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摘要:疾病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而有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异常重大的影响,这就是黑死病。今天,笔者就想通过对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分析,论述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解释何为黑死病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在最后阐述笔者个人的看法和所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黑死病,欧洲历史,影响,启发与思考

何为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高烧、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胀。

历史上共有几次严重的瘟疫,包括伯利克里时期的

瘟疫、马克奥里略时期的瘟疫、查士丁尼时期的瘟疫,而笔者今天要说的是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其影响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列的三场瘟疫的任何一场,仅从1348年到1353 年的5 年时间,它就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 万人,此后300 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残留下来的损失记录,仍让人触目惊心。它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惨重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瘟疫象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口:黑死病造成大量欧洲人口的死亡

欧洲城市地区是黑死病的重灾区,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群接触相对密切频繁,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设备落后,因而被黑死病蹂躏的最为惨烈。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疾病中。人口的大量死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据西方学者估计,当时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由于劳动力奇缺,家畜在田园里无人看管,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人收获谷物。”除普通劳工外,政府官员也

损失颇多,放弃职守的现象随处可见。劳动力的短缺造成城市败落、大片农田荒芜,整个社会经济一片凋敝,在黑死病的冲击下,劳动者素质下降,农业生产力倒退,经济增长速度大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生产的停滞甚至倒退,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宗教、思想:黑死病,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的产生

一、黑死病爆发期间,陷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黑死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原罪——赎罪——审判”的信仰体系,给出了“神谴说”的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然而,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尽管人们不断祈祷,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教会的权威,教会长期以来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开始受到动摇。

二、教会地位的动摇又为宗教改革的产生奠定基础。黑死病给宗教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它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面对黑死病的威胁,灵魂是否得救,整个欧洲人心惶惶,基督信徒希图从天主那里得到直接的启发,而不再从教会那里寻求帮助。此外,为了赎罪,基督徒要不断做善行,甚至要进修道院,这就超出了一般人的精神承受限度,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赎罪行善。于是,马丁·路德迎合人们当时的心理,提出了新思维:“信仰得救”,这就减除了烦杂的宗教仪式,迈出了宗教改革的第一步。

三、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 禁欲主义逐渐退出, 人文主义逐渐兴起, 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人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

生命的存在, 探索人性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追求平等与自由权, 张扬人文主义, 提倡社会的主宰是人而不是神。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四、、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世主义。与此同时,黑死病所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阴影,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冲击,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望,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世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歌颂人生、申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享受人生的社会心理盛行起来,人们把神学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饮酒放歌,寻欢作乐,不舍昼夜。死亡随时可来,但生活仍要继

续,人们重视个体的生命和现世的欢乐,不再压抑自我的欲望,越是面临死亡,越要珍惜拥有的人生。随着黑死病的日益猖獗,人们的禁欲观念开始瓦解,各种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开始盛行。

社会生活与结构:社会混乱、反犹太主义、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黑死病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残存的家人大都分散各地。有许多人因受不了这种痛苦而发疯,也有不少人因此而自杀。政府为了掩埋堆积如山的尸体,不得不释放牢里的犯人,由此,造成社会的更加不稳定。

二、反犹太主义兴起。在瘟疫的阴影下,街坊邻里互不往来,都避而远之。在许多城市里,人们认为瘟疫是犹太人往水里投毒造成的。犹太人因此遭到特别严重的不人道对待。大量犹太人不是被迫迁移,就是

遭到残忍的杀害。当时的编年史家雅各布·冯·科尼格所芬就曾描述了发生在斯特拉斯堡的一次大屠杀,上千犹太人被认为是瘟疫的制造者而遭到杀害。到1351年,德国的60多个主要的犹太团体被彻底清除。许多犹太人逃到东欧——俄国和波兰——在那里,他们得到保护。慢慢地,更多的犹太人把自己的家迁到更远的东方。

三、社会地位的变化。原贵族领主地位的下降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从经济地位上讲,旧贵族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土地,在粮价下跌、租金下降而工资提高时,他们明显地处于经济窘困的境地。与此相反,城市中的商人和金融家,却能较快地从灾难中恢复元气,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契机,迅速搜掠财富。从政治地位上讲,旧贵族已不能再独享政府的最高官职,其政治上的发言权大大降低。相反,

