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监测网平差及参考点稳定性检验

水准网按条件平差算例

在图 表9-1 试求: (1)1P 、2P 及3P 点高程之最或然值; (2)1P 、2P 点间平差后高差的中误差。 解:(1)列条件方程式,不符值以“mm ”为单位。 已知3,7==t n ,故437=-=r ,其条件方程式为 ??? ? ???=--+=-+--=-+--=++-01030707742643765521v v v v v v v v v v v v (2)列函数式: 555v h x F +== 故 15=f 0764321======f f f f f f (3)组成法方程式。 1)令每公里观测高差的权为1,按1/i i s p =,将条件方程系数及其与权倒数之乘积填于表9-2中。 2)由表9-2数字计算法方程系数,并组成法方程式:

????????????----------5221251021411013????????????d c b a k k k k +????? ???????---1377=0 表9-2 条件方程系数表 (4)法方程式的解算。 1)解算法方程式在表9-3中进行。 2)[]pvv 计算之检核。 [][]wk pvv -= []467.35=-wk 由表9-3中解得[]47.35-=pvv ,两者完全一致,证明表中解算无误。 (5)计算观测值改正数及平差值见表9-4。 (6)计算321,,P P P 点高程最或然值。 359.3611=+=x H H A P m 012.3722=+=x H H A P m

表9-4 改正数与平差值计算表 (7)精度评定。 1)单位权(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 2)21,P P 点间平差后高差中误差 mm 0.34 47.35±=±=μmm P m F F 2.252.00.31 ±=±=±=μ

基于MATLAB的控制网平差程序设计--第六章源代码

近似坐标计算的函数-calcux0y0函数(126页) function [x0,y0]=calcux0y0(x0,y0,e,d,sid,g,f,dir,s,t,az,pn,xyknow,xyunknow,point,aa,bb,cc) %本函数的作用是计算待定点的近似坐标 format short; %%%%%%%%%%%%%%%%%%%%%%%%%%%%%%%%%%%%%%%%%%%%%%% %%%%%%%%%%%%%%%%%%%%%%%%%%%%%%%%%%%%%%%%%%%%% time=0;prelength=length(xyknow);non_orient=0;point_angle=0; while length(xyunknow)>0 %考虑的计算方法有:1.极坐标;2.前方交会;3.测边交会;4.后方交会; %5.无定向导线的两种情况:(1)已知两个点;(2)分离的已知点与方位角;基本思路:%采用循环的方法逐一对每一个未知点进行以上各种方法条件的搜索,满足后即解算。 aa0=[];bb0=[];cc0=[];%记录搜索到两条观测边但需用户给顺序的点,注意要放在while 里面。 time=time+1; % 用于统计循环次数。 way=0; for i=xyunknow %依次循环向量中的各元素 %============================================================= ===== %方法1.极坐标条件搜索与计算-->way=1,基本思路:找到或求出一个方位角,找出一条边。 temp1=[]; temp2=[]; temp3=[]; temp4=[]; temp5=[]; temp6=[]; temp7=[]; temp8=[]; temp9=[]; temp10=[];A=[];B=[];P=[]; %第一步:寻找观测条件:两种情况:一是有已知方位角;二是由两个已知点及方向观测值推出方位角。 temp7=find(t==i); if length(temp7)>0 temp8=find(xyknow==s(temp7(1))); if length(temp8)>0 temp9=find(e==s(temp7(1))&d==t(temp7(1))|e==t(temp7(1))&d==s(temp7(1))); if length(temp9)>0 %第一种情况:有已知方位角(一般适用于闭合导线) S=mean(sid(temp9)); Alfa0=az(temp7(1)); x0(i)=x0(s(temp7(1)))+S*cos(Alfa0); y0(i)=y0(s(temp7(1)))+S*sin(Alfa0); way=1;method(i)=11;%----->由已知方位角算出 end end else temp1=find(f==i);%第二种情况:由两个已知点及方向观测值推出方位角(适用于附合、支导线) if length(temp1)>0 for j=xyknow

沉降监测网拟稳平差及程序设计毕业论文

沉降监测网拟稳平差及程序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ABSTRACT (3) 1沉降监测网概述 (6) 1.1 沉降监测网的形成 (6) 2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破坏 (6) 2.1地表移动的形式 (6) 2.2地表移动盆地 (7) 3沉降监测网的数据来源 (7) 3.1开采沉陷的观测工作 (7) 3.2本次实测数据说明 (8) 4拟稳平差程序概述 (9) 4.1拟稳平差的基本原理 (9) 4.2拟稳平差程序编译的相关函数 (10) 4.3函数功能说明及其源代码 (11) 4.4原始数据文件格式设计 (30) 4.5拟稳点信息的读取与存储 (31) 4.6拟稳点的判定与选取 (31) 4.6.1拟稳点的判定方法 (31) 4.6.2拟稳点的选择原则 (32) 5.拟稳平差程序的运行 (33) 5.1原始数据的处理 (33) 5.2程序运行的步骤 (34) 5.3程序运行结果显示 (35)

