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张永强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 400716)

摘 要:病虫草害历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农药为病虫草害防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近来由于大量使用、滥用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植物抗病基因分类、最新报道的相关基因;抗虫基因的来源、最新报道的抗虫基因及试验结果;抗除草剂基因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植物抗病;植物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农药伴随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对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病虫草抗药性的产生等。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和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进入20世纪90年代具有实用价值的转基因生物品种因其诸多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迅速走向商品化和产业化。

1 植物抗病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会诱导相关的基因产生一系列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拮抗物质,阻止病害的传播和病原菌的进一步侵入。将这些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导入植物,使其在植物体内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抗病基因在进化中形成了几种共有的进化形式。植物祖先抗病基因的复制创造了新基因座。基因间和基因内重组导致了变异,也导致了新特异性抗病基因的产生;另外,与特异性识别相关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区顺应于适应性选择;同样,类转座元件在抗病基因座中的插入加速了抗病基因的进化(庄军等,2004)。

1.1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

植物中许多抗病基因已被克隆,根据抗病蛋白(R蛋白)将抗病基因(R基因)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玉米抗圆斑病的基因Hml,其编码的解毒酶能钝化病原真菌所产生的HC 毒素,代表着抗病基因中与病原物亲和性因子作用的一类基因。

第二类,番茄抗细菌叶斑病的基因pto,其编码蛋白Pto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vrPto 蛋白是病原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进入植物细胞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现已证实Pto激酶噜噗结构域中204位苏氨酸决定着Pto对AvrPto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自动磷酸化能力的Pto激酶与AvrPto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过敏性反应。

第三类抗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显示出与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具有结构相似性。这些蛋白所共有的基元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一般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共同蛋白序列是LXXLXXLXXLXLXXNXLSGXIPXX(氨基酸的单字符号,X代表任何一种氨基酸)。这一类型基因的共同结构是LRR-TM,它们编码的蛋白包括胞外N端LRR 重复区、膜锚定蛋白和胞质内C末端部分(如图1所示)。

第四类是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的基因xa27。这一基因所编码的Xa21蛋白具有3个受体激酶特征的主要结构域:胞外LRRs结构、跨膜结构域及胞内激

酶结构域。令人兴趣的是xa21基因结构含有抗病基因cf和pto的组分(如图1所示),而抗病基因xa21D编码缺少膜锚定蛋白的胞外LRR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抗病基因各类型代表

SK~T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LRR;亮氨酸富集序列;TM:Xa27的跨膜区域或cf的膜锚定区域;LZ:亮氨酸拉链;HD:疏水区域;NBS:核苷酸结合位点;TIR:果绳TOLL白细胞介素1信号区域(引自庄军等,2004)。

Fig. 1 Representation of resistance gene classes

SK~TK :serine/threonine kinase; LRR:leucine-rich repeat; TM: transmembrane domain for Xa27 or membrane anchor for the Of class; LZ: Leucine zipper; HD: hydrophobic domain; NBS: nucleotide binding site; TIR: TOLL/Interleukin-1 signaling domain 自Johel等(1992)应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出第一个玉米抗病基因Hml,Martin等(1993)首次应用定位克隆法分离出第二个番茄抗霜霉病基因Pto。至2001年,已被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就有30多个(Hulbert et a1.,2001)。而至2004年,人们已利用不同的方法从各种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植物中克隆出48个抗病基因。其中大部分基因从双子叶模式植物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获得。在粮食作物中,人们已克隆到15个抗病基因,其中水稻Oryza sativa5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4个,大麦Hordeum vnlgare3个,玉米Zea mays 2个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1个(李春来等,2004)。

当然现在也存在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如王友红等(2005)认为这些抗病基因编码着对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病原体的抗性。这些病原体可以位于植物细胞内,也可以位于细胞外,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卵菌、甚至线虫和昆虫。尽管这些病原体及其致病分子差别巨大,但除少数抗病基因外,根据保守结构域的不同,大多数植物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归为5类,即NBS-LRR、eLRR-TM、eLRR、TM-pkinase、STK和其他五大类。

