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以及由此建立的稳定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对儿童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了解亲子关系的作用, 需要首先了解亲子关系的特点。

1. 亲子关系的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在人出生时就确定的, 且一旦确定就不可更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朋友、配偶等, 但不能随意地选择父母。儿童同样不能选择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等。亲子关系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选择性, 与其他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 不论儿童是否满意都必须接受。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其成长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可选择的。

2. 亲子关系的不平等性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自古以来都是家长占有支配和主导地位, 孩子处于被支配地位。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为父母对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对孩子而言, 亲子关系是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儿童年龄小、判断力不强、自我意思不明确, 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亲子关系的稳定性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 且从人的一出生就存在, 几乎延续到他的一生。这种关系不可能被人为地终结, 只要亲子双方存在, 就不可回避, 它不能因时间的发展或其他事情的变化而消失。因此, 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 也是稳定的。

4. 亲子关系的发展性

亲子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变化的依据是孩子的年龄。即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婴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完全由父母主导, 但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会对亲子关系有一定

的反应。这种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 任何家长都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来对待不同年龄阶

段的儿童。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是重要

的影响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氛围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 一个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

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 儿童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 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反之, 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 儿童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 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导致他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 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 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学者王玉凤等人在对北京城区2 432名7- 14 岁在校儿童的调查研究表明, 处于有口角家庭、暴力家庭或离婚家庭的儿童, 其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比和睦家庭者高,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父母态度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亲子关系中, 父母大都处于主导地位, 其态度的好坏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异常态度造成的。因为态度中包含明显的情感成分, 这关系到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态度

不一致, 给家长带来不愉快、憎恶、讨厌等内心感受, 这势必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 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例如, 儿童从外面哭着回家说被别的小朋友推倒了, 妈妈却气愤地说:“真笨! 就知道哭。你不能推他吗?”儿童就可能认为自己真是很笨, 从此不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而变得自卑、胆怯; 另一种可能是第二天就去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 变得极具攻击性。同样面对

这种情况, 如果妈妈微笑着给予孩子恰当的安慰, 孩子可能转眼就忘记了, 而愉快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3.沟通渠道的畅通是良性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

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从沟通开始, 亲子关系也不例外。由于孩子年龄小, 一般不善于使用完整的语言与父母交谈, 这就更需要父母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 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 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成长中的困难, 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例如,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 可是孩子大哭不止、耍赖不去, 但家长不予理睬, 强制送去, 这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行为变得异常, 如沉默寡言、脾气暴躁、乱摔东西等。这些异常行为是儿童心理不健康的最初表现, 若父母仍然不闻不问, 就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孩子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严重后果。因此, 当孩子最初表现为不愿上幼儿园时, 父母就应该留心观察, 耐心与孩子交流, 了解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 当父母了解到真正原因后应该更深入地与孩子交流, 要细心而坦诚地与孩子沟通, 告诉他上幼儿园的好处及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等, 以避免以后一连串事件的发生。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1. 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2.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可是临近升中考试时,因面临中考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事后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保健

《学前卫生学》学案2016.05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 预习印象 一、填空 1、自我概念包括: 2、研究显示,儿童自尊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儿童生活对他们的 态度和评价。 3、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是。 4、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5、采用小红花、五角星等物品作为计数工具,每当儿童出现一个良好行为就获得一定数量的物品,当物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换取一个孩子喜欢的强化物。这种方法是 6、在社会情境中,个体不与他人交往、游戏,而只是一个人独自打发时间的行为是 7、幼儿有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教师应 8、情绪障碍的行为有 9、儿童做噩梦并伴有紧张、害怕、呼吸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状,通常患儿醒后对梦境多能回忆, 醒后长时间不能入睡。这是 10、引起“口吃”的因素 11、多动症属于儿童心理障碍中的 12、感觉统合失调属于儿童心理障碍中的 13、孤独症又称,是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14、孤独症的症状有。 二、判断和改错: 1、媒体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2、行为疗法的实施步骤包括调查评估、设计矫正方案、实施矫正、对实施效果评估等。 3、儿童的害羞行为通常是指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因羞于与陌生人交往而表现出的退缩行为,但在 熟悉环境中表现正常。 4、梦游一股发生在浅睡眠阶段。 5、梦游应及时治疗。 6、通常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7、游戏疗法是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 8、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环境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基础。 9、预防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发生的关键是重视幼儿的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10、学前儿童焦虑症表现出来的紧张和恐惧往往有具体的指向。 11、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因大脑神经传递功能失常,导致儿童在视觉、听觉等某一方面出现通路障碍,使机体无法顺利接收、解释各种信息并做出反应的一种现象。

