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良渚先民干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陆地”。考古学称,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约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年仅24岁、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从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了。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数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与瑶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两处显贵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达到6000件,其中反山12号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

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趸拥着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热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施昕更当年发掘良渚黑陶的山角边的良渚文化博物院。显然,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据介绍,博物院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

尔德设计,凸显了粗犷、大气、厚重、简洁的特色,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与融合。可不是?整座博物院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就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博物院的院落不大,过了停车坪,上十来级台阶便是一个大平台,平台左边竖立着一根外方内圆中空的石雕玉琮。玉器造型作为一种元素,在设计创意里占据的重要位置,无疑亦昭示了玉器在整个良渚文化中之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第一展厅“发现求真”,让我们跟随施昕更试掘良渚,听闻苏秉琦感叹“古杭州”,并在良渚古城的石破天惊里,以时空为坐标穿越体验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70年考古历程的话,那么,第二展厅“良渚古国”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的劳作场景,让人震撼,令人感慨。

这里有实地揭取的良渚古城剖面,有反映莫角山营建的大型油画……尤其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复原和再现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图示告诉我,良渚文化的大多数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当地人称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占地面积从数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坛的作用类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玛雅的金字塔,这样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大墓。除了已经发掘的反山、瑶山、莫角山,经考证在良渚附近的大墓还有近50处。

真正令我怦然心动,有着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的,则是一个硕大的良渚先民的琢玉场景。玉“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其虽为石,也有生命,一旦为慧眼识之,高手琢之,则获新生。微阖双目,我自能想见玉匠们相互间配合默契的场景;侧耳谛听,自能听闻隐隐的歌音。要知道,那定然是一个快乐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珍品奇物创造出来。温煦的时光里,和谐的氛围中,良渚先民们更多地发挥并且进行着幸福的想象与锲而不舍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尽管这些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的玉匠们,最后连个名字都未能留下来,他们总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息,但他们愿意,他们乐于默默奉献。显然,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特点是,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已被发掘的墓中不仅发现了可以琢玉的石英砂,而且管钻剩下的棕蕊的发现,也证明了当时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另根据对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在加砂注水的切割里,在砣具不断旋转中,良渚文化玉器呱呱落地……这几千年前的玉器,是生命,是音乐,那些灵动的流线,是良渚先民临摹石头、树叶、竹枝的指纹,是他们打击各种器物、男女欢唱的音韵的记录。于是,有了甲骨文、青铜器,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传说黄帝时史官仓颉造字,造出来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文字的力量惊天动地。殊不知,甲骨文正是起源于这些流线,受到了这些流线的启迪。更何况,这些流线吞吐过无数祈祷祝福,又沉默在地下5000年,蕴含着多少力量!透过现场,我想深入和执着,但我的手和目光只能游走在时光的背面,就像面对一张粗糙的沙纸,它挡住了我。

在展厅中穿行,就恍如在5000年的文明时空中遨游。而当步入第三展厅“良渚文明”时,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这里展出的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显了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是啊,其实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经照耀过也必将继续照亮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已知的有琮、璧、钺、璜、环、瑗等40余种,其中琮、璧、锥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数以上的器类,皆为良渚文化原创。是啊,每一件原创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都镌刻着一段历史的精彩;每一件晶莹剔透里,闪耀着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比如那一件件玉璜,形如航船,其艺术的灵感不就来源于生活?要知道,5000年前,船已是良渚人的生产和交通工具。正如作家赵丽宏所说:“一个五千年前的女子,将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我想,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也是将希望悬在心头。希望捕鱼者满载而归,希望远行人平安归来,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风破浪……现代人如此想象,也许牵强附会,但我相信,古人的希冀,必定比我的想象更悠远,更宽广。”玉璜创作如此,那么其它玉雕的构制琢磨呢?岁月的湍流自可以将人世兴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时间却能永恒凝固。

面对每一件玉器,伫立呆看,只觉一股气势迎面扑来,形制各异,动人心魄,让人深为良渚古人的胆识、气魄与智慧激动。为什么偏偏是这种形制状态,而不是别的形制状态?为什么只发生在良渚,而不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于何种思考……一切都让人感叹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才刚刚开始阅读一部大书。

