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_赵延东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_赵延东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_赵延东

经济与社会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

赵 延 东

提 要 近年来, 社会资本 概念的讨论范围已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

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会网络中嵌入的资源,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某一社群拥有的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等社会资本情况。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目前社会资本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学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C912

近年来,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它不仅吸引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兴趣,而且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除简要介绍社会资本理论的早期发展外,重点阐述近年来社会资本无论在理论概念还是在研究范围上的新突破。

社会资本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

资本 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领域,自斯密(Adam Smith)以来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均将资本定义为一种能够生产产品的产品,并将其和 土地 、 劳动 并列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时人们理解的资本的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率先突破物质资本的局限,将个人对教育、职业培训、保健以及迁移的投入视为一种投资,并指出这种投资将最终形成个人的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它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对人力资本概念的回应,一些尝试与经济学对话的社会学家们将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与联系也纳入了资本的范围,提出了 社会资本 的概念。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早在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迪尔凯姆(Durkheim)关于社会交往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以及社会集体生活可以有效地消除 失范 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论述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地看到将人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可以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利益的 资本 的思想。但真正将 社会资本 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并运用于学术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情。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美国社会学家林楠(Lin,Nan)和科尔曼(Coleman)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笔者曾对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过综述,此处不赘。概括起来,这些研究者都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一种个人通过自己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得的资源,之所以称之为 资本 ,是因为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收益。在个人从事一些目的明确的活动时,他们不仅能从社会网络关系中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网络中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从而达到自己

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早期研究者所关注的乃是一种 个人 或 微观 层面的社会资本 。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宏观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范围也很快从社会学拓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在个人层面上讨论社会资本的作用,而试图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进行分析。

最早尝试在更广泛社会范围内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普特南(Putnam)。在1993年出版的 使民主运作起来 一书中,他试图解释为什么意大利自70年代以来的地区政治制度改革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成功,而在另一些地区却收效甚微。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以及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普特南发现在意大利不同地区里,公民参与公众生活的程度(如投票等)、参与社会组织和自愿联属(association)的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恰恰与这些地区的政府绩效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据此,普特南指出: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网络、互惠规范和信任的特征构成了一个社会的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能促进成员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团结合作,减少群体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 表现为公民参与规范和网络的社会资本可能是保持经济发展和政府效能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他看来,意大利各地区之间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上拉开了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这些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丰富程度不同。在此后的研究中,普特南还发现近年来美国公众对于他人和社会制度的信任程度在不断降低,而且公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也日渐减少(表现为投票率下降和自愿社会组织成员数量锐减)。他认为这些都是美国的社会资本逐渐衰亡的表现,而这种趋势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普特南的这些论述可谓轰动一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还使 社会资本 成为了公众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一直将人际间的社会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制度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这种研究方法近年来不断遭到来自经济学界内部和外部的批判。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引起了一部分经济学家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在人们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合作关系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ukuyama)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定义为一种社会资本。他在 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一书中指出,在一个成员之间互相信任程度较高的社会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正式制度的缺陷也可以得到有效弥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对一些国家的信任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后,福山提出在 低社会资本 的国家(如中国、韩国、法国、意大利),信任无法扩展到家庭以外的社会范围,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组织只能以家庭或家族企业为主,无法自发地产生大型经济组织,从而也就难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正是因为有着较高的社会资本和信任程度,才得以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此后的研究中,福山又指出,尽管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传统,但通过一些积极的政府政策也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由于认识到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中的作用,世界银行自1996年以来已在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旨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研究计划。参与研究计划的研究者们指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组规范、网络与组织,人们可以通过它获取权力与资源、进行决策或制定政策。社会资本提供了一种组织信息共享、合作以及集体决策的非正式制度框架,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缓解贫困起着明显的作用。在制定发展和反贫困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社会资本的作用,才可能保证发展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

我们很容易发现普特南等人讨论的社会资本

Putnam,1993a,p.37.

