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听课笔记

教育学资料

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即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

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

育规律”。

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而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

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

5、教育学的萌芽即前期教育学时期。

6、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

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义的《传习录》等等。中国古代的无名氏的《学记》、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7、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

8、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从教育学史上看,这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也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9、英国学者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此外,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0、夸美纽斯是捷克的宗教改革家,他的《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收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11、在教育的创立问题上,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

普鲁士政府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1)、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2)康德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12、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赫尔巴特,他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

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3、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是心

理学和哲学。

14、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5、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

在教育领域的表达。《爱弥尔》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一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

二是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

16、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卢梭还把教育划分为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儿童时期的教育(2-12

岁)、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以及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等四个时期,详细论述了每一时期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重点内容。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17、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特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在该书中,他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他明确地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18、总之,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首先,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19、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提倡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二)、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代表

作有《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基本观

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

(四)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

M.洛布罗等人。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

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为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的阶级性;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六)批判教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法国的布厄迪尔。总之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教育的发展问题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传统和风格。

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第四,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0、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在20世纪初,教育学的研究主要地还是集中在对学校教育

问题的研究上。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1、教育学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类学科的教育学,还是作为一门课程名称或教材名称的教育学,其

价值都是多方面的。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2、教育名著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检验的教育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凝聚着作者的教育智慧。(p28底)

23、教育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是最好的学习教育学的方式。

(一)要有问题的意识。

(二)要不断充实自己,

(三)要善于吸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四)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五)要恪守学术道德。

24、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5、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

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

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6、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

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孟禄。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其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

畴。

27、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大阶段,相应地就把教

育发展的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还分为: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

28、原始教育的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9、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

前1000多年前的,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欧洲的学校在公元前8至7世纪才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0、古代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1、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资本主义社会)。其次是奥地利,时间是1774

年。义务教育的年限也逐渐地从4年延长到6、7、8年,到现在最长的达12年。

32、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教育的领导权方面;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的制定上;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33、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

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学到老活到老”的口号。

34、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

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的基本功能: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5、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

系的类型。

36、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

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进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对象逐步扩大教育机会逐步均等的发展趋势。

37、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以中世纪大学及后

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38、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因此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

科中学。

39、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单轨制。(中国是单轨制)

40、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41、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42、为什么有分支学制: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和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

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43、新的学制形成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4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

制”。《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仿照日本) 45、“壬戌学制”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在我国通行了数十年,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

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46、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横向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7、中小学的设置应当本着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

4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公益性学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49、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与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5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科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

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51、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

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

52、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精神文化包括学生

文化和教师文化。

53、专业人员、教育者、成年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影响教师文化的基本性质。

54、学校建筑包括校舍,校园和运动场地及其附属设备,是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须臾不可缺少

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环境的硬体部分。

55、整体化、教育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弹性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建筑规划的

重要发展趋势。

56、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

章三类。

57、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58、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

59、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序的强制性。

60、学校规章是学校中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61、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

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62、学校的独特性表现:(1)、垄断性(2)非自愿性(3)公益性

63、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

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64、学校管理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

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65、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

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

66、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虫中心地位。

67、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68、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几下方面的功能:

第一、信息传递,

第二、控制,

第三、激励,

第四、情感交流

69、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非正式沟通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70、沟通障碍妨碍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主观方面的障碍;

2)、客观方面的障碍;

3)、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71、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

(1)、目标模式

(2)、投入-产出模式。

(3)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72、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73、学校绩效评估按性质分:

(1)、定性评估

(2)、定量评估

74、学校绩效评估按形式分:

(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75、学校管理的基本办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76、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77、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和政策、法律、经费、

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78、我国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形成了目前的中央集中领导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79、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业成绩、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三类,按百分制或五级计分计分制评定。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按甲、乙、丙、丁四等评定。学业成绩考察,分平时考察、阶段考察及学期考试。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80、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如下:公办教师的管理、调配工作由县以上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负责,教师的调动需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81、中小学教师职务分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82、聘任教师职务必须经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从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

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

83、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三年。可以选聘。

84、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85、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86、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独裁型

