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康复期活动及饮食等综合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心理健康平稳,术后7~9 d均康复出院。结论对纵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e method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in perioperative. Methods Thirty six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were given the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and then give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in preoperative, vital-sign in postoperative was monitored, comprehensive care of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and diet, and so on, were given.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 smoothly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y recoveri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operative for 7 to 9 days. Conclusion Giving elaborate perioperative car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can ensure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 and promote the recover of patients.

[Key words] Mediastinum mirror; Thoracoscope; Mediastinal tumor; Perioperative care

纵隔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肺癌分期的诊断及纵隔疾病、纵隔肿瘤、纵隔肉芽肿和结节病的诊治[1]。纵隔镜因具有微创、安全、取材可靠、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现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手段。胸腔镜外科手术是使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胸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适应证相同。但胸腔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心肺功能影响小,切口小,外表美观等优点。2006年3月~2009年1月,本科为18例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4~46岁。均经临床查体,胸部X 线、CT检查,痰细菌培养,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胸腺瘤8例、前纵隔肿瘤19例、后纵隔肿瘤(恶性)8例。1例胸腺瘤合并肌无力患者(眼睛下垂),患者症状较轻,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痰液量不多,无多汗症状。口服溴吡斯的明60 mg,2次/d,可控制。

1.2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36例患者中,2例患者有较明显的胸闷,喘憋症状,夜晚较重,胸腔镜手术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患者对手术方法较陌生,担心术后症状不缓解,创伤大,术中淋巴结清扫不净,手术不彻底,担心术后疼痛、伤口出血,因而心情紧张、心理压力大。术前给予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方法、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与已手术后恢复者进行直接交流,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术前肺功能锻炼,介绍成功病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与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与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发表时间:2019-03-25T14:22:20.8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作者:苏明航 [导读] 探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 563100)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09~2018.07期间收治90例纵膈肿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胸手术,研究组则实施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将两组手术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具有诸多优势,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备重要临床实施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开胸手术;纵膈肿瘤;临床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064-01 纵膈肿瘤属于临床常见肿瘤,由于肿瘤位于纵膈内,发病隐匿,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及体征,易被忽视。纵膈位置结构特殊,与人体重要脏器比邻,随着肿瘤不断增大,患者可出现气管、食管、心脏压迫等症状[1]。临床上纵膈肿瘤多为良性,以胸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生殖细胞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临床主要通过手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当前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胸腔镜手术已成为纵膈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方案[2]。本文探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09~2018.07期间收治90例纵膈肿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为45例。入选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组年龄范围35~70岁,平均(52.69±4.32)岁,肿瘤大小2.1~6.9cm,平均(4.93±0.12)cm,男女各26例、19例;对照组年龄范围36~69岁,平均(52.43±4.51)岁,肿瘤大小2.0~6.9cm,平均(4.86±0.15)cm,男女各28例、17例,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仔细观察术前胸部CT增强结果,根据具体肿瘤位置选择相应肋间切口,进胸后对肿瘤进行分离并切除。术后常规放置胸腔、纵膈引流管。研究组:于患者第七肋间处作一切口作为观察孔,长约1.5cm,在胸腔内插入套管,而后置入胸腔镜对肿瘤情况进行观察。根据术前胸部增强CT结果分别于患者第四、第六肋间作一切口作为主副操作孔,长约1.5cm。应用超声刀通过上述两个切口打开肿瘤表面的纵膈胸膜,而后采用钝性+锐性的方法分离肿瘤,若血管较大可先用钛夹夹闭后再切断,完整切除肿瘤,常规放置引流管。若为囊性肿瘤可先将部分囊液放出,以便于牵引显露。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手术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以n(%)、()分别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对比 临床上纵膈内肿瘤种类繁多,该类患者一般为良性,但仍有一部分为恶性。恶性淋巴源性肿瘤患者首选放射治疗,而多数原发性纵膈肿瘤患者在无其他禁忌症的前提下,均适用于外科治疗[3]。若恶性纵膈肿瘤已远处转移或侵入邻近气管,应根据其病理性质给予放疗或化疗。既往临床外科传统手术方法为开胸手术,近年来胸腔镜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且康复时间更短。胸腔镜术中几乎不会对患者胸壁肌肉造成损伤,有效降低过度创伤应激反应,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害,最大限度减少对机体器官及免疫功能的影响[4]。此外,胸腔镜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可减少创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患者疼痛相对较轻,术后机体各项功能康复更快,同时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可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与当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既往传统开胸手术时间长,切口大,术中机体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易损伤血管引起大出血,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胸腔镜术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胸腔镜手术创伤小,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且不易引起术后感染,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胸腔镜手术可更完整切除肿瘤,彻底清扫淋巴结,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纵膈肿瘤患者而言,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理想治疗方式,对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昕,刘占豪,黄明等.全胸腔镜手术切除原发性纵隔肿瘤[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2):19-20,26.