科尔曼在社会资本理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的资源,它为个人所拥有并为个人带来利益,可见科尔曼关心的仍是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但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 社会结构性资源 ,并指出社会资本由社会结构要素组成,具有 公共物品 的特征,这些论断又为社会资本从微观向宏观层面上升提供了可能。

与早期社会资本概念的差异,在这里,社会资本已不再被视为某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被视作一个群体、一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资本的定义称为 宏观社会资本 概念,而将早期定义称为 微观社会资本 概念。宏观社会资本不是微观社会资本的简单加总,如果说微观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每一个个人有意识地投资而得以增加的话,那么宏观社会资本的产生和积累则绝非依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以及积极的公共政策。而研究者们也不再只关注社会资本对于个人行动的影响,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资本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从理论概念的清晰程度还是从研究的可操作性看,宏观社会资本理论都还远未臻完善。波特斯(Portes)就指出普特南等关于宏观社会资本的论述混淆了社会资本的 来源 和 收益 ,存在着逻辑循环论证的问题。伍柯克(Woolcook)也批评宏观社会资本理论有 试图以太少的理论来解释太多现象的危险 。此外,学者们在如何测度一个社会的宏观社会资本问题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当前社会资本研究的主要领域

尽管社会资本概念从微观向宏观的拓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但这种拓展扩大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范围,吸引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的关注,这些都使得 社会资本 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 热点 。大致说来,目前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

1.劳动就业与移民

劳动就业是社会资本理论应用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自从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创造性地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后,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欧美等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里,人们在就业和求职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求职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帮助,克服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流动障碍,从而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弗纳兹(Fernadez)等人则发现对雇主来说,在寻找新雇员时使用社会网络可以起到扩大雇佣范围、保证员工质量,并提高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作用。与此同时,波特斯、梅西(Massey)、桑德斯和尼(Sanders and Nee)等研究者还发现社会资本在移民(migration)过程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研究国际间移民的迁移决策、迁移过程以及迁入目的地后的生活状况时,发现移民在原住地或迁入地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对于他们是否决定迁移、决定向何处迁移以及迁入目的地后对新生活的适应和经济地位获得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教育与家庭

科尔曼曾经指出,在传统社会中,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和邻里中成年人的 持续的关注 ,这些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社会资本。但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父母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邻里社区中人际关系日趋淡漠,成年人对于儿童成长的关注越来越少了,这些都降低了儿童所获得的社会资本,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自科尔曼本人对社会资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经验分析之后,这一领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蒂奇曼(Teachman)、麦克尼尔(McNeal)和摩根(Morgan)等人的经验研究均表明,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学业成绩的高低和在学校里表现的好坏,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于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情况也有重要的影响,福山在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一书中指出:在发达国家中,离婚率的上升促使家庭结构向 单亲家庭 方向发展,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则造成了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整个社会的宏观社会资本削弱的重要表征之一。

3.社会分层与社会转型

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概念时,明确表示社会资本只是 资本 的诸多形态之一, 资本 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使得社会生活超越了简单的碰运气游戏或 轮盘赌 状态,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秩序和规则。这一论断暗示着研究者可以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fication)研究。一些继承布迪厄传统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如安海尔(Anheir)等运用布迪厄

的资本概念分析了一个德国作家群体的社会分层情况,结果发现作家们拥有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对东欧的社会转型进行研究时,一部分主张 精英再生 理论(elite reproduction theory)的研究者们(如罗纳-塔斯(Rona tas)、奥伊(Oi)和克兰基维奇(Kolankiexicz)指出那些在传统再分配体制下拥有较高地位的政治 精英 们会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在传统体制下积累的社会资本,并将这些资本迅速转化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用的资源,从而使自己在新的社会中继续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

4.经济与社会发展

如果说在以上几个领域中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是微观社会资本对个人行动的影响的话,那么研究社会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者们则更多地采纳了宏观社会资本的定义,他们将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均视为一种社会资本,着重研究这些社会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者发现,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及组织间的网络联系将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行的 交易成本 ,通过信任和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组织内部的 搭便车 行为,解决 集体行动的逻辑 悖论 。同时,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流动,减少因信息不完全而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场制度不可能在 真空 中运行,因此正式制度的绩效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奥斯特罗姆(Ostrom)即以不同国家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在使用公共物品时,人们完全可能自发地形成一种理性的合作规范,通过这种自发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避免 公共物悲剧 的发生。纳克和基弗(Knack and Keefer)根据在29个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的 世界价值观调查 (World Value Survey)所得数据对宏观社会资本和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国家的公民规范越明确,则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纳拉扬等(Narayan)通过在坦桑尼亚乡村地区进行的经验调查证明了宏观社会资本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据他们测算,社会资本对于人均收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育等其他因素的作用。

