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11例

胃镜下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11例
胃镜下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11例

胃十二指肠疾病试题(含答案)

第三十七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填空题 1.胃粘膜屏障包括____粘液—碳酸氢盐屏障____、____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____、____胃粘膜血流____。 2.十二指肠分__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__四部分,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位于___降部的后内侧壁中部_____,是____胆总管____和___胰管_____的共同开口,距幽门____8~10____cm,距门齿____75____cm、 3.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溃疡的机理是____切除了胃窦部消除了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____、___切除了大部分胃体减少了壁细胞主细胞数_____、____切除了溃疡的好发部位____、____切除了溃疡本身____。 4.胃的区域淋巴结分____3____站____16____组。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___淋巴转移_____。 5.进展期胃癌按Bormann分型法分为____结节型,溃疡局限型,溃疡浸润型,弥漫浸润型_四型。 6.胃近/远端大部切除范围应达全胃组织的____不少于60 %___。 7.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第三部受____肠系膜上动脉__压迫所致。 8.迷走神经切除术后并发症有___吞咽困难,胃小弯缺血坏死,腹泻__。 二、判断改错题

1.因溃疡作胃大部切除术,通常认为适当的胃切除容积是50%~60%。 2.对于穿孔时间在24小时以内胃溃疡穿孔病人,腹腔内炎症和胃十二指肠壁水肿较轻,如一般情况可,可行彻底性手术。 三、选择题: [A型题] 1.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肯定无疑的一点是____D____。 A.饮食不规律 B.情绪激动 C.饮入过多洒类等刺激物 D.胃酸过多,激活胃蛋白酶 E.以上均不是 2.胃的血供来源,哪些是错误的___C_____。 A.胃腹腔动脉干分出胃左动脉 B.肝固有动脉分出胃右动脉 C.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出胃网膜右动脉 D.脾动脉分出胃网膜左动脉 E.脾动脉分出胃短动脉 3.胃穿孔的X线检查所见主要为___B_____。 A.双侧横膈抬高 B.膈下游离气体

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诊断详述

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诊断详述*导读: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作出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马赛克征,胃黏膜特别是胃底部出现散在红点或多发的重染红点及自发性出血,多能确诊。胃镜活检因取材小且表浅,除有一定程度的充血外,多无明显异常,无助于PHG的诊断,亦有报道有50%的内镜活检标本病理见有毛细血管扩张。 应与各种胃部症状相鉴别诊断。特别应与胃黏膜充血水肿鉴别。胃黏膜充血水肿是因为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 预防: 1.药物治疗 (1)普萘洛尔(心得安):普萘洛尔能通过收缩内脏小动脉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减少和门静脉压力下降,可获得控制出血、改善内镜下胃黏膜病变及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动物试验发现,普萘洛尔能减轻门静脉高压时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对门静脉高压大鼠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研究均显示,普萘洛尔是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及胃黏膜血流量而起作用的。双盲对照实验证实,普萘洛尔为目前预防PHG再出血的惟一药物。也有些患者对普萘洛尔反应差或无反应。国外资料推荐的普萘洛尔初始剂量为10~20mg,

2~3次/d,剂量逐渐增加到80~160mg/d,国外剂量一般偏大。国人的适宜剂量还需摸索,应做到个体化,一般用药后心率较用药前减少25%为宜。PHG 长期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者,若中断药物常可导致再出血,应引起重视。 (2) 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通过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控制出血。但这类药物在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同时,也减少胃黏膜血流灌注,降低血红蛋白浓度和氧饱和度,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因此,对于PHG出血,一般认为以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为妥。近年合成的血管加压素衍生物特利加压素(叁甘氨酸赖氨酸加压素)有明显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作用,副作用少,虽使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但氧饱和度下降轻微。 (3)生长抑素:生长抑素(施他宁)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善宁)降低肝静脉楔压和胃黏膜血流量,可用于PHG出血的治疗。生长抑素、奥曲肽作用机制以间接作用为主,它们经拮抗高血糖素等血管扩张物质,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起作用。 2.介入治疗 (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放射介入手段,适用于药物及胃镜不能控制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难治性腹水。由于TIPPS术既能持久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又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与传统的门体分流术相比,TIPS术指征宽,Child C级患者也适用,近年来应用TIPS 治疗PHG的报道在增

