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同学们计算一下:1)中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几个中国大?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互动3:要掌握巨大地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就根据地球的开头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找出以下内容: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前指出这几部分内容。

师:地球旋转时,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做什么?(地轴。地轴是假想的轴)

互动4:教师用手指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运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呢?

明确:地球按自西向东运转方向运动。

提问: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呢?(请一名学生在下图标上箭头)

明确:

并要求学生说明左图是从北极上空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右图是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能从南北极上空去辨认地球的自转运动。

互动5:学生利用地球仪并阅读教材P16-18,分小组全作探讨以下内容

教师合作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汇报,教师指正答案,并结合经纬网仪一一强调。

教师出示表格二,组织学生继续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讨论时教师出示专门标有经线经度的图片和专门标有纬线纬度的图片。学生讨论完后汇报,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明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这条经线圈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避免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用多媒体显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四、练习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2.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

(经纬网)(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设问: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

展开小组讨论,然后选两三名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如果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然后怎么找?

生答:然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类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

互动1:出示经纬网图,要求学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分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如果是0°经线或0°纬线,应写成0°经线或0°纬线。同样,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180°或西经180°。

互动2:投影显示下列经纬网图,要求学生不仅说出各点的经度,而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强调: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会辨别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定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互动3:投影出示下列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学生分组讨论各点的坐标及所属半球。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上辨认某点的位置时,要注意图上出现的同心圆为纬线,射线为经线,射线相交的点为极点,要分清极点是南极还是北极。

四、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P21“活动”1、

2、3

2、投影出示练习题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请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强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方法归纳:本节课主要让同学们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会协作解决问题。

六、1.设问:早晚冷,中午热,大家都知道是太阳高度角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你知道在同一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地球的自转)

2.投影p68图4-18,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边演示,便让学生注意观察:a.地球自转的方向b.自转造成的现象

3.设问: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在这里是想强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4.提问:请你小结地球自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提示:从早到晚你的感受到了怎样的天气变化?

板书:2.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a.自西向东b.产生昼夜交替

5.演示地球自转,提问导入新课:

6.提出问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进行公转,请你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给出投影:p69图4-19地球公转示意图或播放地球公转演示动画)

7.投影给出对比表格

附表:

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有一个人双脚分别站在180°经线两侧,他说:“我一只脚站在东半球,另一只脚站在西半球”。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一只脚站在东半球,另一只脚站在西半球”呢?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查阅地图,找出北京、张家界两座城市所属的经纬度,还可以查阅你感兴趣的城市所属的地理坐标。

(2)巩固练习

自己设计两幅经纬图,各注上相应的经度、纬度,并加上四点,自己再写出这四点的经纬度及所在的半球。

七、板书设计

经纬网

1、经纬网:经线、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

2、用途:明确任何一点的位置

3、地球的运动

示意图

确定各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后记:

练习设计

1.读下图,填空:

(1)A点位于半球(东或西);B点位于(南或北)半球。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

(3)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纬度、经度。

(4)若甲乙两人分别从B、C两地出发,匀速向南运动,那么两人在附近距离最远,在相会。

2.与1300E相对的经线是()

A 500E

B 1300W

C 2300E

D 500W

3.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特点的地点是

A 200W、250N

B 250E、250S

C 1450W、450S

D 1450E、450N

4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 B.北回归线 C.赤道 D.南极

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变暖

6.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平均半径6371千米

B.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

D.从郑州东行绕地球一周约4万千米

7.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 )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1平方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七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 约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是 其长度是长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指示方向。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 用"S"表示。 4、低纬度:°至°;中纬度:°至°; 高纬度:°至°;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球,赤道以南为球; 6、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 其特点是:形状都是;长度;指示方向。 从(0°经线)以东的180°为东经,用“”为代号,以西 的180°为西经,用“”为代号。 7、国际上习惯用和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以东到 为东半球。以西到为西半球。(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属东半球; 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8、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传方向是,在北半球上空看 地球自转是针,在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针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 B、纬度最大是180° 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 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 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1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 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②(,) (,)④(,) (,)⑥(,)

