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第一节 H-O 模型及其分析 H —Hecksher 赫克歇尔 O---Ohlin 俄林 瑞典经济学家

一、 H-O 模型的主要内容 一)贸易基础:

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的不同 二)贸易模式:

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较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较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三)贸易获利:双方均获利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1)含义:指一国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衡量一国的要素禀赋程度) 2)表示方法:

一是物质定义法:从实物的角度评价一国要素禀赋的水平

二是价格定义法:从要素相对价格的比较

要素密集度

1)含义:指商品的生产中,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衡量方法

要素禀赋论(H-O )的理论的假设 .2×2×2的模式

.在生产中两国使用相同的技术;

.两国在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上完全自由竞争;国内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存在要素流动;

.两国一个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一个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在两国,商品X 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 都是资本密集型; .影响贸易的其他因素,如无运输成本, 贸易障碍等不予考虑; .两国的偏好相同.

.两国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 .两国在生产中,机会成本递增 二、图形分析

X:劳动密集型 Y :资本密集型 1:劳动力丰裕 2:资本丰裕

II

I TL

TK TL TK )()(

K

I L K w

r w r P P P P )()()()(>>I Y I

X L K L K )()(

三、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 政策含义:一国应发挥其要素的固有相对优势,从固有的要素存量的相对优势出发进行国际分工,从事贸易,将自己因素要素价格低廉而能够生产低廉价格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案例

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马来西亚出口锡 中东国家出口石油

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 特别提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对媒体披露,中国入世4年来,中国年贸易总量从5000亿美元跃升至2005年的14000多亿美元。同时,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单位利润却在一路下泄。以化纤印染布为例,每米出口毛利润已由4年前的0.11元下泄为0.03元。

四、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差异

图1-1 新古典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对比

五、简要评价

优点:1)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仍然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只是在理论假设上对古典理论进行了修正。 2)该理论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找到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并为后来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局限:1)过分突出供给差异,单纯强调生产要素供给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忽略了产品需求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一些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事实不符。

3)过于强调静态结果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

第二节H-O模型的推论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一)内容: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价格)均等化(二)证明:

1.理论分析

2.图形分析X:劳动密集型Y:资本密集型1:劳动力丰裕2:资本丰裕

(一)要素相对价格均等

图2-16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

二)要素绝对价格均等

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的证明需要用到微观经济学中的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所谓欧拉定理是指在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并且一切产品刚好被消费完毕的条件下,某种产品的总产量等于其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乘积之和。

用数学形式表达欧拉定理为:

QS = MPL · L + MPT · T (两边同除以L,并提出因子MPL:)

QS:丝绸产量;L:投入劳动数量;T:投入土地数量;

MPL:劳动边际生产能力;MPT:土地边际生产能力

二、雷布津斯基定理

(一)主要内容

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以更大比例增加,而另一种要素密集的商品将会减少

(二)图形分析

三、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长期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主要内容:自由贸易将提高一国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要素(即一国较丰裕要素)的收益,而降低其进口产品中密集使用要素(即较稀缺要素)的收益。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WS = PS · MPL rW = PW · MPT 四、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把生产要素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在各部门自有流动的,称“流动要素(mobile factor )”;另一种是不能自有流动的,只能用于某一产品或某一部门生产的“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在模型中,假定劳动要素是流动要素,而土地要素是特定要素。 在模型中还将涉及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 )概念,它等于产品价格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的乘积,即VMPL = P · MPL 。 一)特定要素模型的主要内容

贸易的开展将使特定要素的报酬在出口产品部门上升,而在进口产品部门下降;对于流动要素的所有者而言,购买出口产品的实际工资下降,购买进口产品的实际工资上升。 (二)特定要素模型的图形分析

第三节 H-O 模型面临的挑战————里昂悌夫之谜

一、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 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有关数据对H-O 模型进行了首次实证检验,试图证明H-O 理论的正确性。

1.30

18180

14010

资本/劳动K /L (美元/人·年)

170 182 劳动力L (人·年) 3091339 2550780 资本K (美元) 进口/出口 进口替代品 出口商品

表3-1 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

结果证明美国在向全世界其余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换取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与H -O 理论相悖的结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L e o n t i e f P a r a d o x )。

(二)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

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第二种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则理论不能成立;

第三种则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1、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列昂惕夫认为美国有比较高的劳动效率:其原因是美国有比较好的企业家能力、企业组织、工作环境、因此在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条件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劳动生产率的三倍。如果将美国的劳动供给乘以三倍,美国将是劳动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

