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鉴别诊断

西医鉴别诊断
西医鉴别诊断

喘憋待查

“心源性呼吸困难”与“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

1.支气管哮喘多有自青少年起的长期反复发作史,应用解痉药物如氨茶碱等有效,抗心衰治疗则无效,肺部以哮鸣音为主可有细、中湿罗音。

2.支气管炎特别是老年人表现为哮喘支气管炎者和本病急性左心衰相似,但支气管炎常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史,肺部罗音散在且以干性罗音为主,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和征象,通过抗支气管炎治疗可奏效以资鉴别。

3.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由于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狭窄或伴发感染时,可出现喘鸣或类似哮喘样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但肺癌的呼吸困难及喘鸣症状进行性加重,常无诱因,咳嗽可有血块,痰中可找到癌细胞,胸部X线摄片、CT 或MRI检查或纤支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见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浸润、多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等。致病原为寄生虫、原虫、花粉、化学药品、职业粉尘等,多有接触史,症状较轻,患者常有发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多发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浸润阴影,可自行消失或再发。肺组织活检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喘憋应鉴别以下疾病: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年发病;症状缓慢进展;长期吸烟史;活动后气促;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⑵支气管哮喘:早年发病(通常在儿童期);每日症状变化快;夜间和清晨症状明显;也可有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史;哮喘家族史;气流受限大多可逆;⑶充血性心力衰竭:听诊肺基底部可闻细音;胸部X线片示心脏扩大、肺水肿;肺功能测定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而非气流受限);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循环系统

心衰

西医鉴别诊断:心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心衰可见阵发性呼吸困难,但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时需坐起,重者肺部有干湿罗音,甚则咳粉红色泡沫痰,有明确的病史和体征。支气管哮喘多发于年轻人,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可以区分。

左心衰主要是以肺淤血、心排血量降低及器官低灌注临床表现为主。症状可见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咳血,痰常呈白色泡沫样状,重者呈粉红色泡沫痰。其他如乏力、疲倦、头昏、心慌、少尿等症状。体征可见肺部湿性啰音,慢性左心衰可有心脏扩大、心率加快、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和(或)收缩期杂音。右心衰主要表现为体循环瘀血为主的综合症,胃肠道症状可见长期胃肠道瘀血,可以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肾脏瘀血引起肾功能减退,白天尿少,夜尿增多。可有少量蛋白尿、少数透明或颗粒管型和红细胞。血尿素氮可升高。肝瘀血肿大,呼吸困难较左心衰时轻。

冠心病

西医鉴别诊断:胸痛原因有多种,心绞痛胸痛,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能自行或含服硝甘缓解,心电图可有ST段改变,心梗三项、心肌酶谱可无异常;其他如主动脉夹层,疼痛呈撕裂样剧痛,伴大汗,累及主动脉分支时可见双上肢血压不一致,主动脉超声、CT可见血管夹层。返流性食管炎可见胸痛,伴返酸烧心,

胃镜或食道24小时PH测定可以诊断。肺栓塞可见胸痛,伴呼吸困难,咳嗽,咯血,D-二聚体(+),血气分析可见低氧血症,ECG:SⅠQⅢTⅢ,肺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高血压

西医鉴别诊断:高血压病应鉴别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醛固酮增多症),肾性高血压可有肾病史、泌尿系感染史、血尿史、肾脏病家族史(多囊肾),原发醛固酮增多症所致的高血压以高血压伴顽固低血钾为特征;嗜铬细胞瘤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可伴头痛、汗出、心动过速,血、尿儿茶酚胺可升高,肾上腺CT有占位。肾血管性高血压可见肾血管一侧或双侧狭窄,肾性高血压可见肾实质损害。

心律失常

西医鉴别诊断:心律失常多有心慌症状,常见类型主要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等,主要通过心电图进行鉴别。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代偿间期完全,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房性早搏心电图特点:提前发生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QRS波群多呈室上性,代偿间期一般不完全;房颤心电图特点:各导联未见P波,代之以形态、大小、间距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齐。可资鉴别。

神经系统

脑梗塞

西医鉴别诊断:两者均可见神志改变,头痛头晕,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脑梗塞是因为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局部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而产生的各种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发病可缓可急,脑CT可见低密度影,以改善脑供血为治则;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血肿压迫脑组织,使颅内压升高为特点,一般合并高血压病,或血管畸形,发病更急,更危重,脑CT可见高密度影,以减轻颅内压,止血为治疗原则。

偏身麻木

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供血障碍造成脑组织局部水肿、坏死,产生偏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症状特点及轻重与梗塞部位有关,一般脑CT可由低密度影,小的梗塞灶CT也可正常。另外,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也可见到肢体麻木症状,颈椎病伴有颈部僵硬,头晕等症状,颈部X片可见颈椎间隙等异常,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需要有糖尿病病史,一般以双侧对称出现,往往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本患者根据病史及临床特点,脑血管病可能性大。

急性脑血管病

当鉴别缺血性与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分TIA、急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起病,进展相对缓慢,以肢体或言语不利为多见,或仅见肢麻,一过性头晕、头痛等,大面积脑梗或发生在脑干部位的脑梗症状较重,可陷入昏迷。部分患者继发于房颤。发病部位可分为前循环与后循环。出血性脑血管病依出血的部位不同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同,较重的有蛛网膜下

腔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多于活动中起病,疾病急骤,进展迅速,可见剧烈头痛、呕吐,迅速陷入昏迷,预后凶险。头颅CT可鉴别。

眩晕

可分中枢性、周围性。中枢性可见于急性脑血管病、中枢神经感染、颅内占位等;周围性可见于耳源性、心源性等;又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如贫血、血压异常、休克等。该患者诉头昏、头晕,以额头部为主,又需排外眼疾,如青光眼等。头晕是一非特异性症状,需进一步观察鉴别。

呼吸系统

发热

80%为感染所致,其中又有70-80%为病毒感染,其它可有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感染,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常见的有呼吸道、泌尿系、肠道、皮肤等,见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病者亦不少;20%为非感染性发热,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脑血管意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另外还要排外各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该患者属急性泌尿系感染可能大。

气短

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均可见气短,肺间质纤维化当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鉴别: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喘憋进行性加重,听诊可闻及爆裂音,肺CT可见肺部弥漫性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初期可见咳嗽,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急性加重时肺部或可闻及干湿罗音,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或可见斑片影。支气管哮喘为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吸入异味后喘憋反复发作,症状控制后如常人。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成立,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哮喘

西医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可于心源性哮喘鉴别。心源性哮喘常见于急性左心衰,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等病史。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合哮鸣音,左心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支气管哮喘症见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可资鉴别。

当鉴别肺源性、心源性,前者见于支气管哮喘,呈发作性,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后者见于心衰,可分急性与慢性,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可伴见咯粉红色泡沫痰、下肢水肿等。有时二者同时存在不易鉴别。该患者属肺源性。