2、写出各点所在的东西半球 ①②③ ④⑥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1、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山、河、山脉、 海、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南美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洋是海洋的主体,一般离大陆较远 B、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其面积和深度都比洋大 C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 D海洋中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3、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4、被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围绕的大洋是() 被五大洲环抱的大洋有()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世界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6、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四大洋中成“S”的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8、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环球一周所经海域依次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D、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大西洋 9、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 一、五种地形:教材32页图2-45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②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③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④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⑤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世界最大的盆地非洲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二、地形图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分析法,精讲多练,用讨论、抢答的形式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纬线的定义、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教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 一、导入激情 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 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2、地球有多大?用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 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地球仪,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北极。 2、阅读教材P16页和图2—7,掌握纬线的长度、 数量、指示的方向。 3、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高、 中、低纬度范围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 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 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 地球仪的摆 放角度指导学 生放正确。 首先,和学生 一起找到赤 道,提示学生 赤道是一条特 别的纬线,在 地图上通常为 实线,和赤道 平行的线圈连 同赤道都叫作 纬线。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

三、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五、拓展应用1、什么是纬线?什么形状?有多少条?长度有什 么特点?指示什么方向? 2、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纬和北纬分别用哪个字 母表示?中、低、高纬度范围分别是?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科主任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做精讲。 1、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对比填表。 2、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是增大还是减小? 3、举例判断某纬线,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掌握南北纬的划分规律:越往北纬度度变大为 北纬度,越往南纬度变大为南纬度。 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赤道以北为北半 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通过本节学习情况,作练习巩固延伸。 1、本初子午线是() A地球仪上的0°纬线 B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东经、西经的分界线D 东、西方向的分界线 2、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两条经线是() A 60 °W,120°E B 20°W,160°E C 20 °E,160°E D 0°,180° 3、下列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 是() A 28 °N,10 °E B 20° S,21 °W C 10 °N ,170°E D 32 °N,150° E 4、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 终又飞回到北京。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 向没有? 纬线指示东 西方向,纬线 圈的大小变化 知道学生用地 球仪自己观察 得到结论。纬 度的大小让学 生自己得出. 根据纬度的 变化规律可以 判断某点在南 北半球,教学 中的过渡首先 让学生明白什 么是经线,特 殊的经线找到 0度180度, 特别是东经 度和西经度的 划分,越往东 变大为东经越 往西变大为西 经,了解变化 规律才能解决 南北半球的问 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加来中学钟文精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地球概论

地轴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经纬网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怎样判读经纬网地图经纬网的用途 认识地球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 地球仪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在地球仪上,能较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在经纬网地图上能够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 5.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6.通过测量当地纬度、制作经度纸圈、制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活动,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7.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地球的形状”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目前,我们可以用一幅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学生在1~6年级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因此,本条“标准”没有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上,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让学生领悟到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是时至今日也尚未达到尽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将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内容简洁,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三则阅读材料,以图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学科年级授课时间课型备课者 地理新课型 教学内 容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 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 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2.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多媒体 教学[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导入新课: (引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到底形状怎样,大小如何,人 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弄清楚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 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 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 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 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二、出示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课时)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哪些说法? 2.是哪位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即地圆说),是怎样证实的? 3. 地球是怎样的形状? 4.你知道地球有多大? 教后修改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 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1)

长沙市高新区明德麓谷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课题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年级七班级C1401/1402时间 认识地球(一)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5、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备课手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 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 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 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2.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 (经纬网)(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设问: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展开小组讨论,然后选两三名学生汇报。 教师: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如果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然后怎么找? 生答:然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要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类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 互动1:出示经纬网图,要求学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分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如果是0°经线或0°纬线,应写成0°经线或0°纬线。同样,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180°或西经180°。

