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四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1课时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难点

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149页图6-5及其题目.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例给出极差的概念: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注意事项: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近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遇到问题情境产生知识碰撞时,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5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引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 2=1n

[(x 1-x)2+(x 2-x)2+...+(x n -x)2

].

注:x 是这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

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说来,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说明:标准差的单位与已知数据的单位相同,使用时应当标明单位;方差的单位是已知单位的平方,使用时可以不标明单位.

三、举例分析

1.用计算器求下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98 99 101 102 100 96 104 99 101 100

请你使用计算器探索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具体操作步骤. 具体操作步骤是(以CZ 1206为例):

(1)进入统计计算状态,按2ndf STAT ;

(2)输入数据然后按DATA ,显示的结果是输入数据的累计个数;

(3)按σ即可直接得出结果.

2.分别计算从甲、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

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哪家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通过用计算器能计算出甲、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方差,得出方差较小的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四、练习巩固

教材第151页“随堂练习”.

学生在正确计算出两队的方差后,可判断出方差较小的仪仗队更为整齐.

五、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用方差与标准差表示出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方差越小,稳定性越好.注意: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方差的结果.

六、课外作业

教材第151~152页习题6.5第1,2,3题.

方差与标准差都是用来衡量一个样本波动大小的统计量,对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如何引入这两个基本概念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切忌将这些概念与公式直接教给学生.要让学生在体会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时,使学生的现有知识与现实矛盾产生碰撞而产生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从而探索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波动状况”的意义和影响,形成一定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3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待定系数法. 【过程与方法】

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用一次函数表达式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情感与态度】

1.感受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数”和“形”结合的方法求函数式;

2.结合图象寻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感受求函数解析式和解方程组间的转化. 【教学重点】

重点是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一次函数关系式y =kx +b(k 、b 为常数,k ≠0),如果知道了k 与b 的值,函数解析式就确定了,那么有怎样的条件才能求出k 和b 呢?

二、导入新课

例1如果知道一个一次函数,当自变量x=4时,函数值y=5;当x=5时,y=2.写出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它的图象.

【解】因为y 是x 的一次函数,设其表达式为y=kx+b. 由题意,得45,5 2.k b k b +=+=⎧⎨

⎩ 解方程组,得3,

17.k b =-=⎧⎨⎩

所以函数表达式为y=-3x+17. 图象如上图中的直线.

例2已知弹簧的长度y(cm)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所挂物体质量x(kg)的一次函数.现已测得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6cm,挂4kg质量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7.2cm,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分析】这个问题中的不挂物体时弹簧的长度6cm和挂4kg质量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7.2cm,与一次函数关系式中的两个x、y有什么关系?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解】设所求函数的关系式是y=kx+b(k≠0),由题意,得

6,

7.24.

b

k b

=

=+⎧

解这个方程组,得

0.3,

6. k

b

=

=

所以所求函数的关系式是y=0.3x+6.(其中自变量有一定的范围)

【教学说明】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两点:

(1)本题中把两对函数值代入解析式后,求解k和b的过程,转化为关于k和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2)这个问题是与实际问题有关的函数,自变量往往有一定的范围.

【归纳结论】

先设待求函数的关系式(其中含有未知的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例3 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 1)和点(1, -5),求当x=5时,函数y的值.

【分析1】图象经过点(-1, 1)和点(1, -5),即已知当x=-1时,y=1;x=1时,y =-5.代入函数解析式中,求出k与b.

【分析2】虽然题意并没有要求写出函数关系式,但因为要求x=5时,函数y的值,仍需从求函数解析式着手.

【解】由题意,得

1,

5.

k b

k b =+

=+⎧

解这个方程组,得

3,

2.

-k

b

=

=

这个函数解析式为y=-3x-2.

当x=5时,y=-3×5-2=-17.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已知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且当x=2时,y=1.那么此函数的解析式为 .

2.(湖南怀化中考)设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经过A(1,

3),B(0, -2)两点,试求k,b的值.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写出它的关系式.

4.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平行且经过点A(1, -2),求kb.

