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

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

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2.腕管综合征 3.肘管综合征 4.梨状肌综合症 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6.莫顿跖痛症

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 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一是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出的根性症状;二是窦椎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颈部症状;三是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头颈部外伤可以诱至本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和颈3-4,大多为多个节段同时发病。有颈、肩疼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部位。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可以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诊断]: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发直、颈肌痉挛、头喜欢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另外,还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和反射改变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CT、MRI可明确鉴别。 (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0.5mL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①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腰臀部疼痛,尤以臀部疼痛明显,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并可向大腿后侧放射,但常

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电生理分析

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电生理分析 目的分析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电生理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2例腓总神经断伤与38例腓总神经卡压伤患者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22例腓总神经断伤为刀砍伤,均进行手术修复证实;38例腓总神经卡压均为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非外伤性卡压所致。结果22例腓总神经断伤的神经运动传导均未能引出,手术后恢复时间长;38例腓总神经卡压多表现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经非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诊断腓总神经损伤的可靠手段,可早期确诊及准确定位神经受损部位及其程度,为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關键词] 腓总神经断伤;卡压;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 腓总神经损伤在临床比较常见,其临床特点是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足下垂,伴小腿外侧和足背侧皮肤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不能早期正确地诊断与治疗,将引起下肢功能严重障碍。为了避免手术探查给患者带来痛苦与经济负担,本文就本院2008~2012年收治的22例腓总神经刀断伤与38例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非外伤性卡压患者的电生理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4月本院住院诊断为腓总神经断伤且手术修复患者22例,其中,男20例,女2例,年龄14~66岁,平均(30.04±5.38)岁;腓总神经卡压(腓总神经失用)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2~60岁,平均(33.60±3.54)岁。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下肢刀砍伤或卡压病史;(2)运动功能障碍:足及趾不能背伸,足下垂并且内翻,步行时举足高,足尖先落地,呈跨阈步态;(3)感觉功能障碍:小腿外侧和足背侧的皮肤感觉障碍;(4)腓骨小头处Tinel’s征阳性。 1.2 检测方法 应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检查者在室温保持22~25℃安静环境中,肢体表面温度在34~36℃的状况下进行检测。患者均检测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EMG采用同心针电极检测患肢趾短伸肌肌电图。腓总神经MCV采用表面电极,记录电极置于趾短伸肌丰满处,参考电极距记录电极2 cm,如引不出波则采用同心针电极。腓总神经MCV分别记录小头上-小头下、小头下-踝及相应趾短伸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的波幅。EMG异常指标:安静时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肌肉募集减弱、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s,MUP)消失。MCV的异常指标:(1)未能引出;(2)CMAP波幅降低。各项检测值均与本室正常值进行比较。

下肢神经卡压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因为影响到的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为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课件介绍了下肢各部位的神经卡压性疾病的概念、解剖、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等内容,以及治疗。旨在促进神经卡压性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 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 从病因上讲,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骨—纤维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关键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缓冲。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等。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黏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关于神经卡压综合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

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 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 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 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 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 征之一 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 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腓浅神经卡压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腓深神经卡压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鉴别诊断是什么?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 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 病理生理 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病因 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 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

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 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