《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学后感

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女人 ——《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学后感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有很多的不舍。大学期间我们要选的选修课也到此结束了。从还没有开始选课的时候学长学姐们就告诫我们说:“选修课就是混学分的,哪个老师不喜欢点名就选哪个老师的。”一开始懵懂的我也是这样做了,直到大二都结束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大三了,我决定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女人这个词,也感谢我的任课老师陈杰教授,向我们传授了作为一个女人的种种经历及建议,也让我们对现在以至未来的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女人,作为同男人一同存在的物种,地位却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原始社会的平等到封建社会的男人附属品及女性歧视再到现在的女性解放,女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弱势群体存在的。女子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实行性压迫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和性欲及满足男子的性兴趣有很大关系。男子既然要求女子为夫守贞,就要限制她的行动,不让她对外多接触,剥夺她和其他男子交往的机会,为此,缠足是一个“妙法”。《女儿经》上说:“为什事,裹了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只因上有所好啊!唐明皇宠杨贵妃,天下女子无不以肥为美。楚王好细腰,为投其所好,不惜勒紧裤腰,有诗句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古代的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属品,为男人而活,那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无论在身体上、情感上、经济上,还是精神上。 一珍爱自己的身体 现在很多女孩子都在拼命的节食减肥,殊不知最后也把自己的身体给弄垮了。为什么他们男人喜欢身材苗条排骨型女孩子我们就得节食呢?如果我们女人都是丰满的那他男人还敢有那想法吗?如果有,那就让他继续当他的光棍去吧!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只要是健康的,让我们做一个自信的“胖女人”吧!作为一个女人一定不能懒,一懒各种问题也就出来了,抽出空闲时间出去锻炼身体代替窝在家里或宿舍里上网不仅可以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也能及时消化体内热量避免肥胖的产生,这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二做一个适当独立的女人 作为一个女人,不管是在经济、情感还是精神上,我们都要保持适当的独立。不管以后的我们是某个公司的CEO还是餐厅的女招待,都无关紧要,但是我们要有最真诚的生活,经济上有自己的收入和交往的圈子。作为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荣誉,不靠乞怜维生,至少要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不做全职太太我觉得不是关键,关键是要随时可以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爱人同吃苦共患难,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逐渐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然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去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让我来浅谈一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现代社会看幼儿心理健康的指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也无形中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了细致化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指标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作为幼教

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而究竟什么才是幼儿心里健康的指标呢?幼儿心理健康表现我们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得知。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①

儿童心理保健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儿童心理保健制度 篇一: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承担社区内0—6岁儿童保健工作,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常住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 2、掌握社区内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状况。有计划的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防治,做好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指导。 3、定期对6岁以下儿童按照 4、2、1的要求及时进行健康查体,对检查出的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登记。对体弱儿体检结果、病情、喂养、营养、生长发育评价、护理、治疗、矫治等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定期复查,必要时可转往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待患儿恢复正常后,及时结案转正常健康儿童管理。 4、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推广母乳喂养,喂养率达标。 5、搞好集体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定期对托幼机构进行保健及营养指导。注意饮食卫生,抓好疾病防治,每年对幼

师及在园儿童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6、按时准确登记、统计、上报儿童保键基本数据和报表。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l、开展儿童生长发育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宣传咨询,定期为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体弱儿专项管理。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2、对辖区内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疾病防治和缺点矫治。 3、定期到基层保健网了解情识、指导工作。 4、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反馈。 5、开展母乳喂养、小儿腹泻病防治、小儿呼吸道感染防治、科学育儿等卫生宣教工作。 6.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l、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指导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 2认真听取家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相应回答耐心、仔细、认真。准确。 3、严守秘密,不议论患儿有关心理障碍问题。 4、认真书写病历,作好资料登记统计。 5、对于疑难病例,请有关专家指导,进行追踪访视,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指导。

