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

《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

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7)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

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直视无碍(副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

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恒:常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

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

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棘门(jí)彀弓弩(gòu)弩(nǔ )按辔(pèi)胄(zhòu)嗟(jiē)曩者(nǎng)被甲(pī)车骑(jì)作揖(yī)【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1)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使人称

谢(动词,派遣)

(2)军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3)诏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4)为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天子为动(介词,被)

(5)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6)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以备胡(介词,用来、来)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古)兵器;(今)士兵

(2)将军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古)告知;(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重要知识点梳理】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4.芳:香花。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

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重要知识点梳理】

字音字形: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篁(huáng)竹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重点字词: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文言文字词是必定会考的一道题。文言文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特殊词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重点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主题) 二、按原文填空 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9.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10.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 怡(yí)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 篁(huánɡ)竹清冽(liè) 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摇缀(zhuì) 翠蔓(màn) 四、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 五、古今异义 ⒈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此地到彼处 六、一词多义 ⒈ 以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以其境过清(因为) ⒉ 可不可知其源(能够) 明灭可见(能够)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数目不确定) ⒊ 然怡然不动(……的样子) 然往来翕忽(然而) ⒋许杂然相许(赞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 ⒌清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水尤清冽(清澈) ⒍之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 ⒎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屿(成为) ⒏若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 若毒之乎(你) ⒐其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知识点汇总 三峡 郦道元 原文展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山势连绵,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过两岸山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一千两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影,极其险峻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瀑布如倒挂的泉水,在山石间飞速下冲,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清晨,树林山涧凄寒肃杀,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有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能让人)眼泪沾湿衣裳。” 阅读理解 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 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 理 0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岳阳楼记》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范仲淹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宠 辱偕(xié)忘。潜行(q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 一、词语: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把:持。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二 考查要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 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 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三、一词多义 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 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一、文言文梳理 (一)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 实词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28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1.《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襄:上 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湍:急流 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 11、良多趣味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和整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和整理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接下来WTT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衾:被子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 二、一词多义 1.绝: 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 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2.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3.清: 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 三、古今异义: 1.至于 ..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今义:从;由 3.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 ..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五、重点句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 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 ..夏水襄陵(至于:到了)(襄:冲上) 5.则素湍 ..绿潭(素:白色的)(湍:急流) 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8.沿.泝阻绝(沿,顺流而下)(通“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11.不以疾.也(快)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三峡》 1.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 【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 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

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 1.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13篇三峡(2011课标) 北魏·郦道元 全国视野:2018年全国考情—单篇:海南、西宁;对比:滨州。 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肃杀,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 《三峡》 1. 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 u ē)襄陵(x i ān g )绝巘(y ǎn ) 属引(z h ǔ)沿溯(s ù)飞漱(s h ù) 御风(y ù)猿鸣(y u án )曦月(x ī) 素湍(t u ān )长啸(x i ào )郦道元(l ì) 林寒涧(j i àn )肃重岩叠嶂(z h àn g )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 缺”, 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 )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 至” 和介词“ 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 )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 )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 )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 )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 1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 2 )有时朝发白帝(“ 白帝” 前省略了介词“ 于” ,意思是“ 从白帝城” ) 4. 重点问题 ( 1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 清荣峻茂” 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 林寒涧肃” 、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 2 )结尾引用了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 :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