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企业高官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在企业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Buderi & GT Huang, 2006;Vanhonacker,2000)。Faccio(2006)的研究发现,企业高管

具有政府经历的企业的经营业绩要好于高管没有政府经历的企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政治关联”(Political Connection)作为一种概念被正式提出来,Faccio(2002)认为,政治关联作为一种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成为企业获取政府

手中稀缺性资源(税收优惠、政府补助、行业准入等)的重要途径,从而提升企业最终的经营业绩。(Chen,2007;Mian & Khwaja,2006;Goldman et al.,2009;Betrand et al.,2006;Johnson and Mitton,2003)。

二、政治关联的界定

“政治关联”源于英文political connection,political relationship,

/politically –connected,国内文献中有的学者称之“政治关系”,或“政治资源”,有的称为“政治联系”,甚至将其译为“政府背景”(刘晓薇,2008)。

自1974 年Krueger建立了一个上市公司与政府关系的寻租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所受到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提出企业家花费时间和金钱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可以给企业家带来巨大利益的观点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政治关联与企业行为的研究在2000年前后达到高峰。国内近几年来众多学者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针对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或财务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了众多不确定性,包括政治不确定性和行政不确定性(Guthrie,1997)。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在降低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得政策信息、获取稀缺性资源等。Faccio最早将这种关系界定为政治关联,他在研究印度尼西亚企业与执政者苏哈托家族的密切关系时候,提出政治关联一词(Faccio,2001)。虽然他没有给出政治关联的具体定义,但是在后续的研究中,他对可能存在政治关联的情形进行了大致地描述,这些情形包括在企业的大股东(至少控制了企业10%的)或企业高管(包括CEO、总

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等)中的一人为议员、政府官员或与政府部门或政党有着“密切的关系”。Johnson 和Mitton (2003)认为政治关联是指企业的高

层或大股东与首相、副首相或者财政部长具有密切关系。Betrand et al(2004)

则认为,在法国,只要公司的CEO 毕业于精英学校,同时也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或者是现任高官,则具有政治关系。Goldman et al(2006)以企业在政治竞选

中对候选人的政治捐赠为度量标准,从是否提供政治捐赠和捐赠金额以及捐赠比例等方面作为实证研究指标。此外,有些研究以企业总部是否与政治家的生活地或出生地相同或企业国有股比例为政治关联的度量标准。

在中国,学者Fan 等(2007)就对国有企业政治关系进行了研究。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大多是靠企业家关系网络构建的,是外生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政治关联是指企业通过政治参与而形成的关系,如民营企业的经营者通过“竞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或聘请前任政府官员作为董事会成员等”(罗党论,唐清泉,2009)。吴文峰等( 2008、2009)的定义是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曾经在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或军队等部门任过职。也有学者认为,政治关联可以按企业性质分为两类,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和非国有企业政治关联。这是由于国有企业本身与政府就具有内生性关系,因此,国有企业高管具有政府背景是较为常见的,

虽然目前为止政治关联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学者一般认为是企业的关键人物与拥有政治权力的政治人物之间形成的密切关系。这种特殊的政企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可以表现为企业与政治人物的私人关系,也可能表现为政治人物的经济参与或企业关键人物的政治参与。借鉴现有的研究,针对中国国情,不难发现具有政治关联企业的一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企业高管或实际控制人现任或曾任政府部门官员;

②企业高管或实际控制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即有参政议政权利;

③企业高管本身不是现任或曾任政府部门官员也没有参政议政权利,但与

政府人员有私人关系。

三、政治关联的获取途径与度量方法

(一)政治关联的获取途径

总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取政治关联:

①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主动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例如企业高管通过人大或政协等途径参与政治所形成的政治关联,这种形式在民营企业中较常见,企业出于自身利益为获得支持主动建立的政治关联,这种政治关联能够提高企业价值。

②企业囿于性质等原因与生俱来的被动政治关联,政府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企业施加的政治关联,即政府官员通过选举或由政府部门、国有控股股东委派直

接担任企业高管形成的政治关联,这种形式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这种政治关联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公共管理的目的而非提高企业的价值。

③由于企业家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的非官方的柔性的政治关联。曾在政府机构等部门任职的官员辞职或退休后到民营企业出任高管形成的政治关联,这是伴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国家政策的鼓励而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

