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

⎪⎪⎪⎪⎪⎪⎪⎨⎧⎪⎪⎩⎪⎪⎨⎧⎪⎪⎪⎪⎩⎪⎪⎪⎪⎨⎧⎪⎪⎭⎪⎪⎬⎫⎭⎬⎫⎭⎬⎫⎭⎬⎫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的优势

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

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

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

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或具有比别国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

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0倍。(国富论:华夏版329页)

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3.各国应该如何进行贸易?(贸易模式)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在国际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四、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评价

1、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2、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3、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节比较成本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三、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

1、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具有比较劣势。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 ---------------------

(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2、相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成本之比。相对生产成本高,具有比较劣势,反之具有

比较优势。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LB)

四、比较成本理论评价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相对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成本理论,为

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比较成本说将自由贸易的领域推广到各种类型的经济水平各异的国家,从而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普

遍性和合理性。尤其为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3、主张按当前的比较成本格局进行分工,是一种静态均衡理论。而没有看到比较成本、比较优势是可变

的。此外,这里还隐含着一个先进国家规劝后进国家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学说:后进国家虽然一切都落后,但也能从贸易中获益。因此,加入进来吧!经济结构的改进没有必要。

4、忽视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5、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比较成本理

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他的劳动价值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失去了普遍意义。

第三节相互需求理论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又称小穆勒,是自李嘉图后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另一位主要人物。穆勒以等量劳动的不同产出来比较两国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补充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没有论及的国际交换比问题。这种把成本固定、比较某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利益大小,在西方经济学界被普遍地称为“比较利益论”,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际交换比即贸易条件的变动范围一定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之间的某一水平上,贸易才可能发生。这个

变动范围越大,说明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进行互惠贸易的空间越大。

(二)实际贸易条件是由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环境加上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力量来决定的。量化地讲,是由两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相互需求的大小和强度决定的,即所谓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也称“国际交易方程式”,即: P出口/P进口=Q进口/ Q出口 (三)贸易利益的分配

一国对他国商品需求越强,国际交换比就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贸易条件对本国有利,本国从贸易中获益较多;反之,一国对他国商品需求越弱,国际交换比就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贸易条件对他国有利,他国从贸易中获益较多。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虽然解释了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但只是一般陈述。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在穆勒的基础上发展了相互需求理论。作为当时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他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来分析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马歇尔用提供曲线解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提供曲线可以确定两国进行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和贸易量,也可以用来表示贸易带来的福利变动。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的这些观点与穆勒的几乎是一致的。但马歇尔是用几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三、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

1、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的丰富与补充,补充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没有论及的国际交换比

问题。

2、相互需求理论中商品价值取决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弹性的观点,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猛

烈批评。马克思认为,只要两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不发生改变,它们之间的国际交换比就不会变化。

从古典到新古典

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第四节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及其贸易思想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赫克歇尔和俄林。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之一是建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即H-O模型)。

H-O模型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提出,后来由其学生俄林在其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加以阐明和发展。

俄林在综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简称H-O原理)。

俄林因此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要素禀赋与相对供给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拥有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气候条件等,也包括社会积累的资源,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管理、信息等,通常用“充裕”或“稀缺”来表示。

相对要素充裕度(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是指两国要素相对拥有量或要素相对价格的比较。

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2、相对要素密集度(Relative 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两种单位产品投入的要素组合比例的比较。

例如,假设生产两种单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如果生产单位Y的K/L的比率高于生产单位X的K/L的比率,或生产单位X的L/K的的比率高于生产Y的单位L/K的的比率,则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同种商品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同的国家或要素相对拥有量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要素密集型特征,我们称该商品发生了要素密集度逆转。

它主要表现为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型特征。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三、H-O原理,即生产要素比例学说

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生产的商品。换言之,劳动相对充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充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生产要素比例学说的特点就是根据贸易国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来说明贸易格局和贸易走向。

俄林从两国商品的绝对价格差异开始,层层深入,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其要点如下:

第一:H-O原理认为,商品相对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差异。价值规律引导着各种商品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商品经营者便会从中获利。

进出口国都会在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利。

第二,各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一定能够发生,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是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为什么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三,各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是由各国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

所谓的要素价格就是指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比如劳动的工资、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息等。

