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革命

论近代中国革命

摘要: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起作用的。渐进的改良在既定的体制内运行,对推进社会进步会起到积极作用,当这个体制不允许它进行改良的时候,改良就要让位于革命。如果改良不愿意让位于革命,还要保存旧的体制,还要继续在旧体制内活动,从而反对推翻旧体制的革命,那么,这时候的改良,就是反动的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次大的革命基本完成,就应该通过调整、改良(调整也是改良)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用渐进的改良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革命的精神发展生产力,但不可以用革命手段,不可以无休无止地继续革命。

关键词:改良,革命,辩证统一。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峥嵘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

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一、我认为,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二、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

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三、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

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

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还有。但是革命也是有弊的。就是在革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以至于中国像在国美的思想

根基的混乱。以至于受外来文化腐蚀的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我个人认为,其实看待两者的地位作用,都不能太片面的否定全部,或肯定全部。实事要辩证的看待。

再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话语来讲,民主行政因为有利于降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交易费用,而必将成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一般的逻辑演绎规律看,民主行政的运行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民主行政要受到整个国家政治系统的支持(即国家权力的组织与运行方式是否遵循民主的原则来设计),这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支持;二是公众要有基于理性而参与和监督行政权力的愿望和能力。这是自下而上的支持;三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自下而上的支持要能够有机联系,形成合力而不致于在冲突中互相抵消。或者说要有一种能够促使国家与社会有机联系的黏合剂,这就是信息。具备了上述要素,一个国家的民主行政改良才有望成功。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任重而道远,在民主和法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在国内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台湾、西藏、中西部差距、西方和邻国的虎视等)面前,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和重视,极易产生改良还是革命的问题,中国已经有了一百年文化革新的传统,我们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目前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自我改良、自我更新的改革之路,稳定的改良,将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人民真正增进福祉的必然途径。

改良造成了一种思想解放运动,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为革命做了完美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让民主思想更深入人心。

没有改良就不可能革命。

要革命就应先改良。

改良为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亦师"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10(6)

2. 周新国.朱季康一部顺势大通的前沿史书——评张海鹏主编的

《中国近代通史》[期刊论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5)

3. 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期刊论文] -史

学理论研究2007(2)

4.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近代史分期框架下的

太平天国起义[期刊论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5. 何新华1842-1860年间清政府的外交地位辨析--兼论"半殖民

地"概念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局限性[期刊论文] -历史教学

2004(2)

6. 何新华.王小红试析1842-1860年间清政府外交的性质--兼论"

半殖民地"概念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中的局限性[期刊论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7. 汪志国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池州师专

学报2004(6)

8. 汪志国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池州师专

学报2004(6)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3年版)

10.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 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40—1949(上海三联书

店1995年版),

13. 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14.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不可逆转的改革》(广西人

