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本文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近年来所取得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目前已发现和利用的抗虫基因、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以及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植物,抗虫基因,基因工程

虫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各种作物因虫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以上。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但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农药已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同时,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还带来了严重的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诞生,为防治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可降低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因而,自1987年首次报道抗虫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一方面,已经发现了大量可利用的抗虫基因,并有40多种抗虫基因已被导入植物体。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抗虫基因的表达以及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⒈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简称Bt-toxin)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Bt-toxin是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孢子形成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杀虫毒素,是一类分子量为130~160KD的蛋白质。当被昆虫吞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经蛋白酶的作用Bt-toxin 被讲解产生的60KD左右的毒性小肽,并和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然后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穿孔,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导致细胞膨胀而裂解,使得昆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

第一个Bt-toxin基因是1981年由Schnepf和Whiteley分离克隆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80个不同的Bt-toxin基因被克隆和测序,并且新的Bt-toxin基因还在不断的被克隆和分析。根据Crickmore等人(1998)所提出的新的命名法则,这些已克隆的基因被划分为30大类,不同的Bt-toxin基因具有不同的杀虫谱。截止1999年7月,在所发现的Bt-toxin基因中,已有40余种获得了专利。

自第一次分离克隆到Bt-toxin基因以后,人们一直在试图将该基因转移进植物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能够抗虫的转基因植物。1987年,世界上有四家实验室首次获得了转Bt-toxin基因的烟草或番茄(Barton等,1987;Fischhoff等,1987;Hilder等,1987;Vaeck 等,1987)。由于所用的基因是完整的野生型Bt-toxin基因或截短了3’端的野生型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都很弱,在转基因植物中毒蛋白的表达量只有0.001%或几乎检测不到毒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t-toxin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量过低是由于野

生型基因的mRNA不稳定造成的(Murry等,1991)。此外,Bt-toxin基因是原核基因,在植物中进行翻译时由于某些种类的tRNA含量过少而降低了翻译效率。于是,在后来的工作中,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Bt-toxin基因的改造上。美国Monsanto公司的Fischhoff小组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该研究组的Perlak等人在不改变毒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对cry 1 Ab基因进行了部分改造和完全改造,选用了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去除了原序列中存在的类似植物内含子、多腺苷酸信号序列或富含AT的ATTTA等不稳定元件(Perlak等,1991),然后将改造的基因转入番茄和烟草中,结果转基因植株的毒蛋白表达量增加了30100倍,有些植株的毒蛋白可高达可溶性蛋白的0.2%~0.3%。此外,Fischhoff小组还利用完全改造的Bt-cry1Ab基因首次获得了在大田中具有明显抗虫性的棉花(Perlak等,1993),利用完全改造的cryⅢA基因获得了抗鞘翅目害虫的马铃薯。

继Monsanto公司人工改造 Bt-toxin基因之后,国内外广泛开展了Bt基因的改造和转化研究。可以说,利用改造或人工合成的 Bt-toxin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已成为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主流,近几年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被报道。Iannacone等(1997)将Bt cry3基因进行改造,去除了影响表达的不稳定元件,选用了植物偏爱的密码子,极大地提高了毒蛋白的表达水平,获得了高抗鞘翅目甲虫的茄子。Maqbool等(1998)通过基因枪将人工合成的Bt cry2A 基因转入水稻,毒蛋白的表达量可高达1%某些植株的杀虫率达到100%另

外,Cornelisson等(1991)、Adang等(1995)、Bosch等(1995)、Stewart等(1996)以及 Cao 等(1999)也分别利用人工改造的 Bt-toxin基因得到了抗虫转基因植株,其中有些研究已获得专利。我国在以 Bt基因为基础的植物抗虫基因工程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范云六领导的研究小组将3’端截短了的 Bt-toxin基因导入棉花和水稻,均已获得转基因植株。另外,他们还将天然的 Bt cry1 Ab基因进行改造,获得了适合于植物高效表达的毒蛋白基因(王京红等,1994)。郭三堆等人的研究小组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 cry1 Ab和cry1 Ac融合的 GFM cry1A 基因,转基因烟草能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有效的杀虫活性(黄其满等,1998;)。田颖川等人的研究小组和白永延等

人的研究小组也先后合成和部分改造了 cry1A基因,并导入烟草、甘蓝和油菜等,均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植株(田颖川等,1991;毛慧珠等,1996;李学宝等,1999)。

