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焦润明

(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本文从“‘历史重演’的概念及其解释”、“‘历史重演’的原因及条件问题”、“‘历史重演’的时空位相表现”、“研究‘历史重演’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论述了“历史重演”所涉及到的几个理论问题,直面极富争议性的这一历史哲学命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重演;理论问题;历史哲学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重演”的现象: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月圆月缺,潮汐涨落,昼夜轮换,生老病死……。故而,“重演”现象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用“重演”关键词搜索因特网中的所有中文网页,出现有129万条与“重演”一词有关的条目;用“历史重演”关键词再次搜索因特网的所有中文网页,出现76万7千条与“历史重演”有关的条目;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现有53772条含有“重演”关键词的条目,含有“历史重演”一词的条目也有1918条之多。说明“重演”一词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熟语,并使用它来描述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再用“历史重演”这一关键词精确地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06年间的文、史、哲、经、法、教诸类别,只有40篇涉及“历史重演”这一概念,其中只有两篇是专论文章。说明把“历史重演”作为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还很少。1上述统计说明,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重演”的问题,特别是探讨自然界“重演”诸现象的论文非常之多,说明在自然科学界“重演”现象或“重演”问题的存在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在社会科学界,对于历史或社会是否存在着“重演”特别是否存在着“历史重演”这样的问题还有争议,故尽量避之绕之。尽管“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哲学命题在一些史学理论著作中有所涉及,也不过是间接触及或轻描淡写,系统研究“重演”特别是“历史重演”问题的研究成果还非常之少。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还没有出现。直接研究他人相关思想或相关内容的论文就更少。2不管怎么说,“历史重演”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哲学命题,笔者在长期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一直对此关注,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学界同仁共享。

一、“历史重演”的概念及其解释

“重演”问题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在自然科学实验中,“重演”作为一条规律在自然科学界是被普遍接受的。在科学实验中,重复实验至每做皆准,则形成了理论。理论从未被推

1本文所有的统计,都截止于2006年4月8日。

2目前大量学术论文集中探讨自然界中的“重演”现象,探讨人文“重演”现象的仅有严春友、王存臻的《精神全息重演律》(《求索》,1986年第6期),冯天瑜的《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张耕华的《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预言”》(《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张文杰的《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王德胜的《从哲学高度再探重演律——兼论重演律与辩证逻辑方法的内在关联》(《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王德胜的《初探重演律》(《光明日报》02年2月19日),王德胜的《重演律的哲学探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等文。笔者对于“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哲学命题关注得比较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的“后记”中曾写道:“历史与现实之间竟有那么密切的联系,有些事件的发生及其经过竟是那样惊人地相似。我是相信历史存在着“重演律”的,否则,我们去研究历史或者去总结历史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笔者从2001年起,曾连续给历史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过“历史重演律诸问题探讨”这一专题。

翻的,则称为律。绝对的实验科学要求历史的重演。两份氢一份氧,燃之成为一份水气,这实验一百多年来从中学到博士,做了不知多少次,屡试不爽。这既是实验科学中的“重演”,也是某种具有规律可循的东西。

国内学者王德胜认为,到目前为止,能作为“重演律”加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胚胎重演律”,又称“第一重演律”。高等生物在胚胎阶段的发育过程,重演生物进化史。其中,人的胚胎阶段发育过程表达的最为典型。十个月的胚胎发育,快速经历了从单细胞简单生命→水生多细胞复杂生命→有尾有鳃裂似鱼生命→两栖类→爬行类→攀缘类→古猿→人等进化系列。二是“个体发育重演律”又称“第二重演律”,它是指个体一生的发育重演群体发展的历史。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相似现象”。这种自相似机制在人类表现的最为典型:儿童从没有语言、不能直立行走,到有简单的语言、会爬、会站、会走,再到掌握口头语言,学会一些技能,再到学会社会交流,再到追求价值实现的成人。代代传承,人生百年,重演人类发展史。三是“思维发展的重演律”又称“第三重演律”。一个人思维概念的发展,思想情感的发展成熟过程,重演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3应该说,从上述三个方面去探讨“重演律”在学术界是不会存在争议的。但问题是,把“重演律”引伸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就存在着争议了。

在中外学术界,关于历史领域里到底存不存在“重演”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且往往是否定者占上风。西方学术界早在19世纪后期就开始对历史重演问题进行研究,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沃尔什、波普特是他们的代表。如文德尔班曾说:“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是本身有价值而又不可能重演的个别事件的王国。”4“人类的一切兴趣和判断,一切评价,全与个别的、一次性的东西相联系。”5波普尔也曾说,历史学的任务是“研究特殊事件及其因果说明”,“在历史学里我们掌握的事实往往非常有限,而且不能照我们的意志去重演或补充。”6我国学者李桂海也认为:“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它的个性和特长;但却无法用现实或未来对之进行检验,这是它的缺陷。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学家可以研究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向,但是任何历史都不可能重演。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某些反复,可以有惊人的类似,但却不能重演,哪怕是某些具体的历史细节,都不可能重演,因为它即使它非常相像,但却已经不是同一的历史,它的历史时代和背景已经不同,其历史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了。”7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着重强调历史中只有个别的、具体的、特别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和价值,有时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但因其不是同一的历史,它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背景已不同,由此引出的历史内涵也就不同,所以也就不可能重演。在反对“历史重演”论的历史学家们看来,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事件,过去既然已经消失,它就一去不复返,所以历史学不是科学,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历史学研究的既然是过去的事件,因此是不可能重复出现的事件。因此它也就不可能重演。历史上有一个汉高祖,以后就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汉高祖;历史上有一个鸿门宴,就不会再有第二次鸿门之宴。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是重演的,而且可以用人为的方法使得它们在实验室内重演,在工厂之中重演。但历史现象则不可能象物理化学那样去重复实验,去再现,去“重演”。

认为历史中存在着“重演”的观点,在西方以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1889—1943)

3参见王德胜:《从哲学高度再探重演律———兼论重演律与辩证逻辑方法的内在关联》,《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王德胜:《重演律的哲学探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这种概括并无大的新意,只不过把自然科学相关理论加以梳理而已。我认为有创意的是他把“重演律”引伸推论到学科、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演上。