肺炎

当与肺结核、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急性肺脓肿、肺梗死及肺癌相鉴别:肺部感染起病急,病程短,经治疗后阴影可完全吸收;肺结核胸部X线片、阴影可与肺部感染相似,但很少急性起病,多有午后低热,盗汗、咯血,疲乏无力,

体重减轻等症状,X线胸片可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痰内可以找到结核杆菌,一般抗菌药治疗无效,生化检查可资鉴别,经抗痨治疗后阴影可吸收;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常无明显肺部体征,也可两肺听到散在干湿罗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胸片检查大多为肺纹理增强,少数无异常发现;支气管扩张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CT可见双轨征或印戒征;急性肺脓肿早期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腥臭脓痰,X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肺梗死咳嗽不剧烈,常有咳血,常可找到栓子来源,病生化及影像学可资鉴别;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桶状胸和消瘦等症状,胸部X 线表现肺癌肿块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切迹,癌组织坏死液化后,可以形成偏心厚壁空洞,多次痰脱落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是鉴别的重要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考虑吸入性肺炎诊断成立,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支气管扩张

当与肺脓肿、肺癌及肺梗死鉴别。支气管扩张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CT可见双轨征或印戒征;急性肺脓肿早期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腥臭脓痰,X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肺梗死咳嗽不剧烈,常有咳血,常可找到栓子来源,病生化及影像学可资鉴别;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桶状胸和消瘦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肺癌肿块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切迹。癌组织坏死液化后,可以形成偏心厚壁空洞,多次痰脱落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是鉴别的重要方法。该患者中年男性,结合病史、症状、体征、检查,考虑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可能大,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慢性阻塞性肺病

应与“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扩张”相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年发病,症状缓慢进展,长期吸烟史,活动后气促,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哮喘:早年发病(通常在儿童期),每日症状变化快,夜间和清晨症状明显,也可有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史,哮喘家族史,气流受限大多可逆;充血性心力衰竭:听诊肺基底部可闻细音,胸部X线片示心脏扩大、肺水肿,肺功能测定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而非气流受限);支气管扩张:症见大量脓痰,常伴有细菌感染,粗湿音、杵状指,X线胸片或CT示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应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及急性传染病相鉴别:⑴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也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等,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检查无异常发现;⑵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可在数分钟内突然发生,亦可在数分钟至2小时内症状消失;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出多量清水样鼻涕;发作与气温突变或接触周围环境中的变应原有关;鼻腔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⑶流行性感冒可由上呼吸道感染变现,但

具有下列特点:①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②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高热、全省酸痛和眼结膜炎;③鼻咽部炎症症状和体征较轻;④致病原示流感病毒,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经过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检查、核酸或病毒分离等可明确诊断。⑷急性传染病: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易与本病混淆。对于在上述传染病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可确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肺部感染可与肺结核等鉴别,两者均可表现发热、咳嗽、咯痰等症,前者多由于感染外界细菌、病毒、真菌出现,后者多由感染结核杆菌所致。前者可出现高热,可呈持续性发热,后者多见间断低热,痰培养、痰涂片、胸片、PPD实验等可供鉴别。

肺部占位

当鉴别以下疾病:⑴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桶状胸和消瘦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肺癌肿块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切迹。癌组织坏死液化后,可以形成偏心厚壁空洞。多次痰脱落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是鉴别的重要方法。⑵呼吸道内异物:有吸入异物后突然剧烈呛咳的病史,并出现持久的哮喘样呼吸困难,并随体位变换时加重或减轻。但因异物多数阻塞在气管或较大气管,因此表现以吸气困难为主,而哮喘则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异物如在一侧气管内,喘鸣音及其它体征仅限于患侧,有时尚可听到特殊拍击音,与哮喘病体征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同。经X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不但可明确诊断,还可取出异物。⑶肺部感染:起病急,病程短,经治疗后阴影可完全吸收;⑷肺结核很少急性起,常有低热、咯血,病生化检查可资鉴别,经抗痨治疗后阴影可吸收;⑸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时肺功能表现为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早期虽有呼吸困难,但X线胸片可能基本正常,或呈磨砂玻璃样变化,隐约可见小结节影;中后期可见两中下肺野弥漫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病变渐向上肺部发展,呈蜂窝肺。随着间质纤维化加重,肺体积逐渐缩小。⑹肺梗死咳嗽不剧烈,常有咳血,常可找到栓子来源,病生化及影像学可资鉴别。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多见于老年人,有相似之处,且常两病共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表现,若有左心衰竭的发作史,原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则更有助于鉴别,体检、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厚为主的征象,可资鉴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反复加重,肺动脉高压,影响右心功能,临床常可见右心衰竭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鉴别比较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和有关的心、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患者两病同时存在。

消化系统

消化道出血

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多见肝硬化患者,有时可因不慎服用较硬食物,导致出

血,黑便,重时呕血,甚则意识丧失,查体可见肝硬化体征,腹水、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脏器及血管超声、CT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肠梗阻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穿孔:多由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迅速蔓延全腹,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腹肌高度紧张,可呈“板样腹”,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胰腺炎:多于饮酒或暴饮暴食后发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腹膜炎体征明显,血、尿淀粉酶显著升高。

3.胆石症、急性胆囊炎:疼痛多位于右上腹,以发作性绞痛为主,Murphy征阳性。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等。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检查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取粘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

本病当与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相鉴别。急性细菌性腹泻查便常规有急性细菌感染,如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等;抗菌药治疗有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大致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而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肿瘤化疗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间可致腹泻,经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后有时可复发。

慢性腹泻

常见病因有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有以下特点中至少两项: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同时可见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异常。该患者病程持续半年以上,反复出现肠鸣腹泻,行肠镜检查已除外器质性病变,可以诊断为本病。

慢性腹泻

鉴别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可见于菌痢、伤寒、胃肠炎等,后者当需考虑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占位等胃肠道病本身疾患,也要考虑糖尿病性胃肠病变、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因素。必要时行肠镜检查。

胃脘部胀满疼痛

常见于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疾病:前者病程较长,多有饮食不节史,常伴胃脘疼痛、腹胀、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后者症状较重,特点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与饮食有关。胃溃疡疼痛多出现于饭后1-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多出现于饭后3-4小时及夜间空腹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

胃痛

多见于消化道疾患,但不除外肝胆系疾病,也可见于胰腺疾病,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肿瘤引起的疼痛,患者已行胃镜检查,诊断明确。

急性胰腺炎

应与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及心肌梗死相鉴别:患者无溃疡病史,故溃疡不考虑;患者Murphy征(-),右上腹疼痛不明