大量的研究表明,Bt-toxin基因在经改造或重新合成以后其抗虫效果大为提高,与其它抗虫基因相比,在同等表达量之下,Bt类基因产物的抗虫能力最强(Schuler等,1998),因此,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抗虫转基因植物大多都被引入了 Bt-toxin 基因,目前在美国已经商品化的三种抗虫作物(棉花、玉米、马铃薯)也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 Bt-toxin基因。值的一提的是,最近Selvapandiyan等(1998)从苏云金杆菌中克隆了一种新的 Bt-toxin基因cry1Ia5,发现该基因不经改造即可直接在植物体内高效表达,表达量与经改造的其它类 Bt 基因相近,杀虫效果非常明显。这一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和发现新型 Bt 基因不无启发。

除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 Bt-toxin基因以外,来自根癌农杆菌的异戊烯转移酶(isopen-tenyl-transferase)基因是另一类被证明具有抗虫性的基因。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当被导入烟草和番茄,发现能减轻由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所造成的危害(Carozzi和Koziel,1997)。来自链霉菌的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oxidase)基因也被转入烟草,发现对烟青虫和棉铃象( Anthonomus grandis)有较强毒杀效果(Purcell等,1993)。

2 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2.1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存在于某些植物中的蛋白质,它能抑制昆虫或动物消化系统的

蛋白酶活性,对植物起着天然保护作用。昆虫体内的蛋白酶负责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引入植物,即可通过影响昆虫的消化作用而致昆虫死亡。据最近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的直接抗消化作用似乎不是导致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蛋白酶抑制剂的存在,引起了昆虫体内蛋白酶的过量产生,从而造成昆虫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亏空而致昆虫死亡(Gatehouse等,1992)。除此之外,蛋白酶抑制剂还可影响昆虫体内的水分平衡、酶的调节以及昆虫的蜕皮等。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下,某些昆虫会被诱导产生一种适应机制,即通过产生新型的蛋白酶而避开抑制剂的影响(Jongsma等,1995)。

迄今所发现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有4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目前已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被导入植物,有些已获得专利(Lee,1992;Acedo等,1994;Confalonieri 等,1998;Lee等,1999;Altpeter;1999等,1999)。其中豇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 CpT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这种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虫性,对鳞翅目、鞘翅目及直翅目的许多昆虫都有毒杀活性。CpTI基因目前已被转入至少10种植物。例如:CpTI 基因转化的烟草、油菜、马铃薯和水稻等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均具有良好的抗虫效果(刘春明等,1992;Mckersie和Brown,1997)。

2.2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淀粉酶抑制剂是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第二类酶抑制剂。这类抑制剂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可以抑制动物、微生物的淀粉酶活性而对植物本身的淀粉酶不起作用。目前了解较多的是来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α-淀粉酶抑制剂(αAI-Pv),它是一种热稳定的糖蛋白,能够与昆虫或哺乳动物的α-淀粉酶1:1形成复合物。实验表明转αAI-Pv 基因的烟草和豌豆均能阻止鞘翅目幼虫的生长发育(Altabella和Chrispeels,1990;Schroeder等,1995)。

2.3外源凝集素基因

外源凝集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能够与糖类复合物上的糖基结合的蛋白质。目前发现

有些外源凝集素对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有毒性。导致昆虫中毒的机理虽然未有完全搞清,但已知外源凝集素是通过结合于昆虫中肠纹缘膜细胞而发挥作用的,很可能是影响了昆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昆虫饥饿直至死亡。某些外源凝集素不

仅对昆虫有毒性,对哺乳动物也有强毒性。但来自豌豆和雪花莲的外源凝集素对哺乳动

物却是低毒的,因此,近年来利用这两类凝集素基因所进行的基因转化工作日渐增多,已在包括马铃薯、小麦、陆地棉等多种植物中得到表达,并增强了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Birch;等,1999;Stoger等,1999;王伟等,1999)。

2.4 来自植物的其它抗虫基因

豆科植物的几丁质酶基因曾被引入马铃薯,但并未发现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抗虫性,只是对蚜虫有较弱的抑制生长作用(Gatehouse等,1996)。用来自烟草的阴离子过氧化物酶(anionic peroxidase)基因导入番茄等植物中,结果发现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某些害虫有显著的抗虫效果(Carozzi和Koziel,1997)。另外,来自长春花的色氨酸脱羧酶(tryptophan decarboxylase,TDC)基因被导入烟草,转基因烟草能使粉虱(Bemisia tabaci)的繁殖力降低97%(Thomas等,1995a)。以上几种基因虽然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虫性,但其抗虫机理并不清楚,抗虫效果还有待于更多的实例加以验证。

3 动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在这一类基因中,研究较多的是来自哺乳动物和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经体外抑制实验发现来自牛的三种蛋白酶抑制剂(BPTI、α1AT和SI)均能显著抑制昆虫中肠提取物的蛋白质降解,然而,当把这些基因转入马铃薯,并未出现预期的抗虫效果,以转基因马铃薯饲喂的幼虫其体重反而超过了对照(Schuler等,1998)。与牛的蛋白酶抑制剂不同,来自烟草天蛾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被导入棉花和烟草均表现出了

