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卡压综合症

桡神经卡压综合症
桡神经卡压综合症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

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1)常规给予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等治疗。 (2)中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桡侧腕长、短伸肌,指总伸肌、拇长伸肌等进行局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治疗强度以达到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运动为准。 (3)手法治疗:沿桡神经的走向,在其易受损伤的部位查找发生肿胀、粘连病变的软组织,给予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每次20~30分钟,可见局部酸痛感减轻,病变软组织变软。 (4)进行增强肌力的康复功能锻炼。在能进行主动运动时给予适量的阻力,使其活动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活动度,每天2次,以感到局部轻微疲劳为标准。 ---------------------------------------------------------------------------------------------------------------- 上臂桡神经受压的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2.腕管综合征 3.肘管综合征 4.梨状肌综合症 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6.莫顿跖痛症

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 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一是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出的根性症状;二是窦椎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颈部症状;三是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头颈部外伤可以诱至本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和颈3-4,大多为多个节段同时发病。有颈、肩疼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部位。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可以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诊断]: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发直、颈肌痉挛、头喜欢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另外,还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和反射改变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

常见的桡神经卡压三个部位解剖及诊断

常见的桡神经卡压三个部位解剖及诊断 附图桡神经支配肌肉 【上臂桡神经受压】 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 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 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作者几乎每年都要诊断7至8位这样的患者。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

幸好,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 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 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骨笳生长及周围软组织的瘢痕愈合也可引起桡神经卡压。 【诊断要点】病史、临床体检、肌电图 【解剖学资料】臂后侧桡神经解剖图及臂上1/3、中1/3横断面解剖图 臂上部1/3及臂中部1/3横断面解剖图,图中可见,桡神经在臂上及臂中2/3紧贴于肱骨后外侧骨膜。

【肘部桡神经卡压】 肘部关节脱位、骨折、血肿、肿瘤等也易引起肘部桡神经卡压 【解剖要点】桡神经位于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继续下行,至肱骨外上髁上方约3-5cm发出支配肱桡肌和桡侧伸腕长肌肌支。在解剖研究中发现,有20%的尸体桡神经在这个水平发出支配肱肌的肌支,接着桡神经便分叉。分成桡神经感觉支(桡神经浅支)和桡神经运动支(深支)即骨间后神经,支配桡侧伸腕短肌的肌支可从桡神经主干发出,亦可能从桡神经浅支发出。 【诊断要点】桡神经肘上损伤时发生垂腕、垂拇畸形,肘下损伤则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功能正常。并且,关于桡神经浅支是感觉神经的观点也有分歧。 附图:肘部桡神经深支、浅支解剖图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CT、MRI可明确鉴别。 (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0.5mL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①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腰臀部疼痛,尤以臀部疼痛明显,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并可向大腿后侧放射,但常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 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下肢神经卡压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因为影响到的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为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课件介绍了下肢各部位的神经卡压性疾病的概念、解剖、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等内容,以及治疗。旨在促进神经卡压性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 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 从病因上讲,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骨—纤维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关键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缓冲。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等。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黏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关于神经卡压综合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

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 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 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 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 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 征之一 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 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腓浅神经卡压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腓深神经卡压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鉴别诊断是什么?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 病理生理 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病因 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 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

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 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