便秘

常以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前者常见的如肿瘤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炎症性肠病、肠扭转、局部缺血、肛瘘、肛裂、痔疮等。还有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亦可导致便秘,如糖尿病卟啉病使胃肠神经功能和平滑肌损害,甲旁亢因高钙血症致肠神经应激性减退,甲减、低钾血症使肠平滑肌张力缺乏;此外也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如脑或脊髓肿瘤、腰椎间盘疾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疾病等。功能性便秘可以分为以下几型: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合并或混合型。本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较短,应做肠镜明确诊断,查肿瘤标志物不除外肿瘤引起。

呕吐

胰腺炎、胆囊炎、肠梗阻、慢性胃炎、食管胃内占位性病变、高血压、糖尿病酮症等均可引起呕吐。但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来院就诊查血压亦无升高,可基本除外高血压引起的呕吐。患者既往进食正常,无发噎感,无进行性加重的体征。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故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较小。患者发病前和发病时均未见腹痛,考虑胰腺炎和胆囊炎可能性较小。患者排便正常,并有排气。腹部体征不明显。肠梗阻可能性亦较小。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近期换药控制血糖,应考虑存在糖尿病酮症的可能。患者呕吐前见头晕、恶心。颈椎片示:颈椎病。存在颈椎病引起的呕吐可能。故患者应行尿常规、B超、胃镜等检查来最终确诊所患疾病。

肝硬化

可由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血吸虫病、肝内外胆汁淤积、遗传代谢疾病、循环障碍、药物毒物等引起,患者无血吸虫病史及长期药物毒物接触史故可排除血吸虫病及药物毒物引起肝硬化;患者无慢性心功能不全,肝颈静脉回流证阴性故可排除循环障碍引起;患者无家族遗传史,故可排除遗传代谢疾病引起;患者无乙肝病史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但患者既往上腹部MRI提示肝左叶内侧段近肝门占位病变,故肝脏肿瘤性质待查,须进一步明确诊断。

腹痛

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1急性胃肠炎:多有饮食不节史,以上腹部、脐周为主,常阵发性,伴恶心呕吐、腹泻,可有上腹部、脐周压痛。2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中上腹为主,多为空腹时隐痛,进食或服抑酸药可缓解,钡餐和内镜可明确诊断。3急性阑尾炎:本病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隐痛,逐步加剧,麦氏点压痛明显,血象升高。4胆囊炎、胆结石:此病好发于中老年妇女,以右上腹痛为特点,可向右肩及肩胛部放射,莫非氏征+。5急性胰腺炎:

多饱餐后突然发作,中上腹持续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淀粉酶明显升高可以明确诊断。6肠梗阻:疼痛多在脐周,持续性绞痛,伴呕吐与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X线平片可见肠腔积气,并有多数液平时肠梗阻诊断可确立。7急性腹膜炎:发病突然,持续性剧痛,涉及全腹,全腹压痛、反跳痛、有肌紧张,结合病史特点,可明确发病原因。8输尿管结石:常突然发生,多在左或右侧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可伴血尿,肾盂静脉造影可明确诊断。9心肌梗塞:中老年人,如梗塞部位在膈面,常有中上腹疼痛,可向左肩放射,但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可明确诊断。本患者老年男性,起病突然,病程较长,经外科住院治疗尚未明确诊断,考虑肠炎、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肿瘤待除外,需择期CTA检查,必要时胃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免疫系统

关节炎

1.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对称性小关节炎,手关节受累,晨僵,晚期可出现关节破坏和畸形,RF阳性,X线提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模糊。

2.脊柱关节病:脊柱关节受累,骶髂关节炎,慢性炎性腰背痛,可出现外周关节炎和附着点炎,HLA-B27多阳性,RF阴性。

3.反应性关节炎:多有前驱感染表现,如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继而出现多发关节炎。

4.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尿酸沉积所致急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多见于男性,好发于双足跖趾关节,多有血尿酸增高史,既往高嘌呤饮食史。

5.神经源性肌病:重症肌无力:表现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运动后加重,眼睑下垂,肌酶一般正常,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特征,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但无肌痛,假性肌肥大,病情进展缓慢,无颈肌和吞咽肌受累,常有家族史。

6.风湿性多肌痛:近端肌肉关节僵痛,以肩胛及臀部肌肉压痛为著,除血沉增快外,无肌酶、肌电图、肌活检异常,短期、小或中等激素可有戏剧性效果。

7.感染性肌病: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流行性胸肌病,流行性斜肩,流感后肌痛等,与细菌感染相关的气性坏疽,破伤风,

8.肠病性关节炎:有炎性肠病史,骶髂关节以单侧病变多见。

9.莱特尔综合征:表现为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可有银屑病样皮损,溢脓性皮肤角化病为一特征性表现。

10.瑞特综合征:可有眼、生殖器及皮肤病变,口腔溃疡少见,可有骶髂关节炎,针刺反应(-),HLA-B27(-)

11.白塞氏病:口腔、眼、生殖器、甚至肠粘膜、心脏瓣膜溃疡,针刺反应(+)。

硬皮病

1.硬肿病:常出现于四肢、面、颈、肩、躯干,极少侵犯双手双足。表皮与真皮明显增厚,常在咽部细菌感染后出现皮肤发硬增厚肿胀,没有凹陷性水肿,皮肤损害无明显界限,无雷诺现象,不侵害内脏,预后良好。

2.局限性硬皮病:其特征为界限清晰、线状或斑状的硬皮病,无系统性硬化症的典型血清学和内脏表现。此病多见于儿童、青年和女性。

3.嗜酸性筋膜炎:多在不习惯的剧烈运动后发病,尤多见于青年男性,本病特征为上下肢突然出现肿胀、压痛,肌肉样硬结。面部、手足一般不受累。无雷诺现

象和内脏受累。抗核抗体阴性,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症状的重叠,且血清中有高效价的抗核抗体和抗U1RNP抗体。雷诺现象、腊肠指是本病常见症状,又逐渐转化为系统性硬化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可能。

5.其他:化学物、毒物所致硬皮样综合征,有食用或接触化学物、毒物的病史,因为毒性反应常不牵涉到免疫机制紊乱,故其临床症状不像典型的系统性硬化,且无自身抗体。

脊柱关节病

脊柱关节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及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有炎性腰背痛,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受累,常见外周单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有典型红斑鳞屑疹,肠病性关节炎有炎性肠病史,后两者多为单侧骶髂关节病变。

内分泌系统

血糖升高

见于糖尿病、甲亢、胰腺外分泌疾病、肝胆疾病、内分泌肿瘤、应激状态、使用激素、利尿剂、化疗药物等情况。该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现血糖水平已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为初发糖尿病,现在需重点排查血糖升高原因及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

2型糖尿病应与1型糖尿病进行鉴别,前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肥胖着多见,胰岛素抵抗是其病理特点,GAD、ICA多为阴性,与高血压、高血脂及肥胖等密切相关;后者则多见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是其病理特点,GAD、ICA多为阳性,治疗需依赖胰岛素