胃镜诊断及描述模板心得

胃镜心得 胃镜下诊断及描述模板(自己整理,绝无抄袭) 临床胃镜下常见疾病: 食管: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食管白斑(没啥临床意义,基本不报)、Barretts食管、食管裂孔疝、食管癌。 胃: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包括尤状胃炎即痘疹样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粘膜肿物(包括粘膜下肿瘤)、胃癌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溃疡、十二指肠球霜斑样溃疡、十二指肠球憩室。 疾病内镜下诊断模板: 食管炎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条形粘膜破损,长度小于5mm或大于5mm。(有的老师齿状线上虽然没有粘膜破损,有小片状充血也报为食管炎)。 注:根据食管粘膜破损长度及破损粘膜间是否有融合,分为A/B/C/D四级,常用洛杉矶(LA)分级法;食管炎内镜下分级:(LA-A/B/C/D)。 如:描述: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条形粘膜破损,长度小于5mm。即可诊断为食管炎(LA-A)。如食管粘膜破损大于5mm,未见融合,即可诊断为食管炎(LA-B)。

Barretts食管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舌形/岛形/环形橘色粘膜。即可诊断:Barretts食管?(注:必须加?,因不能确诊)注:齿状线上原本是粉红色的食管粘膜,齿状线下是橘色胃粘膜(即胃的贲门部),但如果发现齿状线上有一小块或一条橘色的胃粘膜(舌形或岛形临床较常见),说明部分食管粘膜被橘色的胃粘膜所取代了,就怀疑是Barretts食管,是癌前疾病,食管癌的风险较常人高几倍。但小的Barretts食管其实临床意义不大,范围比较大的barretts食管就得注意定期复查了。 霉菌性食管炎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食管粘膜见大量白色颗粒样分泌物附着,刷片1片,齿状线清晰。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等刷片病理结果方可确诊,凭诊断经验,诊断率常>80%)。 镜下表现:大量白色豆腐渣样白色颗粒物附着,需与食管白斑相鉴别:食管白斑镜下也是白色分泌物附着,但不像豆腐渣样那样明显,分泌物都较规整。 食管裂孔疝诊断模板: 胃底:粘膜欠光滑,翻转胃镜可见一疝囊形成。诊断:食管裂孔疝?诊断食管裂孔疝,需查消化道造影检查,即可确诊,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往往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可能会有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癌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食管上段/中段/下段/齿状线上见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 黄有能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黄有能 发表时间:2016-05-23T10:48:08.5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黄有能 [导读]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十二指肠钩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一般多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附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108例分析) 黄有能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巴马 547500)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066-02 十二指肠钩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一般多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成虫咬附在肠粘膜上,致多数患者就诊时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诉,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出血点及小溃疡导致宿主慢性失血。本文主要对我院自1998年5月~2015年5月经行电子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108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巴马瑶族自治县十二指肠钩虫分布现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病历资料 本组108例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病程3月至4年不等,其中单纯以上腹不适就诊28例,以上腹不适伴解黑便61例,以黑便就诊18例,以呕血为主要症状就诊3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大于等于110g/L者12例,91~110g/L者52例,60~90g/L者40例,小于60g/L 者4例;粪便常规检查:潜血阳性者86例,占阴性者22例。大便镜下查找虫卵阳性者72例,占66.7%,阴性者36例,占33.3%。 1.2 分布特点 本组病例分布情况:性别: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分布:14~18岁16例,20~40岁24例,40~68岁68例;区域分布:巴马镇40例,甲篆31例,那桃20例,燕洞7例,凤凰3例,所略4例,东山1例。所有患者职业均为农民。 其中1998年5月~2006年5月发现病例74例,2006年5月~2015年5月发现病例34例。 1.3内镜检查结果及镜下特点 本组108例患者均发现钩虫体,虫体数目多少不等,其中最少者1条,最多者镜下无法核计数目。钩虫体附着部位:胃窦部:3例;十二指肠球部22例,十二指肠降部65例,球部及降部均发现虫体8例。内镜下十二指肠钩虫呈细长略透明肉红色,吸附于肠壁及胃窦壁,虫体呈弯曲或蚯蚓状蠕动,对其充气或冲水时钩虫以吸附点为支点摆动明显。十二指肠粘膜可见散在或群簇样出血点,部分糜烂形成小溃疡大小多为3~5毫米,其中1例患者可见球腔内少量鲜血淤积。 1.4 治疗与结果 所有患者均给予左旋咪唑,肠虫清等驱虫药物按疗程规范化治疗,并发症严重的患者给予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减轻,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阴性,无虫卵;胃镜检查:胃肠粘膜未见出血点灶,未发现钩虫体。 2.讨论 钩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病例报道,主要以中温带、温带分布为甚。根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我国地处中温带、温带各省市发现钩虫病病例约19405万,平均感染率约为17.16%,其中以海南省、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病例数最多。