1.课本第40页练习1、2、3、4.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

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通过学习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用一次函数表达式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感受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数”和“形”结合的方法求函数式.

章末复习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学习完“二次根式"这章内容后,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本章学过的知识进行

复习和稳固。

2。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2)总结本章的重要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

3。复习重、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

难点:整式的运算性质及公式在二次根式运算中的灵活运用。

二、分层复习

1.复习指导

〔1〕复习内容:教材P1到P20.

〔2)复习时间:8分钟。

〔3)复习要求:通过看课本和学习笔记复习和回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学过的解题技巧,记录易混易错点。

〔4〕复习参考提纲:

a a≥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①二次根式:一般地,我们把形如()0

②最简二次根式: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

简二次根式。

③二次根式的性质:

④二次根式的运算:

a。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b。二次根式的乘除:

a b ab a b

=≥≥。

()

·0

0,

除法:

()0,0a a

a b b

b

=

≥>。 c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或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能利用运算律或乘法公式进行运算的,可适当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便运算。

2。自主复习:学生可参考复习参考提纲进行自学。 3.互助复习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复习中的不到之处及易混淆的地方在哪里。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方法和运算法那么的顺、逆运用技巧。 〔2〕生助生:相互交流,帮助矫正错误,展示复习成果。 4.强化

(1〕强调公式()2

2

a a 与

的成立条件及化简结果存在的差异。

(2〕本章的运算法那么。 (3)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 (4)强调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1。复习指导

〔1)复习内容:典例剖析,难点跟踪。 〔2)复习时间:15分钟。

〔3〕复习要求:完成所给例题,也可查阅资料或和其他同学研讨. 〔4)复习参考提纲:

【例1】以下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C)

A 12

B 4

C 38【例2】 293x y x y -+--与互为相反数,那么x+y 的值为(D)

A 。3

B 。9

C 。12

D.27

【例3】计算:(

(

2014

2015

12

?12

-

+

答案:12

【例4】计算:()()

1

2

101

0113122()π-⎛⎫

⎪+⎭

--

⎝-+-.

答案:32-

【例5】 已知2

2

322322a b a b ab =+=--,,求的值。

解:()221,42,4 2.ab a b a b ab ab a b =-=∴-=-=

【例6】 先化简,再求值:()()()

23366a a a a +---+ ,其中21a =

-。

解:2

6423a a =+=-原式.

2。自主复习:学生完成复习参考提纲中的例题,分析和解答。 3。互助复习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找到例题中的求解依据及解题步骤,收集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例题条件所起作用认知不清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学生相互研讨疑难之处。 4。强化

〔1)归纳例题中运用的重要知识点及解题依据、步骤等。 (2)点评其中的易错点.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复习方法、成果和疑惑。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及存在的缺乏。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复习课,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图,其作用在于进行知识梳理,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回忆本章的知识点,理解本章的知识体系然后精选局部例题,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在本章节中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点不光停留在掌握上,更能综合灵活运用。

(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根底稳固〔70分〕

1。(10分)在15,0.3 ,13-,40中最简二次根式的个数是〔A)

A.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10分)估算

5023

2

+ 的值(D 〕 A 。在4和5之间 B.在5和6之间 C.在6和7之间

D 。在7和8之间

3。〔10分)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已知这个正方体各对面的式子之积是相等的,那么x 为(A 〕

A.3 B 。23 C 。26 D.6

2

4。(10分〕已知12n -是整数,那么自然数n 可以是3、8〔请你写出两个)。 5.〔20分〕计算:

二、综合运用(20分) 7.(10分〕先化简,再求值:22

11221212y

x y x y x y x xy y

-÷=+=--+-⎛⎫

⎪⎝+⎭,其中,。

11

8.〔10分〕如图:面积为48cm 2的正方形四个角是面积为3cm 2

的小正方形,现将四个角剪掉,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这个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和高分别是多少?〔精确到0.1cm,3≈1。732〕 ()()4823432323 3.53 1.7.

cm cm =-=-=≈=≈解:底面边长,

三、拓展延伸〔10分)