1.2 植物抗病基因和作用机制

溶菌酶具有特异降解细菌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的功能,对植物病原细菌具有毒杀作用。至今已成功导入3种不同种类的溶菌酶基因,即卵清溶菌酶、T4噬菌体溶菌酶和人体溶菌酶。表达T4噬菌体溶菌酶的转基因马铃薯在温室和室外试验表明对马铃薯黑胫病菌Eruinia carotovora sub.atroseptica有部分抗性;表达人体溶菌酶的转基因烟草对烟草野火病菌P. syringae pv. tabaci的抗性提高(Nakajima et al., 1997)。多酚氧化酶可以将苯酚氧化为苯醌,后者参与植物抵抗昆虫和微生物的防御反应。将马铃薯编码多酚氧化酶的DNA导入番茄,转基因蕃茄对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抗性显著提高(Li et al., 2002)。硫堇富含半胱氨酸,它能和细菌细胞膜的磷脂产生静电作用导致膜穿孔,从而杀死病原菌。Iwai 等(2002)从燕麦Avena sativa中克隆编码硫堇的基因,将其转入水稻,转基因水稻幼苗在细胞壁上积累了过量的燕麦硫堇,人工接种植物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lantarii和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 glumae后病原菌被限制在气孔表面,表明燕麦硫堇可使水稻有效地抵御病原细菌地侵袭。

S-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GSNOR)控制着细胞S-硝基化的程度,而S-硝基化是转译后修饰氧化还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GSNOR,AtGSNOR1发生突变,调节细胞S-硝基化形成。AtGSNOR1功能丧失提高了SNO水平,使涉及抗性(R)基因亚纲

的植物防御机制瘫痪。Feechan等(2005)证明了AtGSNOR1确实调控了由植物免疫系统激活因子水杨酸控制的信号网络,研究结果表明SNO形成和翻折调节着植物抗病的多重机制。

图2需要ATGSNOR1参与的R基因抗性。(A和C)叶片定期

采自Pst DC3000 (avrB) (A)和Pst DC3000 (avrRps4)(C)接

种后5天的芥末叶片。(B和D)Pst DC3000 (avrB) (B)和

Pst DC3000 (avrRps4) (D) 在特定基因型叶片接种5天后的生

长情况。误差线代表95%的置信限。相似结果的试验重复两

次。

Fig. 2 R gene-mediated resistance requires ATGSNOR1 function.

(A and C) Leaves from stated Arabidopsis plant lines 5 days

postinoculation with either Pst DC3000 (avrB) (A) or Pst DC3000

(avrRps4) (C). (B and D) Growth of either Pst DC3000 (avrB) (B)

or Pst DC3000 (avrRps4) (D) at 5 days postinoculation in the

leaves of given genotypes. Error bars represent 95% confidence

limits. These experiments were repeated twice with similar

results. (Cited from Feechan et al.,2005

由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马铃薯病害。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大多依赖于杀菌剂的使用。已有资料表明了野生双倍体马铃薯Solanum bulbocastanum对已知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高度抗性。由马铃薯生产的种胚在大田也表现了持久性和高效的抗性(Naess et al., 2000)。Song等(2003)使用图谱法并结合LR-PCR技术克隆了马铃薯的重要抗性基因RB。研究小组在温室里用6个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隔离株感染转基因马铃薯和正常马铃薯品种。在非转基因马铃薯中,黑斑扩散从下部叶子扩展到上部叶子和茎上,植株在一个月内死亡。而在转基因Katahdins中,症状的发展则要慢得多,黑斑局限于下部叶子上,植物可以存活下来。克隆得到的RB基因提供了一种新的抗晚疫病马铃薯品种培育方法。

图3 假定RB基因的补给分析。用马铃薯晚疫病菌US930287隔离种群接种的转基因卡他丁和对照植物。接种后7天的病害症状如上所示。(A–C) 转基因卡他丁植物分别包含构建子RGA1-PCR, RGA2-PCR, 和RGA4-PCR。(D) 对照卡他丁植株。(E) 没有接种的卡他丁植株。(F–I) 转基因卡他丁植株分别包含构建子RGA1-BAC, RGA2-BAC, RGA3-BAC, 和RGA4-BAC。

Fig. 3 Complement ation analysis of putative RB genes. Transgenic Katahdin and control plant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e US930287 isolate of P. infestans. Disease symptoms were recorded 7 days after inoculation. (A–C) Transgenic Katahdin plants containing constructs RGA1-PCR, RGA2-PCR, and RGA4-PCR, respectively. (D) Control Katahdin plant. (E) Katahdin plant that was not inoculated. (F–I) Transgenic Katahdin plants containing constructs RGA1-BAC, RGA2-BAC, RGA3-BAC, and RGA4-BAC, respectively.(Cited from Song et al., 2003)