而地处黄河以北地区的东北、华北和西北10个省(区)发现病例较少,总体感染率低于1%[1]。十二指肠钩虫病的诊断,既往多以临床症状及大便钩虫卵阳性为主要诊断依据,多属于间接性和主观性诊断,而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症状多有共性且大便查找够虫卵亦存在阳性率不满意的缺点,从而容易导致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现象,通过本组病例,笔者发现通过消化內镜可直接观察到钩虫体,并可钳取虫体进行寄生虫学检查,从而获取明确诊断依据,因此內镜学检查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病一项重要辅助检查。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可经过人体皮肤或黏膜接触进入人体,而部分可经口腔直接进入人体肠道内。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病后,患者可出现钩蚴皮炎(又称“粪毒”),多见于足趾、手指间等与泥土接触处。钩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可引发感染者的消化、吸收等功能紊乱。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其机理主要是:(1)钩虫成虫叮咬粘膜壁,摄取血液粘膜为食,造成粘膜出血、糜烂;(2)钩虫头腺可分泌抗凝素,使叮咬点血液不易凝结,导致粘膜持续出血;(3)钩虫有不断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易造成大量新旧出血点,从而加重失血现象[2]。本组病例中发现钩虫最多者镜下无法核计数目,其中1例患者十二指肠球腔内可见少量鲜血淤积,由此可见感染十二指肠钩虫是造成本组病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本组108例病例分布情况:所有患者职业均为农民。性别: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分布:14~18岁16例,20~40岁24例,40~68岁68例;区域分布:巴马镇43例,甲篆乡31例,那桃乡20例,燕洞乡8例,所略乡2例,凤凰乡1例,东山乡1例。笔者分析认为这与广西地处亚热带,巴马位于广西西北部,当地经济以农耕为主,而其感染病例最多的巴马镇、甲篆乡、那桃乡、燕洞乡属水网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尤其以巴马镇、甲篆乡、那桃乡为甚,其余各乡以旱地种植为主。而因经济发展需要,巴马县男性成员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以妇女为主,因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中以妇女为主要群体;感染者在年龄段中发现中老年患病率最多,占62.96%,青年次之占22.22%,少年患者最少约14.8%,笔者分析认为感染者以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为: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留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要群体,因此其患病率最高,而14~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部分亦感染钩虫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该年龄段的青少年主要为在校学生,其参加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其次青少年较老年患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劳作时自我防护意识高,因此其感染的比率也最低。 本组病例中,1998年5月~2006年5月发现74例,2006年5月~2015年5月发现34例。对比发现2005年后发病例数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与2006年后当地大力发展密封式沼气池相关,经沉淀发酵后人畜粪便中的十二指肠钩虫卵可被有效杀灭,再把经该项处理后的粪便用于农作物施肥,从而有效降低了人类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机会。 从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巴马瑶族自治县人群钩虫病的分布符合十二指肠钩虫病的分布特点,与地理位置、耕作方式有显著关系。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病例明显减少,感染率较前显著降低,但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严重并发症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加强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感染机会。对疑似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以排除,对确诊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消灭传染源的存在。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最新资料推荐------------------------------------------------------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十分复杂,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自1985 年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 以来,其引起胃炎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 看到一定表现外,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的征象。 现就胃镜对胃炎的诊断、分型以及笔者的意见加以叙述,供同道参考。 左: 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与橘红色的胃黏膜 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右: 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可见少量澄清的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1 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而AGML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此病于1968 年由Katz 及Siegel 首先提出,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 1973 年川井提出这是一组征候群,胃部症状突发,胃镜及X 1 / 17

