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疾病

肾小管间质疾病
肾小管间质疾病

肾小管-间质疾病

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于近端及

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于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临床特征是:慢性高氯性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低钠、低钙血症;多尿、烦渴、多饮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骨钙化及(或)肾结石等。本综合征可分五个临床类型。 【症状表现】 一、代谢性酸中毒: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婴儿型则生长发育迟缓。 二、电解质紊乱: ①远端肾小管泌H+能力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尿PH值不能降至6.0以下,尿钾、钠、钙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烦渴、多尿、及失水等症状。 ②尿钠排泄增加,血钠降低,为增加钠的回吸收,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剧钾从尿中排出,易发生低钠,低钾血症,患者常出现肌无力及软瘫现象,严重时常影响呼吸及导致心律失常。 ③尿钙增多,常致血钙降低,可引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促进对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在,骨中碱性矿盐被吸收,加重骨质脱钙,常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尿钙排泄增多,肾小管泌H+功能低下,肾内易有钙结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将加剧肾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疾病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一)20~40岁女性较多见,部分病人可有慢性肾盂肾炎,长期服用镇痛剂、抗生素、棉子油病史;有的患肝脏弥漫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肾脏疾病。 (二)多数有多饮多尿,夜尿增多,消瘦,体重减轻症状。 (三)绝大部分骨骼肌无力,尤以双下肢为重,有的呈周期性麻痹样,甚至呼吸肌麻痹。 (四)常有关节、骨骼疼痛,周身酸痛。 (五)少数病人伴耳聋、突发性骨折、肾绞痛伴血尿、牙齿松动。 (六)可存在原发病症状。 二、体检发现 (一)多较消瘦,皮肤粗、干燥。青少年生长发育障碍。 (二)有的双下肢畸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骨折处或骨盆挤压痛,牙齿松动。 (三)生理腱反射减弱、消失,肌力明显减退。 (四)可有原发病体征。 三、辅助检查 (一)不同程度低钾、低钠、低钙、高氯血症,低碳酸氢根血症,血pH值较低,尿pH值多大于5.5。

低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低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H +)不能建立正常的pH阶梯,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炎离子(HC0 3 )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A T).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A T .依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RA T常被分为如下4型:近端肾小球RA T(Ⅱ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Ⅰ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IV 型);肾功能不全型(ⅢRTA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 TA(Ⅰ型)最常见。由于尿酸化功能障碍,不能产生尿和血浆间的H+陡峭梯度,使H+排泌障碍所致。主要特点是持续性高氯性酸中毒,尿pH不低于5.5,多有生长障碍和佝偻病体征。病程长的部分患儿可继发肾脏微细结石症或肾钙化。 病因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①原发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亦有报告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远肾单位缺陷。多在婴儿期发病,散发性者可于任何时期发病。②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继发于先天性遗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马凡氏综合症(Marfan syndrome)及爱唐综合症(EhlersDanlos synohome);继发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钙磷代谢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还可因药物如维生素D中毒,毒物中毒,此外,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疾患也可导致DRTA. 发病机制 远肾单位正常时H+的分泌是由特异的H+泵排泌的,H+泵则由化学梯度所产生。远肾单位即能产生尿与血浆间的较高H+的陡峭浓度梯度。由于远端肾小管细胞结构紧密,使分泌至管腔中的H+不易反漏,从而维持尿与血浆间足够的H+浓度梯度,从而促使H+的分泌。 当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动排泌H+和维持H+梯度的功能下降,尿酸化出现障碍。人体每日代谢过程中的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血浆HCO-3下降而Cl-代偿性地增高时,发生高氯性酸中毒。尿酸化障碍可因以下机制引起肾小管酸中毒: (1)H+泵的缺陷: 由先天性或获得性损伤引起H+泵功能障碍时均使H+分泌减低。当有酸中毒或静脉输入硫酸钠时尿不能酸化,尿pH均>5.5.给NaHCO3或磷酸盐时尿PCO2亦不能增高>10mmol/L. (2)依赖电压的H+转运缺陷(defect ofvoltage-dependent hydrogen transport): 远端肾小管必须重吸收Na+使管腔产生负电位差,H+才分泌,若远端肾单位Na+的重吸收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则使管腔内负电位差降低,尽管H+泵功能正常也不能刺激H+分泌,同时钾的排泌也障碍,因一部份钾是由Na+-K+被动交换排泌的,此类病人有高血钾及高尿钠,由于病人的醛固酮分泌正常或增高,NaHCO3负荷时尿PCO2并不增高,此类属高血钾4型R TA. (3)酸的回漏(acid backleak): 只发现于应用二性霉素B的病人,有远端HCO-3回漏至肾小管细胞,NaHCO3负荷时尿PCO2低。 (4)碳酸氢盐的分泌增加(incrased bicarbonete secretion): 集合管也有分泌HCO-3的功能,如HCO-3分泌过多可引起DRTA.这种缺陷表现在当NaHCO3负荷时尿PCO2增高,肾小管内HCO-3增多,H2CO3和CO2生成亦增加。 (5)羟基处理功能缺陷(defect in hydroxyl disposal): 一般情况下体内的水可产生OH-和H+OH-在肾小管细胞内由碳酸酐酶的作用与CO2结合形成HCO-3,释放出H+,HCO-3产生后立即重吸收,当碳酸酐酶缺乏时近和远端尿酸化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 理损害的相关性分 作者: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 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 <0.05)。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NS).Methods: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8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S and the biochemical tests about renal tubular functions,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α1 Microglobulin(α1MG)and N Acetyl beta D Glucosaminidase(NAG),were investigated.Results:The degree of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levels of urine RBP,α1MG and NAG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glomerular diseases(P< 0.05).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presented with higher RBP,α1MG and NAG levels(P<0.05).Conclusion:Tubular dysfunction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Urine RBP,α1MG and NAG can serve as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分型机理