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页。

5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3页。

6波普尔:《历史有意义吗?》载于《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152页。

7李桂海:《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和克罗齐最具代表性。克罗齐的名言“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最为典型。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提出的“历史重演”论指的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而且历史研究就意味着过去的遗产里面存在着的“思想”的“重演”。在他看来,“除了思想以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能有历史”8所以,“史家思想总是反思,因为反思就是对思想的行为进行思想”9。史家的任务也是“思想的重演”。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就是“思想史”。超越时间的能持久永存的价值,并且能使人享受代代传下来的历史文明的唯一的存在只是具有“无时间性”、“媒介性”、“重演可能性”的“思想”。由此,史学家应该埋头于寻找和继承人类世世代代蓄积下来的无情的、理智的遗产中具有合理性的传统,“历史研究”的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此。至于到底历史是怎样重演的,重演的类型等,他并没有论述。

国内学者也有人主张历史存在重演。王和、周舵等学者认为:“‘历史规律’有着有别于哲学的‘规律’的特殊性。因为,如果说一般而言的‘可重复性’是指‘能够再现’的话,那么,在‘历史规律’中则完全不存在这种严格意义上的‘重复’。因为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所以,‘历史规律’对所谓‘可重复性’的研究,仅仅是指对那些具有相似性的同类历史现象和过程的研究。”10万斌认为:“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存在着重复性,……但是,历史规律的重复性又有别于自然规律的重复性。在严格意义上,历史规律不存在完全的重复。……每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在其运行中,都具有不同的主体,打上了不同的主体烙印和风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感,不可能完全一致和再现。历史规律所内蕴的现象和过程的重复性,只是对那些具有相似性但却具有同类普遍规定的现象和过程的归纳和概括。”1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虽然也承认历史存在着“重演”,但却反复强调历史中的重演与自然界的严格的、完全的重演不同,历史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的重演。这种滴水不漏,看似严谨的论述,却是不利于对于“历史重演”问题的讨论。

我认为比较坦率地强调历史存在着“重演”,并且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讨论的是张耕华先生。他认为:“(一)重演一词可以用来指称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上的相似;(二) 重演一词也可以被用来指称事实或事物的某种本质、关系或属性上的同类。在前一种情况里,重演相当于类似或相似;在后一种情况里,重演的含义是同类。”。12:在他看来,凡是重复出现的事物,无论是相似的还是,还是同类的都是“重演”。笔者比较赞同他的观点。上述说明,“重演”现象已被学术界所关注,只是在解释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历史学不是科学,历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也谈不上什么客观性,因而它也就不可能重演。有的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按照某种规律演进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会反复出现,因而有可能重演。但其中对规律的认识又不大相同,各有各的解释,对其含义的理解也各异。还有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经验在人们思想中的重演。重演不是事物的重演而是观念思想的重演。

事实上不管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历史重演”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化学实验的“重演”而已。

那么,怎样理解历史重演?我认为,“历史重演”是指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态中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现象。特指在新的时空背景条件下重现与过去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历次农民起义虽然领袖、旗帜不一样,但其性质和方式相同。贪官的名字不会都叫和珅,但腐败的现象却会不断重现。

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一定永远能保持GDP的高位增长吗?我们一定会过上美8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4

9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7

10王和、周舵:《试论历史规律》,《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11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169页。

12张耕华:《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预言”》,《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好的生活吗?答案自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是波浪前进的,有时会出现反复,甚至是倒退。这些都是伴随着进步趋向而出现的规律性因素。那么,这种“反复”、“螺旋式前进”就是“重演”。

归纳起来看,我们认为“历史重演”现象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重演”是同类事物或相似性上的重演。历史发展中不可能出现两件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完全相同的事件,因此,所有的重演都不可能是对过去的绝对再现,但重演却是一定存在的。

许多学者否定历史过程会出现重演的理由是,历史是一种已经过去的发展过程,历史一旦发生了,一旦过去了,就再也不可能重现了。比如农民起义,虽然起义重复出现,但很多因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而最重要的因素——时间,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可能一致。这实质上把历史的重演等同于自然科学实验的重演了。这也就等于否定了历史重演的特殊性了。因为,由于不存在相同的时空态,所有的重演不可能是对过去的历史现象的绝对重演。这正是涉及历史重演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原由之一。

对上述观点的论辩,其实是如何看待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异性问题。即“历史重演”与“自然重演”是存在着差异的。比如,比如化学实验,用相同的化学元素进行化合,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化合物。物理实验也可以相同条件下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是为自然“重演”。但是,历史发生过了的事件,却不能按照自然科学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方法去“重演”再现。因为,历史“重演”过程不具备自然科学严格实验条件下的“重演”。比如朝代的更迭,尽管是一个王朝代替了另一个王朝,但是,其时空、名称、内容皆不相同,不可能是历史事件百分之一百的重演。这是两者的差别。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看,两者也是相同的: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也并非百分之百的重演结果:其一,实验条件不可能一点没有误差;其二,实验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比如温度、地球引力、太阳黑子、宇宙射线等的影响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物理、化学的重演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所合成的物质与其合成指向的模范体也是截然不同的,更何况是人类社会呢。如果绝对地否认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相对的东西,只能存在绝对的东西。当然所谓的历史重演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故而,我们只有把同类事物或相似性的重复出现看成重演,才能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二,“重演”是同质性事物的重演。由于历史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历史的重演方式和内容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只能把那些历史发生的带有同质性的事物看成是重演。比如,农民战争、工业化、宫廷政变、王朝更替、世界范围内的革命、环境污染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再现,我们都可以视之为“重演”。以农民战争为例,无论是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末的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还是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14世纪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6世纪的德国农民起义,17世纪的俄罗斯的斯杰潘·拉辛起义,其本质上都是农民起义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演”。这是因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性质是相同的,尽管它们确实存在着时间、条件、地点、民族、人物、等等的不同,尽管重演方式、时空条件千差万别,不过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同一类型或同一性质的事物,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历史重演。此外,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反复出现,伴随着工业化所造成的江河污染和空气污染,都是同质性的事物在世界各地的重现和“重演”。

二、“历史重演”的原因及条件问题

当历史发展中具备了重演某一历史现象的条件时,历史的重演就开始了。在实验室里,我们只要按照特定的条件,就能获得相同的预期的结果,获得相要的化合物。历史也一样。

比如朝代更替,都有明显地存在着周期,比如自然的破坏,河流的污染,农民战争的出现,等等,一旦满足了产生相关事物的条件,就会出现重演。

那么历史出现重演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呢?