线检查见有异常,称为急性胃病变。 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和显性出血,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20 %-30 %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图2 急性胃黏膜病变: 有应激史,发病突然;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国内以Schindler 分型: 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 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 一) 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1. 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1) 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2) 酒精。

胃镜下分级

胃镜下分级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 年10 月19日~22 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 制定了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0 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2、内科学第七版介绍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类: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 rn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 级:粘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3、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

Savery-Miller分类:Ⅰ级:一条纵行皱襞上见一处或多处糜烂; Ⅱ级:多条纵行皱襞上见多处糜烂,但病变未累及食管全周; Ⅲ级:食管全周都有糜烂; Ⅳ级:可见食管溃疡、狭窄、缩短或Barrett 食管,有的改良方案将Barrett食管单列为Ⅴ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 及分级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积分0 1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2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3 食管鳞状上皮癌 1.概念食管鳞状上皮癌为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日常也简称食管癌,它占食管部癌肿的大多数。严格来说食管癌还应包括食管腺癌,常发生在Barren 食管。食管壁可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四层。根据日本食管疾病研究会的定义,病变不超过粘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胃镜检查报告单

胃镜检查报告单 随着胃镜在我国医疗机构的普及,做胃镜检查的人日益增多,上消化道疾病的确诊率也越来越高。现在我国三级及大部分二级医院都开展了胃镜检查项目。对于上消化道疾病来讲,胃镜检查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手段,因其比较直观、有可疑之处可以取活检作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随着胃镜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操作医务人员技术的不断熟练、手法的改进,病人受到的痛苦程度越来越小、甚至发展至今的无痛胃镜、胶囊胃镜等,并且胃镜的适用范围也在扩大、目前不仅用于诊断疾病、同时也用于治疗,如上消化道的息肉摘除,早期胃癌的切除、出血时的止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及食道裂孔疝的缝合治疗、食道癌中晚期非手术治疗时放支架缓解症状等。 胃镜一般可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球后三段,胃镜报告单主要是围绕这三部分进行描述的。 食管黏膜正常应为淡粉红色、壁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最下端的齿状线呈规则的园弧状、或蝶型、锯齿型、半岛型等。病理性改变为黏膜充血(发红)、水肿、不光滑、血管纹理不清、可见条状红斑、甚至有糜烂、溃疡。齿状线也失去正常形状等。这样改变往往是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食管炎、返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如果食管下端黏膜粗糙、血管纹理模糊不清、水肿、