(2)、保护型

(3)、和平共处型

(4)、合作型

87、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88、社会文化主要包括艺术作品、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场所。

89、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90、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9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92、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93、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

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恶论等。

94、遗传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95、环境决定论: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96、华生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

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97、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98、环境决定论在中国的观点: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99、辐合论,也称之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100、环境因素又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后者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若干因素。

101、辐合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

102、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103、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教师其发展的真正起因,皮亚杰认为,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104、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10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06、遗传儿童发展观: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89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和保障措施。

107、(名词解释)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08、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包括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的复杂过程。

109、(简、论)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1)、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所占比例越大的原因。

(2)、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儿童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

(3)、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110、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辩证地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的关系。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是能够将复杂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儿童能力所能接受的形式交给儿童的。

成熟优势论与学习优势论。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111、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2、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和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13、(论述题)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

114、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115、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出现了文字和学校,为教师职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117、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如师范院校)开始的(大约17世纪之后),教师的专业化将是今后教师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118、教师的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在许多国家,

教师工会组织就是负责教师专业管理的。

11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20、荀况把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工。

121、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22、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23、(论述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

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知识。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育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教师,二

者都必须严格要求。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要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这是由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示范性特点决定的。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首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再次,要协调好人际关系,搞好团结协作。

最后,应有文明的言行风度。

124、教师资格条件: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

125、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126、对于学历尚未达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主要采取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的过渡办法来解决。考核证书设《教材教学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两种。《专业合格证书》分《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初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和《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三种,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一般每年一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组织。中学教师除考试所教学科的有关课程外,均需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

127、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128、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在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29、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130、实行教师聘任制,有利于建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人才选拔机制。

131、如何推进教师任用制度改革:

第一,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平选聘教师。

第二,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

第三,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13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

133、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134、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

135、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136、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三种。

137、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138、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条件保障)

139、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德)、业务水平(能)、工作态度(勤)、和工作成绩(绩)。

140、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的原则(2)、公正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

141、教师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等层次。

142、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的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则是人类文化自觉的标志,因而也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143、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

144、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

145、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程序原理”之争。

146、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147、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148、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社会本

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福禄倍尔也认为: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

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裴斯泰洛齐也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

(四)、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149、在众多的教育目的论中,十分重要且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50、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15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152、哲学观念对于教育活动最重大的影响莫过于对于教育目的设定的影响。

153、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154、教育目的的设定一定会受到主体对于人性的基本假定的影响。

155、理想人格也就自然成为他们所理解的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157、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

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教育历史发展的进程。

(1)、首先,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2)、其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

最后,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15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59、“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160、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161、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灵魂。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

“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6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基础上的

16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164、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1)、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就明确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且指出这一表述“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

(3)、1978年,我国宪法,我国宪法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1981年,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调又红又专和科学精神等是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大环境的产物。

(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带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165、(论述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应当说,在教育目的的阶级性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有其明显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同时,它也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受教育者做到政治与业务素质的统一,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66、(论述题)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1)、第一,创造精神。

(2)、第二,实践能力。

(3)、第三,开放思维。

(4)、第四,崇高理想。

(二)、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167、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

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68、美育的概念: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概念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169、德育的功能是德育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对个体、对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方面。(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

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可以是一个简答题)

1、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动机作用;第二、方向作用;第三、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综上所述,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170、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17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

172、人皆有恻隐之心―――孟子(指本心成本性的一个内容)

173、“杀身成仁”

174、除具有发展的功能外,还具有一种享用功能。

17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176、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177、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动机作用。第二方向作用。第三,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多选题)

178、综上所述,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179、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德育内容则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

180、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181、“学生守则”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是中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

182、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18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内核。

18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185、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186、我国学者中智力概念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因素主要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两项组成。

而吉尔福德则认为智力涉及运思(认识、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类)和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六种)三方面。

187、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一)、传授知识。

(二)、发展技能。

所谓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技巧是技能的高度熟练化和自动化)。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88、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特征将人的思维划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思维两个类型。

189、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理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190、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191、毛泽东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急之舍也”,它教导个体以健体为基础努力做到自强、自尊,对培养学生的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意志力以及正确对待竞争、荣誉、诚实态度等有直接的帮助。同时,学校体育的集体活动特性也对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团结和合作精神等有较大的帮助。