糖尿病足

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干性坏疽是下肢血管阻塞致供血障碍,组织坏死;湿性坏疽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致感觉障碍,而血供良好;混合性坏疽是上述两种情况并存。

甲状腺毒症

甲状腺毒症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由于甲状腺本身功能亢进,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导致的甲状腺毒症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炎症(如亚甲炎、安静型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破坏,滤泡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过量进入循环引起的甲状腺毒症称为破坏性甲状腺毒症,该症的甲状腺功能不亢进。引起甲亢等病因包括:Graves病、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甲状腺自主性高功能腺瘤、碘甲亢、垂体性甲亢、绒毛膜促性腺素相关性甲亢,其中Graves病最多见,占所有甲亢的85%左右。还有桥本氏病可以有暂时性甲状腺毒症表现。甲状腺功能、TPOAB、TGAB、TRAB、甲状腺摄碘率等检查可助鉴别诊断。

甲减

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三发性,原发性甲减病灶在甲状腺本身,主要原因有:1.甲状腺组织缺失或被破坏,如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或放射线治疗后;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Graves 病晚期;4.抗甲状腺药物过量;5.也可见于碘摄入不足或过多、碳酸锂等药物诱发、先天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结核、甲状腺淀粉样变等;继发性甲减病灶在脑垂体,常因肿瘤、手术、放疗或产后垂体坏死引起;三发性甲减较罕见,可见于下丘脑肿瘤、肉芽肿、慢性炎症或放疗引起。

低钠血症

大致可以分为低血容量性、正常血容量性、高容量性。低血容量性系经肾或肾外途径丢失大量液体所致,且钠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又称为缺钠性低钠血症或低渗性失水,经肾丢失,可见于应用利尿剂、醛固酮减少症;经肾外丢失者,多经肠道或皮肤丢钠,可见于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正常血容量性,系水排泄明显减少,引起水潴留,体液容量正常或轻度增多但非水肿性疾病,体内总钠含量可不减少,可见于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多、大量补充水或低钠溶液、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高容量性,体液容量和钠含量均增多,可见于水肿性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等;严重钾缺乏时,可加重低钠血症。

水肿

可分为心源性、肾性、肝性、营养不良性,又可见于深静脉血栓、甲状腺疾病、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钙离子拮抗剂、激素等情形。该患者双下肢肿胀,皮温高,兼有水肿,粗细不等,间歇性跛行,结合病史及既往血管B 超,考虑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大,不除外低蛋白血症因素。

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首先根据发病顺序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二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很多,目前我国对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尚很不够,因而诊断率不高。常见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一般病史在10~15年才有肾损害表现。当出现肾病综合征时,几乎都合并有视网膜病变,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因此对没有视网膜病变而病程又短于10年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作肾活检,以明确诊断,对决定治疗有意义。

(2)肾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淀粉样性病因不明,约有1/4的病例肾受到侵犯。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发生于某些慢性疾病,肾脏常受到侵犯(约占3/4的病例)。多发性骨髓瘤最常合并淀粉样变性,有1/3的病例发生肾损害。肾淀粉样变性的早期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逐渐发展为肾病综合征,最后死于肾功能衰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有舌、心脏、消化道改变;肝、脾、骨髓也常受累。最终诊断需肾穿刺活检。

(3)狼疮性肾炎 多见于年轻女性,伴有多系统病变,特别是发烧、关节炎、皮疹、血沉显著增快,贫血、血小板减少及γ球蛋白明显增高,血清免疫学检查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如ANA 、抗ds-DNA 抗体,抗Sm 抗体等),补体测定可见C 4、C lq 与 C 3一致显著下降。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IgG 、IgM 、IgA 、C lq 、C 3全阳性,呈"

满堂亮",广泛沉着于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

(4)过敏性紫癜肾炎 多发生在6~7岁以上儿童。可有上感或食物、药物过

敏因素。特征性过敏性紫癜,.关节及胃肠道症状都可帮助诊断。在不典型的病例,特别是成年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及细致的临床观察,努力发现肾外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5)乙肝相关性肾炎大部分病人呈膜性肾病,病理呈典型膜性肾病者应考虑本病,病毒血清检查证实有乙肝病毒感染依据,肾脏组织免疫病理检查发现乙肝病毒抗原成分可确诊。

该患者无其他慢性病史,可排除以上继发的可能,故考虑为原发可能较大。

慢性肾小球肾炎

常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可有较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有时与慢性肾炎很难鉴别。前者多见于女性,多有泌尿系感染史。肾功能的损害多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可有高氯性酸中毒,低磷性肾性骨病,而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较轻,且进展很慢。静脉肾盂造影,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有助于诊断。

(2)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肾炎多发生在青壮年,高血压继发肾损害发生在中年以上病人。病史非常重要。是高血压在先,还是蛋白尿在先,对鉴别诊断起主要作用。在高血压继发肾脏损害者,尿蛋白的量常较少,罕见有持续性血尿和红细胞管型,而肾功能的损害相形之下较严重。肾穿刺常有助于鉴别,有人发现20%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者,经肾穿刺确诊为慢性肾炎。

(3)红斑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肾的组织学改变均可与慢性肾炎相似。不过红斑狼疮在女性好发,且为一系统性疾病,可伴有发烧、皮疹、关节炎等。血细胞下降,免疫球蛋白增加,并有狼疮细胞和抗核抗体。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肾脏组织学检查可见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着于肾小球各部位。复合物中IgG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

(4)其他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痛风肾,多发性骨髓瘤等,都可继发肾脏损害,其表现可与慢性肾炎相似,但这些疾病有肾损害表现外均有原发病的症状,只要详询病史,细心检查,是可以鉴别的。

糖尿病肾病。本病可同下列疾病相鉴别:

(1)坏死性肾乳头炎本病临床鉴别比较困难,常继发于严重的泌尿系感染及血管病变引起的肾乳头供血障碍。早期临床可见坏死肾乳头脱落或伴有肾绞痛、血尿,严重者常有脓毒血症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糖尿病肾病一般以蛋白尿为主,极少有镜下血尿和脓尿,检查可加以鉴别。

(2)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性肾病本病与糖尿病并存者约占20%,但从该患者的病史、年龄看,可以除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性肾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

需进一步鉴别引起慢性肾衰的各种原发病。因为不同的原发病,其治疗、预后都可能不同。需经考虑的慢性肾脏疾病很多,常有慢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高血压性肾动脉硬化、先天性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梗阻性肾脏病、糖尿病性肾病、镇痛药肾病、肾结核、痛风性肾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本患者起病隐匿,双肾缩小,有夜尿多,尿比重降低,血中碳酸氢盐降低的表现,表示有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障碍,尿检中无血尿及蛋白尿,可排除肾小球肾炎的可能,