齿状线有缺损、溃疡、糜烂等改变、病理是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往往是Berrett食管病。 若见到胃黏膜突入食管腔内,尤其在恶心时明显,放松后又退回复原,齿状线上移、这往往是食道裂孔疝滑脱型的镜下表现。 另外食管壁上见到兰色或紫色的迂曲,向管腔突出的静脉血管者,往往是由于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所至的食道静脉曲张。 管壁见到突向管腔的隆起性病变可能是平滑肌瘤、食道息肉、食道血管瘤、食道癌等。如果是凹陷下去的病变往往是食道憩室等。 食贲门是指食管进入胃的门户部位,可规律地开闭。主要观察黏膜有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有否狭窄、是否有隆起性改变等。如有可能是贲门炎、贲门食管失弛缓症、贲门癌等。 胃底胃底是胃的最上面部分、人体平卧位时、胃液皆集中于此处称“黏液池”。主要观察黏膜有否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斑点及有否隆起性病变、曲张的血管等,更应注意黏液池中液体颜色!正常应为清亮的黏液。如黏液浑浊、考虑为炎症。如变黄色是胆汁返流,如为咖啡色或暗红色则肯定上消化道有活动出血情况。 胃体胃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及大弯侧、小弯侧、

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组长:谭彩虹一.十二指肠钩虫形态结构特征 参与人:买合不白汉,缪斯,马小燕,彭夏燕 钩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上段,主要有两种,即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我国北方以前者为主,南方多感染后者。成虫前端具口囊,唇片退化,口囊内具有成对的钩齿,具切割作用,雄虫尾端具交合囊及刺。 ————以上摘自《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第二版

二.生活史及分布地域 参与人:孙婧英,谭彩红,王灵玉,王培花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多数在空肠上部,虫卵随粪便排出时为2-8细胞,呈现椭圆形。卵在泥土中,温度适宜,含氧充足,潮湿荫蔽的条件下,一天几发育成胚胎。幼虫从卵壳中爬出,具有杆状食道,为杆状蚴;在土壤中生活以细菌及分解有机物为食,数日内脱皮一次,进入第二期杆状蚴,此时幼虫具有食道球,但口封闭,不进食,借助体内储存营养生活。第二次脱皮时,生长为丝状蚴,即感染蚴,此时幼虫抵抗能力很强,可存活2-3周。感染期幼虫有聚集性,但与人体裸露皮肤或黏膜接触时,从手指脚趾间或毛囊,汗腺钻入人体,这是钩虫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现在有实验证明,它们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也可因生食蔬菜吞下。少数未被胃液杀死的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而无幼虫移行过程。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进入小肠腺或淋巴管,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过肺泡,循支气管,气管上升到会咽,随宿主的吞咽下行到胃达到小肠;一部分幼虫随痰吐出,在小肠进行三次脱皮,形成口囊,附着于肠壁,在3-4周内,脱皮四次变成成虫。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从人体粪便中找到虫卵约50天,成长达到九个

月以上,成虫在人体内寄存的时间一般为1-10年。 ————出自《动物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联合出版 地域分布 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根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我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 405万,平均感染率为17.17%,以海南省的感染率为最高(60.90%),其次是四川(40.88%)和广西自治区(37.85%)。东北、华北和西北10个省(区)的感染率则低于1%。在虫种地域分布上,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则以美洲钩虫为主,但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较为普遍。长江流域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混合感染区。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总的感染率有所下降,感染度较前明显降低,大部分感染者为轻度感染,即每克粪便虫卵数低于3000。 ————以上摘自《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第二版 三.感染时的症状 参与人:申盼,沙雨晴,沈小林,佘雯 ?病理及临床表现:钩蚴侵入皮肤后,约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即可引起钩蚴皮炎(又称“粪毒”),多见于足趾、手指间等与泥土接触处。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成为水泡。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包。最后结痂、脱皮而自愈。在组织切片中,早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 分级 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 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 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 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 Ⅲ 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b Ⅱc Ⅲ

第38章胃十二指肠疾病4

第38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粘膜缺损。严重时可以使胃十二指肠壁全层溃疡穿透形成穿孔。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 2.2 病理与发病机制是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三种因素。某些药物和其他因素也有作用。 2.2.1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0%和95%。1/6 HP感染者发展为溃疡病。清除HP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其在粘膜内的定植、繁殖、代谢产生的各种酶可以破坏粘膜结构,其毒素刺激IL8和TNF 的分泌引起局部严重炎症反应和细胞变性,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进一步损害,造成溃疡。

