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所有特殊字词解释

过秦论所有特殊字词解释
过秦论所有特殊字词解释

一、(课文和重点字词解释)

过(职责…的过失)秦论

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雍州之地,君臣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周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汉中,西举(攻下)巴蜀,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

,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因(趁着)利乘(趁着)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入国朝拜称臣)。

延(延续,继位)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享有其国,在位)之日浅(短),国家无事(战事)。及至始皇,奋(振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鞭子)而御(驾驭,攻打)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短的刑具)扑(长的刑具)而鞭(用鞭子抽打)笞(用鞭子抽打)(同义复词)天下,威振(同震,震慑)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交给)命下吏(秦国下级官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边疆上的篱笆. 指边境.篱,篱笆,),却(使…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使…拉开)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治国之道),焚百家之言(著作),以愚(使..愚钝)黔首(指百姓);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销毁)锋(兵刃)镝(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弱)天下之民。然后践(踏,就着)华为城,因(依靠,凭借.就着)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面对)不测之渊,以为固(险固的屏障)。良将劲弩(弓箭)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士兵)陈(陈列)利兵(锋利的兵器)而谁何(同呵,呵斥)。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地势),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坚固的城池),子孙帝王(称帝称王,名作动)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震于殊(不同的)俗。然陈涉瓮牖(用破瓮做窗户)绳枢(用草绳系户枢)之子,氓(可同甿,租地种田的人)隶(奴隶)之人,而迁徙(被征发.同义复词)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置身于)行伍(军队)之间,而倔(同崛,崛起,突起)起阡陌(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之中,率(率领)疲弊之卒(众人,指被征发的人),将(统率)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砍断)木为兵(兵器),揭(举起)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应(像回声一样应和)

,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指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使.,.灭亡)秦族矣。

且夫(再说)天下非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还像从前一样)。陈涉之位,非尊于(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指农具)棘矜(木棍),非铦(锋利)于(比)钩戟长铩也;谪(被征发)戍(戍守,守卫)之众,非抗(同亢,高强)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从前的)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假使)使(让)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量)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小的)之地,致(达到)万乘(兵车万辆,指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招致)八州而朝(使..来朝拜)同列,百有(同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宫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灭),身死人手,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是不一样的,所以守天下不能不施行仁义之战)!

二、【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三丶【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四丶【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今:受)

3.西举巴蜀(古:攻取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今:给予)

6.九国之师(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译文

●《论语》十则 将下列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加以解读。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译: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但是不勾结,小人勾结但是不团结。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货殖列传序》之难句讨论 1、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译: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2、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译: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荣耀。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 3、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译: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4、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译: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 5、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译: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 6、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译:因此,此处物贱就找贵的地方去卖,此处物贵就找贱的地方去买。 7、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译: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8、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译: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 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复习资料(绪论与题解) 1.西方文学的源头一般被追溯到,中国文学的源头则是。 2.先秦文学的“主流”是。. 3.先秦散文包含。 4.记载了大量古代神话的典籍有 5.远古神话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一种是。 6.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三位一体的。 7.铭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叫。 8.儒家经典“六艺”:。 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0.现存的《诗经》主要为句式。 11.《诗经小雅》第一篇是 1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他开创了这种新诗体。

过秦论全文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 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香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

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翻译: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言语法(一) 词类活用 2020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个前提: ①都活用为动词; ②都带有宾语(个别可能有省略); ③都可以翻译成:“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叫……(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后面的宾语省略)(《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练习: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使……来 2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晏列传》)——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桓公信守,守信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围》)——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的使动,使…投降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致:动词的使动,使…达到,实现 6水则(能够)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覆:使……倾覆 7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产生 8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受到惊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富国强兵(《管晏列传》)——使……富;使……强 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先秦诸子语录》)——静:使……安静 4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强大 5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广:使动用法,使……扩大 6王(四声,名作动)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明:使……明显、显著7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虚:使动用法,使……空着 8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

