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二、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尽管消费主义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也无法掩盖其与生俱来的负面影响。

(1)消费主义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消费主义崇尚物质占有、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特征决定了在消费主义被广为接受的同时,享乐主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无数人的生活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捧上。享用一餐三十万元的黄金宴,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限量版劳斯莱斯……这些发生在中国富人阶层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越奢侈享乐越能够得到他人的羡慕与追捧。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近期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内还存在贫富不均的情况下,富裕阶层对奢侈品表现出的高度热情和强大购买力,让发达国家的富人们都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吃喝玩乐盛行。在一些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里,赌博成风、麻将盛行,在人们的心中吃喝玩乐已经成为幸福的代名词。赌博投机、食用珍稀保护动物……这些消费在给人们带来一些满足感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将人类引往堕落。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书中曾说,一个以自我满足为行事准则的社会,会成为一个不再有任何道德判断标准的社会,人人都认为有权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不管他应不应该得到,这样一来,道德的判断成了可有可无的了,因为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社会是极其危险的。

(2)消费主义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价值追求走向功利。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人们不仅渴望和追求物质占有,还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以满足立即消费、享乐的需求。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失去了平常心,不愿意再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不能再旁若无物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学生选择专业不是根据兴趣爱好,而是考虑将来是否能赚大钱;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有权或有钱的部门甚至出现“万人选一”的场面;商人不脚踏实地打造品牌,却盘算着如何日

进斗金,甚至为了营利践踏道德与法律……美国《商业周刊》2007年曾发表题为《德鲁克给中国上的课》文章说,中国制造的最危险的东西既不是刷含铅油漆的玩具车,也不是磁铁脱落的洋娃娃和蝙蝠侠玩偶,而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理想信念的缺失,给了消费主义以可乘之机,而消费主义的流行又加剧了理想信念的进一步荒芜。就这样,人们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是大众文化变得功利低俗。所谓大众文化,就是被社会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不仅把高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更将其作为了一种社会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堂而皇之地盛行起来。在这些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那些发人深省、蕴含哲理的文化作品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而一些制作粗糙、以低级趣味和无聊游戏支撑的综艺节目却倍受追捧,收视率飙升。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有心人”借此作为追求名利的舞台,曾经有位嘉宾在某著名相亲节目中就坦率直言:宁愿在宝马车后座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微笑。而观众们认知能力和文化品位的下降,又导致大众文化走向功利。因为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文化精英们要坚持高雅的文化理念,他们的作品可能连公开发表的机会也没有。所以,高雅的社会文化被边缘化,而一些庸俗、低俗的文化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3)消费主义加深了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消费主义刺激经济的增长,是依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来实现的,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假设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人类的物欲无限,而资源是有限的。消费主义带来的表面繁荣掩盖不了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和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的事实。

一是浪费愈加严重。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让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物质需要,不断购买新的产品,而且这种“新”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变“旧”而遭到淘汰。这种新的物质需要,也不是人们的真正需要,它往往突破了正常、适宜的界限,是被诱惑产生的一种“虚假需要”。这样的“需要”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必然大幅度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就会造成资

源的巨大消耗。在消费主义发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不足世界30%的人口消耗了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地球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消耗殆尽。

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进一步加剧。消费主义是建立在大量的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扩张,使得许多野生物种的生存空间被侵占、破坏、污染,有的甚至消失。而人类的贪婪也加剧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攫取,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另一方面,高消费所废弃的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事实证明消费主义所激发的人类欲望远远超出了地球资源的负荷能力,废弃的垃圾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电影《后天》和《2012》所描述的场景看起来是危言耸听,实际是对人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现实反思和未来预测。

近年来,“低碳生活”、“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但不从根本上修正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一切都将流于空谈。消费主义对我们社会产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用长远、联系的眼光来看,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对我们社会产生更深远、更剧烈的影响,甚至会给我们的文化、制度都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消费主义已经产生的影响,才能正确认识消费主义,才能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法]让?波?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10,6.

[5]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J].思想战线,2006.

[6]张传开.超越西方消费主义[J].求是,2008,(23).