第二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1936年首次报道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dosis,RTA)。RTA为一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由近端肾小管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排氢离子功能障碍,而致发生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散发远端RTA多见,但也有家族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任何年龄组,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较多,约占70%。小儿发病可从婴儿期开始,有呕吐、厌食、多尿、脱水及生长迟缓。年长儿和成年还可见骨质软化伴骨痛及病理性骨折。 一、分类 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可分为近端和远端RTA,远端RTA可形成结石,而近端RTA不会形成肾结石,两者区别见表9-1,本节只叙述远端RTA;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RTA;按是否合并全身代谢性酸中毒可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RTA;按发病年龄又可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RTA。 远端RTA(distal RTA,dRTA)或称I型RTA、典型RTA、梯型RTA,主要缺陷是远端肾小管排氢离子障碍,可滴定酸及氨的排出减少,以致不能在血液和肾小管液之间建立足够的氢离子梯度,其特点是虽然可有严重的全身性酸中毒,但仍不能使尿液酸化,即尿pH不能小于6.0。 表9-1 远端RTA与近端RTA的区别 远端 RTA 近端RTA 发病机制 性别优势好发年龄生长停滞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排H+障碍 尿酸化功能障碍 好发女性 20~40岁多见 少见 严重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 3 ―障碍 肾HCO 3 ―阈值下降 好发男性 起病于婴儿期 多见 较轻

骨病 低钾肌病血钾 血氯 尿pH 酸负荷试验尿钙、磷肾结石多见 多见 降低 升高 >6.0 尿pH>5.5,阳性 升高 多见 少见 少见 正常 升高 正常 尿pH<5.5,阴性 正常 无 二、病因 远端肾小管排氢离子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通过肾小管氢离子泵或再吸收钠离子所需要能量机制的缺陷,也可能是被动扩散的氢离子从肾小管腔返回细胞的速度增加。另外,从遗传学观点认为远端RTA可能是因为肾小管细胞具有一种异常蛋白质或缺乏某种正常蛋白质,使细胞膜运转机制受损。 原发性远端RTA常有家族遗传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还有不少散发病例,一般早期可不出现症状,至成年才发病。继发性远端RTA 可见于许多全身性疾病。 1.原发性家族性及散发性,并可伴发某些遗传病如骨硬化病、肝豆状核变性、碳酸酐酶缺乏。家族性者以成人女性比较多见。 2.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吡咪。 3.钙代谢紊乱特发性高钙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肝硬化。 5.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镰刀状红细胞病等。 三、发病机制