匍匐翦股颖(Agrostis palustris Huds.)是一种重要的凉季草皮草,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尔夫球球洞区草坪。Fu等(2005)为提高这种植物抗真菌能力,利用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将富类索马甜蛋白(TLPD34)基因介导入匍匐翦股颖。为评价其真菌病害抗性,部分T0转基因植株对抗茄属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霜霉病Sclerotinia homoeocarpa的能力进行了筛选。田间测定证实了转基因植株对霜霉病抗性增强。然而相同的转基因植株在温室条件下对茄属丝核菌抗性并未增加。Latha等(2005)报道了编码对虾抗真菌蛋白的基因用化学方法合成后,克隆介入细菌和植物表达载体。这一研究首次报道了pin基因表达转基因粟对叶枯病表现出高度抗性。

2 植物抗虫基因与基因工程

对昆虫的转基因抗性在植物表达杀虫基因如Bt中获得的δ-内毒素,蛋白酶抑制剂,酶,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以及植物凝集素。转Bt基因的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用到多种作物上。蛋白酶抑制剂和凝集素基因大都作用于昆虫的生长和发育,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昆虫死亡(Sharma et al., 2004)。

人们将含有抗虫物质的基因克隆并转入植物体内,从而获得抗虫转基因植物。1987年美国Agrocetus公司利用农杆菌Ti质粒首次将Bt δ-内毒素基因转入商品棉,育成对鳞翅目幼虫抗性稳定的转基因棉(Fischbaff et a1., 1987)。之后,抗虫转基因工程迅速发展起来。与常规的生物杀虫剂相比,抗虫转基因作物有很多优点,例如,它对植物具有连续保护作用,只对目标害虫起作用,而对非危害生物无影响,而且所表达的抗虫物质仅存在于植物体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它的成本低,有利于推广(刘伟等,2004)。

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目前使用的抗虫基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如Bt毒蛋白基因、异戊基转移酶基因(ipt);另一类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如豇豆胰蛋白抑制剂基因、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II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等。

2.1 植物抗虫基因简介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土壤芽孢菌,在形成芽孢时,可产生杀死昆虫幼虫的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或δ-内毒素(δ-endotoxin),也称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Bt. toxic protein)。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现在已经分离到上万个Bt菌种,已报道34个血清型,50多个亚种。分离测定了45个晶体蛋白序列,又根据结构基因中限制酶切图谱和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将7种不同杀虫图谱不同的蛋白分成了29个亚种,统称Cry基因(令利军等,2004)。

植物凝集素Lectin是一种含有非催化结构域并能可逆结合到特异单糖或寡糖上的植物

保守性(糖)蛋白。自1988年Stillmark在蓖麻中发现一种蛋白酶细胞凝集因子以来,人们已经分离了几百种凝集素,并研究了其生化结构和功能,同时还克隆了许多凝集素基因。目前成功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凝集素基因有: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豌豆凝集素(P-Lec)基因,麦胚凝集素(WGA)基因,半夏凝集素(PTA)基因(王志斌等,1998)。我国王亦菲(2000)以普通水稻为模板,扩增出了凝集素基因。

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PI)基因是1938年发现的,是可抑制蛋白酶活性的一种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它在植物天然防御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抗虫作用。

胆固醇氧化酶是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能催化胆固醇分解成4一胆缁烯一3酮和过氧化氢。Tomoyuki等(1989)从链霉菌中克隆分离了第一个胆固醇氧化酶基因choA,1993年,Monsanto公司证明其具有对棉铃象甲高度毒杀作用(Purcell et al.,1993),choA 能有效毒杀棉铃象甲的幼虫,choA对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同翅目的害虫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研究还发现choA可使雌性棉铃象甲的卵巢发育异常。

2.2 部分最新报道的植物抗虫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标记基因新霉素光系统转移酶II (npt II) 和一个合成的cry I E-C基因转入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一龄和二龄幼虫对T1和T2植物的生物测定表明转基因木豆植株的合成cry I E-C基因的表达提供了对昆虫幼虫的防御能力。Western分析表明一个71.5kDa片段确定了cry I E-C蛋白在T1和T2转基因植株中的存在(Surekha et al.,

2005),图4和图5分别表示了cry I E-C基因和新霉素磷转移酶II可选标记基因的双元介体pPK202和转基因植株对斜纹夜蛾的生测结果。

图4 包含cry I E-C基因和新霉素磷转移酶II可选标记基因的双元介体pPK202的部分图谱。F和R代表用于扩增全长基因可以用于Southern分析的始端和终端。

Fig. 4 Partial map of binary vector pPK202 harboring cry I E-C gene and neomycin phosphor transferase II selectable marker gene. F and R indicate the position of forward and reverse primers used for amplifying the full-length genes for confirmation as well as for preparing probes for Southern analyses.

