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作者:————————————————————————————————日期:

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1)随机变量:在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像这种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通常用字母X ,Y ,ξ,η等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要点归纳

一、

1.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 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 =1,2,…,n )的概率P (X =x i )=p i ,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如下:

X x 1x 2…x i …x n P

p 1

p 2

p i

p n

我们将上表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列,简称为X 的分布列.有时为了简单起见,也用等式P (X =x i )=p i ,

i =1,2,…,n 表示X 的分布列.(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①p i ≥0,i =1,2,…,n ;

② i =1n

p i =1.

(5)常见的分布列:

两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下表的形式,则称X 服从两点分布,并称p =P (X =1)为成功概率.

X 01P

1-p

p

两点分布又称0-1分布,伯努利分布.

超几何分布: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X =k }发生的概率为P (X =

k )=C k M C n -

k

N -M C n N

,k =0,1,2,…,m ,即

X 0

1

…m

P

C 0M C n -

N -M

C n N

C 1M C n -

1

N -M

C n N

C m M C n -

m

N -M

C n

N

其中m =min{M ,n },且n ≤N ,M ≤N ,n ,M ,N ∈N *.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上表的形式,则称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

(1)条件概率:一般地,设A 和B 是两个事件,且P (A )>0,称P (B |A )=

P (AB )

P (A )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

的条件概率.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性质:①0≤P (B |A )≤1;

②必然事件的条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条件概率为0;

(4)独立重复试验: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5)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 发生的次数为X ,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

③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3)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设A ,B 为两个事件,如果P (AB )=P (A )P (B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P (X =k )=C p k (1-p )n -k ,k =0,1,2,…,n .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并称p 为成功概

率.两点分布是当n =1时的二项分布,二项分布可以看成是两点分布的一般形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1)均值、方差: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

3.X

x 1

x 2

x i

x n

P

p 1p 2

p i

p n

则称E (X )=x 1p 1+x 2p 2+…+x i p i +…+x n p n 为随机变量X 的

均值或数学期望,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2)均值与方差的性质:若Y =aX +b ,其中a ,b 是常数,X

是随机变量,则Y 也是随机变量,且E (aX +b )=aE (X )+b ,

D (aX +b )=a 2D (X ).

(3)常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公式:①两点分布:若随机变量

X 服从参数为p 的两点分布,则均值E (X )=p ,方差D (X )=p (1-p ).

②二项分布:若随机变量X ~B (n ,p ),则均值E (X )=np ,

方差D (X )=np (1-p ).

称D (X )= i =1n

(x i -E (X ))2p i 为随机变量X 的方差,D (X )为

随机变量X 的标准差.

④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1.

(3)μ和σ对正态曲线的影响:

①当σ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μ确定,曲线随着μ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

②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小,曲线越“瘦高”,

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

(2)正态曲线的特点:

①曲线位于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 ②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 =μ对称; ③曲线在x =μ处达到峰值

1

σ2π

(4)正态分布的3σ原则:若随机变量X ~N (μ,σ2),则P (μ

-σ<X ≤μ+σ)=0.682 6,P (μ-2σ<X ≤μ+2σ)=0.954 4,P (μ-3σ<X ≤μ+3σ)=0.997 4.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认为服从于正态分布N (μ,σ2)的随机变量X 只取(μ-3σ,μ+3σ)之间的值,并简称之为3σ原则.

专题一条件概率

1.条件概率的求法

(1)利用定义,分别求出P (A )和P (AB ),解得P (B |A )= P (AB )

P (A )

.

(2)借助古典概型公式,先求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n (A ),再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求事件B 包含的基本事 件数n (AB ),得P (B |A )=n (AB )

n (A )

.

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三个步骤,一个结合”(1)求概率的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第三步,运用公式.

(2)概率问题常常与排列、组合知识相结合.

2.

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

次抽取2道题,求:

(1)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3)在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解设“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 ,“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 ,则“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B .

【例1】(1)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题的事件数为n (Ω)=A 25=20.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 (A )=A 13×A 14=12.

于是P (A )=n (A )n (Ω)=1220=35

.