绪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而腾飞,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中国经济从2003年起进入了重化工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对煤矿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从2003年起到2013年这十年,是煤炭行业黄金的十年。煤矿企业挖走了大部分的煤,但是造成了开采沉陷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 这些采空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阻碍。其中尤其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影响极大,例如:在交通中的影响,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不得穿过采空区上方。为了监测采空区和采区对周边建筑、环境和其它地物的影响,这时要布设沉降观测网,用以监测和评价采区和采空区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拟稳平差在沉降观测网中的应用以及程序设计。

控 制 网 平 差 报 告

控制网平差报告 [控制网概况] 计算软件:南方平差易2005 网名:成都学院1-6教导线网 计算日期:2014-07-02 观测人:赵磊 记录人:薛佳丽 计算者:薛佳丽 检查者: 测量单位:成都学院测绘工程一班 备注:第六小组 平面控制网等级:国家四等,验前单位权中误差:2.50(s) 已知坐标点个数:2 未知坐标点个数:8 未知边数:9 最大点位误差[D] = 0.0118 (m) 最小点位误差[B] = 0.0068 (m) 平均点位误差= 0.0109 (m) 最大点间误差=0.0102(m)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53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1.88(s) [边长统计]总边长:1211.146(m),平均边长:134.572(m),最小边长:51.705(m),最大边长:262.760(m) [闭合差统计报告]

高程网平差 -------------------------------------------------------------------- APPROXIMATE HEIGHT -------------------------------------------------------------------- No. Name Height(m) -------------------------------------------------------------------- 1 A1 500.0000 2 A2 499.6860 3 A3 499.3690 4 A4 499.2295 5 B1 497.9570 6 B2 497.1505 7 C1 495.7295 8 C2 495.0625 9 D1 495.5515 10 D2 494.9110 11 E1 494.5825

给水管网平差程序LOOP使用说明

给水管网平差程序LOOP使用说明 LOOP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管网水力平差计算程序,可以计算大、中、小型环状和枝状管网,计算速度非常快,曾进行过我国许多城镇的管网设计水力计算。该程序原为英文操作,经华东交通大学沃特科技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5318208129.html,)方永忠教授(yzhf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318208129.html,)汉化,提供给国内同行使用,操作简便。有疑问请通过Email进行咨询。 1、程序使用环境 硬件要求:任何PC微机配打印机 软件平台:DOS、WINDOWS 2、数据准备(初用者请先跳过本条) 在使用平差程序前,请准备好计算所需原始数据,包括总体数据、管段数据、节点数据、参考节点数据。 总体数据: 工程名称——对管网工程的方案说明,不影响计算结果 管段总数——最大值250 节点总数——最大值200 高峰因子——即节点流量的缩放系数,一般为1,见"详注1" 最大水力坡度——即管段单位长度水头损失最大允许值,不影响计算结果,只是在计算结果中提出警告,一般取5~8,单位:千分之一(‰) 最大流量修正值——本程序采用的是节点平差算法,此为平差的最大允许误差,值越小则计算精度越高,一般可采用0.01或更小,单位:升/秒 管段数据包括: 管段编号——正整数,1~250 起始节点编号——正整数,1~200 终到节点编号——正整数,1~200 管段长度——正整数,单位:米 管段直径——正整数,单位:毫米 管内壁粗糙系数——海曾?威廉公式中的C系数 节点数据包括: 节点编号——正整数,1~200 节点流量给定方式(FIX)——通常为0表示不节点流量不固定,1表示节点流量固定,见"详注1" 节点流量——流入节点流量为正值,流出节点流量为负值(与我国规定相反),单位:升/秒,见"详注2" 、"详注3" 节点地面高程——节点海拔标高,单位:米 参考节点(即水头已知、流量未知的节点,见"详注3")数据: 节点编号——正整数,1~200 节点水头——已知的节点水头海拔标高,单位:米 详注1: 为了便于多工况水力平差计算,本程序采用两种方式给定节点流量,即固定式和不固定式,固定式:在节点数据中直接给出节点流量,非固定式:节点数据中给出的节点流量先与高峰因子相乘