但是,Kreinin 在1965 年对365家同时在美国和外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外国的高1.2-1.25 倍。因此列昂惕夫的劳动生产效率论不能解释自己的实证结论。

2、要素密集度逆转

指某一商品在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劳动密集型

在资本丰裕的国家资本密集型

在实证分析中证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只有1%。

3、需求逆转

假如美国偏好资本密集产品,其他国家偏好劳动密集型产品,以至于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但是现实中,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巨大差异是不太可能的。

而且如果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较低,其产品的相对价格也比较低,如果其劳动生产率不能克服这种差异,其劳动工资也应当比较低。但是现实状况不是这样。

4、关税和贸易壁垒阻碍论

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 认为是美

国的关税政策保护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阻碍了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而列昂

惕夫是根据1947 年的美国的进口结构作为计算

中对美国进口替代行业的选择依据。如果排除

关税的阻碍,鲍德温认为进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

比率将下降5%。但是列昂惕夫1947年的计算

结果是高于 30%,而51 年高于6%、所以,仍

然没有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5、研究方法:应比较美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的资本和劳动的比。

若:(K/L)生产〉(K/L)消费则,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6、自然资源说:在里昂惕夫的计算中,有许多进口产品是属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例如石油产品。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的偏好,大量进口而导致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结果会产生悖论。James Hartigan 1981年将自然资源密集行业从里昂惕夫计算的数据里剔除,就不存在悖论了。但是,Boldwin 通过计算发现只能减少悖论的程度,而不能改变悖论。

第五节赫刻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或简称“H-O模型”

一、前提假设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生产两种商品(X和Y)。所以这是一个“2×2×2”模型。

2两国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因而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且均为一次齐次函数,这意味着3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4在两国中,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两国在生产中都实行不完全专业化分工,即H-O模型考虑的是成本递增的情况,这是对比较利益说假设的修正。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两国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并且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却不能流动。

7两国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生产和交换。

8在贸易条件方面,不考虑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限制,且两国贸易是平衡的。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Factor-endowment Theory)的结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简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完整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内容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盛行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进口(尤其是奢侈消费品)。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且金银有限,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之上的。 (1)个人财富或国家财富的多少基于他所持有的金银的多少,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2)对外贸易是金钱的重要来源。出口――金钱流入;进口――金钱流出; (3)国家应干预经济,促进出口,增加财富。 二、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理论意义:重商主义至今仍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如“限入奖出”原则依旧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信奉的教条。在鼓吹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对于本国的重要产业仍给予严格的保护。 当社会总需求低于生产能力时,促进出口政策,对特殊行业的保护,也适用于贸易保护政策。 2、不足之处: (1)从贸易政策取向看,重商主义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这实质上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这意味着自由贸易永远不可能。 (2)重商主义仅把注意力放在流通领域,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而忽视了对生产领域的研究。 (3)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博弈。 (4)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积累不一定意味经济繁荣。 (5)从理论上看,存在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使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顺差。(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转机制)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货币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国内物价上涨→出口竞争下降→贸易顺差缩小或者消失→出口=进口 重商主义出发点是追求贸易顺差,最终又将使贸易顺差消失,因此,这也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776年斯密发表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在这部书中,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 一、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 1、绝对优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处于绝对优势指生产该商品需要投入的劳动绝对水平低于贸易伙伴国,或者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贸易伙伴同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2、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 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 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 缺陷:不具有普遍性 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 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 (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 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 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

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 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 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 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 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 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的,并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相等的水平上。 第三章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以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1.特定要素模型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多少? 2.特定要素模型下,劳动是如何在两部门之间分配的? 3.模型分析: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导致各方收入分配如何变化?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李坤望课后答案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李坤望课后答案第二章 题型:选择题 1.货币市场是指() A. 交易货币的市场 B. 政府管理货币的市场 C. 银行管理货币的市场 D. 管理外汇的市场 2.金融市场包括下列哪些市场() A.资本市场 B.期货市场 C.货币市场 D.商品市场 3.外汇储备的作用不包括() A. 维持汇率稳定 B. 支付国际贸易 C. 吸收外汇收入 D. 支付国内形成的外汇债务利息和本金 4.国际金融机构包括()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非洲发展银行 D. 北极圈开发银行 5.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进行调整() A.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B. 调整政府开支 C. 调整税收政策 D. 调整进出口额度