许多大商人、金融家则平步青云,开始进入国家各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在相当多的时候他们成了政府的主要决策人。从社会地位上讲,商人、金融家的地位开始逐渐高于贵族领主的地位。

经济:农奴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得到壮大

一、农奴制瓦解。黑死病造成人口的大量锐减,且很多为农民等劳动者,这就使原本就日渐衰落的农奴制逐渐走向瓦解。同时,农奴的人身自由也有所提高,农奴制度的瓦解,农奴解放的人口比城市的解放涉及到的人数多的多,它是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人身自由和缔约自由第一次在乡村人民中宣布并付诸实施。

二、资本主义得到壮大。黑死病后,人口大量减少,一些人突然间由于继承了别人的财富而变富,物价的降低和财富的容易获得,人均财富和消费水平迅速升

高,加之人们唯恐再次经历黑死病,所以追求奢华的生活。中下层群众疯狂地超前过度消费。这使得手工制品和奢侈品的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城市中的金融家和商人,利用这种历史机遇,不断积累商业利润,迅速地恢复了元气,并且趁机快速地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掌握了雄厚的资本。黑死病后,城市经济的涅槃重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成为欧洲从中世纪走入近代社会的开路先锋。

政治:农民起义不断,政治危机、三级制度遭破坏

一、由于黑死病而带来的劳动力缺乏,货物极其短缺,而拥有大量土地的富足的修道院院长和寺院长老,以及那些贵族、富商们,对经济规律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在这遍地荒灾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再对劳动者施加压力的。当他们发现他们的财富在减少后,于是便

制定了残暴的法令迫使人们劳动但却不增加工资,同时又禁止他们外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为了反抗,农民被迫起义。

法国农民掀起一场名叫“扎克雷”的反封建领主的起义,以“消灭一切贵族,一个不留!”为口号,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扎克雷起义”有力地扫荡了法国北部农村的封建秩序,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阶段,使不少农民暂时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庄园农奴制走向衰落。

英国的瓦特·泰勒以“当亚当耕田、夏娃织布之际,谁是贵族?”为口号领导的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虽然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但同样有其积极意义。这次起义给予开始没落的农奴制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在这次起义的有力冲击下,不少庄园和法庭的档案被烧毁,封建领主的权势被严重削弱。

二、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的三级制度逐步走向奔溃。由于黑死病,使得大批官员和贵族撒手人寰,这就社会的司法和法律系统趋于瘫痪,传统的政治秩序由此陷入紊乱状态。

结语:黑死病使中世纪欧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场中世纪的天灾人祸反而成了中世纪欧洲告别黑暗时代,开始缓慢转型的契机和机遇。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灾难,但并没有断绝人们的复兴能力。黑死病的爆发使欧洲可以重建人口和经济体系,在客观上解放了人类,为新的发展创造条件,加速了经济、技术、社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黑死病威胁到了中世纪传统文化的地位,面对死亡,人类的理性终于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文化上的“复兴”开辟了道路。黑死病为欧洲社会整体转型提供了历史

契机,经历了黑死病的洗礼,欧洲如同浴火重生的火凤凰经过痛苦的蜕变,迎来了自己华丽的新生,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困境,变得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开始在

被黑死病肆虐的废墟上重建文明,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自己的转型。

启发: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前进脚步,从未曾远离,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勇敢地接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挑战。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绝不会在疾病的挑战面前低下头,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战胜挑战,胜利后的我们必定能走得更远。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大自然,学会怎样友好的和大自然相处,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

参考文献: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著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P393-394

【英】H·G·韦尔斯著《世界史纲》P551 【中】孙铁著《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P109-111

