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第七节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

[适应证]

(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有手术愿望者。[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术区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颈丛阻滞麻醉。

(2)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3)切口:作颈部L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4)操作程序(锁骨上入路):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予以去除,如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

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其压迫神经的部分。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

卡压,则考虑作第一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

考虑第一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作第一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

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窥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

(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要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注意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处理,以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作神经松解术。切断前斜角肌时,注意识别并保护膈神经。

(5)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2.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

[适应证]

(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冈下肌肌萎。

(2)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

(2)体位:俯卧位或坐位。

(3)切口:作肩胛岗上缘横切口。

(4)操作程序: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斜方肌在肩胛冈止点。

2.暴露肩胛上神经、肩胛上横韧带及肩胛上动静脉。

3.保护好肩胛上动静脉,完全切断肩胛横韧带。

4.在手术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松解受压的肩胛上神经。

5.彻底止血,冲洗切口,切口内置负压吸引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6.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辅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如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可作颈部切口,方法见前节。

(2)切断肩胛上横韧带和松解肩胛上神经时易损伤肩胛上动静脉,如损伤,注意止血。(3)术前应与颈椎病鉴别。

(4)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3.肘尺神经前置松解术

[适应证]

(1)环小指及手掌手背尺侧麻痛、感觉异常。

(2)手内在肌肌萎或爪形手畸形。

(3)电生理提示尺神经肘管段受压。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经腋部穿刺)。

(2)体位:仰卧,上肢外展90°,常规使用止血带。

(3)切口:作肘内侧纵行切口。

(4)操作程序:

1.小心保护前臂内侧皮神经。

2.在内侧肌间隔后侧找到尺神经,沿尺神经并在其浅层打开肘管及弓状韧带。

3.以上为单纯松解术,适用于轻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如作前置术,则继续

以下步骤(4~8)。

4.小心游离尺神经,切断尺神经的关节支,妨碍尺神经前移的肌支应作干支

分离。

5.切除内侧肌间隔远端2~4cm。

6.对变硬的尺神经段或形成神经瘤的尺神经近远段在手术显微镜或手术放大

镜下作神经松解。

7.在松解的尺神经段的束间和外膜为完整的一面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

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8.前置尺神经的方法:

一.皮下前置

(1)将尺神经置深筋膜浅层。

(2)术中反复屈伸肘关节确定尺神经处于松弛位,并无被牵拉现象。

(3)将与尺神经位置相对应的皮下脂肪与深筋膜用3-0线缝合3~4针,以防尺神经返回尺神经沟。

(4)彻底止血,冲洗伤口,根据情况,切口内置负压吸引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5)用石膏托固定屈肘45°位,前臂旋后位2~3周。

(6)本术式适用于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

二.肌肉下前置

a.在肱骨内上髁顶点上方,切开骨膜。沿屈肌群前缘及切开的尺侧腕屈肌

切面向远端分离屈肌群约5~6cm,保留部分肌肉组织于尺骨骨面,裸露

的腱性组织予以切断。

b.将尺神经前置于掀起的肌群下,将掀起的屈肌群起点向远端移1.5~2cm

与剖开的肌肉组织缝合。或将屈肌群起点作“Z”形切断,延长2cm后

缝合。

c.用石膏托固定屈肘45°位,前臂旋后位3周。

d.本术式适用于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

三.肱骨内上髁切除术

a.在肱骨内上髁顶点处用电刀切开屈肌群起始直至肱骨内上髁。

b.完全剥离肱骨内上髁,用骨刀将内上髁凿除,将尺神经沟底与凿除的内

上髁骨面挫平,用骨蜡止血后将剩余的骨膜覆盖骨创面,并缝合3~4针。

c.缝合切开的屈肌群起点。

d.用石膏托固定屈肘45°位,前臂旋后位2~3周。

e.本术式可在内窥镜辅助下进行。

f.本术式适用于轻、中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或肱骨内上髁肥大,有畸形

者。

[注意事项]

(1)肘管综合征变化可能很快,即较快发生手内在肌的萎缩,爪形手畸形,应将其严重性告诉患者,可早期手术。

(2)由于前臂内侧皮神经常存在变异,术中很容易伤及前臂内侧皮神经,术后造成肘内侧及前臂麻木不适,如损伤应及时修复。

(3)由于术中干扰了尺神经,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或体征可能会加重,这是由于手术创伤反应所致,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术后可酌情使用减轻创伤反应的药物或措施。(4)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4. 腕尺管减压尺神经松解术