尺神经

尺神经 编辑词条 是脊神经臂丛的分支,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三角肌止点以下转至臂后面,继而行至尺神经沟内,再向下穿尺侧腕屈肌至前臂掌面内侧,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尺动脉内侧继续下降到达腕部。 中文名尺神经处于腕部外文名ulnar nerve 发出的感觉支掌皮支等 目 录 1尺神经 2前臂走行 1尺神经 编辑 尺神经(ulnar nerve)(C7~T1)在腕部,尺神经于腕骨的外侧穿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和掌腱膜的深面进入手掌。 尺神经在前臂的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向尺侧屈腕)、第3、4指深屈肌(第4、5手指末节指骨屈曲)、掌短肌(手尺侧近端的皮肤肌肉)、小指展肌(小指外展)、小指对掌肌(小指对掌)、小指屈肌(小指屈曲)、第3、4蚓状肌(第4、5指掌指关节屈曲及近端指间关节伸直)、骨间肌(掌指关节屈曲及近端指间关节伸直)、拇收肌(拇指掌部内收)及拇短屈肌深侧头(拇指第1指节屈曲)。 尺神经发出的感觉支有:①掌皮支,分布小鱼际肌表面的皮肤;②背皮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和小指、无名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③终末浅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面远端皮肤和小指、无名指尺侧掌面的皮肤 尺神经在臂部损伤时,主要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屈4、5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及拇指内收力弱,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称为“爪形手”,其感觉障碍则以手内侧缘为主。尺神经损伤后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消失,夹纸试验即Froment征阳性,它是检查拇内收肌瘫痪的方法。 2前臂走行 编辑 尺神经在前臂的走行为:自主干经屈肌支持带浅面,伴行于尺动脉尺侧入手掌,在豌豆骨外下方分为浅、深两支。 正中神经 编辑词条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第七节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 [适应证] (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有手术愿望者。[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术区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颈丛阻滞麻醉。 (2)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3)切口:作颈部L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4)操作程序(锁骨上入路):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予以去除,如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 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其压迫神经的部分。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 卡压,则考虑作第一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 考虑第一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作第一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 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窥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 (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要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注意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处理,以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作神经松解术。切断前斜角肌时,注意识别并保护膈神经。 (5)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2.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 [适应证] (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冈下肌肌萎。 (2)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在腓骨颈部受压,在神经支配区产生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和引起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是下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症状,具有持续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特点。2005年8月~ 2007年11月,我们治疗15例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2岁。3例有Ⅱ型糖尿病史。临床表现:急性起病2例,诱因为长时间蹲坐;进行性加重13例,病程6个月~7年,平均4年,其中5例有长时间蹲坐或盘腿坐的习惯。小腿前外侧及足背部疼痛9例,感觉减退6例;病侧小腿胫骨前肌,伸拇、伸趾长肌,腓骨长、短肌力弱者12例,足下垂合并小腿及足背部肌肉明显萎缩2例。病人腓骨小头下方Tinel征均阳性。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显示腓总神经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潜伏期延长。 1.2手术方法①常规手术1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沿股二头肌内侧缘至腓骨小头上缘,做“S”型切口,皮瓣向外下方游离,显露腓骨颈,在股二头肌内侧辨认腓总神经,沿其走行锐性分离至腓骨长肌纤维弓,切开此弓,充分暴露腓总神经。切除神经外的致压物。对其中6例神经水肿明显、神经血管网模糊不清或消失者行神经外膜松解术。②微创手术5例:在腓骨小头下方2cm处做3cm长斜行切口。在腓骨长肌旁分离腓总神经,切断腓骨长肌纤维弓,向近端追踪,观察神经与股二头肌肌腱间有无黏连及神经受压的情况。减压范围为腓管内可容纳一指,松解后用术中电刺激器以最大强度刺激神经主干5~10min,神经外膜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术后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维生素B1及弥可保治疗3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行肌电图检查评价病变神经的恢复情况。 2结果 术中见腓总神经在腓骨长肌腱弓下方均有卡压,与周围组织黏连6例,神经水肿明显4例,神经萎缩、血管网模糊、表面变黄者2例。 本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对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本组9例疼痛病人中,术后明显缓解5例(VAS下降率≥80%),缓解3例(VAS下降率为20%~80%),无效1例(VAS 下降率为≤20%);有效率88.9%。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的运动、感觉功能综合评价方法评估术后运动及感觉恢复情况,本组术前肌力减退病人中,术后3个月肌力优(M4以上)4例,良(M2以上)5例,可(M1)3例;优良率75%;肌力无恢复的病人为术前肌肉萎缩明显者。术前6例感觉减退病人中,术后3个月感觉S43例,S22例,S11例;感觉恢复率为83.3%。 3讨论 腓总神经起源于L4~S2神经根,在腘窝上缘分出后,沿股二头肌腱后缘走行并越过腓骨小头,在其下方进入由腓骨长肌纤维弓及腓骨颈形成的腓管,此处是最常见的卡压部位。当腓管内压力达40~50kPa并超过2h以上,血-神经屏障出现功能障碍,形成神经水肿,有髓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最终神经萎缩。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本病根据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疼痛及肌无力,结合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即可确诊。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论[1-3]。保守治疗无效,应在临床上肌肉无明显萎缩,肌电图检查神经未完全损害时进行手术治疗。本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刘海生1,徐福财2,王东1,王世杰1 (1.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49;2.蛟河市人民医院脑外科,吉林蛟河132500) 摘要: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技术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行神经减压手术,常规手术10例,微创手术5例。结果术前12例肌力下降的病人术后肌力恢复优良率为75%;术前肌肉萎缩明显者,术后肌力恢复欠佳。疼痛9例,术后有效率缓解88.9%;术前感觉减退6例,术后感觉恢复率83.3%。结论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早期进行神经减压手术,病人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腓总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神经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122X(2008)12-0565-02 收稿日期:2008-02-27;修回日期:2008-06-03 作者简介:刘海生(1973-),男,黑龙江海伦市人,医学博士,清华大学 玉泉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镜经鼻颅底手术,颅底交界性疾病, 面神经及周围神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经验交流·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观察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 观察 作者:张鸿振王振湘戴寿旺王萧枫林初勇王苹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效果。[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应用小针刀治疗各类神经卡压症50例。[结果]随访人数50例,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9.4个月,有效率84%。,治愈率66%,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临床疗效显著,目标神经的运动或感觉的肌电图数据均有所改善。 【关键词】小针刀周围神经卡压症肌电图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electromyogram efficacy of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Method]50 cas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from July 2006 to Jan.2008.[Result]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2~15 months,9.4 in average;the effective rate was 84%,cure rate 66%,without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Small needle knife has marked cure effect on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the eletromyogram is improved on object nerve sport or feeling.