[7]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张南容,卢风.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J].思想战线,2006.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这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与人们滥吃野生动物这种消费行为有关,这种无度的消费行为当然由法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但与我国近年泛滥的消费至上主义亦不无关联。

随着我国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烈渴望,我国学界近年对经济发展动因的探讨日渐重视,探讨的结果就是提出三大动因说:一是外贸因,二是投资因,三是消费因。由于外贸受到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制约,以及所谓“四万亿”投资失误的教训,学界日益把经济发展压在了扩张国内消费的宝上,引导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以求保住GDP发展的一定速度。于是乎以各种各样的消费形式为特征的消费热潮掀起来了,所谓的“夜经济”受到政府鼓励,轻视储蓄的“月光族”成为时髦消费者,逢年过节的“万人宴”、“家族宴”、“一条街宴”等大吃大喝成为生活富裕的象征,为了追求消费的新奇性,不少地方的人甚至把舌尖伸向了野生动物,并终至遭到报复。这种消费主义风潮不仅造成了极大浪费,严重败坏了民间风气,而且极大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是引发腐败的重要原因。

发展生活消费无疑是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但如果把这种作用加以夸大,把生产的发展动因之宝完全压在群众生活消费上,则既不符合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也蕴藏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风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受着消费的推动,而且受着交换和分配的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社会生产“总体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17页)这些环节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共同推动社会生

产的发展。如果过度强调消费特别是生活资料的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必然会使社会发展跌入消费主义的轨道,影响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

发展生活消费无疑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过美好生活要求的。但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应该进行分析和引导: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它不是一个单纯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主观随意的过程,而是一个科学指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顾自己或家庭享受的过程,而是全体人民共享的过程;它也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追求一时快感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要教育人们坚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丰年当欠年过、居安思危等优良传统,摒弃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政府无疑应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也不能一味上吊群众的生活“胃口”,以致使人们因“欲豁难填”而陷入永远“不满”的境地。

总之,造成这次重大新冠病毒疫情危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疫情结束之后应当全面总结教训,而理论和实践中长期盛行的消费主义风潮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我们应当适时克服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走上正常轨道。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作者:

罗雯+关注

作者简介:

罗雯,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罗雯,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原文出处:

《理论月刊》(武汉)2007年第1期第52-55页

内容提要:

根据“传播与文化同构”的原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尽管媒介的发展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国传媒的发展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表现出四个特点: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和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中国传媒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抗奴役与异化。

期刊名称:《新闻与传播》复印期号: 2007年04期

关键词:

消费主义/媒体文化表现/价值取向

字号:大中小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1—0052—04

一、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文化逻辑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发展史。媒介的发展与许多因素相关,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一方面,传播媒介越发展,社会、文化就越开放。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技术的兴起,都会带来人的感知方式的变化,方便共同体生活中的人的民主参与,从而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当然,传播媒介越发展,人也可能会越来越被它所支配,形成媒介的社会、文化支配权力。这时,人就会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所构筑的世界,甚至融入媒介技术主宰的信息系统之中,造成人的异化与文化创造力的钝化。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文化对传播具有制约力,文化规定了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传播方向、效果;传播以符号化、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作为文化的活性机制而存在。虽然作为传播主

体的人并不会完全溶化在“符号的宇宙”中,而失去自己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但他被包围在“符号的宇宙”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传播的制约以及文化与传播的同一性,即“传播与文化同构”。例如,在西方,顺着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内在的思想文化逻辑,西方媒体表现出对个人传播权、受众知晓权的重视,凸显媒体的多功能,全面覆盖人的生活领域。作为自由主义的起源,古希腊社会就表现出高度的传播自由和文化繁荣。古希腊人关于社会重大事实的叙述和评论、消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社会传播中认识的差异性和由这种差异性所导致的社会认识成果,至今还使我们叹为观止。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们崇尚人的理性,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合理性,随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到了19世纪20世纪,人们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出现了种种矛盾,西方由政党报刊阶段进入大众报刊阶段,大众传播理论出现。二战以后,自由主义的新理论形态——知晓权理论发展起来。美国著名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首先使用“知晓权”这一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社会信息化进程急剧完成,又由于东西方冷战,西方人对于政治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西方新闻学便从新的层次上解释和运用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一般原则。实现政府充分民主化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选举、罢免、请愿等,更重要的一环是政府与民众之间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继知晓权之后,学者们又提出接近权,作为信息接受者、利用者的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随着西方媒体跨区域、国界的兼并传媒的功能不断拓展,新闻组织也逐步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70年代以后,法国学者让·达尔西又提出“传播权”,并用这一概念概括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享有的社会性权利的所有内容。