一定的抗虫性(Thomas等,1995b)。

另一类研究较多的是由蝎和蜘蛛所产生的毒素。这些毒素一般都能专一性作用于昆

虫而对哺乳动物无害或毒性很小。Barton(1990)曾将5种蝎毒基因导入烟草,发现转基因烟草对棉铃虫和烟青虫具有很高的致死性。我国学者蒋红等人(1996)人工合成并克隆了一种编码37个氨基酸的蜘蛛毒素基因,转基因烟草杀虫率可达30%~45%,并能显著抑

制昆虫蜕皮和生长发育,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虫作用。

第三类来自动物的抗虫基因是几丁质酶基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类基因的抗虫

效果并不明显。例如:来自烟草天蛾的几丁质酶基因被转入烟草,转基因烟草对鳞翅目害虫几乎没有表现出抗性(Estruch等,1997)。

4 提高外源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

以上所列的抗虫毒素根据其来源不同,对害虫的毒性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一种毒素,用于抗虫基因工程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提高其表达量。表达量越高,抗虫效果就越好。因此,如何提高外源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将是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1基因改造

对于来自原核生物或动物的抗虫基因,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改造或重新合成可以大大提高其在植物体的表达量。例如前面所述的Bt-toxin基因,在改造

过程中通过采用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增加GC含量,去除不合适的拼接位点及poly(A)等不稳定元件,其表达量可自野生型的0.001%提高到0.2%甚至更高,抗虫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Perlak等,1991;Maqbool等,1998;Cao等,1999)。

4.2 利用定位信号提高基因表达

真核细胞内存在许多与蛋白质定位运输有关的信号序列。其中有些信号已被用于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在抗虫转基因方面,Wang等(1992)将来自拟南芥Rubisco小亚基的转运肽序列连接于Bt-toxin基因之前,发现能使Bt基因的表达量提高10~20倍。另外,有些学者还发现内质网定位信号能显著提高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例如,Wandelt等(1992)和Schouten等(1996)将内质网定位序列(四肽 KDEL的编码序列)与外源基因相连接,发现外源蛋白因大量积累于内质网腔而提高了稳定性。但内质网定位序列在抗虫基因方面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4.3利用基质结合区提高基因表达

基质结合区(matrix association regions,MARs)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质中的一段与核基质特异结合的 DNA 序列。近几年的研究表明,MARs可能是一种新的顺式作用元件,可减少转基因在个体之间表达的差异,并能显著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水平。例如Allen(1993)用烟草作为材料,研究了异源 MARs(来自酵母)和同源 MARs(来自烟草)对GUS基因在烟草中表达的影响,发现酵母的 MARs能使转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提高 12 倍,而烟草本身的 MARs能使转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提高60倍。这一令人振奋的结果为解决抗虫转基因表达水平低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学者已开始着手将MARs 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可望显著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水平和抗虫能力。

4.4叶绿体转化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转化开始于90年代初期,由于叶绿体基因组拷贝数非常大,整合于其中的外源基因可以实现高效表达。并且由于叶绿体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生物类似,来自原核生物的抗虫基因无需改造,以及可以实现定点整合等许多优点,使得叶绿体基因转化开始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新的研究热点。在抗虫基因工程中,应用这一转化系统,已经实现了外源基因的超常量表达。例如,Mcbride等(1995)将未经改造的Bt-toxin基因转入烟草叶绿体,Bt-toxin的表达量高达叶子总蛋白的5%杀虫效果极为显著。而经改造的 Bt基因利用核转化系统通常只能达到0.1%~0.6%本实验室已利用野生型Bt-toxin基因成功构建了油菜的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已完成了基因转化,抗虫基因的表达水平及转基因油菜的抗虫性正在检测中。

5 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

害虫的抗性是指一个种群在遗传基础上降低了对某一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害虫对常规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已是一个众所周知且为全世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对 Bt类微生物杀虫剂或Bt毒素的抗性也已有大量报道,并发现这种抗性能够遗传给后代(Tabashnik等)。

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大田推广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如不加以防范,害虫对这些转基因作物产生抗性似乎是必然趋势。因此,如何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性,这已经成为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另一重要研究内容。