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 《中国近代史纲要》

论近代中国革命

论近代中国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其间百余年,是为中国近代史。 百余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纵观这百余年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企图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艰苦探索、寻求前途的历史;是一次又一次血泪的教训谱写的历史。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各国列强的侵略,急需振兴、崛起。 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寻求救亡图存、振兴强国的前途,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其间,有温和的改良,妄图以平稳的态势徐图救国;亦有流血的革命,渴望从本源上迅速做出积贫积弱的窘境……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封建的中国慢慢转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公共之间的矛盾。 为了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类主张,并为此进行尽力尝试,做出过重大捐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是摆在无数爱国志士眼前的首要问题!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道路。初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一些具有必然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的爱国人士,则接踵提出“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等主张,是为初期的维新思想。 太平天国起义,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希望成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核心在于解决土地问题,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提出相应主张。但是,农人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人阶级无法克服其小农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其自身无法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人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份成员,为拯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他们兴办了近代企业,成立了新式海陆军,并开办了新式学堂,调派留学生等。虽然其标榜着“自强”、“求富”,但由于其具有着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管理阶级的腐朽性等,终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困找到前途,也不可能躲避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 10税务三班谢某某 15世纪起,世界开始进入可谓翻天覆地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哥伦布、麦哲伦等为代表的航海探险家的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再到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而进行的疯狂的毫无休止的争夺与掠夺。世界开始“动荡不安”了,而此时的中国又在上演什么呢?中国与世界之间发生了哪些对抗与妥协呢? 古老的中国沿着封建制度的历史车轮已经行驶了一两千年。19世纪的中国,依旧在清朝骄傲自大的统治者的带领下过着似乎安逸美好的生活。看是美好,可一切又似乎早在安排之中,终有这么一天,被一个陌生的远到之客把它正常的生活打个稀巴烂,毫不留情。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840年英国的枪炮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多么的令人烦躁不安。被这样屈辱地打开了国门,谁会服气了?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国人,他就会不甘心的。于是乎,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之举。 封建的王朝是地主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沉睡中被人打了,那么肯定会有某些地主起来开始反抗的。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应该也就是地主阶级了,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林则徐为了清王朝拼命杀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可怕和自己的腐朽落后。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虎门销烟是他的壮举。之后的他,为国练新兵,开翻译局,引进外国先进文化,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生为清王朝,同时也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魏源是早期地主阶级的另一代表,他则是在精神方面进行了探索。他有这样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这在当时的的确确是本好书,可是,麻木的中国人似乎对魏源的心血之作不感兴趣,因此在中国大地上,它远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效果,民智依然未开。地主阶级的另一派,洋务派,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与愿望,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做一系列的壮举,幻想赶超西方先进大国,再续清朝统治的香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他们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的大旗,纷纷建立各类企业,主要为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比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局(1867)和湖北枪炮厂(1890),台湾基隆煤矿、兰州织呢局、湖北织布官局、湖北汉阳铁厂,直隶开平煤等等,俨然创办企业一蔚然成风。但是但是洋务派推行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组织形式,都是把代表封建集团利益的“官”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商”两种社会力量糅合在一起,“官”“商”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法上格格不入,极不

论近代中国革命

论近代中国革命 摘要: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起作用的。渐进的改良在既定的体制内运行,对推进社会进步会起到积极作用,当这个体制不允许它进行改良的时候,改良就要让位于革命。如果改良不愿意让位于革命,还要保存旧的体制,还要继续在旧体制内活动,从而反对推翻旧体制的革命,那么,这时候的改良,就是反动的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次大的革命基本完成,就应该通过调整、改良(调整也是改良)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用渐进的改良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革命的精神发展生产力,但不可以用革命手段,不可以无休无止地继续革命。 关键词:改良,革命,辩证统一。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峥嵘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

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一、我认为,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二、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 内容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 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 一、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1911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然而,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3]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风雨,外有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百年屈辱,中国几近亡国,但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代历史上的众多仁人志士,是他们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捍卫了民族独立和实现了民族解放。他们分别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等。我华夏民族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探索下,不断汲取经验和吸取教训,才有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正确道路。在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今人讨论的。

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张走改良道路。 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提升到“制度”高度。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西方制度在日本的建立,让日本在十几年内就一跃而起,这激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兴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形成了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更加激进,他们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这正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根本不同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对斗争的形势,成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革命从广义上讲,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改良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统治的条件下,渐进的、局部的改变某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良现状的行为,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对比两者改良比较温和,而革命就比较暴力,比较血腥。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改良具有不彻底性,而革命相对就比较彻底。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等,我认为近代中国更适合走革命的道路。 近代中国由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腐朽不堪的清政府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人士都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加之当时清政府后期相当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阻力,必须通过革命的道路将之剔除,因此就有了辛亥革命。 在发生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也做过很多次改良,如在技术与经济上的改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维新变法,以及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的清末新政。这三者都是在近代中国进行的改革,由于统治阶级不肯放弃自身已获得的利益,注定了这些改革不能彻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甚至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他们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没有跨越一个脚步。相较改革来说,虽然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取果实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新的制度,这是中国转变的