5.社会参与和民主政治

早在18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Tocqueivlle)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分析中,就已经注意到公民自发建立的联属组织(association)对于培养民主意识、建立民主制度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在普特南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普特南指出,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自愿参与有助于产生自发的社会网络组织以及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和规范,而后者即构成一个市民社会(civic society)所赖以生存的 社会资本 。尽管其他研究者(如奥菲[Offe])和帕克斯顿(Paxton)等)并不同意普特南的一些具体结论(如美国的社会资本正在衰减等),但他们普遍同意以社会参与和自发联属组织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是市民社会的 粘合剂 和 基石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参与行为和自愿组织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交流信息和思想,而且可以在自发形成的组织活动中自然地体验到民主的程序和实质,这些都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社会资本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但许多科学社会学研究者们早已注意到社会网络在科学知识积累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科学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群体中扩散的过程,而新思想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来进行的,这种科学家的非正式联系或网络组织被称为 无形学院

经济学家们用 公共物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 mons)的例子来说明当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对大多数人开放时,对资源单位的总提取量必然会大于经济上的最优提取水平,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枯竭。一般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或是通过私有化以明晰产权,或是由国家权力介入对资源进行管理。

集体行动的逻辑 是经济学家奥尔森(Olson)提出来的,他指出由于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 公共产品 的性质,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集体成员却可以分享集体行动的收益,这样集体行动将极易诱发成员 搭便车 的心理,除非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集体行动将最终不可能实现。

(invisible college) 。我们很容易发现 无形学院 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种社会资本存量,它的存在为科学家们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提供了基础,从而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除了对科学知识积累的作用以外,社会资本对于创新的意义也开始为更多的研究者所重视。方丹(Fountain)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领域在迅速拓宽、所需的投资和可能的风险都在急剧增长,这些都对传统的单一企业创新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当前的 新经济 时代,创新更多是通过一种借助动态的生产关系或合作创造价值的网络来实现的,而能够促进组织之间的信任、团结和协作的 社会资本 也就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子。

7.社会资本的消极面

从以上的介绍中人们似乎得到一种印象,即社会资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只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看法是颇成问题的。波特斯即指出社会资本可能产生以下的消极作用:排斥 外人 、限制成员的自由和商业动机、对成员向上发展形成压制等等。他进而指出,如果一个群体的目标是反社会的,那么群体内部的社会资本将对社会产生危害。威尔森(Wilson)则发现居住于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们由于缺乏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的途径,不得不过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这样反而造成了一种贫困的 自我复制 以及贫困群体与主流社会的 隔离 (isolation),使他们陷于贫困而难于自拔。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资本不仅能给社会带来好处(social goods),也可能给个人或社会带来消极的结果(social bads)。

参考文献:

1 贝克尔(Becker,Gary),1987 1964, 人力资本 ,梁

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布迪厄,华康德(Bourdieu,Pierre and Wacquan t,

Ioic),1998 1992,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

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3 迪尔凯姆(Durkhei m, mile),1996 1897, 自杀论 ,

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

4 福山(Fukuyama,Francis),1998 1995, 信任:社会道

德与繁荣的创造 ,李菀蓉译,远方出版社。5 福山,2001 1998,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

重建 ,刘榜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科尔曼(Coleman,James),1992 1990, 社会理论的基

础 ,邓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

7 克兰(Crane,Diana),1988 1972, 无形学院 ,顾昕等

译,华夏出版社。

8 诺斯(North,Douglas),1997,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迁 ,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奥尔森(Olson,Mancur),1995, 集体行动的逻辑 ,

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1, 2000 2001世界发

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 舒尔茨(Schultz,Theodore),1990, 论人力资本投

资 ,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2 托克维尔(Tocqueivlle,Charles),1988 1840, 论美

国的民主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3 Anheier,H.;Gerhards,J.and Romo,F.,1996,Forms

of Capital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Cul tural Fields: Examining Bourdieu s Social Topography,American Journal o f Sociology,100,pp.859~903.