1.人性相同。尽管时代不同,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人的本质的东西没有变。所谓人性同质,指得是人人皆有欲望,皆有需求。古今中外对于人性的看法几乎是不约而同,无非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无善无恶几种。儒家文化圈主张性善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张调人本性的变化受后天影响较大。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基本上是主张性恶说的(例如:原罪说),它们都有自己的论辩理由。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认识到人是有欲望的,是有需求的。无论什么人,其作为人存在的基本需求都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同质的,尽管时代不同,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人的本质的东西没有变。既然人是历史的主体,那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共同性。也就揭示了出现“历史重演”的原因。例如,腐败问题在古今中外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演”,具有跨时代,不分民族、国家、阶级、朝代、社会性质和时间地点的特点,当对掌握权力和支配资源的人的欲望不加以限制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腐败问题”就会出现,“腐败”就开始重演了。因它所反映的就是人性的问题,是人的欲望的问题。再如王朝更替和农民起义的重演问题也是如此,当人民已维持不了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而统治阶级又不能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时,人民就要为了生存而造反了。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就是典型一例。中国历次农民起义的发生无不因下层人民的生存问题。并因此而导致了王朝更替覆灭的“重演”。(见表一)

中国王朝灭亡重演表(表一)

2.人类社会文化延续内在的同构性。征诸历史可知,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衣食住行这样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因此,这也就决定人类社会的同构性。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和快乐生活的欲望。追求幸福,躲避痛苦是人性中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人的这些欲望和需求决定人的行为,决定人的需要,决定社会进步。而人的需求、人的需要,是千差万别的,其所造成的合力最后汇成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神秘力量。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开始什么样的活动。人的活动是社会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因而人的需要的发展必然地导致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以及活动组织方式的改变,从而也就推动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当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都在从事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精神的或物质的生产活动时,就会产生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历史重演”。因此,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的社会制度,这也构成了人类社会一条主线。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演,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为人类的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先进社会制度的追求。(见表二)3.历史发展中的某些内在不确定性。人类历史发展确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不确定性。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并不存在着一个外在的“绝对精神”对社会进程的控制,其实是人类自身演进发展的结果。既人的欲望所表现出的“合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人的欲望或需要就是“偶然性”,而“合力”就是必然性。无数个偶然性汇集成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由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合力”来推进的。在这个“合力”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是具

资产阶级革命在全球的复制和重演(表二)

有决定性作用的。在这个合力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处于中心位置,但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因素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决不能忽视。从人类的历史看,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人类都需要通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活动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依托。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历史。社会的变动是无穷的,人的需要也是千变万化的,当着这种内在的不确定性重复出现或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来时,就会出现“重演”。

4.人类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阶段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人类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阶段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着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也普遍存在于同一国家与同一民族之间。人有贫富之分,不同地区亦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当着某些民族已进入文明社会时,另一些民族却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当某些国家已进入工业社会之时,另一些国家却仍在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徘徊。正是这种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使“重演”成为可能。既先进国家已经走过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过程,后进国家也一定会再现这一过程。

5.人类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用自己的劳动和发明创造改造了自己,也创造了这个色彩斑斓世界。特别是自近代以来,人类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更是日甚一日。可以说,人类每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都极大地改造着世界。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核能的发现、计算机的发明及普及都开辟出不同的时代,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影响愈加深远。其中,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最有代表性。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共历四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每一次都极大地推动着自身社会的巨大进步。这种科技进步浪潮是以持续的“历时性”的方式向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扩展,直到现在还“重演”着这一历史进程。

上述几点,只是从宏观上讨论“历史重演”能够存在的原因或曰前提。但是,这几点原因或前提,并不能全面地揭示出现“历史重演”的极为复杂的原因或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条件并不意味着在其它国家也会一定出现农民起义。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易姓革命”特征并没有在日本的历史上出现过。同样地,引发西欧工业革命的那些条件,在中国的十四、五世纪也曾出现过,并不必然地导致工业革命。因此,导致“历史重演”的条件一定是千差万别的。这里面既有偶然性也存在着大量的必然性。

三、“历史重演”的时空位相表现

13日本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外压下开始的,不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属于此范畴。

历史是一种线性发展历程,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就只能一直向前开去,再也不会回到开始的原点上。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类群体共同书写,它所体现的是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各种“合力”作用的发展流向。归根结蒂,是人的欲望或人的需求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行为和生产行为。不同的需求所汇合成的合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形成了螺旋式的进步。比方说,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欲望却是难以扼止的,其结果必然是互相制衡互相抵消,每人所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百分之百想要得到的东西。由此所形成的历史“业果”或历史现存状态,就是历史正在发展着的状态。

既然历史的发展是历时性的,那么,任何一个重演都不可能是“共时性”的,只能是“历时性”的。14概括地讲“历史重演”在时空位相上有如下一些表现:

1.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重演”。相同文化背景,主要是指,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上的相似或相同,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述15。由于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尽管会有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但由于在生活方式相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同。可以称作学习性“重演”或技术性“重演”。譬如在东方文化反复出现的排斥基督教、天主教的运动。近代中国的历次教案,日本的岛原起义、韩国近代的残杀基督徒事件。这种重演大都是以相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式为基础的。再譬如,在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度中,无不重演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演化过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趋向。这在前苏联、东欧各国、中国、朝鲜莫不如此。美国六十年代出现的“嬉皮士”,七十年代出现的“性解放”也曾在相关国家里出现和重演。此外,在有着集权文化和专制文化背景的国度里,专制制度亦会在不同的政权之间反复地重现或重演。 2.相同制度背景下的“重演”。相同制度是指社会政治制度的相同或相似。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等。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史农民起义和王朝更替;在民主国家中不同政权不同政府的选举和轮换等等。中国二千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处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个王朝覆灭了又产生了一个新王朝;然而新王朝经过了初期励精图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后,进入到中期的繁荣、顶盛,然后走向了衰弱灭亡,是为“王朝兴衰周期律”。这个王朝名称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也可以是明朝、清朝。可能在每个朝代具体的兴衰灭亡过程有很大不同,但“重演”了王朝更替,却是相同的。

3.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大致相同的背景下的“重演”。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同的程度,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例如:从文化地理上看,早期的人类社会大都分布于大河流域的河谷地带。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合于人类居住。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开始向矿物资源丰富的山地进军,经济以及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太适合人居住的港口也兴旺起来。既在任何一个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是港口、矿山首先崛起。人类居住区也开始由平原河谷地带向矿山和港口聚集。也就是说,人类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集团,再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大致相同的背景下,都经历了这样的“重演”。西欧在古代曾经历了千年的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从十七世纪开始,却不断地进步。至18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整个社会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西欧那样的“专利制度”、“产权制度”,由于出现西欧社会发展的制度因素,“再现”西欧那样的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只要具备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自然就会“重演”。(见表三)

