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LUX20多道心理测试仪

PGLUX20多道心理测试仪
PGLUX20多道心理测试仪

PG LUX20多道心理测试仪: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单位: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 作者:高静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我,作为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工作16年的音乐教师,并担任了12年大队辅导员,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对学生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演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了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着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演唱实践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谈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热爱祖国作新中国的主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的表现国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

心理测验实验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一、心理测验简介 (一)概念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 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 (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combined reven’s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等。 (3)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 (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2)非言语测验:即操作测验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受试者用操作做出反应。 (3)言语-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上述两方面测试内容,韦氏智力量表即属此类 3.按测验方法,可分为: (1)问卷(questionnaire):采取文字问答形式,衡量态度和行为。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立论 反方:我方认为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第一,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最影响人体健康的不是疾病,而是不良的心理。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身体健康已有医学保障的今天,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因为心理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由于自私,由于贪婪,由于野心,多少战乱出现在蔚蓝的地球之上,又有多少无辜的人葬身战火之中,面对这般景象,难道您一点也不心寒吗?而那些侵略者,那些野心家又哪个不是身强体壮却心理极度扭曲的道德败类呢?空有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只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更为重大的灾难!人类追求健康身体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人类文明之火传承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更重要 正方:我方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你说基础重不重要呢?而且我方也不赞同把身体健康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是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高那么一点点,从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孰重孰轻的论述:首先,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在世界死亡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1心脏病、2中风、3肺炎、4艾滋、5支气管炎和肺气肿、6腹泻、7胎儿、8结核、9癌症、10交通,有9种都是死于身体健康。而12月13日,也就是今天的《郑州晚报》A14版整版刊登最新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结果堪忧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医学已经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被为世人所关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身体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我们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反方:对方辩手认为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而我却认为正好相反。首先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人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对生命、对身体的尊重。在已经论述的这几十秒时间内您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因心理不健康而自杀吗?如果您再坚持您方观点,全球每秒就不止有40人自杀,终有一天人类都会灭亡,到时候那卑微的肉体不是您想留就留得住的。其次心理健康又可以弥补不健康的身体。有人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对待,最终战胜病魔。而更多的人还是失去了生命,这并不是病魔有多么可怕,而是人们的心魔在作祟啊!没有健康心理的身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健康心理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

深层心理学

深层心理学 序----何谓深层心理术 “深层心理术”这个名词,对一般人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新名词,更遑论研究与了解。我个人即由于对人类之深层心理未能获得确切的认识与了解,而有过痛苦的亲身经验。 每个人都有其潜意识的部份,或许是强烈的自卑感,或许是重大的的疑惑,也或许是激烈的欲求不满等种种情况,可见人类的深层心理多幺地复杂,我们应该遵循着深层心理术的原理,对人类深层心理进行切底地了解。 一般而言,容易受到强烈抑压的四种情况是(一)性欲。(二)攻击倾向。(三)幼儿的欲求与感情。(四)痛苦的回忆。这些深层心理极具爆炸性,有时,爆炸性的巨大力量,会冲破抑压的围墙,而向意识的世界外露。 另一种必须了解的深层心理,是欲求不满和纠葛的心理。每个人在产生欲不满之后作何种反应,正是他个性的表现。与欲求不满一样,人生存在有种种纠葛的场面,因此,如何处理纠葛,也是与此人本质有关的重要部份。 根据上述种种深层心理的原理与形态,本书将具体地提出探知人类深层心理的方法,期盼对读者在作深层心理术的研究上,能够有所裨益。 第一章乍看即可了解对方 寒暄时的深层心理 无意识的优越感与自卑感,可由“鞠躬”获知 人与人之间的初次见面,大都由寒暄开始。这时,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并不会处于完全虚无的心理,在都存有种种印象。如果,早就约好会见日期,可能会事先打听对方在社会上的人望以及成就概略,大致上而言,在脑进而存有对方的大概轮廓。尚若,这是一项生意交易上的会谈,对对方的猜疑必然更加复杂,直到与对方面对面,更直觉地察觉出“真是惹人讨厌的家伙”或“讨人喜欢的人”。 然而,一般而言,这些感情不会在寒暄中露骨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怀有憎恨或敌意的感情,大部份的人都会将它们加以隐瞒,尽量不使对方察觉出。但是,长期遭受抑压的心情,必须寻找机会向外发泄,因此,在无意识之中,会经由鞠躬或握手方法的变化而向外表露无遗,那是说,即使彼此之间初次见面,经过仔细观察对方寒暄的方法,即可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企图及其为人的线索。 举个实际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咖啡屋等朋友时,看到二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在相互交换名片,坐在他们身旁的我,抓住这个机会仔细观察二个人的态度,其中一人在鞠躬时稍微哈腰,眼睛一直注视对方的眼睛,但是,另一个人却深深鞠躬,不敢抬起眼睛来,于是,我很快地了解这二个人之间的关系。 看着对方眼睛打招呼的心理,抱有对对方的戒备心理,同时,也有想予对方压迫感的无意识企图,而另一个人深深地弯腰鞠躬,俯下眼睛,像一只忠心耿耿的狗对主人的态度一般,虽然表现出他是个诚实的人,但同时也表示出他对对方怀有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果然,不过二、三分钟,刚才逼视对方眼睛哈腰的人,深深地坐在椅子上,并且跷起二郎腿,状至从容,反之,俯视下方寒暄的人,却浅浅地正襟危坐在椅子上。 寒暄时二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他们的心理距离 由上述的例子可看出,初次见面的二个人,其所抱有的感情和意图,在无意识中会发展成为决定上、下位的争执,这可由鞠躬方式以及视线方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