5.1 启动子的选择

在目前的抗虫转基因植物中,使用最多的是CaMV 35S启动子。这种启动子的组成型表达特点,使得抗虫基因的表达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全周期以及植物的各种组织中都将存在,昆虫在长期的选择压作用下,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对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几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使用了组织特异性表达启动子(Shi等,1994)和损伤诱导启动子(Pierpoint和Sherwry,1996)等特殊的启动子。这样可以使抗虫基因只在特定部位、特定时间或者只在植物受到损伤时进行表达,短时间内杀死害虫,减少害虫处于选择压下的时间,从而可以延迟或阻止害虫产生抗性。

5.2 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虫基因

迄今为止,大多数的研究工作都是将单一的抗虫基因转入植物,例如Bt-toxin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等。除非这种单一的抗虫物质在植物体内表达量非常高,使接触到的害虫全部死亡,否则容易使害虫产生耐受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虫基因转化植物,例如两种不同的Bt-toxin基因或Bt-toxin基因与其它来源的抗虫基因联用等,这样的转基因植物同时表达两个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毒素,即使害虫对其中一种毒素产生了抗性,转基因植物的抗虫能力也不至于丧失。Barton(1990)把Bt-toxin基因和蝎毒素基因同时导入烟草,其抗虫性及防止产生抗性的能力大为提高。我国学者王伟等(1999)将外源凝集素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同时转入棉花,得到了含双价抗虫基因的转化植株。Sachs等(1998)将分别含有cryIA(b)和cryIA(c)的棉花进行杂交,得到了同时含两种Bt-toxin的棉花,从而提高了抗虫性。最近,我国学者赵建周等(1999)对转双基因的烟草延缓棉铃虫抗性的作用进行了评价,首次在室内人工汰选条件下证明了转双基因烟草可以显著延缓棉铃虫的抗性形成。由此看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虫基因将是今后防止昆虫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方向。

5.3 提供“避难所”

防止害虫产生抗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除了上述在基因构建方面所应用的几种策

略以外,能否在种植模式上进一步控制昆虫的抗性,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最近,Peferoen(1997)提出了一种“高毒/避难所”(high-dose/refuge)的种植模式,即在高水平表达毒蛋白的转基因作物大田附近种植一小区非抗虫的同类作物作为“避难所”,这样只有抗性纯合体昆虫才能在大田中存活,而敏感昆虫只能在“避难所”存活。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吸引(或强迫)抗性纯合体和敏感昆虫在“避难所”交配,那么其杂合体后代都将被抗虫作物毒害致死。可见,这种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抗性纯合体之间的交配,因而能使抗性基因逐渐稀释以至消除,降低了抗性基因在昆虫种群内产生的几率。然而,这种模式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求转基因作物高水平表达毒蛋白,二是要促使抗性纯合体与敏感昆虫之间进行交配繁殖。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加以解决,它对防止害虫产生抗

性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途径。

6 问题和展望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在短短十几年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抗虫转基因棉花、玉米、马铃薯的商业化推广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实用性。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继续发现新型、高效的抗虫基因,并深入研究其抗虫机制。这是抗虫基因工程发展的基础。(2)应加强对抗虫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的遗传、表达稳定性的研究,积极探索定点整合的方法,减少抗虫转基因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3)深入研究害虫产生抗性的机制并制定确实有效的反抗性措施。害虫的抗性已成为制约抗虫作物推广应用的潜在因素,这一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使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功亏一篑。

尽管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应该看到,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更多的抗虫作物新品种从实验室走向大田。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将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

动作用。

黎天慧

药学11级

20110207059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本文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近年来所取得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目前已发现和利用的抗虫基因、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以及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植物,抗虫基因,基因工程 虫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各种作物因虫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以上。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但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农药已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同时,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还带来了严重的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诞生,为防治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可降低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因而,自1987年首次报道抗虫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一方面,已经发现了大量可利用的抗虫基因,并有40多种抗虫基因已被导入植物体。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抗虫基因的表达以及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⒈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简称Bt-toxin)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Bt-toxin是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孢子形成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杀虫毒素,是一类分子量为130~160KD的蛋白质。当被昆虫吞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经蛋白酶的作用Bt-toxin 被讲解产生的60KD左右的毒性小肽,并和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然后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穿孔,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导致细胞膨胀而裂解,使得昆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 第一个Bt-toxin基因是1981年由Schnepf和Whiteley分离克隆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80个不同的Bt-toxin基因被克隆和测序,并且新的Bt-toxin基因还在不断的被克隆和分析。根据Crickmore等人(1998)所提出的新的命名法则,这些已克隆的基因被划分为30大类,不同的Bt-toxin基因具有不同的杀虫谱。截止1999年7月,在所发现的Bt-toxin基因中,已有40余种获得了专利。 自第一次分离克隆到Bt-toxin基因以后,人们一直在试图将该基因转移进植物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能够抗虫的转基因植物。1987年,世界上有四家实验室首次获得了转Bt-toxin基因的烟草或番茄(Barton等,1987;Fischhoff等,1987;Hilder等,1987;Vaeck 等,1987)。由于所用的基因是完整的野生型Bt-toxin基因或截短了3’端的野生型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都很弱,在转基因植物中毒蛋白的表达量只有0.001%或几乎检测不到毒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t-toxin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量过低是由于野