也许是太湖之水天目之绿给了能工们太多的灵感,也许是钱塘之潮东海之涛给了巧匠们太多的激情,良渚先民们把挚爱与希望、虔诚与理想统统倾注于每一件玉器之中了。是的,良渚文化玉器在数量和器类上的绝对优势,标志着良渚文化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独一无二的高度;在功能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也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随着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的提升,尤其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始有了质的变化。当时,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部分玉器已经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走上神坛。毫无疑义,良渚文化玉器是当时辐射面最宽、影响力的器物,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力几乎达到大半个中国。

是啊,良渚文化玉器所显示出与夏商周文化的密切关系,自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比如,良渚玉琮到了商代,不仅为殷人所继承,而琮上雕刻的神徽,更成为商王朝青铜礼器装饰上所具有的饕餮纹,呈现出一派庄严威武而又神秘的气氛。《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而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正是起源于良渚文化。汉代以后玉琮发展成“玉刚卯”,变成一种佩带于身,具有祈福消灾作用的护身符。又比如,良渚玉璧在先秦时已为华夏民族所使用。良渚玉璧的功能既是先民用以与神明沟通的祭器,又是具有敛尸防腐功能的法器,同时还是部族间馈赠礼聘的贵重礼器。三国以降,良渚玉璧融入华夏文明,而且功能仍具有良渚遗风……可以说,其他地区出土的内圆外方造型的玉琮为良渚文化首创,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琮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直接间接的影响。随之秉承、变异、传递和发扬光大,最终融汇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六器”与“六端”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切诚如为“良渚文化”定位的夏鼐所言:“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采奇丽的图景,而且为中国文明打下了基础。良渚文化不愧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大源头。”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历史隧道,我想起了王蒙先生的话,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趋向,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有“敢为人先”的创业新追求,有“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友爱风尚。是啊,这些鲜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铸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种精致和谐的调性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审美调性,又何以不为当下浙江人留下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

走出良渚博物院,我心自难以平静。良渚,吸引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厚重与隽永的文化符号,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永恒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中。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力量?创造文明就是智慧,推动历史就是力量。良渚文化玉器告诉了我们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良渚玉器

良渚玉器 摘要: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 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具有令人赞叹的制作工艺。其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体现了良渚人的原始崇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良渚人独特的审美特征。良渚玉器,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关键词:良渚玉器制作工艺原始意象审美特征 一、制作工艺 良渚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良渚玉器的收藏和鉴赏中,了解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了解良渚古人在玉器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对于良渚玉器有重要的意义。良渚时期治玉的工艺大致有切割、打样、钻孔、琢纹、研磨、抛光等工序,已经具备了后世玉器加工的所有技法。 良渚玉器的加工,首先要将大块的玉料切割成毛坯,所以玉器的制作首先是切割。在良渚玉器上有许多即美观又有实用性的钻孔,钻孔有管钻、实心钻和琢钻等几种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多节玉琮,高约32.9厘米,中间的长孔从两端对钻而且基本同心,技巧惊人。至于良渚人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机械原理,来加工这些洛氏硬度在4至5之间甚至在6至7之间的玉器,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良渚玉器纹样的线条或坚挺刚劲,或圆滑流畅。良渚玉器经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浮雕看起来有两三层之多,最后再加以阴线纹,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研磨是玉器加工的重要环节,方法是用解玉砂磨制器表,使之平滑光洁。良渚晚期玉璧直径多在 20厘米以上.但薄厚均匀,器表光洁,可见研磨水平之高。还有一件玉环上有同心圆旋纹,纹线浅细.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借用了制陶工艺中的转轮装置加工的结果,方法是将玉器固定在转轮上快速转动,再在器表加上解玉砂进行研磨。 良渚玉器大多是经过抛光处理。就是为玉器上光,所以光洁度很高,埋藏数千年,虽然大多都发白,但仍有一些依然润泽光亮。有专家认为原始的抛光方法是:将粗竹剖为两半,一半覆盖于地,将玉器在竹皮上反复磨,直至出现光泽。 二、原始意向 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积累,文化程度的提高,在良诸文化时期的氏族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较为显然的社会分化,人们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考古表明,饰有各种纹饰的玉器大多出于大墓之中,小墓中几乎未见,可知在当时是有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玉器和特殊的纹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猜测这类玉器一方面具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作为氏族上层社会的专用徽号,是特权的标志,这个标志既象征着氏族原始信仰,同时又和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掺和在一起,主要用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高价成交高古玉行情或已来临 中拍国际2010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玉器专场”良渚玉器悄然登场,均高价成交(当然于时下收藏热相比,其价格还是较低)。 5120号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3024000 5121号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成交价:4256000 5122号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成交价:1680000 5123号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成交价:1120000 5124号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成交价:2240000 时下,玉器收藏一浪高一浪,唯高古玉器收藏波澜不惊,如一潭温水。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文物法的限制,近年拍卖行高古玉器鲜有拍卖,但民间的高古玉器收藏却很热,一凉一热制约着高古玉器的发展,而高古玉器却高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因此,中拍国际良渚文化玉器的高价成交或已说明,高古玉器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高古这一时期的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原始的越是接近它的本质,古玉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附载有先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情感。