我院成功开展——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

我院成功开展——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 刘金花 2010年11月中旬,43岁的王女士在单位组织的体检活动中,发现纵隔长了一颗体积达3*3*5立方厘米的纵隔肿瘤,为了避免病情的持续发展,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因为胸腔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构造,其中的许多重要脏器需要骨骼围起的空腔来保护。因此,当心、肺、胸内血管、食管、纵隔、肋膜等在胸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病变需要手术时,就不得不需要锯断保护这些脏器的骨骼,有的咬断肋骨,有的锯开胸骨,切口大,创伤重,相应的疼痛多,恢复慢。同时,手术的巨大创伤也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使得一些疾病需要长期调理才能渐渐恢复,而巨大的切口也给病人的胸部留下了难看的疤痕,这些传统手术的治疗过程,给王女士造成了对手术的极大恐惧。 胸外科的丁需清主任了解到病人的顾虑,向其耐心解释着现代高科技手术的优点,不需要以往手术锯开胸骨和咬断肋骨的方式,也不需要长长的手术切口,只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在胸口打3个1.5cm的像钥匙孔一样的小口,通过伸进小孔的镜头将胸腔里的情况在电视屏幕上清晰显示,定位准确,操作灵便,特别是可以放大病变的细微处,较之肉眼,手术更能做得细致,完美。而且,由于没有长长的切口,也不会留下长长的疤痕,手术恢复也快,比传统的开胸肿瘤切除要少住院十天以上,除了对病变部位的操作,不影响胸腔内其它脏器的功能,所以,手术后3到5天就可以出院了,不只痛苦小,手术并发症少,花费也少,同时给家人也减轻了许多负担。

在经过权衡以后,11月27日上午,王女士选择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完满成功,手术过程历时半小时。次日,王女士已能下床活动,恢复良好。 2010-11-28