【中】孟广林著《世界中世纪史》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摘要:1348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不仅流行极为迅速,而且破坏力非常之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黑死病几乎冲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切方面,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行政体制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对其后的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为之改变。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社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瘟疫不断,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前不久在美洲发现的甲型H1N1,瘟疫已经成为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在探讨欧洲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在还原黑死病真实图景的同时,更多的则让黑死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科技、医疗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黑死病联系起来。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芜,大量工作无人从事,社会的法律秩序信仰约束都大大松弛了,社会进入了某种无秩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瘟疫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黑死病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这种不利因素视为一种短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黑死病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把黑死病看作西欧社会转型的一个契机。在经历黑死病的冲击后,西欧反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略带贬低意味的词,学术界和普遍大众的主流意见都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愚昧而灾祸丛生的时代,但是要挣脱这种桎梏,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渺茫。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反而变得顺畅了。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黑死病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1]“标志中世纪的结束”。[2] 一、黑死病的爆发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淋巴腺鼠疫,简称鼠疫。鼠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咳血、身体呈黑紫色,状况十分可怖。所以,“黑死病”的“黑”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症状或一种颜色,更代表了“可怕”“恐怖”的涵义。教皇御医乔利阿克在其著名《外科学》一书中,曾述及1348年的鼠疫:“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大,特别是咯血的患者,与之接近探视都无不染上此病。亲如父子亦不能探望,此时仁慈已告绝灭,希望也濒于绝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谈》中对这场瘟疫的状况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这鼠疫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部分试题(见面课)答案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 见面课1 1. 单选题(2分)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以下的哪一位艺术家被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A拉斐尔 B多纳泰罗 C提香 D波提切利 2谁在绘画领域里的地位如同但丁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 A丁托列托 B达·芬奇 C乔托 D丢勒 3、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的十二位门徒,最为年轻的是A约翰B小雅各C大雅各D犹大 4,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作的天顶画,尺寸大得惊人,约有A200平方米B500平方米C400平方米D300平方米 5,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的形象其实 A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模特儿的 B是以阿波罗为模特儿的 C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 D是以欧几里得为模特儿的 (错2个) 见面课2 1,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充满荷兰商业社会的特点 B荷兰国立博物馆位于海牙 C荷兰国立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同时期落成 D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国家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 2,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收藏,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展现了荷兰十七世纪黄金时代的社会风貌 B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有关的绘画和器物 C该博物馆的收藏并未纳入奥兰治家族的王室收藏 D该博物馆的很多艺术品曾被运往卢浮宫 3,关于伦勃朗的《夜巡》,以下哪个观点有误(两个): A这幅画现在的尺寸是伦勃朗最开始创作时的尺寸 B这是一幅描绘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群体肖像画 C伦勃朗通过人物的姿势、光线的明暗对比等方式表现出人物的动感 D《夜巡》描绘的是夜间场景 4,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十七世纪中国青花瓷,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中国青花瓷对荷兰本土制陶业并未产生影响 B中国青花瓷为欧洲的“中国风”提供创作源泉 C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大量青花瓷,并分销到欧洲各国 D中国瓷器因其精美并具有异国情调,很快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物品 5,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以下哪幅作品并不属于风俗画:A弗洛里斯·凡·戴克的《餐食》 B扬·斯蒂恩的《欢乐家庭》

欧洲十大历史博物馆

欧洲十大著名博物馆——到文化资源丰富的欧洲旅行,最不该错过的就是珍藏了人类珍贵遗产的博物馆,博物馆内所展示的艺术创作,详实地记载过去历史生活的点滴,并蕴藏丰富的智慧与哲思。 入选的有: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法国巴黎-卢浮宫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梵蒂冈梵蒂冈-梵谛岡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 英国:大英博物馆

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保存了世界级的文物宝藏.虽说大英博物馆内的许多文物是抢夺自世界各地,不过看在让这些世界级宝藏能觅得一个安全的处所,而得以免除战火摧残的份上,大英博物馆可说是将功抵罪了,在这座世界上最大型的综合博物馆内,珍藏有国家级的考古文物、图片、绘画、雕刻、钱币、勋章等,数量总类之丰富,让它赢得了《博物馆中的博物馆》的美誉。 大英博物馆的一些小历史: 大英博物馆内部的埃及展馆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9,575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法国:卢浮宫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清史杂谈 2009-08-03 08:21:15 阅读134 评论0 画家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无疑即指此事。中医拿黑死病应该有些办法,如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大约都是治愈过它的,据说当时医书上所谓的“伤寒”,其实往往就指的是黑死病,它也常与天花和登革热等恶性传染病混为一谈。 5至8世纪时,欧洲曾经不断发生严重的流行病,搞垮了强盛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军队,使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了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片土地。不过,那些并不是鼠疫,而大概是天花和疟疾之类。时光如水,转眼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他彪悍的子孙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用金戈铁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庞大帝国。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2019章节测试题 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 答案:《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 2、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的总量? 答案:380000 3、《胜利女神》的高度? 答案:2.44米 4、《米罗岛的维纳斯》在1964年去过哪个城市? 答案:东京 5、《米罗岛的维纳斯》把上下部分分开的黄金分割点是? 答案:肚脐 第2章单元测试 1、以下哪一幅画不是达芬奇的作品?