答案:1-A 2-ABC 3-C 4-AB 5-A 题型:判断题 1.外贸顺差可以通过升值本国货币从而减少的( ) 2.货币市场主要进行长期融资活动( ) 3.扩大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互惠互利,即各方均可获益( ) 4.跨国公司是指一家公司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的机构( ) 5.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融资渠道和支付手段( ) 答案:1-错误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题型:填空题 1.一般来说, 贸易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的__________效益 2.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影响货币市场的__________ 3.国际收支中, 贸易差额=出口-__________ 4.我国加入WTO后, 其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加深, 我国____成为世界第 一大贸易国家 5.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 跨国公司的进入可能会____国家的资源 被外资支配 答案:1-最大化 2-利率 3-进口 4-已 5-削弱 题型:简答题 1. 什么是国际收支?其主要构成包括哪些? 答:国际收支是指国际间货物、服务、资本等各项经济交易过程中的 收支状况总体表现。其主要构成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金融收 支和预备货币资产变动。 2.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何区别? 答:货币市场主要进行短期的融资和借贷,一般期限为一年以内,交 易规模较小,同时安全性较高;资本市场进行的是长期的融资和借贷,一般期限超过一年,交易规模较大,同时安全性较低。 3. 跨国公司有哪些影响?

自考 国际经济学 第一二章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第一节 H-O 模型及其分析 H —Hecksher 赫克歇尔 O---Ohlin 俄林 瑞典经济学家 一、 H-O 模型的主要内容 一)贸易基础: 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的不同 二)贸易模式: 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较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较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三)贸易获利:双方均获利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1)含义:指一国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衡量一国的要素禀赋程度) 2)表示方法: 一是物质定义法:从实物的角度评价一国要素禀赋的水平 二是价格定义法:从要素相对价格的比较 要素密集度 1)含义:指商品的生产中,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衡量方法 要素禀赋论(H-O )的理论的假设 .2×2×2的模式 .在生产中两国使用相同的技术; .两国在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上完全自由竞争;国内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存在要素流动; .两国一个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一个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在两国,商品X 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 都是资本密集型; .影响贸易的其他因素,如无运输成本, 贸易障碍等不予考虑; .两国的偏好相同. .两国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 .两国在生产中,机会成本递增 二、图形分析 X:劳动密集型 Y :资本密集型 1:劳动力丰裕 2:资本丰裕 II I TL TK TL TK )()(>I Y I X L K L K )()(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2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大多数题目都有,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一点不确定的是G—L指数,大家再上网查看看,是乘100还是乘1?希望可以给你们帮助,预祝大家顺利通过!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1.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 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 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 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 22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 节省了100-88=12小时的劳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小时的劳 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4=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 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4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4*4=96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 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96=4小时的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加拿大应专业生产计算机,数量为600/60=10单位;中国应专业生产小麦,数量为800/4=200单位。 中国的福利水平从U01上升到U11,加拿大的福利水平从U02上升到U12,整个世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2)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基垫 于《国富论》中,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思想,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国际分工的原因,方式及效果。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假设的设置是为了论证理论,而且不能影响理论的说明,一般而言,这些假设撤除的过程,就是理论逐步接近实际的过程。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同质的(指一国的一单位劳动力与另一单位的劳动力总是相同的);即2*2*1模型(2)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3)无贸易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 (4)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 (5)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意味着,当经济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中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入就是另外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出。 (6)规模收益不变 (7)商品和劳动量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8)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 (9)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也就是建立于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且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分工前两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生产小麦上想对于英国来说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布上想对于美国来说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小麦,产出的变化如下: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下 可见,国际贸易可以使参加贸易的国家都获得利益,这种利益的基础是参加方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或劳动生产率优势,将全部生产资源都投在本国有技术优势的产品生产上。 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1)该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亚当斯密将自己反复论证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 (3)绝对优势理论的论证简单,直观。 局限性:(1)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2)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国际分工和贸易能否继续进行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