求相互独立事件一般与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问题时应分清事件间的内部联系,在些基础上用基本事件之间的交、并、补运算表示出有关事件,并运用相应公式求解.特别注意以下两公式的使用前提(1)若A ,B 互斥,则P (A ∪B )=P (A )+P (B ),反之不成立.(2)若A ,B 相互独立,则P (AB )=P (A )P (B ),反之成立.

专题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1.

2.

【例2】

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独立加工同一种零件,甲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14,

乙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112,甲丙两台机床加工的零件都是一等品的概率为2

9.

(1)分别求出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独立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的概率;

(2)从甲、乙、丙加工的零件中各取一个检验,求至少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两种: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由于这两种分布列在生活中应用较为

广泛,故在高考中对该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灵活,常与期望、方差融合在一起,横向考查.

对于分布列的求法,其难点在于每个随机变量取值时相关概率的求法,计算时可能会用到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等.

均值与方差都是随机变量重要的数字特征,方差是建立在均值这一概念之上的,它表明了随机变量所取的值相对于它的均值的集中与离散程度,二者联系密切,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特别是风险决策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

专题三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均值与方差

1.

2.

3.

(1)求该学生考上大学的概率;

(2)如果考上大学或参加完5次测试就结束,记该生参加测试的次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及X 的数学期望.

【例3】 某地区试行高考考试改革:在高三学年中举行5次统一

测试,学生如果通过其中2次测试即可获得足够学分升上大学继续学习,不用参加其余的测试,而每个学生最多也只能参加5次测试.假设某学生每次通过测试的概率都是13,每次测试时

间间隔恰当.每次测试通过与否互相独立.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 A .主视图 B .俯视图 C .左视图 D .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 2.如图,一个正六棱柱的表面展开后恰好放入一个矩形内,把其中一部分图形挪动了位置,发现矩形的长留出5cm ,宽留出1,cm 则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210824(3) cm - B .(2 108123cm - C .(2 54243cm - D .(2 54123cm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分别表示出挪动前后所在矩形的长与宽,由题意列出方程求出a =2,h =9?36ah 求解. 【详解】 解: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

如图,正六边形边长AB =acm 时,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BAD =30°, ∴BD = 12a cm ,AD =32 a cm , ∴AC =2AD =3a cm , ∴挪动前所在矩形的长为(2h +23a )cm ,宽为(4a + 1 2 a )cm , 挪动后所在矩形的长为(h +2a +3a )cm ,宽为4acm , 由题意得:(2h +23a )?(h +2a +3a )=5,(4a +1 2 a )?4a =1, ∴a =2,h =9?23, ∴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6ah =6×2×(9?23)=210824(3) cm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正六棱柱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求出正六棱柱的高与底面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3.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 A .90° B .75° C .105° D .1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 【详解】

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 2 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 2 1BC ∴∠F=∠GMN ∵AD=BC ∴GN=GM ∴∠GMN=∠GNM ∴∠DEN=∠F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 =AB ⌒ ∴∠F=∠ACB 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 ∴BH=BF 又AD ⊥BC ∴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 ∵∠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 2 1 ∠BOC=60°∴∠OBM=30° ∴BO=2OM 由(1)知AH=2OM ∴AH=BO=AO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经典例题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典型例题 【知识梳理】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 1定义:在随机试验中,确定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①随机变量就是一种对应关系;②实验结果必须与数字对应; ③数字会随着实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 ,Y,ξ,η,…表示. 3、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 cre te ran dom var ia ble ) .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1,2,…, n)的概率P (X =xi)=pi ,则称表: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P(X =x i )=p i , i =1,2,…,n, 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X 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 ①pi ≥0,i=1,2,…,n ;②11 =∑=n i i p . 三.两个特殊分布 1.两点分布),1(~P B X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上表形式,则称服从两点分布,并称p =P (X =1)为成功概率. 2、超几何分布),,(~n M N H X 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P (X =k )= n N k n M N k M C C C --,k =0,1,2,…,m ,其中m =min {}n M ,,且n ≤N ,M ≤N ,n ,M,N ∈N * . 三、二项分布 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 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 ,则P (X=k )=C 错误!p k (1-p)n - k ,k=0,1,2,…,n 、此时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并称p 为成功概率.易得二项分布的分布列如下;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经典例题教程文件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经典例题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典型例题 【知识梳理】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 1定义:在随机试验中,确定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①随机变量是一种对应关系;②实验结果必须与数字对应; ③数字会随着实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 ,Y ,ξ,η,…表示. 3.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 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 =1,2,…,n )的概率P (X =x i )=p i ,则称表: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P (X =x i )=p i ,i =1,2,…,n, 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X 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 ①p i ≥0,i =1,2,…,n ;②11 =∑=n i i p . 三.两个特殊分布 1.两点分布),1(~P B X 若随机变量X p =P (X =1)为成功概率. 2.超几何分布),,(~n M N H X 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P (X =k )= n N k n M N k M C C C --,k =0,1,2,…,m ,其中m =min {}n M ,,且n ≤N ,M ≤N ,n ,M ,N ∈N *. 三.二项分布 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

