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案例

蜗牛案例
蜗牛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学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交流。可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让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下面本人以《蜗牛》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案例描述

《蜗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第二单元中“动物”中的一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

(学生把捉来的蜗牛放到容器里,教师检查。)

师:你们喜欢蜗牛吗?(学生说“喜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二]创设直观情境,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兴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动画中介绍了蜗牛的种类、生活习性、颜色等特点)(学生看动画片)

师:谁来说说,你从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蜗牛的知识?

生:回答自己了解的知识。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记住了这么多的知识。

[三]设置疑问,启发探究

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思考,除了刚才画面中了解的蜗牛的知识,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蜗牛喜欢吃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想知道怎样饲养蜗牛?

……

师: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请你们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吧!

[四]深入探究,学生解疑

生: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向老师领取实验用到的实验用品。(如:放大镜、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实验中去)

瞧:(研究蜗牛外形的一组同学,有的拿着放大镜对着蜗牛的身体仔细地观察,有的在做文字记录,有的根据观察的结果把整只蜗牛画了出来。)

(研究蜗牛运动的那一组同学也十分细心,他们把一只蜗牛放在文具合上,一边观察蜗牛的爬行,一边还看着自己的手表呢?大概是在计算蜗牛爬行的速度吧!)

(还有研究蜗牛吃食的那一组同学们,他们在一只蜗牛的周围等距离地放着菜叶、苹果、梨、橘子、面包等,正观察着蜗牛朝哪个方向爬行。可能这只蜗牛肚子还饱着吧,对周围的食物都不敏感,同学们心里可着急了。)

……

[五]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心情愉悦,纷纷汇报实验研究的成果。(其中有一组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同学们还没有研究完,很遗憾。我就要求那一组的同学回家继续研究,下节课带着研究成果再共同进行交流。)

案例分析: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提出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效。

以上的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蜗牛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天生是个好问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创设发问的情境,启迪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以上案例中,本人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去捉蜗牛,上课伊始,还播

放蜗牛的动画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蜗牛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接下来我问:除了刚才画面中了解蜗牛的知识外,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知识?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想知道蜗牛是什么样子的?我想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我想

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然后我就鼓励同学们找到和

自己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中去,有观察蜗牛外形的,有研究蜗牛运动的,有研究蜗牛吃食方面的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对策与解释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我们的调查中知道,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提出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师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权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的是被支配和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也是“教师→学生”的单向性。这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遏制了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也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才能成为可能。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真诚地爱每个学生,对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加以鼓励,对每个孩子的创造性行为给予支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示宽容,那么“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成为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在我的课堂中,讲台早已不是教师的专用阵地:学生可以到讲台上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发布其调查结果,小组可以到讲台上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等。

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才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疑问。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激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使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教学切合学生的经验和情感需要。在形象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生活而忘了是在课堂,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可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提出问题。例如《蜗牛》案例中,教师为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蜗牛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捉蜗牛,上课时让学生看蜗牛的录象。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来。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摄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比较和过滤,常能诱发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纸的观察》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纸(有卫生纸、蜡光纸、硬纸板、报纸等),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白纸薄,硬纸板厚?为什么卫生纸撕了边上有毛,而蜡光纸没有?为什么报纸写字会沁?……

(3)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实验是直观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存储一定量的感性经验,为过渡到抽象的认识做准备。我们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决不停留在一些验证性实验的层面,实验中有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余地,把实验变成产生认知冲突的摇篮,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更多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生用碘酒去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用碘酒滴在十来种的食物上面,结果学生就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食物颜色会变蓝,而有的食物则不变?当他们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会

变蓝这个道理后,他们又会因为蓝色的深浅不一样而产生问题:是否蓝色深浅会跟淀粉含量的多少有关呢?

(4)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汇报和讨论占了很多时间。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不够重视,汇报和讨论是搞形式主义,选几位好同学过过场。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在汇报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往往为了一个问题而产生争议。有争议就不愁没有问题产生。争议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很有价值,最能解决问题。

(5)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是新科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科学的探究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开放时空,让学生课外去实践。学生不断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在实践中学生不可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总会遇到难题,产生认知冲突,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就会想一切办法去解决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比较、思考,引导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解决学生没有问题的问题。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的质量则不高,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对问题进行筛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合适的问题。

怎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呢?