沉降监测基准网稳定性分析的应用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 INFORMATION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 INFORMATION 150 Aug.,2010Vol.8,No.4 2应用两种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下面应用平均间隙法和单点位移分量法对该监测 网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时,分别将3个周期的观测值两两组合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将结果与传统的多期观测进行判断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这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的准确度。2.1 平均间隙法的步骤及结果 仅以前两个周期为例介绍平均间隙法的分析过程,其他各期的分析类似。 首先进行整体检验。一般情况下2个不同周期观测的精度是相等的(必要时需进行验证)[1],可以将2个周期的平差后的成果联合起来求一个共同的单位权方差估值,即: X 计算另一方差估值: (2) 式中, ;f X 的个数。两期高程之差见表1,f X 根据第一、二期 观测的平差结果计算,代入(2) 式求得另一方差估值 2 与 X 、f 的F 分布,在一定的置信度下, 如果计算出的F 值小于相应的F 分布分位值,则表示网形稳定;否则,就表示网中还有不稳定点。现取置 信度 X n ,两期观测平差后的协因数阵分 别为Q Xin 和Q Xjn 。由 Xn 为去掉第n 点后的独立的 20,但实际上先验方差通常是不知道的,计算中用后 验方差来代替,这种情况下,检验位移分量就可以使用限差法或者t 分布法[3],本文中应用t 分步法。 首先进行整体检验,相关数据同前文。在采用后验方差进行计算的情况下,整体检验的计算方法与平均间隙法的整体检验相同,但是这里的判别标准稍有不同,统计量F 服从自由度为f 1+f 2、∞的F 分布。根据先前的计算,F=16.08。取分位值F 0.01(10,∞)=2.32,显然,网中含有不稳定点。 下一步进行不稳定点搜索。使用t 分布法计算时, 一次性检验全部的点并判断该点是否稳定。 构造统计量: (6) 式中, (一般 取

解节点方程管网平差程序的开发与应用

解节点方程管网平差程序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给水管网力计算是以解管段方程、解环方程和解节点方程为基础,对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压降方程应用近似优化处理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旨在求解管段流量或节点水压,为管网设计,改扩建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节点方程管网平差开发与应用 1引言 给水管网力计算是以解管段方程、解环方程和解节点方程为基础,对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压降方程应用近似优化处理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旨在求解管段流量或节点水压,为管网设计,改扩建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供水事业的发展,给水管网的规模不断增大,管段数和环数不断增多。众所周知,传统的解环方程法是在手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计算前需要初分管段流量。对于大型复杂管网,初分流量相当繁琐,人工工作量较大,且初分值不合理会导致迭代算法不收敛。 为此,本文基于解节点方程的算法原理及管网数据结构的特征,研究了正定稀疏矩隈的变带宽紧缩贮存技术,运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程序,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和验算。 2解节点方程的有理与方法 2.1节点方程 根据管段压降方程,Hi-Hj=Sijq2ij,将管段流量用水压表示, qij=sign(Hi-Hj)(│Hi-Hj│÷Sij)1/2,代入连续性方程,即得出节点方程, Q+∑sign(Hi-Hj)(│Hi-Hj│÷Sij)1/2=0 式中Qi—i节点的耗水量或水源供水量(即节点流量); HiHj——i,j节点的水压; Sij——i,j管段的摩阻。 若管网节点数为M,则独立的节点方程数为M-1。 2.2节点方程的线性化 节点方程是以节点压力未知量的非线性方程组,令Cij=1/(Sij│qij│),qij的初值可用程序中所示的经验公式确定,则节点方程可化为,Q+∑Cij(Hi-Hj)=0,这是一个线性方程组,可用迭代法或牛顿法求解,程序中采用的迭代法。 2.3线性方程系数矩阵的存贮 根据管网图形拓扑结构可知,以上线性方程的系数矩阵为对称正定稀疏矩阵,矩阵元素中大部分为0,节点数越多,稀疏性越明显。对于M个节点的管网,矩阵元素共(M-1)2个,按一般矩阵存贮需要(M-1)2个存贮单元。对称矩阵只需要存贮一半元素(上三角或下三角矩阵)即可。对于稀疏矩阵,依照一定次序用一维数组紧缩存贮每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到对角线上的元素,再用指标数组存放各对角线元素在一维数组中的位置序号,这种变带宽紧缩方式可以进一步有效地节省存贮单元。 2.4节点方程的计算步骤 ⑴读取数据,按照经验公式计算初分流量,初定管径,计算摩阻;⑵计算初始系数矩阵参数;⑶解线性方程组,求节点点压,利用压差计算管段流量,高速管径及摩阻返回;⑶重新生成系数矩阵;⑷迭代至前后两次管段流量之差在允许精度范围内;⑸进一步计算节点自由水压,管段流速,水头损失等;⑹输出计算结果。 3解节点方程程序的应用 解节点方程的FORTRAN源程序及说明从略。 应用程序前,需绘制计算简图,按要求将节点、管段编号,将基础数据输入文件input.dat 中,结果文件output.dat中。节点编号原则:已知压力节点编号;未知坟力节点编号尽可能与相邻节点编号差值小,以利于紧缩存贮。