2.2.2 胃酸分泌过多抑制胃酸可治愈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胃酸高于正常人,壁细胞是正常人的2倍。且对胃泌素、组胺和迷走神经的敏感性增高。 2.2.3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粘膜屏障损害胃粘膜屏障为3部分:(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2)粘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3)丰富的粘膜血流。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胆汁、酒精等均可破坏胃粘膜屏障,氢离子逆流进入粘膜细胞,使粘膜水肿、出血、糜烂、溃疡形成。长期使用以上药物胃溃疡发病率上升。 2.2.4 其他因素遗传、吸烟、心理压力和咖啡因。 2.3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区别

溃疡病外科治疗的理论根据 1切除溃疡本身。 2切除溃疡的好发部位。 3切除胃的大部,减少壁细胞和主细胞总量。 4切除胃窦消除G细胞分泌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5手术后碱性肠液返流中和胃酸。 6缩短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减少胃粘膜的刺激。

第六节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第六节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导致的肠腔梗阻,也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病因与病理十二指肠水平部在第三腰椎水平横行跨越脊柱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恰在胰腺颈下缘从腹主动脉发出,自十二指肠第三部前面越过。当两动脉之间形成夹角变小,肠系膜上动脉将十二指肠水平部压向椎体或腹主动脉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图37-12)。发生淤滞症的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位置过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牵拉,脊柱过伸,体重减轻或高分解状态致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脂肪垫消失等有关。 临庆表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常呈间歇性发作,表现为十二指肠通过障碍。呕吐是主要症状,常发生在餐后数小时,呕吐物为含胆汁的胃内容物,伴上腹饱胀不适。取俯卧位、胸膝位或呕吐后可使症状缓解。体检见上腹饱满,可有胃型,无明显腹部压痛。缓解期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饱胀等。长期反复发作者可出现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的急性梗阻,可在脊柱过伸位的躯干石膏固定后突然发生。在烧伤、大手术后体重明显减轻又需长期仰卧的病人中亦可出现。 【诊断】有反复发作呕吐胆汁与胃内容物的病人,特别

是体位改变症状减轻的病人,应考虑本病的可能。X线钡餐的特征性表现有:①钡剂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脊柱中线处中断,有整齐的类似笔杆压迫的斜行切迹(“笔杆征”),钡剂在此处通过受阻;②近端十二指肠及胃扩张,有明显的十二指肠逆蠕动;③切迹远端肠腔瘪陷,钡剂在2-4小时内不能排空; ④侧卧或俯卧时钡剂可迅速通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进入空肠。 超声检查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正常为3-5%,有淤滞症者<130;夹角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处十二指肠腔前后径<1. 0 cm,而近端十二指肠腔前后径>3. 0 cm, CT结合动脉造影或螺旋CT三维图形构建可以显露肠系膜上动脉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一水平上的梗阻。 治疗取决于病因与梗阻程度。如因石膏固定后脊柱过伸引起的,可去除石膏。梗阻发作时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肠外营养支持。也可留置鼻空肠管在透视下推送过梗阻点,行肠内营养支持。缓解期宜少量多餐,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餐后侧卧或俯卧位可预防发作。内科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术中可经胃管注气,当十二指肠扩张到3-4 cm 时可明确显露十二指肠受压情况。常用的术式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将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第一部行侧侧吻合,或行Roux-en-Y吻合;如压迫系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造成时、可行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切断悬韧带使十二指肠下移,当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与十二指肠上缘间能从容

