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形成的条件

1、技术进步;

2、社会分工;

3、商品经济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

①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②科技革命与创新③全球化与新经济④城市文化特质

城镇化含义

Ⅰ 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和形态上的城镇化。①人口的集中,城镇点的增加及城镇规模的扩大;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Ⅱ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方式、态度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①农业剩余贡献;②工业化推进;③比较利益驱动;④制度变迁促进;

⑤市场机制导向;⑥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⑦城乡规划调控.

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就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之和,城市体系的研究,起始于格迪斯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完整的城市体系包括三部分的内容:①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城镇规模上的相互关系;③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邻里单位的思想包括六大原则:1。规模:考虑的是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2。边界: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有绿地、小公园和娱乐空间以满足居民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应围绕一个中心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也可以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每一条道路应当有功能分工,整个街道网要设计的便于单位内部的运行又要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简述《雅典宪章》的主要观点。

《雅典宪章》(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居住问题:①人口密度过大②绿地缺乏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公共设施少

建议:在城市中最好地段建造房屋,规定不同地段不同的人口密度。

工作问题:工作地点布置无计划,导致交通拥堵

建议:计划的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交通问题:宽度不足,交叉口过多,没按功能分类。

建议:从整个街道系统规划入手,科学划定道路宽度。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它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间的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马丘皮丘宪章》(1977年):它是对《雅典宪章》的修改和补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私人车辆应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2.发展交通应与“能源危机”取得平衡;3.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4.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5。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6。生活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有限制即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认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中存在矛盾:(一)城市与居住条件的矛盾;(二)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三)城市土地问题.

原因:人口过多,过于集中,造成居住拥挤,城市不断膨胀;城市无限制扩展又造成土地投机。建议: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2.使土地归属于专门的统一机构,消灭土地投机;地价上升所的利润由城市机构支配;3.当城市规模太大时,要对人口进行控制,或建新城转移。认为1。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与自然和谐共存;2.城市土地归属于城市里面的统一机构,并且改革土地制度,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来自租金;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在各方面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也是大城市的派生物。

组织方式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c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年代。

《管子》《孙子兵法》: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打破了城市单一模式,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发展商业、手工业.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农田分配和交通布局角度,阐述了城市发展与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规划事件:修建洛邑城

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建设部署

城市人口规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通常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视作城市人口,即在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在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城市用地规模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的总和,其大小通常依据已经预测的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性质、规模等级、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来计算。

《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总体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四个等级:

Ⅰ级为60。1——75。0 m2/人;Ⅱ级为75。1———95。0 m2/人

Ⅲ级为95.1——105.0 m2/人;Ⅳ级为105.1——120.0 m2/人

城市用地分类、用地评价及用地评价分类

城市用地按用途分,有10大类、46种类、73小类。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是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用地经济性评价.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①地质条件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④地形条件。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与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建设条件的评价更强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评价标准: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②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③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经济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

据影响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的因素:①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和其他因素等;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定义: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的使用功能、工程的适宜程度、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是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作出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适宜性区划,即划分出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和采取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建设的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可用于建设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一般来说用地条件很差.

用地评定的成果: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用地评定图有地下水深线、洪水淹没线、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等.比例应与规划图纸比例一致。

城市建设用地选择(1)选用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和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反映,在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之后,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并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基本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经济技术指标率

四、问答题(2小题,共18分)

1、(8分)请阐述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从总体规划内容上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10分)试阐述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确立了功能分区和终极蓝图式的规划手法,同时认识到人、人的活动、人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规划师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其进行了发展和修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

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用地内基底面积/规划用地总面积

绿化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居住区用地的组成

①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用地。④绿地居住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将居住用地分为四类,一类最好,四类最差。

影响城市居住用地的因素:①城市规模(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方面);②城市性质;③自然条件;④城市用地标准。用地指标:①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按照国标,比例为20%-32%,可视情况定);②居住用地人均指标(按照国标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并且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

居住用地的选择:①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②用地应与城市内其他功能用地相互协调关系,;③注重居住区周边的环境影响;④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⑤充分利用旧区原有设施,节省投资;⑥考虑到居住建设的可行性以及效益;⑦要注意留有余地。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①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时,可成片紧凑地组织布置,旧城区改造时不适用;②分散布置。③轴向布置:一般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时,居住用地或者一些与产业用地相配的居住用地沿着由中心向外的放射形交通干道布置,并逐步延展。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①用地的形状和规模;②地形要求③水源要求④能源要求⑤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⑥工业的特殊要求。⑦其他要求.