良渚文化龙首璜 1.起拍价:80,000至120,000 2.成交价:56,000 3.年代:—— 4.规格:长7.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质温润细腻,呈弧形,一侧饰龙眼,整器为简化的龙形,造型抽象,器身呈璜形,打磨光滑,留有打磨使用痕迹,两端钻孔。古朴老旧,应该是古代宗教或者图腾崇拜的产物。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摘要: 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分期 一.概况 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 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 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纹饰 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作者参照余杭反山M12:98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三型。 A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Ⅰ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C)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A、1998 B、2000 C、2002 2、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A)、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A、抢救第一 B、主动挖掘 C、加强发掘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A)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A、领海 B、地面 C、森林 4、文物是(B)的文化资源。 A、可再生 B、不可再生 C、可由企业开发经营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C)申报。 A、文物主管部门 B、检查部门 C、海关 6、文物保护中的“四有”是指有保护范围、(B)、记录档案、专人或者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A、建设控制地带 B、标志说明 C、专门资金 7、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B)。 A、文物之城 B、历史文化名城 C、历史文化古都 8、《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于(A)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A、2001 B、2003 C、2005 9、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A)年。 A、三 B、四 C、五 10、《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所称良渚遗址是指杭州市余杭区良渚、(A)两镇境内的各类良渚文化遗址群落,是经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瓶窑 B、仁和 C、黄湖 11、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划分为(C)和一般保护区。 A、主要保护区 B、建设控制区 C、重点保护区 12、违反《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刻划、涂污遗址保护标志说明,可处以(A)元以下罚款。 A、200 B、400 C、600 13、《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自2002年(A)月1日起施行。 A、6 B、8 C、10 14、《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已于(C)年11月1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A、2003 B、2004 C、2005 15、迄今为止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数量最多、器形最为丰富的遗址是(A)。 A、反山遗址 B、汇观山遗址 C、庙前遗址 16、良渚遗址的水网、植被、土墩、山体等环境地貌现状(A)。 A、不得随意改变 B、农户如因生产需要可以改变 C、没必要保护

走近良渚文化

走近良渚文化 活动背景: 走进刚刚开放的良渚文化博物院,大气而又精致,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为家乡有这样古老的文明而感到骄傲。于是我想给同学们上堂与良渚文化有关的活动课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家乡的古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走近良渚文化”这个主题,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亘古自有的人文因素。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却又没有留意的话题,是值得学生学习、了解、探究的话题。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感受古老深远的人类文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活动年级:五年级活动时间:2010年5、8——5、13 活动准备: 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搜集与“良渚文化”相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很荣幸,能和五(3)班的同学们一起合作上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叫什么?——良渚,板书:良渚。大声地叫一遍。 2、关于家乡良渚,你了解哪些呢?(可以从家乡特产、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方面介绍)

