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范例)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摘要:农产品物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并作了评述。 主题词: 物流农产品物流评价 一、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000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物流的研究综述 1、物流热的兴起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7年,R.Borsodid《配送时代》一书中首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10730406.html,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刘晓梅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4期 [摘要]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观也从过去单一化向多样性和便捷性转变。这种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压力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特点出发,阐明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对当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讨,探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特点;发展路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搭乘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这两趟列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但是我们在看到农产品物流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较晚,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为复杂,不仅受到国家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在技术水平以及人才培养和储备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与发展路径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探讨。 1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1 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巨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之大,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多样性的气候特点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产量大、品种繁多的特点。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产品物流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关系着我国国家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对于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支撑的作用。 1.2 较高的技术要求 第一,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如季节性、时鲜期短和不易保存等特点,在进行物流运输、包装和仓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像水果、时蔬以及水产品等都需要运输过程具备较好的冷藏系统。第二,粮食类农产品对于储存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占据大量的仓储面积,还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储存,这就使农产品物流储存环节的难度加大。第三,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较多,且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地域跨度较大的农产品运输,不仅需要经过集中运输、分销包装环节,还需要历经集装箱、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的运输,这一复杂的运输过程对以时蔬、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易造成影响。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农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是农业大县,为了建成农业强县,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把我县建成农副产加工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密不可分,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能够给创建者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财富的商标或标识。它既是有形财富,也是无形资产。创建品牌就是以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为根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运作,提高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我县农业资源丰富,商品量较高。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在全市、全省不仅占有靠前的位次,且总量较大。加之我县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有保证。借此天然优势,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今年初,全县已注册41 个农业品牌商标。有"、"鑫禾""桂山"3 个精制大米品牌;""、"2 个食用油品牌;"芙蓉"、"董河"、"绿阳春"3 个茶叶品牌;""草鱼、""草鱼、鳙鱼、"大闸蟹"3 个水产品品牌;"天宝"、"绿杨桥"、"状元郎"等6个酒类品牌;"、"" 、""3 个鱼面品牌;还有"金绿环"葡萄、""藕粉、""豆油等其他品牌。其中"和"天宝"、"状元郎"是省精品品牌,是著名商标;"食用油、"董河"茶叶、""草鱼、""草鱼、鳙鱼等6 个品牌中,有29 个品种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这些品牌产品,部分已进入中百等大型超市或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品牌所发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我县尽管创出了一些农业品牌,但与先进地区、与跨越发展的要求存在"五个不足"。 一是商标品牌意识不到位,重申报注册轻保护。截止去年底,我县已注册的41 件农业品牌中,被闲置的农产品商标达11 件,占%。失效达8 件,占%,注销1 件,占%,转让1 件,占%。超过一半品牌商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品牌企业无规模,"作坊"多,市场占有量小。规模相对较大的"大米去年才生产万多吨,不仅在全省的市场所占份额很有限,与蕲春县的"珍米"也有一定的差距。而其他的一些品牌规模更小,甚至是小作坊。 如"芙蓉"茶年产不过5 吨,鱼面是我县较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商品,但在当地却有

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DZ2250400。 作者简介:应俊(1987-),男,浙江丽水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Logistics Sci-Tech No.6,2011物流科技2011年第6期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围绕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物流物资筹集、应急物资调运配送、应急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近一两年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灾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emerge-ncy,which receiv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orists.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centering on several aspects which include basic theor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emergency logistics supplies raising,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supplies,and storage of emergency supplie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 in the last two years is given in the end. Key words:emergency logistics;unexpected incidents;disaster logistics 近年来,伴随我国频繁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SARS 、地震、雪灾、恐怖主义,应急物流管理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Aikens (1985)[1]通过线性规划、0~1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九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和方法,对应急物流以及配送选址进行了研究。Cart (1992)[2]将应急物流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应急救援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的行为。Vladimir Marianov 和Charles Rovelle (1994)[3]在传统的确定性集合覆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服务设施经常处于服务状态的情况,提出了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Suleyman Tufekci 和Wallam A.Wallace (1998)[4]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应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资源的折中利用问题。Antoine G.Hobeika 和Changkyun kim (1998)[5]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知识模型来支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知识模型),并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西班牙的水灾管理中。Masood A. B.,Amr K.Mortagy 和Colnel Ali Alsayed (1998)[6]建立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多目标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运输目的地的确定及运输路线的选择,其中考虑了出现事故时的应急反应问题。S.M.Hong-Minh 等(2000)[7]运用仿真的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突发性物流进行了研究。Sydney C.K Chu 和Lisa Chu (2000)[8]提出了香港医院的选址及其资源配置模型的框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优化决策:新医院地址的选择以及旧医院地址的重新分布;资源的配置规划,包括新医院床位数量的设置以及旧医院床位数量的重新设置,他们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香港的医院管理局。Wlodzimierz (2001)[9]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 单目标模型,并将它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这种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可以产生所有的Pareto 优化解。同时讨论了如何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的算法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算法。Luis (2003)[10]在MCLP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HCLP (hierarchical cowering location problem ),该模型事实上是MCLP 模型的两层推广。Rus -sell (2005)[11]对2004年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爆发后的救援物资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的流程按顺序包括:物资准备→灾害爆发后进行物资评估及救援请求→物资调度和捐赠→货物取得→运输→交付过程中的跟踪记录→存货管理→交付。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翟晓敏等(1998)[12]结合辅助应急管理系统(CEMS )研制实例,从系统结构、推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图形系统、继承网络系统等重要方面对实现快速、有效的辅助应急管理系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今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Review on Emergency Logistics 应 俊(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0135)YING Jun (School of Science Research,Shanghai Maritime Univ.,Shanghai 200135,China)誗基金项目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1)06-0007-0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文献综述知识分享