[适应证]

(1)手尺侧麻痛,环指尺侧半及小指针刺痛觉减退或丧失。

(2)骨间肌、小鱼际肌群肌萎,爪形手形成。

(3)电生理提示尺神经腕部卡压。

(4)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禁忌证]

同肘管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管综合征

(2)切口:作小鱼际肌处弧形切口,弧向外,弧近端于腕横纹尺侧腕屈肌桡侧缘,需要时向前臂延长。

(3)操作程序:

1.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掌短肌,找到尺神经。

2.沿尺神经浅、深支追踪,切断其浅层的小指短屈肌及对掌肌的异常腱性部分,并

探查尺神经周围有无异常组织,直至尺神经质地正常。

3.在手术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松解质地变硬的尺神经深浅支

4.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5.放止血带,小心止血后逐层关闭切口。

6.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腕尺神经管较细小,切开时应小心,不要损伤尺动脉和伴行静脉,更不能损伤尺神经,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或放大镜下完成手术。

(2)神经上及神经附近的出血点应用双极电凝仔细止血。

(3)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5. 腕管减压正中神经松解术

(包括经内窥镜腕管松解减压)

[适应证]

(1)手麻痛,夜间麻醒,影响工作、生活。

(2)桡侧3个半手指针刺痛觉减退,或有手指感觉完全丧失者。

(3)大鱼际肌有萎缩,拇对掌肌力减弱或不能者。

(4)电生理提示正中神经腕部卡压。

(5)保守治疗无效,患肢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禁忌证]

同肘管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管综合征。

(2)切口:小鱼际桡侧缘切口,向两端作“S”形延长,远端自环指尖完全屈曲至掌心处,近端至腕横纹再向尺侧沿腕横纹延长,必要时可向前臂延长。

(3)操作程序:

1.小心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纵行切开掌筋膜,在血管钳的保护下,切开腕横韧带。

2.将腕掌侧支持带向近端剪开2cm以上。

3.检查腕管段正中神经,变硬变细的神经应在手术显微镜下或放大镜下松解,如有

大鱼际肌萎,应追踪探查正中神经返支,必要时剪开部分鱼际肌,彻底松解被卡

压的神经段。

4.如腕部屈肌腱滑膜肥厚可切除部分。

5.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6.缝合切开的掌腱膜及皮肤,腕横韧带不必缝合。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掌浅弓,该弓位于切口远端,常有筋膜样组织与正中神经相连,应小心分离。

(2)松解正中神经桡侧时,注意正中神经返支,不可损伤。

(3)正中神经掌皮支85%位于鱼际纹尺侧5mm以内,术中常易损伤,术前应向患者交代清楚。

(4)腕管处滑膜血供丰富,如作部分切除,术后常易形成血肿,要仔细止血。

(5)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内窥镜腕管松解减压

[适应证]

同手术切开腕管松解减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腕管综合征。

(2)切口:作腕横纹处横行切口。

(3)操作程序:

1切开皮肤后暴露掌长肌,在掌长肌尺侧分离,找到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的近侧缘。

2不论是后拉或前推式切开腕横韧带,都必须保持切开的方向和正中神经平行,不能有半点交叉,最好能在内窥镜监视下切开腕横韧带。

3要切口三角糟形切开腕横韧带,助手要牢牢固定三角糟的方向,偏桡侧可能损伤正中神经,偏尺侧有可能损伤尺神经。

4术后用曲安奈德2ml加0.5%布比卡因2ml从松解层的正中神经束间和外膜尚完整的下方注入。

5术后腕管部分可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

[注意事项]

(1)切开腕横韧带时要做到在正中神经浅层进行,严格把握切开的方法,最好能在内窥镜监视下切开。

(2)术后要良好的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以防血肿的形成。

(3)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6. 前臂掌侧骨间神经松解

[适应证]

(1)拇、示指末节屈曲无力或不能。

(2)电生理前骨间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患肢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禁忌证]

