分歧,但是一颗赤诚的心天地可鉴。

张学良的一生也让我了解到了爱情的真谛。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

荻正式结婚。他们经过20多年与世隔绝、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人吉米·爱尔窦的家中举行婚礼。爱尔窦是张学良的老朋友,证婚人是年已百岁的陈维屏牧师。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但是两颗彼此依偎的心却依旧相依,心在一起,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爱恋。

张学良的一生让我了解到什么是毅力。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张学良曾经吸食过鸦片,但是,他并没有一直放纵自己,他靠自己坚强的毅力最终战胜了鸦片,比起现在在许多人,张学良是我们的典范,面对诱惑,敢于拒绝,拿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我可以。

张学良的一生,命途多舛,惊险刺激,潇洒自在。

年少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表现出色,勇敢果决,重情义,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纵然结果会结束自己的仕途也依旧无愧于人民。被软禁了50余年,依旧乐观阔达,不管发生什么,一颗平常心,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这就够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这不正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吗?

做人,做事,都光明磊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方式,不管环境怎么改变,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尊敬自己尊敬的人,照自己的想法过最纯粹的生活。

历史总是让人着迷,各种扑朔迷离的事件让我们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们看到了张学良曾经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却因为看到了他西安事变里行动的果决刚毅,我们看到了张学良吸食鸦片,却也看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里面有几分真几分假暂且不清,几分无奈几分心酸无法体会,我们痴痴地追随先人的足迹,总是希望找到更多的铁证,去证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可这一切又似乎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些缺点,总有些光芒,张学良如此,蒋介石如此,毛泽东如此。只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正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组成了过去的历史,也正是形形色色的我们组成了将来的历史,只一刻缅怀的心,去感触他们留下的点滴。

张学良或许不够完美,但是足够真实,确确实实的生活在我们的过去里,也将永远存在于所有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其思想也将永远启迪着后人……

参考文献:

[1]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西安事变资料选辑[G]. 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9:432.

[2]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3]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4]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1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668.

[5]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2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6]陈红民. 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J]. 抗日战争研究,

2005(2):205-2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