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幸福感研究

婚姻幸福感研究
婚姻幸福感研究

婚姻幸福感研究

115621002 甘旭廷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婚姻幸福感的来源,认为主要有身体条件、心理

条件、经济条件、职业、教育、社会关系六个方面的原因。同时提

出了增加夫妻双方默契、承诺合理实现、权责分明、保持忠诚四点

建议。

关键词:婚姻幸福感来源建议

1.引言

婚姻幸福感是夫妻对婚姻关系中体验到的幸福感或满意感的主观评价,与婚姻幸福感相关的概念有“婚姻满意感”、“婚姻质量”、“婚姻调适”。“婚姻幸福感”和“婚姻满意感”两个概念是相当接近的,但并不是同一个意思(Angus Campbell,PhilipConverse,and Willard Rodgers 1976),两者都是指夫妻从婚姻中获得的积极感受,并且在涵义上比诸如愉快、喜悦和满足更广泛和全面。在经历了爱情的沉淀之后,人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不论婚后的感受如何,绝大多数婚姻都巩固了下来,并且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然而,人们在婚姻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却又不同,即幸福感不同。哪些人获得的幸福感更多一些呢?获得或者增强幸福感的因素都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婚姻幸福感呢?这是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各个社会阶层的问题,也有不少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系学家投身于这个问题当中。也总结出了相当丰厚的成果。本文将从婚姻幸福感来源及如何提高婚姻幸福感两方面进行探讨。

2.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2.1身体条件

包括性别特征,年龄,健康程度,婚前性体验。性别的影响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婚姻幸福感,邢占军(2003)证明性别是影响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婚姻生活的女性比没有婚姻生活的女性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男性则恰恰相反。

普遍认为年龄与幸福感的关系是一个U型曲线,在青年期和老年期幸福感水平更高,但在中年期(32,50周岁)生活满意度最低。英国巴斯大学伊曼纽尔弗拉尼耶博士对1534对情侣进行了一项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能强有力维系婚姻的最佳情侣模式是男女双方均受过高等教育且无离异史,同时男方比女方年长5

岁以上。研究者称,妻子比丈夫小5岁以上是最不容易产生矛盾的年龄组合,他们的离婚率为其他婚姻的1/6。另外,一项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发现,若丈夫比妻子大4-6岁,生育的子女最多;而丈夫比妻子大15岁,虽然生育子女数量不多,但婚姻生活最美满。

健康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与行动,影响到配偶的态度和对待行为。

与身体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婚前性体验。K.B.Davis(1929)等人的研究表明,处女结婚的成功率高于婚前有性体验者。L.M.Terman(1938)的研究认为,婚前就同订婚者或者其他人有过性关系的男女,婚后的幸福感较低。特别是那些同订婚者以外的女性有过性关系的男性,要比保持童贞结婚的男性的幸福感低。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婚前未曾发生过性关系的夫妇,结婚之后生活更幸福,夫妻关系更稳定,性生活也更和谐。

2.2心理条件

婚后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每对夫妻都要继续认识对方,摸透对方的脾气,熟知他在特定情况下的看法、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据此预测他的判断,以便采取适当的应付。幸福感就是在这样的知彼知己的默契和思想感情的共鸣过程中产生的。Martin E.P.Seligman(2012)认为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并包括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他认为这五项元素是一个自由的人在不受强迫的状态下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幸福感具备的必要的心理条件。

2.3经济条件

经济对婚姻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稳定给婚姻中夫妻双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减少了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其他生活方面压力。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Di Tellaetal,2001),瑞士(Frey and Stutzer,2002),拉丁美洲、俄罗斯(Grahaman and Pettinato,2002)等研究都发现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根据微观计量经济学阐述幸福感的作用:婚姻中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被转换成为一种等价货币。甚至Blanchflorer和Oswald在2004年计算出了一个持久的婚姻每年平均价值十万美元(与寡妇或者单身相比较的结果)。关于收入的研究,学者普遍赞同幸福感与收入之间是正向相关但收益递减的关系。收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对于特定的收入水平,高收入的欲望和期望将会对幸福感产生负性的影响,欲望本身似乎被以前的收入所驱使,进而适应更高的收入水平(Stutzer,2004;Di Tellaetal,Haisken De New,WacCulloch,2005)。