9。如下图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个计算机程序,请你看懂后再做题:

〔1)假设输入的数x=5,输出的结果是6;

〔2〕假设输出的结果是0且没有返回运算,输入的数x 是7;

〔3)请你输入一个数使它经过第一次运算时返回,经过第二次运算那么可输出结果,你输入的数是5,输出的数是156-.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__方差说课稿北师大版

《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将《数据分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部分,是在七年级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开展的,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是数据处理与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作出判断。方差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学习方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 此外,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与离散程度的关系,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时,会通过计算其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方差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我把方差提出的必要性及运用方差知识进行习题求解和生活实际问题的突破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方差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 【学习重点】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学习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的更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如下表: 北京金隅队 广东东莞银行队 号码 身高/cm 年龄/岁 号码 身高/cm 年龄/岁 3 188 35 3 205 31 6 175 28 5 206 21 7 190 27 6 188 23 8 188 22 7 196 29 9 196 22 8 201 29 10 206 22 9 211 25 12 195 29 10 190 23 13 209 22 11 206 23 20 204 19 12 212 23 21 185 23 20 203 21 25 204 23 22 216 22 31 195 28 30 180 19 32 211 26 32 207 21 51 200 26 0 183 27 55 227 29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1.阅读教材第136页下面的内容,归纳平均数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 n (x 1 +x 2+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1 n (x 1+x 2+…+x n ). 2.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包括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2. 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计算和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 2. 讲解平均差:详细介绍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讲解方差:详细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 讲解标准差:详细介绍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 比较与联系:通过对比和联系,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在数据分析中的不同作用和联系。 6.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计算例子的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7. 总结与回顾:通过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回顾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4节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点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本节课发展的基本要点主要有:科学精神中的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和实践创新中的问题解决等。 ?《课标》要求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学习了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基础。 认知分析:八年级上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散点图直观发现数据在离散程度上的差异,提出问题质疑,具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创新发现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重点突出方法:在分析三名同学射击成绩的具体情境中,借助直观观察、计算和小组探究交流突出学习重点。 ?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 难点突破方法:经历“极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和、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绝对值的和、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的探究过程,深刻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和方差的概念。 ?学法指导 观察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架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质疑 旧知再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创设情境:射击是深受青少年欢迎的体育运动。某中学射击爱好者社团甲、乙两名同学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8次,每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同学:6,4,8,10,4,10,5,9 乙同学:6,8, 7,9,7,5, 8,6

