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五律的文学史意义

王维五律的文学史意义
王维五律的文学史意义

王维五律的文学史意义

自从元和时代韩愈推尊李杜以后,王维已难以与李杜比肩,但在后世多数论者看来,王维才是“盛唐之音”的“正宗”。特别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确立与新变方面,王维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通论七律》中把王维、杜甫的七律分为两大派别,他说:“何谓二派?一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此为极境。一曰王摩诘,如班孟坚文,以密字为主。庄严妙好,备三十二相,瑶房绛阙,仙官仪仗,非复尘间色相。”关于王、杜七律何者为高,后世也有许多争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道:“七言律独取王、李而绌老杜者,李于鳞也。夷王、李于岑、高,而大家老杜者,高廷礼也。尊老杜而谓王不如李者,胡元瑞也。谓老杜即不无利钝,终是上国武库;又谓摩诘堪敌老杜,他皆莫及者,王?m州也。意见互殊,几成诤论。”不过,今天看来,七律一体成熟极致于杜甫已是不易之论。而于五律这一体,王维却颇足以与杜甫相颉颃。

王维五律素以精工优美、空灵淡泊著称。对其创作特点与成就,前人已多所论及。而其文学史意义,则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抉发。关于此,我们拟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独构一种诗体典范

站在今天的接受视域来看,五律大致有几种范型。除去以李白、孟浩然等人所作“古风式非‘常格’五律”(李?A 《诗法易简录》)以外,王维式五律和杜甫式五律是最重要的两种范型。王、杜五律基本都秉承“沈宋”、杜审言五律纯以律法运行、句裁字密的路数,但“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表”(陆时雍《诗镜总论》),与王维的“固定套路”还是有着明显区别,也分别有着不同的传承路线。

杜甫五律,法式最多,不一而足。就句法而言,杜甫“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王得臣《麈史》);就对法而言,往往看似不对或对得十分朴拙,实际上却是非常工整,并且寄慨遥深。相形之下,王维五律法式则较为平直单一。最“标准”的章法是起承转合井然有序,起句多平平,常直接点题,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接着颔联、颈联写景或写人在景中的活动,而这往往是诗中最精彩之处。对此特点,前人多有论述。王夫之《唐诗评选》中评王维《酬张少府》曾说“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说是“每于后四句入妙”,恐不尽然,但却道出王维五律结构平易的特点,这与杜甫惯常“语用倒挽”有很

大的区别。其于章法布置随顺自然,由其渐入佳境,从中也可看出王维不用机心、淡泊随适的人生态度,但并不妨碍代表贵族诗风的王维讲求格调律法,他的五律中二联往往句式互异,并肩对与流水对杂用,句法一疏一密,处处见出格调,极具范式价值。最后尾联略加合拢,或放或收,完足题意。值得注意的是,王维五律中二联少用典,尾联却用典较多,特别是一些酬赠诗。如《送邢桂州》《送梓州李使君》《山居秋暝》《凉州郊外游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汉江临泛》《和尹谏议史馆山池》《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送孟六归襄阳》诸诗尾联,或正用或反用,皆取古人故事。沈德潜即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末联“知祢不能荐,羞称献纳臣”是“反用孔融荐祢衡事”以表“自咎”之意(《唐诗别裁集》)。尾联用典显得整首诗雅洁精致,饶有兴味。

句法上王维五律亦多用常见语式。音节多数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变格”句式远较杜甫五律为少。如果是“二一二”结构,其中那个单音节字一般是动词,极少杜诗常用的如“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空囊》)、“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秦州杂诗二十首》十七)、“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过南邻朱山人水亭》)那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用法。语法形式多是“状语+主谓”(状语可修饰主语也可修饰谓语),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或者纯粹的主谓结构,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其实,杜甫造语语法类型的丰富、词性运用的灵活及好用双声、叠韵词的习惯,只要看他的两个相似的对句就足见一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与“江山城宛转,栋宇客徘徊”(《上白帝城二首》其二)。相形之下,王维五律更显“无意”,然而此“无意”中自有“有意”在。就其“无意”一面而言,王维五律的句式实际上就是汉语最为普遍的句式,自汉魏五言诗兴起特别是齐梁新体以来诗人们最惯常使用的句式,用在五律一体中,之前则有陈、杜、沈、宋,并非王维独创。其整体章法亦是如此,起承转合直顺而下也是初唐律诗中最普遍采用的章法格式。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整体予人一种淡远无心之感,不见刻露之迹;而就其“有意”一面而言,结构谨严,用语精雅,音调协和,对仗工切,细考其声律,分毫不爽,自是右丞家数。

可见,王维五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用这样一种既自然随顺又精致工整的形式创造出五律新的范式,把“格调整齐,时有近拙近板处”的“初唐体制”变化成许多诗论家眼中的盛唐诸体之最。清人姚鼐说:“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今体诗钞》)此说当然是姚鼐自己的一家之言,但王维五律为盛唐典范确为的论。