答案:《雅典学园》 2、传说拿破仑把《蒙娜丽莎》挂在了哪里? 答案:浴室 3、《蒙娜丽莎》中,我们判断画里的人物是怀孕状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判断她怀孕的标志? 答案:文献资料 4、20世纪60年代《蒙娜丽莎》促成了哪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 答案:法国和美国 5、《岩下圣母》的作者是谁? 答案:达芬奇 6、文艺复兴三杰当中,最年轻的是谁? 答案:拉斐尔 7、2012年在下列哪个博物馆发现了《蒙娜丽莎》版的另一幅绘画? 答案:普拉多皇家美术馆 第3章单元测试

1、卡帕内尔藏于奥赛博物馆的《维纳斯的诞生》属于下面哪种风格? 答案:唯美主义学院派 2、奥赛博物馆的主要收藏是 答案:法国艺术 3、下列有关印象派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画面光滑 4、下列关于艺术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答案:德加《煎饼磨坊的舞会》 5、《伽西亚医生》的其中一个版本被哪国收藏家买走? 答案:日本 6、以下哪位画家擅长用点彩的画法? 答案:修拉 7、被形容是“一个在锁孔里边观察人生的”画家是: 答案:德加 第4章单元测试

1、大英博物馆是: 答案: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全球四大博物馆之一、世界上第一座免费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 2、在欣赏完《埃尔金大理石雕》后写下《希腊古瓮颂》的英国诗人是: 答案:济慈 3、下列职责中,哪个不属于《女史箴图》中的女史职责? 答案:侍奉皇上 4、“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谁最著名的美学箴言? 答案:济慈 5、除了《埃尔金大理石雕》之外,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神庙的一座女像柱如今也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伊瑞克提翁神庙原址上的女像柱共有几座? 答案:6 第5章单元测试 1、英国国家画廊是: 答案:第一个从规划初始就被列入公共事业的美术馆、以艺术爱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雅典大瘟疫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种瘟疫集体爆发安东尼瘟疫 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三、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欧洲黑死病 “黑死病”于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故称为“黑死病”。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五、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杀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六、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岛首次爆发大规模黄热病。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故又称为“美洲瘟疫”。此病传播媒介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摘要:疾病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而有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异常重大的影响,这就是黑死病。今天,笔者就想通过对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分析,论述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解释何为黑死病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在最后阐述笔者个人的看法和所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黑死病,欧洲历史,影响,启发与思考 何为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高烧、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胀。 历史上共有几次严重的瘟疫,包括伯利克里时期的

瘟疫、马克奥里略时期的瘟疫、查士丁尼时期的瘟疫,而笔者今天要说的是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其影响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列的三场瘟疫的任何一场,仅从1348年到1353 年的5 年时间,它就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 万人,此后300 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残留下来的损失记录,仍让人触目惊心。它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惨重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瘟疫象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口:黑死病造成大量欧洲人口的死亡 欧洲城市地区是黑死病的重灾区,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群接触相对密切频繁,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设备落后,因而被黑死病蹂躏的最为惨烈。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疾病中。人口的大量死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据西方学者估计,当时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由于劳动力奇缺,家畜在田园里无人看管,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人收获谷物。”除普通劳工外,政府官员也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那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这场席卷欧洲的瘟疫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人口 黑死病曾被当时的史家称为“大死亡”,欧洲人口的1/4到1/3(约2000~2700万)死于这场黑死病,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社会劳动力严重不足,对农业影响最大,导致大片耕地荒废。同时也促使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农业向畜牧业倾斜,为以后资本的原始积累打下基础,如养羊业不断发展,使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 二、政府与教会 面对黑死病,作为统治阶级的政府与教会主要是惶恐与无助。各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许多愚昧、无能及狡黠之徒迅速填补空缺,结