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上册第二章课后答案

Overview of Section I: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Section I of the text is compri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2World Trade: An Overview Chapter 3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icardian Model Chapter 4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Chapter 5The Standard Trade Model Chapter 6Economies of Scale,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hapter 7International Factor Movements Section I Overview Section I of the text presents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ntent of this section is to explore the motives for and implications of patterns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The presentation proceeds by introducing successively more general models of trade, where the generality is provided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factors used in production, by increasing the mobility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across sectors of the economy, by introducing more general technologies applied to production, and by exam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structure. Throughout Section I, policy concerns and current issues are used to emphasize the relevance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interpreting and understanding our economy. Chapter 2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world trade. In particular, it discusses what we know about the quantities and pattern of world trade today. The chapter uses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known as the gravity model as a framework to describe trade. This framework describes trade as a function of the size of the economies involved and their distance. It can then be used to see where countries are trading more or less than expected. The chapter also notes the growth in world trade over the previous decades and uses the previous era of globalization (pre-WWI) as context for today’s experie nce. Chapter 3 introduces you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rough a framework known as the Ricardian model of trade. This model addresses the issue of why two countries would want to trade with each other. This model shows how mutually-beneficial trade arises when there are two countries, each with one factor of produc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ward producing each of two goods. Key concepts are introduced, such as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versus absolute advantage, gains from trade, relative prices, and relative wages across countries. Chapter 4 introduces what is known as the classic Heckscher-Ohli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sing this framework, you can work through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wages, prices and output. Many important and intuitive results are derived in this chapter including: the Rybczynski Theorem,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and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Implications of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for the pattern of trade among countries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 failures of empirical evidence to confirm the predictions of the theory. The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rade. One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 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 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 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 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 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其他要点: 1•贸易所得的分配取决于各个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需要研究世界的相对需求和相对供 给,相对价格隐含了相对工资率。 2•贸易的利益性是绝对的。三个错误观点的分析:一,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其他贸易国低,也能从贸易中获利(只考虑了绝对优势,没考虑比较优势);二,即使外来竞争的优势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一国也能在贸易中获利(工资对利益没有影响,没考虑机会成本);三,即使一个国家所有的出口产品包含的劳动投入大于它进口产品的劳动投入,贸易也是对它有益的(如果不通过贸易,国内条件会更加恶化)。 3•多种产品模型说明了一个重要结论,运输费用导致了非贸易品的产生。 第三章: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主要是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仅限于某一个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流动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不仅用于一个部门,也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各个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是特定的,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结论:贸易对一国的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有利于该国的出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不利于该国的进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 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生产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而且这是短期生产的一种基本规律。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产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他要点: 1•劳动工资率3 =边际劳动产出MPL X单位价格P 2•相对价格变化P50-51 3•国家总能在贸易中受益,其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消费品的选择范围。选择范围扩大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