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卡压3例报道并附文献复习

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卡压3例报道并附文献复习 摘要:腓总神经其走形与膝关节关系密切,由于腓总神经又有多个分支,造成 腓总神经容易卡压,症状不典型者感觉障碍较轻,容易漏诊,查体中大都有腓骨 紊乱,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松动胫腓上下联合解决腓总神经受压,同时在“骨正筋柔”的指导下,筋骨并重,通过手法调整,可恢复神经通路,解除神经卡压。现将近 期诊治过的该疾病进行报道并附文献复习,为该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腓总神经;腓骨;腓总神经分支;关节松动术;姿势性损伤 1临床资料: 例1男,28岁,IT工作者,2019年11月12日因左足前外侧疼痛不适,跑步 后加重2年就诊,过去无外伤或膜痛史。体检:左踝和背屈肌力4级,主动或被动 牵拉左小腿外侧呈放射痛到小腿远端,下肢无肌萎缩,轴移实验(-),麦氏征(-),Tinel征未引出,胫腓上联合压痛,腓骨长肌触及紧张肌束,腓骨头后移明显,松解紧张的筋膜,松动腓骨,患者自述症状完全消失,行走跑跳均恢复正常。 例2男,45岁,患者自述开车时感到右足外侧皮肤剌痛1年,休息后缓解。 曾行针灸推拿治疗无效,查体:左踝背屈肌力2级,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肌肉 萎缩,右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右小腿前侧皮肤营养不良,直腿抬高试验(-),无坐骨神经痛的体征。轴移实验(-)腓骨后缘触及一腱鞘囊肿,腓骨颈部肌纤维高张力,右腓肠肌外侧头压痛明显。自述因信奉道教,长年打坐修行盘腿屈膝,诊断:右侧腓总神经卡压。行关节松动术加功能训练,症状消失,回访未复发。 例3女,56岁,因右踝外侧疼痛不适一年就诊,走路跑跳后加重。查体:踝 关节前抽屉试验(+),自述一年前崴脚,考虑踝关节滑膜挤压,行踝关节关节 囊松解,效果不佳,第二次在腓骨长短肌交界处找到高张力点,并且向外踝放射,患者自述和平时痛感一致,松动腓骨头,余下症状消失。 2文献复习及讨论 2.1.神经走形及主要分支 腓总神经属坐骨神经分支, 在臀部位于坐骨神经外侧。在膝部腓总神经则穿越 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的后面, 此处大多与腓肠肌外侧头籽骨毗邻, 位置相对表浅, 若有外来压力, 则与腓肠肌外侧头籽骨共同作用, 损伤腓总神经;其继续下行则进入股二 头肌腱和腓肠肌腱腱性部分外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并在此处与膝关节纤维性关节 囊相贴, 相对固定, 前后正好投影于股骨外髁和胫骨外侧髁后侧向后之突起处, 对外来压力非常敏感。腓总神经继续下行即沿腓骨头后面向外前绕过腓骨颈, 与腓骨 颈之骨膜紧密贴连, 再通过狭窄的肌腓骨上管进入小腿, 最后分为腓浅神经、腓深 神经、关节支和皮支[1]。由于腓总神经的走形特殊,容易受到卡压。 2.1.1腓肠神经 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附近发出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吻合成腓肠 神经,支配小腿外侧面的皮肤,足背和小趾,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总神经进入 腓管前就已经分出。在外踝及跟骨间容易受到卡压,另外在外踝后缘上3cm处腓 肠神经易受反复牵拉造成损伤,表现为外踝部、足背和小趾外侧皮肤感觉减退。2.1.2腓深神经 穿行于胫骨前肌和长伸肌之间,支配小腿伸肌和第一二趾背皮肤,受损多表 现为一二趾间疼痛,常被当作第二跖骨头疲劳骨折。卡压点常见于伸肌支持带, 多因踝部扭伤、跑跳训练后足背水肿、鞋袜压迫造成压迫。