胸腔镜纵隔肿瘤手术同意书精品

xx市第x人民医院 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 ______ 民族 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 床号_________ 住院日期 _______ 年 ______ 月_____ 日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 术前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定手术医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定手术方式胸腔镜下□胸腺瘤摘除术□胸腺切除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定麻醉方式_________ 全身麻醉_________________ 拟定手术日期 ________ 年 _____ 月______ 日。 根据您的病情,您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治疗(以下简称手术)。该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一般来说,手术和麻醉的过程是安全的,但由于该手术具有创伤性和风险性,因此医师不能向您保证手术的效果。 由于个体差异和某些不可预料的因素,术中和术后可能会发生意外和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 导致死亡。现告知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术中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造成病人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造成病人术中死亡。 2.手术过程中视情况可能切除或切断肋骨。 3.术中为彻底处理病变,可能需要辅助小切口。 4.术中发生胸腔镜无法处理的情况,如严重粘连、出血,术中可能需要中转开胸。 5.如术中发现肿瘤侵及重要器官结构和大血管或肿瘤胸腔内广泛转移,则不能切除,仅行探查。 6.术中可能损伤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食道、引起声嘶、膈肌上抬及食道痿。 7.术后出现乳糜胸,保守治疗无效需二次开胸结扎胸导管。术后发生胸腔内大出血,需二次开胸止血 8.术后发生肺不张、感染(胸腔内、肺部、切口、纵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 9.术后肌无力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或需术后继续服药。术中、术后可能发生胆碱能危象或 重症肌无力危象造成病人术中术后死亡。 10.若病人术前有潜在疾病,而无明显临床表现,手术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11.若术晨突发手术设备故障须立即停止手术,术中突发不可预料和不可抗拒的手术设备与电力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康复期活动及饮食等综合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心理健康平稳,术后7~9 d均康复出院。结论对纵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e method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in perioperative. Methods Thirty six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were given the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and then give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in preoperative, vital-sign in postoperative was monitored, comprehensive care of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and diet, and so on, were given.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 smoothly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y recoveri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operative for 7 to 9 days. Conclusion Giving elaborate perioperative car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can ensure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 and promote the recover of patients. [Key words] Mediastinum mirror; Thoracoscope; Mediastinal tumor; Perioperative care 纵隔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肺癌分期的诊断及纵隔疾病、纵隔肿瘤、纵隔肉芽肿和结节病的诊治[1]。纵隔镜因具有微创、安全、取材可靠、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现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手段。胸腔镜外科手术是使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胸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适应证相同。但胸腔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心肺功能影响小,切口小,外表美观等优点。2006年3月~2009年1月,本科为18例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4~46岁。均经临床查体,胸部X 线、CT检查,痰细菌培养,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胸腺瘤8例、前纵隔肿瘤19例、后纵隔肿瘤(恶性)8例。1例胸腺瘤合并肌无力患者(眼睛下垂),患者症状较轻,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痰液量不多,无多汗症状。口服溴吡斯的明60 mg,2次/d,可控制。 1.2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36例患者中,2例患者有较明显的胸闷,喘憋症状,夜晚较重,胸腔镜手术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患者对手术方法较陌生,担心术后症状不缓解,创伤大,术中淋巴结清扫不净,手术不彻底,担心术后疼痛、伤口出血,因而心情紧张、心理压力大。术前给予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方法、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与已手术后恢复者进行直接交流,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术前肺功能锻炼,介绍成功病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

