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苻朗讥王肃之

【原文】

苻朗初过江,王咨议大好事①,问中国人物及风土所生,终无极已,朗大患之②。次复问奴婢贵贱,朗云:“谨厚有识中者③,乃至十万;无意为奴婢问者④,止数千耳。”

【注释】

①王咨议:王肃之,王羲之子。曾任骠骑咨议,故称王咨议。

②患:厌恶。③有识中者:晋时习惯用语,指有见识的人。④无意为奴婢问者: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人。无意:愚昧无知。【解词】

①终无极已()②朗大患之()③止数千耳()

【答案】

①终无极已(停止)②朗大患之(非常)③止数千耳(同“只”)【译文】

苻朗刚渡江南下时,王肃之非常喜欢管闲事,向苻朗询问中原地区的人物、风土人情和物产等等事情,问个没完没了,苻朗非常讨厌他。接着他又问奴婢价格的贵贱,苻朗说:“谨慎朴实有见识的奴婢,可以卖到十万;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奴婢,只要几千钱而已。”

张老相公

【原文】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①。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②。盖江中有鼋怪③,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④,询鼋之异,将以仇鼋⑤。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⑥,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⑦;祈勿怒,时斩牲牢⑧,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治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聊斋志异》)【注释】

①躬:身体。这里是亲自的意思。奁(lián)妆:女子梳妆打扮的用具,这里指嫁妆。②煿(bó):煎炒或烤干食物。③盖:连词,表原因。鼋(yuán):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④谒:拜见。⑤仇:报仇。⑥吾侪(ch ái):我们。侪:同辈,同类的人们。⑦惟神明奉之:只有像侍奉神明一样侍奉它。⑧时:经常。牲牢: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

【解词】

①躬市奁妆()②张去,家人忘之()③因登金山谒寺僧()④吾侪日与习近()

【答案】

①其一为蛇所吞(被)②然遥望不敢前(上前,名词作动词)③如是者久(像这样)④衔之而去(离开)

【课内词语】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②狼不敢前(上前,名词作动词)③如是再啮(像这样)④太丘舍去(离开)

【译文】

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其中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把眼睛瞪得像花椒一样圆,好像非常愤怒憎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上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巴。蛇生气了,急忙退出洞来。老鼠本来就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跑了。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不放。就这样蛇入鼠咬,蛇出鼠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罢。它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继而,用嘴衔着死鼠离开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篇《义鼠行》。

螳蜋捕蛇

【原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②,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③,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攧不可去⑤,久之,蛇竟死⑥。视额上革肉⑦,已破裂云⑧。

(《聊斋志异》)【注释】

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状:样子。③审:仔细。殊:极,完全。④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首:头。⑤攧(diān):通"颠"。跌、摔。去:离开。⑥竟:终于。⑦革:皮。⑧云:句末助词,无实意。

【解词】

①闻崖上有声甚厉()②以尾击柳()③然审视殊无所见()④大疑()

【答案】

①闻崖上有声甚厉(听见)②以尾击柳(用)③然审视殊无所见(看)④大疑(十分,非常)

【词语】

①一老河兵闻之(听见)②徐以杓酌油沥之(用)③视而不见(看)④及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十分,非常)

【译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②,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③,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攧不可去⑤,久之,蛇竟死⑥。视额上革肉⑦,已破裂云⑧。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却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非常疑惑。便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爪,撕抓蛇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泥鬼

【原文】

余乡唐太史济武①,数岁时,有表亲某,相携戏寺中。太史童年磊落②,胆即最豪。见庑中泥鬼③,睁琉璃眼,甚光而巨;爱之,阴以指抉取④,怀之而归。既抵家,某暴病,不语移时⑤。忽起,厉声曰:“何故掘我睛!”噪叫不休。众莫之知,太史始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无知,戏伤尊目,行奉还也。⑥”乃大言曰:“如此,我便当去。”言讫,仆地遂绝。良久而苏,问其所言,茫不自觉。乃送晴仍安鬼眶中。

异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灵也。顾太史抉睛,而何以迁怒于同游?盖以玉堂之贵⑦,而且至性觥觥⑧,观其上书北阙,拂袖南山⑨,神且惮之,而况鬼乎?”