2.4职业

这里主要从职业的相似性和失业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和伴侣上班方向一致可提高婚姻的幸福感。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两个调查。结果都发现,上班方向的相似程度会正向影响人们的婚姻幸福感。那些上班方向比较接近的夫妻,相对来说比较满意他们的婚姻。即便是那些不同时

上班的夫妻,或者搭乘不同交通工具的夫妻,这个结论都成立。

研究表明失业对幸福感存在极大的负性影响。将生活满意度作为固定变量,发现失业者的分数比在职者低 5.15%(Di Tellaetal,2001;(Frey and Stutzer,2000,2002;Helliwell,2003;Stutzer,2004)。Lelkes(2006)发现失业降低生活满意的19%,降低综合幸福感的15%不幸的是,有学者证实不幸福的人更易于失业,因为他们生产率低,健康状况更差(Lucas,Clark,Georgellis,and Diener,2004)。另外,关于女性就业的研究中,Axelson(1963)证明有工作的妻子比只当家庭主妇的妻子、全职工作的妻子比非全职就业的妻子的婚姻调适水平低。另外,妻子就业的丈夫也表示婚姻调节质量不高。然而,在职业声望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来说,妻子是否就业与婚姻幸福水平没有什么影响(Nyw,196)。还有一些学者表示妻子的就业选择被拒绝以及妻子只是为了钱而户外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夫妻各自的婚姻满意度(Gover,1963;Ordenand Bradburn,1969)。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类型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2.5教育

一些研究发现增加额外的教育水平与幸福感间存在正相关(Blanchflorer and Oswald,2004)。然而,其他研究发现中等教育水平与最高的生活满意度有关(Stutzer,2004)。但是,一些证据表明教育对低收入水平国家有更大的正性影响(Fahey Smyth,2004;Ferrer-i-Carbonell,2005)。Stutzer和Frey(2004)发现在教育水平上有很小差距的夫妻相比较有较大差距的伴侣平均可以从婚姻中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感。这指明了在婚姻的调查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友谊。共同活动的愉快、没有孤独感、促进自尊和情感支持都是促进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它们对已婚人士的个体幸福感做出了贡献∞。另外,教育可能与收入和健康间存在正性相关Bukeny等(2003)通过美国和瑞士的数据调查发现教育通过健康对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考察健康与幸福感关系时,高中、大学教育程度与幸福感间的正相关系数增长了三分之一,表明其间接效应是相当大的。Graham(2001)发现在拉丁美洲接受教育的时间提高了综合幸福水平,但是一旦包含社会机动性和相关经济因素等效应,这类效应就不那么显著了。这表明来自教育的间接效应也许是机遇性的而不是绝对的。

2.6社会关系

这里所讨论的社会关系是指夫妻双方与父母的关系和对朋友的关系。在与父母的关系上,如果丈夫或妻子在结婚后依然过度依恋父母。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出现冲突。但是,如果夫妻两人都对父母相当依恋,却有利于对婚后生活的适应。洛克、特曼、伯吉斯、科特莱尔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

3.提高婚姻幸福感的建议

3.1增加双方默契

婚姻首先是为了互相满足需求而缔结的,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求的满足程

度,既要考验双方的默契度,是否能及时满足对方需求。所以要多关注彼此,满足需求,增加默契度。

3.2承诺合理实现

夫妻在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许下一些承诺,这些承诺是否及时有效得到实施直接关系到婚姻的满意度问题。所以要处理好双方对承诺的认识及如何处理承诺的合理化与实现程度等问题,都会有助于提高夫妻双方的婚姻幸福感。

3.3权责分明

家庭也是个权、责系统。家庭中很多共同生活事务和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做出决定,而作决定就是个权力问题。丈夫想买一台电脑,妻子想买一架钢琴,然而当手中的财力只允许买其一时,谁有权做决定呢?如果没有明确的权力划分,就会发生冲突。

与权力相关的是权利,即行使权力和获得利益的法定权限或权益。权利与权力职责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家庭中的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负重管