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编者: 赵 燕
主审: 张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月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 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及其它生物学相关专业 学生都很重要. 基因工程本身是由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 术体系,本实验指导侧重于 DNA 重组操作,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 和核心技术组织起来, 以为我校生物技术本科生及有关专业研究生基 因工程实验提供简单而明确的指导. 为适应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匠心独运,开发 出专门的试剂盒,使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简单化了.这对于实验者来 说自然是好事,但也使实验者动手胜于用脑.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一 定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才会在实验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予以创新性 的发展.期望本实验指导不成为实验中的教条.


2007 年 4 月
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附录:

大肠杆菌的对照培养,单菌落的分离及菌种保存 ...............3 强碱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5 琼脂糖凝胶电泳......................................................................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9 DNA 的 PCR 扩增................................................................. 11 植物总 RNA 的分离 .............................................................15 RT-PCR..................................................................................17 体外重组分子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2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23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与器皿 .....................................................24
2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进程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进程 药剂3班张楠 07106330 学习了药学分子生物学后,我对基因工程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以及课下翻阅相关资料,让我对基因工程药物有了新的认识: 1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在医学和兽医学中应用正逐步推广。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为例,像其他蛋白质一样,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利用基因剪切技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调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所谓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 目前有很多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典例。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在防治乙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一度陷于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部为DNA,外部有一层外壳蛋白质,称为HBSAg。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体,就使机体产生对HBV抗衡的抗体。机体依靠这种抗体,可以清除入侵机体内的HBV。过去,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HBV 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了这一难题。与上述的血源乙肝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生产的乙肝疫苗,取材方便,利用的是资源丰富的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它们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大规模生产出质量好、纯度高、免疫原性好、价格便宜的药物。在小孩出生后,按计划实施新生儿到六个月龄内先后注射三次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就可获得终身免疫,免受乙型肝炎之害。正是基于1996年我国已有能力生产大量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我国才有信心遏制这一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流行最广泛的病种。这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贡献典例之一。 基因工程药物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干扰素的生产。当人或动物受到某种病毒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它会阻止或干扰人体再次受到病毒感染,故人们把此种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简称IFN),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多萨克斯(Lossaacs)和林德曼(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干扰素。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据计算: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使大多数病人没有使用干扰素的能力。1980

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 应用

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药用植物遗传背景基础资料缺乏,对其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不够深入,阻碍了细胞或组织培养、代谢工程等在获取高价值次生代谢物上的广泛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尤其cDNA-AFLP 转录轮廓分析和代谢组学的整合运用,将次生代谢物的变化与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联,在挖掘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探索次生代谢途径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之一,将有力地促进药用植物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次生代谢物(secondarymetabolites)。 【关键词】次生代谢物;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代谢工程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次生代谢物在植物适应特殊生态环境、对抗生物或非生物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抵御病虫害、适应生态环境变化、诱导授粉或防紫外线灼伤等[1-2]。很多次生代谢物化学结构复杂而独特,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是药用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3]。药用植物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广泛,是传统中药主要来源,其次生代谢物是新药、新先导化合物(drug leads)、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 的重要来源[4-5]。 从生物合成的起源来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可分为5大类:多聚酮类(polyketides)、异戊二烯类(isoprenoids)、生物碱类(alkaloids)、苯丙烷类(phenyl propanoids)、黄酮类(flavonoids)。多聚酮类由乙酸-丙二酸途径(acetate-malonate pathway)产生;异戊二烯类(包括萜类和固醇类)由五碳前体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 l diphosphate,IPP)经过经典的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MVA pathway)或MEP 代谢途径 (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 pathway)产生;生物碱类由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合成;苯丙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实验指导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低温离心机、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仪器的使用。 2 学习真核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实验方法,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 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实验一培养基配制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2、药品: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5g/L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1g/L ,Peptone (蛋白胨) 5g/L ,Sucrose (蔗糖) 5g/L ,MgSO4.7H2O 0.4g/100ml ,Agar (琼脂)1.5g/100ml,MS粉,有机溶液,肌醇,Fe盐,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腺嘌呤),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 ),链霉素(str )。 二、实验方法 第一组配制YEB固体培养基 1、配制250mlYEB固体培养基:先称取1.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1.25g Peptone (蛋白胨);0.2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1.25g Sucrose