14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例外,如在社会发展程度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同构”社会中,出现的社会历史现象可能具有“共时性”,其前提是以国家来划分,不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例如西欧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文化单元,其实质上包括有数个国家。

15从对历史论述的不同功能的角度,有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儒家文化的表述;有农业

文化、工业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表述;还有汉字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表述。

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演(表三)

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重演的,先由英国开始,逐渐扩展到西欧诸国,南北美洲,东欧及亚洲各国。尽管各国各地区资产阶级革命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采取的是革命,有的采取的是改良,但最终之结果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亚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各有不同,但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在向亚洲的扩散过程中,他发的。因此,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类型。

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演”。不同文化背景主要指的是文化的差异性。无论是不同的文化还是不同的制度抑或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都会出现重演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重演,主要是由于人性的同质性以及人类社会文化延续的内在同构性所致。无论是基督教文化还是佛教文化,无论是资本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都存在着真、善、美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其中有很多内在东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譬如对科学的态度。崇尚科学,讲究科学诚信,造福人类,重视科学的人文后果,这些伦理价值在任何的不同文化间都是认同的。因为这些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人性的弱点,当科学变成了一种职业,甚至成了谋生手段之时,个别科学家就会违背这些道德而发生造假事件。发生在1991年3月的“巴尔的摩事件”,162005年初的“黄禹锡造假案”17都是国际科学界重大的科学道德败坏案。中国科学界,伪造成果,篡改数据,剽窃,造假也时有发生。而不同国家也都相应颁布了相应的道德约束和惩罚措施。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内容的“重演”。

5.不同制度下的“重演”。不同制度在这里指得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制度类型条件下的重演。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与近代西欧不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近代的英国、法国等国却“重演”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制度。尽管我们会说这两种民主制度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同样作为“民主制度”,其本身却有着某种相同性或相似性。这符合我们对于“重演”的定义。此外,无论在什么样的此外,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都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富有阶级和贫穷阶级的差别。

16美国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简称NIH)因有人投诉,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一篇经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摩教授署名的论文,两个关键实验的数据是伪造的,是严重的科学界的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造假确不知情,但他还是撤回了这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托勒道歉,还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

17韩国首尔大学(汉城大学)“黄禹锡科研组干细胞成果”调查委员会于2006年1月10日发布最终报告,宣布黄禹锡伪造了所有克隆体细胞的证据。没有证据支持黄禹锡2005年6月宣称的研究成果,即已经通过有效的新技术用很少的卵子克隆出了体细胞。黄禹锡2004年的那篇论文也系伪造。黄禹锡200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也存在同2005年论文类似手法的图片及数据造假。而且,2004年论文提及的体细胞核移

植培育人体胚胎干细胞不是用患者的核移植培育的。目前韩国检察官已经禁止黄禹锡与其他9名韩国科学家出境,他们称在韩国首尔大学宣布调查结果后,他们将马上展开调查。调查组公布的报告称,在黄禹锡一系列存有伪造行为的论文中,唯一合法的科研成果是他克隆出了名叫“斯纳皮”的狗,确认“斯纳皮”的确为体细胞克隆的结果。但调查组称,如果利用核移植后的卵子克隆动物的技术,成功克隆出狗,则可以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但黄禹锡依靠“挤压”方法的脱核难以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

如果我们抛开严格概念的限定,可以认为这也是广义上的一种重演。

。再如,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曾出现过许多次改革。中国封建时代就有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在近代中国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在日本有天保改革、明治维新,在现代美国有罗斯福新政等等。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在本质上都是属于“改革”的范畴,可能看成是不同制度条件下的“重演”。

6.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的背景下“重演”。人类社会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共同面对的。如腐败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人口问题等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共有的问题。腐败与反腐败问题,不仅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存在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也存在。在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里存在,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也同样存在。再如环境问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靠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的时代条件下,人口的增加便直接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砍柴取暖烧饭,如果砍伐的速度超过了自然林生长的速度时,必然导致原始森林的破坏,造成生态破坏。那么,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于环境破坏的能力就更大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一直需要面对的课题。大气污染、江河湖海的污染,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从近代一直到当代,一直在“重演”。(见表四、表五)

河流污染在世界的重演(表四)

大气污染在世界的重演(表五)

7.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向另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转型和过渡下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演进之中。因此,从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向另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转型和过渡也就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常态。比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等等即是。因此,当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重演这一过程中,便会复制已经完成这一进程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内容。在西欧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之前是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也就是说,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那么,在中国理入近代社会之前也是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当着西方近代工厂制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就出现了,从而“重演”了这一历史进程。其它的事件也是如此。在近代的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全盘西化论”思潮,中国出现了废除汉字、汉语拼音化改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全盘西方化改造;日本也出现了日语罗马化和人种改良方案等西化思潮。这也可能看成是一种“重演”。从纵向角度看,在中国近代转型期,在社会中普遍出现了社会认同危机和道德危机(如清末时的知识分子思想状态,道德危机),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转型期(也称社会转轨期)也普遍出现。也就是说,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和过渡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道德危机和社会价值多元及混乱,在当代社会转轨期也重现或“重演”了这一现象。

四、研究“历史重演”的现实意义

1.“历史重演”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另一种规律。许多学者否定历史存在着“重演”,主要导因于他们对于历史的不同认识。认为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既它们不能如自然科学的实验那样,可以反复地实验,反复地再现。从而把历史进程中的“重演”现象绝对化了。但事实上,历史上的“重演”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因此,如何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是历史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历史重演”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另一种规律。因为任何规律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重演”的存在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即“重演”并不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历史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同类事物或相似性或带有同质性的事物的“重演”。“重演”是一系列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演进过程。

2.只有承认历史中存在着“重演”,我们研究历史才有借鉴意义。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咨政育人,总结经验教训,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但是,如果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存在着“重演”,那么,我们研究历史也就没有任何借鉴意义了。设想: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绝对不会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还有历史上众多人为造成的灾难再也不会发生的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研究它呢?还有什么所谓的历史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呢?只有承认历史中存在着“重演”现象,我们研究历史才有借鉴意义。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重现并发扬光大历史上美好的事物,防止历史上悲惨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之所以去研究历史,正因为历史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总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使人类有意识地防止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错误再现。