(1)要突出“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不仅要进行思维发散多提问题,还要力求使问题不浮于表面。学生一般喜欢围绕“为什么”来提,如“人为什么不能像小鸟一样飞起来?”“为什么动物不会说话?”等等,我认为这不是有利于探究的提问,因为它可以轻易得到答案又难以进行深入探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用“怎么样”“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等多种角度去提问题,如“怎样知道放在水里的木块为什么沉不下去?”“怎样才能测出蜗牛的爬行速度?”等。我觉得这种提问方式更容易动手操作,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心理,从而突出探究过程。

(2)要具有“探究价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而提出的问题,一般较散、杂、细,缺乏概括性和综合性,而且学生对提的问题心中没底,显得盲目,缺乏探究的耐心和信心,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探究价值”。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探究价值”的概念(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设计有目的性和可行性,且具有动力持久性),通过筛选问题,整理问题,从而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我探究,而且是我有信心通过探究把它解答出来。

(3)要产生“探究兴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可见,问题一定要有趣味性,对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探究,享受探究的快乐。此外,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问题是探究的源动力,没有问题哪来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探究,利用每个教学环节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蜗牛搬家》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蜗牛搬家》含反思 中班语言教案《蜗牛搬家》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学习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语言《蜗牛搬家》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2、通过学习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幅:蜗牛、近处是小河、远处是山岗。 活动过程: 一、老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故事后提问:

1、蜗牛住在哪里?它住的舒服吗? 2、它听到蜻蜓和蚂蚁説小土岗是个好地方,它是怎么想的?(引导幼儿进行讲述,并让幼儿猜猜,蜗牛搬家成功了吗?) 3、蜜蜂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样?蜗牛怎么説的?(今天我 不能搬家,太阳光会晒着我的) 4、蝴蝶、青蛙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样?蜗牛是怎么对它们 説的?引导幼儿分别説説它们之间的对话。 二、讨论: 1、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太阳晒、割风、下雨就放弃搬 家吗?你会怎么做呢? 2、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有没有遇到过太阳晒、割风、下雨?你们是怎么做的? 3、为什么小朋友遇到这些困难还是能按时上幼儿园,而蜗牛 遇到这些困难就不肯搬家呢? 三、引导幼儿学做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

蜗牛搬家是中班《勇敢的我》主题活动中的一个语言活动, 故事中小蜗牛因为怕这怕那犹豫不决最后搬家没有成功。针对中 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 事中角色的对话;知道小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不开心的蜗牛进行导入,蜗牛开 心吗?引导幼儿关注蜗牛的表情,知道蜗牛很不开心,带着蜗牛 为什么会不开心这样的问题进入故事倾听。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三 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幼儿通过倾听故事第一段,了解蜗 牛为什么搬家。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幼儿认为蜗牛住在石缝里是很 舒服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幼儿没有理解"日晒之苦"这个 词的意思。幼儿结合天气情况、亲身感受,能够理解"风吹",冷,不舒服。但他们认为"日晒",暖和,是舒服的。针对这一问题我 先让幼儿想一想,我们观察过蜗牛,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生活。 然后再让幼儿回忆,夏天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喜欢凉快的地 方玩,不愿在太阳底下游戏,知道太阳晒,热,不舒服。第二个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全200篇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全200篇 提供最新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全20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文章,欢迎收藏!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家》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金色的房子》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微笑》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恐龙妈妈藏蛋》 中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甜甜的棒棒糖》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小老鼠吃西瓜》 中班公开课语言教案详案《小兔分萝卜》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特别的我》 中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反思《迪迪医生》 中班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小狐狸的枪炮》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快乐的阿嘟》 中班公开课语言教案《会跳舞的小树叶》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春雨的吉他》 中班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雷公公和啄木鸟》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灰狼的新娘》 中班公开课语言教案《新年》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鹅妈妈买鞋》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小鸡和小鸭》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动物伞》 中班公开课语言教案《啪啦啪啦嘭》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胖胖减肥》 中班公开课语言教案《好朋友》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大树和小鸟》3篇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蜗牛搬家》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怪脾气的小乌龟》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哭和笑》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变废为宝》 中班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冬天和夏天》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珍惜粮食不浪费》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亮晶晶的泡泡》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人人从我做起来》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月亮》 幼儿园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救生圈扔给谁》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伞》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哈哈镜》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晒太阳》 中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红灯笼》 中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案例《云朵面包》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青蛙飞行员》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教育教学案例 (1)--中小学学校教育篇