纵隔肿瘤手术意外并发症的麻醉处理

纵隔肿瘤手术意外并发症的麻醉处理 【关键词】纵隔肿瘤;并发症;处理 纵隔肿瘤手术常因手术麻醉刺激或压迫大血管、心脏而引起心率失常或血流动力波动而导致严重的意外。本文报告纵隔手术中3例严重意外经过麻醉抢救处理过程中的教训及体会。 1 病历摘要 例1男,68岁,术前诊断为右肺癌。用芬太尼、得普利麻、咪达唑仑、琥珀胆碱快速诱导,顺利插入ID 7.5 mm 气管导管。左侧卧位90°下开胸探查,发现为右上隔肿瘤。在分离肿瘤时患者突然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胸按压,经气管、静脉内各注射肾上腺素1 mg,心脏仍未复跳。后考虑为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心跳骤停,用阿托品1 mg静脉推注,心脏复跳,但慢而无力,再用阿托品1 mg 后心率逐渐加快至55~65次/min,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继续进行。术毕患者清醒,呼吸循环稳定,拔气管导管回病房。术后第2天患者心率较慢,48~52次/min,心电图示心肌缺血,经内科治疗3周后,患者恢复正常出院。 例2男,54岁,术前诊断纵隔肿瘤。患者肥胖、颈短、右颈静脉及右胸壁浅静脉较怒张。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琥珀胆碱、咪达唑仑快速诱导,但肌松后喉镜无法暴露声门,盲探两次插管未成功,暂停操作,面罩加压给氧。1 min 后再用喉镜暴露声门见咽部水肿,舌明显增大,血氧饱和度降至78%,再次面罩加压给氧,发现胸部无运动,血氧饱和度降至50%,血压明显增高、心率加快、头颈部进行性肿大、发绀,表现上腔静脉回流不畅,上呼吸道梗阻体征。紧急情况下用16号针头行环甲膜穿刺接高频喷射呼吸机维持呼吸,同时采用头高脚低位,并予激素、利尿、脱水药等治疗,使头颈部水肿明显减轻,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至96%~98%,血压、脉搏恢复正常。2 h后自主呼吸平稳,退出环甲膜穿刺针,鼻导管给氧30 min,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例3男,35岁,术前诊断为上纵隔肿瘤。患者气促,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有明显上腔静脉压迫征。血压12/8 kpa、心率125次/min。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T波改变。入室后患者取半卧位吸氧20 min后静脉推注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1 mg,待患者入睡后改平卧位,同时静脉推注琥珀胆碱80 mg,顺利插入ID7.5 mm气管导管,但10 min后患者心跳停止,此时发现液体全部经上腔静脉输入,立即以肾上腺素1 mg 气管内给药,同时从下肢开放静脉快速输入平衡液500 ml,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肾上腺素1 mg和阿托品0.5 mg,心脏恢复自主心律,血压和心率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立即剖胸探查,发现肿瘤明显压迫上腔静脉,先行肿瘤部分切除,血压、脉搏逐渐恢复正常。术毕患者清醒,拔出气管导管送ICU监测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2 讨论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有效性观察及评估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有效性观察及评估 发表时间:2017-12-27T11:56:45.2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作者:李仁喜[导读] 纵膈肿瘤为常见的一种胸部肿瘤,其类型包含畸胎瘤和心包囊肿等,除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外。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对胸腔镜下开展纵隔肿瘤切除术对肿瘤肿瘤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及评估。方法:择2015/4-2016/8我院收治的纵隔肿瘤48例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其中,24例开展开胸手术治疗(对照组),24例在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治疗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用时、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皆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 疗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术应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具有显著有效性,可大力推广。 关键词: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纵膈肿瘤;有效性评估[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oracoscopic resec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Methods:choose 2015/4-2016/8 mediastinal tumor in our hospital of 48 patients were analyzed,including 24 cases of thoracic surgery(control group),24 cases of thoracoscopic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treatment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operation time,bleeding volume,ambulation time,drainage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thoracoscopic resec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 is effective 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mediastinal tumor. Keywords thoracoscopy;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mediastinal tumor;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纵膈肿瘤为常见的一种胸部肿瘤,其类型包含畸胎瘤和心包囊肿等,除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外,多数纵膈肿瘤的预后效果都比较好。早期对纵膈肿瘤实施手术治疗可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1]。通过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虽然应用时间较长,但其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胸腔镜在近年来得到的广泛应用在肿瘤切除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不但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了进一步证实该术式的应用价值,本文对2015/4-2016/8我院收治的纵隔肿瘤48例患者的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择2015/4-2016/8我院收治的纵隔肿瘤48例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所有患者皆于《现代肿瘤学》当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并经过胸部CT 或者MRI检查后确诊,患者自愿签署同意书,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气促、胸闷、胸痛、肌无力、吞咽不适及病灶对支气管未侵犯。排除存在开胸和肺叶切除禁忌症者、病灶出现远处转移者、有对激素水平产生影响的内分泌疾病者[2]。