网平差

10.5.1基线解算 1.观测值的处理 GPS基线向量表示了各测站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测站与测站间的坐标增量。GPS基线向量与常规测量中的基线是有区别的,常规测量中的基线只有长度属性,而GPS基线向量则具有长度、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等三项属性。GPS基线向量是GPS同步观测的直接结果,也是进行GPS网平差,获取最终点位的观测值。 若在某一历元中,对k颗卫星数进行了同步观测,则可以得到k-1个双差观测值;若在整个同步观测时段内同步观测卫星的总数为l则整周未知数的数量为l-1。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一般并不作为未知参数,而是通过模型改正或差分处理等方法将它们消除。因此,基线解算时一般只有两类参数,一类是测站的坐标参数,数量为3;另一类是整周未知数参数(m为同步观测的卫星数),数量为。 2.基线解算 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平差的过程,平差所采用的观测值主要是双差观测值。在基线解算时,平差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初始平差,解算出整周未知数参数的和基线向量的实数解(浮动解);在第二阶段,将整周未知数固定成整数;在第三阶段,将确定了的整周未知数作为已知值,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再次进行平差解算,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固定解)。 (1)初始平差 根据双差观测值的观测方程(需要进行线性化),组成误差方程后,然后组成法方程后,求解待定的未知参数其精度信息,其结果为: 待定参数: 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 单位权中误差:。 通过初始平差,所解算出的整周未知数参数本应为整数,但由于观测值误差、随机模型和函数模型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其结果为实数,因此,此时与实数的整周未知数参数对应的基线解被称作基线向量的实数解或浮动解。 为了获得较好的基线解算结果,必须准确地确定出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 (2)整周未知数的确定 第二节已提及,此处不再详述。 (3)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 当确定了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后,与之相对应的基线向量就是基线向量的整数解。 10.5.2 基线解算的分类 1.单基线解算 (1)定义 当有台GPS接收机进行了一个时段的同步观测后,每两台接收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条基线向量,共有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可以选出相互独立的条同步观测基线,至于这条独立基线如何选取,只要保证所选的条独立基线不构成闭合环就可以了。这也是说,凡是构成了闭合环的同步基线是函数相关的,同步观测所获得的独立基线虽然不具有函数相关的特性,但它们却是误差相关的,实际上所有的同步观测基线间都是误差相关的。所谓单基线解算,就是在基线解算时不顾及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性,对每条基线单独进行解算。(2)特点 单基线解算的算法简单,但由于其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的特性,不利于后面的网平差处理,一般只用在较低级别GPS网的测量中。 2.多基线解算

GPS控制网平差总结报告.doc

西南林业大学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原理》GPS控制网平差实习 (2012级) 题目静态GPS控制网平差总结报告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20120456023 学生姓名施向文 任课教师朱毅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 2015年07月 12 日

目录 1 实习目的 0 2 实习任务 0 3 数据处理依据 0 4 精度要求 0 5 已有成果数据 0 6 数据处理过程 (1) 6.1创建作业及数据导入 (1) 6.2基线预处理 (1) 6.2.1静态基线处理设置 (1) 6.2.2处理基线 (2) 6.2.3搜索闭合环 (2) 6.3设置坐标系 (2) 6.4网平差 (2) 6.5高程内外符合精度检验 (3) 6.5.1内符合精度 (3) 6.5.2外符合精度 (3) 7 数据处理成果 (3) 7.1二维平面坐标平差 (3) 7.1.1 平差参数 (3) 7.1.2 平面坐标 (4) 7.2高程拟合 (7) 7.2.1 平差参数 (7) 7.2.2 外符合精度 (7) 7.2.3内符合精度 (9) 8 质量简评 (11) 9 总结 (12)