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崽今年读一年级,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说他班有一同学打他,前段时间我有跟他班主任说过这事,可班主任当时当着我崽的面就问是不是同学跟他玩,推了他一下让我崽认为是打了他,她总往这方面去引导我崽认同她的这种说法。可都过去二三个星期了,我崽现在回来还跟我说他同学打他,请问我是该去跟她班主任说呢,还是该去找那个同学的家长?谢谢! 回答:孩子是未来,我们血脉的延续,自家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当下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因为懦弱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记住要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是前几天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跟帖点赞,这无疑代表了当下一类家长的观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会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时候犯了错,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别人欺负,那心里真是十万个不是滋味。面对孩子们的小江湖,家长是该教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大班创意剪纸活动方案

大班创意剪纸活动方案 做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已有悠久的历史。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剪纸活动是幼儿使用剪刀把中国民间剪纸工艺中“黑影”、“镂空”两种主要的剪纸图形设计手段与幼儿剪纸相结合,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剪出多种创意图案。剪纸创作活动中的若干要素包括:色彩、造型、构图等。与成人相比,幼儿园年龄阶段幼儿总体水平都很低,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幼儿剪纸表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体现本年龄阶段的发展区。 一、实施目标 使幼儿掌握相关的剪纸知识,掌握相关的剪纸技能。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剪纸活动持久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坚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幼儿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1、让幼儿欣赏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导幼儿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剪纸的基本特点:形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及镂空等特点。 3、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画面具体图案及寓意,让幼儿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4、教幼儿学习剪纸的初步技巧:构图、折、剪、打开。 5、运用方式不同的剪纸:对称的剪纸、不对称的剪纸 6、利用颜色不同的剪纸:单色的剪纸、彩色的剪纸 7、体现不同形象的剪纸:人物与动物形象,生活场景等。 8、装饰环境方面的剪纸,如:窗花 二、实施方法 1、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动手,从而积极探索,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课程实施初始阶段注重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安静、明亮、充满艺术色彩的环境中专心剪纸,感受和模仿别人的剪纸;一方面在班里设立剪纸活动区角,让幼儿可以随时剪纸。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发展幼儿的剪纸兴趣和良好心态。在环境创设中渲染我园的剪纸艺术氛围,让幼儿不断接触剪纸艺术文化,从艺术欣赏和氛围感染中提高幼儿的剪纸兴趣。 2.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幼儿提供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在民间艺术剪纸活动教学中,枯燥的练剪技能活动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我们将枯燥的练剪培训转化为有趣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札记 【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事例展开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在看到孩子们满身是灰的时候,教师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它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幼儿园大班剪纸活动计划

幼儿园大班剪纸活动计划 做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已有悠久的历史。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剪纸活动是幼儿使用剪刀把中国民间剪纸工艺中"黑影"、"镂空"两种主要的剪纸图形设计手段与幼儿剪纸相结合,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剪出多种创意图案。剪纸创作活动中的若干要素包括:色彩、造型、构图等。与成人相比,幼儿园年龄阶段幼儿总体水平都很低,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幼儿剪纸表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体现本年龄阶段的发展区。 一、实施目标 使幼儿掌握相关的剪纸知识,掌握相关的剪纸技能。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剪纸活动持久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坚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幼儿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1、让幼儿欣赏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导幼儿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剪纸的基本特点:形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及镂空等特点。 3、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画面具体图案及寓意,让幼儿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4、教幼儿学习剪纸的初步技巧:构图、折、剪、打开。 5、运用方式不同的剪纸:对称的剪纸、不对称的剪纸 6、利用颜色不同的剪纸:单色的剪纸、彩色的剪纸 7、体现不同形象的剪纸:人物与动物形象,生活场景等。 8、装饰环境方面的剪纸,如:窗花 二、实施方法 1、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动手,从而积极探索,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课程实施初始阶段注重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安静、明亮、充满艺术色彩的环境中专心剪纸,感受和模仿别人的剪纸;一方面在班里设立剪纸活动区角,让幼儿可以随时剪纸。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发展幼儿的剪纸兴趣和良好心态。在环境创设中渲染我园的剪纸艺术氛围,让幼儿不断接触剪纸艺术文化,从艺术欣赏和氛围感染中提高幼儿的剪纸兴趣。 2.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蜗牛搬家》公开课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蜗牛搬家 设计意图: 一天,在晨间活动的时候,我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小蜗牛,看到孩子们对蜗牛如此的感兴趣,我不禁想到为什么不开展一次与蜗牛有关的语言活动呢?这样不就能通过幼儿对蜗牛的兴趣,来更好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吗?于是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蜗牛搬家》。b5E2RGbCAP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3.迁移自身经验,知道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的道理。活动准备: 1.课件《蜗牛搬家》 2.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告诉我你们的家住哪里吗?(请几名幼儿说一说) 小朋友的家有的在美丽的农村,有的在漂亮的小区里,那你们知不知道蜗牛的家在哪里呢? 到底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分段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学说角色对话。 1.倾听故事第一段,提问: (1)蜗牛住在哪里?他住得舒服吗?(住在池塘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除了石头什么也 没有,每天饱受风吹日晒,只有阴天下雨,他才出来喘口气)p1EanqFDPw (2)他听到蜻蜓和蚂蚁说小山坡是个好地方,他打定主意想干什么呢? (3)猜一猜,蜗牛搬家成功了吗? 2.倾听故事第二段,提问: (1)蜜蜂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先集体学习蜗牛的语言,然后再由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蜜蜂和蜗