图5 生物测定/用转基因木豆分离叶片饲喂试验:(a)80%的死亡率,叶片大面积受害(T14-2-3),(b)幼虫60%死亡率,叶片受损较轻(T4-3-5),(c)幼虫很健康,且贪得无厌的取食对照叶片,和(d)取食对照和转基因叶片的幼虫比较。

Fig.5 Bioassay/detached leaf feeding test done on the transgenic pigeon 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 plants: (a) 80% mortality but with much leaf damage (T14-2-3), (b) 60% mortality of larvae with very less leaf damage (T4-3-5), (c) larvae very healthy and voraciously feeding on control leaf and (d) comparison of larvae fed on control leaf and transgenic leaf. (Cited from Surekha et al., 2005)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晶体蛋白基因编码杀虫内毒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开发抗虫作物。Mehlo等(2005)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转基因策略,这种策略具有产生更为广阔的和持久的抗虫性。即利用一个融合蛋白包括内毒素Cry1Ac,携带有非毒性蓖麻毒素B链的半乳糖粘端区域。在用昆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做的生物测定中,表达这种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植株比只带有B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更强的毒性。这些植株对更为广泛的害虫也表现出抗性,甚至包括那些对Bt毒素不敏感的昆虫种类。

棉花害虫棉红铃虫的CP73品系抗Cry1Ac和Cry2AaBt毒素。Gahan等 (2005)用这一品系研究了棉红铃虫抗Cry1Ac和Cry2Aa基因基础。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为全世界人类食物消费做出了重要贡献,鳞翅目昆虫对其危害很重。Caoa等(2005)报道表达cry1Ac+hpt和cry1C基因的转基因羽衣甘蓝都具有抵御鳞翅目昆虫危害的能力。所有cry1Ac和cry1C甘蓝植物含Bt蛋白被检测到的植株,杀死了敏感品系的小菜蛾全部供试幼虫。

阻止和延缓昆虫的抗性进化(抗性治理)对可持续利用Bt作物是十分必要的。同一植株中包含两个不同Bt基因的具有延缓昆虫抗性的潜力(Zhao et al., 2003)。然而,如果他们与具有相似的毒素单基因植株同时种植,这种Bt植株用于抗性治理的优势可能会有所折中。在温室里选育24-26代,同时使用单基因和双基因的Bt植物都失去了防治小菜蛾的能力,只有单独使用双基因的Bt植株还保留着对小菜蛾的高毒特性(Zhao et al.,2005)。

3 植物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新除草剂品种开发难度的加大和研发成本的提高,利用基因工

程培育植物的抗除草剂品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扩大现有除草剂的应用范围、减少除草剂用量,而且可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草谱广、低成本的除草剂,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目前已经推广的转基因作物所涉及的传统除草剂品种和类别主要有草甘膦、草铵膦、溴苯腈和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种植而积最大的是抗草甘膦作物。2002年3月美国农业部调查主要作物大豆、玉米、棉花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总面积的74%、71%、32%,而2001年的比例为68%、69%、26%(刘伟等,2004)。

王景余等(2005)报道了应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入吉林省主栽的水稻品种长白8号中,获得了可育的转基因水稻植株,使水稻产生对除草剂的抗性。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催化植物氨基酸支链生物合成的第一步,是多种除草剂的作用部位。ALS抑制剂由于其卓越的贡献在作为除草剂方面享有盛誉,尽管其使用范围因为除草剂抗性问题受到阻碍。大多数ALS抑制剂抗性是因为作用位点发生改变。Trucco等(2005)研究报道了ALS122位氨基酸的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抗性种群的离体酶抑制活性(I50)是敏感种群药剂浓度的1000倍。