192、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锻炼、卫生保健。

193、中小学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94、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二)、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培养优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9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96、美育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197、美育的直接功能是“育美”。美育的间接功能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198、美育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觉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99、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

200、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201、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202、什么是课程:赫尔巴特的“课程是知识”;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203、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04、心理学作为课程论理论基础。

205、教育史的研究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206、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德。

207、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知识与能力;形式教育派(强调发展智力);实质教育派(强调教传学生对生活有用知识)(三)、分科与综合: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最早倡导分科。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成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分科与综合反映了

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因此要处理好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的特点:

(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注重课程对于人的塑造和影响。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主张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科学主义的特点:

(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主张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讲究科学性。要处理好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208、课程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布卢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09、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21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212、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13、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14、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215、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每一个单元中,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216、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217、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218、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一生著作甚多,但最为重要的是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全书的内容可以简化为著名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1)、认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内容)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课程结构)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等到实现。(课程评价)

219、泰勒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220、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学校工作

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

221、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时根本目的和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22、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22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24、作为教师的实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学生的实践,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成自身的预期发展。

225、教学活动(即教学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本质的界说: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226、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227、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后来,前苏联教学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提出的:诱导学习动机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代表人物:杜威)五段论:

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228、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谁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229、个人类的教学模式包括: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230、(了解)社会类教学模式包括: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231、(了解)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232、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在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33、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

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此处有书中不清楚的)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来的。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

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

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要始终贯彻于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

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

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来的。(这一原则最早是赫尔巴特提出来的)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

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8、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是第一个进行因材施教实践活动的人):指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

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234、赞科夫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35、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

236、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育:(非指导教学模式)

237、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在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序大致相同,并用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首创者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这一小的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238、课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

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

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23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启发。

240、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不利于因材施教。

(5)、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有效保证。

24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班教学区别是人数一般在15-25):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4)、个人责任的明确

(5)、均等的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通常人数在15-25人之间。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小班教学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四)、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上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242、从根本上说,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决定的。教学的任务、目的、内容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更直接地决定着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

24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地位)。又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1)、清晰。2)、明白。3)、生动形象。4)、抑扬顿挫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244、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发现学习法: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二)、探究-研讨法:杜威。

(三)、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前苏联)

(四)、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

(五)、范例教学法:德育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六)、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传统的指导性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知识和技能,采取比较固定的步骤,而非指导性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下是一个非指导教学法的实例:

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大约25人)一起围着一张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

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245、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用于教学的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语音教室等。

246、计算机教育的任务主要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训练地使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尤其是通过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使用计算机,而不是将时间花费在学习程序语言和设计上。

247、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一)、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二)、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三)、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248、论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几个环节组成。

(一)、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

1、钻研教材和大纲: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掌握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关键所在等。教学的根本任

务和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

2、了解学生(注意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努力做到全面、具体、细致)

3、设计教学过程(考虑教法):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

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进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

(二)、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般说,一节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布置作业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

(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四)、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主要以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进行。

(五)、学生学业的检查和评价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49、在教学工作中为落实课程教学目的任务而展开的工作主要有: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2)、活动的设计和安排。3)、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

250、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特点。

3)、学生的具体情况。

4)、依据学校和教师自身具体的条件。

5)、依据相应的教学原则选择方法。

251、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确定主题。

(二)、布置任务。

(三)、制定评价标准

(四)、展示与交流。

252、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253、学生集体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254、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

255、狭义的“群体”概念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

256、群体还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57、学生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群体目标,共同的规范,班集体的核心,良好的人际关系,集体的组织原则,健康的舆论。

258、学生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259、班级、团支部、少先队中队等就是学校的基层学生组织,还有由于某种需要而临时组织起来的学生集体,如学科小组、举起小组以及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成立的各种组织等等。

260、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集体是一个在

机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良好的集体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丰富

多彩的集体活动会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教育感染学生。集体活动、劳动活动、各种社会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等基本形式。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61、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集体形成的第二阶段,积极分子开始接连转到教师这方面来。