在中国,顺着道德理性、集体主义等内在思想文化逻辑和儒家文化,表现出对媒体教化功能的重视,强调新闻内容感时忧国、文以载道,提供的新闻、信息、服务兼顾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古往今来,我国的文化精英族始终

追求一种关注社会、渡人济事的人文精神,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关照”实现社会关爱的终极意义追寻,发挥对大众传播的引导、规范、教化的作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是儒家文化,它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内圣外王”,“格物致知”是其知识论,“经世致用”是其实践论,在儒家的社会分工理论中,劳心、劳力截然对立。“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士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持续二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历代人们的知识有重大的影响。劳心的君子是不屑于劳力者的“奇技淫巧”、“玩物丧志”,一切知识文化要有益于治道,有助于教化。儒家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新闻观念。历史地看,虽然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近代新闻史的新一页,中国近代报刊无论分类、编辑、印刷、经营、发行,都全面模仿西方,它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人际间的经验化的文化传播形式,打破了封建正统文化和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促使都市通俗文化迅速浮升,不断刺激人们对于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普遍需求,营造出民众广泛参与、思想流派纷呈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把中国文化引向了面向世界的发展道路,但无论是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王韬、谭嗣同、裘可桴、梁启超,还是在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确立中国新闻观念的穆青、范敬宜、艾丰、范荣康,都充满了“精英”关怀。例如,中国早期的办报者都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用白话文开通民智,一面又照常做古文古诗。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新闻研究者提出“现代的新闻纸,是社会群众的精神是食秣”,成舍我、张友渔都强调社论的作用,主张通过社论表达一定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评论,使报纸成为大众的耳目喉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新闻界,范敬宜提出的“新闻报道要做到‘三贴近’,拥有‘三个意识’”,艾丰的“用多侧面的报道反映多侧面的现实”,范荣康的“实现‘全方位、大综合、超时空、深层次’”都折射出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更多的是注意导向、采取正面观点,从全面、整体的视角考察问题。同时,我国的新闻学界、业界人士充分认识到传播媒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团结,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应承担重要责任。因此他们主张应通过媒介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及国家经济、政治、教育、军

事等方面的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如国防机密、恐怖主义威胁等,则主张支持传播自由应接受和尊重一切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的限制。

二、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媒体

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文化。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其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消费行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这种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和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这不仅仅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正是在这一消费之上,文化体系的整体才得以建立。消费主义主要地并不表现在某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强制或政府行为与政策主导,相反,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表现为千百万人的“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消费主义文化基于符号的创造,商品符号系统所体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控制了人们消费的“需求”与欲望,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依靠媒体。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传媒成为“欲望号街车”,从事欲望的制造、欲望的复制、欲望的批发、欲望的消费。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一个农业国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国乃至直接跨入后工业化社会,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

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以及媒介产业的全球化经营,中国传媒会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发展,传媒文化实际上会与社会处于一个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在当今的中国,在消费主义初露端倪的时代,中国传媒表现出以下文化特征:

首先,从主流媒体传播宏观策略看,逐步趋于平民化。以电视为例,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报道开始有了对国计民生的人文关怀;如《东方时空》和《生活空间》栏目中出现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9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新闻改革,从《焦点访谈》到《新闻调查》,从“黄河小浪底工程”直播、“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直播,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直播,从《实话实说》到《梦想剧场》,电视新闻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形象性、现场感和参与感,而是进一步转向观众,让他们直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提供事实、述说观点、提出采访建议、介入节目制作。中国的新闻改革由此被引上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道路。今天中国的一份报纸比20年前更“实惠”了,版面上有更多题材、更多报道。如《人民日报》于1998年创办了《假日生活》周刊,专门报道消费、旅游、购物等信息。报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包括新闻、体育、经济、生活潮流、健康、烹饪、科学等一堆产品。不仅满足读者的不同兴趣,还吸引各类观众的兴趣。中国电视台的栏目增多了,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栏目,《商界名家》、《对话》、《生活》、《朋友》、《聊天》。与此同时,这些媒体还寻找到了新闻价值观念上的突破口:其出发点依然是关注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是否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失衡;社会的健康因子是否正在受到遏制或伤害;社会某一部分人群是否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利益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只是由精英视角转向了平民化视角,由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

沉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正如《中国青年报》1995年创办的《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所说:“我反复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这种命运和生存状态绝非因为它‘普通’而应当关注,而是因为它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不普通’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上,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换句话说,他们身上反映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中,成了一种‘稀缺’的品种。但这些‘稀缺’的东西,人们感到并不应该被湮灭,相反应当有较大的回归。”这便是媒体寻回的人文精神。

其次,传播媒介日益以公众需要特别是大众的消费需要为对象,传播内容趋于时尚化、娱乐化。具体来说:一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对国内新富阶层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大肆渲染,通过影视剧,各类宣传片及各种广告展示豪华住宅、典雅装饰、时髦衣着,以及各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带有理想化色彩的高档消费,这种以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卫生保健、服饰化妆、美食烹饪等为核心的内容传播在引进最先进的消费文化、消费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诱导并刺激了人们对各类物质享受的欲望,例如1993年创刊的《精品购物指南》,1996年创刊的《中国汽车画报》,2002年创刊的《旅游中国》周刊以及继《读者》、《知音》、《家庭》之后涌现的《时尚》、《瑞丽》、《世界服装之苑》、《追求》、《世界都市》等一批时尚品牌期刊;二是模仿欧美、日本、港台的大量的娱乐性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出现尽管迎合了观众的感官需求,但已经脱离了物质或精神文化的实体化特征,更多是一种影像符号,客观,逼真已经不再是媒体追求的目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晚报、都市报的兴起和电视娱乐节目。80年代末,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各省晚报或各城市晚报出现,进入了90年代的中期,又有一批以都市报命名兴起的报业群体,《三秦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深圳商报》、《新京报》。90年代以娱乐观众为目标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兴起,中国电视刮起了一股娱乐热。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一炮打响,随后便有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幸运52》、《开心词典》,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浙江卫视

的《假日总动员》、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完美假期》真人秀等娱乐节目相继崛起。据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1999年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城市级电视台有42家。而1999年以后,先后又有32家电视台播出或者引进娱乐节目。每逢周末,冠以“快乐”、“欢乐”、“幸运”等字眼的娱乐节目便将笑声从荧屏洒向千家万户,营造出“大众狂欢”氛围。

三是媒介传播的主体形象不再主要以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大量英雄人物、著名人士作为宣传的重点和报道的中心,政治、社会行为中的楷模和榜样,现在的传播重心已发生了改变。其中一类人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成功人士。他们多是搏击商海的成功代表,是某种成功符号和标志。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由这些人所创造的、所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对话》栏目,就是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另一类人是由影视娱乐界人士以及体育明星所构成的传播主体。不是他们的成功过程,而是他们所塑造的个别角色、生活习惯、服饰打扮以及私生活等成了许多媒介报道和传播的重要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艺术人生》,北京光线传播有限公司的《娱乐现场》。这些节目中采访、宣传的人物既是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更是其“消费崇拜”的对象,模仿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特征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许多青春偶像剧更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传播媒介使他们成了消费的对象,也使他们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的标志和符号。与此同时,《财经》、《新财富》、《理财》、《中国企业家》等一批财经品牌期刊也出现了。

最后,顺应全球化的需求,中国传媒呈现全球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领域的自由化潮流。美国1996电信法案被视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媒体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欧洲媒体市场也随着欧盟的形成加速了融合。1987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著名的绿皮书,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产业的竞争。中国媒体在从中央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中,从垂直型传播结构到平行传播结构的转变中,增大了对通信和