14 Fernandez,R.;Castilla,E.and Moore,P.,2000,Social

Capital at Work:Networks and Employment at a Phone Cente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5.

15 Fountain,Jane,1997,Social Capital:A Key Enabler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Investin g in Innovation:Towa rd a Consensus Str a tegy f or Fede ral Technology Polic y,Cambridge:The MIT Press.

16 Granovetter,Mark,1995,Getting a Job(Revi sed

Editi 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Knack,Stephen and Keefer,Phillip,1997,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The Quarterly Journal o f Economics,112(4).

18 Kolankiewicz,George,1996,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hange,British J ournal o f Sociology,47.

19 Lin,Nan,1982,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in Marsden,P.and Nan,L.(eds.),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 Lin,Nan,1999,Building a Net 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Connections,22(1).

21 Massey, D.S.,1990,The Soci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Immigration,Annals o f Ame rican Academy o 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510:60~72.

22 McNeal,Ralph,1999,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Differen tial Effectiveness on Science Achieve ment,Truancy,and Dropping Out,Social Forces,78(1):

117~129.

23 Morgan,S.and Sorensen, A.,1999,Parental

Networks,Social Closure,and Mathematics Learning:A Test on Coleman s Social Capital Explanation of School Effec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4(2):661~681.

24 Offe,Claus,1999,How Can We Trust Our Fellow

Citizens?in Democracy and Trust,edited by Warren,M.

E.,pp.42~87,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Oi,Jean,1995,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 s

Transition Economy,The China Qua rte rly,144,1132~ 1150.

26 Paxton,Pamela,1999,Is Social Capital Decl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Multiple Indicator Assessmen 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5,88~130.

27 Paxton,Pamela,2002,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cy,

American Sociologica l Revie w,67(2):254~277.

28 Portes,Alejandro,1995,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pp.1 ~41,in T he Economic Sociololgy o f Immigration,edited by Portes, A.,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9 Portes,Alejandro,1998,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 ology,Annua l Review o f Sociology,24:1~24.

30.Pu tnam,Robert,1993a,Makin 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1 Putnam,Robert,1993b,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 tal and Public Life,American Prospect,(13): 35~42.

32 Putnam,Robert,1995,Bowling Alone:America 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 r na l o f Democracy,6:65~

78.

33 Putnam,Robert,1996,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Civic America,American Prospect,24:34~48.

34 Rona Tas,A.,1994,The Fi rst Shall Be Last?En tre

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 m,American J ournal o f Sociology,100:40~69.

35 Sanders,Jimmy and Nee,Victor,1996,Immi grant Self

employmen t:The Family a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Value of Hu man Capi tal,Ame rican Sociologica l Revie w,61:231 ~249.

36 Teachman,Jay;Paasch,Kathleen and Carver,Karen,

1997,Social capi t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capital, Social Forces,75(4):1343:60.

37 Wilson,W.J.,1987,The Truly Disadvanta ge d:The

Inner City,The Un de rclass an d Public Polic y,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本文作者:男,社会学博士,中国科技促进发展

研究中心社会部助理研究员,100038)

(责任编辑:一 丁)

第8届全俄 东亚地区哲学与当代文明 大会

第8届全俄 东亚地区哲学与当代文明 大会于2002年5月28~29日在莫斯科举行。本届大会是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组织召开的。参加大会的有来自俄罗斯、中国和乌克兰的东方学家。与会者听取了30多个报告。其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 . .季塔连科通讯院士的报告阐述了东西方文明及其相互影响; . .鲁基扬诺夫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中国政权及其形成的过程; . .科布泽夫教授和 . .罗马诺夫博士的报告提出了应从哲学史角度重新解读个别哲学家及其诠释者的学说的问题; . .博列夫斯卡娅博士的报告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戈洛瓦乔娃和 . .科罗廖夫博士的报告提出了阅读和理解中国古文的新方法与问题;中国赵春梅(音译)博士的报告以托尔斯泰的创作和中国古典哲学为例研究了俄中文化联系;中国鲍欧(音译)博士的报告研究了中国传统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 .格拉韦娃和A.A.谢林博士作了关于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报告。

本届大会促进了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特点的认识,提出了从哲学史、文化史、文本学和史料学方面综合研究东亚哲学与当代文明的新方法。