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4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在23岁~58岁间,均值(41.25±2.45)岁,病程3个月~7年,均值(3.30±1.05)年,肿瘤大小为2.5cm~7.4cm,均值(4.33±1.03)cm;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在25岁~54岁间,均值(42.12±3.26)岁,病程3个月~6年,均值(3.16±1.24)年,肿瘤大小为2.4cm~7.5cm,均值(4.09±1.56)cm。对两组基础资料分析后并未发现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对照组24例开展开胸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常规麻醉,于单腔行气管插管,将胸腔部分充分暴露,选取肋间后外侧做一个15cm~20cm 的切口入胸,用肋骨牵开器牵开肋骨,在直视状态下确认纵膈肿瘤位置,使粘连的组织缓慢地分离,游离纵膈肿瘤。对纵膈胸膜发生损伤的患者给予胸腔引流管留置,结束手术后常规缝合、包扎和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治疗组24例在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选择静脉复合双腔气管插管行单肺麻醉,按肿瘤部位分别采取健侧卧位(18例)和患侧抬高30度卧位(6例),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于第4~6肋间的腋前线或者腋后线做一个观察孔,放置30度胸腔镜做探查,第4~6肋间的腋中线或者腋后线则所2个观察孔,偿付为1.5cm~2cm,使3个孔呈现三角形状态,并经操作孔松解胸腔粘连,用内镜抓钳把纵隔肿瘤周围的胸膜抓起,用超声刀切开胸膜,在推剥与分离操作中游离纵膈肿瘤。接着再用超声刀把细小滋养血管或者相连淋巴管烧断,用较粗滋养血管将其夹闭。对伴发重症肌无力者,将切除的范围扩至整个胸腺,切除前纵膈的脂肪组织,最后经旋切器把肿瘤切至小块状送到病理检查,于观察孔出给予胸腔引流管留置。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用时、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感染、肺不张、切口液化及胸腔粘膜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表示,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对比P值<0.05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27T13:00:20.4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作者:汤建华 [导读] 研究显示,纵隔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大部分为良性。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医院 410600 摘要: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26例),选取时间2015年9月8日至2016年10月20日,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52.01±100.45)ml、术后引流量(376.01±125.11)ml以及手术时间(70.25±15.11)min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P<0.05)。结论: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纵隔肿瘤;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纵隔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大部分为良性,若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循环、呼吸等多个系统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2]。多数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后,易发生并发症,恢复慢以及创伤大等情况。因此,我院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见我院各项研究内容中的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26例),选取时间-2015年9月8日至2016年10月20日,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年龄:纵隔肿瘤患者年龄在27岁-50岁,平均年龄(38.01±1.15)岁,性别:33例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 对照组;年龄:纵隔肿瘤患者年龄在28岁-50岁,平均年龄(37.15±1.25)岁,性别:34例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 两组纵隔肿瘤患者各项指标(平均年龄以及性别)无差异,两组患者之间能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63例纵隔肿瘤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工作后,应根据患者胸部CT、胸片情况,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在患者健侧进行单肺通气,将肿瘤分块或者完整切除,手术完毕后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63例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 患者实施常规术前准备工作后,应根据患者肿瘤部位选择体位,术中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对角度进行调整,在患者腋中线第6-7肋间取切口处,将电视胸腔镜置入,确定患者肿瘤位置后,在肋间取两个操作孔,在胸腔镜下,使用电刀和抓钳分离患者肿瘤周围组织和肿瘤,将肿瘤切除后,使用蒂部丝线进行结扎,手术结束后放置引流管,对胸壁切口进行常规缝合,若患者手术创面较大,应喷洒化学胶和生物胶,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渗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以及分析观察组、对照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中均采用-SPSS24.0软件,将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对照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本次研究内容中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使用P<0.05表示本次研究中两组纵隔肿瘤患者对比不同,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指标均具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纵隔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组织器官多样、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患者肿瘤类型也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在早期无明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纵隔肿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thymoma)、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Bronchial cyst)、畸胎瘤(teratoma)、淋巴肉瘤(Lymphatic sarcoma)、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心包囊肿(Pericardial cyst)、脂肪瘤(lipoma)、神经原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s)、食管囊肿(Esophageal cyst)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常见于上纵隔肿瘤,多见于恶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恶性肿瘤。食管,气管受压,可出现气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姓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常见的纵隔肿瘤及囊肿