单纯手部无力--警惕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单纯手部无力--警惕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临床上我们会遇到一些以手部抓握无力,无感觉障碍为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这些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障碍。出现上述症状时,就是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表现。由于对该病是往往认识不足, 在早期易被误诊为颈椎病、肘管综合征或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尺神经于手腕部先行走于腕尺管内,腕尺管又名Guyon管,位于腕前区尺侧,由腕横韧带和腕掌侧韧带远侧部共同构成。管内有尺动脉、尺静脉和尺神经通过,在管内尺神经分为深支和浅支,即运动支和感觉支。尺神经在Guyon管内和尺动静脉伴行。底部是腕横韧带,顶部为腕掌侧横韧带,尺侧边缘是钩骨钩,桡侧边缘是豌豆骨。由腕尺管解剖可以看出,腕尺管内容物被一个密闭的骨纤维鞘管包绕,内部结构排列固定,管壁坚硬,管腔狭窄,尤其是尺管上、下口处更为明显,因此任何使管内狭小或内容胀大的因素均会引起尺神经卡压。目前认为,腕尺管综合征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长期反复腕关节背伸尺偏,使韧带、滑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增生,压迫尺神经致局部变性、外膜增厚。2、长期高负荷使用右手,使右手血管增粗、位置异常,导致小鱼际肌腱弓对尺神经卡压。3、腱鞘囊肿等局部占位性病变使尺管内容物增多。4、挤压伤致腕关节病变引起尺管内出血水肿或管内结构改变,造成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粘连,引起尺神经卡压。 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中年男性多见,劳动者或有掌腕部外伤史、骨折史。2、如尺神经浅支受累,临床表现为手掌尺侧小指及环指尺侧的皮肤感觉障碍,腕关节以上感觉正常,症状轻且局限、无运动功能障碍。3、如尺神经深支受累,临床表现为手内肌运动障碍,骨间肌萎缩、无力或麻痹,病程长者可出现爪形畸形。无感觉障碍。4、腕屈肌如在尺侧扪及压痛性肿物,则提示有腱鞘囊肿或肿瘤压迫。5、屈腕试验可使环、小指麻木、刺痛、灼热感加重。 对于单纯感觉障碍较轻患者可暂保守治疗,予局部封闭及口服神经营养药物。余腕尺管综合征一经确诊均应及早手术治疗。病程越短,神经功能恢复越快,其原因为手术解除了神经四周的纤维瘢痕和机械性压迫,改善了神经局部血流障碍,降低了神经内液压,利于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 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

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上肢周围神经卡压

一、周围神经卡压简介: 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神经性疾病,但是它表现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与根性卡压和神经内科疾病相混淆。尤其是上肢周围神经循行分布异常复杂,导致卡压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临床特征不同,那么治疗手段也有所差异。 神经容易遭受卡压的部位多在:神经穿越空间狭窄的地方,神经深入浅出的地方,以及转弯处。 二、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 A.重复性活动导致的慢性损伤 B.急性关节或肌肉扭伤导致的局部肿胀会对经过其周边的神经干产生卡压 C.瘢痕组织因为弹性和张力限制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卡压 D.肿瘤组织 E.骨折 F.医源性损伤 G.切割伤 H.卡压伤 三、肌肉以及上肢周围神经支配: 臂丛由第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臂丛神经纷繁复杂,易记口诀:五根合三干,三干分六股,六股下汇成三束,最后分成十四支。 部分臂丛神经分支走向:

四、上肢周围神经容易卡压点:

五、周围神经卡压: (1)臂丛神经(根,干,股和束到腋下开始分家) 理论上说,臂丛神经在穿行过程中,任何周围结构或者组织出现异常情况,都会对它产生刺激和压迫,引起不适症状。第一肋骨,前中斜角肌,锁骨,锁骨下肌,胸小肌等都可能是臂丛神经出现异常情况的元凶,而前中斜角肌最为常见。 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狭窄部位:前中斜角肌间隙,锁骨和胸壁间隙,胸小肌间隙。 A. 前中斜角肌因素:

尺神经嵌压在手外科是比较常见的

尺神经嵌压在手外科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经常被误认为是神经内科的疾病或者颈椎病等,从而耽误了治疗。本节课将根据尺神经受压的部位将疾病分为几个综合征,并且分别加以阐述。 一、概述 周围神经在经过解剖上某些特定的部位时,如经过某些肌肉的起点处、穿过肌肉,或者神经骨性纤维鞘管,或者是先天畸形变异等处,因为这些地方比较硬韧,所以神经本身可移动的位置比较小,经过长时间的压迫以及肢体活动的时候对神经局部产生的牵拉和磨损可以导致神经的损害,从而产生感觉以及运动的障碍,称为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 (一)症状特点 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起病缓慢,一般先出现感觉障碍,后出现肌肉麻痹,根据受压神经的部位不同,组成纤维成分不同,其功能障碍表现各异,有的是单纯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有的是单纯运动障碍,如前臂旋后肌卡压综合征,也有同时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如腕管综合征、尺神经嵌压综合征等等。神经伴行的血管也可同时受压出现症状。 (二)周围神经病理变化 慢性神经嵌压有三个基本变化,一是反复短暂的缺血,二是血—神经屏障改变,三是神经变性—瓦勒变性。无髓纤维最先发生变性,有髓纤维次之,但无髓纤维再生亦早。神经束周边的纤维首先开始变性,继之整个神经束和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出现广泛的瓦勒变性,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三)临床表现 早期的轻度神经卡压几乎无症状,需造成局部神经缺血,才能诱发症状:如腕管综合征的屈腕试验。中度损伤时患者有神经感觉区的疼痛、发麻、感觉异常,卡压部 Tinel 征阳性,症状和体征时重时轻,但随着运动和感觉纤维的逐渐减少,而出现肌肉萎缩和感觉障碍以及两点辨别觉的异常。晚期,神经再生亦停止, Tinel 征也可变现为阴性。 (四)解剖结构 1. 尺神经走行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段森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由于腓总神经在胫骨颈部位置表浅并在骨的表面周围软组织少移动性差易在该处受损如夹板、石膏压伤及手术误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合并腓总神经亦非罕见危重患者长期卧床下肢在外旋位也可压伤。 应用解剖: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斜向外下穿过腘窝外上方到达股二头肌腱和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经腓骨长肌深面绕过腓骨颈分为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二终支。 支配腓骨长短肌、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踇短深肌、趾短伸肌及小退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 临床表现及诊断运动由于小腿伸肌群的胫前肌、踇长短伸肌、趾长短伸肌和腓骨长短肌瘫痪出现患足下垂内翻感觉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营养足背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影响功能电生理检查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潜伏期延长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间期延长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检查多为失神经电位而健侧正常。 超声检查能确切显示外周神经特别是腓总神经能为临床提供腓总神经病理状况的形态学资料可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注意预防如上石膏或夹板前在腓骨头后加用衬垫保护腘窝或腓骨头处手术时应防止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应尽早治疗多数可通过神经直接吻合进行修复如果

缺损过大可考虑选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 临床治疗表明伤后个月以内手术的效果最好。 闭合性腓总神经尽管有自行恢复的可能但也应尽早手术探查行松解术、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如无恢复可转移胫后肌或行三关节荣融合术以改善功能。 感觉障碍不在负重区可不处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腓总神经起自LS神经根沿股二头肌内侧缘斜向下外发出股二头肌短头支、膝关节支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后绕过腓骨颈于腓骨长肌深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绕腓骨颈时最易受到卡压损伤如消瘦、长期卧床、小腿石膏、外力撞击、腓骨颈骨折、腓骨长肌形成纤维束带等。 卡压损伤一般对腓深神经影像较重表现为小腿无力伸踇、伸趾力量弱甚至前、外侧肌群萎缩引起足下垂。 一般保守疗法可痊愈无效时可手术松解。 肌群名称起点止点作用神经支配脊髓节段前群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腱第腓骨肌胫骨外侧髁及体外侧面腓骨体下部胫骨、腓骨的上部腓骨体下第楔骨及第跖底远侧趾骨背面第趾背腱膜第跖骨背面伸踝关节、内翻足伸踝、伸趾、内翻足伸踝、伸趾外翻足腓深神经同上同上同上L~L~SL~SL~S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骨外侧面上腓骨外侧面下第楔骨与第跖骨第跖骨粗隆跖屈、外翻足跖屈、外翻足腓浅神经同上L~SL~S后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腘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和腓骨的后上部股骨外侧髁、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