胃镜标准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

胃镜标准化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哈医大四院消化内科王立国医生) (一)概述 1食管解剖:成人全长23-28cm,平均25cm,左右径3cm,前后径2cm,距门齿分别为15cm和40cm; 2食管三个生理狭窄:A第一狭窄:距门齿15cm,第6颈椎,咽与食管连接处即食管入口处;B第二狭窄:距门齿23cm,第4、5胸椎,支气管和主动脉弓交叉处;C第三狭窄:距门齿40cm,第10胸椎,横膈食管裂孔处,又称贲门; 3内镜下食管分三段:上段距门齿15-23cm,粘膜光滑,散在纵行毛细血管网;中段距门齿23-32cm,9点至12点处可见主动脉弓与主支气管交叉所致的管腔内凹陷性切迹,即第二个生理性狭窄,3点-4点处可见管壁外脊柱椎体压迫管腔所致的串珠状坡状微隆起,可见密集的树枝样毛细血管网;食管下段距门齿32-40cm,可见贲门齿状线及密集栅状毛细血管网; 4食管定位:分前后左右侧壁,进镜后没有任何旋转时视野上方右侧壁,下方左侧壁,左侧为前壁,右侧为后壁;当有旋转时定位如下:液体潴留及食管中段左心房压迹,并可见搏动为左侧壁,支气管压迹为前壁,椎骨压迫为后壁,食管内不变规律:顺时针左、前、右、后; 5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鳞状交界线SCJ(齿状线)和胃食管连接线GEJ处于同一位置,病理情况下不一致;食管粘膜上见到岛状橘红色粘膜称胃粘膜异位;25%正常人食管粘膜见白色结节或小斑,为上皮棘细胞增厚,称糖原棘皮症。 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 (二)食管疾病分类(按平坦型、溃疡型、隆起型和其他分类) 1食管平坦型病变(<良恶性>充血性、薄膜状、剥脱性病变) (1)充血性病变:良性充血性病变包括:反流性和非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真菌感染;食管胃粘膜异位。恶性充血性病变包括:食管粘膜内癌和原位癌。 1)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很重要:洛杉矶分级A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小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B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大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且病变没有融合;C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但是小于食管管周的75%; D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且大于食管管周的75%。烟台会议分级0级,黏膜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级(轻度),黏膜呈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将洛杉矶A、B级合为一起); Ⅱ级(中度),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重度),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检查报告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和长度;狭窄部位、直径和程度;Barrett食管改变部位;有无食管裂孔疝。 附:Barrett食管:胃食管结合部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 A概述:必须明确两个线,食管胃连接线(EGJ)和食管鳞状上皮和胃柱状上皮交界线即齿状线(SCJ);正常情况下两条线重合,但有20%正常人二者不一致,发生病变时出现异常,涉及Barrett食管和食管裂孔疝,其中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对于两个疾病的鉴别很重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方为栅状血管,如鳞柱线上移,其下方为柱状上皮,透过柱状上皮见栅状血管为Barrett食管,未见栅状血管为食管裂孔疝)。 B内镜下四大特点:1)齿状线上移不规则;2)Barrett食管内的粘膜色调比胃粘膜浅而粗糙,常呈细沙颗粒状;3)可观察到残存的食管上皮粘膜岛;4)炎症消退期可观察到栅状食管毛细血管网; C经典描述:对其诊断必须包括,明确描述SCJ和EGJ的位置,病变近端和远端到门齿的距离。

胃镜检查诊断模板

急性胃粘膜病变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胃底未见异常。弥漫性胃粘膜水肿、充血及多发性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花斑状,充血,水肿,渗出,粘膜脆性增加,颗粒状增生。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糜烂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多发隆起性糜烂,直径0.5-1.0cm,隆起顶端呈脐样凹陷。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粘膜呈灰白色,粘膜变薄,血管网显露。部分称颗粒状/结节状增生。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肥厚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粘膜皱襞巨大扭曲如脑回状,胃小凹延长扭曲,胃窦正常。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胆汁返流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粘液湖呈黄绿色,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幽门较松弛,可见胆汁返流。 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胆汁附着。 门脉高压性胃病 食管下端可见静脉曲张,呈蚯蚓状。 胃粘膜充血明显,多发性点状糜烂和出血点,呈“蛇皮样”外观。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点状糜烂和溃疡。 胃窦血管扩张症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毛细血管扩张,粘膜下静脉

