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①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的城市

①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②代表城市——米立都城.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由希波丹姆(Hippodamus)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方格网式街道网布局形式③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的城市

①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③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不少城市(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知识结构体系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 知识背景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

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 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 其他的理论探索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①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②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戈涅尔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入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格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①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

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

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③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③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①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 500万人以上.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3.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 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

2.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二)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

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六)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发展的动因 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 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 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 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 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 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 3、有机疏散(沙里宁) 4、广亩城(赖 特) 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 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 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 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 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 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发展方案:全面的改建. 技术手段: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特点: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4、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三度空间科学.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F-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绪论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产生的。 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 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3、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发展、理论与实践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和自然的结合,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外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强调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着眼于道路网与建筑群 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中国古代民居:木结构的低层院落住宅;中轴线对称布局。民居→公共建筑→城市。“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域可以界定在以下四个方面: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项设施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城市交通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8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五)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了解)P64 1、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大规模市场网络,同时也刺激了国内民族商业的勃兴。 现代商业的兴起,还带动了以轮船、铁路、公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业兴起和发展。 以上海的地方自治运动为发端,20世纪初形成了全国各地普遍的地方自治运动,以城市为中心建立了一批地方自治机构。 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30余年间,是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较快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较快的发展,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若干重要的政治中心和近代兴起的主要工商业城市相继为日军占领,使得这些地区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出现严重衰退。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昆明等则由于东部大量人口和经济设施的迁入而出现了较快发展。 抗战结束后,东部沿海沿江的城市开始恢复生气,久经忧患和离散痛苦的人民纷纷返回家园,满怀希望,准备重建城市。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了全面内战,造成中国城市的再一次倒退。随着蒋家王朝的崩溃,千疮百孔的城市终于引来了解放,重新获得了新生。 2、中国近到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中,西方列强依据各国的城市规划体制和模式,根据其对所控制的地区和城市按照各自的意愿进行了规划设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广州等租界地区以及被外国殖民者所独占的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城市。 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布于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对南京进行功能分区,共计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等六大功能区。中央政治区是建设重点。1929年公布的《大上海计划》避开已经发展起来的租界地区,以建设和振兴华界为核心,整个中心区的规划路网采用小方格和放射路相结合的形式,中心建筑群采取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抗战结束后,编制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其中上海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和重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最具代表性。 三、我国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熟悉)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城市规划原理_第二章 第三节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_2013年版

1、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 A:《建筑十书》 B:《雅典宪章》 C:《工业城市》 D:《城市建筑艺术》 答案:A 2、对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中,“田园城市理论”是()提出的。 A:霍华德 B:恩温 C:勒?柯布西埃 D:芒福德 答案:A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唐长安城的居住区组织采用坊里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市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市的正中 D:明清皇室建筑日、月、地坛位于北京城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长安城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路,其中最宽的是宫城前的横街和作为中轴线的朱雀大街。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A正确,B错误。元大都采用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的基本格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各有城墙围合,皇城位于内城的内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体现了“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的典型格局。明清时期,保存了元大都的城市形制特征。皇城前的东西两侧各建太庙和社稷,又在城外设置了天、地、日、月四坛。 4、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出现了不少古典风格与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下列选项中( )属于这一类。 A: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 B: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 C:巴黎的凡尔赛宫 D: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典型代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5、下列()最符合有机疏散理论的思想。 A:在中心城周围建设新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 B:在城市向外拓展的过程中,按组团组织新建地区 C:通过城市功能的置换和疏散,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 D:在城市的各组团之间建设保护性的绿化地带 答案:C

03305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范。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Scamozzi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长方形,用城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25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全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4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大纲要求: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的发展 5、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6、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7、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8、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9、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10、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命题规律: 1、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理论的特点及其代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点。 2、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有那几种,各自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注意区分。 3、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这是常考的命题素材。 4、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有哪几个,各方法论的内容及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考核。 5、在《雅典宪章》及《马丘比丘宪章》中有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的特点,是个必考的内容。 6、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城市的规划特点是个经常考核的内容。 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各有其特点,注意以此为题材出题。 内容精讲: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

特点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典型代表米利都城,雅典。 (2)古罗马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成果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在教堂周边形成了一些市场,并从属于教会的管理,进而逐步形成为城市。在教会控制的城市之外的大量农村地区,一些封建领主建设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围绕这些城堡也形成了一些城市。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同时,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典型城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在有的城市中占了统治性的地位。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型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 典型代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 特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这些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典型代表在这些城市改建中,法国巴黎的影响最大。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是怎么形成的. (1)最早因商品交换产生。随着商人的出现,交换场所由临时地点改为固定的市。(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别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城市。 (3)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出现了城市。 2.城市开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各阶段主要产业 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开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效劳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概念 〔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3〕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再城镇化:即"二次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局部。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开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场凸现,城市开展开场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开展缓慢,甚至开场衰落.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在30%以下 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 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为30%~70% 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 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在70%以上 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首次从区域角度阐述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问题的书籍是()。 A. 《管子?度地篇》 B. 《周礼?考工记》 C. 《商君书》 D. 《建筑十书》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是()。 A. 建筑十书 B. 空想社会主义 C. 田园城市理论 D. 卫星城镇理论 :3、下列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的“乌托邦”概念 B.莫尔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不合理的社会 C.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傅里叶等人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并通过实践来推广这些理想 D.傅里叶于1817年提出“协和村”的方案,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协和村”:4、下面对“田园城市”的描述不妥的是()。 A.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B.通过田园城市来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田园城市绿地率,改善生态环境 D.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5、《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公众参与 6、《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出()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A.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B.与自然协调 C.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 D.有机综合多功能 7、下列属于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是:() A.田园城市理论 B.卫星城镇理论 C.大城市带理论 D.有机疏散理论 8、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勒?柯布西埃 B.赖特 C.霍华德 D.伊利尔?沙里宁 9、城市规划面临的趋势不包括()。