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健康与心理健康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大自然赋予人们许多美丽的景色;甜蜜的爱情,浓厚的友情,浓郁的亲情,多彩的事业,快乐的工作……构筑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生活。然而,假如失去了健康,这一切都将黯然失色。但凡活着,我们无不衷心祈愿自己和亲人、友人的健康。试想一下,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又怎能离得了健康!从百姓祭天求神消灾除病到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从远古时代神农氏为民治病到今日医学的高度发达,无不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渴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更是对个人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平稳定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句话,个体身心健康,乃是人生幸福之源;全民身心健康,乃是国家富强之本。 第一节健康的演变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健康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传统健康观 健康观的演变实际上是人类对健康对立物——疾病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不断探索并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人类的传统健康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神赋说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以自制的简陋工具对抗着来自大自然、来看破飞禽猛兽、来自饥饿寒冷的威胁,死亡随时可能发生。面对雷雨闪电、生老病死,他们一无所知,束手无策。因此,他们认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背后主宰着一切。如疾病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对作恶之人的惩罚,要想摆脱疾病,就要征求它的意见。所以当时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求神问卜,一些有效的方法也总以巫术面孔出现。 2.失衡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体内蕴含着某些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平时,它们处于平衡共存的状态,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出现疾病的症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黄胆法、黑胆法四种液体,并以四种液体比例的平衡和失衡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古罗马名医盖伦认为体液的败坏是疾病的原因,但他又认为体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神的意志,这种看法依然未摆脱古代神灵说法的束缚。我国传统医学也早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这说明医学逐渐从巫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3.生物观 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学、遗传学、细菌学、病理学等的相继形成,加上显微镜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创造,人们开始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导致有机体丧失某些功能、引起疾病变化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功能观,并持续影响至今。美国学者鲍斯(Boorse)指出: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以这种医学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即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就是所谓的健康。 总之,传统观念中人们一直将没有身体疾病称之为健康。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疾病与出现疾病成为理所当然的反义词。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时刻都有新事物的产生。但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当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我们以前过得那么幸福。在小孩子的身边,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造成影响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长久下去,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们的“应试教育”来说,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的指挥,学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家长的高期望下,被迫负担更重的学习担子。久而久之,学习繁忙,要与同学互相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算你再聪明,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不动就钻牛角尖,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

浅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浅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理10(1)孙方园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儿童来说,心理健康对他们人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医生发展的重要性,童年期儿童的个性和社会 性发展是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 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 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发展性预防人格素质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因此, 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我国儿童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必要的紧迫任务.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和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概念的套用和"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着不满这样的说法,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比如亚瑟·雷伯,他在他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解和适应中起功能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阿瑟·雷伯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解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功能. 郑日昌、陈永胜等也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佛洛伊德派大多持这种观点.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诗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学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的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需要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 青少年是发展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要想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帮助他。 学生成长的很快,转眼就长高,长大了,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或教育方法不对,师生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精力与时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陪伴,需要指导,需要有人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兴冲冲想跟教师谈一些事情,但教师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叫学生等会儿再说,或者学生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教师一听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每当学生跟做教师的你说话时,你尽可能要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说话,让学生觉得教师很在意听他说话,学生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如教师经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教师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学生,尝试着不去随意批评学生,只要教师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学生,学生就会很乐意和教师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非梦想,学生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二、留心学生的心理求助信号 尽管为人教师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由于受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少部分青少年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了解有关儿童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会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儿童心理求助信号。这些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活着没有意思,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方面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份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强迫行为。三是生理方面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但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自己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而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三、给学生更多的爱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爱”的营养缺乏,他就不能或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教师要从小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学生说话,如果教师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回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加深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学生讲话的内容,并表达教师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学生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的评价学生,有一些教师喜欢这样说:“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邹连娣 摘要: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见3-6岁的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它对幼儿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健康含义不仅是身体的健全,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全。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