初一几何证明典型例题

初一几何证明典型例题 1、已知:AB=4,AC=2,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解:延长AD到E,使AD=DE∵D是BC中点∴BD=DC 在△ACD和△BDE中AD=DE∠BDE=∠ADCBD=DC∴△ACD≌△BDE∴AC=BE=2∵在△ABE中AB-BE<AE<AB+BE∵AB=4即4-2<2AD<4+21<AD<3∴AD=2ADBC 2、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求证:∠1=∠2ABCDEF21证明:连接BF和EF∵ BC=ED,CF=DF,∠BCF=∠EDF∴△BCF≌△EDF (S、 A、S)∴ BF=EF,∠CBF=∠DEF连接BE在△BEF中,BF=EF∴ ∠EBF=∠BEF。∵ ∠ABC=∠AED。∴ ∠ABE=∠AEB。∴ AB=AE。在△ABF和△AEF中 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ABF≌△AEF。∴ ∠BAF=∠EAF (∠1=∠2)。 3、已知:∠1=∠2,CD=DE,EF//AB,求证:EF=ACBACDF21E 过C作CG∥EF交AD的延长线于点GCG∥EF,可得,∠EFD=CGDDE =DC∠FDE=∠GDC(对顶角)∴△EFD≌△CGDEF=CG∠CGD= ∠EFD又,EF∥AB∴,∠EFD=∠1∠1=∠2∴∠CGD=∠2∴△AGC 为等腰三角形,AC=CG又 EF=CG∴EF=ACA 4、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证明:延长AB取点E,使AE=AC,连接DE∵AD平分∠BAC∴∠EAD =∠CAD∵AE=AC,AD=AD∴△AED≌△ACD (SAS)∴∠E=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总结典型例题

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 HW) T数字特征11 …. --- L-W Array「(两点分布〕 5店殊分布列)--憊几何分祠 -(二项分利 十[并件相互独立性)一価立重复试劇 5J ~(条件概率) ”、r<正态分布密度曲绚 f正态分布)一 要点归纳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1.⑴随机变量:在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 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像这种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通常用字母X, Y, E, n等表示. (2) 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 机变量. (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X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i, X2…,X i,…X n,X取每一个值X i(i = 1,2,…,n)的概率 P(X= X)= p i,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如下: X的分布列.有时为了简单起见,也用等式P(X = X i) = p i, i = 1,2,…,n表示X的分布列.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 ①P i>0,i = 1,2,…,n; n ②P i = 1. i = 1

(5)常见的分布列: 两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下表的形式,则 称X 服从两点分布,并称p = P(X = 1)为成功概率. 两点分布又称 0- 1分布,伯努利分布. 超几何分布:一般地,在含有 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 X 件次品,则事件{X = k }发生的概率为 P(X = 其中 m= min { M , n },且 n W N , M < N , n , M , N € N *.如 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上表的形式,则称随机变量 X 服从超几何分布. 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1)条件概率:一般地,设 A 和B 是两个事件,且 P(A)>0, p / AB) 称P(BA) = P ((A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 的条件概率.P(B|A)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⑵条件概率的性质: ① 0 < P(BA)< 1; ② 必然事件的条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条件概率为0; ③ 如果 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B U C|A)= P(B|A) + P(C|A). (3)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设 A, B 为两个事件,如果 P(AB)= P(A)P(B),则 称事件 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如果事件 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 A 与-,-与B ,-与-也都相互独立. (4) 独立重复试验: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 n 次试 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c M c N-/i c N k = 0, 1, 2, ,m,即 n 件,其中恰有 k)=