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科技和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在关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仅要使孩子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生存能力,更得具备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素质是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情商而非智商。可见,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从人类灵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当人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就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就可以从心灵深处得到美的启迪,例如,每当雄壮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振奋,因为是战斗的号角.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乐曲,表达着亿万人民的心声,鼓舞着人民的斗志。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陶冶儿童新高尚的情操方面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最主要的因材施教。其次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实施。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利用教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针对少年儿童所表现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一、充满情趣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得力工具。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因为音乐是一种宣泄感性的艺术,同时,具有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和演唱的情感美,都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他可以深刻的作用于人的意志,有效的发挥德育的作用。要想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靠有限的音乐课来实施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德育全面渗透进去,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感染下,更多更好的得到美誉的教养,使他们通过音乐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人民的伟大。要想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陶冶道德情操、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性格为目的。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音乐这门课程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scl90心理测试题目

scl90心理测试题目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您从十个方面来了解 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 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 评1分 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 评2分 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 评3分 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 评4分 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评5分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 1、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作为了解就诊者或者受咨询者 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2、综合性医院中,常以该量表了解躯体疾病求助者的精神症状,并认为结果满意; 3、应用SCL-90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种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 指导语:本评定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目,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你的实际 感受,选择一个与你的情况最相符合的答案。A表示没有该项症状,B表示有该症状但不频繁,C表示有该症状但属中等程度,D表示该 症状相当严重,E表示该症状很严重。 请你不要有所顾忌,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和实际情况来回答,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应顺其自然,应根据第一印象作出判断。 注意:测验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遗漏,以避免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1.头痛。 A.无 B.轻度 C.中度 D.相当重 E.很严重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A.无 B.轻度 C.中度 D.相当重 E.很严重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缠绕。 A.无 B.轻度 C.中度 D.相当重 E.很严重 4.头昏或昏倒。 A.无 B.轻度 C.中度 D.相当重 E.很严重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A.无 B.轻度 C.中度 D.相当重 E.很严重 6.对旁人求全责备。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心理与健康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与健康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膨胀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增长而生产总值没有提高或提高很少。人口膨胀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 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3.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 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独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劫难的痛苦体验。 5. 压力:压力存在与外部世界,通过施加外部刺激引起心理的反应;压力是人内部的精神挣扎、紧张、焦虑,甚至涉及感知到伤害时的惊恐;压力来源于躯体唤醒。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 6.AC 7.AD 8. ABC 9.ABCD 10.ACD 三、简答题 1. 第一,原有价值正在消解,新的价值观没有树立,在生活中找不到可以作为标尺的价值标签,出现价值混乱。第二,心理失衡现象日趋严重。第三,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使人们在学习、就业上的压力加大。第四,网络一来群体在扩大。第五,归属感确实现象在人群中扩散。 2. 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常多于反面的态度。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与无法不久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做无谓的怨尤。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不企图逃避。 3. 悲观者的处事特征:(1)最坏的打算.(2)周密的心理安排,将焦虑具体化。乐观者的处事特征:(1)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2)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处事方式。(3)积极地应

深度心理型恐怖故事

深度心理型恐怖故事 一:咖啡里的虫 他在一家很有名气的咖啡馆里打工。 管理很严格,薪水很不错。 那天夜班,十二点版,咖啡馆里只有两个客人。 “waiter!我的咖啡里为什么有一条虫!”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客人的咖啡里,真的有一条白胖的蛆虫。 “对不起,我马上为您换一杯!” 客人仍然很不高兴:“为什么有一条虫?我要和那边那位先生一样!” 那边的客人举杯示意,喝剩一半的咖啡杯里,有两条虫。 他机械地拿起杯子,准备去加一条虫。 虫在哪里? 低头看着杯子时,一条虫,从自己的眼眶里掉进了咖啡里 二:化蝶 他和她相爱了。 他配不上她,所有人都这样说,相貌、才华、身世、财富……他都配不上她。他和她的父母都剧烈的反对。 于是他和她决定殉情,发誓来生化为蝴蝶,双双对对。 他和她自杀了,人们被感动了,他们被埋进同一个墓。 惊雷劈中了墓,墓,裂开了。 美丽的蝴蝶,从墓中飞出,古老的神话,再现了。 蝴蝶,只有一只。 他变成了一只蛾子。 原来即使死亡,也不能使他们平等。