牛,练习对话:蜜蜂:“我来帮你搬家”。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阳会晒着我的。” )DXDiTa9E3d (2)蝴蝶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幼儿交换角色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3)青蛙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让幼儿分别扮演青蛙和蜗牛,练习对话) 3.倾听故事第三段,提问: (1)你们觉得蜗牛的家会搬成了吗?(让幼儿猜想)那蜗牛的家到底搬没搬成呢,请小朋友继续听故事。 ⑵故事听完了,蜗牛的家搬成没?为什么? 三、完整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1.师: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听一遍故事,看看蜗牛到底为什么没有搬成家?在听的时候请小朋友一起跟着故事学说蜗牛的话,好吗?RTCrpUDGiT 2.分角色选择头饰,进行小组自由表演。 师:你们想来表演一下吗? 四、讨论: 1.你喜欢故事里的小蜗牛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因为太阳晒、刮风、下雨就放弃搬家吗?你会怎么做? 3.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有没有遇到太阳晒、刮风、下雨?你们是怎么做的? 4.小结:对!我们在遇到太阳晒、刮风、下雨时,仍然要坚持上幼儿园,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就被他打败! 五、结束活动。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谁没有来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他没 来,如果是因为天气原因,那我们应该怎么跟他说呢?让我们们一起去告诉他吧! 5PCzVD7HxA

《1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过程。”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课堂形式。 因此,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时,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结合学校环形跑道,通过让学生估一估,走一走等活动感受、体验一千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把对千米的认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片断】 师:“一米有多长呢,大家比比看?” 同学们边把手伸直展开,边念着“这样子大约是一米”。 师:“那10米呢?” 生:“我一个人双手平伸大约是一米,我们刚好10个人,拉起来刚好是10米。” 师:“是啊,像我们这样子1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0米,那请同学估计一下,10米你大约能走多少步?” “10步”“9步”“12步”…… 师:“现在请大家走走,并记下自己走了几步?”