各国要素价格比例,则是指这些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

所谓生产函数,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比如,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个单位的土地和1个单位的劳动。

俄林的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生产技术相同)

第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7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100万人口)资本较少,因此地租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俄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四、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五、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现在我们只分析一个国家,比如只分析中国的情况。

(一)短期影响

不难看出,在开展贸易后的短时期内,由于只发生商品价格的变动而没有发生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中美两国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上升,两国进口竞争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降低。

(二)在长期

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包括资本。各行业的生产的自由竞争会由于贸易的发展而进一步调整。在达到新的均衡点之前,出口行业的生产会继续扩大,进口行业的生产会进一步缩减。各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量也会继续变动。

结论

1.出口产业的工人工资不仅在短期内由于小麦价格上涨而提高,长期内还会由于工人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上涨。

2.进口产业的资本不仅由于钢铁价格的下跌而受损,其收益还会由于长期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进一步下降。

3.由于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与资本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必然造成两个行业的工资和利润率在长期相等。

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七、要素禀赋理论评价

1、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贸易思想不利于一国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会使得一国沦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3、要素禀赋理论用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争论大多是围绕着肯定这一理论的大前提下进行具体论证展开的。

●贡献:

①解释了造成各国不同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即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②充分论证了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拓展与深化了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劳动异质,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成本差异从而引发国际贸易;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同质,要素价格差异导致成本差异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不足:

①在现实中,有许多国家参与贸易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尤其在战后的国际贸易模式中,技术的差异或经济规模的不同都是产生贸易的因素。

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贸易思想不利于一国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会使得一国沦

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47和1951年的外贸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关键比率(KX/LX)/(KM/LM)仅为0.77,而根据H-O 原理,该比率应该远大于1,因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这种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9323491.html,/view/150070.htm?fromId=491991

熟练劳动说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

人力资本说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

技术差距说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自然资源论

经济学家范尼克认为在美国进口的自然资源产品中大部分为其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等过程中又大量的投入资本,故这些产品在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逆转论

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赫—俄理论不再成立。

需求偏向论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假定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因此也是相同的,由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便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力给忽略了。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不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

贸易保护论(贸易政策的扭曲)

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国际贸易要受贸易参与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限制,使资源禀赋论原理解释的规律难以实现。

三、里昂惕夫之谜促进了国贸理论的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人们从更多的因素、更新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随着新要素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提出,人们深化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认识。

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需求相似论

第二节技术差距论

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六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七节公司内贸易理论

第八节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需求相似论

最早试图对当代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B.Linder)。他在1961年出版的《贸易和转移支付》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

喜爱偏好

收入水平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η=对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奢侈品(η>1)

必需品(1>η>0)

劣等品(η<0)

恩格尔法则

在说明和预测收入和需求的变动关系上,德国的经济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做出了重要贡献。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这一论断被称之为恩格尔法则。

三、需求偏好相似论的内容

一种工业品有否可能出口要由它的国内需求来决定。

需求决定一些新产品的出口市场,这些新产品出口的市场,首先应该是能够接纳这些产品的市场。

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四、需求偏好相似论的意义和评价

它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因而是对比较利益说的一个补充;林德的偏好相似论对于解释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Cap 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那(M•Posner)在1961的《牛津经济论丛》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文章首次提出。

波斯纳把从新技术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模仿滞后时期又包括三个阶段: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新产品的需求时滞一般要短于反应时滞,反应时滞的长度主要取决于厂商的决策意识、规模收益、关税、运输成本、国内市场容量以及收入水平高低等因素。

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nlon.R)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一)贸易国家的分类

第一类,发明与出口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西欧一些国家、日本,它们是资本与技术充裕型国家;第三类,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假设

新产品导入期\产品的成熟期\产品高级标准化阶段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又称部门内贸易,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家佛丹恩(Verdoorn),迈凯利(Michaely)、巴拉萨(Balassa)和小岛清(Kojima)等对产业内贸易作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上述经验性研究的基础上,以林德、波斯纳、弗农、格鲁贝尔、劳尔德、戴维斯、克鲁格曼、兰卡斯特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性研究阶段。