二、标举一个美学至境

王维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五律范式,在美学上,也为这种当时并不完全成熟的诗体“量体裁衣”似的创造了一种为后世所推崇的美学境界。

王维五律“清淡”诗风的来源一般认为是陶渊明的五古,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得陶诗神韵的不只有王维,沈德潜论唐人学陶云:“王右丞得其清新,孟山人得其闲远,储太朴得其真朴,韦苏州得其冲和,柳柳州得其峻洁。”但王维诗风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王维五律清淡之中有丽质,故而显得“清丽”。这种清丽主要来源于谢灵运。王世贞评谢灵运诗“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余子所可及也”(《书谢灵运集后》),无独有偶,章学诚在《王右丞集书后》说“摩诘萧远静谧,淡然尘外,诗文绚烂归入平淡”,这不相连属的两个评价却道出谢、王二人审美取向和艺术境界的相似。沈德潜还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说诗语》卷上)总的来说,王维五律“自然”的胜境既是得陶诗之“自在”,又是得谢诗之“精工”,在“排”与“不排”之间。就风貌讲,有的诗显得简古一点,有的诗显得清丽一点,但简古者不似陶潜直用家常语,清丽者也较少谢客之精琢与富艳,王维五律有

自己专属的美感。其次,不同诗体有着相对较为固定的审美属性,律诗总的来说是以精致为佳,王维五律中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应制诗是写得十分精致的,如“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早朝》)、“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秋宵寓直》)等,处处体现盛唐都城贵族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初唐以来五律诗体

的美学规范。即使是晚年所作的淡泊清远的作品也仍可以见出秀雅的特点,同时代人殷?[在其所辑的《河岳英灵集》序中就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五律美学建构的意义之一就是把本属于陶渊明、谢灵运在五言古诗中的审美意味部分地移植到一种新的有自身审美规范性的诗体之中,并经过一番微妙的“化学反应”,融合时代的赐予与自身的感悟,创造出一种新的既源于古人又属于自我的美学境界。王维诗空灵淡泊,风华洁丽,富于禅趣且充满生命节律活泼的静美,这种境界既是不可复现的盛唐高标的展现,在后世“神韵”论者看来,在诸多“清淡派”诗作之中,王维诗才是真正的无可争议的典范。关于这点,后世“神韵”论的集大成人物王士?G 在他晚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选录唐代44位诗人的415首诗,其中王维一人的作品就入选有112首,占到全集数目

的四分之一还多;而入选作品数量排第二的孟浩然只有48

首被选入,足可说明王维在“宗唐盟主”、“神韵宗主”王士?G 心目中的“唐音正宗”、“神韵正宗”的地位。

王维诗就是这样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后亦罕闻的美学

的至境,在与外在景象不期而遇中完成对自身内在生命的观照,物我两适,一片化机。当然这种境界是就王维诗总体而言,本不单指五律。且五律因为有一些格式的限制,或许也并不是展示“神韵”的最佳范式。王士?G阐述他的诗学理念的时候,经常点名例举的是五绝:“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带经堂诗话》)但我们也要看到,实际上王维却能使五律也达到同样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他对五律诗体美学建构的重要贡献所在。姚鼐曾指出五律和禅悟的关系:“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今体诗钞》)王士?G在另外一个场合也曾举王维五律的句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明何者为“妙谛微言”(《蚕尾续文》)。

因此,王维在他的五律中展现出的高华境地和澄?槿の叮?就不仅具有泛泛的美学价值,而且是中国古代五律创作史和诗体建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五律这一诗体进行

的一次新的美学规范。

三、形成一脉创作影响

从创作模式上看,文学史上存在有一脉与王维五律承祧关系明显的诗人或诗人群体。略举大概,则有大历诸子、“贾姚”、“九僧”、“四灵”等。这些诗人在体裁选择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采五律。姚合编《极玄集》,以王维为开篇,所选绝大多数为五言律诗。此书被晚唐山林隐逸诗人奉为写作范本,从中可见这派诗人的诗体偏好。而且,他们的写作题材和模式也与王维近似。我们就一些比较突出的相近之处简单谈一谈。

这一派诗人的五律一般是开篇点题,末联收合题意,而于中间两联格外着力,这恰是王维五律的特点。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等大历诗人作五言律诗时便有精心锤炼中间两联的倾向,但整首诗尚可意思完足。到了贾岛,中两联与全诗虽有脱节之嫌,但无疑也是着力最多者。清人贺裳指出:“贾专写景,意务雕搜。”(《载酒园诗话》)到了九僧、四灵,此法尤甚。许印芳评九僧诗就说:“其诗专工写景,又专工磨炼中四句,于起结不大留意,纯是晚唐习径……此等诗病皆起于晚唐小家,而九僧承之,四灵又承之,读其诗者,炼句之工,犹可取法。至其先炼腹联,后装头尾之恶习,不可效尤也。”(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正因为头尾是“后装”的,往往只是平平地敷衍题意,凑合完篇。