(一)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①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②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大多数神经鞘细胞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细胞,通常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均与周围组织器官外膜附着不牢。约有10%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往往延伸至椎间孔,以致有部分肿瘤生长在椎管内,这种所谓哑铃状肿瘤大约有2/3的病例起源于神经鞘。对有神经症状及椎孔扩大的病例术前应行脊髓造影。在典型的良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多无困难,但哑铃状神经鞘瘤手术需胸外与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完成。在纵隔良性肿瘤中,约有30%最终发生恶性变。在恶性肿瘤中,主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凡有包膜之良性纵隔肿瘤,术中均能较彻底切除。一般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自觉有胸痛、胸闷及气短,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二)皮样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及畸胎类肿瘤,按国内外统计,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居第二位、皮样囊肿常以外胚层为主,囊内含有皮脂腺、毛发及胆固醇结晶,畸胎瘤则来自各胚层,除皮脂腺、毛发外,骨、软骨及牙齿,易由X线照片显出,常位于前下纵隔,主要症状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及气短。此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但有40%最后发生恶性变。实质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恶性的,呈园形或卵园形,此与轮廓光滑的皮样囊肿完全相反,个别畸胎瘤呈分叶状,阴影密度一般均匀,术前X 线检查有骨、牙齿于肿瘤之内,诊断即可明确。治疗主要是手术摘除。(三)胸内甲状腺及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此种现象在患者于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诊断的主要根据是:①部分患者颈部曾有过肿块出现历史;②由于肿块存在,而致气管移位;③在透视下可见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据统计此类肿瘤有40%可变为恶性)。④应用放射性碘检查伴纵隔扫描有助于确定胸内甲状腺肿瘤的诊断。X线照片检查,可见上纵隔有园形或呈分叶状致密阴影,向胸内一侧或双侧突出。胸内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摘除,如肿瘤位置靠上且肿块体积不大,行颈部切口摘除,如肿块下降进入胸腔,可行胸部前外侧切口摘除,如肿块较大且位置较深以后外侧切口进胸较好或行正中切口显露更佳。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喉返神经损伤,此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少数病例是位于后纵隔或胸内其它部位。其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三位。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上常无症状,只是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有胸闷、胸痛、咳嗽及气短。如系恶性则症状明显且生长较快,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据文献报告,胸腺瘤可伴发免疫缺陷状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与重症肌无力有一极不寻常的关系,在1939年Blalocle等首次报告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胸腺切除术后症状获得改善。后经许多学者研究,确定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胸腺瘤病人重症肌无力发生率约为20%.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在胸腺瘤病人发生重症肌无力,其5年生存率下降,而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患者,比没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者缓解率低。X线检查:可见前上纵隔内块影,在斜位照片上显示更为清楚,分别为类园形块状影或舌形影。其特点是均有向上延伸之条索影伸向胸膜顶部,术中常证实与粘连牵拉有关。胸腺瘤的治疗与纵隔大多数肿瘤一样,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良性