同尺神经前置松解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部尺神经松解术。

(2)切口:以前臂腹侧上中1/3交界处为中心作S形切口。

(3)操作程序:

1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在前臂屈肌群间隙内暴露正中神经主干。

2找到正中神经后沿该神经找到前骨间神经,并顺其分离解剖

3完全切断横跨该神经的任何纤维腱性组织,结扎切断横跨该神经浅层的小血管,特别注意切断穿过屈指浅肌时包绕神经的纤维腱性组织。

4在手术显微镜或放大镜下,作骨间前神经的松解术。

5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6小心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7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手术必须在无血的创面下仔细进行。

(2)如未见前骨间神经有任何神经病变,沿前骨间神经束向近端解剖,特别注意旋前圆肌对正中神经主干的卡压,必要时可切断旋前圆肌的一个头。

(3)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7. 前臂背侧骨间神经松解

[适应证]

(1)伸拇伸2~5指掌指关节肌力下降或不能。

(2)电生理提示背侧骨间神经卡压。

[禁忌证]

同肘部尺神经松解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部尺神经松解术。

(2)切口:作肘前外侧切口。

(3)操作程序:

1.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在肱桡肌和伸腕肌间隙向深层解剖,向深层解剖,即可

见到背侧骨间神经。

2.结扎切断横跨在神经浅层的桡返动静脉的分支

3.切断Froshe弓及部分桡侧伸腕短肌的腱性缘,继续在背侧骨间神经浅层用电

刀或双极电凝切断旋后`肌直至后骨间神经出旋后肌管。

4.如找不到病变的神经段,应继续向近段解剖桡神经管,探查桡管内桡神经,

必要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边解剖边探查边松解。

5.有时可发现在距Froshe弓3~4cm的近端有2个以上的压迹,病变神经段呈节

段样改变,均应彻底松解,如压迹段神经呈薄膜样改变,可切除该段神经,

作神经端端缝接。如薄膜段太长或有多个严重压迹,亦可切除整段病变神经

作神经移植。

6.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7.小心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8.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要全面探查背侧骨间神经,特别是伴有感觉障碍及肘外侧疼痛的患者,要探查桡管内桡

神经,直至神经干基本在形态和质地均正常。

2.找不到病变段,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背侧骨间神经外膜,有时可发现隐藏在外膜下的

变性神经段或压迹。

3.缝合切口前必须彻底止血。

4.关闭切口前,应充分旋转前臂,注意是否还残留压迫神经的纤维或韧带。

8. 上臂桡神经松解

[适应证]

(1)伸腕伸指无力或不能。

(2)电生理提示桡神经上臂段卡压。

[禁忌证]

同肘部尺神经前置松解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管综合征。

2.切口:作上臂中段外侧切口。

3.操作程序:

4.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后,从肱桡肌和肱二头肌。肱肌间隙找到桡神经,并沿神经向近端

暴露桡神经,切断横跨桡神经浅层的纤维腱性组织,特别在肱三头肌外侧头起始处,坚韧肥厚的纤维组织均应切断之,向近端一直分离到桡神经转向外后侧,该处紧贴桡神经的纤维腱性组织亦应完全切断。任何横跨在桡神经上的动静脉均应结扎切断。5.手术显微镜或放大镜下切开病变段神经外膜,边松解边探查神经,如压迹处神经明显

变细甚至呈薄膜或细丝样相连,应切除该段神经,作神经端端缝接,必要时作神经移植术。

6.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7.小心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8.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切口中可能会遇到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侧皮神经,后者与桡神经伴行约5~6cm,

很容易损伤,术前应向患者交代清楚。

2.有时卡压段桡神经较长,神经变细变硬,该段神经均可作切开外膜的松解术。

3.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9. 桡神经皮支松解术

[适应证]

1.手背主要是虎口背侧感觉减退或丧失。

2.伸屈腕、旋转前臂手背麻痛加剧。

3.电生理提示:桡神经皮支在前臂段卡压。

[禁忌证]

同肘部尺神经前置松解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同肘管综合征。

(2)切口:以前臂桡侧中下1/3交界处为中心或以麻醉前Tinel's征最明显处为中心

作S形切口。

(3)操作程序:

1.小心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层。

2.找到肱桡肌和桡侧伸腕长肌肌腹肌腱交界处分离肱桡肌,即可见位于该肌

深层的桡神经皮支。

3.沿桡神经皮支的远端分离,将压迫或钳夹桡神经皮支的肱桡肌腱和伸腕长

肌腱切除一部分,直至被动伸屈腕,旋转前臂桡神经皮支不再受压。

4.在手术显微镜下作桡神经皮支松解术。对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疤痕组

织,可酌情考虑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5.小心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6.上述操作可在内窥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桡神经皮支的感觉功能不十分重要,其受压则影响腕部的伸屈和旋转活动,影响手

部功能,如受压神经段病变严重,可作神经修复或按痛性神经瘤处理。

2.有条件者,可作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2.腕管综合征 3.肘管综合征 4.梨状肌综合症 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6.莫顿跖痛症

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 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一是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出的根性症状;二是窦椎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颈部症状;三是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头颈部外伤可以诱至本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和颈3-4,大多为多个节段同时发病。有颈、肩疼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部位。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可以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诊断]: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发直、颈肌痉挛、头喜欢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另外,还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和反射改变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

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CT、MRI可明确鉴别。 (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0.5mL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①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腰臀部疼痛,尤以臀部疼痛明显,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并可向大腿后侧放射,但常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 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枕大神经痛

颈部软组织引起“枕大神经痛”原因及处理策略 一些人常会因头部运动而诱发针刺样或刀割样的头痛,在医院里会被诊断为枕大神经痛。枕大神经痛的原因是什么呢?而又如何用手法处理枕大神经痛呢? 枕大神经走行: 枕大神经肌肉内段走行于枕下肌群、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间,肌间隙内结构宽松,神经活动度大,为活动区;皮下段神经分支与浅筋膜紧密附着,活动度小,为固定区。因此当枕大神经出口或枕大神经周围肌肉紧张时,就会发生枕大神经卡压产生头痛。 枕大神经易受卡压的位置: ①枕大神经在浅出斜方肌腱膜处受到卡压;②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神经压迫症状,即枕大神经在穿经斜方肌、半棘肌时均存在受压的可能③枕大神经周围组织,如枕下肌群、肌腱间综合作用导致枕大神经痛的主要因素。 枕下肌群卡压枕大神经的原因: 枕下肌群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均起止于枕骨下项线与寰椎后弓、横突和枢椎棘突。四组肌肉虽然短小,却发育良好,由于其位置深在,浅层解剖很难观察其全貌,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使头部疼痛加剧。

通过症状和触诊诊断枕大神经痛: 其疼痛性质为针刺样疼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颈肌紧张强迫头位,乳突与枢椎棘突间连线的中点(风池穴)有压痛,上位颈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并放射至头顶及前额部,枕部皮下可触及结节性压痛,后枕部浅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长者有脱发现象。 如何手法处理: 根据受术者的主诉以及触诊获得骨骼肌压痛点,对项平面骨膜(项伸肌群的远端附着处即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等)、胸锁乳突肌乳突尖附着处、枕骨脊、寰椎后结节进行按揉,力度以受术者的耐力为度,直至疼痛缓解。 医者选用拇指指腹顶端或双手拇指90度重叠进行操作。 如胸锁乳突肌后上缘或乳突后部有压痛,提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也受累。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观察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 观察 作者:张鸿振王振湘戴寿旺王萧枫林初勇王苹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效果。[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应用小针刀治疗各类神经卡压症50例。[结果]随访人数50例,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9.4个月,有效率84%。,治愈率66%,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临床疗效显著,目标神经的运动或感觉的肌电图数据均有所改善。 【关键词】小针刀周围神经卡压症肌电图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electromyogram efficacy of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Method]50 cas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from July 2006 to Jan.2008.[Result]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2~15 months,9.4 in average;the effective rate was 84%,cure rate 66%,without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Small needle knife has marked cure effect on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the eletromyogram is improved on object nerve sport or feeling.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 病理生理 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病因 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 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

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 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第七节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 [适应证] (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有手术愿望者。[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术区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颈丛阻滞麻醉。 (2)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3)切口:作颈部L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4)操作程序(锁骨上入路):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予以去除,如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 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其压迫神经的部分。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 卡压,则考虑作第一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 考虑第一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作第一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 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窥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 (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要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注意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处理,以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作神经松解术。切断前斜角肌时,注意识别并保护膈神经。 (5)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2.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 [适应证] (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冈下肌肌萎。 (2)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上肢周围神经卡压