至于说用语习惯,这派诗人与王维也颇为接近,诗中很少杜甫式的将一副词或形容词置于句首或使用双声叠韵作

对仗的构句。如贾岛诗“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意象选择、语法结构、音节划分都基本一样,是较为典型的王维式对句。至若徐照“众船寒渡集,高寺远山齐。残磬吹风断,眠禽压竹低”(《题衢州石壁寺》),徐玑“寒烟添竹色,疏雪乱梅花”(《孤坐》)、“寒水终朝碧,霜天向晚红。蔬餐如野寺,茅舍近溪翁”(《冬日书怀》),翁卷“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冬日登富览亭》),赵师秀“石坛遗鹳羽,粉壁剥龙形”(《桐柏观》)、“池静微泉响,天寒落日红”(《壕上》),亦复如此。

从审美特征看,王维五律开出所谓的“清淡”一派。我们先梳理一下“清淡”一派。在五律创作中体现清淡风格的,除了之前我们说的大历诗人、“贾姚”“九僧”“四灵”,较为著名的诗人或诗派似乎还可加上宋代的梅尧臣、明末的竟陵派、清代的神韵诗派和浙派。“清淡”风格一派的缘起,前人往往归之于张九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者也。”确实,“张九龄的写景诗虽然大多风格典重密实,却又别具一种清高脱俗的气质,在襟怀与气格的融汇之中往往形成既孤清又远旷的艺

术境界”(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0页)。不过,清淡诗派的形成有一个共同的佛禅思想背景,自唐以后,清淡的诗风与禅悦的境界就不无关系。谈到对佛禅的倾心,王维自不必说,大历诸子与佛禅亦颇为接近。之后贾岛曾经出家为僧,“衲气终身不除”(陆时雍《诗镜总论》)。而在“四灵”那儿,从徐照《山中》诗语“野蔬僧饭洁,山葛道衣轻”和赵师秀《龟峰寺》诗语“萤冷粘棕上,僧闲坐井边”中也可看出其与王维、贾岛诗不仅题材接近,思想基础也相似。其后的钟、谭、厉鹗亦复如此。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以后清淡一派的实际“盟主”是最早将诗境与禅境合二为一的王维。

但是,随着“盛唐时代的一去不复,王维诗歌的雍容和缓之态,对于灰暗压抑命运中彷徨无奈的文人寒士来说近乎遥不可及的缥缈云山”,于是清淡诗风日渐衰颓,“贾岛的‘变格入僻’(王定保《唐摭言》),既有对王维所确立的艺术范式的承绪,又创造出苦思奇僻的新范式”。不过,贾岛毕竟还是与“清深闲淡”的“王、孟、韦、柳”一脉相承,“以此观之,王维诗歌虽未在后世形成宗派,但其诗歌艺术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艺术背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渗透到后世的诗歌创作中去,因而在后世发挥着巨大而持久的深刻影响,贾岛及其追随者们的诗歌创作就是这一影响力的一种较为

突出的体现”(袁晓薇《从王维到贾岛:元和后期诗学旨趣

《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的转变和清淡诗风的发展》,

就唐代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王维有他的特殊性。由于他曾接受伪职,在宋代士人群体中自然不会得到普遍的赞誉,但王维仍有他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优游山林,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他之后许多文人选择的

姿态,而且不只是末世文人。闻一多先生说,贾岛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或许更准确地说,贾岛是每个末世和带着末世特征的时代共同的贾岛,而王维则是近世以来每个时代共同的王维,从距他不远的大历文人到清代盛世氛围下的“神韵”诗派,我们都可以看到王维的影子。另一方面,王维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盛唐韵味、格调也必然成为后世对那一个再也回不去的遥远的梦的追忆和追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就评价王维《观猎》诗云“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这样看来,王维不仅成为“神韵”论者的偶像,同时也是“格调”论者的典范,这种待遇,恐怕连杜甫也未曾有过吧。似乎我们还可以这么说,代表王维诗歌最高成就之一的五律的创作不仅具有完善一种诗体

的价值,而且对中国近古文学史进程的构建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其实,我们今天翻开一本明清人的诗集,读到一首五律,我们会说这首是王维式的,那首是杜甫式的;这首是王维式的但带点杜甫的味道,那首是杜甫式的但带点王维的味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王维五律的文学史意义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海江龙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 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

王维鹿柴赏析

王维鹿柴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鹿柴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一】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