互动2:投影显示下列经纬网图,要求学生不仅说出各点的经度,而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强调: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辨别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定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互动3:投影出示下列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学生分组讨论各点的坐标及所属半球。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上辨认某点的位置时,要注意图上出现的同心圆为纬线,射线为经线,射线相交的点为极点,要分清极点是南极还是北极。 四、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P21“活动”1、 2、3 2、投影出示练习题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请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强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方法归纳:本节课主要让同学们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会协作解决问题。 六、1.设问:早晚冷,中午热,大家都知道是太阳高度角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你知道在同一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 ★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 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 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叫___________ 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 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 ★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 ★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 ★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 二你知道吗? 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 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 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经过阅读地球仪培育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经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过读图法、谈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 经过学习在太古年代与现代期间对地球开头的不一样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谛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课重难点 【教课要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看法。 【教课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课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己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指引学生回答地球 是个球体。 发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第一看到船的桅杆,而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 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第一看到的是前方的马匹,而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研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正确地描述?地球终归有多大?请同学们环绕这引起问题自 学课本 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 1:在太古期间因为遇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 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 1522 年 9 月完成了全世界航行,证了然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 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发问: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 2:地球究竟有多大?你能用详细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明确: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均匀半径约 米;地球极半径6357 千米;赤道半径6378 千米。 发问:我们为何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 千米。 同学们计算一下:1)中国的陆地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几此中国大?2)世界最巅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 米,地球的均匀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 倍? 互动 3:要掌握巨大地球的详细状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就依据地球的开头并依据必定的比 例减小,再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找出以下内容: 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而后请一名学生上前指出这几 部分内容。 师:地球旋转时,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设想的轴,叫做什 么?(地轴。地轴是设想的轴) 互动 4:教师用手指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运行,请同学们观察地球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呢? 明确:地球按自西向东运行方向运动。 发问: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呢?(请一名学生 在以下图标上箭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本课以做课本的活动题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环节的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在做活动的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仪 三、教学用具 地球仪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 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 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 「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 1、“盖天说”------“天园地方” “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 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 (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 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讨论后归纳: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 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面貌教案湘教版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学内容复杂、知识容量大,难度较大,需理解的概念名称较多。教师如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讨论、阅读”到“游戏、训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绘制能力。充分利用学生手上的地球仪,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填出教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这种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正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运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或录像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寓教于形,从而突破难点。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接受知识。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动手动脑、显示能力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愉快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特点。 二、教材内容: 湘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水陆面积的比例; (2)知道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七大洲的名称; (3)对各大洲的基本特征有个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为易的能力。 (2)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教具及资料:幻灯片、地球仪、世界海陆分布图、自制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自制观察记录表、七大洲轮廓图板等。 五、教学重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 六、教学难点:大陆、半岛等概念的理解、地名的记忆。 七、教学方法:游戏法、讨论法、拼图法、观察记录法等。 八、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咱同学们都是有心人,不知在看新闻联播时,有没有注意两位播音员身后是一幅什么样的背景图?(学生回答略)在这种地图上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这种地图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教师):同学们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并观察课件展示的地球自转图,讨论世界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海洋71%,陆地占29%)。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de)特征. 2.掌握地球仪上纬度(de)划分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知道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 3.懂得低、中、高纬度(de)划分.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地球仪,采用观察法、演示法等说出纬线(de)特征. 2.运用纬度划分(de)方法以及变化规律,读出某点(de)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de)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纬度变化规律(de)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de)变化都是有规律(de),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de).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状况

学生通过第二章第1课时(de)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地球(de)形状和大小,同时也简单认识了地球仪上(de)地轴、南北两极以及赤道,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知识. 2.学生能力状况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de)地球(de)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de)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de)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3.学生心理状况 初步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充满了探索新知(de)兴趣,但由于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不够,所以对本节课纬线及纬度等比较抽象(de)知识难于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纬线(de)特征;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疑问,导入新课纬线及纬度 1.复习地球(de)大小

2.同学们,前面我们说了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所以将地球按一定(de)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模型——地球仪,你们有没有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密密麻麻(de)线线,那这些线又是什么呢 承转过渡:是(de),这些线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经线和纬线,那么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纬线.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纬线定义及其特征 1.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地球仪模型,归纳一下纬线(de)定义. 2.请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地球仪,讨论完成表格,并归纳纬线(de)特征. 任务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相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态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驾驭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随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相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相识地球的过程,造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帮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相识却经历了漫长而困难的探究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对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途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答复: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白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答复。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逝;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态。 回忆:人类相识地球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推想——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相识地形态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答复。——鼓舞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提问:我们如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态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答复〕 明确: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那么球体。 提问: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详细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生答〕 明确:地球的外表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那么球体。 过渡: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驾驭它的详细状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依据地球的形态按必需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以下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