国际经济学-第2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有() A、托马斯·孟和威列·斯塔夫 B、大卫·休谟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李斯特 E、凯恩斯 2、下列那些可能是机会成本不变的原因() A、生产中可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 B、生产中使用两种以上生产要素,但每种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相同 C、生产中使用两种以上生产要素,但每种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不同 D、以上都正确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A. 绝对技术差异论 B. 相对技术差异论 C. 生产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贸易理论 4、下列属于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共同的假设条件有( ) A. 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B. 生产要素在流动时机会成本不变 C. 生产要素在各国间不能自由流动 D. 两国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E.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5、下列那些理论是建立在比较利益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 A、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D、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贸易原因的新贸易理论 E、交叉需求理论 6、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包括( )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托马斯•孟 D. 凯恩斯 E. 伯蒂尔•奥林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中,机会成本() A、不变 B、递增 C、为零 D、递减 2、关于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交换比价和国际贸易利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只要国际交换比价处在开放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则国际贸易就可能进 行 B、只要国际交换比价处在开放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则国际贸易对两个国 家都有好 C、只要国际交换比价处在开放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则国际贸易给两个国 家带来的好处就相等 D、只要国际交换比价处在开放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则国际贸易就可增加 世界总福利 3、下列哪个理论不是建立在比较利益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 A、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D、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贸易原因的新贸易理论 4、“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和俄林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5、属于“贸易三角”构成部分的几何图形是() A.国际比价线 B.提供曲线 C.生产可能性边界 D.相互需求曲线 6、在绝对成本说与相对成本说中,机会成本分别是() A递增、递增 B不变、不变 C递减、递增 D递增、递减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复习题及第三章预习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制度?举例说明什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解释制度和组织的区别。 答:一制度是一套行为规则。它设置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限制或约束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以法律,行政规则或一个组织的标准守则等形式被正式承认。制度的规则可能还是非正式的,例如,在餐桌礼仪和社会习俗等。示例,正规的制度包括民法,商法,和大学标准或行为(例如,认定抄袭或性骚扰)。非正式制度的例子包括对生日礼物交换和餐桌礼仪,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区别,就如宪法和美国政府的区别。后者宪法是一组管辖前者政府的规则。组织机构是个人或团体的联合,制度是对他们行为的限制和他们必要遵守的规则。 2,支持国际组织的观点是什么?反对国际组织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那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答:赞成观点:国际组织在控制国家或区域性危机及避免其国际传播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确定的和已知的(透明)规则(制度),减少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增加稳定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解决了在国际经济中搭便车的问题,以确保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如融资解决流动性危机的最后贷款人,或在经济衰退时开放市场。 反对论点:国际机构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条件,超出了主权范围(可能会迫使采取不同于国家意愿或利益的国内政策),透明度(决策的机构可能被别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所控制),意识形态(建议可能是不好的或有偏见的),以及执行和调整成本(不对称议价能力和承受能力,实行费用)。总体而言,批评者质疑国际制度产生经济上的不平等和加剧弱势群体的风险。 这个问题的争论是强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那一观点可以被看作是更有说服力呢?最关键的是要学生理解两种争论,并且学生能够发展一套他们自己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Give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free trade agreements. How might the signing of a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have harmed Bangladesh? 3、自由贸易协定的好处和害处分别是什么?如果美国、中美国家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孟加拉国(亚洲)有什么影响? Answer:Proponents of RTAs view them as building blocks for freer, more open world trade. They are able to perform this function because it is easier for a few countries to reach agreement on difficult trade matters than it is for a large number of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e domestic effects of a reduction of trade barriers are less dramatic since fewer countries are involved. Import flows and job losses and displacements are smaller and more easily managed. In addition, RTA members can experiment with new agreements, such as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at are too contentious in a larger set of negotiations. Opponents question these assumptions and argue that RTAs undermine progress toward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such as the Doha Round of the WTO. They argue that RTAs polarize countries because they are discriminatory against nonmembers and because they disadvantage smaller countries that enter into agreements with large ones, since the small countries lack the ability to negotiate effectively and they are often un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market opening of the larger country due to their limited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resources.区域贸易协定的支持者视其为更自由,更开放的世界贸易的基石。他们能够实现这个功能,因为它更容易为少数几个国家就难以贸易问题达成协议比它的许多国家。此外,减少贸易壁垒的国内影响,因为少数国家参与那么戏剧性。进口流量和失业和位移更小,更易于管理。此外,RTA会员可以尝试新的协议,如劳工和环境标准,过于有争议的一组谈判的更大。反对者质疑这些假设,认为区域贸易协定对破坏多边协定,如多哈回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他们认为,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分化,因为他们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 1、重商主义:认为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2、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就可以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比较优势原理: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4、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5、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4、(1)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就是为了有足够的资源多生产1个单位该商品(X)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总量(Y)。

(2)根据机遇成本理论比较较上风原理的理解:一国生产两种商品,机遇成本较低的那种商品具有比较上风;而另一种商品具有比较上风).→又称“比较成本原理” (左边是美国,右边是英国) 第三章国际商业标准理论 1、机会成本递增:一国多生产一种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 的资源。机遇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成为一条凹向远点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和国际2成产可能性曲线2、边际转换率: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 3、机会成本递增的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1)不是同质的(2)在所以商品的生 产中,生产要素的比例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4、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5、边际替代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目 6、孤立均衡:在不发生对外商业的情况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第二章

Chapter 2 World Trade—An Overview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at percent of all world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is exported to other countries? (a) 10% (b) 25% (c) 50% (d) 100%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B 2.What percent of all world im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were exported? (a) 10% (b) 25% (c) 50% (d) 100%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D

3. What percent of all world consumption (private and public, including real investment) was imported? (a) 10% (b) 25% (c) 50% (d) 100%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B 4. The gravity model, that states that size matters,predicts that the weight of the traded good will ________ related to its likelihood to be exported (a) be directly (b) be inversely (c) not be (d) All of the above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E

国际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条件①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的同时也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率配置;条件②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完全竞争条件下,二者利益一致);条件③保证生产和消费均衡同时达到。 结论: ——在封闭条件下,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是重合的(市场出清)。 结论: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结论:开放条件下,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不再重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论 <基本观点>: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贸易基础:各国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贸易模式: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 比较优势论 <基本观点>: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贸易起因: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封闭下的相对价格: 封闭下的相对价格等于PPF的斜率。即, pA=ay/ax ,

贸易模式: 一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价格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A、B两国过剩供求给曲线交点 贸易利益: 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各自的福利水平;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定理 主要观点: 认为,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进。 S-S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基本内容: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内容: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悲惨增长: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净福利效果为负 悲惨增长的条件: ①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②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③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④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要素积累对比较优势型态的影响: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 ——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 ——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