初一几何典型例题难题

初一几何典型例题 1、如图,/ AOB=90 , 0M 平分/ AOB ,将直角三角尺的顶点P 在射线0M 上移动,两直角分别与 0A , 0B 相较于C , D 两点, 则PC 与PD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PC=PD 证明:作PE 丄0A 于点 V 0M 是角平分线 ??? PE=PF / EPF=90 V/ CPD=90 ???/ CPE= / DPF V/ PEC= / PFD=90 ???△ PCEPDF ??? PC=PD AF 丄 BE 证明: V CD=CE , CA=CB , / ACD= / BCE=90 ???△ ACD 尢 BCE ???/ CBE= / CAD V/ CBE+ / BEC=90 ???/ EAF+ / AEF=90 ???/ AFE=90 ??? AF 丄 BE E , PF 丄0B 于点F D 在BC 上,连接AD 、BE , AD 的延长线交BE 于点F 。试判断AF 与 0 D 2、如图,把两个含有45°角的三角尺按图所示的方式放置, B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直线11 II 12,且13和11、1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直线AB上。 (1)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试求出/ 1、/ 2、/ 3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A、B不重合),试探究/ 1、/ 2、/ 3之间的关系,请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解:(1)/ 1 + / 2= / 3; 理由:过点P作11的平行线PQ, V 11 // 12, ???11 // 12 / PQ, ? / 1 = / 4,/ 2= / 5. V/ 4+/ 5= / 3,(2)同理:理由:当点? / 1 + / 2= / 3; / 1-/2= / 3 或/2- / 1 = / 3. P在下侧时,过点P作11的平行线PQ, V 11 // 12 ? 11 // 12 / PQ, ?/ 2=/ 4,/ 1= / 3+/ 4, ?/ 1-/2= / 3; 当点P在上侧时,同理可得/ 2- / 1 = / 3 ? 4、D、E是三角形^ ABC内的两点,连接BD、DE、EC,求证AB+AC > BD+DE+EC 解答:延长DE分别交AB、AC于F、G。 由于FB+FD>BD AF+AG>FG EG+GOEC 所以FB+FD+FA+AG+EG+GOBD+FG+EC

初一几何典型例题

初一几何典型例题 1、如图,∠AOB=90°,OM平分∠AOB,将直角三角尺的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分别与OA,OB相较于C,D两点,则PC与PD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PC=PD 证明:作PE⊥OA于点E,PF⊥OB于点F ∵OM是角平分线 ∴PE=PF ∠EPF=90° ∵∠CPD=90° ∴∠CPE=∠DPF ∵∠PEC=∠PFD=90° ∴△PCE≌△PDF ∴PC=PD 2、如图,把两个含有45°角的三角尺按图所示的方式放置,D在BC上,连接AD、BE,AD的延长线交BE于点F。试判断AF与B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AF⊥BE 证明: ∵CD=CE,CA=CB,∠ACD=∠BCE=90° ∴△ACD≌△BCE

∵∠CBE+∠BEC=90° ∴∠EAF+∠AEF=90° ∴∠AFE=90° ∴AF⊥BE 3、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直线AB上。 (1)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试求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A、B不重合),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请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解:(1)∠1+∠2=∠3; 理由:过点P作l1的平行线PQ, ∵l1∥l2,∴l1∥l2∥PQ, ∴∠1=∠4,∠2=∠5. ∵∠4+∠5=∠3,∴∠1+∠2=∠3; (2)同理:∠1-∠2=∠3或∠2-∠1=∠3. 理由:当点P在下侧时,过点P作l1的平行线PQ, ∵l1∥l2 ∴l1∥l2∥PQ, ∴∠2=∠4,∠1=∠3+∠4,

当点P在上侧时,同理可得∠2-∠1=∠3. 4、D、E是三角形△ABC内的两点,连接BD、DE、EC,求证AB+AC>BD+DE+EC 解答:延长DE分别交AB、AC于F、G。 由于FB+FD>BD AF+AG>FG EG+GC>EC 所以 FB+FD+FA+AG+EG+GC>BD+FG+EC 即AB+AC+FD+EG>BD+FD+EG+DE+EC 所以AB+AC>BD+DE+EC 5、D为等边△ABC的边BC上任意一点,延长BC至G。作∠ADE=60°(E.C在AD同侧)与∠ACG的角平分线相交于E,连AE。求证:ADE为等边三角形。 解:如图,作DF‖AC交AB于F. ∵DF‖AC.等边△ABC. ∴等边△BFD.