信息的需求。中国进入WTO以后,广播电视方面虽然没有承诺,但电影、音像制品方面有承诺,而且我国将实行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里面“两网”已开放,广电网也很难单独不开放。以电视为例,到2001年底,中国已批准 CNN等24个境外电视进入三星级以上宾馆;星空娱乐、华娱卫视等3个境外卫星频道进入珠江三角洲有线网。面对虎视眈眈的世界传媒巨人,中国传媒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自1996年我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建立,2000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现代媒体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成立,中国传媒产业化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传媒集团开始融入资本市场。

三、中国传媒的价值取向

后工业社会传媒的兴起是建立在“精英文化”衰败的基础上的。精英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它始终执行着分析现实、探索未来的功能,因而它潜在地包含着反思意识、批判意识、探索意识、教化意识等。纵观中国新闻业与新闻观念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中国新闻观念启蒙时期的王韬、裘可桴,辛亥革命以后的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成舍我、张友渔,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邓拓、穆青、范敬宜,他们都有着浓厚的精英文化情怀,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满足、不合理现象,并把它们揭示、展示、暴露出来,并发掘这些事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使社会主体在思考、震颤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并试图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审视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不仅仅是进行媒介文化批评,更重要的是透视当今媒介化社会的文化矛盾,为人类走出文化困境寻找出路。应该看到,今天中国的传媒已经抵达了低层浅表的“挪用”、“照搬”西方的消费主义。传媒在型塑大众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也部分地把社会塑造为一种“仿像”,把大众塑造为一种漠不关心的“沉默的多数”。

首先,传媒迎合着大众的心理,通过娱乐性的“狂欢文化”场面“复制”着大众的口味、兴趣、幻想和生活方式。实际上,小报新闻、脱口秀等娱乐化

新闻是以牺牲公众信息传播利益为代价来提供娱乐的,对民主化进程造成了消极影响。娱乐化媒体通过半真半假的方式,来建构虚假的社会现实,转移公众对重要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传媒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其目的不是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批判现实,而是引起人们的娱乐和消遣,使之以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直接投入生活的享乐当中。

其次,消费主义文化会使得媒体将复杂严峻的问题简单化,将人生或社会场景简化为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你的观点与我的观点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互相对峙。事实上,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话题,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而非瞬时的快乐体验。瞬时的快乐体验会使我们看到:人的精神上的冲突,在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引导下,在一种矫揉造作的情感高潮中,数十分钟内得到解决,让人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暂时的满足感与虚幻的成就感。时尚缺乏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导向和稳定的审美趣味,鼓吹漫无边际的消费观和享乐观。知识成了电视的知识竞赛的表演,今天的大众趣味是在无目的“忙碌”中获取流行的“文化快餐”。

可以说,消费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正通过渲染一种享乐主义的、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在消解中国新闻传媒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情结,摧毁着精英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从而日益把精英文化推向当代中国文化舞台的边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中国传媒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抗奴役与异化。因为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全面进入消费主义化的时代并没有来临,因此,不能不考虑这种文化的过分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工业消费社会的来临以及社会对财富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根本重构,一个优越、富裕有足够消费能力的社会新富群体正在形成,正是他们,既是中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对象,也是消费主义文化的主体;既是跨国财团及其代理进行市场营销和商情宣传的目标,也是身体力行“时代潮流”、“顶级时尚”和“强力消费”的先驱。但这个阶层的人数毕竟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中国还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大,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中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全国不包括城市贫民,仅就农村还有七八亿人口生活还相当艰辛,而大

众传播的过分消费主义化宣传尽管可以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但毕竟离他们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