(《聊斋志异》)【注释】

①唐太史济武:唐梦赉,字济武。授翰林院检讨。太史,三代为史官、历官之长。明清时史职多以翰林任之,故称翰林为太史。

②磊落:洒脱不拘。③庑(wǔ):堂屋周围的走廊,或两旁的廊屋。庙中正殿供尊神,走廊和廊屋塑众神及鬼卒。④抉取:挖取。

⑤移时:一会儿。⑥行:即将。⑦玉堂之贵:指唐梦赉曾为翰林院官员。玉堂,宋代以后翰林院的代称。⑧觥觥(gōng gōng):刚直的样子。⑨上书北阙,拂袖南山:指唐梦赉是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

【解词】

①闻崖上有声甚厉()②以尾击柳()③然审视殊无所见()④大疑()

【答案】

①阴以指抉取(用)②不语移时(说话)③如此,我便当去(离开)④乃送晴仍安鬼眶中(于是,就)

【课内词语】

①以刀劈狼首(用)②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话)③太丘舍去(离开)④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就)

【译文】

我家乡的唐济武太史,几岁时,有个表亲带他到寺院玩耍。太史童年胆子很大,见廊中的泥鬼,怒目圆睁,琉璃眼球闪闪发光,非常喜欢,便偷偷地挖出琉璃眼球,藏到怀里回了家。到家后,那位表亲突然得病,不能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

站起来厉声说:"为什么挖去我的眼睛?"叫嚷不休。众人都不知是怎么回事,太史才讲了他挖眼睛的事。家中人听后赶快祷告说:"孩子年幼无知,伤害了您尊贵的眼睛,我们马上就去奉还给你。"话音刚落,那位表亲便大声说:"这样,我该走了。"说完就仆倒在地,昏了过去。过了很久,他才慢慢苏醒过来。问他刚才说了些什么,他茫然不知。于是家人连忙将琉璃眼球送回寺院,安到泥鬼的眼眶中。

异史氏说:“登堂索要眼睛,这个泥鬼为何如此灵异呢?看到唐太史挖眼睛,而为什么迁怒于他同游的表亲呢?那是因为唐太史身为翰林,性情刚直,看他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神灵都忌惮他,何况是一个泥鬼啊!”为何如此灵异呢?看到唐太史挖眼睛,而为什么迁怒于他同游的表亲呢?那是因为唐太史身为翰林,性情刚直,看他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神灵都忌惮他,何况是一个泥鬼啊!”

义犬

【原文】

周村有贾某①,贸易芜湖,获重赀②。赁舟将归③,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④,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⑤,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狼信哀吠。或以为异⑥,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⑦,估楫如林⑧,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⑨,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⑽。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聊斋志异》)【注释】

①贾:商人。贾某:商人某某。②赀(zī):钱财。③赁(lìn):租借,雇佣。④莽:草丛。⑤裹具:指裹有商人某某的毛毡。⑥或:有的人。⑦抵关:指到了芜湖。⑧估楫(jí):商船。⑨估客:行商。⑽挞(tà):打。

【解词】

①引出断其绳()②将以伺盗船之归()③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④衣服与舟皆易()【答案】

①引出断其绳(拉)②将以伺盗船之归(等待)③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连词,表转折)④衣服与舟皆易(改变)

【课内词语】

①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拉)②伺机而动(等待)③出淤泥而不染(连词,表转折)④世易时移(改变)

【上期译文】

周村有个商人,在芜湖那做生意赚了大钱,雇了一艘小船将要回家。在渡口时看到堤上有个屠夫绑着一只狗(准备杀它),商人于是出双倍价钱把那只狗买了下来,把那只狗养在船上。(岂知)那船夫是个惯匪,看到贾某身上的财物(起了贪念),于是把船划到蒹葭、芦苇丛生的僻处,拿起刀想要杀他。商人哀求他赐自己一个全尸,强盗于是用毛毡把他裹起来,抛入江中。商人原先救的那只狗看见了,哀叫着也跳入了江中;用口咬着裹着贾某的毛毡,和它一起浮沉。这样也不知漂流了多远,终于搁浅了。狗从水里爬出来,不停地哀叫。有些人看了,十分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看见了毛毡搁在水中,于是把它拉上岸来,割断绳子。商人居然没死,(他)把当时的情形告诉了救他上来的那些人。哀求船夫将他载回芜湖,以等候那强

盗的船回来。商人上了船后,发现救他的那只狗不见了,心里十分悲痛。到了芜湖三四天,商船十分多,却不见原来那强盗的船。刚好有个同乡商人将和他一起回家,突然那只狗出现了,朝着商人大叫,商人大声呵斥它也不走。商人于是下船来追那狗。那狗跑上一艘船,咬着一个人的小腿,那人打它,它也不松口。商人走上前去呵斥它,突然发现那狗咬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因为)他的衣服和船都换过了,所以认不出来。于是把他绑起来,搜他的身,发现(自己的)那包财物还在。呜呼,一只狗,为了报恩而这样做。世上那些没良心的人,跟这只狗相比也得羞愧的无地自容啊。

斫(zhuó)蟒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mò),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①。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②!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③信然!