初一几何证明典型例题

初一几何证明典型例题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戴氏教育达州西外校区名校冲刺 戴氏教育温馨提醒: 暑假两个月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可以在两个月里,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承上,还能启下。在这个炎热的假期,祝你学习轻松愉快。 初一典型几何证明题 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 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 ∴△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 即4-2<2AD <4+2 1<AD <3 ∴AD=2 2、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 3、 4、证明:连接BF 和EF A B C D E F 2 1 A D B C

∵ BC=ED,CF=DF,∠BCF=∠EDF ∴△BCF≌△

∴ BF=EF,∠CBF=∠DEF 连接BE 在△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ABF 和△AEF 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ABF ≌△AEF 。 ∴ ∠BAF=∠EAF (∠1=∠2)。 已知:∠1=∠2,CD=DE , EF P 是∠BAC 平 分线AD 上一点,AC>AB ,求证:PC-PB

超几何分布教学案

2.1.3超几何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理解超几何分布;2、了解超几何分布的应用. 教学重点:1、理解理解超几何分布;2、了解超几何分布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 2. 离散型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 只能取有限个数值 或可列无穷多个数 值 则称 为离散随机变量,在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随机变量 取有限个 数值的情形. 3. 分布列: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得值为 x 1,x 2,…,x 3,…, ξ取每一个值x i (i =1,2,…)的概率为()i i P x p ξ==,则称表 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4. 分布列的两个性质:任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满足:1)(0≤≤A P ,并且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由此你可以得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面两个性质: ⑴P i ≥0,i =1,2,...; ⑵P 1+P 2+ (1)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的和 即 ?? ?+=+==≥+)()()(1k k k x P x P x P ξξξ 5.二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 二、讲解新课: 在产品质量的不放回抽检中,若N 件产品中有M 件次品,抽检n 件时所得次品数X=m 则()m M m n N n M N C C P X m C --==.此时我们称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 1)超几何分布的模型是不放回抽样 2)超几何分布中的参数是M,N,n

(完整版)初一上册几何练习题50道

.选择题 1.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 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5 , 12 , 13 (B)5 , 12 , 7 (C)8 , 18 , 7 (D)3 , 4, 8 3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 , 20和25 ,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 (A) 12 (B) 10 (C) 8 (D) 5 4. 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 ,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 (A)3个(B)4个(C)5个(D)无数个 5. 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线段MN (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 钝角ZAOB 6.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 (A)125 0(B)135 0(C)145 °(D)150 0 7. 已知Z a , Z 3是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若Za= 50°,则Z。葡) A . 40 ° B. 50 ° C. 130 ° D . 140 ° 8. 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若Z 1 = Z2,贝U AD //BC B. 若Z 1 = Z2 ,贝U AB //DC C. 若Z A = Z3,贝U AD //BC D. 若Z3 = Z4,贝U AB // DC 9. 下列图形中,可以折成长方体的是( D. 10.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A. B. C_ D 11. 如图1,在AABC中,AB = AC,点D在AC边上,且BD = BC = AD,则Z A的度数为( ) A . 30 ° B . 36 ° C . 45 ° D . 70 ° 12. 、如图2 , AB II CD , AC ± BC于C,贝U图中与/ CAB互余的角有()

初中一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答案

初一典型几何证明题 1、已知: AB=4,AC=2,D是BC中点, AD是整数,求AD 解:延长 A D到 E,使AD=DE ∵D是 BC中点 A ∴BD=DC 在△ ACD和△ BDE中 AD=DE ∠BDE=∠ADC B C D BD=DC ∴△ ACD≌△ BDE ∴AC=BE=2 ∵在△ ABE中 AB-BE<AE<AB+BE ∵AB=4 即 4-2<2AD<4+2 1<AD<3 ∴AD=2 2、已知: BC=DE,∠B=∠E,∠ C=∠D,F 是 CD中点,求证:∠1=∠2 A 2 1 B E C F D 证明:连 接BF和 EF ∵BC=ED,CF=DF∠, BCF=∠EDF ∴△ BCF≌△ EDF (S.A.S) 第1页 共22 页