集体形成的第三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262、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对

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激发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一个教师在初次接触学生时就应明确规定集体中学生行为的准则,采取委婉地和善意地向学生提出要求的办法,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进要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另外,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有针对性;

再次,目标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

实现目标:

1)、要使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制定目标;

2)、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

第二,要耐心引导;

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轮换制。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健康的舆论:

2021最新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优质6篇)

2021最新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优质6篇)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一): 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明白,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一样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一样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要求到达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资料。对于优等生我们能够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能够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师生主角的分配要科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忙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带给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潜力的提高。透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状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发现问题,并且自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齐。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美术听课个人心得体会十篇

美术听课个人心得体会十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自我介绍、策划方案、职业规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texts, please stay tuned!

幼儿园教研实施方案(共6篇)

篇一:幼儿园园本教研实施方案 幼儿园园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切,教师们在教学进程中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教法的、有来自幼儿的,也有来自传统观念的阻碍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困惑如何解决?由谁来解决?在实践中 咱们意识到,幼儿园的生存与进展必需依托自身的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特色。教师在实施新《纲要》进程中显现的问题必需依照本园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自己解决,教师的专业进展更得靠教师自己的不 断学习与实践。而要做到这些目的,必需进行园本教研。只有成立以园为本的教研机制,深切开展以园为本的 教学研究,才能及时解决教学改革中显现的问题,才能把幼儿园构筑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提高保教质量, 使幼儿园不断进展。为此,我校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园本教研制度的涵义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以增进每一个幼儿的进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进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类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体会,尽力把幼儿园成立成 为学习型组织。 三、实施理念 “一切为了小孩,一切依托教师”,“幼儿园是教研基地,活动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员”。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园本教研制度领导小组 组长:左云金 副组长:王传根、郭峰 成员:孙兴芳、宋秀华、王凤 (二)具体分工 左云金:校本教研制度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面工作 王传根:负责组织治理指导工作 郭峰:负责组织治理研究工作 五、园本教研制度成立的要紧内容 (一)以园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 (1)重视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立足本园及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 增进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本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想方设法培育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3)要有适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育打算,为教师的培训、深造、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 (4)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增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帮忙; (5)在改革中,尤其要注重采取各类“园本培训”的方式,对上岗教师进行《纲要》、教材的岗前培训。 (二)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体系 (1)幼儿园要有打算地开展常常性的丰硕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研究和解 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

教育实习日记范文5篇

教育实习日记范文5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老师培训报告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老师培训报告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老师培训报告心得体会篇1 累也快乐,真心感谢为我们搭建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的领导,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学习的机会。对待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非常珍惜。始终以骨干教师的标准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几天的培训时间非常有限,但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让我零距离领略了专家讲课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的真谛,让我们不虚此行,收获颇丰。下面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能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因此我格外珍惜短短几天的学习时间。我在几天培训过程中始终遵守纪律,早早地等候在教室,并且认真聆听授课名师的讲解,做好听课笔记。这几天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几天,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几天。本次培训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虽然紧张,天气也很是炎热,但每天的感觉都是充实而幸福的!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效性强,既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又有传统文化与教育;既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又强。刑益宝校长生动有趣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兴趣是学习的加油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得到提升,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与文本轻松对话。我们懂得我们的使命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有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适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教育新局面。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强化主题工作坊研修听课笔记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强化主题工作坊研修听课笔记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强化主题工作坊研修听课笔记 1. 背景介绍 高校辅导员是在大学中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工 作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需求的 不断增加,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强高校 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其对学生辅导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各大 学普遍组织开展了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强化主题工作坊研修活动。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 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辅导员 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辅导技巧,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问题。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 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另外,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 构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3. 工作坊研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在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坊研修活动中,通常会包括听讲座、参观案例、 参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素质能力提升内容,可能会邀

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是安排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来给辅导员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参与工作坊研修活动时,辅导员需要仔细聆听讲座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心理辅导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5. 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次工作坊研修活动,我对于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强化主题工作坊研修的深入探讨,从背景介绍、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工作坊研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总结和回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有所启发和帮助。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