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慢性病史,可排除其他慢性病继发的肾损害,加之长期、较大量口服磺胺、甲硝唑等抗生素,考虑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大。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患者既往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病史明确,肾穿刺明确诊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诊断较为明确。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是基于:①有反流症状;②内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③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如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I临床诊断:内镜检查如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本病诊断可成立。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如证实有食管过度酸反流,诊断成立。由于24小时食管pH 监测需要一定仪器设备且为侵人性检查,常难于在临床常规应用。因此,临床上对疑诊为本病而内镜检查阴性患者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作试验性治疗(如奥美拉唑每次20rag,每天2次,连用7~14天),如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对症状不典型患者,常需结合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和试验性治疗进行

综合分析来作出诊断。

虽然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其特点,临床上仍应与其他病因的食管病变(如真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食管癌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等相鉴别。胸痛为主要表现者,应与心源性胸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痛进行鉴别。还应注意与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烧心、功能性胸痛、功能性消化不良作鉴别。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凡年龄在50岁以上(高发区在40岁以上),出现进食后胸骨后停滞感或咽下困难者,应及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症状分析和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一般无困难。

鉴别诊断包括:

(一)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由于食管神经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病程较长,多无进行性消瘦。X线吞钡检查见贲门梗阻呈漏斗或鸟嘴状,边缘光滑,食管下段明显扩张,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口服、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5~10mg可使贲门弛缓,钡剂随即通过。

(二)胃食管反流病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病症。表现为烧心、吞咽性疼痛或吞咽困难。内镜检查可有黏膜炎症,糜烂或溃疡,但无肿瘤证据。

(三)食管良性狭窄

一般由腐蚀性或反流性食管炎所致,也可因长期留置胃管、食管手术或食管胃手术引起。X线吞钡可见食管狭窄、黏膜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过渡、边缘整齐、无钡影残缺征。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四)其他

尚需与食管平滑肌瘤、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纵隔肿瘤、食管周围淋巴结肿大、左心房明显增大、主动脉瘤外压食管造成狭窄而产生的吞咽困难相鉴别。癔球症患者多为女性,时有咽部球样异物感,进食时消失,常有精神因素诱

发,无器质性食管病变。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重症多形红斑 1.药疹:明确用药史,可以是两周或20天以内的,可以是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麻疹型,猩红热型,紫癜型等,瘙痒比较明显,皮疹颜色鲜红。严重者可累及粘膜:眼,口腔,唇,外阴等。该患者发疹前无用药史,可排除。 2.多形红斑:皮疹常见于四肢末端,初发为边界清楚红色斑疹,后变为隆起水肿性丘疹,周边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癜,虹膜现象明显,多对称分布的。根据皮疹特点暂不考虑 3.重症多形红斑:皮损可为红色斑疹、水疱等。如病情严重,可累及粘膜处。一般发病诱发因素与用药无关。故暂排除。 4.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为多形性,有痒性风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多数发疹之前有肿瘤表现。DIF有组织病理改变,IIF可阳性。必要时查病理、DIF 等以进一步排除。 5大疱性类天疱疮:此病好发于老年人。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红斑、水疱但呢个。部分病人见口腔溃疡。IIF可提示抗基底膜待抗体,DIF示疱周正常皮肤基底膜带处C3、IgG免疫反应物沉积。目前依据不足。必要时入院后查病理活检、DIF等进一步排除。 1.荨麻疹性血管炎:反复发生风团伴瘙痒,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损处可见暗红色斑疹,部分伴有疼痛,关节肿胀 2.环状红斑:多见于中青年皮疹呈环形或融合,成多形水肿性红斑:因新旧损害重叠可呈现靶样,边缘隆起如缇状,其内缘附少量鳞屑:好发于臀、股及小腿:微痒:病程慢性复发性,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以真皮炎症反应性血管扩张充血的细胞润浸润为病理基础。该患者病理结果不考虑该病。 3.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红斑型,环状红斑型初为水肿性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的斑块,表面平滑或有少许鳞屑,消退后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损害好发于面、手、前臂、上胸等曝光部位。常有敏感的光敏感现象,血清抗Ro及抗体La及ANA阳性,皮损DIF阳性,血细胞减少,血沉增快。该患者皮疹。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青年女性,主因“全身起疹3个月,加重半月”入院。查体有双颊部水肿性红斑,四肢、耳后暗紫红色斑疹。病程中有雷诺氏现象,有关节疼痛,有脱发、乏力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抗核抗体阳性(1:100000),白细胞下降(3.00x10^9/L),C3、C4下降,已达到SLE诊断标准,故SLE诊断明确。 2.扁平苔藓:原发损害为紫红色、扁平的多角形丘疹,初起针尖大小,后逐渐扩大至0.5-1.0cm,表面有蜡样薄膜及细的白色条纹(Wickham纹),好发于四肢曲面,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本病瘙痒明显,常累及黏膜,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本例患者双手臂外侧有暗紫红色斑疹,但是表面未见Wickham纹,且病史和相关检查不支持,暂不考虑。 3.皮肌炎:亦可有与SLE类似皮损,但其典型皮损为上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Gottron 丘疹等,可扩展至颈部V字区、肩胛部,常伴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实验室提示肌酶上升,肌电图示肌源性变化,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但有乳酸脱氢酶偏高(311U/L),建议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 1.皮肌炎:主要皮疹表现为双上眼睑暗紫红水肿性斑疹,可扩展至颈部V字区、肩胛部,亦可有与SLE类似皮损,但有肌无力、肌酶上升、肌电图表现,若无肌肉症状,SLE相关抗体可鉴别,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可进一步肌电图检查以排除。 2.CAD:多为中老年男性,主要在曝光部位,呈皮炎湿疹样或浸润性丘疹和斑块,偶为红皮病,皮损持久,反复发作,光试验大多对UVB敏感,光斑贴可能阳性,无SLE相关抗体,

西医鉴别诊断最新版本

西医鉴别诊断: 脑病1 常在活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升高时发病,起病急,多有意识障碍,常伴头痛、呕吐、偏瘫等,病情较重,预后不佳。而脑梗塞则因脑血管堵塞造成相应供血区域血流中断,脑组织不同程度坏死所致,静态时发病者较多,多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症状相对为轻。二者通过头CT可明确鉴别:前者表现为高密度病灶,后者表现为低密度病灶。 2CT或MRI检查上均可见明显的小低密度灶或异常信号,但前者多发于50岁以上病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症状较轻,神经体征有明显的孤立性,预后较好;而后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缓慢,可有多次的反复发作病史,神经体征表现为多灶性,预后不佳。可兹鉴别。 3 平衡三联病损造成,自觉有旋转感或身体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假性眩晕为平衡三联的大脑皮质中枢病变或受累所致,自觉症状较轻,无旋转感,不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4 属真性眩晕,前者是由于前庭神经核以上的平衡三联系统病变所致,症状较轻,常可忍受,时间持续,无恶心呕吐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查体可有眼震。后者病变在前庭神经核以下,起病急,呈发作性,程度重,持续时间短,表现为显著的运动错觉,即旋转感,行走中偏斜或倾倒,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有眼震,且程度与眩晕程度一致。常见于美尼尔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5 久的精神刺激所致,患者并无智力障碍;而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以智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可鉴别。 6