理。所以在婚姻伊始,就需要双方划清权、责界限,切忌承揽权力,扩大权力。

3.4保持忠诚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表于《身心医学期刊》上的报告指出,在年过65岁的夫妻中,当妻子明白地表示丈夫是自己“不可少的另一半”,是自己“活下去的支撑”时,丈夫可能会得比同年龄的男人更“威武雄壮”。为了解婚姻状况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该大学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305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伴侣。这些参与实验的老年夫妻的婚姻关系平均维持43年之久,而且85%都像是初婚状态。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受到配偶的重视可以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觉得自己更有用,而这种感觉,有助于延长寿命、减少沮丧心情,提高婚姻幸福感。

4.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婚姻幸福感的来源及如何提高婚姻幸福感。从身体条件、心理条件、经济条件、职业、教育、社会关系六个方面来论述来源。从增加夫妻双方默契、承诺合理实现、权责分明、保持忠诚四个方面来给出建议。另外,本文引用的数据大都来自国外研究,并非完全切合中国国情,因此在研究中国社会婚姻幸福感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邢占军,金瑜,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个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6,P1056-1059.

[2]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杂志》,2011.

[3]白苏妤硕士论文,南昌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吃屎居民婚姻幸福感及其与依恋的关系研究》,2010年.

[4]Martin.E.P.Seligman.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幕式发言.

[5]Blanchflower.D.G, Oswald,2004,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8(7-8),P1309-1386.

[6]《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2012年.

[7]《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

[8]Alois, Stutzer, Bruno S Frey,Does marriage make people happy,or do happy people get married?The journal of social-economics35,2006,P326-347.

[9]《身心医学期刊》2012年.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婚姻是要经营的:一个结婚十年的男人总结的36条金句

婚姻是要经营的:一个结婚十年的男人总结的36条金句 1。要获得彼此的信任,就要做到不玩暧昧,不玩消失,让彼此的行踪、朋友、同事都大大方方 地透明化。(我们做的都很好) 2。在心爱的女人面前,越贱越快乐! 3。两人吵完架后,可以互换角色再重复一遍刚才吵架的内容,保准你们笑破肚皮!(觉得这条 很好用,哈哈,下次试试) 4。婚后一定要时刻把结婚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佩戴结婚戒指明确表明了你的婚姻状态,同 时也明确表明了你拒绝外来诱惑的坚定态度。 5。两人一起出去参加饭局的时候,看到喜欢的菜又不好意思夹太多次的时候,可以互相夹给对 方吃。 6。经常参加另一半的朋友聚会。这样可以扩大社交圈,也可以增加许多共同的话题。 7。单独在外要经常把另一半挂在嘴边。 8。从很久以前开始,谈话中“我们”出现的次数超过了“我”的次数。 9。男人工作再忙也要承担一点家务,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像我,负责洗碗、洗衣服、倒垃圾、锁门、拿报纸这几项常规任务,还有许多临时任务,最多的临时任务就是找东西。许多人都讨厌洗碗,而我特别喜欢洗碗。看着一堆油腻的脏碗逐渐被洗干净很有成就感。

10。在她洗澡的时候悄悄帮她把拖鞋换个方向,要刷牙的时候帮她把牙膏挤好漱口水倒好,一些平时生活上的举手之劳虽然小,但是能一直让她感到温暖和贴心。 11。和同事朋友聊天的时候(特别是异性),要经常把另一半挂在嘴边,亲身体会事实证明,可 以与桃花绝缘。 12。有空不妨参与另一半的工作,比如帮忙上网找资料,整理整理东西。一方面可以两人合作做点事情,另一方面了解另一半的工作,可以增加许多话题。