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治疗

中华创伤杂志 科技期刊 ZHONGHUA CHUANGSHANG ZAZHI 1998年 第2期 No.2 April 1998 吴梅英 【摘要】 目的 探讨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58例桡神经损伤患者,33例 采用显微外科吻合和移植,19例神经松解,2例神经残端植入,4例肌腱转位。结果 神经吻合和移植优良率 93.9%,神经松解优良率89.5%,4例肌腱转位疗效均满意,2例神经残端植入者疗效均差。结论 对已明确的 桡神经深支应尽早手术探查修复;对于鱼尾平面的桡神经深支损伤宜采用肌腱转位。 【关键词】 桡神经深支 吻合 移植 损伤 T herapy for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WU Mei-ying. Dept. of Orthopaedics, Southwestern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s on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Methods W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year of 1984 and 1994. Among them, there were 33 cases done with microsurgical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19 with neurolysis, 2 with nerve end embedment and 4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姟迹祝裕怠保龋凇絉esults The following-up showed that 93.9% of the patients were excellent and good in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89.5% in neurolysis group. Four cases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were satisfactory, but 2 cases with nerve ends embedment were poor. Conclusions I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is surely diagnosed, the repair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endon transposi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with regard to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at the level of “fish-tail”. 【Key words】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Anastomosis Transplant Injury 桡神经深支损伤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伤后往往没有典型的垂腕畸形,易被忽略而漏诊。我院1984~ 1994年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桡神经深支损伤58例,根据不同原因所造成的损伤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取 得了较好效果。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58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6~64岁。10岁以下儿童6例,60岁以上4 例,余为青壮年。新鲜伤14例(4例为孟氏骨折所致,余为锐器伤所致),陈旧性损伤44例(锐器伤24例,8例为 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所致,在初期治疗时24例未发现桡神经深支损伤,其漏诊率达54.5%。12例为桡神经 深支卡压综合征)。 2.治疗方法:新鲜损伤14例中,10例为开放性损伤,清创时同时扩大伤口,找出断裂神经,用8-0带针尼龙 线Ⅰ期修复神经,4例神经嵌压及挫伤予以松解,孟氏骨折同时行切开复位。 陈旧性损伤44例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其中23例神经断裂者中有19例行神经直接 吻合,4例神经缺损在2~3cm者行游离神经移植;15例粘连行神经松解;另6例因神经断裂在鱼尾分支处无 法修复,2例行神经植入,4例行肌腱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1例神经植入患者因神经无恢复,2年后再次 行肌腱转位术)。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中,2例术中同时切除桡骨小头。 结 果 本组病人随访2~12年,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及伸掌指情况,分为优、 良、中、差。优:肌力4级以上,伸拇、伸指功能基本正常。良:肌力3~4级,伸拇、伸指可达基本正常生活 要求。中:肌力3级,拇指不能完全伸直。差:肌力2级以下,功能无明显恢复。结果见附表。

桡神经损伤的康复 讲稿

桡神经损伤的康复 一、概述 临床上,桡神经损伤较多见,原因是:①桡神经在上臂紧贴肱骨,当肱骨中l/3骨折时,外移的肱骨干近端或短缩畸形的远端极易损伤桡神经,而且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被骨痂包埋;②牵拉或不良姿势,例如:长时问上肢过度外展,或睡眠时头枕上臂;③锐器伤或火器伤;④医源性损伤,例如桡骨头切除术或肱骨手术时损伤桡神经。 桡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丧失,导致伸腕、伸掌指关节、伸拇功能丧失。 感觉功能仅表现为手背桡侧皮肤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如果前臂部位的桡神经损伤,不出现腕下垂,主要是掌指关节不能主动背伸,拇指不能主动背伸和桡侧外展。该部位损伤,最常见于桡骨头切除术,桡骨头颈部骨折或旋后肌卡压征等。 二、临床治疗原则 l.肱骨闭合性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多属于挫伤,断裂伤极少见,一般先行非手术治疗,观察3个月无效后应手术探查。 2.新鲜开放性损伤伴有桡神经麻痹者,应早期手术探查。如神经完全断裂,应争取神经直接缝接,或缺损较多者,则应行神经移植术。 3.陈旧性桡神经损伤,应施行肌腱移位术,常用的方法是:①旋前圆肌移至桡侧腕伸肌腱;②尺侧腕屈肌移至指总伸肌腱;③掌长肌腱移至拇长伸肌腱。保留桡侧腕屈肌于原位,以稳定腕关节。 三、康复治疗要点 1.佩戴腕关节固定夹板 2.通过训练对肌肉再训练 3.对神经恢复无望的,考虑重建等。 4.肌腱移位术后的训练 (1)旋前圆肌代替桡侧腕伸肌:①让患者做旋前动作的同时,有意识地练习伸腕动作。②早期应避免同时屈腕屈指的联合动作,避免移位肌肉肌腱的过度牵拉。 (2)尺侧腕屈肌代指伸总肌:让患者作轻度尺偏屈腕动作的同时,练习伸掌指关节。为了避免内在肌的伸指间关节的代偿作用,可用弹力绷带将示、中、环、小指的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位。如果是采用桡侧屈腕肌代指伸总肌,则让患者轻度桡偏屈腕的同时,练习伸掌指关节。 (3)掌长肌移位代拇长伸肌:让患者在屈腕的同时,有意识地练习伸拇指指间关节。如果是采用指浅屈肌腱代拇长伸肌,则让患者在屈指的同时,有意识地练习伸拇指指间关节。 注意:早期练习时,应避免同时做伸腕、伸拇和伸指的联合运动。 1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第七节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 [适应证] (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有手术愿望者。[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术区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颈丛阻滞麻醉。 (2)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3)切口:作颈部L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4)操作程序(锁骨上入路):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予以去除,如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 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其压迫神经的部分。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 卡压,则考虑作第一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 考虑第一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作第一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 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窥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 (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要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注意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处理,以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作神经松解术。切断前斜角肌时,注意识别并保护膈神经。 (5)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2.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 [适应证] (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冈下肌肌萎。 (2)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观察