一个很好的开端。除此之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赶走了外来侵略者,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总的来说,我觉得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下是更适合的。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了,加之当时的世界潮流与国际形势通过改良适应那是行不通的,只会使中国走向阴暗的角落;而且一个腐朽的政权形式加上一群腐朽的统治阶层使得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的灰暗,不堪入目,这样的政权就是要通过革命的道路被推翻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道路。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那个矛盾极度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的的年代里,没有暴力革命的彻底性,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来,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譬如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救亡图存,刻不容缓。基于此,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的封建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他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其主观上并不希望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因而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即便是由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进步意义,可面对强大的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温和的改革是不能消除封建制度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 反观辛亥革命就截然不同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显著发展。即便是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乃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改革与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具体情况下,“革命”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只有在革命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同时,这一点也早已由历史向我们证明。

略论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

略论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对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没有异议。尽管他们都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但基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选择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谋略也是大大不同。 不同的救国道路 林则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况下无奈承认其失败。洪秀全则继承了林则徐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其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宣告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是不甘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的。但不同于林则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对立面,在反对封建皇帝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对以后的革命开启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孙中山就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在谋略方略上也很明显受到过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影响。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其反帝反封建的目标错了,而是其用来反帝反封建的路线、方法、谋略方略还不能够把这一历史任务更加彻底、全面地完成。而从戊戌变法开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进行的维新、变法,在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方面都显得畏首畏尾得多,甚至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反封建有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明确反帝的目标。到了孙中山的后继者蒋介石则更是沦落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虽然蒋介石也想靠一种力量来摆脱这种附庸地位,但由于其政权的性质是反人民的,是建立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始终不敢,也不愿发动人民起来反帝反封建。 蒋介石缘何失败 德国哲学家曼海姆曾说,“法西斯主义有它自己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看法。总的说来,它是行动主义的和非理性的。”蒋介石政权的失败,还在于它有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及其法西斯纳粹党同样的极端非理性。对照来看,中国的蒋介石在反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在坚持自己的“知易行难”时,在热心地用权谋周旋于军阀混战时,在高叫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时,与法西斯的以上特点极为相似。蒋介石甚至在1931年的“国民会议”的开幕词中公然宣称,当今世界所有的三种理论――法西斯蒂、共产主义、自由民治

简论近代中国之革命

简论近代中国之革命 内容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改革)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经历了从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但从改良(改革)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改良(改革)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改良(改革、维新)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风雨,几近亡国,但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位位仁人志士,是他们的不断的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从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们分别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等。我华夏民族正是在它们的不断探索下,不断汲取经验,不断吸取教训,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今人讨论的。 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 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等 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2)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的阶层提高到了“制度”的高度。他们主张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其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西方的制度在日本的建立,让日本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一跃而起,这也促发了中国人想向日本学习的兴趣。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派展开论战;著书立说,例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等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形成了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论近代中国革命