浅论肾小管性酸中毒

疾病名:肾小管性酸中毒 英文名:renal tubular acidosis 缩写:RTA 别名: ICD号:E87.2 分类:代谢科 概述: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是: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性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大多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 以往观点认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时H 2PO 4-、SO 42-等酸根在体内潴留、代替了HCO 3-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实际上,肾脏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的本质是肾小管泌氢障碍或管腔中受氢物质(HPO 42-、NH 4 等)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属于前者;肾功能不全时发生的酸中毒原因两者兼而有之,但以后者更为重要。 本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分为近端和远端RTA。现在多采用按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1型,远端RTA;2型,近端RTA;3型,兼有1型和2型RTA的特点;4型,高血钾性RTA。 流行病学:国外报道以4型最为常见,国内的报道中则以1型所占比例最多。1型多见于20~40岁的中年人,女性较多。 病因: 1.1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1)原发性:肾小管功能多有先天性缺陷,可为散发,但大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继发性:以肾盂肾炎最常见。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纤维化、原发性胆汁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 l )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光镜下各种染色均可显示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呈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管腔狭小,严重者部分细胞崩解。电镜下初期可见内质网肿胀,继而线粒体肿胀、囊状改变,甚至崩解,是肾脏缺血、中毒的早期可逆性病变。粗颗粒变性小管上皮细胞结构粗大,病变较重,除线粒体肿胀外尚有线粒体的崩解及融合。 ( 2 )吸收性蛋白滴状变性或玻璃滴状变性:光镜下可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遍布球状蛋白滴,直径为0 . 5 一2 um ,电镜下主要为电子密度较高的溶酶体。这是由于严重的蛋白尿导致近端小管异常回吸收所造成的,见于严重蛋白尿患者。 ( 3 )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可分为以下类型: l )细小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肿胀,胞浆淡染并且遍布微小空泡。这些空泡可以是碳水化合物或糖原的沉积,也可以是脂类物质。电镜下可见很多的各级溶酶体、吞噬泡、脂滴。见于因过量输注高渗性液体而导致的渗透性肾病、先天性糖蓄积肾病,以及因缺氧、中毒和大量蛋白尿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2 )粗大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边界清晰的巨大空泡。电镜下可见界膜清晰的空泡,或由于细胞基底膜内折扩张造成。主要为细胞水盐代谢障碍所致。见于低钾血症和大量糖原沉积所致的l 肾损害。 3 )等立方空泡变性:为最特征性的病变,空泡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段,空泡含液体而非脂质。此病变需与等渗性利尿剂造成的小管空泡变性相鉴别。 ( 4 )肾小管上皮细胞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融合可导致多核巨细胞形成,见于各种慢性损伤。 ( 5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积:患者尿内出现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色素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吸收作用,胞浆内出现相应的血色素、肌红蛋白素、黑色素、胆色素等沉积。老年患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 6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包涵体:缺血和中毒可引起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光镜下缺血性小管上皮细胞损害散在分布,病变较轻,仅类及小管的某个节段。而病毒感染和铅、秘等重金属中毒性小管损伤则往往相反,病变范围广,累及大多数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出现核内或胞浆内包涵体。 ( 7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细胞染色质深,常失去沿肾小管基底膜单层规整排列的特点,呈现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的形态。 ( 8 )萎缩:小管萎缩的程度,常与间质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相平行。而各种肾小球疾病及间质性肾炎引起的肾小管萎缩,常伴有严重的纤维化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分型机理

` 第二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1936年首次报道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dosis,RTA)。RTA为一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由近端肾小管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排氢离子功能障碍,而致发生持续性代性酸中毒。散发远端RTA多见,但也有家族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任何年龄组,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较多,约占70%。小儿发病可从婴儿期开始,有呕吐、厌食、多尿、脱水及生长迟缓。年长儿和成年还可见骨质软化伴骨痛及病理性骨折。 一、分类 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可分为近端和远端RTA,远端RTA可形成结石,而近端RTA 不会形成肾结石,两者区别见表9-1,本节只叙述远端RTA;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RTA;按是否合并全身代性酸中毒可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RTA;按发病年龄又可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RTA。 远端RTA(distal RTA,dRTA)或称I型RTA、典型RTA、梯型RTA,主要缺陷是远端肾小管排氢离子障碍,可滴定酸及氨的排出减少,以致不能在血液和肾小管液之间建立足够的氢离子梯度,其特点是虽然可有严重的全身性酸中毒,但仍不能使尿液酸化,即尿pH不能小于6.0。