一、周围神经卡压简介: 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神经性疾病,但是它表现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与根性卡压和神经内科疾病相混淆。尤其是上肢周围神经循行分布异常复杂,导致卡压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临床特征不同,那么治疗手段也有所差异。 神经容易遭受卡压的部位多在:神经穿越空间狭窄的地方,神经深入浅出的地方,以及转弯处。 二、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 A.重复性活动导致的慢性损伤 B.急性关节或肌肉扭伤导致的局部肿胀会对经过其周边的神经干产生卡压 C.瘢痕组织因为弹性和张力限制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卡压 D.肿瘤组织 E.骨折 F.医源性损伤 G.切割伤 H.卡压伤 三、肌肉以及上肢周围神经支配: 臂丛由第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臂丛神经纷繁复杂,易记口诀:五根合三干,三干分六股,六股下汇成三束,最后分成十四支。 部分臂丛神经分支走向:

四、上肢周围神经容易卡压点:

五、周围神经卡压: (1)臂丛神经(根,干,股和束到腋下开始分家) 理论上说,臂丛神经在穿行过程中,任何周围结构或者组织出现异常情况,都会对它产生刺激和压迫,引起不适症状。第一肋骨,前中斜角肌,锁骨,锁骨下肌,胸小肌等都可能是臂丛神经出现异常情况的元凶,而前中斜角肌最为常见。 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狭窄部位:前中斜角肌间隙,锁骨和胸壁间隙,胸小肌间隙。 A. 前中斜角肌因素: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 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