(蔗糖);1g MgS04.7H2O琼脂粉3.75g ;将上述药品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 20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25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25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倒板:将抗生素与培养基混匀,每个平皿倒15ml 培养基,可以倒16个平皿,倒完后打开平皿盖,在紫外灯下照10min,等待培养基凝固,盖上平皿盖,封口备用。 第二组配制YEB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YEB液体培养基:先称取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2.5g Peptone (蛋白胨); 0.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2.5g Sucrose (蔗糖); 2g MgSO4.7H2O将上述药品置于50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45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50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分装:将培养基分别分装到试管和三角瓶中,每个试管中分装5ml,分 装12个试管。每个三角瓶中倒入35ml,共12个三角瓶。 5、分装好后,封口备用。 第三组配制MS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MS液体培养基:先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称取2.15gMS 粉置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5ml 100倍Fe盐浓缩液;5ml100倍肌醇浓缩液;5ml有机溶液的混合液,然后混匀定容至500ml,用NaOH 调pH=5.8。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张永强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 400716) 摘 要:病虫草害历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农药为病虫草害防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近来由于大量使用、滥用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植物抗病基因分类、最新报道的相关基因;抗虫基因的来源、最新报道的抗虫基因及试验结果;抗除草剂基因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植物抗病;植物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农药伴随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对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病虫草抗药性的产生等。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和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进入20世纪90年代具有实用价值的转基因生物品种因其诸多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迅速走向商品化和产业化。 1 植物抗病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会诱导相关的基因产生一系列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拮抗物质,阻止病害的传播和病原菌的进一步侵入。将这些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导入植物,使其在植物体内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抗病基因在进化中形成了几种共有的进化形式。植物祖先抗病基因的复制创造了新基因座。基因间和基因内重组导致了变异,也导致了新特异性抗病基因的产生;另外,与特异性识别相关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区顺应于适应性选择;同样,类转座元件在抗病基因座中的插入加速了抗病基因的进化(庄军等,2004)。 1.1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 植物中许多抗病基因已被克隆,根据抗病蛋白(R蛋白)将抗病基因(R基因)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玉米抗圆斑病的基因Hml,其编码的解毒酶能钝化病原真菌所产生的HC 毒素,代表着抗病基因中与病原物亲和性因子作用的一类基因。 第二类,番茄抗细菌叶斑病的基因pto,其编码蛋白Pto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vrPto 蛋白是病原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进入植物细胞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现已证实Pto激酶噜噗结构域中204位苏氨酸决定着Pto对AvrPto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自动磷酸化能力的Pto激酶与AvrPto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过敏性反应。 第三类抗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显示出与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具有结构相似性。这些蛋白所共有的基元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一般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共同蛋白序列是LXXLXXLXXLXLXXNXLSGXIPXX(氨基酸的单字符号,X代表任何一种氨基酸)。这一类型基因的共同结构是LRR-TM,它们编码的蛋白包括胞外N端LRR 重复区、膜锚定蛋白和胞质内C末端部分(如图1所示)。 第四类是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的基因xa27。这一基因所编码的Xa21蛋白具有3个受体激酶特征的主要结构域:胞外LRRs结构、跨膜结构域及胞内激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及启示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及启示 吴岚晓1,郭坤元1,秦 煜2 (11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282;2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510282) 摘要:基因工程诞生20余年,运用于医药行业,研制和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已取得长足进展。迄今为止,已有近100 个基因工程新药上市,并有数百种正在研制和开发中。可以预计,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就基因工程药物发展史进行概述,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关键词:基因工程;药物;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2)12-0011-03 Developing History and the E nlightenment of G enetic E ngineering Drug W U L an-xiao,GUO Kun-yuan,QIN Y u (1.Depart ment of Hem atology,Zhujiang Hospital,First M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Guangz hou510282,China;2. N anf ang Hospital,First Military U niversity,Guangz hou510282,China) Abstract:G enetic engineering has mad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drug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since it ap2 peared twenty years ago.More than100new geneitc engineering drug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nd more drug-projects are undergoing.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in people’s life.A perspective view about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 developing history was made in this article and some philosophic opinions inspired from it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genetic engineering;drug;science;technology 1 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人工改造生物遗传性,创造世间新的生物物种技术,亦称DNA重组或分子克隆,包括基因和载体的制备、切割和连接,重组DNA的转移、表达及产物分离等。基因的制备方法有,多聚酶链反应、互补文库、基因组文库、染色体DNA的酶切分离、酶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等,迄今为止,已制备人胰岛素、人尿激酶、人生长激素、人α-干扰素及生长因子等多种药物的基因。载体是能将外源性目的基因运输至宿主细胞的小分子DNA,目前大抵有细菌质粒、嗜菌体DNA及病毒DNA构建人工载体,如pBR322、Charon系列、Cos2 mid、反转录病毒、腺病毒及其相关病毒的DNA,此外,尚有酵母人工染色体DNA,及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DNA等。载体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两者混合通过连接酶连接构成重组DNA,经转化、转导、转染、激光打孔、微注射或基因枪等技术,可转移至宿主内,获得基因工程细胞,后者经培养和表达,即可产生相应的基因工程药物。近年来还发现不用载体也不重组,将编码完整的DNA片段或mRNA直接注射内实现完全表达,表明非重组DNA和mRNA可被细胞直接吸收和表达,既简化了基因操作程序,也修正了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又促进了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同时还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理论和新途径。 2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和开发的药物称为基因工程药物。它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将治疗疾病的蛋白质、肽类激素、酶、核酸和其他药物基因转移至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表达,最终获得相应药物。包括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初级代谢产物,如苯丙氨酸及丝氨酸等以及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等。自20世纪70年代初基因工程药物诞生以来,基因工程药物发展十分迅速。 ? 1 1 ? 医学与哲学2002年12月第23卷第12期总第259期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诞生及重大发现 基因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将DNA在体外进行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获得重组的DNA分子,然后导入宿主细胞或者个体,使受体生物的遗传特性得到修饰或改变的过程。 基因工程的正式诞生是以斯坦福大学的Cohen等人于1973年建立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模式为标志。Cohen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基因工程很容易打破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可以依据人们的目的和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甚至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因此把这一年定为基因工程诞生元年。基因工程得以诞生完全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概括起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现对基因工程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1)1928年,英国医生格里菲斯发现了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明确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的机制 (3)1961年,以莱文伯格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1966年全部破译了64个密码,编排了一本遗传密码字典。 基因工程技术上的三大发现: (1)DNA分子的体外切割和连接。 (2)利用载体携带DNA片段 (3)大肠埃希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二)园艺基因工程的介绍 园艺基因工程具有的特点: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园艺植物遗传资源丰富3、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4、染色体基因组庞大而且往往是多倍体。 园艺基因工程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细胞培养及蜘蛛再生、转化植株的筛选与鉴定等。 园艺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的领域:1、花卉基因工程2、果树基因工程3、蔬菜基因工程4、药用植物基因工程 -----------------------文献 (三)基因工程在农业中应用实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视频的供给都成了大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可培育出具备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等特性的品种,使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范围大大增加。 (1)提高植物固氮能力和光合效率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合成脯氨酸有关的基因,将其转入固氮菌后,后者获得了即固氮又抗盐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产量的多少,英国剑桥的植物育种所研究了如何转移叶绿体基因,将其中的高光效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品种中去,以增强其光和效率,从而能产生更多的粮食。根瘤菌可帮助豆科植物固定、吸收和利用空气中游离的氮,科学家们曾把肺炎克氏杆菌的孤单基因转入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也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日本已成功将固氮基因转入到水稻根系微生物中,这种微生物可向水稻提供1/5的需氮量,因而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2)提高粮食蛋白质含量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使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菜豆中提取了储藏蛋白质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向日葵中后,表达了该基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把玉米醇溶蛋白基因转移到了向日葵根部的细胞中。这些实验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由害虫、真菌、病毒、细菌等有害生物因子引起的病虫害是森林树木死亡和产品减少的重要因素一个世纪以来,科学们应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为林木抗性品种的选育做出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林木生长周期长,这是林木抗性育种工作一个最大障碍。基因工程的诞生给林木抗性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性的方法。 林木抗病虫基因工程就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抗性外源基因导入林木染色体,从而产生具有外源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林木。8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分离、表达载体构建、植物遗传转化和外源基因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表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利用真核基因启动子构建融合基因的工作解决了外源基因在植物转化细胞中的表达问题,加速了林木基因工程的进展。在近10余年里,已有20余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桤木、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欧洲赤松、兰伯氏松、挪威云杉和思格曼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的研究,已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有杨树、核桃、柳、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到目前为止,有些项目开始或已经进入商业化操作阶段。研究领域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盐、耐高温、耐干旱、耐冻等基因工程。本文对国内外林木抗病虫基因工程的现状以及在其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概述。 1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害虫是林业生产上的大敌之一。化学药剂杀虫不仅成本高,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中的残毒。人们很早就知道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虫害。现在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目前,人们已从细菌、植物本身及昆虫体内发现并分离到许多抗虫基因,有的已导入植物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植株。目前,研究的抗虫基因有以下几方面。 1.1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 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简称Bt)制剂长期以来用于多种害虫的生物防治,因其产生大量的伴胞晶体蛋白对昆虫幼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伴胞晶体由具有高度特异性杀虫活性的结晶蛋白组成。根据毒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和它们编码蛋白的抗虫谱,可划分为四大