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侧索、后索和周围神经,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气病,有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多有乏力、舌炎、腹泻等贫血表现。发病早期维生素B12治疗有效。而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起病较急,中枢神经白质内有2个以上病灶损害的客观体征,且病程中常有复发、缓解的交替出现,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激素治疗有效。 7、眩晕按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的眩晕主要分为:(1)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前庭器官病变,即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末出内听道)病变引起。见于迷路央、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病3等。表现为:①眩晕:突然发生.为剧烈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晃感,每次持续时间短(数十分、数小时、数天),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加重,闭目后不减轻;②眼球震颤: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地短促地来回摆动,习惯上将快相方向作为眼震方向;周围性眩晕时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眼震幅度细小与眩晕程度一致,多为水平性眼震或水平加旋转性,绝无垂直性,眼震快相向健侧或慢相向病灶侧(破坏性病变),向健侧注视时眼震加重;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站立不稳;④自主神经症状:如严重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⑤常伴有明显的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而无脑部功能损害的表现。(2)中枢性眩晕(亦称假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肿瘤,颅内高压症,听神经瘤和癫痫等。表现为:①眩晕:程度较周围性轻,性质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闭目后可减轻,持续时间长,可达致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②眼球震颤:粗大,持续存在,与眩晕程度不一致;其眼震快相向健侧(小脑例外),或眼震方向不一致的;③平衡衡障碍:表现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站立不稳;④自主神经症状:不如周围性明显无明显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但有脑功能损害表现,如头痛、颅高压、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

皮肤病2(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2(考试复习资料) 1.表皮复层扁平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构成。 2.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3. 表皮黑素单元 epidermal melanin unit: 1个黑素细胞可以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4. 表皮通过时间: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d,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d,共约28d,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更替时间。 5. 桥粒: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半桥粒: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有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包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桥粒 6. 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为一条 1 / 21

0.5-1.0um 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浸染法可染成黑色。 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基底膜带,电镜下基底膜带由包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构成。 7. 皮肤的功能: 1,皮肤的屏障功能: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具有吸收功能,经皮吸收是皮肤外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3,皮肤的感觉功能。 感觉分两类: 单一感觉: 触觉、压觉、冷觉、热觉。 复合感觉: 不同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经大脑分析形成光滑坚硬、柔软。 瘙痒: 是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特殊感觉,是皮肤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 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

鉴别诊断模板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中年以后起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血清中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踩棉花感,需考虑该病,但患者无明显锥体束损害体征,可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必要时试验性治疗明确。 2、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伴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可进一步查颈椎MRI排除。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鉴别,该患者无根痛,但有感觉平面,颈椎MRI发现颈髓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4、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椎体束征等,与患者不符合,可排除。 5、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症状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患者体检体征少,有右上肢腱反射增强,故不考虑。 6、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有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与患者表现不符合,故不考虑。 7、脊髓痨:见于梅毒感染后15-20年,起病隐袭,表现为脊髓症状,如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等,患者既往查梅毒相关指标阴性可排除该诊断。 脑梗死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急性起病,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该患者不符。 2、脑栓塞: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缺血灶,该患者无明确栓子来源,起病相对较慢,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 3、颅内血管畸形: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脑血管畸形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可出现运动、意识、语言及感觉障碍等,TCD、CTA及DSA 检查可明确。 4、脑动脉炎:免疫系统异常或遗传因素等可导致颅内动脉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局部疼痛、血管杂音、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血沉增快,DSA检查可见血管狭窄,激素治疗有效,与该患者不符,予以排除; 5、低血糖脑病:多急性起病,发病时有心慌、全身乏力、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时意识模糊,使用高糖后症状好转,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需考虑低血糖脑病可能。但入院时测血糖不低可排除。 6、颅内转移瘤:起病隐匿,有颅内压迫症状,可伴恶心、呕吐等。头颅CT未发现占位,故不考虑。 7、瘤卒中:颅内占位破裂出血或缺血坏死可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大面积缺血坏死的占位效应可不明显,临床可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该患者高龄,头颅MRI提示混杂密度影需考虑。多起病缓慢,有肿瘤缓慢生长引起的压迫症状,影像学上病灶分布不符合血管分布区,增强可见强化。该患者急性起病,既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灶符合右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故不考虑该诊断。 8、瘤卒中:颅内肿瘤,尤其是转移性肿瘤亦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

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看图识皮肤病四种

看图识四病 麻风疣状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副肿瘤类天疱疮 躯干部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 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一、病史 患者女 62岁。 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阴性 二、诊断 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 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 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3.神经功能检查: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见右图。

左手背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 一、病史 患者男,61岁 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曾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先后口服伊曲康唑、10%碘化钾、特比萘芬等,均无明显效果。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食欲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9年,1996年患脑血栓,发现糖尿病1个月。否认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手背9cm×10cm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上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覆盖黄色痂,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6.14mmol/L,胸片正常,皮损脓液培养、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多次阴性。组织匀浆革兰染色未见细菌、抗酸染色阴性、培养无细菌生长、无结核菌生长。PPD试验阳性。 PCR扩增病损组织分枝杆菌16S rRNA基因,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030bp相符, 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IS6110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23bp相符,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 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有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PAS染色阴性。 二、诊断 诊断: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患者,慢性病程,有外伤史; 2.皮损特点:以疣状增生斑块为主; 3.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4.PPD试验阳性;

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头皮血肿的鉴别诊断 1、头皮肿胀:一般无外伤史,且触痛不明显。 2、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有外伤史,CT及X线拍片有明显的骨折线。 颅内血肿(外伤性)的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1、脑挫裂伤: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局灶症状伤后立即出现,CT扫描可见点状出血及血肿带。 2、脑血管病出血:常有脑血管病史或高血压史,局灶性症状较常出现,CT扫描出现较为特殊的脑池内积血和某支供血血管区出血,DSA检查可确诊。 3、脑肿瘤内出血:出血前常有颅内增高症状或局灶症状。CT、MRI扫描动态观察待血肿吸收后,瘤灶仍存在。 脑震荡的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头伤后昏迷时间多超过半小时,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脉搏和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清醒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和定向力障碍,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脑膜刺激症状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 2、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3、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4、脑胶质瘤:有癫痫,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性质。 脑挫裂伤的鉴别诊断: 1、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