(二)政治关联的度量方法

目前还尚未有完善的方法对政治关联进行度量,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将政治关联变量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来界定企业是否存在政治关联(Faccio et al.,2006;Fan et al.,2007;Bobakri,Guedhami,Mishra & Saffar,2008;Rocholl & Goldman,2009)。后来,一部分学者提出用行政层级的方法来度量政治关联的程度(Faccio, 2010;王庆文和吴世农,2008;邓建勇和曾勇,2009;梁莱歆,冯延超,2010)。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学者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高管政治网络中的各种维度进行编码,叠加计算出最终的政治关联度(巫景飞等,2008)。因此,根据对以往政治关联研究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将现有政治关联的度量方法主要分为三种:虚拟变量法、比例法和评分法。

1.虚拟变量法。以公司的大股东、高管或董事会成员是否现在或者曾经在政府或者议会工作为衡量标准,如果公司的高管曾有或者现有政治经历,则虚拟变量取1,否则取0(吴文峰等,2008;邓建平和曾勇,2009)。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区分公司是否具有政治关联,缺点是无法刻画出政治关联强度。

2.比例法。以公司高管中具有政治关联高管的比例作为政治关联的衡量标准,比例越高,则政治关联程度越高(陈冬华,2003;罗党论和唐清泉,2009;邓建平和曾勇,2009)。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从数量上刻画政治关联的强度,缺点是未能充分考虑政治关联高管级别的差异,政治关联强度大的公司对其财务和业绩的影响不一定大于政治关联强度小的公司。

3.评分法。对公司高管的不同政治身份级别赋予不同的分值为1,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吻合。胡旭阳(2006)将浙江省民营企业家按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级别分别赋以0到5的分值,并且“考虑到不同企业家政治身份传递信息的能力不是线性递增而是以级数方式递增的”,又将这些分值平方后作为政治联系变量。邓建平和曾勇(2009)采取了类似的评分方式(没有取平方)。王庆文和吴世农(2008)按照公司高管曾经或现在在行政系统任职的最高行政级别对其政治影响力进行赋分,并将公司每个高管的得分简单加总,作为公司政治影响力指

数得分。杜兴强等(2009)拓展了胡旭阳(2006)、王庆文和吴世农(2008)的方法,对政府官员类的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的政治联系进行明确区分,然后根据行政级别进行评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反映公司的政治关联强度和实际影响,缺点是不同的研究其主观差异较大。

四、企业构建政治关联的动机

政府在资源分配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首先是项目审批权,在大中规模项目上马决策方面,我国企业是没有完全自主权的,政府通过各种审批手续,控制着大中规模项目的投资方向”“再有是对企业融资的干预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融资,企业的投资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被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政府在宏观上充当着社会资源分配者的角色,在微观上干预着企业行为,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政治关联的产生就是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离不开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的管理和监督。在我国金融发展较落后、法治水平较低和产权保护不强的制度条件下,政治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式保护机制,缓解落后的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政治关联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促使企业构建政治关联的动机主要为以下两点。

(一)减少企业发展阻力

因为制度的不完善,所以才有政治关联的产生,企业通过构建政治关联,减少政府、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非制度因素影响。这可以从企业通过构建政治关联可以进入政府管制行业和容易取得银行贷款或者取得优惠的银行贷款两个方面得到验证。

企业可以通过高度的政治关联进入管制行业,从管制行业的垄断中获取高额收益,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罗党论、刘晓龙(2008)以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发现在最大化自身收益的决策前提下,政府更会允许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进入管制行业。民营企业采取政治关联确实能有效帮助其进入政府管制行业,显著提高企业业绩。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Keim和Baysinger (1988)发现,企业参与政治会带来有利于其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此外,企业高管可以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来谋求企业发展目标在某种程度或者形式上与社会价值相符,从而增强企业的合法性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关键资源。胡旭阳(2006)以浙江省2004年民营百强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向外界传递了企业良好的质量信号,从而降低了企业进入金融业的壁垒。胡旭阳和史晋

川(2008)以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与多元化之间显著正相关,民营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越多,越有助于企业进入政府管制的行业。罗党论等(2009、2009)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有助于其进入高壁垒行业。

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政治关联”是一种有保证的抵押物,可以消除银行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减少银行信贷风险,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而且长期贷款融资成本较低,能减少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成本。Kwahjia和Mian (2005) 发现,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借款和利率优惠,他们认为,在政府有很强动机通过干预银行信贷决策的地区,企业建立政治关联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Fan et al(2006)研究了中国23位省部级官员的腐败案例,发现在这些官员落马前,与其有关联的上市公司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率较高、债务期限结构较长,而落马后,相比较于没有关联的上市公司,与这些腐败官员有关联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明显下降。同样,吴文锋等(2008)也发现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有助于企业贷款融资,尤其在短期借款方面。由于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同,政治关联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越落后的地区,制度环境越不完善,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替代机制,其表现的融资便利效应越显著。