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医微创治疗

2012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2012年2月16日收稿 关键词:颈椎病;卡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25-02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微创治疗 叶新苗*闫峤* 疗效总有效率83.33%,P <0.05。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首要因素是病毒感染,最常见为柯萨奇B 组病毒(CVB )。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三种:①病原体对心肌的直接损伤②细胞免疫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 损伤③氧自由基堆积。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其病 之根本在于正气不足,瘟疫毒邪侵袭肺卫,乘虚入心。即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本方重用黄芪,配合太子参,补充机体正气,从病之根本入手。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黄芪可以抑制CVB3病毒,减轻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调节免疫减轻免疫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太子参,《饮片新参》谓其: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可以改善心功,增强免疫[4]。五味子,《本草经疏》云:“补不足,强阴。”可以补心气,养心阴,能抑制自由基生成[5]。百合,《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可以养阴清心安神。具有兴奋免疫和抗氧化的作用[6]。诸药相合,扶正同时抗邪,共奏益气养阴,生津定悸之效。通过临床 观察,相比西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综合疗效更佳,且无明显副作用,随访六个月仅2例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祥荣,别书香,赵英丽.美乐心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5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78-79.[2]丁怀兰.大剂量黄芪和丹参治疗急性心肌炎24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18(5):464.[3]蒋岩,吴莎,崔小岱,等.黄芪提取物对亲柯萨奇B3病毒感染作 用初探[J].医学研究通讯, 1994,23(5):15.[4]黎明.太子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6. [5]史琳,王志成,冯叙桥.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3):208-212. [6]朱泉,韩永斌,顾振新,等.百合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 2011,9(12):1-6.在进行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疑难病证,如枕下神经卡压、椎枕肌损伤、头汗症、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证,经基础研究尤其是解剖研究,结合临床观察,对枕下神经卡压采用了中医针刀为主的微创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概述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寰枕关节发生轻微移位或椎枕 肌、头半棘肌、斜方肌肌腱以及颈部筋膜发生炎症、局部软组织渗出、水肿、粘连、痉挛等各种病理改变时,挤压从中穿过的枕下神经引起头枕顶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2解剖提要枕下神经即第1颈神经后支。第1颈神经干自脊髓分出后,行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中,且位于椎动脉的下方,在寰椎后弓 上方与椎动脉之间穿行寰枕后膜;并于椎动脉沟的外侧分为颈神 经前支和后支,后支即为枕下神经。 其进入枕下三角后,分为肌支和皮支。肌支, 支配枕下三角内的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其分支支配头后小直肌、头半棘肌、寰枕后膜,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吻合。枕下神经属运动神经,但亦发出皮支,分布于颅后下部皮肤。3病因病理枕下部、项上部的直接打击外伤后遗粘连,枕下三角诸肌的长期劳损,如汽车、摩托车驾驶员或乘客,由于颠簸或突然刹车等原因,致头、颈部挫伤等,后致枕下神经渐受压。枕下神经损伤后则可造成枕下诸肌和寰枕后膜的痉挛、枕寰关节周围组织的痉挛,使枕寰间隙变窄又可加重压迫从该间隙穿出的枕下神经,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在枕下神经从寰枕后膜外侧角穿 出,并穿行于椎枕肌与头半棘肌之间时,由于损伤、劳损、痉挛和筋膜的挛缩而使枕下神经受压,并引起枕下诸肌的痉挛,它们互为因果。4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表现为枕部、枕下部疼痛,压痛,可伴见眩晕等。①病史:可有外伤史,一般为缓慢发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②疼痛,以枕部、枕下部疼痛,即在枕外隆突下与两侧的上项线附近疼痛,疼痛亦可出现在枕下凹处,呈经常性,但可有缓解期,即表现为时轻时重。③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觉过敏或有麻木感。伴见头 晕与头脑不清。重者, 眩晕明显。④枕下凹上缘处有压痛,枕外隆凸及上项线处固定性压痛,可轻可重,时轻时重。个别患者第二颈椎棘突处有压痛。 本病需与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相鉴别。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由于挛缩的筋膜压迫椎动脉所致,症状以眩晕为主;而本 病以枕下神经受压与剌激为主,症状以该神经所支配的椎枕肌痉挛和椎动脉在枕下诸肌中受压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其主要 鉴别点是,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产生椎枕肌痉挛时表现为椎枕肌起、止点压痛的体征,而寰枕筋膜挛缩症的压痛点多在枕下凹,并伴有头晕等症状。 5针刀治疗 根据临床与解剖研究,本病常选择在压痛明显处上项线点、枕下凹点、第二颈椎棘突点处治疗。俯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头,上胸部垫薄枕,下颌前面抵于薄枕上,并保持呼吸道畅通。①上项线点:为斜方肌、头半棘肌等的抵止点,在枕外隆凸的两侧,向乳突基部伸展并可触及向上凸起的横向弧形骨嵴处寻找 压痛点,每侧可定1~2点, 双侧病变则同时定点。刀口线与躯干矢状面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直达骨面,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 ②枕下凹点:在压痛点处定1点,以松解寰枕后膜。刀口线与 躯干矢状面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进入皮下后, 将刀柄向躯干的尾侧倾斜,使刀体几乎与皮面平行,匀速推进直达骨面,切开寰枕后膜2~4刀, 然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第二颈椎棘突点:第二颈椎棘突是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的起点,定1点,以松解头后大直肌。刀口线与头后大直肌走行平行,即与脊柱纵轴线上端呈15°角,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匀速推进,直达第二棘突顶骨面。调整刀锋达棘突病侧的上缘(即棘突上端的左侧或右侧),沿棘突上缘骨面,稍深入(不超过 5mm ),可感到进入韧带内的阻滞感。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针刀术毕后,配合手法操作。体位不变,一助手站于治疗床旁,以双手扶住病人的双肩。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颌,使其手背抵在床头边缘上,另一手前臂的尺侧面压于病人的枕部。嘱患者 放松并屈颈,医生与助手呈对抗牵引,同时医生向下用力屈颈,助手用力对抗牵拉,反复2~3次,手法结束。(下转7页)25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和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扭伤史,少数为慢性劳损。急性发病者多为端提、扛举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胸段脊柱屈曲或扭转时突然发生,且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2.症状 疼痛慢性劳损者为慢性疼痛,有时突发加重。主要表现为胸段脊柱的一侧或双侧疼痛。夜间常无明显减轻,有时反而加重,影响睡眠。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脊柱的两侧或一侧,直到肩胛骨附近(疼痛部位是受压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的区域),且可有明显压痛。其放射痛多在菱形肌、髂肋肌部位。急性发作者,则在扭伤后立即发生严重症