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研究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广西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综合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主要有: 1.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 J.F.Growell 是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学者,他在 1901 年的有关《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的美国政府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

送成本的各种因素。J.F.Growell 的研究开辟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 克拉克·韦尔德其后在 1932 年所著的《农产品营销》才引起国外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重视,文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作了研究。 目前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包括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技术和理论)、冷链物流、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领域,并日益扩展和深化。 2.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文献 最早提出了农业“纵向协调”的是Mighell和Jones(1963),认为它是一个组织的创新,纵向协调包括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保管储存、中间运输、终端销售等这些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Barkema(1993)又从“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个角度强调,他认为食品行业需要通过纵向合作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他还认为契约与整合的出现造就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使消费者的需求延着供应链上溯到食物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Boehlje 与 Schrader(1988)两位学者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譬如研究链条中纵向整合的一些限制因素,以及实施纵向整合的主体等等。他们主要强调在供应链中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通程序与经营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内部整合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链条内部各成员之间运用合同、合资或联合来取代传统的市场方式。他们认为与单纯地进行市场开发相比较,将食品链的管理重点放在供应商、生产商及加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方面更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M.F.Stringer 和M.N.hall(2006)结合英国食品标准机构资助项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集成食品供应链模型,通过层级分解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故障。 A.J.M.Beulens 等人(2005)提出了提高食品供应链透明度的许多举措,给出了通过供应链网络合作来实现食品安全和透明性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二)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文献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关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物流模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还有物流体系建设及优化、物流安全研究等方面。相关研究如下: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运筹学在应急物流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因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及相关模型几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并且可以看出运筹学中的建模思想对应急物流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应急物流;选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占比非常高,如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4年7月云南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2013年3月西藏墨竹工卡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灾害、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灾害、2015年9月江西福建等地发生洪涝风雹灾害、2015年8月陕西山阳发生滑坡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尽快地将赈灾物资送至灾区以减少灾害损失是应急物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应急救援部门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合理地选择物资存储点将存储物资科学地安排车辆对受灾点进行物资的配送服务以减少伤亡,提高受灾地区民众的抗灾信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一般lrp问题的研究比较具体深入,比如min等[1](1998)、nagy等[2](2007)、陈久梅等[3](2014)都做过一般lrp问题的优化研究,当前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应急物流的lrp研究(定位―路径)还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即单独研究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或单独研究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另外一种是将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然而应急物流中物流中心点的选择和运输路径安排是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有必要结合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等特点,从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故近年来,大部分对于应急物流问题的研究均是对选址―配送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应急物流lrp问题基本可以按照信息是否确定分为以下两类: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和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1 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确定的,即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并且受灾点的需求是确定的。针对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张玲[4](2008)考虑到由于灾区范围比较广泛进而灾区存在不同的级别,针对该实际情况,通过对灾区进行分组,并运用场景分析的发放,考虑其资源的布局和选址问题,引入多类0-1变量来表述该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多级别的资源布局多目标规划模型。黄向荣等[5](2009)在考虑食品物流的相关特点和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的应急物资分发中心选址决策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蚁群算法(aca)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构建了应急物流物资分发点选址决策模型。曾敏刚等[6](2009)针对应急服务应急物资分发点定位以及物资配送路径这两个子问题,引入多个0-1决策变量去表述该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的选址―定位模型。葛春景等[7](2011)研究了应急设施选址中的多重覆盖问题,并以在满足需求点的多次覆盖需求和多需求点同时需求的条件下覆盖的人口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斌、马祖军等[8](2013)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中转站选址和上下级进行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在运用运筹学建立应急物流lrp模型过程中,通常引入0-1决策变量去解决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和车辆物资配送问题,引入三类决策变量,第一类0-1

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农产品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农业发展均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上升趋势,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国家贸易结构和世界贸易结构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何在,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呢?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加剧烈,因此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有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文中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及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措施进行简单评价 一、有关竞争力的概念 一国外学者认为: 1.竞争力的内涵。 出口竞争力,就是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域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从亚当·斯密创立比较优势论到大卫·李嘉图相对优势论,还有赫克歇尔一俄林自然禀赋理论都沿袭这一看法;经济历史学家强调经济体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利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或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他以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域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农产品物流分析及案例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作业 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及案例分析 姓名:杨如川 学号: 1003201115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04班 老师:李娇 2013年 1月 4日