3.研究历史中的“重演”问题,可以提升历史学的预测功能。导致历史重演的原因和条件是极其复杂的,但却是有一定规律的。导致全球性环境污染,一定是大规模工业化所致,人类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导致大规模腐败现象,一定是在制度设计上有缺陷;通过研究历史重演的过程,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能不能防止“文化大革命”重演;我们能不能防止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悲剧重现?我们能不能防止中国当代中国再步近代中国的老路,坚决打赢任何一场战争?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既研究历史中的“重演”问题,可以提升历史学的预测功能,即根据已知的历史事件去推测未来历史的基本走向。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18对于世界未来的推论都是根据已知的历史事实。同样地

18前者有《第三次浪潮》,后者有《亚洲大趋势》等书。

历史学家根据已知的历史事实同样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4.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培养全民历史意识,使人人都怀有历史的戒惧感。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尽管人们研究历史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历史事实却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是不可以篡改的。被篡改的历史虽可以欺瞒世人于一时,却不可能欺瞒世人于一世。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历史事实,只有当我们尊重历史,才能做到以史为鉴,才能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便是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之根、民族自豪感皆从历史而来,所以培养全民族的历史意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民族,其文化能够得以完好保存,这与其所具有的重史和修史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丰富的历史典籍,浓厚的重史传统,这是留给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是我们引为自豪,并须加珍惜的文化资源。

培养全民的历史意识,就是让所有的人都重视历史,都怀有浓厚的历史感,对历史怀有戒惧,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对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写进历史里。有意识地防止父祖辈们所犯的错误不再在我们这代重演。传承好的文化,延续优秀的文明,这才是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本真。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 大卫·格罗斯1[①] 编者按: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4-1943)根据19世纪数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世纪数学家应该致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希尔伯特的演讲,对20世纪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00余年之后的2004年,另一个大卫,因发现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荣获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大卫·格罗斯教授,同样就未来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25个问题。也许人们会说,在物理学领域提出问题要比数学领域容易得多,因为物理学就像大江大河,而数学则像尼罗河三角洲中纵横交错的河网。但若是反过来想一想,既然物理学界对前沿问题具有更广泛的共识,我们就不难明白,格罗斯教授所提出的问题对未来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趣的是,这25个问题中,有1/3落在物理学的边缘地带,其中3个与计算机科学相关,3个与生物学相关,4个与哲学和社会学相关。格罗斯教授的演讲,最初是为美国加州大学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25周年庆典而准备的,该庆典云集了物理学各领域的世界一流学者。此后数月,格罗斯教授先后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地作过内容相近的讲演。这里的译文,系根据格罗斯教授所提供的讲稿译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网站有免费下载的讲演录相(https://www.360docs.net/doc/513903417.html,/ Video/2005/000.asf),读者也可以参考。 作者简介: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所长。格罗斯教授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弦理论专家,因发现强相互作用中的渐近自由现象2004年与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和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份讲稿来自于我在2004年10月7日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25周年庆祝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在这次会议中,与会者被邀请提出一些可能引导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广泛地说,在未来25年可能引导物理学研究的问题,讲稿中的一部分内容就来自于与会者所提出的问题。 1、宇宙起源 第1个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科学而且对于哲学和宗教都是一个永久的问题。现在它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根据最新的观察,我们知道宇宙正在膨胀。因此,如果我们让时光倒流,宇宙将会收缩。如果我们应用爱因斯坦方程和我们关于粒子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对哪儿会出现“初始奇点”做出近似的推断。在“初始奇点”,宇宙收缩成为一种难以置信的高密度和高能量的状态——即通常所称的“大爆炸”。我们不知道在大爆炸点(at the big bang)发生了什么,我们所知的基础物理的所有方法——不仅是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甚至包括我所知的弦理论——都失灵了。 1[①]作者简介: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所长。格罗斯教授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弦理论专家,因发现强相互作用中的渐近自由现象2004年与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和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从美国百年10次股灾看2014年历史重演

(2)从美国百年10次股灾看2014年历史重演 一、美国百年10次大股灾发生前后的时间规律。 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100年美国金融市场的百态。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洞察人心。 下面是美国股市1900年--2004年百年涨跌走势图,1、100年前的绞肉机 开始日:1901年6月17日,结束日:1903年11月9日。道琼斯指数顶点:57,低点:31,跌幅:46%,时间:29个月。 这是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数据库中指数纪录最早的数据,在1900年前道琼斯指数没有记录,因此这次股灾堪称最古老的股市大崩盘。 2、旧金山地震成为恐慌的推手 开始日:1906年1月19日,结束日:1907年11月15日。道琼斯指数顶点:76,低点:39,跌幅:49%,时间:22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03年11月9日到本次股市1906年1月19日的高点共运行了26个月)

这场股灾史称“1907年大恐慌”,当时“百年美股第一人”杰西.利弗摩尔整30岁,靠恐慌前空头部位大量做空“太平洋联合铁路”股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自此名扬资本市场30年。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熊市 开始日:1919年11月3日结束日:1921年8月24日道琼斯指数顶点:120,低点:64,跌幅:47%,熊市历经:21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07年11月15日到本次股市1919年11月3日的高点共运行了12年) 这场熊市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国内企业盈利成长开始放慢、下滑,导致随后的2年熊市。从1921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股市进入史无前例的8年大牛市。 4、1929大股灾。 开始日:1929年9月3日,结束日: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顶点:386,低点:40,跌幅:89%,历时:2年10个月共计34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21年8月24日到本次股市1929年9月3日的高点共运行了8年)。 华尔街当时三位最成功的金融大亨均为独立操作的独行侠:利弗摩尔、巴鲁奇和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父亲,也是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全是空头仓位的大熊。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by AMT 仲英豪编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便产生了特定的动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求归纳为五种基本需求,并按其重要性从低级生理性需求到高级心理性需求排列成五个层次,具体如下: 基本内容 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如下: 1.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