原来他,真的配不上她。 三:失忆症 他失忆了。 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失忆了。 除了身边这个面容憔悴、身形瘦小的女人外,他似乎谁都不认识了。 其实这个女人,他也不认识。 他只是从伊的眼睛里,看出了一种深深的羁绊。 女人陪着他,走了很多地方,很多医生。 女人无悔的付出,让他也非常感动。 终于,他恢复了大部分的记忆。 他为她准备了烛光晚餐。 “亲爱的,你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友?真抱歉,我还是不记得你。”女人羞涩的红了脸,低声说道: “这都不重要, 我只是想问你一件事, 那一天晚上,你为什么要杀我?” 四:长发劫 她有一头及腰长发, 可是她却从来不为之骄傲, 更没有刻意的养护, 即使这样,她的长发依然乌黑亮丽,柔顺如丝, 当有风吹过时, 长发竟会随风微微舞动,不知看呆了多少男子。 她走在偏僻的小路上, 长发随着她的步伐,象山泉般跳跃着。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基于深层心理学的分析

基于深层心理学的分析讲义 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心理产生压力、压抑和情绪上的紊乱,出现心理障碍或称为不健康,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与“自我概念”有关。 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按照心理学理论来讲是“我与我”,“我与外在环境”之间或者处于和谐,或者产生了混乱。 ?艺人张国荣 ?弗洛伊德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自我意识。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也能找到解决自我心理管理问题合理思路和有效途径。 ?什么是本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需要,表现出的是人的本能冲动。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大部分时间难以察觉。 ?本我需要的构成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 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 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 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本我需要的构成 各物种都采取各种策略去满足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本我需要的构成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 随着生命的成长,人从纯粹的生理需要,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 渴望获得他人或群体的认同感、或身如其中的优越感等,主要通过别人的赞许或相比较而获精神上的愉悦感,可以延缓满足,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本我的精神需要表现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 ?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 ?希望获众人的赞赏——本我; ?希望能掌握管理方法与艺术——本我; ?… ?本我的精神需要

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有时当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甚至还会抑制生理需求。 ?本我的满足 本我满足的两种渠道 一、直接满足 ?本我的满足 二、替代性宣泄 ?本我的升华 在本我替代性宣泄过程中,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样的替代就被称为升华,升华作用使人的本能需求转化为社会认可或推崇的兴趣与活动。 《岂有此理》是一部被清廷多次查禁的奇书,一部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经典。作者以戏虐嘲骂的笔调,视一切权威为无物,专门疑人所不敢疑。议人所不能议,时见“大逆不道”的言辞。在作者眼中,人(鬼)无高下,事无巨细,统统岂有此理。 文人相轻 古之文人相轻,求同存异,与人为善;今之文人相轻,求全责备,无所不至。 古之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今之文人相轻,掩己之短,混淆是非。 古之文人相轻,责其辞艺,有舐疮之德;今之文人相轻,摘其操行,有揭疤之痛。 古之文人相轻,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今之文人相轻,无诸己反求诸人,有诸己反非诸人。 ……………………………… ?本我的宣泄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般来讲,人出名后就很难取得超过以前的成就,为什么? ?本我的利己性 有些本我明显地表现出来,称其为显性本我 如:闹情绪就是显性本我的直接展现。 ?本我的利己性 有些本我并不直接表现出来,甚至我们本人都无从察觉,是隐性本我。如“下意识”就是隐性本我不经意的流露。 生活中,有时我们感到情绪不好,郁闷不乐,觉得压抑,但又没有明确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到如此,那就是潜意识本我在作怪。这些潜意识的本我,当事人可能浑然不知,而旁观者清。 ?本我的利己性 公开场合提意见的潜在本我——显示自己的聪明 公开场合批评别人的潜在本我——显示自己的权威 评点领袖就显露出自己想当领袖的野心,昭示了他壮志未酬的潜在本我。 开负面玩笑的潜在本我——显示自己的优越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德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音乐作品鉴赏中渗透德育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的方式或者以多媒体等手段为载体来对音乐进行领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得到精神上的审美。高中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中蕴含了真、善、美,将这些因素成功地传达给学生,能打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音乐不会像文字那样具体地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表达出来,它具有非语意性的特点,音乐作品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在欣赏《祖国颂》时,教师首先要将作者创作的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歌词,然后再进行欣赏。欣赏完之后,教师要对《祖国颂》的曲式、旋律进行一定的分析,让学生用心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到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兴奋心情,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此时,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实际情况,看看新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这是一种正能

量的形成。因此,鉴赏《祖国颂》的同时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知识、技能运用中渗透德育 高中音乐知识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进行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声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主观上认为声部高不可攀,并出现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树立信心、耐心与恒心。具体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难。学生一旦成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演唱上尽量统一,保持统一的节奏,并很好地控制自己呼吸。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是否良好、是否和谐、是否优美,出现问题的地方大家要一起面对,一起克服,最大限度地保障合唱变化中的统一。在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 1.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基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榜样对他们的成长一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手韩红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韩红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很多人从内心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高中学生非常喜爱的周杰伦,其作品《听妈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