∴BF=EF,∠CBF=∠DEF B E 连接 在△ BEF中,BF=EF ∴∠EBF=∠BEF。 ∵∠ABC=∠AED。 ∴∠ABE=∠AEB。 ∴AB=AE。 在△ ABF和△ AEF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 ABF≌△ AEF。 ∴∠BAF=∠EAF (∠1=∠2)。 3、已知:∠1=∠2,CD=D,E EF//AB,求证: EF=AC A 2 1 F C D E B 点G C作 CG∥EF交 AD的延长线于 过 CG∥EF,可得,∠ EFD= CGD DE=DC ∠FDE=∠GDC(对顶角) ∴△EFD≌△CGD EF=CG ∠CGD=∠EFD 又,EF∥AB ∴,∠ EFD=∠1 ∠1=∠2 ∴∠CGD=∠2 ∴△AGC为等腰三角形, AC=CG 又EF=CG ∴EF=AC 4、已知: AD平分∠ BAC,AC=AB+B,D求证:∠B=2∠C A 共22 页 第2页

初中经典几何证明练习题(含标准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有关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问题区别举例

关于“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 问题举例 一.基本概念 1.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 X=k 发生的概率为:P(X=k)= n N k n M N k M C C C --?,k= 0,1,2,3,,m ; 其中,m = min M,n ,且n N , M N . n,M,N N 为超几何分布;如果一个变量X 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则称随几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其中,EX= n M N 2.二项分布

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P(X=k)= C n k p k(1-p)n-k(k=0,1,2,3,,n),此时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 记作:X B(n,p),EX= np 3.“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二项分布”所满足的条件 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是一种放回抽样.各次试验中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每次

试验只有两种结果,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随机变量是这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次数. (2)“超几何分布”的本质:在每次试验中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不相同,是不放回抽样,“当样本容量很大时,超几何分布近似于二项分布; (3)“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种不同的分布,但其期望是相等的.即:把一个分布看成是“二项分布”或“超几何分布”时,它们的期望是相同的.事实上,对于“超几何 分布”中,若p= M N ,则EX= ∑ = - - ? ? n i n N k n M N k M C C C k 1 =

七年级重要几何典型题

七年级重要几何典型题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13?江阳区模拟)如图,面积为12cm 2的△ABC 沿BC 方向平移到△DEF 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 长的2 倍,则图中四边形ACED 的面积为( ) . C D . 14.如图,AC ⊥BC ,CD ⊥AB ,DE ⊥BC ,垂足分别为C ,D ,E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D. 18.(2010?西藏)已知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等于() 24.(2003?河北)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7cm和10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那么第三根木棒长xcm的范围是_________. 2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厘米和9厘米,若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厘米.26.(2002?吉林)工人师傅在做完门框后,为防止变形,经常如图所示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即图中的AB、CD两根木条),这样做根据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 27.如图,AD是△ABC的中线,如果△ABC的面积是18cm2,则△ADC的面积是_________cm2.28.(2009?安顺)如图,AB∥CD,AC⊥BC,∠BAC=65°,则∠BCD=_________度. 29.(2007?江西)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一点,∠BAD=80°,AB=AD=DC,则∠C=_________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13?江阳区模拟)如图,面积为12cm2的△ABC沿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长的2倍,则图中四边形ACED的面积为()

七年级数学典型几何证明50题

初一典型几何证明题 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 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 ∴△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 即4-2<2AD <4+2 1<AD <3 ∴AD=2 2、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 证明:连接BF 和EF ∵ BC=ED,CF=DF,∠BCF=∠EDF ∴△BCF ≌△EDF (S.A.S) A B C D E F 2 1 A D B C

∴ BF=EF,∠CBF=∠DEF 连接BE 在△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ABF 和△AEF 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ABF ≌△AEF 。 ∴ ∠BAF=∠EAF (∠1=∠2)。 3、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过C 作CG∥E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CG∥EF,可得,∠EFD=CGD DE =DC ∠FDE=∠GDC(对顶角) ∴△EFD≌△CGD EF =CG ∠CGD=∠EFD 又,EF∥AB ∴,∠EFD=∠1 ∠1=∠2 ∴∠CGD=∠2 ∴△AGC 为等腰三角形, AC =CG 又 EF =CG ∴EF =AC 4、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 B A C D F 2 1 E A