4 植物保护与基因工程

4.1 基因工程为植物保护研究提供的便利

1962年Carson博士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的战略构想与行动纲领。因此,良好的环境相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在农药领域里倡导的是绿色农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基因工程技术符合这一趋势,由于与病虫害防治有关的各类基因的发现以及植物转基因和微生物重组技术的一系列突破,基因工程正在开辟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途径(陈才俊等,2005)。

转基因植物是通过农杆菌介体传导和其他的直接DNA转移方法获得的。且多数转基因植物表现的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没有对受体植物造成损害。更有趣的是,转基因植物在大田条件下也能保持高水平的抗虫特性。在过去的15年间,转基因已经发生在多于100种作物上,著名的例子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番茄、土豆、棉花、水稻等。通过插入部分或单个特定基因而培育的有害生物抗性品种,已经成为育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Babu et al., 2003)。基因工程最突出的优点,是打破了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可以使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甚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进行重组和转移,人的基因可以转移到大肠杆菌中表达,细菌的基因可以转移到植物中表达(陈才俊等,2005)。

粮食生产增长的持续需求必然要求发展和应用新的生物技术,以便及时和有效的供应改良的作物品种。这一领域的里程碑就是Bt毒素蛋白成功转入植物。尽管这一技术是成功的,仍有必要发展备择基因。利用其他形式的杀虫蛋白基因的生物技术可以为有害生物,病菌和植物寄生性线虫问题提供充足的解决办法(Haq et al., 2004)。

4.2 基因工程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基因漂移问题现在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浦惠明等(2005)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Q3和HCN-19为花粉供体材料,油菜近缘作物为花粉受体材料。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研究甘蓝型油菜与芸薹属近缘作物间的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油菜对芸薹属6个种甘蓝、黑芥、埃芥、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基因漂移率分别为0、0.024 ~0.243 、0.028 ~0.092 、0.109~0.951 、0.479~0.879 、1.252~2.191。且基因漂移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

中与杂交亲和性、花期同步率、种植面积等高度相关。通过花粉将抗除草剂基因漂移给近缘作物,油菜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作物。

再者就是人们认为转基因作物很可能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出现抗性问题。有人预测有害生物会很快地产生对如Bt作物的抗性,但至今仍没有因为Bt作物而导致的抗性频率增加的证据。然而在实验室和温室试验中,对Bt作物的至少3种有害生物(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7个抗性品系已经产生。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他的实验室品系对Bt毒素本身而言产生了70-100倍的抗性,但在转基因作物上却不能存活。通过在美国对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长达6年的监测,中国北部对棉铃虫3年的监测以及北卡莱罗那州对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 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现抗性频率的增加。总之Bt作物的成功已经超出预计,但依然不能排除将来可能出现抗性问题(Tabashnik et al., 2003)。

参考文献

1. Babu R M, Sajeena A, Seetharaman K, Reddy M S. Advances 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ransgenic) plants

in pest management-an over view. Crop Protection, 2003, 22:1071–1086

2. Caoa J, Sheltonb A M, Earlea E D.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collards (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a)

expressing a cry1Ac or cry1C Bt gene for control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Crop Protection, 2005, 24:

804–813

3. Nakajima H, Muranaka T, Ishige F, Akutsu K, Oeda K. Fungal and bacterial disease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human lysozyme. Plant Cell Rep., 1997, 16: 674-679

4. Feechan A, Kwon E, Yun B W, Wang Y Q, Pallas J A, Loake G J. A central role for S-nitrosothiols in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22): 8054–8059

5. Gahan L J, MA Y T, Coble M L, Gould F, Moar W J, Heckel D G. Genetic basis of resistance to Cry1Ac

and Cry2Aa in Heliothis virescens (Lepidoptera: Noctuidae). J. Econ. Entomol., 2005, 98(4): 1357-1368

6. Haq S K, Atif S M, Khan R H. Protein proteinase inhibitor genes in combat against insects, pests, and

pathogens: natural and engineered phytoprotection. Arch. Biochem. Biophy., 2004, 431: 145–159

7. Hulbert S H, Webb C A, Smith S M, Sun Q. Resistance gene complexes: evolution and utilization. Annu.

Rev. Phytopath., 2001, 39: 285-312

8. Iwal T, Kaku H, Honkura,Nakamura S, Ochiai H, Sasaki T, Ohashi Y. Enhanced resistance to seed-trans-

mitted bacterial disease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s overproducing an oat cell-wall-bound thionin.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 2002, 15(6):515-521