状,病人几乎不能活动,痛苦不堪。 强迫体位疼痛症状轻者,活动受限较轻;而急性发作者,活动极度受限,几乎不能活动。有时呼吸活动也会牵涉疼痛加重,病人自我保护,呈强迫体位状态。 皮肤无感觉障碍。 3.体征 活动受限 脊柱后凸畸形胸段脊柱的驼背,脊柱压缩骨折的成角后凸畸形,从而产生背部疼痛症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两侧会有明显的压痛。 压痛应在被卡压神经的根部寻找痛源点,此卡压处为发出神经胸椎横突的骨面上。因此,它的压痛点在疼痛部位棘间旁开

15-20mm的横突处。大部分病人可寻得多个压痛点。 放射痛典型病人可有放射痛至菱形肌、髂肋肌等处。 肌痉挛胸椎两侧的竖脊肌可呈痉挛状态,其表现是,一侧竖脊肌较对侧明显硬韧,压之有敏感的疼痛。 4.实验性诊断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上,横突的背面做局部封闭,立即止痛者,证明胸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便是该病的病因,该处便是痛源点。 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 胸椎棘突位于脊柱正中,每一个能

摸到的骨凸即是棘突。 胸椎横突由于胸椎棘突明显向下倾斜,故胸椎的棘突间与上一椎体的横突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 定点在胸椎肌间旁开15-20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可寻找压痛点,一般定2-4点,如病情需要也可超过4个点,定6-8个点。 消毒与麻醉 此处麻醉应注意的是,穿刺针不应斜向外侧,除肥胖体型者外,胸段的穿刺点一般深度不超过5cm。当麻醉针穿刺达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无液时,退回式注入麻药。 针刀操作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 颈性眩晕临床主要特征为眩晕及颈椎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等症。该症的发病比较急,变化迅速,容易导致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传统疗法为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眩晕和改善微循环治疗,但是疗程较长,并且容易复发等。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改善,逐渐应用于该症的治疗。毫针治治疗疗: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头针选取快速捻转法,体针选取平步平泻的方法。刃针疗法:在双风池穴及哑门穴,大椎穴的两侧,将经气节处用左手的拇指按压,并使用右手持刃针,并进针0.2cm,行散刺。直达到结节松软的目的为止。均每隔3天进行针刺1次,5次1个疗程。在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椎

动脉型颈椎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二)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三)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三、【患姿】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定位】 1.第一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 2.第二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二颈椎棘突端部。3.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层次】1.第一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2.2.第二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3.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方向】均指向骨面。【深度】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操作】1.横突、棘突: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解剖与临床研究

?论 著?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 ———解剖与临床研究※ 王金武3 陈德松1 方有生2 顾玉东1 (1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200040;2上海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摘要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对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解剖;临床 CERVICAL DORSAL RAMI SY N D R OME———ANAT OMICAL AN D C L INICAL STU DY WAN G Jin2Wu1,CHEN De2Song2,FAN G Y ou2Sheng2,GU Yu2Dong1 (1Department of Hand Surgery,Huashan Hospital,2Department of Anatomy,Shanghai Medi2 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mechanism,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syndrome.Methods:Anatomical study was done on34sides of17adult embalmed cadav2 ers.C1~8dorsal rami were carefully dissected and observed;Detaile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24cases with cervical dorsal rami compression.Results:(1)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arise from the spinal nerves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nd then curve dorsally through the osseofibrous canals with the decussating fibers of muscle group of nape attaching to the zygapophyseal joints,the superio2inferior zygapophyseal joints and the medial vertebral lam2 inae.The articular branches,muscular branches,cutaneous branches and communicating branches pass through the posterior muscles and its tendinous decussating fibers.(2)Conserva2 tive treatment led to a certain extend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in clinic.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decompression can cure the cases that had no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Conclusions:The etiology of cervical dorsal rami syndrome lies in the 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by the tendinous decussating fibers of the posterior muscles of neck.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decompression procedure is an effect way to treat cases of cervical dor2 sal rami compression that had no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K ey w ords Cervical dorsal rami;Compression syndrome;Anatomy;Clinic ※ 本课题为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D9623),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基金(952Ⅲ2Ⅰ)资助项目 3 现作者工作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