(二)规避制度风险

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受到制度的影响,制度是维持一个稳定的系统所需要的环境和限制条件。中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中,改革没有蓝本可依,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正式制度往往是流动的、不连贯的、模糊的、不完善的,由于经济转型中正式制度和规则的变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制度环境往往缺乏稳定性,不稳定的制度环境会阻碍企业通过内部扩张或对外并购等常规方式来获得快速发展。因而给政治关联的自发规范能力提供了作用空间。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则弥补了正式制度的“空白”,而且企业政治关系的强度决定着企业能力的大小,进而导致企业绩效的明显差异。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用于缓和现实的和潜在的制度性问题,争取合法性来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

当企业高管自身和企业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最简洁的方式是诉诸法律,寻求相关法律的保护。但是在许多现实情形下,企业被置于不平等的制度环境之中,使用法律手段处理商业纠纷,实际上既浪费资金又消耗时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此,在正式的制度规则不能提供稳定秩序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转向从经验看来更为有效的组织保护和关系保护,并且通过高管的政治关联

行为来作为法律保障的替代机制。同时在经济转型中,正式制度的变动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可以及时了解政策动向,甚至帮助政府完善相关政策,以规避制度风险(Ang和Boyer,2007)。Leuz和Oberholzer-Gee (2006)等的研究也表明,政治关联是一种非正式替代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产权保护不力、法律和金融发展落后等不足,促进企业发展。如何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企业营造一个更有利的资源环境,一直是民营企业高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他们的政治关联过程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通过各种交换得到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平台。

五、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在政治关联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关注时间长,研究成果多,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而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西方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结合我国转型经济背景,审慎地对未来政治关联领域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一)政治关联是公司与拥有政治权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隐性政治关系(吴文锋、吴冲锋和芮萌,2008),如政府官员的某些亲戚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担任企业高管人员等,这些隐性的政治关联同样会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识别隐性的政治关联行为,甚至把它视为非政治关联,那么我们很可能对企业政治关联行为做出错误评价。但是在进行研究论证的过程中,对于因私人关系而产生的政治关联的衡量以及数据获得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对有无政治关联的公司分类时会造成看似没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其实是含有私人关系等隐性政治关联,这会使得实证研究的结论受到影响。因此多数研究以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等主要高管是否曾经或者正在政府部门任职作为政治关联的替代,但这显然大大缩小了政治关联的范畴。董事、监事以及公司管理层的政府背景也可以纳入政治关联的统计范畴,另外,在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各国对官员权力监管逐步加强的背景下,政治联系可能通过中介或者代理人实现,这将使政治关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识别隐性的政治关联行为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目前已知政治关联影响企业绩效,那么反过来,企业绩效会影响政治关联的产生么? 在中介作用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受到重视,是因为不存在中介作用,还是尚未发现? 在确保理论的完整性方面,有关政治关联执行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并且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命题尚未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这也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空间。

(三)利用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行政关系和任命机制,这为研究不同强度的政治联系对企业的影响提供了天然的研究环境。不再局限于研究有无政治关系对企业的影响,可以从“有无政治关联”转向“政治关联强弱”的分析,综合考虑影响政治关联的各种因素并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筛选,或者构建多元指标体系来度量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另外国有企业既然都具有政治关联,那么它们之间因为不同强度的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与具有不同强度的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两者之间因政治关联强度不同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一致性。

(四)大量文献证实,政治关联不仅存在于制度不完善的国家,也存在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有效减少或抑制政治关联对正式制度的替代?未来可把研究视角转向政治权力或政治制度层面,以深化对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政治关联行为影响机制的分析。

(五)政治关联资源要转化为企业的动态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意愿和动力来动用其私人政治关系为企业谋取利益。另外没有政治关联的公司自然无法使用,但是有政治关联的公司不一定都使用这种关联,需通过调查使得那些具有政治关联并且使用了这种政治关联关系的公司成为研究的样本。

(六)拓展政治关联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事件研究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关联研究领域。而目前在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从而无法有效揭示企业建立政治关联前后或者失去政治关联前后其财务政策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横向比较政治关联企业与非政治关联企业之间的静态差异,还要利用事件研究法纵向研究企业建立政治关联前后或者失去政治关联前后财务政策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看待企业政治关联现象。此外,目前国内大部分文献是利用经验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忽视了规范研究在企业政治关联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可以考虑多进行规范研究,通过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动机、作用机理,以及治理机制等,深入剖析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Bourdieu,pierre.1983/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J.G.Richards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

[2] Coleman,J.S.(1990)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

[3] Putnam,Robert.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 Hanbriek,D.C,&Mason,P.1984.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4:401-418.[5] Faccio 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 2) :369-386.