四、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规模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学说的补充,它揭示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传统的赫一俄模型用于解释初级产品和标准化产品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理论依然是用一种静态的观点进行分析,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由克鲁格曼在与艾瀚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内容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扩大产生的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外部规模经济则是因为行业规模扩大而导致个别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

三、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贸易

我们可以用崁姆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在这里两国贸易的基础是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

第六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在资源禀赋论和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提出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

一、国家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 \投资驱动阶段 \创新驱动阶段 \财富驱动阶段

三、创新机制论

微观竞争机制\中观竞争机制\宏观竞争机制

四、产业聚集论

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的提出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

第七节公司内贸易理论

一、战后公司内贸易的兴起与不断发展

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二、公司内贸易理论的解释

就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贸易的直接动机而言,它反映了公司试图绕过成本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所谓内部化,就是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

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的掌握市场力量。

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三、公司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应公司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国际贸易分工地位的必要举措。

第八节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评价

当代国际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提出了一些新学说,这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第2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1.重商主义学说

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根本观点为金银为社会的惟一财富,主张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持贸易中的顺差。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期)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2) 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利,即“两优取其最优,两略取其次略”。李嘉图以葡萄酒和毛呢的例子来论述其思想,

3)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认为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是国际交换比例的基础,而国际交换比例最终由两国相互对商品的需求关系来决定。

3.保护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比较系统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保护理论。

4.资源禀赋论

资源禀赋论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故常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

5.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1883—1946),他生活的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正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和资本主义世界三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超保护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由放任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不适合现代社会,必

须由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从而解决国内经济危机。

6.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列昂惕夫之谜

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2) 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3) 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4)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弗农和维尔斯提出,该理论把市场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了起来,是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

6)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7)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的拉格曼。该理论主要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内部贸易等行为。

7.战后有关贸易保护思想和理论

1)保护就业论 2)改善国际收支论 3)美国倡导的保护公平竞争论

四、偏好相似理论

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一旦国内市场大到可以使工业得到规模经济和竞争的单位成本时,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喜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另一方面,一国的消费偏好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所以,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消费偏好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推而广之,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一国的代表性需求往奢侈品转移,促使生产者改进供应奢侈品的技术,奢侈品生产的增加将超过本国需求的增长,从而使该国有可能出口奢侈品并降低其价格。由于这种理论把需求偏好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变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又被称为“收入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 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 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 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 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 的。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赫克歇尔 D、约翰穆勤 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凯恩斯 D、托马斯孟 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 a12=3,相应的。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 比较优势分别为( )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 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 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 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 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思想源 于( )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C、H-O 的要素比例说 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 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 A、进口国 B、出口国 C、消费者 D、不确定 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

C、是一种静态分析 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 二、判断题 (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 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三、名词解释 相对劳动生产率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2、简要说明绝对成本理论? 3、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五、计算题 1、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 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 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 ⎪⎪⎪⎪⎪⎪⎪⎨⎧⎪⎪⎩⎪⎪⎨⎧⎪⎪⎪⎪⎩⎪⎪⎪⎪⎨⎧⎪⎪⎭⎪⎪⎬⎫⎭⎬⎫⎭⎬⎫⎭⎬⎫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的优势 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 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答案 ()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 思路: ●第二章 2.证明李嘉图模型。 思路: 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 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对于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 A/L)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 A/L) 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如果一国生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 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b LB)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则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理论等。一直以来,自由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主流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则包括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战略贸易论和管理贸易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前史:重商主义(15c末-16c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 研究中心:外贸如何为一国带来财富(金银)。 观点:出口获利、进口受损;主张:多出口少进口 2.创立阶段:古典经济学派(观点及主张) 亚当.斯密,《国富论》?a?a绝对利益理论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a?a相对利益理论 3.发展阶段:从比较利益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瑞典学派) 赫克歇尔、俄林对李嘉图模型发展。 4.当代贸易理论阶段:4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站后) 里昂惕夫、萨谬尔森、克鲁格曼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第二节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 ?第四节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一、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a?a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一)背景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 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二)理论基础 1.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 又叫重金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出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在贸易上,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恩格斯:“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2.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到十八世纪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二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2.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4.转口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5.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所谓劳动分工,就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劳动分工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同形态的社会所共有的现象。 6.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使用的价格。这种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为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A 6.A 7.D 8.D 9.D 10.B 11. 12.D 13.A 14.A 15.B 16.A 17.B 18.A 19.A 20.B 21.B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 3.BC 4.BC 5.ABCDE 6.ABC 7.ABCD 8.ACD 9.ABDE 10 .ABCD 四、简答题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的。 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目录 1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4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 李嘉图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1种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 HO模型则是K 和L,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够跨国流动。 李嘉图模型的机会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产生了比较优势。 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 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里由于只有一种要素,所以机会成本不变, 比较优势产生于技术差别; 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比较优势产生于要素禀赋差异。 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至于比较优势应该跟HO模型一样吧。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其他要点: 1.贸易所得的分配取决于各个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需要研究世界的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相对价格隐含了相对工资率。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①国际贸易的历史沿革与发展②国际贸易理论③国际贸易政策④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 1、按从事贸易的角度不同分类: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2、按商品形态不同分类: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3、按统计标准不同分类: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4、按贸易形式不同分类: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 5、按商品流向不同分类: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6、按贸易有无第三国参加: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7、按清偿工具分类:自由结汇贸易与易货贸易 8、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水平贸易与垂直贸易 9、按货物运输方式不同分类:陆路、海路、空运、邮购贸易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有关统计指标 ①对外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之和):按离岸价计算出口贸易额,按 到岸价计算进口贸易额。通常所称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上是指世界各国出口总额。 ②对外贸易量:出口贸易量=出口额/出口价格指数,进口贸易额=进