交通运输的需求: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便捷运输件的地段布置工业可有效节省建厂投资,加快工程进度.①铁路运输:运量大、效率高、费用低投资高、用地面积大且平坦;②水路运输:费用最低廉,但需考虑枯水期的转运问题。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①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要充分考虑风向、风速、地形等因素;静风频率高的地区,宜布置在空气流通的高地是加大烟囱高度。②防止废水污染:城市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不得在有害废水的下游开辟新的水源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省费用。③防止工业废渣污染:应尽量回收利用.④防止噪音污染.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相互关系: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在大的工业厂区,应组织安排交通工具。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的分类:按照环境污染可以分为:①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的工业。此类工业一般适安放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上。②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此类工业一般应与城市保持一定距需设置较宽的绿化防护带上.③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此类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④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此类工业可分散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独立地段上。

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①有足够的用地面积;②职工居住用地应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③工业区和其他用地,应保持紧凑,互不妨碍,并应节约用地;④企业之间应开展合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①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②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③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④工业地带。

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道路红线:指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分;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也叫路幅宽度。

1.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2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5)、节约紧凑、强化结构;

(6)、远近结合,弹性生长;(7)、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的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理论学说.

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制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都比把城市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全面和深刻。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

(3)、索里亚·玛塔的带形城市:探讨了现代城市内部生长的潜在可能。

(4)、戈涅的工业城市:展现了现代城市的基本组织原则。

(5)、卡米洛·西特的城市形态研究:强调了城市空间组织上的艺术性原则。(6)、格迪斯的学说:建立了现代规划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4、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规划原则;

1.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2)城市审美原则;(3)生态环境原则;(4)因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6)整体性原则.

2.主要内容调查与评价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户外游憩条件,研究、协调城市景观建设与相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评价、确定和部署城市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评城市景观的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的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水平是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根据其内容和任务不同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城市规划为依据,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起重要的龙头作用) 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综合效益,城乡整体协调原则,安全原则,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社会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及其控制引导措施。 特点:综合性的工作,法治性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的工作,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城市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辨别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A诠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B诠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心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分布。C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D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的主要成果:文字说明,必要的示意性图纸。城市规划的过程:A城市背景B城市特点C平面布局D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知熬城市合理发展。主要内容:A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B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C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D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E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F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G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H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I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救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J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K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L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a.成立城市机构,把所有土地买下来 b.城市之所以盲目发展,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磁性,而这种磁性是可以移植和控制的 c.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4、集中:柯布西埃,“明日城市”,1922--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认识现代城市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5、卫星城-源于19世纪末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问题,大城市工业和人口增长很快,使得城市膨胀 解释: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 6、三代卫星城之间联系:目的一样——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工业;方式一样——都是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应用和发展。B.区别: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是不成功的;第二代——疏散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第三代——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要求 7、雅典宪章:.概念:指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的论点,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B.八大论点a.城市要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b.提出了 城市的四大活动c.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d.确定好居住与工作 的关系e.游憩场所和新建的居住区必须留有绿地,旧区旧建筑拆 掉建绿地,市郊有良好的风景地带f.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 道路的宽度要按调查的交通量来确定g.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和地区:要保留名胜古迹h.总结:再一次强调要按功能分区,邻 里单位来组织,强调立法,强调城市规划的三维空间,单栋建筑 的表现。 8、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 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 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继雅 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一个文件。 两者的比较:《雅典宪章》:明确的功能分区;机械主义和物质空 间决定论;终极状态。 《马丘比丘宪章》:系统论;社会文化论;过程性动态性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 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 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 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 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 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 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 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 态性。 三、1、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义: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规划内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法定程序批准 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 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2.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 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 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 的规划 3.(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 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 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 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 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两证一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 四、区域规划定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内容:主要内容是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 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 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作用: 协调关系、优化布局 五、1、用地:按照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类,通常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建设的用 地。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 类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条件很差,需采取特殊工程后 才能使用。 城市用地分类: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行政、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 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 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一)工业用地的选址: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用地或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附近;二类工业用地宜单独设置,城市下风下水地 段;三类工业按环境保护要求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进行选址, 与居住用地的距离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接近水面、风 景优美;注意与就业区、商业中心的关系;上风向,与有污染的 工业有隔离 2、布局:集中布局: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 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用地紧凑节省市政投资 方便居民生活 缺:各类用地相互干扰,中心交通压力大 分散布局: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 分割,形成若干组团 优: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缺:城市用地分散,联系不便,投资较高。 组团状:形态: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 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优点: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 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规划要点: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 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 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六、1、城市性质:(一)、含义----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 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 能;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 济、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从数量上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 2、城市规模:(一)含义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因用地规模随 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 部分组成(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二)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意义 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人口规模 和经济效益关系很大(人口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 问题—适度规模 3、什么是禁建区?如何划定? 禁建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 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 发项目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基本农 田保护区、河湖湿地绝对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 区、地下水源保护区核心区;山区泥石流高易发区; 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 4.城市总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 法对规划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 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 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作用: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 内容;具有其它规划无法取代的综合调控性质;其作用通过城市 空间资源要素的落实来实现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研究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 市各项建设用地;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 期建设的关系 七、控规的作用: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2、与管理 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3、体现城市设计 构想4、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要素:1.土地使用控制2.环境容量控制3.建筑建造控制4.城市 设计引导5、配套设施控制6.行为活动控制 1、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多有建 筑物的总建筑屋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计算:商业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公共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住宅 总建筑面积+学校、幼托总建筑面积除以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1、概念: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 面积的比例 2、计算公式:商业服务设施基底面积+公共服务中心基底面积+ 住宅总基底面积+学校、幼托基底面积除以用地面积 3、建筑限度: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 ?八、1、城市道路分类: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城市道 路分为4类: 快速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的汽车专用道路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 次干路:城市区域性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 功能 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的直接与两侧建筑物、街坊出入口相接的 局部地区道路。 2、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 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道 路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但有些城市在道路红线外侧另行 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地用地,并为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的可 能留有余地。 3、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 优点:占地少,投资省 缺点: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 适用: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 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 优点: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 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 适用: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地形地物 特殊,或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 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 缺点:机动车行车车速受限制占地大、投资高 优点: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有利于夏天 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等 于或大于40m的城市道路 四幅路,俗称“四块板” 优缺点: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路更为有利。但占地和投资都很大, 路口通行能力低 适用: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城市铁路、客运、公路汽车站、航空港的选址 1、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与货场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2、 客运站城市市中心边缘距离市中心2-3公里以内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与其他联运点反映城市大 -------------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3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4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5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6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8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更。 9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0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11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12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共分为10级。 13盛行风向: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该时段内的盛行风向。P198 1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15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19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20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 21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2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23容积率:是反映建设强度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44992