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求具有自我保护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对于一位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甚至可以说,这时也只有这时,充饥才成为独一无二的目标。” 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求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求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求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求都被推到幕后。因此,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那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 安全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同样地,当这种需求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 感情上的需求 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和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友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求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②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向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有先后次序,组成高低的层次,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出现更 高层次的需求. 一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要是指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一切需要中生理的需要最优先的> [例如:你刚毕业去找工作没工作或没有找到工作,肯定会找一份工作先做,等有找到在 换工作就是典型.] [例如:你没有小车,先是自行车代替,有条件以后买摩托车最后再换小车.女人买衣服 没有钱随便买,有钱买好一点] 二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安全需要是指人身的安全与职业的需要.包括免受疾 病失业和各种灾祸的侵害和威胁. 如:自然与社会环境安定职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保护等等 例如:人的基本生理需要都达不到会考虑安全需要吗?你有上顿没有下顿能考虑那么多的条件吗?巴不得马上找一份工作先解决温饱问题,有工作以后再找条件好的工作. 好比我们现在是经纪人,条件好一点成熟一点时,就准备做店长,甚至副总,老总,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三社交的需要[THE love needs]社交的需要也称之为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社会本性和人们交往的需求相互关联的.它包括组织的归宿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家庭亲人的温暖与相爱等等 例如:希望进行社会交往,成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获的某一团体或组织的承认,人与人 1

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忠诚,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情感支持或爱情等等.因为人的条件达到一定的境界后,衣食无忧就乐于社交,希望提升自己到某一个层面,得到社会的认可.<例如:买宝马奔驰的这些人就是为了社交的需要,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让人认为他赚到钱了,就是贷款买这些车的人,他们的想法其实也是大同小异也想得到认可, 出发点一致> 四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并为他人所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自信,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 有用处,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这些又会使人失去基本的自信.<在位时就是汤老,不在位时就是老汤,甚至什么称呼都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naliz]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潜力的发挥,工作上有成就的需要.<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他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相称的一切事情> 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当然人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主观认识的调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认识是需要的满足感和不满足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积极性的发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如果把服务员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职业和把服务员看成是伺候人的下贱工作,在认识上就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前者的到服务对象的表扬和赞誉时,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而后者同样得到顾客的表扬和赞誉时,就不会产生满足感. 如:奥运会.亚 2

铭记历史__不忘国耻时刻牢记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讲课稿

铭记历史__不忘国耻时刻牢记富国强军的 历史使命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时刻牢记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 每年的9月18日,当整个中国的天空中盘旋着尖锐的防空警报时,总能唤起人民对那段耻辱历史的回忆,总能激起人民心里对历史制造者的无限愤恨,总能提醒人民军强邦定国富民安的道理。 81年前,伴随着柳条湖一段铁轨的炸毁声,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逐渐侵占了东北全境。此后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数不胜数,在东北哈尔滨组建了细菌战秘密部队——731部队,用健康活人代替动物做试验,大肆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使十几万中国民众死与细菌战。南京大屠杀,日军一次把5.7万人赶到一起,先用机枪扫射,然后用刺刀刺杀幸存的人,最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浩劫之下,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变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城。追溯到鸦片战争后,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相继签订《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大批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昔日辉煌强大的中国宛如一块肥美的鲜肉,惨遭蛆虫啃食,铁蹄践踏,伤痕累累,俨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精品资料

那么,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 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而当时的清朝仍然是个闭关锁国,甚至觉得使用高科技产品都是“玩物丧志”,自给自足的活在自己认为很满意的天朝里。一个固步自守,拒绝接受现代化的国家在闭紧了它国门的同时,也断绝了它自己发展的前路。中国的经济也从这里开始与世界脱节,从一个俯视的姿态变为不同层面的仰望。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愈来愈需要新资源,于是他们就加速了对觊觎已久的中国的侵略和蚕食。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惨痛的历史经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时刻牢记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军事优势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要时刻支持国防建设。没有国,何来家,没有家,何来个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不能避免耻辱的历史重演,因此,我们要时刻关心国家命运,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深刻认识富国强军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国防建设视为跟个人息息相关的事,立志只要国防需要,就勇敢的站出来接受国家挑选,努力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品资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营销战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营销战略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企业经营消费者满意(CS)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将营销方法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求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 1、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求→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 3、社交需求→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 4、尊重需求→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 5、自我实现→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

样的洗衣粉,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定价也越高。市场的竞争,总是越低端越激烈,价格竞争显然是将“需求层次”降到最低,消费者感觉不到其他层次的“满意”,愿意支付的价格当然也低。 这样的划分是以产品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设定的,消费者收入越高,所能达到的层次也越高,拿洗衣粉举个例子: 1、“生理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确实是洗衣粉”,选择价格最便宜的洗衣粉 2、“安全需求”消费者关注“洗衣粉质量好”,在价格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选择质量较好的洗衣粉。 3、“社交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对于交际的影响”,比如精美的包装、加香、柔顺等附加功能以及品牌的形象都能让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 4、“尊重需求”消费者关注的是“获得别人认可”,把产品当作一种身份的标志,最优秀的技术、特殊的桶装、独一无二的功能,甚至包括最高的价格都他们选择理由。 5、“自我实现”消费者已经拥有1-4层次的各种需求,他们对洗衣粉的认识转变为某个品牌对其生活的影响,在精神上认可某个品牌。也就是洗衣粉的品牌精神内涵对于他们的选择影响很大。 在低端市场的“生理需求”以价格作为支点,这一市场的

股市中的历史会不断重演,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股市中的历史会不断重演,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核心提示】历史虽然会重演,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两次行情走势一模一样,只不过性质和所造成的结果相同而已。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市场将产生新的做多兴奋点。从股市技术面的运行周期来研究,今年存在着较大的变盘预期,股市技术性走稳向好的格局有望逐渐的显现出来。 A股将迎来最大的变盘期 我国股市走过20年的历程,这20年的运行周期中存在着清晰的节奏轮廓。从A股市场技术图表的起始时间1990年12月至1995年12月的5年运行期间里,A股由暴涨到暴跌,再到最终构筑出具有5年周期的大型三角收敛轮廓。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讲,三角形意味着市场已经临近变盘期,后市必将选择新的运行方向。同时根据三角形所形成的时间来划分判断其后市走势级别的大与小。此后,A股在1996年明确突破三角形态,从此A股更大一个运行趋势向上确立,股市随后向上运行了将近5年的震荡牛市。 如今,我们再看A股K线走势图,由2005年底至目前与上一次大级别的三角形特征相比,在周期与节奏上都具有非常相近的运行轮廓。据此,笔者认为 A 股将再次迎来2005年至2010年构筑而成的三角形变盘抉择。 图1 综指(1A0001)半年线走势图 图1(图例为弘历软件)中所画的两个大三角形,有两个相同之处,在时间