摘要 农产品物流一直是物流当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分支,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其次,提到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冷链技术水平落后、市场主体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接下来,主要讲述了为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包括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强教育与培训等解决方法。然后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说明我国农产品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一、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 (4) (一)农产品物流的定义 (4)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4) (三)农超对接 (4)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现状 (4)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5)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 (5)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6)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低 (6)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水平落后 (7) (五)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7) (六)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 (7) (七)我国农产品物流缺乏专业人才 (7)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8) (一)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8) (二)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8)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 (9) (五)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 (9) (六)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9) (七)加强我国农产品物流人才建设 (10) 四、案例分析 (10) 五、结束语 (13) 六、参考文献 (13)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农产品区域品牌综述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田云章a,b (陕西理工学院a.汉水文化研究中心;b.管理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通过选取2001-2011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分析后认为,近1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主要涉及物质载体、外在表现、本质属性、经济特性和要求条件等;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涉及品牌价值成长、品牌生命周期和品牌运作过程,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看法差异较大;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践与实施策略。其中,实践研究包括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区)的宏观研究和针对一些具体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的微观研究;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到建设机制、发展模式、品牌命名、品牌传播与保护、品牌危机管理等研究主题。在研究评述中指出,今后应加强对基础性概念问题的研究,尽快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框架,理论研究要面向实际应用。 关键词:农业品牌;区域品牌;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3)08-0232-04 0引言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围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已有10年之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深化了人们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识。然而,现有文献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只有持续地进行理论研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状况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政策选择才会更为有效。为此,主要选取2001-2011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加深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后续的研究与实践。 1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 1.1基本内涵 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无相对统一的专业术语,国内学者对其称谓多种多样。例如,朱玉林、康文星和周发明称之为“农业区 收稿日期:2012-08-1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139);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 目(SLGH1217) 作者简介:田云章(1977-),男,陕西洋县人,讲师,管理学硕士,(E-mail)tianyunzhang@163.com。域品牌”[1-2];刘丽、周静和郑锦秋[3-5]等称之为“农产品区域品牌”;陈建光、霍彤和王旭称之为“农产品区位品牌”[6-7];郭红生、韩国明和石晓东称之为“地域农产品品牌”[8-9];崔茂森等还提出“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影响比较大的有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胡晓云等提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概念,即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和农户等所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10]。 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区域品牌的物质载体。由于区域品牌本身没有标明具体的物质载体,学者们大都从一般属性上理解区域品牌的载体,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研究视角[11]:地理位置或行政区域视角、产品视角以及产业集群视角;而区域品牌也相应地被理解为“区域的品牌”“区域产品的品牌”“区域产业集群的品牌”。二是区域品牌的外在表现。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合、设计,或是它的组合运用。国内学者们大多是从某一个方面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外在形式进行描述,农产品区域品牌被认为是区域范围内农业企业(或家庭)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2]、农业或农产品的整体形象[12]、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标志[4]、一群农业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8]、区域产品标识[13]。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Logistics Sci-Tech 2008.12 收稿日期 :2008-07-10 作者简介 :陈丽群 (1984-, 女 , 福建莆田人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科技 2008年第 12期 Logistics Sci-Tech No.12, 2008摘要 :在灾害的救助过程中 , 合理地调运应急物资 , 对有效减轻灾害程度 , 减少灾害影响范围 , 缩短受害持续时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 指出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 :应急 ; 应急物流 ; 物资调运中图分类号 :F25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3100(200812-0004-03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salvage, one reasonable allocate and transport of emergency suppl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misstate the degree and range of the da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be help to shorten the time of be hit by the natural ad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n advance prospect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emergency respons; emergency logistics; material distribution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关于国外农产品物流及其经验借鉴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外农产品物流及其经验借鉴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物理性流通过程。农产品物流的起源、发展与成熟均在国外,我国引入这一概念相对较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均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国外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模式和经验,指出国外先进理论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现代物流;国外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史从物流的概念产生时就已经开始, 它起源于美国、发展在日本、成熟在欧洲。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从目前所能发现的文献看,关于农产品物流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901年J.F.Growell 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中。1916年, L.H.Weld 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正式对物流进行了定义: 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 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组织上, 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农业输送物流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Traffic Logistics ),通过该组织, 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资格认定, 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从事物流研究的主要国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物流概念的初步认识上, 认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 将其作为附属功能定位, 并未对物流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延伸。”(韩一军 2007)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 各国纷纷开展对农产品物流的系统研究, 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美国的 E.Smykny 和 D.Bowersox(1961)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析的概念。向欣(2004)则指出,农产品物流于1956年首次被引入日本,并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学术团体“日本农产品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农产品运输促进交流会”。欧共体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 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英、德、法等国家。“建立在美国物流理念基础上, 欧共体关于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很快。”(张宇萍 2009) “20世纪80年代是农产品物流飞速发展的阶段, 产生了物流管理的系统化思想, 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黄勇 2010)1984年G.Sharman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一文, 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对农业领域内的大型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1985年,W.D.Harries 和 J.R.Stock 也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 从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营销与物流活动的相关性, 首次提出了营销与物流的一体化概念, 该文的发表推动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农产品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距离交易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 农产品物流开始了全球化运行的新阶段。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 即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 GP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