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中药资源研究的前沿技术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收稿日期:2010-06-02修回日期:2010-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307):叶绿体全基因组条形码鉴定方法研究,负责人:陈士林。** 联系人:林小涵,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药学,E-mail :lxhlena@https://www.360docs.net/doc/592206364.html, ;李西文,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可持续利 用,E-mail :xwli@https://www.360docs.net/doc/592206364.html, 。 摘要:本文在总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基础上, 提出了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策略,对物种的选择, 测序平台的确定,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综合分析应用,样品提取、分析及检测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药用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策略 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0.03.027 叶绿体相关研究在过去的数十年取得了巨大成 就,尤其在利用基因序列研究叶绿体的起源、 结构、进化、正反向遗传学、叶绿体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 重大进展[1~3]。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叶绿体基因组 的深入研究。目前, 已有170多个物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在NCBI 发布(https://www.360docs.net/doc/592206364.html,/ genomes/genlist.cgi?taxid=2759&type=4&name=Eukary -otae%20Organelles ),但多数物种为农作物或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药用植物的药物代谢工程、转基因工程、物种鉴定及进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一种新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策略。 一、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及其测序研究现状1986年,烟草和地钱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完成[4~5], 开创了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先河,也第一次揭示了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之后陆续有其他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在NCBI 发布,但数量增长缓慢。至2000年,仅有16个物种完成了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但2005年以后在NCBI 上公布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物种数直线上升,截止2010年5月, 已有176个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公布(图1)。叶绿体全 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不仅加速了物种的进化、迁徙等方面的研究,对物种的鉴定和转基因研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多侧重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麦、高梁、大豆、甘蔗等[6~8], 以及具有进化意义的孓遗物种如桫椤、 台东苏铁等[9~10],仅有少数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发布,如人参、木贼麻黄、薏苡等[11~13],且这些药用植物的叶绿体 442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现状