(于摘自http: www.ifes ras.ru graph novos ti 10.asp)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李惠斌 近年来,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一个重要术语。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社会学"。研究者们试图将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它来解决有关学科和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的缘起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 )在一本叫作《社会科学研究》的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一年以后,经济学家格伦·卢里(glen loury)在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时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他虽然没有对这个概念展开论述,但是他却从经济学的角度使用了这个被布迪厄作过社会学解释的社会资本概念。到了1988年,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但是,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 普特南自称他和一些同仁花了20年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进行了调研,而他在这次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让民主政治运作起来》(1993年)一书,则成为美国当年的最畅销书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后的几年里,普特南又在《美国展望》杂志连续发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1995年春季号)、《公民美国的奇怪消亡》(1996年冬季号)、《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1996年春季号)等文章,对美国的自发社群组织、公众参与和"公民心"的变化状况作了大量的评论。与此同时,该杂志还先后发表了迈克尔·舒德森《如果公民生活没有死亡怎么样?》(1996年春季号)、锡德·斯考波尔《自上而下的拆散》(1996年春季号)、理查德·M.瓦莱利《电视迷的民主》等文章,与普特南教授商榷,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评。普特南则在同期杂志上对上述批评作了回应,写了《罗伯特·普特南的回应》一文,对有关批评表示了欢迎,并就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他认为是必要的说明。同年夏季,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茨等也在《美国展望》上撰文《社会资本的下降趋势》,参与这场有关美国公民心问题的讨论。至此,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可说是进入了一个高潮。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参与社会资本问题讨论的还有东卡来纳大学的鲍伯·爱德华与美国和平研究所的米切尔·W.弗雷,两人合写了《超越普特南的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一文,对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彼得·埃文斯教授就社会资本概念撰写了《跨越公私界线的发展战略》,认为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理论中的制度理论;耶鲁大学的卡拉·M.伊斯特斯撰文《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_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_吴军

作者简介:吴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 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乡村社会建设与社会资本运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陆口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12XNH149)和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学科前沿·《学术界》(月刊) 总第171期, 2012.8ACADEMICS No.8Aug.2012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 〔*〕○吴 军,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 学、 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 此, 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回顾;前沿动态 纵观“社会资本”百年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 7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扩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至今的最新进展。〔1〕 社会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 人物以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利达·汉尼范(Lyda J.Hanifan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迈克尔·武考克(Michael Woolcock )、格鲁特尔特(C.Grootaerl )、普 — 76—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战略治理理论研究的进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差不多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时期, 这些时期共同构成了战略治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许多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治理学家在考虑, 从而促使了战略治理理论的新进展。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治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进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往常的企业战略治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进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制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那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看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确实是“制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如此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明白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 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负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杰姆斯科尔曼,(1926年5月12日出世,贝德福德,印第安纳州,美国芝加哥,1995年3月逝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数学教育政策的强烈影响美国。1988年,科尔曼首次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对社会资本作了初步论述,后在其所著《社会理论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的作品包括工会民主(1956;与西摩李普塞特);青少年社会(1961);青少年和学校(1965;与其他人);青少年过渡到成年(1973);模式的变化和反应的不确定性(1964),这是有关社区主题;资源,社会变迁(1971);权力与社会结构(1973);教育机会均等(1966;与其他人);纵向数据分析(1981);不对称的社会(1982);高中成绩(1982;与他人);和他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的贡献,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审查的形成和行为社区。 詹姆斯科尔曼( Jam es Co leman) 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承认社会背景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 RationalCho ice Theory of Agency)。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式主要是以三个假设为核心: 首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最后是行为者之间行为的互动和博弈的动态分析。但在社会资本的讨论中, 科尔曼意在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理性行为( Rat iona lAct ion) 的方式, 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缓解理性选择方法社会化不足的性质,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 1、相关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 ?论文体系: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2.中观层面的分析 3.宏观层面的分析 三、进一步的探索 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 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 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 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 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 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 ?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是财务经济学和微观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自MM定理产生以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资本结构无关论、静态权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比较,并展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资本结构、信号传递、公司治理、行业竞争 一、引言 从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本结构理论开始,西方财务界的研究至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各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在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MM定理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总结。 (一)资本结构无关论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融资结构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税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无关。 (二)静态权衡理论 (1)税收与资本结构。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公司所得税和资