乐安县四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1课时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难点 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149页图6-5及其题目.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例给出极差的概念: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注意事项: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近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遇到问题情境产生知识碰撞时,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5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引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 2=1n [(x 1-x)2+(x 2-x)2+...+(x n -x)2 ]. 注:x 是这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 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说来,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说明:标准差的单位与已知数据的单位相同,使用时应当标明单位;方差的单位是已知单位的平方,使用时可以不标明单位. 三、举例分析 1.用计算器求下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98 99 101 102 100 96 104 99 101 100 请你使用计算器探索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具体操作步骤. 具体操作步骤是(以CZ 1206为例): (1)进入统计计算状态,按2ndf STAT ; (2)输入数据然后按DATA ,显示的结果是输入数据的累计个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知识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定义 2、定义解释: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其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是一致的; 已知一组数据123,,,.......,n x x x x 的平均数为x ,则12,,......,n ax b ax b ax b +++的平均数为 ax b + ⑵、加权平均数中的权表示各个数据的比重不同,反应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不同。 ⑶、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一致。 ⑷ 、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它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众数不唯一,也可能没有,其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⑸、三着的关系: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与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较为常用,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人们常关心的一个量,当各个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大致相当时,众数就没有意义。 二:统计图的数据分析:统计图是进行数据整理的工具,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前提,应用时要了解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正确的进行提取 注:与统计图相结合的统计量的求解方法是根据统计图,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结合众数、中位数的定义进行计算。横轴一般是考察对象,涉及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统计量带单位 三、极差、方差、标准差 1、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极差、方差、标准差来刻画。 2、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 S n x x x x x x n 2122221 = -+-++-… 其中,是,,…的平均数,是方差。x x x x S n 122 3、 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注:方差、标准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标准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这组数据越稳定 四、练习题:㈠、选择题、 1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晨检体温测量中,学生甲连续10天的体温与36℃的上下波动数据为0.2,0.3,0.1,0.1,0,0.2,0.1,0.1,0, 0.1,则在这10天中该学生的体温波动数据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 知识点: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知识点详解: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 ,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2=[(x1-)2+(x2-)2+…+(x n-)2];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 定或不整齐。 一、选择题 1.一组数据3,5,7,m,n的平均数是6,则m,n的平均数是() A.6 B.7 C. 7.5 D. 15 2.小华的数学平时成绩为92分,期中成绩为90分,期末成绩为96分,若按3:3:4的比 例计算总评成绩,则小华的数学总评成绩应为() A.92 B.93 C.96 D.92.7 3.关于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B. 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C.众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 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5.某人上山的平均速度为3km/h,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5km/h,上山用1h,则此人上 下山的平均速度为() A.4 km/h B. 3.75 km/h C. 3.5 km/h D.4.5 km/h 6.在校冬季运动会上,有15名选手参加了200米预赛,取前八名进入决赛.已知参赛选手 成绩各不相同,某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决赛,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 的()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以上都可以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7.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8.如果一组数据4,6,x,7的平均数是5,则x = . 9.已知一组数据:5,3,6,5,8,6,4,11,则它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 10.一组数据12,16,11,17,13,x的中位数是14,则x = . 11.某射击选手在10次射击时的成绩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 . 12.某小组10个人在一次数学小测试中,有3个人的平均成绩为96,其余7个人的平均成 绩为86,则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 . 13.为了了解某立交桥段在四月份过往车辆承载情况,连续记录了6天的车流量(单位:千 辆/日):3.2,3.4,3,2.8,3.4,7,则这个月该桥过往车辆的总数大约为辆.

2019-2020学年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4.1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缺乏直观和理性的认识.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能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又安排学生怎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在统计意识和方法上再上一个台阶。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外贸公司对几个不同的厂家鸡腿的质量进行分析,引出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 知识目标: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 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 )如下: 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 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 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 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 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 70 72 74 76 78 80 707274767880质量/g 质量/g 甲厂乙厂 (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 (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八年级上册数学6.4《数据的离散程度》(1)(教案)

6.4数据的离散程度(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数学知识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图像上的形象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 甲厂:7574747673767577777474757576737673787772 乙厂:7578727774757379727580717677737871767375 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 (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 (2)从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是多少?在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买哪个厂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仅有平均水平是很难对所有事物进行分析的,从而顺利引入研究数据的其他量度:极差. 二、新知构建 1.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 师:你能否根据所给的数据做出应该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的决定? 生: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规格为75 g的产品比例都是20%,所以不能做出决定. 师:把所给数据制成散点图,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 生:(思考)估计鸡腿的平均质量为75 g. 师:那么,你能求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看看你的估计是否准确,并在教材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定义.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巩固对知识的综合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定义. 2.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难点】根据计算的数据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知识总结 专题讲座 专题一平均数 【专题分析】 统计初步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题型由填空题、选择题发展到分值较高的解答题,有关平均数的计算题,也由单一的数字计算转化为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应用题,特别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更是热点. 老师计算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时按照如下的标准:平时作业占10%, 单元测验占30%,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35%.小丽和小明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解析〕10%,30%,25%,35%说明平时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四项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四项成绩的权,权的和为1. 解:小丽的总评成绩为80×10%+75×30%+71×25%+88×35%=79.05(分).