今天,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深刻地认识走向消费主义时代传媒的负面效应,从而在媒体的多元价值清理中,清晰地看到人的问题、生命价值问题乃至人生形而上问题并非都已得到解决而是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空前突出而又遭到空前的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片面强调通过物质占有达到个人享乐和自我表现,常常使媒体过度营造消费的诱惑力,把公民变为消费者,将政治参与蜕变为购物的附带品。然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作为传播的主体,在传播活动与文化创造中具有反思性,即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透过对形势的正确分析达到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和把握,从而把人的传播活动和文化创造建立在人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改变的当今中国社会,这些东西将使社会丧失自主监测、自主调节、抗御风险和广泛合作的能力,不仅有碍于社会民主和自由公正,最终也将丧失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中国新闻界自1978年思想的解冻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新闻市场逐步形成,但在信息化市场化时代,新闻观念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又以新的“舆论一律”形式展现。新闻传媒作为传播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应该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针,祛除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重塑媒体的人文精神。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默认报告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 32.79% 67.21% 第2题您的年龄[单选题] 40.98% 50.82% 3.28% 3.28% 1.64% 第3题您的学历[单选题] 3.28% 11.48% 16.39% 4.92% 36.07% 21.31% 1.64% 3.28%

1.64% 第4题您的职业[单选题] 70.49% 11.48% 11.48% 0% 0% 6.56% 第5题您是否独生子女[单选题] 22.95% 77.05% 第6题您一个月可支配的收入[单选题] 44.26% 31.15% 11.48% 6.56% 6.56%

第7题您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会不会透支[单选题] 34.43% 27.87% 37.7% 第8题对于自己心仪的物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您会选择[单选题] 11.48% 55.74% 8.2% 24.59% 第9题对比改革开放,您觉得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多选题] 60.66% 54.1% 50.82% 59.02% 49.18% 57.38% 50.82%

第10题对于消费,您经常去哪里消费[多选题] 88.52% 31.15% 14.75% 11.48% 11.48% 26.23% 18.03% 第11题您比较喜欢在什么环境下消费[多选题] 45.9% 62.3% 49.18% 45.9% 21.31% 16.39% 第12题您在消费时考虑哪些因素[多选题] 55.74%

63.93% 62.3% 36.07% 59.02% 63.93% 6.56% 第13题您一般是以下哪种消费倾向[单选题] 22.95% 14.75% 59.02% 3.28% 第14题对于物品的消费,在您的收入内,您倾向于[单选题] 8.2% 91.8% 第15题十年前的您比较注重哪个方面的消费[单选题] 68.85% 22.95%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异化消费的一种, 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究其本质, 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创造性工作的途径, 因而使人们逐渐变得无法认知自我价值, 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个人认为,具体而言,人们在规则(包括潜规则众多或长期单一、乏味的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不是自主、自由的,于是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应在劳动中获取的存在感。在消费领域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其中,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而仿佛是自由的。消费主义导致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 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 等等, 幸福被等同于消费, 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二、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消费主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 在资本主义初期,需要节省资源、积累资本,所以这一时期提倡节俭,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产出的加大, 需要增加生产和消费以维持更快更多的资本流通,因此,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消费成为生产和 销售的唯一目的, 生产者的利益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 。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在政治上,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 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消费者心理上, 人们以追求奢侈、虚荣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获得社会认同感。在文化上, 消费主义否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互助互利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 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 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我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资料

我的人生观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认识世界的那时候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人生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它因你们的追求而各不相同。有的人,思想非常统一,人生观很早形成并且在几十年里变化不大。而有的人,思想冲突剧烈、频繁,人生观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好的人生观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能会把我们引向孤岛。因此,我们要为自己人生的每一段行程都选择好的航向,对于不能胜任的选择,要坚决地撤换,以使自己换个航向。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不相同的。那么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呢?我们的人生观是否正确呢?虚无缥缈的想法,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屡次对自己的人生观做出重大调整。可是有一点是基本的,改变人生观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现实中,我们讲的一切要从现实出发,尊重自我,自我就是最大的现实,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毁灭自我。对于那些已失去了自我的人,他们应该认识到,宁可失去全世界,也一定要换回自我。对于那些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并准备抛弃自我的人,应该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不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小学里学习的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里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被扫进垃圾箱里,因为它们没有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尊重自己,没有引导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健康、青春、人格、事业、爱情等等东西。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实现别人。