《聊斋志异》)【注释】

①奄将气尽:气息微弱,将要断气。奄,气息奄奄。

②乃:竟然。弟弟,读作“悌(tì)弟”。悌,敬事兄长。【解词】

①兄在前,为所吞()②首伤而吞不已()③竟曳兄出()④途中凡十余息()

【答案】

①兄在前,为所吞(被)②首伤而吞不已(停止)③竟曳兄出(拖,拉)④途中凡十余息(总共)

【课内词语】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②死而后已(停止)③棹数小舟,曳铁耙(拖,拉)④无。

【译文】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

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到现在,满脸上全是瘢痕,长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敬事兄长的弟弟!有的人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

《聊斋志异》二则

车夫

【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①,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②。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

《聊斋志异》)【注释】

①货敝身压:指车夫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②龁(hé):咬。③窃:偷偷地。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原文】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①。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②。翁诺之。既至家,适几(jī)上有钱数十③,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④。翁谢去⑤,竟不与资。或问故,翁曰:“此人必善博⑥,非端人也⑦。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访之果然。

《聊斋志异》【注释】

①贾(gǔ):商人。资:钱财。②假本:借本钱。假:借。③适:恰好,正好。④高下堆垒之:摞成高低不等的几叠。⑤谢:谢绝。

⑥善博:好赌博。⑦端人:正派人,规矩人。

【解词】

①方极力时()②则狼已龁片肉而去()③少年即以手叠钱()④翁谢去,竟不与资()

【答案】

①方极力时(正在)②则狼已龁片肉而去(离开)③少年即以手叠钱(用)④翁谢去,竟不与资(终于)

【课内词语】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在)②睨之久而不去(离开)③以刀劈狼首(用)④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于)【译文】

车夫

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正在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啃下一片肉逃走了。乘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富翁

有个富翁,很多买卖人向他借钱,这天出门,一个少年跟在富翁的马后面。富翁问他干什么,他说想借本钱,富翁答应了。到了家,正巧桌上有几十枚钱,少年就很熟练地将钱一摞摞垒来垒去。富翁不借给他钱,客气地送走了他。有人问为什么,他说:“这人一定擅长赌博,不是正派人。他那套赌钱的本事,无意间就在手上很充分地泄露了。”一打听,果真如此。

骂鸭

【原文】

邑①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②,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③,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④。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⑤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

气骂恶人。”卒不骂⑥。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⑦。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⑧: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⑨”

《聊斋志异》)【注释】

①邑:县。②茸(róng)生:细毛丛生。③素:向来。雅量:度量宽宏。④征:表露,表现。⑤诡:欺骗。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⑥卒:最终。⑦良已:完全痊愈。良:真的,果然。已:止,这里指病好了。⑧攘:窃取。⑨是以:因此。

【解词】

①大惧,无术可医()②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③未尝征于声色()④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答案】

①大惧,无术可医(十分,非常)②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才)③未尝征于声色(不曾)④某益窘,因实告邻翁(于是,就)【译文】

淄川城西白家庄的某人,偷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夜里,觉得全身发痒;天亮后一看,身上长满了一层细细的鸭茸毛,一碰就疼,非常害怕,可又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梦见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

《与朱元思书》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黑的词语 从流飘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负势竞上 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横柯上蔽 互相轩邈猛浪若奔 任意东西蝉则千转不穷 三、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9.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四、填空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 3.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视觉: ②听觉: ③表达效果: 6.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8.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9.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0.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1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 里? 13.从写景方面看,甲文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14. 五、选择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 目录 (一)陶公性检厉 (1) (二)楚庄王欲伐越 (2) (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 (四)服虔匿名 (4) (五)丞相牛公应举 (6) (六)文天祥至潮州 (7) (七)庄子家贫 (8) (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 (九)喜雨亭记 (11) (十)苏轼其人 (12) (一)陶公性检厉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二)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丧.地数百里: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