过秦论字词整理

一、通假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 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嬴粮而景从(通“影”) 6)百有余年矣(通“又”)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 ③胡人不敢南下(下来)而牧马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做窗,系门轴)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抽) 2、名作状 ①有席(象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宇内,囊(象装袋子一样)括四海之意 ②内(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向南)取汉中,西(向西)举巴蜀,东(向东)割膏腴之地,北(向北)收要害之郡 ④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 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用草绳) ⑧天下云(象云一样)集而响(像回声一样)应 ⑨嬴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形作名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形势) ②尊贤重士(贤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4、形作动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5、动作名 追亡(逃亡的士兵)逐北 6、使动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②约纵离衡(使……离散) ③流血漂橹(使……漂浮)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使……亡)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 ⑥会盟而谋而弱秦(使……弱、削弱) ⑦以愚黔首(使……愚昧、愚弄) ⑧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三、句式 1、判断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 为(被)天下笑者 3、介后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聚之(于)咸阳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威振(于)四海 4、定后 伏尸百万 金城千里 铸以为金人十二 5、宾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四、一词多义

【2019资料整合】大学语文(全国)

知识点名称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 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 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 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 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 共同编著的。 词语解释 ①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武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仅,只;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斯:这样。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凶:灾凶,此指饥荒。 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⑩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 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秋水★作者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庄子》共33篇。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时代受学于荀子。现存李斯著作主要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等,均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李斯列传》。 过秦论★作者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后人称其为贾长沙、贾太傅。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五十八篇,赋七篇。其文见于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 “事信”“言文”。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与宋祁合撰)。本文是一篇史论。 主旨 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 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长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 重点句解 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求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注重小节,不 可偏爱;“满招损,谦受益”要求以谦戒满。论述“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时用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后唐庄宗。 词语解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患勤劳。逸豫:逍遥游 乐,不能居安思危。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推究 本源,名词作动词用。自:由于。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之首。方:当……时。系:捆绑。④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告:祷告。⑤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函:木匣,这里意 为用木匣装盛,名词作动词用。⑥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微小 事。⑦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尽。⑧方其系燕父子 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以组:用绳索。组:丝带,这里指绳索。⑨

最新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过秦论教师版

过秦论 贾谊 【学习目标】: 识记:识记字词,熟读课文。 理解:能读懂并直译文章,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运用:探究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等文言现象的规律。 【重点难点】: 读懂并直译文章,探究文言现象的规律。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学习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自主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殽.函(xiáo)偷窥.(kuī) 膏腴.(yú)叩.关(kòu) 遗镞.(zú)逡.巡(qūn) 履.至尊(lǚ) 恬.静(tián)藩.篱(fān)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瓮.(wèng)牖.(yǒu) 甿.隶(méng) 蹑.足(niè)阡陌 ..(qiān mò) 鞭笞.(chī)钩戟长铩.(shā)谪.戍(zhé)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行.伍(há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锄櫌.棘矜.(yōu)(qín) 二、找出并修改有错别字的词语。 囊括连衡谛(缔)交报怨同年而语迁徒信臣精卒揭杆(竿) 【知识点拨】: 一、作者简介 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 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

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关于《过秦论》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经典体验】: (2007北京高考试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

04729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

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 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 1、抑扬兼施:(1)第一个层次:抑: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扬:指出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2)第二个层次:抑:用杀人怪兵器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推卸责任,扬:告诉他应该持有的态度 2、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不违农时(农业)、数罟不入池(渔业)、斧斤以时入山林(林业)(2)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 3、修辞手法:A、比喻,(1)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到杀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讽刺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深刻 B、排比:(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无饥也”; 4、演绎论证方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养生丧死无憾”,而梁惠王“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因此认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是运用了演绎的论证方法 第二篇《秋水》 1、庄子的介绍: (1)庄子,战国人 (2)庄子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批判黑暗现实,蔑视富贵 (3)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 2、人的认识要受到时间、空间,受教条件的限制。 3、以寓言的方式说理,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4、中心主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现实意义:其实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持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 5、景物描写的作用:(1)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写河水的景(2)顺流而东行...不见水端写海水的景,用河景和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渲染了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6、修辞手法:(1)反诘句(有问无答):吾在天地...又奚以自多?(2)比喻句(3)排比句;营造气势 7、又奚以自多:奚以是何以,怎么的意思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过(职责…的过失)秦论 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雍州之地,君臣 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周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汉中,西举(攻下)巴蜀,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因(趁着)利乘(趁着)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入国朝拜称臣)。 延(延续,继位)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享有其国,在位)之日浅(短),国家无 事(战事)。及至始皇,奋(振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鞭子)而御(驾