小明的总评成绩为76×10%+80×30%+70×25%+90×35%=80.6(分). 因为80.6>79.05,所以小明的学期总评成绩高. [规律方法]实际生活中,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总是相同的,即“权”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一般选择计算其加权平均数作为衡量“平均水平”的标准. 【针对训练1】水是生命之源,为了让市民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从2019年5月1日起,武汉市居民生活用水供水价格实行三级收费标准:户籍人口4人及以下的用户,每户每月用水量中,25 m3(含25 m3)以内的部分为第一级,价格为1.90元/m3;25 m3至33 m3(含33 m3)的部分为第二级,价格为2.45元/m3;超过33 m3的部分为第三级,价格为3.00元/m3. 小李家户籍人口3人,在2019年连续5个月的同一日对他家的水表作了如下记录: (1)估计2019年小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大约为多少立方米; (2)小李家从2019年5月1日起采取节水措施,若每月用水量平均节约2 m3,且每月用水量均在第一级,那么小李家2019年余下的8个月的水费大约是多少元? 〔解析〕水表与电表有相似之处,可对比解题. 解:(1)=20(m3). 答:2019年小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约为20 m3. (2)8×(20-2)×1.90=273.60(元). 答:小李家2019年余下8个月的水费大约是273.60元. 专题二中位数、众数 【专题分析】 本专题知识在近几年中考中所占的百分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切合新课改的方向,主要考查利用统计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某公司销售部有销售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最新初中数学6.4 数据的离散程度1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1.了解极差的意义,掌握极差的计算方法; 2.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从图中我们可以算出甲、乙两人射中的环数都是70环,但教练还是选择乙运动员参赛. 问题1:从数学角度,你知道为什么教练员选乙运动员参赛吗? 问题2: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 况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极差 欢欢写了一组数据:9.5,9,8.5, 8,7.5,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 A .0.5 B .8.5 C .2.5 D .2 解析: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是9.5,最小值是7.5,因此这组数据的极差是:9.5-7.5=2.故选D. 方法总结:要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找 出最大值与最小值是关键. 探究点二:方差、标准差 【类型一】 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和标准差. 解析:一组数据的方差计算有两个常用 的简化公式:(1)s 2=1n [(x 21+x 22+…+x 2 n )- nx 2];(2)s 2=1n [(x 1′2+x 2′2+…+x n ′2 )- nx ′2 ],其中x 1′=x 1-a ,x 2′=x 2-a ,…, x n ′=x n -a ,a 是接近原数据平均数的一个常 数,x ′是x 1′,x 2′,…,x n ′的平均数. 解:方法一:因为x = 1 10 (7×4+6×2+8×2+5+9)=7,所以s 2=110 [(7-7)2 + (6-7)2 +(8-7)2 +(8-7)2 +(5-7)2 +(9-7)2+(7-7)2+(7-7)2+(6-7)2+(7- 7)2 ]=1.2. 所以标准差s =30 5. 方法二:同方法一,所以s 2=110[(72 + 62+82+82+52+92+72+72+62+72 )-10×72 ]=1.2,标准差s = 30 5 . 方法三: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而x ′=0,所以s 2=110[02+(-1)2+12+12 +(- 2)2 +22 +02 +02 +(-1)2 +02 -10×02 ]=1.2.所以标准差s = 305 . 方法总结: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6.4.1-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1-北师大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6.4.1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1 北师 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刻画数据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能借助计算器求相应的数值. 2.