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 观察 作者:张鸿振王振湘戴寿旺王萧枫林初勇王苹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效果。[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应用小针刀治疗各类神经卡压症50例。[结果]随访人数50例,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9.4个月,有效率84%。,治愈率66%,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周围神经卡压临床疗效显著,目标神经的运动或感觉的肌电图数据均有所改善。 【关键词】小针刀周围神经卡压症肌电图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electromyogram efficacy of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Method]50 cas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from July 2006 to Jan.2008.[Result]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2~15 months,9.4 in average;the effective rate was 84%,cure rate 66%,without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Small needle knife has marked cure effect on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the eletromyogram is improved on object nerve sport or feeling.

桡神经

桡神经 1.桡神经的体表定位 在臂部为自腋后皱襞的下方经臂部后方至臂部外侧中、下1/3处,再从该处至肱骨外上髁的连线。在前臂部位自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的连线为桡神经浅支的投影;自肱骨外上髁至前臂背侧中线的中、下1/3交界处的连线,为桡神经深支的体表投影。 2.桡神经的走行与分布 由第5~8对颈神经和第1对胸神经的前支进入后束发出而形成。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并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浅支经肱桡肌深面,至前臂桡动脉的外侧下行;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改称为\骨间后神经。 3.桡神经分布范围内涉及到肌肉的起止点及作用 (1)肱三头肌,该肌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属关节后伸和内收。(2)肱肌,该肌起于肱骨前内侧面与前外侧面下2/3、上端呈“V”形与

三角肌的止端相接,止端与肘关节囊紧相贴连,附着于尺骨冠突之前。作用:屈肘。(3)肱桡肌,该肌起自肱骨外上踝的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4)旋后肌,该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肌束向外下,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作用:前臂旋后。 4.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运动障碍 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臂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桡骨颈骨折时,也可损伤桡神经深支,其主要症状是伸腕能力弱和不能伸指。 5.上臂桡神经受压的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 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

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上肢周围神经卡压

一、周围神经卡压简介: 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神经性疾病,但是它表现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与根性卡压和神经内科疾病相混淆。尤其是上肢周围神经循行分布异常复杂,导致卡压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临床特征不同,那么治疗手段也有所差异。 神经容易遭受卡压的部位多在:神经穿越空间狭窄的地方,神经深入浅出的地方,以及转弯处。 二、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 A.重复性活动导致的慢性损伤 B.急性关节或肌肉扭伤导致的局部肿胀会对经过其周边的神经干产生卡压 C.瘢痕组织因为弹性和张力限制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卡压 D.肿瘤组织 E.骨折 F.医源性损伤 G.切割伤 H.卡压伤 三、肌肉以及上肢周围神经支配: 臂丛由第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臂丛神经纷繁复杂,易记口诀:五根合三干,三干分六股,六股下汇成三束,最后分成十四支。 部分臂丛神经分支走向:

四、上肢周围神经容易卡压点:

五、周围神经卡压: (1)臂丛神经(根,干,股和束到腋下开始分家) 理论上说,臂丛神经在穿行过程中,任何周围结构或者组织出现异常情况,都会对它产生刺激和压迫,引起不适症状。第一肋骨,前中斜角肌,锁骨,锁骨下肌,胸小肌等都可能是臂丛神经出现异常情况的元凶,而前中斜角肌最为常见。 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狭窄部位:前中斜角肌间隙,锁骨和胸壁间隙,胸小肌间隙。 A. 前中斜角肌因素:

精选-桡神经的走形

桡神经卡压综合征 标签:桡神经卡压综合征分类:医药知识 2007-09-12 15:51 桡神经卡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桡神经走形的解剖结构是卡压基础,外力压迫、损伤、肿瘤、瘢痕等是卡压的原因。在其走行过程中,支配臂、前臂伸肌群肌肉及发出感觉支支配臂、前臂、手背桡侧半感觉,重要性不再赘述。 应版主WDY之邀,并参考上海华山医院陈德松教授《桡神经卡压综合症》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手外科检查》等资料,赘述如下。 仅代表个人不成熟观点,欢迎骨科同仁补充并改正。 附图桡神经支配肌肉 【上臂桡神经受压】 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