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于我国幼儿心理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国家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导致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幼儿园教育中未把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尽管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却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与养生

心理健康与养生 (注:这是迟雅在一个养生群里的讲座,经过文字整理而成。) 导语:我今天要同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心理健康与养生。在这里主要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心理健康与养生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养生重在养心。 一、心理健康与养生的关系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教科文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21世纪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人格完整、稳定。 (2)有安全感和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人生有目标。 3、心理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讲究“形神一体”,形与神二者关系密切。 从哲学观点来讲,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是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时候就非常重视心理在健康与治疗中的作用。《黄帝内经》有388处蕴含心理学思想,涉及心理学内容的有125篇,直接以心理学命名的32篇。《灵枢·师传》有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作为调整心理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有激、疏、导、开四种作用,而且这四种作用环环相扣,故该法是具有内在认知发展逻辑的中医认知心理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古时候中医的五大病因:一是六淫外感,二是七情内伤,三是饮食劳作(体劳与房劳),四是疫疠(伤寒、疟疾、萨斯、禽流感),五是刀伤蛇兽伤。 先说说六淫外感。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当今时代,第一项: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已经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了。第三项:饮食劳作,也不成问题了。第四项:疫疠也就是传染病影响也相对弱了一些。第五项:刀伤蛇兽伤,可想而知了。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七情内伤。前些日子同一位中医院的院长交流,他说人的病至少70%来自于心理因素。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不用言,恐伤肾,悲伤肺,暴饮暴食伤脾胃。 喜——伤心。喜则气缓。本来就心衰,再缓就衰竭了。过喜也会导致情绪的重大波动。《岳飞传》里有一个故事,讲金兀术被牛皋活捉后骑在身上不能动弹,竟一时想不通而气绝身亡,而牛皋因为活捉金兀术高兴过度,哈哈大笑之间竟也死过去了。这对冤家对头这样离奇的死法是否历史上确有其事不得而知。但这个故事却道出了一个医学事实:情绪致病,甚者致死。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单位:明光市紫阳中学姓名:孙仲辉 国内多种调查提醒我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的约占10%,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中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

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是作为家长或是教师的我们会忽视的一个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精神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如何才能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呢?我认为这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配合,形成孩子良好发展的双保险。 一、共同营造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 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面对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普遍,使越来越多的幼儿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家庭是幼儿依赖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如我班的小青小朋友是个特殊的孩子,在园时孩子不喜欢跟老师或是同伴进行交流,是个不愿意说话和笑的孩子,对身边的人都产生着敌意。可是孩子在家却是另一种表现:喜欢笑、喜欢跑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的区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们长期与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共同交流孩子所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经过长期的合作,我们知道孩子从小跟有些耳聋的爷爷在一起不是经常跟大人进行交流,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正常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家园合作也是很必要的一个教育手段。 二、共同创造爱的氛围,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逆反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点提示 教学内容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健康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生理学模式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模式。这个发展轨迹为现代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生活原则:人活着不但要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快,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地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中青年龄段的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建议:调整重于“补”。调整身心功能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养生”。 二、心理健康与人的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整体心理状态相联系,和人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 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但是,一般性的生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能让人察觉的,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强烈的、快速的和持久的。 在我们相识的人群中,常见这样的事例:某个人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发现得了癌症,在诊断过程中,身体急剧垮掉了,以后很快衰竭,不久就死去了。这里有心理恐惧、过度忧郁和对癌症过分夸大其辞的宣传对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与人在患了“绝症”后的心理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心理上的自绝,产生全身性的生理紊乱,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了疾病恶化的进程。 在各种心理因素中,尤其以心理忧郁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最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占人类死亡原因85%的八大死因中,心情忧郁症占第七位。忧郁症是典型的心理致病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在应激状态下的特殊表现。应激状态能使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奇迹般的表现,但它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不要忘记,人体对某些潜能的限制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长久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到“心情不佳,食而无味”,说明人的情绪对身体内部功能会有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大量的医学临床实验表明,不少癌症病人患病前曾经有过长期负面情绪刺激或突然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重要性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生活上不适应。 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

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 高中聚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也许甚至不认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 3.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