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讼师制度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1)

1.选题意义 (1)

2.研究现状 (1)

3.研究方法 (2)

一、清代讼师的兴起 (3)

(一)讼师的起源 (3)

(二)清代讼师生存的社会环境 (3)

1、清代律学的发展 (3)

2、社会的需要是清代讼师存在的根本原因 (4)

3、清代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 (4)

二、清代讼师的基本特征 (6)

(一)讼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 (6)

1、讼师与代书 (6)

2、讼师与幕友 (6)

(二)讼师的主要活动 (7)

1、替当事人代写诉状 (7)

2、与官府勾结把持诉讼 (8)

3、为打赢官司出谋划策 (8)

三、清代讼师的运作机制 (9)

(一)讼师的地域分布及类型 (9)

1、半职业壮士 (10)

2、临时讼师 (10)

3、法律文人 (11)

(二)清代讼师参与诉讼的方式 (11)

1、遇讼如何寻找讼师 (11)

2、讼师如何躲避官府追查 (12)

3、讼师活动的主要场所 (13)

(三)讼师的诉讼策略:建立诉讼网络和诬告 (14)

1、上控案件催生了诉讼网络的建立 (14)

2、把事情闹大 (15)

3、诬告是登堂辩护的策略 (15)

四、清代讼师的社会评价以及对诉讼活动的影响 (17)

(一)传统诉讼文化对讼师制度的影响 (17)

(二)官方势力对讼师的态度 (18)

1、加强代书责任,提高诉讼门槛 (18)

2、设教唆诉讼罪、查禁讼师秘本 (19)

3、查拏讼师运动 (19)

(三)讼师对清代诉讼活动的双重影响 (20)

1、讼师对清代诉讼活动的积极影响 (20)

2、讼师对清代诉讼活动的消极影响 (21)

结语 (22)

注释 (23)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7)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28)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28)

引言

1.选题意义

讼师,在中华传统法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大多数学者笔下,这个被斥为不法之徒或奸诈贪婪的小人,是丑陋和肮脏的,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毒瘤。这些摆脱不了正统观念束缚的结论,难免是偏颇和狭隘的。

在正、野史,官方和民间的态度比较下,在讼师秘本的参照下,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司法环境呈现下,讼师的肯定价值渐渐明朗。特别是在清朝,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达至顶峰时期,对讼师的打击和禁止愈演愈烈,讼师职业反而如火如茶,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清朝“词讼必由讼师”的阶段特征给了本人更多关注清朝讼师助讼价值的理由。

清代讼师因为其职业特点受到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双重禁止,但也因自身的职业优势在幕后逐渐成长起来,虽然艰难,但始终存在,他们通过“地域性、民间性”一直在清王朝的社会中发挥着复杂而不可或缺的法律作用。

清代讼师们虽然得不到肯定,却利用自身的助讼活动和其他行为在清代社会中谋得了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法律作用。本文通过仔细分析讼师在清代司法中的作用,区分古代社会对讼师的传统评价与定位,力图展现出他们完整的法律影响,重新对讼师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

2.研究现状

目前对讼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如郭润涛的《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他从各种类型的幕府人员中选择具有共性、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人为对象,研究这一职业产生的条件、他们的来源和养成、他们的职业生活,道德观念与地方行政的关系,能够使我们全方位的认识讼师。还有麦柯丽的《社会权利与法律文化—中华帝国晚期的讼师》一书着重研究了讼师的社会地位。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麦柯丽教授非常深刻的描述了讼师的官方形象,在法典、档案中他们被称为“讼棍”“唆讼棍徒”等,表达一种鄙夷、斥责的官方态度;在民间形象中,通过小说、戏剧、笔记,讼师又被刻画成劫富济贫、维护社会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