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 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作者几乎每年都要诊断7至8位这样的患者。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 幸好,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 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 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骨笳生长及周围软组织的瘢痕愈合也可引起桡神经卡压。 【诊断要点】病史、临床体检、肌电图 【解剖学资料】臂后侧桡神经解剖图及臂上1/3、中1/3横断面解剖图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周围神经)关于双重卡压的意义

(周围神经)关于双重卡压的意义 双重卡压综合征亦属多源性卡压综合症。早在1973年Upton和McComas已在临床上观察到百分之七十的腕管综合征及尺神经病变中可找到颈神经根和胸神经根病变的证明,并指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发生腕管综合征是由于神经多处受到压迫。即使每处压迫不足以产生任何症状,而它们加在一起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功能障碍。比如,一些腕横韧带已对腕正中神经产生压迫,但压迫程度轻,无任何症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发生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此时将可能会出现典型的腕管综合征。这也是为什么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能常常同时并发肘管综合征的原因。 Seiler于1983年发表了最早的关于双卡的实验研究。他用打鼠的坐骨神经作实验,先予一侧坐骨神经放置一近侧的橡皮套圈,4个半月后,在半数大鼠再放远侧第二个套圈。再过4个月,这些神经作电生理测试。刺激电极置近侧套圈近侧,检测电极置远侧套圈以远,并与未放置套圈的对侧神经相比。结果双重套圈的神经运动潜伏期较正常侧延长,与单个套圈压迫8个月的坐骨神经与正常神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单个圈套压迫8个月的坐骨神经与正常神经的差别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坐骨神经的电位振幅,双重套圈的神经较正常神经和单套圈的神经明显减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个实验提示,临床上的单处卡压可能不产生症状,而产生症状的卡压,要仔细检查是不是在卡压的近端或远端还存在着另一个卡压。作者曾对22例50岁以上的腕管综合征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其中15例诉在腕管综合征发病前已有颈肩部不适,占百分之68.18。 网球肘,特别是顽固性网球肘,其疼痛的原因是骨间后神经向耾骨外上髁的小分支受压而产生的。如果颈神经根受压,耾骨外上髁稍有病变,就可能产生网球肘,而不解除颈神经根的压迫,网球肘常常难以治愈。而一旦颈神经根获得松解,网球肘亦随之好转。当颈部和肘部的神经病变严重时,则需要上、下同时治疗才可能取得好的疗效。Dellon认为桡管综合征可能是桡神经在肘外侧受到多处的轻微卡压而产生,这一看法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我们分析了9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肘管综合征患者,这些老人大多有肘部骨折史数十年,而这数十年并无手麻,直到近几年才诉手麻、手部无力。在手术中可见到肘部的尺神经已经呈瘤样改变,周围有大量致密结缔组织增生。这些病变不可能是在近期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发病而到老年肘部活动已大大减少了才发病呢?可用双卡来解释这一现象。可能是老年时,颈椎的增生性病变或由于前、中斜角肌的痉挛、纤维化压迫了颈神经根,从而在原有的肘管内,尺神经在周围组织压迫的基础上造成部分尺神经纤维近完全损伤产生了症状,并可以进展很快。 作者曾经随访调查6年前作手术的45例TOS(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术后患者,其中有颈肩痛的34例,术后15例颈肩痛没有改善,7例还加重,而手麻、前臂内侧感觉障碍大多数有明显好转。这可能是颈肩痛而不是一根神经根受压造成,术后症状没有改善者,或者是造成颈肩症状的数根神经根卡压没有都得到松解,更可能是臂丛神经多处卡压。在胸廓出口的顶部颈神经在椎间孔处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卡压,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切断C5、C6神经根两旁的腱性组织,加之术后的瘢痕挛缩造成的部分病人术后颈肩疼痛加重。而手麻、前臂内侧感觉障碍,其受压部位的卡压是手术的目的,常常手术彻底,效果较好。 顾玉东院士利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发现即使完全切断C7神经根,肢体也可不产生任何临床症状。这就提示我们单根颈神经卡压,仅仅是单根颈神经部分损伤,如果是C5或T1由于代偿不完善,可能产生一些症状或体征,而在C6、C7、C8的神经根卡压,特别是C7神经根,完全可以不产生任何临床症状。而当这些受累的神经根远段或终末支再发生卡压时,即使是十分轻微的卡压,就可产生了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