13。夫妻之间不需要隐私!我们的电子邮件、msn、QQ、阿里旺旺的密码互相都知道,有时需要帮忙收发邮件很方便,手机也经常互相借用。心里坦坦荡荡,有什么不能让对方知道的呢14。副驾驶的位子是老婆的专座,除非老婆批准,别的异性只许坐在后排。 15。和朋友聊天,得出这样的结论:女人喜欢给家里订下许多规矩。例如,每块毛巾的职责是什么;洗完澡一定要把水迹擦干净;上完厕所一定要把马桶盖盖上。。。一旦没有遵守,就会说: “和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又XXX?” 16。身为男人,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如果安排有变,比如说要加班,或是临时有约,必须要打 电话报备一下。 17。有觉得有趣的两人的对话或事情,不妨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每隔半年或一年翻出来一起 看看,重温一下快乐的时刻,乐趣无穷。 18。昨天堵在南北高架的时候听电台,话题是道歉。有个听众来信说每次她一生气,老公就装身体不舒服,弄得她也不好发作,老公接着道歉,气就消了。听了不禁笑了,我也做过这种事, 还挺管用。不过不能多用。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_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Ξ ———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苗元江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江西南昌 330031) 摘 要: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1-0103-06 幸福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幸福感则是心理学的科学命题,幸福指数则是政府关注的时代课题。如果说G DP(国内生产总值)、G 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G ross National Happiness,G NH)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正如奚恺元所言: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①。幸福是个人追求,幸福指数是安居指标,人民福祉是国家使命。从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的演化脉络,折射出人类永恒的美好生活追求。 一、幸福感的历史沿革 自1967年Wanner Wils 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其兴起并得到广泛重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积极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倡导了“幸福革命”;二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价值观发生了由物本到人本的转换,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指标运动、生活质量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议程,幸福问题研究成为社科研究热点问题。 英语中幸福感的表达有happiness,well2being,subjective well2being,psychological well2being等。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是合成词Well2Being,反映出西方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取向,有幸福、健康、福利之意。韦氏英语辞典1997年版对well2being的解释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2 ity)的状态。新英汉词典释义为健康、幸福、福利。哲学家倾向用flourishing,well2being和eudaim onia来表示幸福,包含着“lead the g ood life”的意蕴,幸福就是过美好生活。 心理学家在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探索隐含着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无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西方的幸福观念受其文字和文化的影响,在使用“幸福”一词进行交流时,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国1989年版的《辞海》(缩印 301 Ξ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AA080081)、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08J Y03)成果。

幸福感开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张蓉 二O一二年六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开题报告 一、为什么研究? 1、个人的学术兴趣 从1995年开始,我既从事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是从事经济管理领域的学习和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学交叉领域的内容引发了我的兴趣。尤其是自2005年深入学习和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以来,我对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交叉领域越来越有兴趣,同时,我发现这个领域的研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效果都非常有意义。 这些年,我的研究脉络是这样的:首先是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探索,在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战略分析工具——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在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职业院校战略实施和战略管理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是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也就是教职员工是关键;接下来,我进行了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我进行了职业院校教师满意度的研究,期间我承接了相关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并撰写、发表了9篇论文。在教师满意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迎来了绩效工资改革,职业院校教师待遇提高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是,职业院校很多老师还是牢骚满腹,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我发现,仅仅是工作满意并不能使教师乐于工作。 乐于工作的教师乐在哪里?苦于工作的教师苦在哪里?所以,我选择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在此期间,我还发现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信念”,因此,我同时还主持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规划课题“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职业信念的实证研究”,旨在这两项研究相辅相成、提升研究价值。 2、职业院校解决生存压力、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结构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

幸福感研究

幸福感研究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正文】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2,3],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但研究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Diener[1,7]概括出适应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理论等。吴明霞[5]对国外近30年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 2.1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2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 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5]。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8]。 2.3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5]。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2.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Veenhov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