[6] Goldman E.,Rocholl J.and So J..Do Politically Connected Boards Affect Firm Valu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 6) :2331-2360.

[7] Fisman,R.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2001,91(4):1095-1102.

[8] Krueger,A.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74,64(3):291-303。

[9] Khwaja A.and Mian A..Do Lenders Favor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Rent Provision in a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0( 4) :401-411.

[10]Fan J.,Wong T.and Zhang T..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 2) :330-357.

[11] Bertrand M.,Kramaraz F.,Schoar A.and Thesmar D..Politicians,Firms and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France.Working Paper,2007 .[12] Leuz,C.,Oberholzer Gee.Political Relationships,Global Financing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Evidence from Indones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1:411-439.

[13] 刘晓薇.高管的政府背景对融资便利性及公司价值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 罗党论,唐清泉.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制度环境与绩效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9( 2) :106-118.

[15] 余眀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 8) :9-21.

[16] 胡旭阳,史晋川.民营企业的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以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为例[J].中国工业济经,2008,( 04) :5-14.

[17] 吴文峰,吴冲锋,芮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税收优惠[J].管理世界,2009,( 03) :134-142 .

[18] 梁莱歆,冯延超.民营企业政治关联、雇员规模与薪酬成本[J].中国工业经济,2010,( 10) 127-137.

[19] 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9( 2) :98-108.

[20] 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上海财经研究,2003( 9) :15-21.

[21] 高伟,李艳丽,赵大丽.企业政治关联内涵及作用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3):110-114.

[22] 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6,( 05) :107-113.

[23] 王庆文,吴世农.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影响力指数的研究[C]//中国第七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744-758.

[24] 罗党论,黄琼宇.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

2008( 12) .21-28

[25] 李维安,邱艾超,阎大颖.企业政治关系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J],2010,32(5):48-55.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关于工资决定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一些重要的工资理论,取长补短,对于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论述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们的论述末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以后的工资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对比。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即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需求,他认为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的增加是因为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的缘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认为工资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生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们进而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工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和劳动力数量是随时都在发生波动的,而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工资不仅可以从资本中支付,还可以从现实生产中支付,这样,工资就可以通过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工资理论 ①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1847-1938)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他运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薪酬水平,即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雇主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等于付给该工人的薪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雇主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即雇佣工人而增加的总产量决定。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等于劳动边际产品收益,雇主将雇佣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为止。 这一理论是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育兄并非如此,企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难以计算。所以,工资并不决定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围绕着边际生产力摆动。建立起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创了工资问题研究的新时代。 ②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集体谈判工资论是工会发展的产物。所谓集体谈判,就是以工人集团、即工会为一方,以雇主或雇主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劳资谈判。从18世纪以来,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些早期经济学家,一直就注意过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会势力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因此,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关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对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美国经济学家N·W·张伯伦、A·李斯(AlbertRees,1921-)等。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计算机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员工个人资料的录入、职务变动的记录和管理,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将新员工的个人资料输入到数据库中。 (2)可以自动分配员工号,并且设置初始的用户密码。 (3)可根据不通过的方法对员工的资料进行查询、修改。 (4)人事变动的详细记录,包括岗位和部门的调整。 本设计是基于VB和Access2003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使用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便于单位领导掌握人员的动向,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分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如今大多数公司普遍使用的是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界面友好,支持多平台,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完善,整合数据库的开发,使得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方便用户对数据的更新。开发过程采用瀑布型模式,通过对市场调研、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公共模块设计、主窗体设计以及功能分析、系统测试,最终完成代码的开发。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这发展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正处在一个粗放型人力资源管理到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中,更有部分优秀企业已完成这种战略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为MIS),是一个将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并有序地存储,以用于管理和决策,是企业增效的信息系统。它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详实的了解所需的信息数据。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能使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全球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软件产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企业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在成为我国应用管理软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mphasis on knowledge and talent, busines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s a software product,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it; At the same tim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nterprise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n integral part,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agement software marke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in China is becoming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Keywords: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关于人力资本的文献综述

