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教学篇

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

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8、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10、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②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11、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

义?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动用是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③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有何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16、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17、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18、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哪些合理因素与片面性?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

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如在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这也是片面的。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 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

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 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说: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局部: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到达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读书则是教育的核心。读书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教育教学领域,获取知识、学习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书籍 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整理一份教育教学读书 笔记摘抄大全,共包括20篇优质读书笔记,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学习和教学的启发。 1. 《教育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工 作者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 点和行为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2. 《教学方法与技巧》 这本书介绍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多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 这本书,教师可以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使教 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文化》 艾伦.保罗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提出了有关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这本书,教师可以学会更好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5.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 这本书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多种方法和技巧,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堂互动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这本书,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6. 《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是一本介绍提问技巧和方法的书籍,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这本书,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7.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教学方法》

教育学笔记教学篇

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第七~八章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 1. 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智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教学任务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般任务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其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1. 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 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重在说明学习过程。 (2)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3)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4)杜威:“从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5)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具有中介性。 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间的矛盾(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a.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 b. 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c. 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发展。 d.认识的领导性。学生(主体)----教师(领导)----课程与教材(客体),“三体结构”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1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在竞争日益激烈并讲求实效的今天,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好教育理论的同时,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2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职责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 此刻,很多教师都明白这样不好,但又苦于无处借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一书。《有效教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

教育学全部笔记

绪论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和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1632年,著名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是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育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1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2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的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需要的基本态度、知识和技能;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及其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变;2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批判教育学观点: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为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教育事业2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3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认识教育 教育的科学概念: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来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的教育者。 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1教育者的要求能内化为教育者自觉要求是关键环节;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与教育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3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有正确认识,否认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实质是把教育活动等同为学习活动;视受教育者为教育者任意加工、改造、塑造的对象,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这一教育要素主体性的否定;发挥其主导作用需要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努力。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表现出活动的目的性、为我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受教育者。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两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1 一、《当代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在职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培训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学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很关键,而教育学教材是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依托。 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学基本知识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外当代教育新理论和新理念,在不脱离传统教育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新成果,以及当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力求准确、全面地阐述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关于教育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关于教育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教育学的读书笔记1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书中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尽乎完美的爱,令我感动得涕然泪下。 这部书处处洋溢着的爱国、爱亲、爱师之情,所蕴涵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一直向你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这是一种最真诚的教育,使爱在我们的身边永远存在。 它让我深深地感动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思考,爱,究竟是什么?读后,使我明白了,爱如空气,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没有它。 当我看到小抄写员时,令我十分震惊,事情是这样的:裘里亚是小学四年级学生,12岁了。他是个黑头发、白皮肤、举止文雅的佛罗伦萨少年。他的家境很困难。因为他那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工资很低,又要养活家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因为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总希望他能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父亲知道他学习很用功,可还是一再督促他要加倍努力,父亲多么希望他能早些毕业找份工作,减少生活中的压力。 父亲终于找到了一份抄写的工作,他一日一日地抄着,裘里亚看见父亲这么辛苦,便对父亲说:“父亲,您太累了,让我来帮你抄吧!可父亲却严厉地拒绝了,裘里亚只好走开了书房,忽然,他想到父亲每天夜晚都要去睡觉,何不如在晚上抄呢!晚上,父亲回到了睡室睡觉去了,裘里亚便悄悄地来到了书房,点燃了灯,抄了起来,就这样几天以后,裘里亚出了睡室时,都有黑眼圈,成绩也下降了,爸爸每天打他,可裘里亚觉得这样温暖。终于,父亲明白了,原来裘里亚在夜间帮自己抄写,父亲抱起他说:“儿子,你真好,爸爸以后不打你了。”裘里亚像吃了糖一样甜。多么感人的亲子之爱啊!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 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 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 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 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 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 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 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 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 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 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 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 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 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 的地位。

教育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词源:孟子《孟子尽心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概念:广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属性: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永阶长城利民生,相对独立很关键 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本体)、社会功能(派生) 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起源: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 历史形态:原始社会:三没两生 1、没有独立的形态 2、没有学校 3、没有阶级性 4、与生产劳动结合 5、为了生产和生活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夏:庠、序我国最早的学校 商: 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体现阶级性) 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学科教学雏形 其中礼乐为核心,书术(小艺)在小学中教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察举制 洪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隋唐:隋:科举制 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度 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体现等级性) 宋朝:《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科举考试主要依据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书院盛行 明:八股取士 清:1905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西方:奴隶时期 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 教师:僧侣 学习内容《吠陀》