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

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 X 邢占军X X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人才测评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济南,250021) 金 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摘 要 本文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对我国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与西方研究者不同的结论: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中无婚姻生活者主观幸福感高于有婚姻生活者,性别是影响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婚姻生活的女性比没有婚姻生活的女性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男性则恰恰相反。本文认为,在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中西差异,与转型社会的婚姻价值观失衡有关,也反映了某种文化上的差异。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婚姻状况 城市居民 1 引言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反复证实[1][2][3],上世纪70年代Campbell 等人甚至将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总体幸福感的15个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Brow n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Stock 等人报告婚姻状况与 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14[4] 。William 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 相关,但比预想的要微弱得多[5] 。我国台湾研究者陆洛采用自编的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当地居民的研究表明,仅仅在家庭和工作满意感方面,有婚姻生活者得分明显高于无婚姻生活者,在幸福感上两组得分差异不显著[6]。而国内至今还没有见到类似的研究。我国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与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两性是婚姻的前提,性别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又会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城市居民作为被试,对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并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在山东省全省范围内随机选取1552名被试作为样本。样本构成情况如下:性别(男,52.4%;女,47.6%);年龄(18-24岁18.7%;25~34岁36.6%;35~44岁23.5%;45~54岁10.9%;55岁以上10.1%);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33.8%;高 中38.9%;初中及以下27.3%);婚姻状况(未婚25.3%;已婚74.7%);职业状况(有职业66.8%;无职业及非规范就业33.2%)。2.2 研究工具 1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含54个项目,采用六级记分的方法,从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个维度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被初步证实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7]。o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该量表是美国研究者Diener 等人80年代编订的多项目(multi-item)总体满意感量表,由5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七级记分法。分值愈高,总体满意感愈强。该量表在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时已被证实具有 良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8] 。?生活领域满意感量表。该量表是在陆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由8个项目组成,分别测量人们在家庭生活、职业、健康、家庭经济、居家环境、社交等方面的满意感。分值愈高,生活领域满意感愈强。?单项目(single-item)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一个项目组成,即/我是一个幸福的人0,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同意与否的程度做出判断。量表按六级记分,分值愈高,幸福感愈强。 2.3 施测 采用团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测试方式,由研究者本人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测评人员进行团体施测。因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不便于团体测试的被试,则由主试提问,被试口头回答。采用了统一的指导语。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W IN11.0软件包处理。 1056 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6期 X X X E-mail:xingz hanjun@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693844.html, 感谢美国Illinois 大学Diener 教授和台湾辅仁大学陆洛博士所提供的帮助。王宪昭、焦丽萍、周天楠、李永义、宁福海、于利红、于向阳等参与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刘 芳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 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1-079-04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甘肃民勤人,高级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1.引言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活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1]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 -jective Well-Being ,SWB )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 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2]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幸福感的 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它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并且有助于长寿。[3]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将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幸福是 79

辩论 离婚率高是社会进步的总结稿【婚姻】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离婚率上升是因为思想开放自由恋爱 2.离婚率上升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开放与发展 3.离婚率上升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提高 4.离婚率的确会带来问题,但是不代表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因为社会进步势必会带来 一些问题,就如同环境污染是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 5.离婚可以是理性的体现。 6.选择更多更自由?!! 1.对方辩友您好,首先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当今社会是处于进步的过程当中的? 既然你承认当今社会的进步,那在进步社会中产生的这种现象,即离婚率上升为什么不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呢? (对方辩友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也就是社会进步是综合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即便是一种方面进步,一个方面退步了,社会进步了,我们就说它,也就是离婚率上升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2.再问对方辩友,请问污染对社会来说算不算不好的事情?对,污染不好,但是这是社会 在发展在进步的体现,离婚率也一样,这是思想开放体制开放的表现,对方辩友是否承认? 3.三问对方辩友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人们结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以前 的不和平让人们需要更多更稳定的安全感。而如今社会和平,人们的选择更多了。因此离婚率上升,从不和平到和平,从精神上需要安全感到实际拥有安全感难道不是社会的进步嘛? 4.以前的时候,妇女得地位低,基本不能提出离婚,而如今社会进步了,妇女地位提高了, 妇女保护自身利益而离婚,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得因素。 5.傍大款然后离婚,说明以前大款少如今大款多,社会进步了。离婚率上升恰恰从一个方 面体现了社会得进步。 6.人们离婚得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得幸福。人们更加懂得和明白追求幸福难道不是社会进 步了吗? 社会进步了,社会能满足人们更多的欲望 冲动结婚冲动离婚不负责任~~~自由恋爱~~ 我们把不爱的人留在身边就是爱的体现嘛?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1 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

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xxxx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心主观感受。因此,幸福指数、幸福感不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重要标准,也开始被广大企业作为衡量员工状态的重要指标。研究员工幸福感,对如何提高员工幸福指数,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增强凝聚力,推动整个企业或者组织单位繁荣、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幸福感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不同研究者对幸福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研究者对员工幸福测量方法研究分析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提出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相关研究;综述 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标准,开始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幸福”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关注的焦点词,而2012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节目“你幸福吗?”也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可见幸福感或者幸福程度已开始作为衡量国民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从古至今,东西方哲学家、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幸福都进行了探讨,经历表述阶段到后来理论构建以及实证这个演变过程,可见,幸福感已经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幸福感涵义及特征 (一)幸福感理论思想基础 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定义作过探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文献极多,甚至社会上每个几乎都能理解其含义,但却不能给出精确的定义。 从词源的角度,英语中对幸福的表达用happiness、well-being等,意思是愉快、满意。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的规范称谓则用well-being,直译为良好的存在状态。韦氏词典,1997年版对其解释为: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状态: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在汉语词典里,如1989年版《辞海》(印缩版)中给出的定义是在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 收稿日期:2006-03-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693844.html,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婚姻与家庭论文