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 《送别》。 【翻译】 你尽管放心地走吧!我也不必再向你详细追问究竟要到那里去?你只 要知道那要去的地方,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就可以了;另外一种 说法是隐喻送别友人的交情,正如天上白云永无穷尽。 这是描写离别时落寞情怀的诗句。相传这首诗是为送别孟浩然 归襄阳而作,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然自适。 清沈德潜 《唐诗 别裁集》 卷一: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高步瀛 《唐 宋诗举要》卷一评这两句为 “妙远”。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 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 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 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 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 自内心的劝慰。 诗人的意思是说, 只管去吧, 朋友, 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

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 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 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 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 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 送去前路珍 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诗人的用力之处,看不到谋篇布局的匠心,看 不到什么奇思妙想,仿佛是信手写来,不思而得。但细细体味,它平中见奇,词 浅情深。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以“白云无尽”的景象 涵盖了复杂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别情依依,余韵悠悠。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 1】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 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 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 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 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 绿荫如盖, 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 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 2】 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 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 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 夕阳西下, 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 露出斑驳的树影,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 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 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 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 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 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山空,心 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 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 , 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 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的送别诗 1、《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阅读: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光明网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 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有哪些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有哪些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那么关于他的送别诗有哪些大家了解吗?来看看 小编的介绍吧!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 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 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 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 古代国名, 这里泛指江苏南部、 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 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 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 心。 《送郭司仓》 唐代: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译文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注释 ①郭司仓:作者的朋友。司仓,管理仓库的小官。 ②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③留骑(jì):留客的意思。骑,坐骑。 ④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任五之桂林注释 ①桂林: 指唐桂州。 《旧唐书·地理志》谓桂州治临桂 (今广西桂林) , “江 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 ②楚客:犹迁客。指任五。楚三闾大夫屈原因谗见放,而赋《离骚 》。后世因称被贬迁滴之人为“楚客”。 ③越:通“粤”,古民族名,居江浙闽粤之地,谓之“百越”。 ④羁谴:因贬谪流放而旅居他乡。一种系丝绳以射飞鸟的箭。 ⑤纶:钓丝。 ⑥苦节:指于逆境之中,坚守节义。

鹿柴(王维)

鹿柴(王维) 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象。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一 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赏析二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

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wǎng)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唐诗: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

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

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 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 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 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 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别辛渐》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欢迎来参考! 王昌龄的送别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然后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然后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

鹿柴王维

鹿柴王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作品原文 鹿柴1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鹿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批点唐诗正声》: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唐诗广选》: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诗直解》: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唐诗选注》: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唐诗笺要》: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而庵说唐诗》: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唐诗笺注》:“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唐贤清雅集》: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幽深。 《诗境浅说续编》: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送别》古诗王维

王维的诗全集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臵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送别诗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送别诗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 所写的一首送别诗。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介绍一下他的原文以及译文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送别诗吗 是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 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 唐代诗人, 天宝 (唐玄宗年号, 742~756) 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 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 柳絮。 子规: 即杜鹃鸟, 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 一作“扬 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 一作“随君”。 夜郎: 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 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 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 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 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 753 年(唐玄宗天宝十二

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 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一首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翻译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翻译赏析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

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 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分类意象名家名作 送别诗的分类 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 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 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 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陈子昂《送吉州杜审言司户序》记载,杜审言因言事不当触犯诸武,受贬吉州,当时“赋诗以赠”者多达45人。除别人赋诗送行之外,受贬之人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写出一些情感深挚的赠别诗。如韦承庆南迁岭表,有诗曰《南行别弟》,读之使人黯然。之后,柳宗元在贬所柳州写的《别舍弟宗一》也具有同样地艺术效果。或许,不幸的遭遇能够吧不好的变成好的,把好的变成更好的。就流贬诗人自身的某些赠别诗来说,可谓一生失意之语,千古得意之篇。 唐代送别诗丰富多彩,以上仅是从离别的形式来分类。从情感的内容来说它还可以分为,诉说亲朋好友的离情别绪,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珍重的叮咛,美好的祝福,如高适的《别董大》;也有抒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作为盛唐时期屈指可数的送别诗作家, 在他现存的诗中, 以送别为题 材的诗大约有五十首,是王昌龄文学 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希望对 你有帮助。 他的送别诗类型多样, 其中主要表达真挚友情、 积极进取、 怀才不遇等思想; 在艺术特色上,善于使用萧索意象,情景交融,比喻抒怀的手法;结合王昌龄的 人生经历,分析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王昌龄王昌齡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更抒发了个 人情感。作为一个爱国王昌龄,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 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王昌龄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 就离家远行, 漫游四方, 结交很多诗坛友人, 与“诗仙” 李白 ,与山水诗派的主要王昌龄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 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 感情深厚, 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 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 梦里长。(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 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 夜泊在潇湘之上, 充满愁绪。 离别之际, 难免会感伤, 表达了王昌龄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王昌龄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 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