3、学生交流。 4、师:刚才有的同学讲到了良渚的特产、良渚的风俗习惯、还有的同学讲到了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举世闻名的————良渚文化。板书:文化 5、一个熟悉的名词——“良渚文化”,你是从哪儿了解到良渚文化的呢?(从资料上、从良渚博物馆里),你在博物院里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真是不虚此行,你了解得还真多。 5、师:其实今天这节课葛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走近良渚文化,让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和了解良渚文化。 二、了解良渚文化 A、了解良渚文化的起源 1、过渡: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资料,下面请快速默读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与良渚文化有关的信息可以和组员交流。待会儿我要考考你的记性。 2、接下来,葛老师要考考你,让我们进行知识猜猜猜。看看哪些同学记性最好? 一、你知道吗? ①、良渚文化距今约()年。 ②、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 ③、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很发达,()业也极为先进。 ④、良渚文化时期,陶器做工精细,()的工艺水准更是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 ⑤、( )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 3、师:(出示施昕更图片),瞧,这就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伟大的施昕更先生。不过,葛老师有个疑问,既然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叫太湖文化,而叫良渚文化呢? 4、师:对,这就跟施昕更先生有关。师讲述故事。 (施昕更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他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工作,十分喜欢考古,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他回到老家良渚,在田间小路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田埂上有几片破碎的黑不溜秋的陶片,他觉得很好奇,就把陶片带回博物馆研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 现而令人刮目相看。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比较这些差别,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以下仅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虽然它们基本都处在距今5500~4500年这一范围内,但正如上述材料所表明的,表 现在墓葬随葬玉器上,却是各有特点。首先看随葬玉器的组合。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马蹄状箍、勾云形佩、璧、环、猪龙、龟、鸟、蝉、蚕等动物形玉器,少见钺、斧等兵器仪仗类玉器,基本不见镂刻有“神徽”的琮、三叉形

器、璜形器等玉器。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琮、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形器、锥形器、镯、环、钺及石钺,不见或少见红山文化中常见的箍形器、勾云形佩及龟、猪龙等动物形玉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既不同于红山文化,也不同于良渚文化,正像灵宝西坡大墓呈现的情况,种类非常单一,只有玉钺一种,根本谈不上什么组合。再看随葬玉器的数量。红山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数量,如上举牛河梁、胡头沟积石冢发现者,数量不等,有2~3件的,6~7件的,也有多至20件者。良渚文化大墓随葬玉器,与同时、同等规模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数量相比,无疑是最多的,连同装饰品在内,一般几十件,多的上百件。如上举良渚反山墓地M12、M20,瑶山祭坛 M9、M11,寺墩M3等,随葬玉器以单件计都在100件以上。良渚反山墓地M23仅玉璧就出土了54件,常州武进寺墩 M3仅玉琮就出土33件,1983年余杭县文管会在横山清理的一座良渚文化墓葬M2仅石钺就出土了132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与良渚文化大墓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红山文化大墓相比也略逊一筹。灵宝西坡规模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体相当的仰韶文化墓葬,一般只随葬玉钺1件,M11最多,也仅3件。而墓室规模大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墓的M27、M29,除了陶器,什么玉器都没有。三看随葬玉器的雕琢工艺。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有圆雕也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礼仪器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踪、玉钺等。 玉璧: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玉踪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玉踪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部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型琮:整体为方柱形。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棕呈上宽下窄的样式。外表饰人面纹。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不很明确。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横截面呈圆角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巳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组合E二节琮。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甬i宽度大致相等,上下宽度一致。中部有一个白上而下通孔。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多种用法。另一类似琮,又似环镯,是把琮玉的装饰方法施用于薄擘型筒状器。 玉钺与玉斧: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有斧和钺,斧和钺之问,并无严格的区分。斧是统称,一般指工具,也可以用作武器;钺是斧的一种,一般专指武器,也有作为礼仪用具的。 装饰品: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品主要有玉璜、玉串饰、玉带钩、玉镯和各种动物旧饰等玉璜良渚文化出现的玉璜很多,样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下列样式:第一,双弧式玉璜。外侧为大的弧形,底弦中部有一个小的弧形的缺;第二,桥式玉璜。形状似桥,两端下弯,上部略呈直线形,下部凹缺的中段也呈直线形;第三,半璧式玉璜的形状为半个圆周或大于半个圆周;第四,玉璜下部无凹缺,下弦呈一条直线;第五,镂雕玉璜。外形似璜,其上多处镂雕图案。良渚玉璜中有较多的饰纹璜。饰纹多为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有阴刻图案、浮雕图案及镂雕图案等。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 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2010年上海汇宝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300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良渚先民干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陆地”。考古学称,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约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年仅24岁、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从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了。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数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与瑶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两处显贵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达到6000件,其中反山12号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 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趸拥着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热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施昕更当年发掘良渚黑陶的山角边的良渚文化博物院。显然,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据介绍,博物院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一些事