通过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的探索,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悟其实际运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课前准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田径队准备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侯潇同学和赵伟强同学脱颖而出,下表是两位同学在8次百米跑训练中的成绩: 序数12345678 12.012.213.012.613.112.512.412.2 侯潇的成绩 /秒 赵伟强的成 12.212.412.712.512.912.212.812.3 绩/秒 [师]:田径队李教练认真分析两个队员的成绩,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你想知道李教练为什么决定这么艰难吗?首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活动内容1:引例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上表信息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 2.根据你所得到的信息分析两名运动员的成绩,你认为谁的成绩更好?你觉得李教练最终选择了哪名运动员呢? 处理方式:同桌之间分工合作完成两位同学的平均数、中位数以及众数的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后汇总比较.教师确定是否完全一致后再进行分析和比较成绩,为了给学生更好的直观感觉,教师绘制折现统计图给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李教练进行选择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小组交流完成,有的人会认为侯潇的成绩较好,因为侯潇超过13秒的较多,也有的会认为赵伟强的成绩较好,因为成绩比较稳定在平均数的周围,通过学生深入地探究让学生感受这几个量无法满足现实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附统计图: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附答案: 赵伟强成绩统计图 成绩/秒 成绩/秒 侯潇成绩统计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 6.4数据的离散程度例题与讲解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1.极差 定义: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波动范围. 谈重点 极差 (1)极差是最简单、最便于计算的一种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2)在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粗略估计时经常用到极差;(3)极差仅仅反映了数据的波动范围没有提供数据波动的其他信息,且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4)一组数据的极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1】 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某小组5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70,162,155,160,168(单位:cm),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__________cm. 解析:根据极差的概念,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即可,170-155=15(cm). 答案:15 2.方差 (1)定义: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3,…,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 )2,(x 2-x )2,(x 3-x )2,…,(x n -x )2,用它们的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2)方差的计算公式:通常用s 2表示一组数据的方差,用x 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s 2=1n [(x 1-x )2+(x 2-x )2+(x 3-x )2+…+(x n -x )2]. (3)标准差: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谈重点 方差 (1)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方差反映的是数据在它的平均数附近波动的情况;(2)对于同类问题的两组数据,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4)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将变为原数据方差的k 2倍. 【例2】 已知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42,41,40,39,38; 乙:40.5,40.1,40,39.9,39.5.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解:x 甲=15 ×(42+41+40+39+38)=40, s 2甲=15 ×[(42-40)2+…+(38-40)2]=2. x 乙=15 ×(40.5+40.1+40+39.9+39.5)=40, s 2乙=15 ×[(40.5-40)2+…+(39.5-40)2]=0.104. 3.极差与方差(或标准差)的异同 相同之处: (1)都是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 (2)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的波动就越小,也就越稳定. 不同之处: (1)极差反映的仅仅是数据的变化范围,方差(或标准差)反映的是数据在它的平均数附近