表9-1 远端RTA与近端RTA的区别 RTA 近端远端RTA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障碍H远端肾小管排发病机制障碍3―阈值下降肾尿酸化功能障碍HCO3好发男性性别优势好发女性起病于婴儿期岁多见好发年龄~2040 生长停滞多见少见较轻酸中毒严重 文档Word ` 少见多见骨病 多见低钾肌病少见正常降低血钾 升高血氯升高>尿pH 6.0 正常,阴性尿pH>5.5,阳性pH酸负荷试验<5.5尿升高正常尿钙、磷无肾结石多见 二、病因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症状,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治疗【专业知识】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症状,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治疗【专业 知识】 疾病简介 本征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功能减退,致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由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减少,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碳酸钠增加,若超过后者的吸收阈限,尿碳酸钠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碳酸钠下降到一定程度,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吸收时,则尿可恢复酸性,尿PH可下降。此外,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疾病病因 一、病因一、原发性:家庭性或散发性。 二、其它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碳酸酐酶缺乏,胱氨酸病及lowe综合征(脑-眼-肾综合征)。 三、药物及毒物:如铅、镉、汞、铜等中毒,长期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过期四环素、注射精氮酸、赖氨酸等。 四、其它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干燥综合征、自体免疫性肝炎、移植肾排异反应、维生素D过多等。 症状体征 一、症状一、有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可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铵离子生成不受影响,可减少钠、钾、钙的丧失,虽酸中毒

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症者少见;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低钾症。 三、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用药治疗 一、西医药物治疗: 1、除去原发因素。(2)用NaHCO3纠正酸中毒:由于服药后血HCO3-浓度提高,尿中HCO3-排量亦增加,故需较大剂量的Na HCO3,一般为每日5~10mEq/kg,也有每日达15mEq/kg或以上者。重症可并用双氢克尿噻及限制钠的入量,以减少尿HCO3-的排泄。 (3)补钾:尿中排泄HCO3-增加会加重尿K+的丢失,故需注意补钾。 (4)有维生素D缺乏表现时也应予以补充。 二、中医1、中药治疗:1)肾精不足: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可用补天大造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或左归饮等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龟板、鹿角胶、杜仲、菟丝子、当归、牛膝、五味子、远志等。诸药合用,能补肾填精,强壮腰膝,益智开窍。 2)脾气虚损: 治法:理气健脾。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蔻仁、菖蒲、大腹皮、通草。方中六君理气健脾,加蔻仁、菖蒲、大腹皮、通草以加强化浊醒脾之力。如脾湿化热可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治疗。 3)胃阴亏损:治法:滋养胃阴。方药:用益胃汤、玉女煎或沙参麦冬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知母、百合、玉竹、生地、牛膝、天花粉、半夏、陈皮等。诸药合用,养阴生津益胃,并有滋养肾阴之作用。 4)阴阳两虚:治法:阴阳两补。方药:用金匮肾气丸或地黄饮子加减。药用熟地、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制附片、肉桂、巴戟天、肉苁蓉、远志、菖蒲、益智仁、枸杞子、菟丝子等。 2、中医药方:1)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型 主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脉细滑,舌淡苔白腻或黄腻。 治法:健脾祛湿,和胃降浊。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g、姜半夏10g、木香10g、砂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疾病 第一节肾小管酸中毒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问氢离子(H+)梯度建立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HCO3-)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TA。 依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至少能将RTA区分为近端肾小管RTA,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及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现分别作一简介。 一、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此型RTA最常见,又称为经典型远端RTA或Ⅰ型RTA。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此型RTA系由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管腔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高H+梯度。致此障碍的主要机制有:①肾小管上皮细胞H+泵衰竭,主动泌H+入管腔减少(分泌缺陷型);②肾小球上皮细胞通透性异常,泌入腔内的H+又被动扩散至管周液(梯度缺陷型)。 此型RTA儿童患者常由先天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引起,而成人却常为后天获得性肾小管一间质疾病导致,尤常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见本篇第六章)。 【临床表现】 (一)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入管腔障碍或管腔中H+扩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铵离子(NH4+)减少,尿液不能酸化至pH<5.5,pH下降,血清氯离子(C l-)增高。但是,阴离子间隙(AG)正常,此与其他代谢性酸中毒不同。 (二)低钾血症 管腔内H+减少,从而钾离子(K+)替代H+与钠离子(Na+)交换,使K+从尿中大量排出,导致低钾血症。重症可引起低钾性麻痹、心律失常及低钾性肾病(呈现多尿及尿浓缩功能障碍)。 (三)钙磷代谢障碍 酸中毒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使1,25(OH)2D3生成减少,因此患者出现高尿钙、低血钙,进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高尿磷、低血磷。严重的钙磷代谢紊乱常引起骨病(骨痛、骨质疏松及骨畸形)、肾结石及肾钙化。 【诊断】 出现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化验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才减少,尿pH>5.5,远端RTA诊断即成立。如出现低血钙、低血磷、骨病、肾结石或肾钙化,则更支持诊断。 对不完全性远端RTA患者,可进行氯化铵负荷试验(有肝病者可用氯化钙代替),若获阳性结果(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则本病成立。另外,尿与血二氧化碳分压比值(尿CO2/血CO2)测定、中性磷酸盐试验、硫酸钠试验及呋塞米试验等,对确诊远端RTA均有帮助。