红山文化 与 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宝石0942 姓名李和江 学号 0901451218 2012年5月30日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一、简介: 1、红山文化: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于1935年该文化初次发掘被关注。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的北部及渤海沿岸。据目前信息已知,该文化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内部深入,东越过医巫闾山进入辽河西岸,南伸至燕山以南的张家口地区。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 2、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发现,1959年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该文化年代距今约5399年至4200年。 二、玉器的对比: 1、材料:红山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岫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软玉(可能采至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笔者认为可能有些是从新疆和田运输过来的)。 2、种类:(1)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类:斧、刀;装饰类:壁、双联壁、环、方缘圆孔佩、箍、镯、勾云型佩、龟壳饰、玉鳖、玉鱼、双龙首璜、兽面佩、马蹄形箍、猪首形佩,丫形佩、双猪首三孔器、蝉形佩、长齿兽面形佩等;礼器有玉龙、玉猪龙。相对于兴隆洼文化来说增加了礼器等方面,手工艺和农业出现分工。

(2)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上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蛙形饰、鳖形饰、蝉形饰、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礼器有钺、壁、琮、冠饰、项饰等。 3、器物造型:(1)红山文化以几何型与动物型为主题,几何型分为圆曲型和直方型,动物型如上所述。(2)良渚文化的几何型分为圆曲型、直方型、圆方符合型。人物动物型器物如上所述。 4、工艺方面:(1)红山文化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镂雕主要指勾云型佩中间的镂空部分。圆雕如马蹄形箍、玉猪龙等。器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勾云型佩的制作特点是随器型磨出沟槽,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属红山文化独有的。在刻线工艺上分阴刻和阳刻线。阳刻线如鸮型佩的翅膀羽纹。阴刻线又分两种:一种是宽阴线,线型宽短粗狂有力,见于鳖形佩;一种是窄阴刻线,线行均细圆圆曲,见于玉猪龙的唇纹。玉猪龙的眼睛为细阴刻线琢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正。 (2)关于良渚文化的剖玉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镟切法”(即用砣具经过圆周运动切开),另一种认为是“线切法”(即用植物或动物质纤维如牛筋等,经过双手反复拉动切玉)。我个人认为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得有。良渚文化的纹饰刻线多为细阴刻线,其特点为公正,匀细、致密、样式统一。其钻孔方法上,装饰品主要用锥钻法,分为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方法,孔径较小。对于较大的礼器如壁、琮则用管钻法,其孔的特点是孔壁平直光滑,孔壁中间一般留有钻孔“台痕”,有时有搓开的情况,孔的圆心不在

良渚玉文化观后感

观良渚玉器之精,品中华文明之美 古人爱玉,几乎到了不分贵贱、超越阶级的程度:土豪可以赏玩美玉,穷文人也以玉石砥砺品格,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曾用玉做比,和氏璧的传奇;连宝玉出生,口里尚含了一块玉石。玉在古代的存在感,相当之高,诗经里与玉有关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比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等等,不胜类举例,这些或“比德于玉”,或以治玉不易喻君子修身,或以玉象征宏阔人格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与君子的美好品德有关,与古人的美好寄托有关,就连当代不少人给小孩取名字的时候,都会选择与玉有关的字,或词。可以说,在中国,玉是具有独特而美丽的魅力的,打开新华字典,里面与玉有关的字都是带有美好的寓意的。 而上溯源头,则要追究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对玉的尊崇了(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具有重要影响),那时候的人们或以玉为礼器、或以玉为饰、或以玉为具。用玉制成的礼器、实用物品等,玉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了。从现在我们发掘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它在记录良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千万年前我们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看到年兽图案下的图腾崇拜,看到良渚文化的发展历史,看到人类在社会发展之初的努力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数年后,屈原发出的对生命,对自然呐喊,这声呐喊与良渚文化中,人们通过玉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的印记重合起来,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人类几千万年来,对人生、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思考、在奋斗、在表达。良渚人民用玉在千万年前表达着,呐喊者,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表达,在呐喊,只不过记录的方式不一样了,但玉一直在现代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存在,或表达情谊深长;或表达审美;或表达尊崇。 同时,玉也是财富的一种,而现代人送礼时,玉制品仍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选择项,更