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原因 对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发生那么多的流血革命事件,美国政府曾给出两个回答。第一个是回答是中国人口太多,第二个回答是西方新思想的传入激起了国人的骚动和不安。我认为美国政府仅仅从表面上给出了回答。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出处及演变“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从这些有关革命的解释,可见革命的目的表示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有关革命的方式并没有定义,其手段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暴力的。我认为中国近代的革命所采取的方式较之古代农民起义的血腥暴力并无实质性的进步,中国近代革命充满着血腥。 在古文《冉氏烹狗》中有这样一句话:“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这句话形容国人生活状态也是恰当的。自古以来,中国领土广袤,很少有外敌长期进犯,反倒是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频繁。无论改朝换代的起义战争,还是无声的官场倾轧,国人已非常熟悉,并习惯性的接受它。当古代农民受到压迫时,其思维定式也便发挥了作用,效法汤武革命,建立新的自己制定的新秩序。当然中国人是容易统治的,若不是“饿殍遍野”国人不会轻易竖起“造反”的大旗,因为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惨痛的。我认为从古至今形成的“造反革命”的思维定式,会影响后世寻求变革的人。 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人的生死是依赖于强权的,所以人的生命很难由自己掌控,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生命的漠视,不可能在国内形成尊重生命的思想和习惯。所以革命便成为宣扬不满的最易想到的途径。古代发生了数以千记的屠城和灭种的残暴杀戮。张献忠屠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皆是例证。屠杀对于反抗者的威慑作用是明显的。不得不承认不加区分的暴力手段是简单并且高效的统治方式。 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加剧时,传统的政治模式缺乏沟通的机制。当农民阶层因为生存压力而起义反叛时,统治者首先不会想到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招安往往在政府出于劣势的情况下被迫寻找的解决方式。所以中国盛行流血革命和历史传统及历史思维定式是分不开的。 近代中国不仅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并且会很大程度上受外来思想的影响。 之所以爆发一系列的革命我认为原因可能是当时的革命者觉悟太早,且过分相信人为的力量,在革命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动了革命。辛亥革命的迅猛来临,不仅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而且使革命之后相当长的时期无法稳住局势,恢复和重建秩序,推动中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反而因旧辙已坏、新轨未立而陷入空前的混乱。虽然尚不能说它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丧失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但毕竟由于其实践的客观效果不佳而给二十世纪的中国投下了阴影,从而使人们有理由怀疑,资产阶级的共和革命是否合乎中国国情,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是否必然有其发展前途。 在否定辛亥革命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有文章过分夸大清政府立宪运动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进行的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现代化运动,取得的成效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大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得出辛亥革命不如立宪运动,戊戌维新不如洋务运动的结论,对从事改良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愈来愈高,诸如近几年对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乃至蒋介石的评价就出现拔高的现象。 与诸如此类观点相反,更多的人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历史功绩是主要的,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龚书铎等著文指出,历史的事实是,孙中山托起中华民国的招牌之际,同时也树立了民主共和制的尊严,谁复辟帝制谁就注定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工业化“黄金时代”,自然与辛亥革命所创设的各种条件有关,并不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放松的结果。从意识形态方面看,由于辛亥革命是现代型的政治革命,它突破了二千年朝代更迭的政治格局,在意识形态上“民权”取代了“王命”,以致民权理论取代了“天命论”而成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 毛主席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试论述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试论述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中国近代的革命从划分上来说,可以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其中民主主义革命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革命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为追求进步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辛劳成果。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从时间上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中间经历了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众多事件,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整个革命是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不能完全笼统的说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在革命前期,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应当划分为农民革命。而革命后期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一场比较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创造的一个历史阶段概念,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就是俗称的“三座大山”的革命。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对象和主要的革命者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样,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国际条件不同,因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而在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如没收官僚资本、进行三大改造等.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体上是结束了,但是并未彻底完成任务,所以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还继续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如: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镇压反革命等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过程才能去完成后一个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必须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近代中国的革命

近代中国的革命 近代中国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和政治动荡所组成。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革命,包括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1. 清朝的衰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近代中国的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外国侵略、内部腐败和政治压力,清朝逐渐衰落。特别是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来自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进一步引发了国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变革。这场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向近代民主国家的转变。辛亥革命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政治权利,也为后续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性运动之一,它发生在1919年。这场运动是对巴黎和约中中国的不公平对待的强烈抗议,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帝制统治的反叛。五四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民主主义和现代化,推动国家独立和革命运动的持续发展。这场运动

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是近代中国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致力于推翻国民党和帝制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军队、扩大党员基础和开展群众运动,成功地推动了国家解放和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以清朝的衰落为起点,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和政治动荡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国家形象。近代中国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承载着希望和挑战的重要篇章。