静态GPS网平差总结报告 1 实习目的 通过对静态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本次实习还可以熟悉GPS数据处理软件,现在的数据处理基本用软件处理,使用软件也是必备的一个技能。 2 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的任务: (1)静态GPS外业数据基线预处理,预处理基线的方差比应尽量调整在99.9,处理后搜索闭合环要基本合格。 (2)选择/建立坐标系,建立昆明87坐标系。 (3)输入已知点并进行网平差,检测内外符合精度。 (4)撰写数据处理总结报告。 3 数据处理依据 依据《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备案号J990—2010 4 精度要求 二维平差中误差1cm 高程拟合中误差2cm 高程内符合中误差3cm 高程外符合中误差5cm 5 已有成果数据 (1)静态GPS外业数据成果(RINEX) (2)已知点的三维坐标,坐标成果见下表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第七章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GPS基线解算就是利用GPS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测站的坐标或测站间的基线向量值。 在布设GPS网时,首先需对构成GPS网的基线进行观测,并利用所采集到的GPS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基线解算,获得具有同步观测数据的测站间的基线向量。为了确定GPS 网中各个点在某一特定坐标系统下的绝对坐标,需要提供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而一条GPS基线向量只含有在WGS-84下的水平方位、垂直方位和尺度信息,通过多条GPS 基线向量可以提供网的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由于GPS基线向量中不含有确定网中各点绝对坐标的位置基准信息,因此,仅凭GPS基线向量所提供的基准信息,是无法确定出网中各点的绝对坐标的。而我们布设GPS网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网中各个点在某一特定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这就需要从外部引入位置基准,这个外部基准通常是通过一个以上的起算点来提供的。网平差时可利用所引入的起算数据来计算出网中各点的坐标。当然,GPS基线向量网的平差,除了可以解求出待定点的坐标以外,还可以发现和剔除GPS基线向量观测值和地面观测中的粗差,消除由于各种类型的误差而引起的矛盾,并评定观测成果的精度。 第1节G PS网平差的分类 GPS网平差的类型有多种,根据平差所进行的坐标空间,可将GPS网平差分为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根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和起算数据的数量和类型,可将平差分为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等。 一、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 1. 三维平差 所谓三维平差是指平差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进行,观测值为三维空间中的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三维空间坐标。GPS网的三维平差,一般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三维空间大地坐标系下进行。 2. 二维平差 所谓二维平差是指平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下进行,观测值为二维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二维平面坐标。二维平差一般适合于小范围GPS网的平差。

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目录 目录 (1) 观测误差 (2)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3) 1水准测量 (4) 1.1水准测量的原理 (4) 1.2水准网 (5) 2条件平差 (6) 2.1衡量精度的指标 (6) 2.2条件平差的原理 (8) 3水准网的平差 (14) 3.1必要观测与多余观测 (14) 3.2条件方程 (14) 3.3条件平差法方程式 (14) 3.4条件平差的精度评定 (15) 3.5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观测误差 —由观测者、外界环境引起的偶然误差 学生: 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 对一系列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采用合理的的方法消除它们间的不符值,得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以及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关键词: 偶然误差;观测值;精度

引言 测量工作中,要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就必须进行高程测量,确定地面点的高程。几何水准测量是高程测量中最基本、最精密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仪器,工具等任何手段获得的以数字形式表示的空间信息,即观测量。然而,测量是一个有变化的过程,受仪器、观测值、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观测的结果与客观上存在的一个能反映其真正大小的数值,即真值(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说在测量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观测值不能准确得到,在测量上称这种差异为观测误差。根据其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前者可以通过在观测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在观测结果中加入改正数,消除或减弱它的影响,使其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但是,观测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后者,它是不可消除的,但可以选择较好的观测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减弱它。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减弱其对水准测量中的影响。