的运行跨度完全相同,都运行了11根半个月的K线;在区间的涨跌节奏几乎相同,都具有涨的快跌的也快的特征。当然,后者的未来走势还需进一步明确。辅助分析与研究 根据半年线的其它重要技术信息来分析笔者发现,A股在长达20年的走势中成交量的运行态势始终保持着强势增长的特点。如果换一个角度,将目前A 股半年线的走势图当作短期的走势来看待,那么这种量的态势是否说明股价仍然保持着继续向上的强烈预期呢?与此同时,KDJ指标的运行位置,也与上一次历史大三角形构筑的位置区域基本相同甚至更低,这是否也在暗示历史重演的共振关系又再一次的出现了呢? 判断市场的关键 根据图中两个三角区间的成交量以及指标的对比,对于A股甚至更远的大格局趋向分析,我们得出的预期结果一定是美好的。但就怕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对此,建议投资者将三角形的中心轴(2400-2500)作为明确大格局看好看坏的依据,一切要以这一指数区间为王,以这一指数区间作为行动的确立标尺,顺从市场,尊重市场。

领导(管理学中的领导理论)

(一) 一、领导的内涵 1.领导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努力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亦称领导工作。(动词属性) 2.领导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委派职责等工作而去指挥或引导下属的人。亦称领导者。(名词属性) 3.领导的内涵的理解 a.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所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人都彼此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都会感到领导的存在和重要。 b.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领导者要组织和协调,被领导者要执行。 c.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领导者采用什么手段激励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体现了领导的方法和艺术。 d.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领导的目标是通过指挥或影响下属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完成组织目标。 二.领导和管理的关系 联系:领导是管理的一个方面,属于管理活动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两者有较强的复合型和相容性。 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不同的。管理者是被组织正式任命的,而领导者既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群体中产生的。 三、领导的作用 指挥: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协调: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部门之间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激励: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激励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充分发掘他们的工作动力。 (二) 一、领导的本质 领导就是使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领导并非孤立地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强逼他人实行某种行为。因此,领导意味着追随者愿意接受引导或影响,在接受某人为领导者时,组织成员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自愿放弃某些决策自由,如果组织成员中某人不愿放弃时,他不会感到满意。正是这些下属的追随与服从,才使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得以确认,并使领导过程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 二、领导的影响力(领导的权力)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第一,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第二,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第三,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驱动活力。第四,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这一理论深刻地探讨了需求的实质、需求的发展以及需求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同理,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应用这套理论有效地引导学生。 一、付出爱心、关心学生细微,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妙”,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该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诚真意地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教育之爱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满足、一种期望、一种积极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把内部的需要深化成行为的动机。 对学生的爱,应该从关心学生的细微入手。这些细微着重体现在学生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上,要使学生在吃、穿、住、行需要和人身财物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比如,留意学生的饮食穿着;哪怕是节日里的一句问候,都会让学生心头温暖甚至感恩戴德。尤其在教育过程中不能采取责骂和体罚。责骂和体罚更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从而留下心理障碍。 二、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重演”的几个理论问题 焦润明 (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本文从“‘历史重演’的概念及其解释”、“‘历史重演’的原因及条件问题”、“‘历史重演’的时空位相表现”、“研究‘历史重演’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论述了“历史重演”所涉及到的几个理论问题,直面极富争议性的这一历史哲学命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重演;理论问题;历史哲学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重演”的现象: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月圆月缺,潮汐涨落,昼夜轮换,生老病死……。故而,“重演”现象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用“重演”关键词搜索因特网中的所有中文网页,出现有129万条与“重演”一词有关的条目;用“历史重演”关键词再次搜索因特网的所有中文网页,出现76万7千条与“历史重演”有关的条目;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现有53772条含有“重演”关键词的条目,含有“历史重演”一词的条目也有1918条之多。说明“重演”一词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熟语,并使用它来描述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再用“历史重演”这一关键词精确地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06年间的文、史、哲、经、法、教诸类别,只有40篇涉及“历史重演”这一概念,其中只有两篇是专论文章。说明把“历史重演”作为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还很少。1上述统计说明,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重演”的问题,特别是探讨自然界“重演”诸现象的论文非常之多,说明在自然科学界“重演”现象或“重演”问题的存在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在社会科学界,对于历史或社会是否存在着“重演”特别是否存在着“历史重演”这样的问题还有争议,故尽量避之绕之。尽管“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哲学命题在一些史学理论著作中有所涉及,也不过是间接触及或轻描淡写,系统研究“重演”特别是“历史重演”问题的研究成果还非常之少。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还没有出现。直接研究他人相关思想或相关内容的论文就更少。2不管怎么说,“历史重演”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哲学命题,笔者在长期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一直对此关注,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学界同仁共享。 一、“历史重演”的概念及其解释 “重演”问题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在自然科学实验中,“重演”作为一条规律在自然科学界是被普遍接受的。在科学实验中,重复实验至每做皆准,则形成了理论。理论从未被推 1本文所有的统计,都截止于2006年4月8日。 2目前大量学术论文集中探讨自然界中的“重演”现象,探讨人文“重演”现象的仅有严春友、王存臻的《精神全息重演律》(《求索》,1986年第6期),冯天瑜的《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张耕华的《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预言”》(《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张文杰的《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王德胜的《从哲学高度再探重演律——兼论重演律与辩证逻辑方法的内在关联》(《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王德胜的《初探重演律》(《光明日报》02年2月19日),王德胜的《重演律的哲学探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等文。笔者对于“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哲学命题关注得比较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的“后记”中曾写道:“历史与现实之间竟有那么密切的联系,有些事件的发生及其经过竟是那样惊人地相似。我是相信历史存在着“重演律”的,否则,我们去研究历史或者去总结历史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笔者从2001年起,曾连续给历史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过“历史重演律诸问题探讨”这一专题。

管理学领导理论完整版

(五)领导理论 一、领导 (1)什么是领导 1、含义 2、权力、影响力、职权 1)、权力

2)、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种不利用权力就使他人或者下属做事的能力。 3)、职权 职权,指职务范围以内的权力。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一种权力。职权是古典学者的一大信条:它被视为是把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的粘结剂。职权可以向下委让给下属管理人员,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同时规定他们在限定的范围内行使这种权力。职权分为三种形式,即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直线职权是指给予一位管理者指挥其下属工作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显然,每一管理层的主管人员都具有这种职权,只不过每一管理层次的功能不同,其职权的大小及范围不同而已。 所谓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可以评价直线方面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 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在纯粹参谋的情形下,参谋人员所具有的仅仅是辅助性职权,并无指挥权。但是,随着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主管人员仅依靠参谋的建议还很难做出最后的决定,为了改善和提高管理效率,主管人员就可能将职权关系作某些变动,把一部分原属自己的直线职权授予参谋人员或某个部门的主管人员,这便产生了职能职权。