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苻朗讥王肃之 【原文】 苻朗初过江,王咨议大好事①,问中国人物及风土所生,终无极已,朗大患之②。次复问奴婢贵贱,朗云:“谨厚有识中者③,乃至十万;无意为奴婢问者④,止数千耳。” 【注释】 ①王咨议:王肃之,王羲之子。曾任骠骑咨议,故称王咨议。 ②患:厌恶。③有识中者:晋时习惯用语,指有见识的人。④无意为奴婢问者: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人。无意:愚昧无知。【解词】 ①终无极已()②朗大患之()③止数千耳() 【答案】 ①终无极已(停止)②朗大患之(非常)③止数千耳(同“只”)【译文】 苻朗刚渡江南下时,王肃之非常喜欢管闲事,向苻朗询问中原地区的人物、风土人情和物产等等事情,问个没完没了,苻朗非常讨厌他。接着他又问奴婢价格的贵贱,苻朗说:“谨慎朴实有见识的奴婢,可以卖到十万;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奴婢,只要几千钱而已。”

张老相公 【原文】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①。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②。盖江中有鼋怪③,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④,询鼋之异,将以仇鼋⑤。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⑥,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⑦;祈勿怒,时斩牲牢⑧,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治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聊斋志异》)【注释】 ①躬:身体。这里是亲自的意思。奁(lián)妆:女子梳妆打扮的用具,这里指嫁妆。②煿(bó):煎炒或烤干食物。③盖:连词,表原因。鼋(yuán):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④谒:拜见。⑤仇:报仇。⑥吾侪(ch ái):我们。侪:同辈,同类的人们。⑦惟神明奉之:只有像侍奉神明一样侍奉它。⑧时:经常。牲牢: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 文 征 明 习 字 《书 林 纪 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 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秦青弗止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 志于 :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H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II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②响遏行云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 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 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 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 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 项是( ) B .才美不外见 D .京中有善口技者 )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 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 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 .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 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 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 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①啖粥而读音: ③食不给音: 义: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②辄以水沃面音: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 义: )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义: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C.书不可不成诵。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三()班座号()姓名____ (一)、《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 C、卷石底以.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日光下彻.\固不可彻. 2、翻译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情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面上是在写鱼,实际上却是写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 B、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6、联系《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文写出下联: 《小石潭记》:小石潭凄寒幽静《桃花源记》:_______ 《醉翁亭记》:_______《岳阳楼记》:_______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面往,暮面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

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八上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八上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③,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睥睨(pìnì):城上有孔的矮墙。②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③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逾()已()是()或() (2) 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下划线“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A.为睥睨梁欐之形 B.窥之正黑 C.其气之灵 (3) 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4) 翻译文中划双下划线的句子。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5) 《小石潭记》和本文均选自《永州八记》,都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之后所写。在《小石潭记》中,面对美景,久坐潭边,柳宗元却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奇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6)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唐才子传》称其“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行辈、咸推仰之”。请你结合《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谈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什么特点?(7)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的诗句。 二、《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1)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2)学者,有亲(3)也。一则愿(4)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5)感伤,故泣耳。”师恻然(6)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7)有志,吾徒(8)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9)。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导读:你会做文言文吗?下面的是八年级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欢迎阅读!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劝谏、上书阻止我出兵的,将他处死!”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劝谏却又不敢,于是他就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天天让将衣服露湿。”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后说:“真是说得了太好了。”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请从短文中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告其左右曰: 如是者三日: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文中孺子为什么能世历劝谏吴王?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 B 3(1)身边的臣子(2 )像,这样 4.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5.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深入浅出,易于让吴王理解和接受。 【七】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高兴的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1.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 (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馔: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3)公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2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精选练习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________________ ①铛:锅。②值:正好遇到,恰逢。③即日:当天,当日。④敛:积攒。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 (2)遗作.郡主簿作: (3)辄.贮收焦饭辄: (4)遁入.山泽入: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弘农公①刺潭②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③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④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⑤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⑥。树之松柏杉槠,被⑦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⑧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⑨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________________ ①弘农公,即杨凭,弘农县人,故称弘农公。②刺潭:担任潭州刺史。③玦:古时佩戴的玉器,环形,有缺口。④离世乐道: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⑤选:推选。⑥辽廓眇忽:空旷迷茫,隐约不清。⑦被:种植。⑧至虚:极虚无的境界。⑨奂:鲜明,明艳照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环.之九里环: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