实现自我的具体目标和具体道路是因人而异的,千差万别的。理想和现实相一致的人是幸运的,理想和现实相对抗的人是不幸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某种权衡或是抉择。稚嫩的思想往往不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不懂得“智慧在于学会忽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也能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而不要四面出击。有人认为一切似乎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人。大一入学以来,在同学的分数中,我的成绩不好,但是第一学期考试,我在全班37个人中考了大概14名。第二学期进入了前10名,刚过去的这学期我更是进入到前3名,我更应该头悬梁、锥刺骨,直到现在。 经历是人生真正的财富。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赚钱的机器或思考的工具。我们要从对自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生命是无价的,所以,生命不能用来挥霍,更不能用来践踏。吃饭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吃饭。我们要感谢并珍惜人类社会的存在,它的一生一灭之间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提供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在这里谱下生命的美好篇章。 我的人生观 人生观,首先,我希望自己是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有很多的自由,但是这个和现实的冲突过于剧烈。我不在乎别人的是非,我很想作一个很纯粹的自己,很野性和不羁的自己,但是根本做不到,只有用面具,可这个不是我本来的自己,面具带了很久之后,就忘了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

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

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其消费在社会的总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客观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消费情况,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之处,引导大学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风气,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次调查我们选取了宁夏大学北校区200名大学生对其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经过问卷统计,采用列联表的分析影响学生的消费结构的因素,采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出一系列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特点,让学生消费行为限定在一个校园能够承受的、适合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限度之内,这样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会全然解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列联表分析、数学模型、因子分析. 正文近年来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出现了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具有不同特点。作为大学生群体,那他们的消费特点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为了深入研究目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数学模型,我们选取以宁夏大学的消费情况为例,利用目前我们的社会学知识做的一个题目为《宁夏大学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的课题,围绕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行为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和分析。我们尝试设立较为合理的模型来解释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行为,并对其进行精细化建模,分析其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并为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问题描述1、调查背景:据《中国青年研究》2001 年的调查,大学生年支出为8383.96 元,可见,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商机无限,潜力巨大。这不仅使之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而且吸引不少学者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消费不仅是全体人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 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 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们大多年纪轻,社会阅历浅薄,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他们在自主消费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西南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理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宁夏大学北校区的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关注宁夏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 2、调查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

论文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人生价值观 有歌曲唱“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节奏和旋律;生活是一条路延伸着人生的足迹和希望;生活是一杯酒,包含着人生的情醇与忧愁;生活是一团麻,交织着人生的烦恼与快乐;生活是一幅画,描绘着人生经历的红绿蓝;生活是一团火,燃烧着人生的憧憬和梦想”。我今天的论文题目是——我的人生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现在常常听到普世价值观,这一般是指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这似乎距我们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或者说还需要一些更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虽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这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差不多一样的。 那么,我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对我而言,以前并没有特别地去总结自己的价值观,也只是常常对自己说,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勤奋的人、公正的人,等等。但这几年来,我的确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去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很美的词语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表述。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人一生中所拥有的一对孪生姐妹,有一个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就必定会有重要的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身价万千,有的人还在为每日温饱发愁着。我很庆幸我不是后者,却与前者