9. Johel G S, Briggs S P. Reductase activity encoded by the Hml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in maize. Science, l992,

258: 985-987

10. Latha A M, Rao K V, Reddy V D.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resistant to leaf blast disease in 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 . Plant Science, 2005, 169:657–667

11. Li L, Steffens J C. Overexpression of polyphmol oxidase in transgenic tomato plants results in enhanced

bacterial disease resistance. Planta, 2002, 215(2):239-247

12. Martia G B, Brommonachenkel S H, Chunwongse J. Map based cloning of a protein kinase gene conferring

disease resistance in tomato. Science, 1993, 262: 1432-l436

13. Mehlo L, Gahakwa D, Nghia P T, Loc N T, Capell T, Gatehouse J A, Gatehouse A M R, Christou P.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pest resistance in genetically enhanced crop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22):7812–7816

14. Naess S K, Bradeen J M, Wielgus S M, Haberlach G T, McGrath J M, Helgeson J P.Resistance to late

blight in Solanum bulbocastanum is mapped to Chromosome 8.Theor. Appl. Genet., 2000,101:697–704

15. Purcell J P,Greenplate J T, Jenningd M G, Ryerse J S, Pershing J C, Sims S R, Prinsen M J, Corbin

D R, Tran M, Sammons R D, Stonard R J.Cholesterol oxidase: a potent insecticidal protein active

against boll weevil larva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 1993, 196: 1406-1413

16. Sharma H C, Sharma K K, Crouch J H.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crops for insect resistanc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Cri. Rev. Plant Sci., 2004,23(1 ):47-72

17. Song J Q, Bradeen J M, Naess S K, Raasch J A, Wielgus S M, Haberlach G T, Liu J, Kuang H H,

Austin-Phillips S, Buell C R, Helgeson J P, Jiang J M. Gene RB cloned from Solanum bulbocastanum

confers broad spectrum resistance to potato late bligh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16) :

9128–9133

18. Surekha C, Beena M R, Arundhati A, Singh P K, Tuli R, Dutta-Gupta, Kirti P B.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pigeon 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 using embryonal seg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plants for resistance against Spodoptera. Plant Science, 2005, 169(6):1074-1080 19. Tabashnik B E, Carriere Y, Dennehy T J, Morin S, Sisterson M S, Roush R T, Shelton A M, Zhao J Z. Insect

Resistance to Transgenic Bt Crops: Lessons from the Laboratory and Field. J. Econ. Entomol. , 2003, 96(4): 1031-1038

20. Tomoyuki I, Nariaki H.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gene for cholesterol oxidase from a Streptomyces sp. J

Bact., 1989, 171(1): 596-601

21. Trucco F, Hager A G, Tranel P J. Acetolactate synthase mutation conferring imidazolinone- specific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Amaranthus hybridus. J Plant Physiol., 2005, (6): 106-110

22. Zhao J Z, Cao J, Li Y X, Collins H L, Roush R T, Earle E D, Shelton A M.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two

BT toxins delay insect resistance evolution. Nature biotech., 2003, 21(12):1493-1497

23. Zhao J Z, Cao J, Collins H L, Bates S L, Roush R T, Earle E D, Shelton A M. Concurrent use of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a single and two Bacillus thuringiensis genes speeds insect adaptation to pyramided 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24): 8426–8430

24. 陈才俊,段婷婷,秦立新,廖国会,陈湘燕. 基因工程与农药.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2):208-212

25. 李春来,张怀渝. 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2004,2(6):853-860

26. 令利军,万平,张正英. 几种常见植物抗虫基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2004,(1):

27-30

27. 刘伟,王金信,杨广玲,鲁梅. 基因工程与抗病虫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农药,2004,43(11):

487-491.