教师: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希腊: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评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是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严厉,注重女子教育欧洲封建:教会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古代东西方特征:阶道板砖象等离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出现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标志:学校的产生 文艺复兴欧洲:反对神性,反对蒙蔽主义,个性解放,平等友爱 近代教育:资本主义:公义世法 现代教育:20世纪后期(个国全民多现身) 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 全民化: 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自由化】 多元化: 现代化:(信息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核心) (最高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任务) 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内在动力,是教育学萌芽的标志 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与社会发展 内部关系规律:与人发展 教育学产生:萌芽阶段,创立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分化拓展阶段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研究: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自愿、匿名、保密、无害 研究方法:观察法(直接观察)“科学研究的前门” 调查研究法(间接了解)“问卷,访谈,观察,测量”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行动研究法(先实践)“解决怎么办问题” 经验调查法(再反思) 个案研究法(别人的例子) 教育叙事研究(自己的例子) 观察法:是否直接参与: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 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 教育。 2、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 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 考试的依据。 10、 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 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 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 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 律的科学。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 (1)“性相近,习相远也”; (2)“有教无类”;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6、1632年,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一书,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人们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派”。 8、美国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9、克鲁普斯卡妮1017年出版《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10、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影响较大的一本结构完善的教育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11、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性有哪些?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笔记7篇

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笔记7篇 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笔记1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通用10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通用10篇)》,快快拿去用吧!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1 工作之余宠爱翻看《影响老师的100个精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照旧爱不释手,由于读它能给我很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急躁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X_ 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日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渐渐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预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方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颜色明丽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日是我的生日,原先

我想当面告知你,让你和我共享欢快。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愿,并告知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老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同学沟通是铺张我贵重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同学的心声时,丢失的是为人师的急躁、爱心、丢失的是同学对老师的依靠和亲热。 2,关怀疼惜问题同学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恳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情愿,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假如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纯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今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善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简洁,但“爱”应当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缘由,却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召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布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盘圭禅师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告知了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也用它完善的结局证明

教育学读书笔记与心得(精选8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与心得(精选8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与心得篇1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在班级文化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比单一的说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出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首先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力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作用。 我始终认为一间教室,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在我的班级中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教室的门口就是我们班级的名片包涵了我班的班名、班级、班主任、和班级集体照。 进入教室,前面的墙壁有班级的公约和安全公约,这是需要全班学生和我一起都要遵守的约定。教室的左右两面墙壁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这两个板块里主要展示学生的各类作品。教室的后墙是学生的心愿墙,因为我工作的地方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一定有很多的心愿无人诉说,所以这个板块能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愿,我们挑选一些能够达成的心愿帮主孩子们实现愿望,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只不过以上这些环境的布置大多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学生参与的不多,最近有幸聆听了新教育种子计划飓风老师的公益课程《从空荡荡的房间开始》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在郭老师的讲座中,她从三方面想我们阐述的怎样合理的布置班级文化。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原来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要比教师独自完成的效果更好。

聆听郭老师的讲座还让我认识到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发挥墙壁的作用,还要不断的完善,要以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文化系列呈现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不忘初心育桃李,身向明亮那方行。让我们借着新教育的东风不断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本着不断求索的态度坚持学习,努力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让我们原本空荡荡的教室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我的45朵蓓蕾们借着春风努力生长。 教育学读书笔记与心得篇2 以下是一篇教育学读书报告心得。 《教育学基础》读书报告 一、背景介绍 《教育学基础》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面向全国师范类大学开设的教材。这本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本简明扼要、涵盖教育学主要理论和实践的教材。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获得了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学习体验 1.收获:通过阅读《教育学基础》,我对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深入理解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使我对教育现象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此外,书中对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评估等热门话题的探讨也使我对教育学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对某些理论理解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阐述批判教育学时,我对其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感到困惑。此外,书中涉及的一些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旧三中心)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他的这种主张被称为儿童中心主义。他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五篇范例)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五篇范例)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 金土完小 靳深 在读完《小学语文教育学》之后,我深有体会。 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与各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语文,是门艺术,也是一本专著,上好它,学好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提高。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 条件反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