扭曲扩张。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 胃溃疡(A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污秽。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A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白苔,清洁。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底覆白苔,光滑,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中央覆白苔,光滑,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S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溃疡瘢痕,中央覆着色斑,红色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S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溃疡瘢痕,白色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巨大溃疡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幽门管溃疡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幽门部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幽门开合差,镜身通过困难。 吻合口溃疡

内镜报告模板

食管炎 食管黏膜粗糙,血管网模糊,齿状线不清 反流性食管炎(B级) 下段黏膜灰白粗糙,血管网模糊,见条状黏膜缺损,其中最长一条可达2cm Barrett食管? 齿状线上见数个橘红色岛状及舌状黏膜 Barrett食管APC术后 可见三处舌状黏膜,均行APC治疗,术后创面灰白色,未见出血 食管隆起性质待查 距门齿25cm处可见一不规则隆起,表面附污秽苔,向腔内突出,致内镜不能通过,质脆易出血,取活检数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插镜情况:顺利 Lesmi,Lgf,D1.0,Rf1 食管:距门齿25cm开始,可见4条曲张静脉,迂曲呈瘤状,RC(+) 贲门:开闭好, E-G线清楚 胃底:粘液湖稍浊,可见1处曲张静脉团,最大直径1.0cm 回肠末端炎症性质待查 结肠镜插入至回盲部,插镜顺利,回盲部黏膜散在圆形出血灶,回盲瓣呈乳头状,其上可见一浅溃疡;阑尾开口新月形;插镜至回肠末端10cm,见黏膜充血水肿及多个溃疡,覆脓苔,取活检数块。 结肠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结肠内可见多处海绵状血管瘤, 基本正常小肠粘膜像 下进镜:插镜至小肠内距回盲瓣4m处,所见小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于进镜最深处给予含有美兰的甘油果糖粘膜下标记注射喷洒后退镜: 上进镜:插镜至下进镜标记处,所见小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1.检查结束后短时间内不宜驾驶或从事精细工作 2.术后最好有人陪伴回家 十二指肠隆起病变套扎术后 前壁及大弯侧分别见两枚大小约0.2x0.3cm样隆起,以COOK6连发套扎器套扎,见病灶变色。 异位胰腺高频电凝电切术 内镜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可见大小约为0.5*0.5cm隆起病变,中央凹陷,未见溃疡,予以注射针注射抬高病灶,后予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物送病检,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无明显出血。 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术 近回盲瓣处见一大小约0.5x0.5cm隆起病灶,用一次性注射针于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抬举病灶,一次性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后留灰白创面,术中术后未见活动性出血。 距肛门约25cm,可见一大小约3.0x3.5cm带蒂隆起,表面充血,用尼龙绳圈套器套于蒂部,用一次性注射针于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抬举病灶,一次性圈套器高频电切除,创面予三枚钛夹钳夹预防出血处理,术中术后未见活动性出血,切除物回收送检。 结肠息肉电凝术后 (1)进镜至距肛门约25cm一大小约0.2cm×0.3cm的宽基息肉,表面光滑。予以高频电凝治疗,创面灰白色,观察片刻,未见活动性出血 (2)全结肠见数十枚大小约0.2x0.3cm息肉样隆起,予高频电凝灼烧21枚,创面灰白色,术中术后未见活动性出血。 胃底Dieulafoy病变出血止血术后 胃腔可见大量陈旧及新鲜血液,反复抽吸血液及生理盐水冲洗后可见胃底、胃窦未见异常,球腔降部未见异常,胃底近贲门处可见一裸露血管及红色血栓头,予钛夹五枚钳夹周围粘膜,封闭裸露血管,生理盐水冲洗并观察约五分钟,未见新鲜活动出血,再次观察胃腔及十二指肠球腔、降部,未见溃疡、糜烂出血等病灶,退镜。 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