大学语文复习大纲

复习题纲 一、题型: 1、选择题20分 2、填空题20分 3、名词解释10分 4、问答题20 5、作文30 二、复习资料 1、选择题来源于教材文学文化常识,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本常识,古代 文学的作家作品知识,可给学生范围,主要在教材前十讲,此题不宜复习,亦可拉开得分距离。 2、填空题范围亦在前十讲,如汉字的演变、六书、现代汉语的四级语法单位等, 内容较简单,另外,可告诉学生,高适《燕歌行》欧阳修《蝶恋花》黄庭坚《登快阁》考诗词填空。 3、名词解释 1.六书: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是指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是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的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4.《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5.修辞: 修辞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完善,以求得最佳的表达效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 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

大学语文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 1.我国先秦时期着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2.《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层递 C.对偶 D.排比 3.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言“王道”的意思是() A.称王天下的方法 B.用仁政治理天下 C.夺取王位的方法 D.用武力统一天下4.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着名历史着作是()A.《战国 策》 B.《左传》 C.《国语》 D.《史记》 5.《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姜氏所偏爱的人是() A.共叔段 B.郑庄公 C.颍考叔 D.公子吕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短歌行》 B.《春江花月夜》 C.《春望》 D.《山居秋暝》 7.下列句子“于”表被动的是() A.顺流而东,至于东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8. 下列作品是钱钟书写的是() A.《林家铺子》 B.《药》 C.《围城》 D.《边城》 9.下列诗作中,具有飘逸清丽艺术风格的是() A.郭沫若《炉中煤》 B.徐志摩《再别康桥》 C.闻一多《发现》 D.屠格涅夫《门槛》 10.《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A.追溯法 B.两条平行的清节线索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1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论证 B.论点立论驳论 C.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式 D.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着名的是()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13.在巴金《爱尔克的灯光》里,引发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思考的是() A.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B.爱尔克的灯光 C.故居大门内昏暗的灯光 D.故居园中的花树 14. 小说《复活》的作者是() A.雨果 B.托尔斯泰 C.巴尔扎克 D.普希金 15.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点睛之笔是() A.古道西风瘦马 B.小桥流水人家 C.断肠人在天涯 D.枯藤老树昏鸦 16. 下列作品中,抒发了作者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是() 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B.杜牧《泊秦淮》 C.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D .陆游《关山月》 17.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A.边塞诗 B.爱情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18. 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杜牧 19.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一部什么体裁的作品() A. 小说集 B.诗歌集 C. 散文集 D.寓言集 20.短语“收拾东西”所属的类型是() A. 动宾短语 B. 偏正短语 C. 数量短语 D. 的字短语 21. 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是()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左传》 2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出自() A.《西厢记》 B.《长恨歌》 C.《夜行船·秋思》 D.《春江花月夜》 23.盛唐诗人中,被誉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是() A.杜甫 B.王维 C.李白 D.孟浩然 2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突出的语言特点是()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叠字 25.下列文章中,主要运用反驳论点的方法进行的论证的是()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答司马谏议书》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带重点词)

过(活用?)秦论 (1)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活用?),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活用?)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活用?)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在这种情况下,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活用?)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ng)缔(dì)交,相与为一。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结交,成为一体。(3)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活用?)而重士,约从离(活用?)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4)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精心整理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1. 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使无分割俯首投降,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