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2、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3、脑胶质瘤:有癫痫病史,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外伤性颅内血肿:即使有头部外伤的体征和病史,也要查明脑外伤和脑出血的发病先后和因果关系。 2、脑内肿瘤出血:中风前已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 3、脑梗死:发病于安静、休息状态中者较多,发病后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定位体征明显,而没有或少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1、三叉神经炎:可因流感、下颌窦炎、骨髓炎、糖尿病等引起。头痛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头痛加剧。检查三叉神经区感觉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2、舌咽神经痛:较少见,多见于年轻妇女。头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桃体、眼部及外耳道等处,常在进食、吞咽、谈话时发作,扁桃体常有压痛,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喷涂于咽部及舌根部即可止痛。 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 1、胸部软组织挫伤:病人胸痛的程度与呼吸深浅、咳嗽的关系不很密切,胸廓挤压试验可为阴性或可疑,X线胸片阴性。 2、肝脾裂伤:通常有明显的失血和上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

西医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西医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1、疱疹样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多形性皮疹的皮肤病,以水疱最为突出,无明显的过敏原因;本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病起缓急不一,瘙痒显。损害为多形性,开始为红斑,在其基础上出现丘疹、风团、水疱等,而以水疱最为突出。偶亦可见大疱。水疱自绿豆至葡萄大小,排列成群、环形或不规则形,疱壁紧张,不易擦破,棘细胞松解症阴性。水疱抓破后即成剥蚀面,愈后常有色素沉着。长期搔抓可使皮损湿疹化或苔癣化。皮损常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膝、肘、臀,亦可累及腋、肩、躯干、头皮等处,口腔粘膜罕见。诊断要点是全身情况良好,多形性皮损以簇集性水疱为突出,分布于四肢伸侧;剧烈而持久的瘙痒;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本病应与大疱性多形性红斑鉴别,后者亦多为多形性损害,但常有特征性的靶样红斑及大疱,皮损分布呈泛发性,粘膜常受侵犯,瘙痒不是特征。病程一般在2月左右,愈后无疤痕。 2、急性蜂窝织炎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限不清,并可化脓坏死。多发生于下肢、面部、外阴等处。患处皮肤红肿、灼热、坚实、表面紧张,扩展迅速,边界不清,可有大疱形成。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时形成脓肿、出血及坏死。主觉疼痛。全身症状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等。硬结性蜂窝组织炎好发于下肢,常围绕踝上部,有时见于颈部、腹部或上肢。损害是板样硬化,暗红色并有色素沉着。久之有皮肤萎缩。 3、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接触致病物史,发病部位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比较清楚,去除病因后即迅速痊愈。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所发生的浅在性炎症,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本病应与湿疹相鉴别。湿疹的原因复杂,不易发现,皮疹呈多种疹形,境界不明显,常全身泛发或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慢性化。 下肢湿疹呈对称性,局部无静脉曲张的表现,也无下肢水肿。 4、淤积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早期症状主要是小腿下三分之一轻度水肿,以后踝部和胫前可出现凹陷性水肿,胫前内侧常有红斑和褐色素沉着,局部搔抓继发改变,有糜烂渗出结痂的皮肤病。 5、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点为多种疹形的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较剧,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慢性化。本病的表现有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鳞屑及苔癣样变等,常同时有多种形态的发疹。 急性湿疹:先在皮肤上出现弥漫性红斑及小丘疹,若发生在皮肤松弛部分,可伴有局部水肿,病变较快发展为小水疱,由于搔抓可形成点状渗出或浅在糜烂面,病变中心部症状多较重,易融合成片及渗液,边缘部炎症较轻,可见散在的小丘疹或丘疱疹。好转时皮损干燥结痂、潮红及肿胀消退。自觉症状可有灼热及瘙痒感,急性湿疹的渗出面继发感染时,皮损往往潮红,分泌物呈黄稠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亚急性湿疹:皮疹主要是小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痂或落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红、水疱及渗出等明显消退所形成。 慢性湿疹:皮损多呈局限性,有浸润、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病变中心部常有搔痕、血痂及点状渗出等,周围可见散在的小丘疹。伴有皲裂。 诊断:湿疹呈多形性发疹,分布常对称,有瘙痒,易渗出,常慢性发复发作,

皮肤病重点剖析

皮肤病重点 一、皮肤的结构解剖和分层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1、解剖: 皮肤真皮层: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 表皮:复层鳞状上皮 1、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分化过程可产生角蛋白 分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 3、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 4、麦克尔细胞 二、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屏障】:物理损伤性防护、化学刺激性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的丢失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介质代谢 三、斑疹、丘疹、水泡、糜烂的皮损特点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诊;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水泡: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 四、抗组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抗组胺: 1、药理作用: 2、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 1、药理作用: 2、适应症:变应性皮病(药疹、多形红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严重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脑病三维持:维持血气、血糖、组织器官灌流及心率,维持能量供给; 2.脑病早期限液量,保静,保暖;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4.给予CTP10mg/天,疗程7-10天改善脑细胞代谢; 5.对症治疗:特福猛50-100mg/kg,实予100mg,q12h静点抗感染; 能量合剂改善细胞代谢; 给予光疗,监测血胆红素水平; 6.给予新生儿抚触早期干预 请上级医师指导诊疗 .维生素K1预防出血. .合理喂养:洗胃过程顺利后予早产奶开奶喂养,及时补液补充生理需要量,保证每日热卡摄 入. 2.新生儿暖台保暖保静,监测体温,血压,体重,呼吸,血糖,每日出入量,注意有无呼吸暂停等情 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新生儿抚触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3.能量合剂静点调节细胞代谢 4.目前患儿血CRP略高,但是患儿为双胎,反应尚可,无明显感染中毒表现,不除外生产刺激 暂时性升高的可能,进一步寻找感染病灶,予头孢二代头孢孟多50-100mg/kg实予每次100mg, 每12小时一次静点防治感染. 5.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如CRP,血常规,超声心动,头颅CT,头颅B超等协诊重要脏器情况. 6.向家长交代病情:目前患儿为早产儿(适于胎龄儿),双胎A,早产儿有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胃 食管反流等情况,随时可危及生命,交叉感染不能完全避免,费用较贵,住院时间较长,家长表示 理解并支持治疗.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主诉:呼吸促8小时。 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7小时(即生后1小时)出现呼吸促,偶吐沫,无青紫,呻吟样呼吸困难等表现,外院曾给吸氧治疗,无明显好转。即转来我院。于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61%,淋巴43%,血红蛋白123g/L.网织红0.67%,血型“O”"“”,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小斑片状阴影,右肺可见水平叶间裂。以收入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反应稍弱,无哭声尖直及抽搐,未开奶,生后2小时排尿,排胎便,量正常。 诊断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羊水吸入性)任何原因导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由于低氧血症刺激胎儿呼吸中枢,出现喘息样呼吸,羊水被吸入呼吸道,很快被毛细血管吸收,羊水中的皮脂和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在肺泡内可引起化学性和机械性的刺激而发生弥漫性肺炎。该患儿母亲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患儿有可疑缺氧史,且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入院后查体呼吸促,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结合胸片两肺内带可见小斑片状阴影,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诊断成立。结合羊水清亮,考虑为羊水吸入性,待入院后观察呼吸系统表现及监测胸片进一步协助诊断。 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 该患儿有呼吸系统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偏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其母有胎膜早破史,应注意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但患儿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表现及宫内感染的其他器官受累表现(如小头畸形,黄疸,肝脾肿大等)故目前暂不考虑,待入院后观察病情,查血CRP, TORCH等协助除外。