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现状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受到了全球科技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有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受到各界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用途广泛,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已遍及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难题,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在全球经济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培养细胞等)为基本资源,因此其原料具有再生性,同时生物系统生产产品产生的污染物少,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或几乎没有,重组微生物甚至还可以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 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制药的出现是因为,许多药品的生产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受材料来源限制产量有限,其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微生物生长迅速,容易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若利用基因工程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内,让它们产生相应的药物, 不但能解决产量问题,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一、产业现状及地位 1989年,中国批准了第一个在中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一一重组人干扰素,标志着中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实现了零的突破。重组人干扰素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从此以后,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销售额已达到了7.2 亿元人民币。截止1998年底,中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品共计15种。国内已有30余家生物制药企业取得了基因工程药物或疫苗试生产或正式生产批准文号。 根据1997年对全国452从个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进行的通讯调查结果,截止1996年底,中国已有8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商品化(包括试生产),1996年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约为2.2亿元人民币,仅占同期全国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年销售额21.16亿元人民的10.4%。然而可喜的是,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猛,年销售额已从1996年的2.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98年的7.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高达80%预计200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销售额将达到22.8亿元人民币。 基因工程在制药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基因制药行业 已经初具规模,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基因制药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资源丰富、基因信息公开、国际交流

基因工程药物的设计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郭小周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摘要:自20 世纪70 年代基因工程诞生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药物的定义、获得途径、一些前沿技术以及基因药物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发展前景 1. 引言 近年来1953年Waston和Crick发现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给整个生物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此后,一系列有关遗传信息即基因研究的成果很快的向应用和开发拓展。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P.Berg博士研究小组使用EcorRⅠ,第一次在体外获得了包括SV40 DNA和λ噬菌体DNA的重组DNA分子。1973年,S.Cohen等将两中分别编码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的抗性基因相连,构建出重组的DNA分子,然后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了既抗卡那霉素又抗四环素的转化子菌落,这是第一次成功的基因克隆实验,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1977年Boyer首次获得生长激素抑制因

子的克隆,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产品——人胰岛素被批准应用,进入市场。迄今为止,已有5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近千种处于研发状态。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基因药物的出现,可以大大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将会有新的突破。 2 基因工程 2.1 基因 基因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片段。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存在于各自片段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之中。基因通过转录出的信使使核糖核酸(mRNA),知道合成特定的蛋白质,使基因得以表达。 2.2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在体外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需要的基因产物。 3 基因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又称生物技术药物,是根据人们的愿望设计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DNA 连接,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 ,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纯化及做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 基因工程药物的本质是蛋白质,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方法是:将目的基因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将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的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做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表达,就称为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的优点在于: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物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