给水管网平差结果

给水管网平差 一、平差基本数据 1、平差类型:反算水源压力。 2、计算公式: 柯尔-勃洛克公式 I=λ*V^2/(2.0*g*D) 1.0/λ^0.5=- 2.0*lg[k/( 3.7*D)+2.5/(Re*λ^0.5)] Re=V*D/ν 计算温度:10 ,ν=0.000001 3、局部损失系数:1.20 4、水源点水泵参数: 水源点水泵杨程单位(m),水源点水泵流量单位:(立方米/小时) 水源节点编号流量1 扬程1 流量2 扬程2 流量3 扬程3 二、节点参数 节点编号流量(L/s) 地面标高(m) 节点水压(m) 自由水头(m) 1 0.521 140.000 170.32 2 30.322 2 -115.740 140.000 171.497 31.497 3 6.54 4 140.000 170.342 30.342 4 5.746 140.000 171.120 31.120 5 1.389 140.000 169.777 29.777 6 10.743 140.000 170.06 7 30.067 7 11.814 140.000 169.717 29.717 8 1.505 140.000 169.160 29.160 9 6.544 140.000 169.522 29.522 10 1.853 140.000 169.072 29.072 11 8.165 140.000 169.243 29.243 12 10.192 140.000 169.242 29.242 13 2.345 140.000 168.000 28.000 14 0.579 136.000 168.985 32.985 15 8.893 136.000 169.011 33.011 16 6.023 136.000 169.013 33.013 17 11.962 136.000 168.897 32.897 18 1.476 136.000 168.554 32.554 19 12.498 136.000 168.893 32.893 20 1.389 136.000 168.602 32.602 21 2.316 136.000 167.692 31.692 22 3.243 136.000 165.822 29.822 三、管道参数 管道编号管径(mm) 管长(m) 流量(L/s) 流速(m/s) 千米损失(m) 管道损失(m) 1-3 100 90.0 0.521 0.092 0.218 0.020 2-4 315 46.1 115.740 1.637 8.172 0.377

三角网条件平差计算

§3-4 三角网条件平差计算 2学时 三角网测量的目的,是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各角度或边长,计算三角网中各未知点的坐标、边的长度及方位角等。三角网按条件平差计算时,首要的问题是列出条件方程。因此了解三角网的构成,总结其条件方程的种类及各种条件方程的组成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三角网的种类比较多,网的布设形式也比较复杂。根据观测内容的不同,有测角网、测边网、边角同测网等;根据网中起始数据的多少,有自由三角网和非自由三角网。自由三角网是指仅具有必要起算数据的三角网,网中没有多余的已知数据。如果测角三角网中,只有两个已知点(或者已知一个已知点的坐标、一条已知边的长度和一个已知的方位角),根据数学理论,以这两个已知点为起算数据,再结合必要的角度测量值,就能够解算出网中所有未知点的坐标。如果三角网中除了必要的起算数据外还有其它的已知数据,或者说已知数据有冗余,就会增加对网形的约束,从而增强其可靠性,这种三角网称之为非自由三角网。无论多么复杂的三角网,都是由单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和中点多边形组合而成的。 在本节,我们先讨论三角网条件平差中条件方程个数的确定问题,然后主要讨论测角三角网的条件方程的形式问题。 一、网中条件方程的个数 三角网平差的目的,是要确定三角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最或然值。如图3-9所示,根据前面学到的测量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必须事先知道三角网中的四个数据,如两个三角点的4个坐标值,或者一个三角点的2个坐标值、一条边的长度和一个方位角,这4个已知数据我们称之为三角网的必要起算数据。有了必要起算数据,就可以确定三角网在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网的大小及其方位,就可以计算三角网中未知点的坐标。 要对三角网进行平差计算,还必须先知道网中的总观测数n、判定必要观测数t,从而确定了多余观测数: r = n - t 由条件平差原理知,多余观测数与条件方程数是相等的,有了多余观测数,也就确定出了条件方程的个数。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必要观测数t。 1.网中有2个或2个以上已知点的情况

给水管网管网平差程序

#include #include #define A 100 main() { int B[A],E[A],IO[A],JO[A],ok=0,i,k,P,LOOP; float xs,L[A],D[A],q[A],Dq[A],h[A],Dh[A],sq[A],s1[A],s[A],w[A],v[A]; FILE *fp; char F[10]; printf(" Please input DA TA file name... "); scanf("%s",F); fp=fopen(F,"r"); fscanf(fp,"%d%d%f",&P,&LOOP,&xs); for(k=1;k<=P;k++) fscanf(fp,"%d%d%f%f%f%d%d", &B[k],&E[k],&L[k],&D[k],&q[k],&IO[k],&JO[k]); fclose(fp); for(k=0;k<=LOOP;k++) Dq[k]=0; for(k=1;k<=P;k++) { if(D[k]<290) D[k]=D[k]-1; D[k]=D[k]/1000; s1[k]=.001736e-6/pow(D[k],5.3)*L[k]; q[k]=xs*(IO[k]<0)?-q[k]:q[k]; w[k]=3.141592654/4*D[k]*D[k]; } a1:ok++; printf(" OK=%d\n",ok); if(ok>0) goto a2; for(k=1;k<=P;k++) { q[k]=q[k]+Dq[abs(IO[k])]-Dq[JO[k]]; v[k]=fabs(q[k])/1000/w[k]; s[k]=(v[k]>=1.2)? s1[k]:s1[k]*.852*pow(1+.867/v[k],.3); h[k]=s[k]*q[k]*fabs(q[k]);} for(i=1;i<=LOOP;i++) { Dh[i]=0; sq[i]=0; for(k=1;k<=P;k++) { if(abs(IO[k])==i) {Dh[i]=Dh[i]+h[k]; sq[i]=sq[i]+s[k]*fabs(q[k]);} if(JO[k]==i) {Dh[i]=Dh[i]-h[k]; sq[i]=sq[i]+s[k]*fabs(q[k]);} } Dq[i]=-Dh[i]/2/sq[i]; } for(i=1;i<=LOOP;i++) if(fabs(Dh[i])>.001) goto a1; a2: printf(" Please input result file name ... "); scanf("%s",F); fp=fopen(F,"w"); fprintf(fp," Pipe=%d Loop=%d OK=%d\n",P,LOOP,ok); fprintf(fp,"----------------------------------------------------------\n");