谁动了你的婚姻 据调查显示,中国离婚率已连续七年递增,22-35成主力,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当然这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要知道在古代女性对于婚姻是没有任何决定权的,离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是在当今的文明社会,离婚率过高恐怕不是一件能够轻描淡写的小事儿了。私以为影响婚姻稳定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经济状况、夫妻双方性格、婚姻关系联系的双方家庭、良好沟通、家庭生活情趣等。下面我将以我个人的见解来具体分析它们是如何“动了你的婚姻”,然后讲述我对于维系婚姻的看法。 经济状况是婚姻的物质的基础,不要说什么“现实”,这是事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少善男信女的爱情初衷,可是当现实凌驾于爱情之上——你愿意牵着一个一穷二白的因为高强度劳动略感粗糙的手,每天为温饱问题而劳心费神,居无定所,生无所依。男人为勉强维持生计在工地上日晒雨淋,晚上回家抽烟、酗酒、往家人身上发泄着因为他的无力而铸就的窘迫。女人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愁眉不展,为一点点利益与别人争的面红耳赤,埋怨自己的遇人不淑、生活的不幸,在这样境况下她还如何优雅灵秀。在这样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不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允许,钢琴美术书法甚至阅读对他们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他还会上演父母亲的悲剧。在这样想想都让人胆寒的生活中,他们就这样在时间的洪荒中化为两具白骨,这样的婚姻大概是属于艺术家的,我等凡人实在是不敢企及。这里的物质基础不是说要我们都去追逐有钱人,而是通过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支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如有结余便可以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也不能盲目只顾追求给家里创造财富忽略了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 夫妻双方的性格对于婚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夫妻双方的磨合不只是生活习惯的磨合,性格也是很重要的一块。有时候保持个性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暂时放下自我的立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有一种观点就是说如果你在婚姻中妥协了那你就得一直妥协,我觉得这个是莫须有的。不管干什么涉及多方利益的,都会有妥协的一方,这种妥协并不是放弃权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某种共赢的利益,在婚姻中也是一样适用的。在婚姻中,有意识的自我调节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所在。可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比如饮食习惯,社交圈,卫生习惯等等,具体措施如在快结婚前,单独和对方的家长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有利于更好得融入对方的家庭环境,熟悉对方的生活习惯,理解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世界。 关于双方家庭,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还关系到夫妻双方所联系的两个家庭。对于婆媳关系网上有这样的一段解释“婆婆通常不喜欢媳妇是因为觉得她抢走了自己心爱的儿子,而娘家人通常对女婿很好是因为他们觉得对女婿好点那么他们也会对自己女儿好点”。对也不对,只要记住这点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你对他们的孩子好,并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侍奉他们。如果说还是有那么不通情理的长辈的话,我只能说句节哀。当然和他们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沟通这个也是十分重要的。夫妻在沟通时应注意多欣赏与鼓励、包容与谅解。为了维护良好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必须有能力做清楚有效的沟通,而沟通是需要学习的。沟通时,倾听比说更重要。学会接纳对方的观点,不论对方表达的内容是对是错,都不要急于辩驳。对于不清楚的信息要即使澄清。有效的沟通能够增进两人的情义,随时为两人的情感亲密度加温的沟通,可为夫妻之间的和谐美满打下深厚的基础。 家庭生活情趣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温馨和睦的,而生活情趣就是产生这些温暖的催化剂。经常一起出行,重温恋爱时的美好时光。精心的制造一些小浪漫,可以迅速提升婚姻生活的甜蜜度。 此外,夫妻间相互尊重也能促进婚姻幸福感。夫妻犹如坐在天平的两端,希望对方什么样,自己就必须能等同,这样才能在婚姻中同等重要。如果连自己都不尊重另一半,又怎能指望别人看得起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