(完整word版)初中平面几何经典练习题

初中平面几何经典练习题 1如图,在⊙O 中,弦CD 垂直于直径AB ,M 是OC 的中点,AM 的延长线交⊙O 于点E ,DE 与BC 交于点N.求证:BN=CN. 2.如图,直角梯形OABC 中,AB ∥OC ,O 为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正半轴上,点C 在x 轴正半轴 上,点B 坐标为(2,2 3),∠BCO = 60°,BC OH ⊥于点H .动点P 从点H 出发,沿线段HO 向点O 运动,动点Q 从点O 出发,沿线段OA 向点A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求OH 的长; (2) 若OPQ ?的面积为S (平方单位).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 设PQ 与OB 交于点M .①当△OPM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2)中S 的值. ②探究线段OM 长度的最大值是多少?(直接写出答案).

3.已知实数x 、y 、z 满足4=+y x 及42+=z xy ,求z y x 32++的值。6 4. 已知半径为R 的⊙O ′经过半径为r 的⊙O 的圆心,⊙O 与⊙O?′交于E 、F 两点. (1)如图甲,连结OO ′交于⊙O 于点C ,并延长交⊙O ′于点D ,过点C 作⊙O?的切线交⊙O ′于A 、B 两点,求OA ·OB 的值; (2)若点C 为⊙O 上一动点.. , ①当点C 运动到⊙O ′内时,如图乙,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O 于A 、B 两点,则OA ·OB 的值与(1)中的结论相比较有无变化?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C 运动到⊙O ′外时,过点C 作⊙O 的切线,若能交⊙O ′于A 、B 两点,如图丙,则OA ·OB 的值与(1)中的结论相比较有无变化?请说明理由. 5.(1)在正方形ABCD 中,∠MAN=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如果∠MAN 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有BM+DN=MN 成立(不必证明).请问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知识点汇总典型例题

————————————————————————————————作者:————————————————————————————————日期:

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1)随机变量:在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像这种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通常用字母X ,Y ,ξ,η等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要点归纳 一、 1.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 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 =1,2,…,n )的概率P (X =x i )=p i ,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如下: X x 1x 2…x i …x n P p 1 p 2 … p i … p n 我们将上表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列,简称为X 的分布列.有时为了简单起见,也用等式P (X =x i )=p i , i =1,2,…,n 表示X 的分布列.(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①p i ≥0,i =1,2,…,n ; ② i =1n p i =1.

(5)常见的分布列: 两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下表的形式,则称X 服从两点分布,并称p =P (X =1)为成功概率. X 01P 1-p p 两点分布又称0-1分布,伯努利分布. 超几何分布: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X =k }发生的概率为P (X = k )=C k M C n - k N -M C n N ,k =0,1,2,…,m ,即 X 0 1 …m P … C 0M C n - N -M C n N C 1M C n - 1 N -M C n N C m M C n - m N -M C n N 其中m =min{M ,n },且n ≤N ,M ≤N ,n ,M ,N ∈N *.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上表的形式,则称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 (1)条件概率:一般地,设A 和B 是两个事件,且P (A )>0,称P (B |A )= P (AB ) P (A )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 的条件概率.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性质:①0≤P (B |A )≤1; ②必然事件的条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条件概率为0; (4)独立重复试验: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5)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 发生的次数为X ,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 ③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3)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设A ,B 为两个事件,如果P (AB )=P (A )P (B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1作CM∥AB,则∠A= ,∠B= ,∵∠ACB +∠1+∠2=1800(,∴∠A+∠B+∠ACB=1800. ○2作MN∥BC,则∠2= ,∠3= ,∵∠1+∠2+∠3=1800,∴∠BAC+∠B+∠C=1800.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中,∠C>∠B,求证:AB>AC。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AD,∠1 =∠2. 求证:∠AGD+∠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是L的斜线,CD是L的垂线。 求证:AB与CD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BCF 的中位线.∴DE=12 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 18ABD DBE ∠=∠=,108A BED ∠=∠=,36C ABC ∠=∠=.∴72DEC EDC ∠=∠=,∴CD =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 过D 作DM ⊥AB 于M,作 DN ⊥AC 于N .求证:BM =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B B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