城市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土地由划拨----土地的有偿使用(土地招牌挂) 城市规划: 服务于政府立项项目内部使用设计的蓝图 控制引导所有建设行为的,对社会公开的全覆盖的城市空间使用规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 空间技术手段----以调控城市空间技术为手段的城市公共政策。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a.规定性指标: (一)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小类进行标注。 (二)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三)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它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 建筑密度= 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 (四)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五)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六)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七)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八)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九)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 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 电力设施(配电站、所), 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 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等。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人口容量: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要求。 其他环境要求 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实践 a.范围划分:城市较完整的功能区和地域比较独立 b.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一)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二)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 (三)人口分布现状; (四)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1.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 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决都不可能十分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 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 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 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 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 10.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 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引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建筑体量、形态、色彩、风格及其他环境要求。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聚集,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四个阶段 ●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 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

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颁布新的户籍管理政策,调整市镇建制标准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6.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 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居民得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城市规划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并掌握一些实践经验。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其核心概念在于城市空间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人口统计学和城市地理学。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变化、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的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则是研究城市区域形态、城市空间布局及其规划的学科。这两者提供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完整的理论基础。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质量,以优化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的要素 城市规划的要素包括城市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和环境质量,这些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布局。 五、城市规划的方法 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策略、社区参与、管理机制和技术工具等。这些方法通过规划师、城市设计师、环境分析师等来完成。 六、城市规划的步骤

城市规划的步骤包括问题分析、调查研究、城市需求评估、城市计划设计、方案评估和规划实施六个步骤。 七、城市规划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峻,其中包括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使用的效率不高、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城市环境的恶化等。 总之,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原理对我们有效实施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上述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原则以及实践方法,增强城市规划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 些基本原则和理念。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帮助读者复习相关 知识。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确保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2. 空间分配原则 空间分配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城市由不同的功 能区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合理的空间分配可以提高 城市的效益和便利性。例如,将居住区与工作区相邻,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交 通拥堵;将商业区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方便市民购物和消费。 3. 交通规划原则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 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如 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机动交通。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4. 环境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规划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和 公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和废弃物 的产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 社会公平原则 社会公平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供良好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此外,还需要推动社会平等和公民参与,确保每个人都 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6.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需 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 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此外,还需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和 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城市规划 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世界城市界定的标准:1.人口规模标准,通过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划分城市;2.人口密度标准,通过单位地域空间内聚集人口的密度高低划分城市;3.行政区划的标准,通过政府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划分城市; 4.职业构成的标准,通过人口职业的构成划分城市。 5.古代城市(古埃及、古中国)特点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亡之城”和新王朝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和城市景观设计。 ➢中国古代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选择城市位置特别重视水文地理条件 2.绝大多数城市平面为方形,道路为方格网结构 3.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4.体现城乡一体、区域规划和大城市地区规划的思想 5.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6.考虑防洪、防火的要求 7.城市规模之大,世界少有 6.直辖市、副省级城市 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2000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7.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