纵隔肿瘤的术后护理措施

纵隔肿瘤的术后护理措施 文章目录*一、纵隔肿瘤的术后护理措施*二、纵隔肿瘤饮食注意*三、纵隔肿瘤如何预防 纵隔肿瘤的术后护理措施1、纵隔肿瘤的术后护理措施按一般胸外术后护理常规和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病情稳定后给予半卧位。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勿过饱。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吸氧。 有纵隔引流者连接胸腔引流瓶,按胸腔引流护理常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必要时可用负压吸引以利引流。 作正中切口者,应注意引流通畅,以及有无血肿压迫引起的呼吸困难和颈静脉怒张。 鼓励病人尽早活动,预防并发症。 2、纵膈肿瘤的症状 多数良性纵膈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恶性纵膈肿瘤常见的症状有: 胸闷胸痛是各种纵膈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果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者多为恶性肿瘤。 呼吸道压迫症状,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肺、支气管时,常引起可嗽、气短,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肿瘤溃破会产生肺不张和肺内感染。

神经系统症状,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肌麻痹。 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肿。 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3、纵膈肿瘤的诊断 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姓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X线检查可见纵膈肿块阴影或囊性阴影。 CT和核共振检查可见纵膈占位病变。 纵膈肿块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纵隔肿瘤饮食注意1、不宜忌口:忌口应根据病情病性和不同病人的个体特点来决定,不提倡过多的忌口。一般患者需限制或禁忌的食物有高温油炸、烟熏烧烤、辛辣刺激、油腻生硬的食物等。 2、注意膳食平衡:膳食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力的基础,普通食物是机体营养素的俩员,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等临床情况的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 3、食物多样化、搭配合理化:要保证摄取均衡全面的营养,每日食物多样化是必需的,即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展示的