肾小管疾病题库1-0-8

肾小管疾病题库1-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有关经典型肾小管酸中毒(Ⅰ型)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 A.中青年女性多见 B.常出现多尿和肌无力肌麻痹 C.低血钙、低血磷 D.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E.尿pH值小于5.5 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入管腔障碍或管腔中H+扩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铵离子减少,尿pH值上升(大于6.0),血pH值下降。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诊断Ⅱ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依据为() A.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氯化铵试验阳性 C.氯化铵试验阳性,FE-HCO3为5%~15% D.FE-HCO3大于15% E.高钾血症 诊断Ⅱ型肾小管酸中毒的疑诊病例可作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盐后,HCO3排泄分数大于15%即可诊断。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女性50岁,反复严重高血钾,Ccr40mlmin,CO2CP15mmolL,Cl110mmolL。尿常规正常,无肾病史() A.肾小管酸中毒Ⅰ型 B.肾小管酸中毒Ⅱ型 C.肾小管酸中毒Ⅳ型 D.酮症酸中毒 E.尿毒症性酸中毒 病人有严重高血钾与高氯酸中毒及较轻肾功能不全,符合Ⅳ型肾小管酸中毒。 出处: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33981843.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女性,42岁,诊断干燥综合征2年,1个月来腰痛,周身无力,查尿 pH7.0,SC1.015,Glu5.5mmolL,Pro0.3gL,WBC6/μl,RBC2μl;血 CRE92μmolL,BUN6.6mmolL,K+3.2mmolL,Na+137mmolL,Cl-107mmolL,Ca2+2.3mmolL。确诊为() A.肾小管酸中毒 B.弥漫增殖性肾炎 C.淀粉样变 D.BarCter综合征 E.Liddle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尿pH超过6.5、低血钾、尿糖,应考虑合并肾小管酸中毒。

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疾病名: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英文名:type Ⅳ renal tubular acidosis 缩写: 别名:generalized distal tubular acidosis type Ⅳ;hyperkalemic renal tubular acidosis;高钾型RTA;高血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 ICD号:N15.8 分类:肾内科 概述: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type Ⅳ renal tubular acidosis),又称高血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是醛固酮不足或拮抗所致。其临床特征是高血钾、高血氯性酸中毒,尿铵排出减少、肾丢失盐及中度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本病虽有代谢性酸中毒,但不同于Ⅰ型的是尿为酸性,不同于Ⅱ型的是尿排出碳酸氢盐低,与Ⅰ型和Ⅱ型均不同是本病有高钾血症和尿氨排出低,也没有范可尼综合征或尿路结石。故与上述两种类型均不相同。 流行病学: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病因:主要病因为醛固酮缺乏、集合管对醛固酮作用耐受及电压依赖三种因素所致。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Ⅳ型RTA。 1.醛固酮缺乏 引起低肾素血症性低醛固酮血症的疾病,如各种慢性小管、间质肾脏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硬化或肾移植等,均可引起醛固酮缺乏并继发肾素分泌不足。而Addison病,先天性醛固酮合成缺陷也可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 2.肾对醛固酮反应性降低,伴有继发性高肾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的疾病,如假性醛固酮缺乏症、失盐性肾炎及各种小管间质病变(滥用止痛药、镰状细胞病和梗阻性肾病)等。 3.电压依赖性主要见于使用氨苯蝶啶后、镰状细胞贫血等。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远端肾单位的皮质集合管在醛固酮调节下,增加Na的吸收,促进K和H的分泌。本型肾小管酸中毒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醛固酮缺乏以及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降低是主要发病环节。醛固酮缺乏使远端肾小管不能潴留Na,排K,排Cl-,泌H而引起高氯性酸中毒与高血钾。肾素缺乏是低醛固酮血症的主要原因,其次还包括血管紧张素Ⅱ不足,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物合或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