28. 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傅寿仲,高建芹,陈新军,陈松,赵祥祥.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近缘作

物的基因漂移. 生态学报,2005,25(3):581-588

29. 王景余,金成海,方秀琴,林秀峰,林秀云. 抗除草剂基因基因枪法转化粳稻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05,30(2):3-6

30. 王亦菲,郝峥嵘. 普通野生稻凝集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上海农业学报,2000,16(1):13-16

31. 王友红,张鹏飞,陈建群. 植物抗病基因及其作用机理. 植物学通报,2005,22(1):92-99

32. 王志斌,李学勇,郭三堆.植物凝集素与抗虫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通报,1998,(2):5-10

33. 庄军,刘志昕. 植物抗病基因的进化. 遗传,2004,26(6):962-968

Plant Resistant Genes against Disease, Insect Pest and

Herbicide and Gene Engineering

ZHANG Yong-qia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Abstract

Botanical Disease, insect pests and weed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pesticide ever built its contributions in work war exploits during the plant protection. Recently the slather and misuse of pesticide brought hug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The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risen in 1970s offered a new pathwa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The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anti-disease gene and the recent report of concerned genes; the origin of anti-insect pest gene and the recent documents on these genes and the results of involved experiments; anti-herbicide ge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ne engineering in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Plant insect pest resistance; Herbicide resistance; Gene engineering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本文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近年来所取得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目前已发现和利用的抗虫基因、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以及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植物,抗虫基因,基因工程 虫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各种作物因虫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以上。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但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农药已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同时,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还带来了严重的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诞生,为防治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可降低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因而,自1987年首次报道抗虫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一方面,已经发现了大量可利用的抗虫基因,并有40多种抗虫基因已被导入植物体。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抗虫基因的表达以及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⒈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简称Bt-toxin)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Bt-toxin是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孢子形成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杀虫毒素,是一类分子量为130~160KD的蛋白质。当被昆虫吞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经蛋白酶的作用Bt-toxin 被讲解产生的60KD左右的毒性小肽,并和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然后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穿孔,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导致细胞膨胀而裂解,使得昆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 第一个Bt-toxin基因是1981年由Schnepf和Whiteley分离克隆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80个不同的Bt-toxin基因被克隆和测序,并且新的Bt-toxin基因还在不断的被克隆和分析。根据Crickmore等人(1998)所提出的新的命名法则,这些已克隆的基因被划分为30大类,不同的Bt-toxin基因具有不同的杀虫谱。截止1999年7月,在所发现的Bt-toxin基因中,已有40余种获得了专利。 自第一次分离克隆到Bt-toxin基因以后,人们一直在试图将该基因转移进植物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能够抗虫的转基因植物。1987年,世界上有四家实验室首次获得了转Bt-toxin基因的烟草或番茄(Barton等,1987;Fischhoff等,1987;Hilder等,1987;Vaeck 等,1987)。由于所用的基因是完整的野生型Bt-toxin基因或截短了3’端的野生型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都很弱,在转基因植物中毒蛋白的表达量只有0.001%或几乎检测不到毒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t-toxin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量过低是由于野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介绍

一、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质粒DNA的提取是从事基因工程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但提取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提取,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方法如下: 1、接1%含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于2ml LB培养 基。 2、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1.5ml菌体于Ep管,以4000rpm离心3 min,弃上清液。 4、加0.lml溶液I(1%葡萄糖,50mM/L EDTA pH8.0,25mM/L Tris-H Cl pH8.0)充分混合。 5、加入0.2ml溶液 II(0.2 mM/L NaOH,1% SDS),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6、加入0.15m1预冷溶液III(5 mol/L KAc,p H4.8),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7、以10,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于另 一新Ep管 8、加入等体积的异戊醇,混匀后于?0℃静置1 0min。 9、再以10,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 10、用70%乙醇0.5ml洗涤一次,抽干所有 液体。 11、待沉淀干燥后,溶于0.05mlTE缓冲液中 二、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状高聚物,应选用电泳纯的,琼脂糖此级产品筛除了抑制物和核酸酶,而且用溴化乙锭染色后荧光背景最小。 (1)琼脂糖凝胶电泳装置