纵隔内不常见8种肿瘤

纵隔内不常见8种肿瘤 1、纵隔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良性具有侵袭性病变,仅限女性,绝大多数为育龄妇女。可广泛侵及全身的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广泛囊性扩张,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在病理形态学上分化良好,但呈进行性发展,所以预后恶劣,累及肺内可导致渐进性气短,发生于纵隔和其他部位者常无明显症状,CT表现为淋巴结和淋巴管分布区可见团状、串状的小囊状病灶堆聚,病变早期囊状影直径小于10 mm,囊壁薄,囊与囊之间分界不清。随着病变的进展,囊壁逐渐增厚,囊逐渐增大。 2、纵隔内胚窦瘤(属于非精原细胞瘤):大多数在30—40岁起病.一般只有男性发病,女性罕见。肿瘤呈实质性,灰白色或暗红色,剖面呈鱼肉状.可有粘液样灶、出血坏死或小囊形成。光镜下可以见到肾小球样结构(S—D小体),此为内胚窦瘤的特征之一。此病的另一特点是80%患者的血清中有AFP水平明显升高.30%的患者血清HCG水平升高,这两项检测,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极佳的临床价值。局部治疗本病无任何价值.对放疗亦不敏感。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无其他转移.患者能承受手术,即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必须联合化疗。如果肿瘤巨大.也可术前化疗、化疗后4~6个月肿瘤明显缩小时再手术治疗。 3、纵隔嗜铬细胞瘤:大多数发生于前上纵隔.起源于主动脉或主肺动脉副神经节,心房、心包的岛样组织。肿瘤体积不一.小至直径1~2cm大至直径25cm.多为良性.仅lO%左右为恶性肿瘤太小与症状轻重不一定成比倒,有时体积较小者也有明显的症状,而相当大者却保持生理上的平静。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清晰显示肿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凡遇到胸部肿瘤患者有严重高血压.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即可诊断嗜铬细胞瘤。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控制血压和心律失常.扩充血容量,防止术后发生高血压危象。 4、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以前称为胸腺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肿瘤。类癌好发于内胚层起源的脏器,最常见于消化道,如小肠,阑尾,结肠,胃等,其次是肺,胆囊,胰腺,腮腺,生殖腺等器官,发生于胸腺的极少见。国外报告不足100例,国内仅10余例。由于此癌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胸腺瘤相似,故曾被错误地命名为胸腺瘤的变型,直至1972年,Rosai和Higa首次单独将其分列出来,命名为胸腺类癌(现称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来源尚未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胸腺组织中具神经内分泌功能的Kultschitzky细胞发生。文献报道约50%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分泌功能异常,包括Cushing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多发性内分泌瘤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多发性关节病,心包炎,副瘤综合征等。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很少合并类癌综合征,至1990年尚无有关于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类癌综合征的报道。病人有阵发性潮红,出汗,腹痛,腹泻,心悸,血压下降等类癌综合征。和其他类癌一样,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此外组胺也参与部分作用。该活性物质随血流经过肝脏和肺后被氧化灭活,终代谢产物5-HIAA(5-羟吲哚乙酸),大部分随尿排出,尿中5-HIAA含量显著增高,对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 本病以男性多见,占90%。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术前确诊困难,临床上无合并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常和胸腺瘤难鉴别,症状无特异性,胸部影像学仅显示前上纵隔肿块影,术前易误诊。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浸润性生长,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肺组织可直接受侵犯,相当一部分胸腺神经内分泌癌还可伴胸液形成。术前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周围脏器受侵程度。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Cushing综合征或肿瘤直接向包膜外浸润性生长往往预后不良,其另一临床特点是容易复发和发生胸外转移,约占20%~30%,转移部位常是皮肤,骨,淋巴结和肾上腺。 5、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依其生成来源分为两类: ①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与甲状腺直接相连。临床上所见的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属于此类型。当肿瘤发生于甲状腺侧叶的后侧面时可下降至后上纵隔 ②真性胸内甲状腺肿:多数位于内脏隔.进入胸腔后位于大血管的内后方,和气管很近此类胸内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 腺仅有血管和纤维相连,或无任何相连无任何相连者也称为原发性或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肿瘤可压迫食管和气管而产生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及吞咽困难等。如有声嘶为喉返神经压迫所致,常提示为恶性肿瘤。伴有心慌气急、盗汗及高血压则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存在。本病的诊断可借助于X线、CT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一、纵隔的解剖 (一) 部位: 胸部正中偏左侧 (二) 毗邻: 上经胸部上口与颈部器官相联续 下为隔肌, 并经隔的裂孔与腹腔相连 左右为纵隔胸膜、肺门 (三) 纵隔的分部: 以第四胸椎下缘与胸骨角的连线可将纵隔分为上纵隔、下纵隔 上纵隔---- 以气管划分为前上纵隔, 后上纵隔 下纵隔---- 以心色及大血管所占据的部位为中纵隔, 前纵隔, 后方为后纵隔(四) 内容: 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神经及淋巴结等。 前上纵隔---- 胸腺, 主动脉及其分支, 动脉韧带, 前纵隔淋巴结 后上纵隔---- 气管、胸导管、食管 前下纵隔---- 前纵隔淋巴结、胸廓内动脉分支, 胸腺的下端 中下纵隔---- 心包、心脏及大血管, 奇静脉未端、膈神经、淋巴结群 后下纵隔---- 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 后纵隔淋巴结群 二、纵隔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纵隔肿瘤可分为 (一) 神经源性肿瘤 来源: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脊髓神经 部位: 多沿脊椎旁沟分布, 位于后纵隔, 多为单侧性 种类: 1. 神经鞘源性 性质包膜 神经鞘膜瘤良性完整 神经纤维瘤良性不完整 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无色膜 2. 交感神经性肿瘤 性质发病包膜交感神经节细胞瘤良性青少年多见完整 神经节母细胞瘤良恶性之间年幼患者多见不完整 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婴幼儿多见无 3. 副神经节瘤: 位于纵隔中少见 (二) 胚细胞瘤( 畸胎类肿瘤) 来源: 胚胎期腮裂的部份组织, 随着膈肌下降而带入纵隔, 日后增殖发展成肿瘤。 部位: 前纵隔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 种类: 1. 皮样囊种; 仅含外胚层组织 2. 畸胎瘤; 含有外胚层, 中胚层 3. 恶性畸胎瘤; 由未分化成熟组织构成的畸胎瘤, 呈浸润性生长, 边界不清。 (三)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 1. 胸腺瘤: 前上纵隔最多见的肿瘤 组织学上分类: 皮质型、髓质型、混合型。 (过去分类: 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梭形细胞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