社会资本界定与度量研究综述

6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31期 近几年西方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思想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感。大卫?休谟认为,合意的道德行为或“道德情操”、“同情心”会支持新的经济活动形式(郭熙保等,2003)。社会资本概念传播主要还要归功于另外两位社会学家,法国的皮埃尔?布尔迪厄和后来的美国的詹姆斯?科尔曼的著作(阿莱颜多?波特斯等,1999)。20 世纪70 年代,社会资本一词由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首次提出, 科尔曼(James.SColeman) 首次在美国社会学界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Granovetter) 和林南(LinNan) 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 开创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在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本”是“发展思想的演进革命”,是“第二代”发展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Meier,2001),世界银行还专门组织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研究, “社会资本”一时成为新社会经济学的前沿理论。 社会资本的界定 1980年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陈全 社会资本界定与度量研究综述 ■ 杜艺中 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中图分类号:F0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西方学者对“社会资 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有不同描述。因此,本文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社会资本研究中的技术难点即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展开梳理,并对国内的研究现状和社会资本的研究趋势作简要概括。关键词:社会资本 界定 度量 功,2003)。他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 动,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有资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由于资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形成和积累,而其一旦形成后又具有产生新的利润的潜力,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秩序和规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本积累的历史(赵延东,1998)。社会学家科尔曼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将格拉诺沃特和林南以及布尔迪厄等人的研究成果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本, 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在科尔曼的定义里,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和公共物品的性质。 按照世界银行的看法,普特南的定义较狭义,“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诚信、准则和网络,它们通过促进协调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Collier(1998) 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内在的社会及文化的凝聚,是影响民众相互关系的准则和价值观,是嵌入社会中的惯例;“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相关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并且其效应具有持久性。Edwards(2002) 认为,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嵌入民众之中、并为民众所拥有的准则和价值观,它们是维系集体和社会约定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民众分享一致性(identity),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彼此诚信和互惠的来往,都可以称之“社会资本”。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非正式的准则,这一准则可以推动两个或更多的个体进行合作。他认为, 现有的关于社会资本的大部分定义指的并不是社会资本本身, 而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E?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cm) 不仅定义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 认为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而且明确指出, 社会资本是自然资本、物质 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 所有资本都是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程民选,2004)。哈佛 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泽(EdwardlGlaeser)给出了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即社会资本是由个体出于私人动机而投资形成的, 能够带来市场和非市场效益的资源存量。 综合上述,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社会资本能够增加或减少个体达到目标的能力,具有工具性,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但是不同的学者在界定角度、概念主体、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是:首先,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思路,基于个体所有,社会资本通过延伸可以在社会组织中存在,它体现的互惠的期望基本是不变的。其次,社会资本的使用可促使其存量上升,而不会像物质资本一样存量下降。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解决集体行动问题和增加生产力的能力,可看作其他形式的资本投资的补充,而不是其他资本形成替代或竞争关系。 社会资本的度量 卡普兰曾将测量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另一类是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进行观察的事物,第三类是从理论中产生的建构,它产生于观察,但无法被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中观察到。社会资本应属于第三类测量的对象。罗特利奇(Bryan R Rortledge)和艾姆斯伯格(Joachim von Amsberg)根据社会资本与交易目标实现的关系,提出并建立了内生社会资本模型(张其仔,2001)。这是社会资本测量和量化理论研究的一次重要理论突破(王积超,2004)。 社会资本的层次可分为 “集体”和“个体”两种,或对应于“宏观”和“微观”。在测量集体社会资本时,研究者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信任、社会参与、社会联结和规范这几个方面。而在测量个体社会资本时,研究者多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个人网络中蕴涵的资源进行测量(程民选,2004)。 从集体这个宏观角度来度量,Grootavert和Thierry(2001)认为,社会资本的度量要从六个角度进行:协会中成员关系的密集程度;成员关系的内在异质性(如年龄、性别、教育和信仰等);集会参加情况;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度;到期应付情况和社群的定位。澳大利亚学者布伦(Paul Bullen)和奥妮克丝(Jenny 先驱论坛Herald For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