神经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总表

体格检查 T:..?C,P:..次/分,R:..次/分,:; 意识清晰,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形如常;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对称存在;耳廓无异常,外耳道无流脓;鼻翼无扇动;唇无紫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等,两侧语颤无明显差异,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双肺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心尖搏动点,未扪及震颤,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未扪及异常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双眼球各向运动正常,视力尚可。双耳听力正常。双侧鼻唇沟无变浅,伸舌剧中,浅深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腱反射活跃。双侧征、征、征、征、征、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此处总结了眩晕的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多在48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可有或无颈椎病的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部分患者颈部的突然转动而诱发本病。 基底动脉偏头痛:患者有反复的脑干及小脑功能障碍,在基底动脉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眩晕、复视、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失明及焦虑不安,有些患者有意识丧失。脑血流的检查发现,在颞顶枕区常有缺血性改变。经颅多普勒可发现及血流速度持续增快。 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

医学鉴别诊断

1.肺栓塞: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气促,大面积栓塞示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可伴有血气 析异常,行肺动脉CTA可鉴别。 2.反流性食管炎:可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伴有返酸、嗳气等表现,行胃镜检查有助鉴别。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表现为黑朦、晕厥症状,可有短暂神经定位体征,多于24小时自动恢复,结合病史及脑血管检查可明确。 4.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悸伴胸闷,出现血流动力血障碍时可出现晕厥,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可以明确。 5.老年瓣膜退行性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伴有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超检查可鉴别。 6.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无明确病因,有心脏扩大,进而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可有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超可鉴别。 7.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反复阵发性心悸,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但该病发作时多为逐渐加重,逐渐缓解。心内电生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患者反复阵发性心悸,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鉴别。发作时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9.主动脉夹层:表现为胸背部痛,呈撕裂样痛,两侧肢体血压及脉搏多不对称,主动脉CTA 可资鉴别。 1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血压持续性增高,伴顽固性低血钾,周期性麻痹,抽血查电解质,醛固酮,B超、CT可资鉴别。 11.嗜铬细胞瘤:表现为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升高,血压升高时查儿茶酚胺,B超、CT可资鉴别。 12.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可靠方法。 13.消化性溃疡: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多为于中上腹,可偏右或偏左。部分患者无症状,而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胃镜检查可确诊。 14.心绞痛:患者有胸痛症状,呈压榨性,持续时间几分钟左右,休息后症状缓解,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可鉴别。 15.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长期吸烟病史、咳嗽、咳痰等症状,出现双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行心脏彩超及胸部CT等检查可鉴别。 1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女性,出现胸痛,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鉴别,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1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于中老人,有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呈逐渐性加重,可并发肺心病。查体:桶状胸,两肺可及干湿啰音。结合肺功能和胸部CT可以进一步明确。 18.急性支气管炎:急骤起病,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发热,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偶可闻及少许湿性罗音,胸片检查提示支气管纹理增粗,肺内未见实变渗出影,结合病史、胸片等可鉴别。 19.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出现头晕症状,应注意脑出血可能,入院后已行头颅CT 检查排除脑出血,故暂不考虑。 20.脑梗塞:患者反复出现头晕,且既往有脑梗塞病史,故应排除,择期可行头颅MRI检查排除。 21.肾性高血压:患者无泌尿系症状,查体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可行肾动脉彩超、肾功能,尿分析等鉴别。

医院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汇总.docx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汇总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 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 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 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 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 ??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 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 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 B 超及上腹部 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 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 B 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 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 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 X 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 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 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 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 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15、肠道肿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如伴肠道梗阻可出现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查体:病灶处可触及肿块,查腹部CT、肠镜等可辅助明确诊断。 16、胃癌:多见于老年患者,可有隐痛、绞痛、胀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表现, 胃镜检查可资鉴别 17、肝性脑病:一般有肝病病史,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可有扑翼样震颤,反 映肝功能的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及(或)血氨增高,脑电图异常。

鉴别诊断50518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 1.腰椎小关节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多呈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加剧,小关节处有固定的压痛点,可出现L5、S1神经根刺激症状或神经根损伤表现。CT可清晰的显示出小关节的狭窄、骨赘及变形,牵引、手法纠正效果明显。CT检查可鉴别。 2.腰背肌筋膜炎:多发生于颈肩腰背部,大多数患者有长期、持续在特殊姿势下工作的慢性损伤。本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明显痛点,疼痛程度不剧烈,特点为晨起重,日间轻,傍晚复重;劳累时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背肌牵伸试验(+)。 3.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20-30岁的高发,男性多见,多数患者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炎症为首发症状,为非对称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典型早期表现为腰骶部不适或疼痛、晨僵,臀部和腹股沟区酸痛,可向下肢放射,类似坐骨神经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缓解,夜间痛明显。“4”字试验(+),类风湿因子(—),血清HLA-B27(+)。患者还存在关节外表现,包括眼葡萄膜炎、结膜炎、肺上叶纤维化、心传导系统受累等表现。脊柱X线可见“竹节样”改变,骨盆正位片可观察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坐骨等部位的病变。 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60岁以上,安静休息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多数患者意识清醒,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头颅CT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CT检查可鉴别。 2.脑栓塞:起病急骤,多数秒或数分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本病。

3.脑出血:多发生于60岁以下,发病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CT检查可见高密度灶,头CT,MRI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虽可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患者起病后早期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结合CT结果,可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多有头痛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头部CT或MRI可以鉴别。 脊髓损伤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常于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的感染、疫苗接种等病史,可有劳累、受凉、外伤等诱因。起病较急,多数患者在2-3天症状发展达高峰,多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MRI示病变脊髓节段略增粗,髓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2.脊柱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接触史,临床表现为为全身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表现,X线检查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椎体寒性脓肿等改变。 3.脊柱肿瘤: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1.遗传性痉挛性瘫痪: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素变性、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痴呆、皮肤病变等,脑和脊髓的CT或MRI多正常或有脊髓变细,诱发电位检查异常,多数有阳性家族史。 2.脑炎后遗症:患者有脑炎病史,临床表现为智力减退、易激惹、兴奋、躁动和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全集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 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