“18步”“16步”“15步”…… 师:“都是16步左右,像我们这条100米的跑道你能走多少步才能到达呢?” “160步”“168步”“175步”…… 师:“谁来说说你是凭什么估计的?” 生:“10米我刚好走了16步,100米有10个10米,所以我大约走160步。” 师:“说得真好!那大家试试自己走了几步?” “155步”“164步”“178步”…… 片断二: 师:“刚才大家走了100米、200米的跑道,你能估计一千米有多长吗?” 生:“100米的得走10次,200米的得走5次,刚好都是1000米。”师:“10个100米,5个200米都是1000米。那你能不能根据今天所学的,想一想,从我们学校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一千米呢?”生:“从我们学校到我们何家坊村委会。” 生:“学校到村委会没有一千米。”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啊?那你觉得有多少米呢?” 生:“我觉得大约200米,和我们操场跑道差不多。” 师:“好,你真是令老师佩服啊,懂得和我们学校操场比一比来估计它的长度!同学们要向她学习,根据已经知道的来估计还不知道的长度。从我们学校到村委会大约就是200米,那我们得走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蜗牛搬家》课件【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蜗牛搬家》课件【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蜗牛搬家》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蜗牛搬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怕困难。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蜗牛为什么没有搬成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板书:蜗牛)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蜗牛怕风吹日晒,只有阴天下雨时,才从壳里探出头来,舒展一下蜷曲的身子。 二、学习新知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有一天,蜗牛的好朋友蜻蜓和螳螂来看蜗牛,告诉了蜗牛他俩现在的住址。我们也去那地方看看吧?请跟我来,(出示课件2)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这儿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些写的就是这儿的美景呢?一齐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吧! 3、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美景再一次用朗读和大家一块儿分享?(出示课件3)(指名朗读句子) 4、听了她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除了密密的丛林,甜甜的野果,清清的小河,你还可能会看到什么? (我还好像看到了小鸟在树上唱歌。 我好像看到了鱼儿在小河里游泳。 我好像看到了小兔子。) 5、带着你们想象到的美景,请女同学来美美地读这句话。(女生齐读句子) 课文中,“清清的小河”后面有六个小点,你们知道是什么标点符号吗?表示什么?(还有很多美丽的景物) 谁来说说,可能还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6、小山丘这么美,用螳螂的话说,住在那儿――甭提多快活了。 你能给“甭提”换个词吗? 男孩子们,你们就是这只螳螂,用朗读把你的快活读出来吧!(男生朗读句子)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到蜻蜓和螳螂的这些话,蜗牛会无动于衷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一一《菜园里》教学片段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岀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岀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岀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 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幼儿园中班教案《蜗牛搬家》及教学反思中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蜗牛搬家》及教学反思 中班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3、迁移自身经验,知道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的道理。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行为:有一只蜗牛住在池塘边的石缝里,周围光秃秃的连个遮拦也没有,每天饱受风吹日晒之苦!只有阴天下雨时,他才从壳子里探出身子喘口气。所以,它搬家。那它会搬到哪里去呢? 幼儿行为:池塘边,小河边,小树旁……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的想象,为下面的故事做铺垫。 二、倾听故事前半段,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前半段,提问理解故事内容。 2、倾听故事后半段,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说对话,提问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3、讨论了解蜗牛搬家没有成功的原因。 教师行为: 蜗牛到底会搬到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蜗牛搬家》。 谁来看蜗牛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它们说了什么? 小蜗牛听到蚂蚁和蜻蜓说小土冈是个好地方,它是怎么想的? 蜗牛搬家到底怎样了呢?我们来接着听。 谁来帮蜗牛搬家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蜜蜂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样?蜗牛怎么说?我们一起来学着说一说。

(教师与幼儿扮演蜜蜂与蜗牛,练习对话。) 今天蜗牛有没有搬家?那还有谁来帮它搬家了? 蝴蝶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谁愿意来学一学。(请幼儿分组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今天蜗牛有没有搬家?还有谁来帮它搬家了? 青蛙来帮蜗牛搬家,天气怎么样?蜗牛怎么说?(请男女小朋友分组扮演蝴蝶和蜗牛,练习对话。) 蜗牛搬家搬成了吗?为什么? 蜗牛搬家没有搬成,它后悔了吗?它怎么想的? 幼儿行为: 幼儿仔细倾听。 蜻蜓、蚂蚁。我来帮你搬家。 也想搬到小土冈上去住 有大太阳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阳光会晒着我的!…… 在刮大风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蜗牛说:今天我不能搬家,我这细皮嫩肉经不起风吹! 青蛙、毛毛虫 下雨的。 蜗牛我帮你搬家吧 今天我不能搬家,天潮地滑,小土冈的斜坡爬起来很吃力的。(幼儿学说对话。) 没有成功,因为它遇到困难就不搬家了。 后悔了,因为它还是只能呆在原来的地方。 设计意图: 分段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 理解故事内容,并通过学说对话,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word教案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有多长?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 从教室前黑板到后黑板大约是几米?从教学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0米?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如果我们要测量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或表示从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的长,你觉得用我们所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合适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比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2.引出“千米”。(课件出示例题图) 指出:图上所画的是铁路和公路,计量路程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板书:公里) 有了长度单位千米,我们就可以说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1160千米,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长274千米。 3.认识“千米”。 实践思考:组织学生在学校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几个100米是1000米? 组织讨论:几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用千米作单位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4.感知“1千米”。 我们学校的跑道是多少米?几个这么长就是1千米? 如果跑道是200米,几个跑道是1千米?如果是250米、400米的跑道呢? 5.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比米还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了解了1千米大约有多长,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