浅论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

浅论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 有人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是坎坷的。”我想:“中国的近代史更充满着奋斗的血泪,高昂英雄卫国的民族气节,因为他更是一部中华儿女的抗争史,进步史!” 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但在整个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在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封建主义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封建专制制度虽然遭到严重打击,但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结合,残酷统治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渴求着革命! 革命的方向在前方,革命的道路却一直在远方。革命需要改变,革命呼唤转变,革命寻找着转机。所以新民主主义即将到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了新的变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来看,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新民族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展在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很多国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无产阶级革命也蓬勃发展起来。其次,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阶级,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9年五四运动前,产业工人总数达200万左右。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由单一的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最后,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曾这样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的经验,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创立各种团体、各种杂志,比如北京李大钊创办的《少年中国》,湖南毛泽东创立的新民学会,创办学习、宣传、研究的刊物《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他们创办团体、刊物,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新理论,新思想,像春雨,滋润着千万渴求知识的人的心房;更像利器,直指出革命的对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支持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是第一主要对象封建主义是另一个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即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是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来领导,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和农民有天然联系,易于结成巩固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作者:贺加贝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 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其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无疾而终,但却也留下了一些成果。如在“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最早的工厂、企业,这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还是在这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021120103 黄丹丹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6周年。对于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鲁迅曾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鲁迅写这段话,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后,就有一些人“说些风凉话”,对他和其他先烈们进行“讥笑糟蹋”。鲁迅对此十分愤慨,专门写了《战士和苍蝇》一文,悲愤地指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当然,这是70年前的一桩公案了。 时光流逝到现在,仅仅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孙中山确实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似乎已不足以成为肯定孙中山的理由和根据了,因为有些论者已经“发现”,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罪过。他们认为,“如果要对20世纪中国进行反省”,头一个应该进行的“根本性的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抽象地、脱离具体历史环境去讨论革命是好还是糟,是对还是错,容易陷入概念的争论。平心静气地来研究问题,倒不如看看当时的那些志士仁人,究竟为什么选择了革命?是好乱成性,“发疯发狂”?是出于“狂热与幼稚”?还是回答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的潮流? 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谴责革命的人,往往以为革命是由少数人倡导或煽动起来的,革命家制造了一种“革命崇拜”,于是很多人也就把革命当圣物,以革命为时尚。其实,古今中外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这是就社会而言。就个人来说,选择革命或接受革命,也往往是别的路都走不通之后,才“逼上梁山”的。孙中山本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叙述过他怎样“不得不”选择非和平的、暴力革命道路的缘由和经过。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改前失,建设东亚之平和,以为世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其目的。所谓‘欲得平和不可不以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联系到孙中山在发起组织兴中会之前不到半年时间,还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希望李鸿章“采择施行”,而李鸿章未予采纳这一事实,孙中山上面所讲的心路历程,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其实,在孙中山的同志和战友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也都是因为“时机拶逼”而成的。黄兴“在校经堂读书时,尚无革命思想”,只是在自立军起义惨遭残酷镇压后,“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章太炎在投身革命之前,也是一个活跃的改良主义者。他在《时务报》

论中国近代革命1

论中国近代革命 【摘要】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通过多次失败的的改革与改良最终印证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关键词】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社会主义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但他们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同样失败的维新运动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

是历史的必然。戊戌变法也失败了,纠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环境。而由于他们的理论和阶级力量都很薄弱,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前显得很弱小,变法者几乎没有做任何抵抗,变法就失败了。改良不同于革命,它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他需要有一个众人信服的理论作指导,一个坚实的阶级基础等,这样变法才能成功。 在数次改良尝试失败以后,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它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先进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并没有使国民思想开化,改革新政体,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谈论改良和革命是没有意义的。 从鸦片战争后文人志士的思想略微变化再到维新运动思想大热潮,经历了太久,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成效,而在1911年爆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