口额/进口价格指数 ③贸易差额: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贸易盈余),进口大于出口 (贸易逆差、贸易赤字、入超),进、出口总额相等(贸易平衡)④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额/GNP(或GDP),GNP-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 ⑤贸易条件: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净贸易条件指数=出 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100 ⑥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1、资本主义产生前的国际贸易 ①国际贸易的产生(剩余产品、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②奴隶社会(商品结构、地理方向) ③封建社会 2、资本主义产生后的国际贸易 ①准备时期(产品、地理大发现)②自由竞争时期③垄断时期(资本输出)④当代 第一篇

国际贸易学重点

国际贸易学重点 第一章 导论 1、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只是和服务)的交换 2、对外贸易:也叫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 4、服务贸易:从一成员境内像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意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 5、国际贸易的分类: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无形贸易;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按统计境界标准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划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按贸易参加国数量划分,双边贸易、多边贸易;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简答题)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或“绝对成本理论” 2、衡量一个国家绝对优势产品的方法有两种:劳动生产率L ’=Q/L 和劳动成本法C=L/Q 3、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是,仍然可以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的产品,其结果会在资本与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总量,使贸易各国均获其利。 4、判断比较优势的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 ' ' //i j i j L L L = (2)相对成本i j i j C C C //= (3)机会成本j i j Q Q C ∆∆-=0 5、相互需求理论: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6、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是由贸易国双方的国内交换比例来决定的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 1.国际贸易条件:出口一单位的本国商品能换到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国际交换比例)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TOT>1贸易条件好转 TOT=1贸易条件不变 TOT<1贸易条件恶化2.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GDP的比重。反映一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 3.重商主义思想基本观点:金银是财富,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是对外贸易贸易顺差是必须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奖出禁入威廉·斯坦福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奖出限入托孟斯·孟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当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竞争者时,该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低或劳动生产率高来衡量)

绝对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2.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其他国家低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成本低) 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绝对优势贸易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理论实行自由贸易 相互需求的含义: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进口,它也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出口,即一方的供给是对另一方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就是相互需求。 主要内容: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1.国际贸易利益大小取决于国际交换比率上下变动范围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2.均衡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对对方产品需求的相对强度。需求越强烈,贸易条件越不利。3.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获得的收益越少。) 当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贸易条件,本国收益越少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完整笔记

第一章:导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含义: 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三)对外贸易政策 (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2)对外贸易额外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3)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 (4)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备注: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5)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6)贸易差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国际贸易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课程代码:2041004 学分:3 学时:4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8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教材:《国际经济学Ⅰ:国际贸易理论》、甘道尔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国贸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国际货物买卖实际业务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能分析各种国际贸易各种现象,掌握国际贸易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掌握国际贸易基本运作规律和实务操作方法,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在每个历史时期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 课程目标2: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各理论学派的理论思想和理论内容,并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产生及发展演变,熟练掌握各种贸易政策的作用及理论依据; 课程目标4:了解和理解自由贸易政策和各种保护贸易政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 课程目标5:掌握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特殊性,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理论与战略; 课程目标6:了解和理解当今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理论,建立一体化经济对一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课程内容 1.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国际贸易的分类、国际贸易的统计指标 3.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定义、分类及研究对象,了解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