结点水准网外业检核及平差计算

结点水准网外业检核及平差计算 如图所示结点水准网,BM1、BM2、BM3为已知水准点,高程分别为 m H 099.971=,m H 065.1002=, m H 475.963=,观测高差和水准路线 长度见下表,试计算A1点的高程平差值及其中误差。 一、三等水准测量外业检核 1、测站限差 等级 水准仪 型号 视距 (m) 前后 视距差 (m ) 前后视距累计差 (m ) 视线高度 黑红面 读数差 (mm) 黑、红面 高差之差 (mm) 三等 DS3 ≤75 ≤2 ≤5 三丝能读数 2.0 3.0 2、测段、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测量等级 测段、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mm )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mm ) 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 (mm ) 平原 山岭 三等 K 12± L 12± L 15± R 20± h3 h2 h1 S1 S2S3

二、测段外业计算与检核 测 段 实测高差(m)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mm ) 往返测高差 不符值限差 (mm ) 测段路线 长度均值(km ) 往返测高差 平均值 (m ) 往测 返测 BM1-A1 -0.178 +0.180 +2 ±5 0.240 -0.179 BM2-A1 -3.147 +3.147 0 ±5 0.175 -3.147 BM3-A1 +0.443 -0.442 +1 ±4 0.127 +0.442 三、外业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计算与检核 附合路线 起点高程 (m ) 实测高差(m ) 终点高程 (m ) 路线长度(km ) 闭合差 (mm ) 限差 (mm ) h 1 h 2 BM1- BM2 97.099 -0.179 +3.147 100.065 0.415 +2 ±7 BM1- BM3 97.099 -0.179 -0.442 96.475 0.367 +3 ±7 BM2- BM3 100.065 -3.147 -0.442 96.475 0.302 -1 ±6 终始H h h H f h -++=21 (注意h2方向) 四、待定点高程最或是值及精度计算 路 线 号 起始点 高程 (m ) 实测 高差 (m ) 结点观 测高程 (m ) 路线 长度 (km ) 权 i i S C P = 改正数V (km ) Pvv 1 97.099 -0.179 96.920 0.240 4.1667 - 2 16.6668 2 100.065 -3.147 96.918 0.175 5.714 3 0 0 3 96.475 +0.442 96.917 0.127 7.8740 +1 7.8740 ∑ 17.755 24.5408 结点高程及中 误差 计算 结点高程: [][] P PH H A = 1= 96.918m 改正数:i A A i H H V 11-= 单位权误差:[] 1 ?0-=n pvv σ=±3.50mm 结点高程最或是值中误差:[] P A H 0??1 σ σ ==±0.83mm

gps基线解算及网平差 第七章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gps基线解算及网平差第七章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第七章GPS基线向量网平差”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360docs.net/doc/5318208129.html, 的支持! 第七章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GPS基线解算就是利用GPS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测站的坐标或测站间的基线向量值。 在布设GPS网时,首先需对构成GPS网的基线进行观测,并利用所采集到的GPS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基线解算,获得具有同步观测数据的测站间的基线向量。为了确定GPS 网中各个点在某一特定坐标系统下的绝对坐标,需要提供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而一条GPS基线向量只含有在WGS-84下的水平方位、垂直方位和尺度信息,通过多条GPS基线向量可以提供网的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由于