相差甚远。且不说小时候,就说刚刚工作时期,就是钱,钱;钱。有钱了可以让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可以让父母亲生的好一点。后来成家了,扶养小孩和照顾家人。现在我作为基层一线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来说,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客户装在心中、把事业进行到底。 简单地把我的人生价值观表述为三句话、九个字:诚信,负责任,创造价值。这不仅要敢于说出来,还要一丝不苟地去践行,活出自己的价值观来。 第一,要诚信。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或能力大小,诚实和有信用是最最重要的,对我也是如此。我不敢说长大成人以后从来没说过不真实的话,但在这方面确实是越来越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非但不敢说一句大话,甚至所谓“善意的谎言”我都尽可能少想和少说。我前些天在坐火车的时候,偶尔看到郭东临演过的一个小品——《一句话的事》,说的就是生活中随从可见的说谎的事情,请问这样的事情是否也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无论怎么看,“诚信”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行要求,这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人人皆有的品质,在我们这里居然成立“奇货可居”的品行,甚至我也把它列为首要的,这多少有些悲哀,但我们必须学会从悲哀中做起,做真正有诚信的人! 第二,要负责任。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可以推脱一些做不到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说到就要做到,承诺了就必须完成;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现实、推卸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就一定不是个好男人!凡是能成就一点事情的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 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 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 亿93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 美元。10 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 亿10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 美元。”①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化、现代化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并通过“一战”这个历史机遇在世界经济中达到巅峰,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些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一般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精心整理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如今,80后的我们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对人生的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概念,年少时,我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生活的一种极致,现在,我们认为勇于承担、敢于追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何谓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就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 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乐,最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活着干什么等。一个人只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要在生活中有做为,就不会感到无聊,无聊最大的起因便是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生活是人的实在的生活流逝过程,是人们每日每刻活着的内容;而人生则是人们对这实在生活流程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活着的内容的主观评价,因此,人人皆是先有生活而后有人生,人们活着是生活之事,而人们活得怎样则是人生大事。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 张爱玲曾说生命就像一袭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看到旗袍的华丽,更要看到虱子的丑态,这样才能时刻鞭策着自己往正确的人生方向上行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越走越远。 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的旅行,有些人为了目标而拼命奋斗,而忽略了路上的风景,有些人由于太留恋路上的风景而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不至于行走跑偏。如今,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必须从现在 精心整理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系:中文系班级:07级2班姓名:常王茹学号:200720101206 摘要: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其中的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渐变成两个似乎彼此远离的群体,因为其中插入了一个介体——传播媒体,其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深刻地影响到了作者和读者。 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最早阐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活,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政治的评判。 关键词:消费主义语境文学现象 “消费主义”源于西方,“产生”于美国,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费”满足的不仅是“需要”,更强调满足“欲望”,反映了现代化思潮中人们不断膨胀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罗钢在《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中谈到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生观的影响。还有陶东冈在《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阐述了文化消费主义促进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明星化、类型化、鄙俗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通俗文学终极关怀缺乏的思考等。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就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现实关怀与问题研究、传统转换与文化重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进而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

什么是消费主义呢

浅谈我对消费主义的认识 什么是消费主义呢?斯蒂恩斯认为,消费主义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其中许多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把获取物品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不是出于人们生活的必需,也不是为了传统的展示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霍尔克认为,现代消费主义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欲望的形成超越了“必需”的水平;第二,欲望具有无限性;第三,人们产生了对新产品的无尽渴望。贝尔克认为,消费文化(或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化,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强烈地渴望(相当一部分人则追求、获取和展示)物品和服务,这些物品和服务则是因其非功用性理由而被看重的,如:地位获取、挑起妒忌和寻求新奇。格罗瑙则认为,现代消费是由对快乐的欲望所引起的;现代消费者本质上是一个享乐主义者。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至少涉及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消费欲望的形成不再单纯地由生物因素或经济因素所决定,而是涉及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如:身份认同、地位、炫耀等);第二,欲望具有不断增长与膨胀的特点;第三,消费涉及对快乐体验和享乐价值的追求,这种快乐具有短暂性和易变性,并因此而表现为人们对新奇产品和时尚体验的无尽追求。 可见,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欲望的不断更新和无节制膨胀是消费主义的一个根本特点。正如黄平所指出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导致欲望膨胀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生物学因素,也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因素。一方面,欲望的形成完全超越了生物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必需”的水平。另一方面,欲望的形成也常常超越消费者所持有的资源(如:支付能力)的约束。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消费欲望形态。如果说,传统的欲望形态表现为欲望的相对稳定和固定,并体现为“量入为出”的预算策略,那么,在现代欲望形态(即消费主义)中,人们的欲望处于动态的、不断的膨胀之中,并常常借助现代借贷消费制度而采取“寅吃卯粮”的预算策略。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消费主义呢?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修论文: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讲述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给了我深刻的感触。接下来是我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要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下面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般定义了。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义,不难看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它们就像两个连体婴儿,一生都是形影相伴的。 而且,古往今来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探求的脚步。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已经把价值观教育摆到重要地位,各方面都在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