03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时间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第二节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地域分工) 分工的利益: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理论假设: 1.只考虑两个国家和两种可以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3.两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4.劳动要素供给给定,要素在国内部门间可以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5.规模收益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贸易平衡,进出持平。 结论: 1、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2、导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 归结为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3、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绝对优势的衡量: 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 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物讲义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第一节贸易条约与协定概述 一、贸易条约与协定 贸易条约与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确定彼此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 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缔约方可以是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是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也可以成为协定的缔约方。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条约与协定,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签署和运行一般要受到国际法规的约束。如果国内法规与国际法规发生冲突,国际法规的约束力会优于国内法规。一般来讲,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条约的缔结有决定权,它也可以将该权力授予行政机关来行使,各国具体负责谈判的机构一般是行政机关中负责对外经贸关系的部门。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商务部是负责对外经贸谈判的主要部门,在对外谈判中,根据谈判对象、谈判所涉及的范围,相关的部委和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农业部等也将成为谈判代表团的成员。 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内容结构 贸易条约与协定一般由序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序言一般为固定格式,通常说明缔约双方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及缔结条约或协定所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正文部分是贸易条约与协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缔约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结尾部分包括条约与协定的生效条件、有效期、延长或废止的程序、份数、文字等内容,还有签订条约与协定的地点及双方代表的签名。 贸易条约与协定一般使用缔约方的文字写成,并规定两种文字的版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贸易条约与协定适用的主要法律待遇条款 在贸易条约与协定中,通常适用的法律待遇条款包括最惠国待遇条款、国民待遇条款、互惠待遇条款。 (一)最惠国待遇条款 1.最惠国待遇的定义 最惠国待遇条款是贸易条约中非常重要的法律待遇条款。它的基本涵义是: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方对方。它的基本要求是使缔约一方在缔约另一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方享有或可能享有的待遇。 2.最惠国待遇的分类 最惠国待遇分为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最早起源于英国,亦称为欧式最惠国待遇,它是指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优惠待遇,立即无条件地、无补偿地、自动给予缔约对方。现在的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大多采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 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最早起源于美国,亦称为美式最惠国待遇.。它是指缔约方相互给予对方的最惠国待遇,是以对方给予相应的补偿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当缔约方甲给缔约方乙提供了更为优惠的待遇时,其他任何第三方若想享受这种优惠,则必须向缔约方甲提供相应的优惠待遇作为补偿。 3.最惠国待遇的适用范围 最惠国待遇可以适用于缔约方经济贸易关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只在贸易关系中的几个具体方面适用。缔约方在签订贸易条约与协定时,往往会对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加以列举。 一般来讲,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 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三、对外贸易政策 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点睛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是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但两者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全球范围,而对外贸易仅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即为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传统的贸易 是指有形的商品贸易,它是由货物的进口和出口构成。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换方式的改进,无形贸易也随着有形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讨论: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者有什么区别 服务贸易绝对是无形商品吗?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二者相同吗? 中国大陆对香港的贸易是属于对外贸易吗? 为什么有货物和服务的贸易的说法? 国际贸易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态分类 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由于物质商品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货物贸易通常又称作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一种国际劳务活动 (二)按商品移动方向分类 出口贸易:亦称输出贸易,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 销售。如果商品先输入本国后,既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