GPS基线向量中不含有确定网中各点绝对坐标的位置基准信息,因此,仅凭GPS基线向量所提供的基准信息,是无法确定出网中各点的绝对坐标的。而我们布设GPS网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网中各个点在某一特定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这就需要从外部引入位置基准,这个外部基准通常是通过一个以上的起算点来提供的。网平差时可利用所引入的起算数据来计算出网中各点的坐标。当然,GPS基线向量网的平差,除了可以解求出待定点的坐标以外,还可以发现和剔除GPS 基线向量观测值和地面观测中的粗差,消除由于各种类型的误差而引起的矛盾,并评定观测成果的精度。 第1节GPS网平差的分类 GPS网平差的类型有多种,根据平差所进行的坐标空间,可将GPS网平差分为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根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和起算数据的数量和类型,可将平差分为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等。 一、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 1. 三维平差

GPS静态控制测量网平差报告

FJ -3 工程测量技术交流群18874248 省道S 229南坑至源头段 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GPS 静态控制测量 网平差报告 萍 乡 公 路 勘 察 设 计 院 二○一一年九月 目 录 一、 GPS 控制点成果表…………………………………………1 二、 GPS 控制点网示意图………………………………………1 三、 GPS 控制网平差报告……………………………………1~4

一、G PS控制点成果表 二、GPS控制点网示意图 三、GPS控制网平差报告 1 坐标系统 1.1 坐标系统名称 Beijing54 1.2 基准参数

1.3 投影参数 M0 =1.00000000 投影比率 H = 0.0000 投影高 Bm =0投影面的平均纬度 B0 =0:00:00.00N 原点纬度 L0 =113:50:00.00E 中央子午线 N0 =0.0000 北向加常数 E0 =500000.0000 东向加常数 回到顶部 2 三维无约束平差2.1 平差参数 2.2 基线向量及改正数 2.3 τ(Tau)检验表 2.4 τ(Tau)检验直方图

2.5 自由网平差坐标 回到顶部 3 二维约束平差 3.1 平差参数 3.2 平面距离平差值 3.3 平面坐标 ***** 回到顶部

4 高程拟合 4.1 平差参数 4.2 高程拟合坐标 240.7246 回到顶部 5 基线闭合差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1->G2.242A 99.9 0.0077 -1046.7333 -648.5635 534.7004 1342.4566 G1->G3.242A 99.9 0.0068 -3110.1745 -2426.1123 1829.3052 4348.0529 G2->G3.242A 99.9 0.0062 -2063.4456 -1777.5444 1294.6074 3015.5398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76ppm EX = 0.0043 EY = -0.0043 EZ = -0.0026 8706.0493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1->G4.242B 65.6 0.0072 -5107.6816 -3742.5441 2584.4937 6839.1999 G1->G2.242A 99.9 0.0077 -1046.7333 -648.5635 534.7004 1342.4566 G2->G4.242B 99.9 0.0072 -4060.9524 -3093.9755 2049.7944 5501.4248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48ppm EX = -0.0041 EY = 0.0051 EZ = 0.0010 13683.0814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1->GD1.242X 99.9 0.0087 507.9850 -1545.3781 3267.2106 3649.7818 G1->G2.242A 99.9 0.0077 -1046.7333 -648.5635 534.7004 1342.4566 G2->GD1.242X 99.9 0.0065 1554.7134 -896.8104 2732.5118 3269.2543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80ppm EX = -0.0048 EY = 0.0042 EZ = 0.0017 8261.4927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3->G4.242B 99.9 0.0063 -1997.5067 -1316.4322 755.1870 2508.6519 G1->G3.242A 99.9 0.0068 -3110.1745 -2426.1123 1829.3052 4348.0529 G1->G4.242B 65.6 0.0072 -5107.6816 -3742.5441 2584.4937 6839.1999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12ppm EX = -0.0003 EY = 0.0004 EZ = 0.0015 13695.9047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3->GD1.242X 99.9 0.0071 3618.1569 880.7382 1437.9069 3991.7835 G1->G3.242A 99.9 0.0068 -3110.1745 -2426.1123 1829.3052 4348.0529 G1->GD1.242X 99.9 0.0087 507.9850 -1545.3781 3267.2106 3649.7818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42ppm EX = 0.0026 EY = -0.0040 EZ = -0.0015 11989.6182 Baseline Type rms dx dy dz distance ------------------------------------------------------------------------------------------- G4->GD1.242X 99.9 0.0073 5615.6650 2197.1667 682.7190 6068.7182 G1->G4.242B 65.6 0.0072 -5107.6816 -3742.5441 2584.4937 6839.1999 G1->GD1.242X 99.9 0.0087 507.9850 -1545.3781 3267.2106 3649.7818 ------------------------------------------------------------------------------------------- 同步环( 3 baselines) 相对误差= 0.16ppm EX = 0.0015 EY = -0.0007 EZ = -0.0022 16557.6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