果造成行政的极端不善、盗用公款等弊端出现。由于当时的民众深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主宰着世界,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就能避免厄运,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妻儿、兄弟的接连去世和不少教士弃职而逃,人们开始对教会和上帝产生怀疑,诱发了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这就打破了基督教对思想的禁锢,对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与文化 黑死病使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同时,人们还有很多野蛮行径,如犹太人被贴上了瘟疫携带者”的标签而被大量杀害。大瘟疫理应促进医学的发展,但事实上当时医学的惟一进步是在公共卫生领域,比如人们加深了对于防疫重要性的理解,可以说是教会神权的不宽容窒息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科教方面的影响较明显,如手稿抄写等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严峻局面,迫切需要一种廉价的复制新技术。1453年,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在教育方面,各地涌现了创办大学的热潮,促进了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学又是培养牧师的要地点,最终为宗教改革做好了准备。黑死病还给艺术家们带来灵感,如薄伽丘就是在黑死病大流行时完成了代表作《十日谈》。当瘟疫流行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时,这些艺术作品却长久不衰,足见其魅力。综上所述,黑死病造成了人口死亡、经济紊乱、社会动荡、风气败坏等影响,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某种契机,客观上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痛定思痛,它给予人类的,更多的还是沉重的打击和教训!

美国十大博物馆集锦

美国十大博物馆集锦 据美国《今日美国》11月21日报道,在即将迎来的感恩节,人们或许更加关注的是该怎样度过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你是去购物血拼呢?还是去博物馆充实你的“黑色星期五”?在“黑色星期五”当天,不只是商场能吸引大量人群涌入,感恩节后的那个星期五也是今年最忙碌的博物馆开放日之一,届时将会有许多假日旅行的游客和当地人涌入观看展览。许多博物馆表示,虽然现在处于一个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每一件文物和名著的时代,但是在现实生活找不到它们的替代品。乔治亚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主管William U. Eiland这样说道:“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次非常棒的情感体验。”他和《今日美国》的Larry Bleiberg分享了几个他喜爱的博物馆。

一、Clark Art Institute(美国威廉斯镇:克拉克艺术中心) 这个小小的大学城里的艺术展廊里收藏着一些欧洲大师的作品,并且最近还增添了一个新的瑰宝。Eiland说,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将会有机会在新英格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里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展览。其中的一件瑰宝是15世纪Piero della Francesca 的著作《圣母子与四天使》,这幅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性时刻。 (联系方式:413-458-2303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9218699.html,) 二、Nasher Sculpture Center(美国达拉斯:纳希尔雕塑美术馆) Eiland把Renzo Piano设计的这座建筑称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博物馆建筑成就”。美术馆里的收藏被放置在一个花园里,其中也不乏许多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卡尔德、米罗、摩尔,不胜枚举。Eiland说,凡是过来纳希尔雕塑美术馆参观的人,都被这里吸引住,流连忘返。 (联系方式:214-242-5100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9218699.html,) 三、Field Museum(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 Eiland说他一直都期望着能够参观这个庄严值得尊敬的历史自然博物馆。他个人认为这里的一大亮点是一只名叫Sue的恐龙,这是一直到目前为止被发掘的恐龙中保存得最完好(从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得很好)体型最大的雷克斯霸王龙。“和它在同一空间中都会发怵,”Eiland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家族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背景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围之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