初中-数学-人教版-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1课时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基础夯实逐点练 ◆知识点一极差 在九年级体育中考中,某班参加仰卧起坐测试的一组女生(每组8人)测试成绩如下(单位:次/分):46,44,45,42,48,46,47,45.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为() A. 2 B. 4 C. 6 D. 8 检查5个篮球的质量,把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记为负数,检查结果如下表: (1)最接近标准质量的是几号篮球? (2)最偏离标准质量的是几号篮球? (3)这次测量结果的极差是多少? ◆知识点二方差 要判断小刚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否稳定,那么需要知道他最近连续几次数学考试成绩的() A. 方差 B. 中位数 C. 平均数 D. 众数 一组数据11,8,10,9,12的极差是______,方差是______. 学校射击队计划从甲、乙两人中选拔一人参加运动会射击比赛,在选拔过程中,每人射击10次,他们的平均成绩及方差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选一人参加比赛,最适合的人选是______. 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比赛,对这两名运动员进行了六次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1)完成表中填空:◆______,◆______; (2)请计算甲六次测试成绩的方差;

(3)若乙六次测试成绩的方差为4 3 ,你认为推荐谁参加比赛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三标准差 一组数据13,14,15,16,17的标准差是() A. 0 B. 10 C. D. 2 一组数据-2,-1,0,1,2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A. 0,2 B. 0 C. 0,1 D. 0,0 甲、乙两组数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相等 B. 甲组数据的标准差较小 C. 乙组数据的方差较大 D. 乙组数据的标准差较小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五次数学测验成绩统计如下表.如果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的同学参加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那么应选______同学. 已知一组数据6,3,4,7,6,3,5,6. (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求这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能力提升综合练 (河南中考)河南旅游资源丰富,2013~2017年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15.3%,12.7%,15.3%,14.5%,17.1%.关于这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位数是12.7% B. 众数是15.3% C. 平均数是 15.98% D. 方差是0 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12场比赛得分情况用图表示如下,对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下列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初中数学_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4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 一、备课标 (一)内容标准: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二)核心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需要看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时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十大核心概念在本节课中突出培养的是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模型思想。 二、备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的第四节“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第一课时,属于统计部分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仅依靠集中趋势难以准确地刻画数据,还需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而引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逐渐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一组数据的稳定性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数值的大小相关.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逐渐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领悟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三、备学情 (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 1.学习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学生已经研究过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会求这三个量。 (2)支持性条件: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与计算能力。 2.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数据信息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是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抽象出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体会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在前面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经验。但是,对于实际问题中数据差别大的情况还不知道怎么处理。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对几组数据差异的分析,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 四.教学目标: 1、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的探索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并能计算简单数据的这三个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 4数据的离散程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基础过关全练 知识点 极差、方差、标准差 1.(2020四川巴中中考)某地区一周内每天的平均气温如下:25 ℃, 27.3 ℃,21 ℃,21.4 ℃,28 ℃,33.6 ℃,30 ℃,这组数据的极差为( ) A.8.6 B.9 C.12.2 D.12.6 2.(2021宁夏中考)某日,甲、乙两地的气温如图所示,如果将这一天 甲、乙两地气温的方差分别记作s 甲2,s 乙2,则s 甲2 s 乙2 .(填 “>”“=”或“<”) 3.(2022独家原创)已知{x =2, y =3是方程组{ax -by =−1,bx +y =9的解,则数据 1,2,5,a,b 的标准差为 . 4.(2021湖南娄底娄星期末)某班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甲、乙两队各有五人参加比赛,得分如表(10分制): 甲队 8 10 8 6 8

乙队795109 (1)甲队成绩的众数是分,乙队成绩的中位数是 分; (2)计算乙队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 (3)已知甲队成绩的方差是1.6,则成绩比较稳定的是哪个队?请说明理由. 能力提升全练 5.(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4,)一组数据:2,4,4,4,6,若去掉一个数据4,则下列统计量中发生变化的是( ) A.众数 B.中位数 C.平均数 D.方差 6.(2021山东菏泽中考,6,)在2021年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中,某校随机抽取了10名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将这组数据整理后制成如下统计表: 成绩(个)1211109 人数(名)1342 关于这组数据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中位数是10.5 B.平均数是10.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6.1 平均数(1)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P136-138 页 活动1:认识平均数生活中常常会对某些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丙三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哪个更稳定?类似地,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 1. 问题:(1)北京金隅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平均年龄为。 (2)广东东莞银行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平均年龄为。 (3)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交流?反思大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地,对于n 个数x1,x2,x n,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记为,读作“ x 拔”。 活动2:认识加权平均数 例题?示范

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 B 的平均成绩为: C 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72 4 50 3 88 165.75 (分);B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31 C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候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录用。 3. 用某种彩票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它的平均收益时,你认为合理吗? 归纳?概括知识点: 上面两个例子中,同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 ”不一定相同。因而,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 个“ ”。例如,在例题中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 4 50 3 88 1为A 4 3 1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运用?巩固 4.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 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活动3:反思小结 在求平均数时,若n个数中x1出现f 1次,x2出现f 2次,⋯xk出现f k次,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怎样表示? 学习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 即,平均年龄 方法2:观察到有些球员的年龄相同,先求出这些相同球员的年龄,再求和,除以球员人数。 即,平均年龄= 方法3:观察到球员年龄都在20 岁左右,写出每个球员年龄与20 岁的偏差:-1,2,2,2,2,3,3,6,6,7,8,8,9,9,15 ,求出这组新数的平均值,然后再加上每个数字均剩下的部分20, 即平均年龄= 总结:数据较小,且较分散时常用方法1。出现很多重复数据时,常常运用方法2. 数据相对比较集中,都较为接近某一个数据时,常用方法3.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66页,含答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3.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数据的分析观念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1.在统计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2.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通过分析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cn/

一、《标准》要求 1.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 2.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二、教材分析 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前者反映了数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后者反映了数据的波动情况,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章的前三节;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这是本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算术平均数,他们习惯用算术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考虑到这一点,第一节首先利用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而后通过适当的变式引出加权平均数,并通过具体问题中权的自主设计,让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