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也适用师范院校函授生、中小学教师进修的教育学教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喜欢。 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1 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里面的某些章节对我颇受启发,特别是上篇第11章中“教师管理”这一部分的论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师的工作,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专长,了解教师性格爱好和健康状况,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师的潜力所在,并积极设法为其创造发展潜力的条件,把老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把中年教师看作是学校承前启后的纽带,把青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里充分反映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这使我联想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成为影响我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呢?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下面谈谈对青年教师管理的几点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学校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培养计划,教师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的发展计划。按计划实施,定期检讨计划是否可行,及时修改。 2.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特别是青年教师。 (1)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念,解决事业心问题。教师的职业观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一、概要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摘抄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具备共同的素养,这强调的是人的公共性。核心素养是一种普适性素养,它不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而且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能力)和道德(品格)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人”字本身得到启迪。“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也是其终身的

幼儿教育专业实训大纲

瓮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幼儿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大纲 一、教育实习的意义: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对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根据幼儿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实习要面向幼儿园教育和中师教育,通过教育实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理论联班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与中师教育实践,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的目的任务 (一)目的: 1.通过实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2.使学生将所学的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幼儿园、中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受到独立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实际锻炼。 4.全面检验幼儿教育学专业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 任务

幼儿园教育实习: 1.幼儿园保教工作 2.配班工作 3.教育调查工作 中师教育实习: 1.学科教学工作 2.班主任工作 3.教育调查工作 三、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教育实习: 1.幼儿园保教工作实习 内容:编写教育活动计划、试讲、组织集体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等。 要求:每个实习生至少开展五天的教育活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习教育活动计划。 2.幼儿园配班工作实习 内容:协助其他实习生完成教育活动、听、评析其他实习生的教育活动、协助保育员工作等。 要求:每个实习生至少配班一周,听课不少于3次,且均须记好听课笔记,作好评议工作。 3.教育调查实习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全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 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

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1 从教三十多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这成了长时间来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有关书籍,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自己几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惭愧和内疚。“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疑问。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

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教育随笔5篇

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教育随笔5篇 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教育随笔(精选篇1)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紧张、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学期临近尾声。回首已逝的一学期时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遗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与认可;而遗憾的是,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留给自己的是追寻和反思。 一、成绩与经验。 本学期,能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备好课,适时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双基的教学环节和课堂作业,培养学生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认真耐心细致地辅导学困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让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盯住优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努力让优生更优,差生变优,从而促进班级学生整体素质平衡发展。其佳绩得到了家长的好评与校领导的认可。此外,还能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与校本教研,与老师们一道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素养,积累点滴教学经验并撰写教学随笔、论文与案例等。撰写的《活化品德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等*获得市级一、二等奖;《我有一份责任》电教教案已获二等奖;《谈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级主管部门参评;《一句话点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学随笔现已完稿,正准备投予《湖北教育》杂志社,期待着好的佳音。 二、遗憾与反思。 由于本人刚转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自然是一个新手,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课堂作业量安排较少,题型也比较单调化;面批学生作业次数太少,讲评作业不太扎实,并没有强调学生立即进行改正。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提到教师都会想到诲人不倦这个词,平时都是教师给别人建议,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希望能给正在进入这个行业的你带来一些帮助,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整理的一些相关的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1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

“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

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

《教育知识及能力》学习笔记 ◆考题分析: 四个大题: 1、单项选择题(2’*21=42’) 2、辨析题(8’*4=32’) 3、简答题(10’*4=40’) 4、材料分析题(18’*2=36’) ◆听课笔记: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及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对象:社会现象——教育现象、认知现象 教育问题——教育内部、教育外部 3、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科学的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学及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基础,教育科学是学科群,所以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科学。 三、教育学及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存在的,所以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四、教育学及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是正确的,而教育实践经验是盲目的、有错有对,教育经验只有上升为科学理论并且经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学,故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和工作环境。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时期 国内: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翟zhai墨)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管仲、李斯、商鞅 国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罗马) ❖儒家: (一)孔子: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注:古代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教育目的:君子(德才兼备) 4、教育原则:学思结合、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0篇)

数学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教育学考研等考试必备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