3、三者内在联系 ① ②权力与职权: 联系:职权也是权力的一种。职权,顾名思义,与职位,职务有关的权力,多是因为职位或者职务而获得的有针对性的权力。区别:1、职权是赋予某个正式职位的合法权力,它与企业组织的结构和管理联系在一起。职权的范围要小于权力。2、组织职权存在于上下级之间,而权力可以存在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

马斯诺-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马斯洛----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需求,也就是最底层的需求:PHYSIOLOGICAL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原始社会,不用那么远,就现在地21世纪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有很多人每天还在为自己地吃饭穿衣发愁?在他们眼里,每天能有一顿饱饭,能在寒冷地冬季不被 冻死,就是最大地愿望了。你要问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肯定会说:饱饭暖衣。 无奈啊,社会越发展,社会越发达,贫富差距就越大,这也验证了爱因斯坦地相对论。社会的总价值是不变的,有人富裕了,必然就有人沦落到贫穷。就像天平,平衡的两 端不管你把哪端的砝码加到另一端,天平都会倾斜。 第二层需求,SAFETY安全感需求。人在江湖哪能不挨刀?同样,人在社会哪能不倒霉?衣食住行都没有问题了,那就得考虑考虑安全问题,得让自己安全的生活保持下去, 不能让别人来干扰,也不能让这种生活被别人拿走。于是,枪支、弹药诞生了,部队、法庭、警察诞生了。 第三层需求,LOVE,归属感需求。衣食住行不担心,人身安全、各种环境都很安全,自然就会想到要和别人交往。亲情自然不用说了,友情、爱情就会有所追求。都说朋 友多了好办事嘛!于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就如长江黄河的潮水,滔滔不绝,连绵 不绝。。。。。。但是,这些总不能24小时陪在我们身边,寂寞难耐,于是,我们就要追求爱情了,想有个“家”。家庭对于人来说,是社会大海洋的避风港。家庭的温 暖就像是你饥饿时的羊角面包,又香又甜。 第四层需求,ESTEEM尊重。这个层次的需求,我一直理解成事业。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成家立业"。归属感有了以后,自然就应该在"立业"上下功夫。中国五千年地悠久历史文化,总结出来的成语绝对是有它的深层次含义的!就拿“成家立业”来说,为什 么“成家”在前,“立业”在后?为什么不说是“立业成家”?试想,一个人要建立 事业,仅靠自己的力量能行吗?是必须要通过无数多人的支持和参与。如果家都没成,也就是连一个愿意和你共度一生的人都没有找到,你又如何能谈“立业”呢?于是, 成家以后,得到大多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会有很多人愿意为你奉献一生、追随你“立”你的“业”。

不要让历史重演!——读《历史话苑》有感

不要让历史重演!——读《历史话苑》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洞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让人敬佩的英雄好汉,也有使人唾弃的昏君。读完了《历史话苑》后,我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篇文章记忆深刻,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若有昏君的可悲下场……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在新中国还未成立之前,中国一片腐败,英法便趁机联合起来进攻北京,他们占领了圆明园,并且将其洗劫一空,最后还用一把火烧了那里。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意识到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是多么的重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时,咸丰皇帝不是与百姓们奋起抗战,而是仓皇地逃往承德,把繁华的京城和无辜的百姓,统统丢给了英法两国强盗,让

强盗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这种行为,让我十分的震惊,作为一代君王,在危难之时,他竟然能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抛弃他全部的子民,这是多么惨无人道的事情呀! 作为一国之君,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与人民同吃苦、共患难的精神,而咸丰皇帝则恰恰相反,有的只是自私自利,一点儿都不为他人着想。他不把自己的子民平等的看待,而把他们当成了奴仆,当成了工具,能抛的时候就抛,有用的时候就拉过来,一点儿都不认为他们是同胞是亲人,是自己的伙伴!这篇文章不但让我了解到了咸丰皇帝的可耻行为,还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以强欺弱的风气,更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强大是没有用的,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不让整个国家落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别的强大的国家欺负! 在时间的飞快流逝中,我又读了许许多多的篇章,但我仍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篇文章念念不忘,因为它

在过去几十年中量子场论及超弦中有关几何拓扑的数学物理问题研究.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简报2009—05 2009.1.12 数学物理前沿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数学物理研究已经深入到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领域,并且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果,成为21世纪数学和物理学发展的重点方向。为更加深入推动国内数学物理的发展,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10月13日-17日组织了“数学物理前沿问题”工作周,该工作周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世坤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吴可教授负责组织,有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和宁波大学等单位的五十余名代表参加,其中有14名国内数学物理知名教授和研究员,16名青年学者,约25名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生。 工作周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 超弦理论和量子场论中的数学物理问题;2 辛几何、保辛结构算法和离散变分方法;3 协变的延拓结构理论及其推广;4 共形不变性、de Sitta狭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其中第2~3三个研究方向是由我们中国学者提出并开拓的研究方向,这个工作周的一个目的是回顾和总结国内在这些领

域主要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介绍国际上超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等数学物理研究的进展,为参加这次讨论班的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指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推动国内有特色的数学物理研究。 工作周期间,共安排了21个学术报告,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代表详细地报告了The special relativity triple的研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代表介绍了“动力系统几何算法若干问题与进展”;浙江工业大学的代表报告了把离散变分方法用于图形的传输和再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的代表介绍了将协变的延拓结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研究超对称的可积方程和离散可积方程;北京大学的代表报告了在AdS/CFT对应中的半经典弦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术报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关于辛几何、保辛结构算法和离散变分方法、协变的延拓结构理论和三个狭义相对论及其研究进展,也介绍了部分突出的研究成果。 “数学物理前沿问题”工作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我国有优势的数学物理前沿研究,密切结合当前国际上重要的数学物理研究,安排学术报告,开展自由讨论。工作周期间,与会学者踊跃交流,研究生虚心求教,就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深入讨论,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普遍反映很有受益。 全体与会人员最后对高科技中心所提供的学术讨论的环境、以及热情安排和周到服务深表感谢。 吴可王世坤供稿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很经典)pdf版

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会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理论——基本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基于以下的基本假设的。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需求理论——主要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社交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