A.城市全球化 B.空间市场化 C.信息网络化 D.城市土地集约化 E.全球城市化 10、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 A.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B.强调社会公平 C.强调经济增长 D.强调环境保护 11、以()为标志,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A. 勒?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城市 B.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C. 恩维提出的卫星城 D. 赖特提出的“广亩城” 12、《雅典宪章》核心的规划思想是()。 A. 城市交通 B.有机疏散 C.功能分区 D.卫星城 二多项选择题试题1 满分值:3.0分状态:未答实际得分:分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A. 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B. 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C. 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D. 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下列属于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有()。 A.田园城市理论 B.卫星城镇理论 C.光辉城市 D.广亩城 D.大城市带 F.有机疏散理论 :3、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 A.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并将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B.把对大众阶层的普遍关怀置于社会改造目标的首位 C.强调向工业社会过度的必要性 D.明确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 4、“田园城市”理论中,霍华德主张“城市周边永久保留一定绿地”,主要目的是()。 A.保持生态环境 B.提供休憩场所 C.控制城市规模 D.提高娱乐场所 5、勒?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规划理论包括以下观点()。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7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四)

3、城市规划方法论 方法论内容 综合规划方法论综合规划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综合规划方法论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它所强调的是在思维的内容上是综合的,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相互的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理性,即运用理性的方式来认识和组织该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质量是建立在通过对对象的运作及其过程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代表人物有麦克劳林和林德布罗姆。 分离渐进方法论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在针对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是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及时的行动,而无需对战略问题的反复探讨和对各种可能方案的比较、评估 1959年,林德布罗姆发表了《“得过且过”的科学》,从政策研究角度提出了渐进方法的优势所在,从而促进了渐进规划方法的发展。他还强调在渐进方法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为大变原则、稳中求变原则。 混合审视方法论混合审视方法是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两部分组成。所谓基本决策是指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所谓项目决策是指微观的决策,也称为小决策。这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在此过程中,是依据分离渐进方法来进行的。 从整个规划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基本决策的任务在于明确规划的方向,项目决策则是执行具体的任务。” 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 论连续性城市规划是布兰奇于1973年提出来的有关城市规划过程的理论。他认为,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的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待。布兰奇所提出的连续城市规划包含的两部分的内容特别值得重视。首先,他认为在对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世界城市界定的标准:1.人口规模标准,通过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划分城市;2.人口密度标准,通过单位地域空间内聚集人口的密度高低划分城市;3.行政区划的标准,通过政府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划分城市; 4.职业构成的标准,通过人口职业的构成划分城市。 5.古代城市(古埃及、古中国)特点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亡之城”和新王朝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和城市景观设计。 ➢中国古代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选择城市位置特别重视水文地理条件 2.绝大多数城市平面为方形,道路为方格网结构 3.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4.体现城乡一体、区域规划和大城市地区规划的思想 5.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6.考虑防洪、防火的要求 7.城市规模之大,世界少有 6.直辖市、副省级城市 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2000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7.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课后习题集及其规范标准答案(第四版)2章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课后习题集及其规范标准答 案(第四版)2章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 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2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②城市 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 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 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 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摆布。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 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 60%或者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坐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3、城市规划基本价值观:近 20 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城市规划理想目标: “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5、和谐城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1、用地评定的要求 (1)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坡度的范围、界限、参数 (2)潜在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强度划分 (3)活动性地下断裂带位置,地震烈度及灾害异常区 (4)按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 (5)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藏范围 (6)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 2、城市用地评价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普通不需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善条件后才干修筑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者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成绩分布:平时成绩(考勤:10%,调研报告:20%),考试(名词解释,选择题,减答题,问答题(关于城市设计、人口即两次调研)) 考试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镇化定义: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转化 (de)现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de)比例. 3、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de)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de)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比 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de)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de)剩余劳动力 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 中工业(de)发展和技术(de)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 业. 4、国内外城镇化规律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周礼.考工记

A、记述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B、将等级制度贯穿其中 城市规划独特(de)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de)建立 2、管子.度地篇 关于居民选址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de)束缚 3、周易 A、创立“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B、“形胜环境”规划观念(de)形成 C、“象”“数”关系重要性(de)建立 3、建筑十书 A、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 B、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de)古典建筑书籍 4、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提出) A、以方格网(de)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de)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反映古希腊时期市民民主文化(民主与平等) B、希波丹姆模式(de)完整体现:米利都城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城建史复习) A田园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