良渚文化简介

简介: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与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组)。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与器物。 室内布局: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一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精细的石器及制作规整的陶器。在展厅中央又立着四组与展厅同高的玻璃屏风来象征性地阻挡视线,每组玻璃屏风由两片玻璃夹着一张双面精美器物图片,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些灯箱片和屏风一方面给整个展览营造了一个适合精品展厅的较好氛围,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展示的容量,丰富了展览的信息。 第三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个展览达到了高潮。 三个展厅内容相互映照,各有侧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创造出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设计特点:1.内外空间和功能设计:博物馆依山面水,在建筑样式上,既体现了当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又体现出良渚文化内在精神在时空上的延续;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与周边环境得体地对话,成为一道“自然的”风景。在内部单元的组成上,充分考虑当代先进博物馆在教育普及、学术研究和收集保管三个方面的要求,设有基本陈列室、临时展室、影视报告厅、学术会议室、观众服务设施和休息区域、贵宾接待室、阅览室、技术用房、行政用房等。同时,通过恰当的造园手段,使内外空间自然过渡,内景、外;景互相呼应。在展示手段上,采用考古文物陈列、多媒体演示、场景仿真模拟、专题片放映、面和立体图表的示意等多种手法,配合现代的声光系统,以求给观众清晰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

《良渚古玉》教案

良渚古玉 年级:四年级教师:冯志强时间: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玉器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玉器的历史,理清“玉文化”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内容的脉络,从而对古代玉石艺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做到初步了解良渚古玉;课堂上通过简短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玉器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 3、在对玉石精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中对作为工艺品的玉器本身审美的品鉴和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玉器的欣赏,汉代贵族生活影片的片段,红楼梦有关通灵宝玉的片段;图片:器形品鉴类,玉器造型风格类,礼器类,吉祥图案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品鉴欣赏

我们要评鉴一个玉器,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个短片。(视频播放玉器的欣赏)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老师总结补充学生从图片中总结美的规律,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师生问答,图片展示审美评价) 三、探讨文化内涵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玉器的历史。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其价值和功能的演变,学生分组将答案写在纸上,实物投影展示,全班同学评价老师展示结果(屏幕文字展示) 玉文化主要分为: 1、贵族的“礼器”。 2、文人的“比德于玉”。 3、民间吉祥文化同学们,猜一猜,以下图片上的玉雕隐含什么意思?(屏幕展示图片) 四、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对祖国的玉石文化做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欣赏了大量的 玉器的图片,初步认识了玉器的欣赏方法以及审美功能。在当代科技水平发达的时代,制玉的工具和技术非常先进,使得玉器造型的创意则更显得珍贵。 五、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经常到玉器店、博物馆多看多品,是自己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教案浙美版完美版

第十八课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陈振凯 11121748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玉器的民族,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枀为重要的时期是距今8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正是在这一时期,玉器仍石器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取得了非凡伟大的业绩,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新石器时代出圁玉器以红山文化为主的辽西地区和以良渚文化为主的环太湖地区最引人注目,足以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玉材选择,种类加工,还是在装饰纹饰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反映出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这也是古代先民对玉器制作倾注了太多的思想感情,凝聚了先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智慧结晶,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存之一,大量制作和使用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凝聚了环太湖流域史前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的最高智慧,蕴涵着良渚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和解读,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巅峰,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其影响所及进到赣南、鄂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进及舟山群岛,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系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目前有良渚、安溪、长命、瓶窑4个乡镇的史前遗址组成良渚文 化遗址群,环太湖流域已发现该文化遗址两百余处,除良渚遗址群外,最具代表性的有江苏苏州草鞋山、常州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种类以装饰类玉器为主体,管、珠、璜、镯等玉器件数最多 ,这种状况不崧泽文化晚期基本一致,良渚文化中期玉器种类发化十分明显,琮、璧、钺礼器类玉器为主流,特别是余杭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器、锥形器、环、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刘晓禾320100921001 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 (一)关于“玉”和“琮” 《说文》①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琮,《说文》②:“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③:“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 (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 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④: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 ②同上,第12页, ③《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 ④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