学习使人进步 关于人力资本的文献综述 【摘要】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1676年的英国,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文从中外的研究现状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国外;国内 1.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1676年的英国,其创始人为威廉·配第,其最早在战争中人类生命的伤亡和实物及武器的损失进行比较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学术上普遍认为,这 是最早的严谨的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的人力资本思想萌芽。除此之外,威廉·配第在进行生 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创造价值中,将人的能力首次列为和劳动力、物质资本、土地并列的 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在进行国家与国家实力的比较研究中,将瘟疫和战争对人口死亡和人口 迁徙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威廉·配第并首次运用“生产成本法”对英国人口的经济价值进 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是:英国人的平均价值是80英镑,这个平均结果包括儿童、老人、男 人和女人整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值,其中儿童是成年人价值的一半。古典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者和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其于1776年出版了其经典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并对分工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涉及了人力资本价值确定。斯密指出,作为一种具有生 产性的资本的人得知识、经验和才能对社会生产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斯密将固定成本定义为 不需要经过流通,不需要更换主人就能够提供给投资者收入或利润的那部分资本,并认为在 学习中的投资是:在学习中投入费去的资本,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并能够得到偿还,赚 取利润的那部分投资在学习中的资本。 2.亚当·斯密之后的学者,少数的经济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如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他提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的源泉。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也是提出人力资本思想萌芽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累积资本”,受过教育与培 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包括培训时所垫付的资本的利息,因为 教育培训是资本,特别是萨伊还明确提出了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扩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在整个经济和管理的领域内,人力资本理论扩展了“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并不是对人的物化,而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以前,人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投入,管理的重点也是在如何让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投入更匹配,如何让机器更有效的运转。对于人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是零星的洒落在一些大师的论述里,如:马克思、亚当·斯密。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则是全面地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在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鸟扎华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资本不再仅仅包括过去的厂房、机器、资金,更包括了人。而且人是生产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作为劳动力在质量上是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在人力资本的数量背后,人力资本的质量极大的影响着生产结果和收益。资本是异质的,人力资本尤为突出。 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显现。有学者提出,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而知识经济下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些思想凸现出人力资本在众多生产要素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最为主导的要素。这些思想与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用众多的、具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如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人力资本理论让管理者认识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中包含了对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分析。以我们熟知的专业培训为例,人力资本理论中将培训分为了专业培训和一般培训,两类培训的收益是不一样,从而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差别。 这些分析框架和相关的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宏观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到各个企业自己的职工培训,都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J·海克曼在《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很低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的不平衡降低了实物投资的回报水平。’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及范围。学校教育、在职,海克曼著.曾湘泉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4页. 276 October 2013 日尺兰阵 35 化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 文j喻德武 什么是人力成本,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界限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负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 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 1、相关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 ?论文体系: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2.中观层面的分析 3.宏观层面的分析 三、进一步的探索 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 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 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 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 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 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 ?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英文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英文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如何实现及维持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与多马两位经济学家将凯恩斯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动态化,推导出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即人们所熟知的“刃峰上的增长”。1956年,索洛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建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和劳动可以完全替代,得到了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解释经济持续增长问题。为此,罗默和卢卡斯等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研发因素和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对前人研究的梳理:理论流派 在人们为增加未来收入而放弃消费的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一种投资。由于劳动者通过教育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一小时劳动投入的产出并不相同。教育提高了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和未来收入,因此可以被看作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由人来体现。这一思想在Adam Smith 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出现,按照Adam Smith的见解,创造专业化的工人,被认为需要使用稀缺

性的投入,通常是教育或学习。在《经济学原理》中,Marshall 指出,在所有资本中,最优价值的是投资于人的资本。 1962年,Kenneth Arrow发表了《干中学的经济学含义》一文,很快成为关于技术进步、教育和增长内生演进的文献的参照,他将知识与生产率的提高相关联,从而显示出积累机制。后来,Sheshinski(1967)又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他们并没有论及和现实更相关的知识积累机制,即新产品的发现和专业人力资本技能的提高是什么样子。之后的研究大概有一下几个流派。第一是Romer(1990)的内生增长理论,并强调了创意、非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对理解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性。Nelson和Phelps (1966)提供了一种结合人力资本和后进优势考虑技术转让的方法。第二,Mankiw et al.(1992)等人的研究证明,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最多可以解释人均GDP对数中80%的跨国方差,特别是当它包含跨国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时。第三,Barro和Lee (1993)以及Bils和Klenow(1996),Barro和Lee提供了众多国家的受教育程度样本数据,数据范围十分广泛。Bils和Klenow认为,应当以明瑟工资回归方程一致的方法,将受教育程度纳入模型中。第四,Benhabib和Spiegel(1994),Islam (1995),Pritchett(1996),和Judosn(1996),这些文章以各种方法讨论了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难题。在产出增长率对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的简单或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均为负。第五,Weitzman(1996)提出,可以用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