加工而再出口,则称为复出口或再 进口贸易:亦称输入贸易,指将国外市场购买的商品在本国市场进行 销售。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作复进口 或再输入 过境贸易:亦称通过贸易,指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对 丙国来说,即为过境贸易。丙国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 仅是商品通过其国境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构成该国的 过境贸易 (三)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 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的贸易。在直接贸易 中,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或者说是消费国从 生产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经由第三国进行。 在间接贸易中,商品生产国是向消费国间接出口;商品消 费国从商品生产 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 (四)按贸易统计界线 总贸易:指以国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专门贸易:指以关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第三节国际贸易统计分类与统计指标 一、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它通常分 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 《1》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 《2》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价值总额 二、贸易量:是表示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实物规模的指标。就一种商品而言,其实物规模可以用数量、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计量单位来表示 《1》对外贸易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面积、容积)表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它是按照实物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因而准确度较高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2》国际贸易量: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规范,来计算各个时期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具体做法是用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出口额,这样就得出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近似值 国际贸易量=出口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1980—1995年世界出口贸易值与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1、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 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2、出口额大于进出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 ,如果出口额小于 进口额,叫做“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 。 出口—进口〉顺差 出口—进口〈逆差 3、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commodity trade )与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 顾名思义,货物贸易就是以有形的货物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 4、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之间直接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叫做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对生产国来讲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讲是直接进口。 5、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trade ),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 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公式:[(进口额+出口额)/国民生关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100% 6、对外贸易条件表示一国每进口一单位商品需用多少单位出口商品进行交换(或每出口一单位 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的比率。 7、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公式为:N=(Px/Pm)*100 式中N ---- 净贸易条件 Px ----- 出口价格指数 Pm ---- 进口价格指数 8、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2)、商业风险抵押(3 )、运输风险抵押(4)价格风险抵押(5)、外汇风险抵押(6)、政治和军事风险 9、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10、国际技术贸易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第二章 1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贸易条件、价格术语(price terms)等,它使用的是一个简短的概念(shorthand expression)和英文缩写字母来表明商口的价格构成。 好处:既可节省交易磋商的时间和费用,又可简化交易磋商和买卖合同的内容,有利于交易的达成和贸易的发展。 2、贸易术语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 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中现行的贸易术语及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以便在对外贸易业务中 正确选择和使用。 3、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如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明确表示采用某项惯例时,则该项惯例对买卖双方都有约束力。 4、国际贸易术语惯例 (1)《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 ------ 应用范围出最广 (2)《1932 年华沙---牛津规则》 (3)《1941 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改订本》 5、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 coterms)是一套同三个字母组成的,反映货物买卖合同中商业实务的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主要描述了货物由卖方交付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成本和风险。 6、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书P30 页 适用于海运及内河水运的术语书P31页

国际贸易理论常见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常见问题 目录 第一章导论 (2) 1.什么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2) 2.什么是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 (2)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4.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作用是什么? (3) 5.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什么? (4)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4) 1.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与产物? (4)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 (5) 1.国际贸易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完全分工么? (5) 2.什么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什么是资本丰裕国家? (5) 3.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6) 4.赫——俄理论与新贸易理论有什么关联? (6) 5.什么是波特的“金刚石模型”? (6) 第四章世界市场 (6) 1.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的异同? (6) 第五章国际货物贸易 (7) 1.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异同。 (7) 2.托收业务中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8) 3.信用证方式的基本当事人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 (8) 4.信用证的当事人。 (8) 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 (9) 1.“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什么? (9) 2. 二次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 3. 二次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0) 4. 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有何区别? (10)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 (10) 1.二次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10) 2.70年代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有那些特点? (11) 3.非关税措施与关税壁垒都有限制进口的作用,但与关税壁垒比较,有那些区别? (11) 4.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与其他税收相比,它有那些主要特征? (12) 第八章世界贸易组织 (12) 1.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2) 第九章国际反倾销 (13) 1.正常价值是怎么确定的? (13) 2.什么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13) 第十章贸易保障措施 (13) 1.如何理解保障措施实施条件中的“进口增加”? (13)

国际贸易学讲义

国际贸易学讲义

第一章导论 本章学习重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学 掌握国际贸易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定义: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筑的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国际间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制约因素,并要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 2、研究对象: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2)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3)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4)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因为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待的贸易活动,所以称其为对外贸易。 (二)出口与进口 出口是指从本国输出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 进口是指从国外输入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 净出口: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时,如果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进口。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如果把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就必然会出现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出口额的总和作为国际贸易额。对这一点,大家应特别注意。 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发生变动,用价值表示的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国外贸的实际规模。因此,应记住下面这个消除价格变动的贸易量计算公式: 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100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顺差”,或“盈余”或“出超”;反之,则叫“逆差”或“赤字”或“入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