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14世纪欧洲黑死病,夺人2500万

14世纪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2500万人生命 时间:2007-11-21 评论条查看评论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黑死病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黑死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惧促使人们把目光由来世投向现世,推动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思自身既定的生存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黑死病给欧洲造成巨大的灾难,首先带来的是人口的毁灭。1338年,佛罗伦萨全城有9万人,而黑死病致5.5万人死亡,1351年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已经损失了它们总人口的40%左右,远远高于它们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损失。当年教皇莱门特六世估计欧洲基督教地区死亡2384万人。当黑死病平息后,一些地方人口下降了50%一60%,有的甚至达到70%,也有些地方只有15%到20%。除了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方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字,但史学家基本认同的是,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死亡率一般均在30%—50%。就这次灾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混乱程度和恐惧心理而言,它超过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即使惨重的第二次 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也只是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4%。巨大的生态灾难对欧洲民众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黑死病在它袭击的人群中引起彻底的剧变——肉体上、精神上和道德上,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黑死病前教会鼓吹尘世是悲苦的,人类由于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了罪而遭受不幸,直至世界末日,待到天国的降临,永恒的幸福出现,死去的人类才获得新生。人们憧憬死亡之后在另一个国度中永恒存在,把幸福寄托在来世,却把现实的人性封存。中世纪教会通过安慰的葬礼仪式,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使死者得到安息,同时教导生者,与死者的分离只是暂时的,即使肉体死亡,圣洁的灵魂仍然存在??葬礼仪式勉励人们接受亲人们离去的现实,以弥补社会分裂和死亡所带来的裂痕”。这种仪式对恢复心理平稳和维系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死亡的威胁和对死亡的体验,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观点。来势凶猛的黑死病颠覆了中世纪有关死亡、审判、天堂、地狱的认知,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的临近。黑死病将“死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如此近距离推向欧洲人的心灵和感官,其冲击和震撼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天灾或者人祸。黑死病带来的大面积死亡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并促使不少人萌生出及时享乐、纵欲狂欢的思想,人生观也开始变的简单,就是“吃、喝、结婚然后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促使人们把目光由来世投向现世,推动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思自身既定的生存方式。众所周知,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是西方社会的基石之一,中世纪基督教宣称来世的生活要比现世的生活重要,主张对现世生活奉行苦修,以便灵魂的拯救。而黑死病的到来却使生命显现得无常,使生死变得虚无;当黑死病的阴影稍微远去之后,对生死的虚无和生命的无常又变成了一种达观:既然命运不可预见,上帝无从倚靠,那么唯一可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命的甜美果实。人们抛弃了天国的幻梦,追求尘世的欢乐,宣扬幸福在人间,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诚如彼德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生活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 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些都集中反映出人们开始对上帝的逆反和对人生问题的反思,黑

论微观视野下中世纪英国黑死病对民生的影响

论微观视野下中世纪英国黑死病对民生 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瘟疫,它大规模爆发于1347-1351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黑死病是一种鼠疫(Plague , Pesos),即由鼠疫杆菌(Yesinia peso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分为三类: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扩散,黑死病由欧洲大陆渡过英吉利海峡传入大不列颠,”1349年5月,瘟疫到达了英格兰北部并于21日抵达约克城,英国全境沦陷。 一、黑死病与人口锐减 黑死病流行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它以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三种鼠疫混合的形式传播。中世纪以教会为主导的医疗体系作用有限,医疗条件恶劣,难以应付如此猛烈的大瘟疫。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曾在书信中感慨说:“我相信,血战沙场也比呆在伦敦城内要安全得多”州。乔万尼·薄迎丘对黑死病的传播状况也进行过描述:“任何高超的医术,一切特效药品,都对这种病毫无效果。……这

种瘟疫极易传染,健康人只要一接触到患者就会立刻被传染,就像干柴或是带油的东西遇到火苗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事实上情况万分严重,远不是如此而已。不要说与患者谈话、打交道会传染送命,甚至只是触碰患者用过的衣物,也会被传染。……这场传染性极强的瘟病不仅在人群之间相互传染,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只要接触到病人或是死者的任何东西,也会立刻染病身亡。348年8月初或中旬,黑死病开始在英国蔓延。1348年10月,瘟疫在多尔塞特郡蔓延,并且在12月和次年1月达到高峰,直到1349年2月势头才渐弱。随着天气变暖,瘟疫开始以汹涌之势席卷全国,南部诸郡首当其冲。月是牛津郡最惨痛的日子,牛津城大约有43%的人死去,全郡的死亡率达到了2500-37000白金汉郡的苦难岁月则从5月持续到9月。该郡怀卡姆伯堂区的僧侣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6000,居民中也有一半人死亡。汉普郡的温彻斯特大约9000人中死了4000人,以至于墓地人满为患训。在温彻斯特主教辖区的范海姆,这个由10个独立村庄组成的英格兰中部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地区,在1348年有3500人,而到了1349年夏天,740个家庭有185个家庭灭绝了,1349年余下的年份中又有101人死亡,整个地区的死亡率在40%以上;而在剑桥郡的三个村子,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