由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既要求不高,而适应性又强,在过去15年里已成功地设计了形形色色及大大小小的电泳槽。对这些装置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喜恶。使用最普遍的装置是Walt er Schaffner发明的水平板凝胶。 水平板凝胶通常在一块可安放于电泳槽平台的玻璃板或塑料盘上灌制。在有些装置中,则可将凝胶直接铺在平台上。凝胶恰好浸在缓冲液液面下进行电泳。凝胶的电阻几乎与缓冲液的电阻相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电流将通过凝胶的全长。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是将琼脂糖在所需缓冲液中熔化成清澈、透明的溶液。然后将熔化液倒入胶模中,令其固化。凝固后,琼脂糖形成一种固体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通贯凝胶的电场接通后,在中性pH值下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3)琼脂糖凝胶的染色 电泳完毕,将琼脂糖凝胶转移入含EB的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紫外灯下观察。 三、质粒DNA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 感受态的细胞可以摄入外部溶液中的DNA,而常态的细胞却不能,所以要转化质粒DNA进入大肠杆菌必须首先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1、取1%大肠杆菌E.coli接种于含2ml LB培 养基的试管中,37℃振荡培养过夜 2、取0.1ml过夜培养物转种于含10ml LB培 养基的三角瓶中,37℃振荡培养3h至OD600=0. 3 3、然后把培养物倒入1.5ml离心管中,冰浴1 0min。 4、在4℃下以4000rpm离心5min,去上清液 5、把菌体悬浮于15m1冰冷的0.1M CaCl2溶液 中,置冰上30min 6、然后再在4℃下以4000rpm离心10min,去 上清液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增刊):94~102 Scientia A gricultrua Sinica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3 刘胜毅1 许泽永1 何礼远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2;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提要 概述了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菌毒性基因、寄主抗病性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分析了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毒性基因 产物胞外水解酶和毒素的作用与关系、作物抗毒素基因工程策略。 关键词 植物;抗病基因;防卫基因;毒性基因;基因工程策略 早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F lo r(1947;1955)在对亚麻和亚麻锈菌互作的遗传规律研究中,提出了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2fo r2gene hypo thesis)〔4,5〕,这标志着对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认识深入到了基因水平,从而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抗病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概要地综述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病原菌致病基因、寄主抗病机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试图侧重分析概括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及毒素的作用与基因工程策略。 1 抗病相关基因 根据基因的作用性质,可把抗病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分为两类: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抗病基因是决定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专化性识别,并激发抗病反应的基因。即按F lo r的基因对基因理论,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互补;按Keen(1990)提出的用来解释基因对基因理论分子机制的配体2受体模型〔6〕,它的产物是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链的起始组分,即信息链的前端,当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直接或间接编码产物互补结合后,启动信号传导激发植物的抗病反应。防卫反应基因是一类在抗病机制中最终起作用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原。除此之外,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的区别还有:(1)抗病基因编码产物具有特异性,而防卫反应基因编码产物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的寄主植物中有一套类似的防卫反应基因,如植保素合成链中的酶基因、病程相关(PR)蛋白基因、植物细胞壁成分合成酶基因等。(2)抗病基因产物是植物防卫反应基因表达的直接或间接调节因子。防卫反应基因一般是受病原菌诱导表达的,编码产物比较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而抗病基因是组成型表达的,编码产物不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因此在基因克隆、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防卫反应基因均早于抗病基因。所以植物防卫基因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除有一部分是相似的外,还有一部分是不同的,如对真菌、细菌毒素的解毒基因,因毒素不同而不同。而人工赋予植物的解毒基因则可能更加不同,有动物源的,也有微生物源的。 1.1 抗病基因 接收病原菌信号,启动植物抗病反应信号转导的是植物抗病基因的编码产物,这是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寄主植物的重点和难点。自1992年应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出第一个抗病基  收稿日期 1999207215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抗病、抗虫及抗除草剂基因与基因工程 张永强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 400716) 摘 要:病虫草害历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农药为病虫草害防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近来由于大量使用、滥用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植物抗病基因分类、最新报道的相关基因;抗虫基因的来源、最新报道的抗虫基因及试验结果;抗除草剂基因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植物抗病;植物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农药伴随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对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病虫草抗药性的产生等。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和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进入20世纪90年代具有实用价值的转基因生物品种因其诸多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迅速走向商品化和产业化。 1 植物抗病基因与基因工程 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会诱导相关的基因产生一系列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拮抗物质,阻止病害的传播和病原菌的进一步侵入。将这些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导入植物,使其在植物体内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抗病基因在进化中形成了几种共有的进化形式。植物祖先抗病基因的复制创造了新基因座。基因间和基因内重组导致了变异,也导致了新特异性抗病基因的产生;另外,与特异性识别相关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区顺应于适应性选择;同样,类转座元件在抗病基因座中的插入加速了抗病基因的进化(庄军等,2004)。 1.1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 植物中许多抗病基因已被克隆,根据抗病蛋白(R蛋白)将抗病基因(R基因)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玉米抗圆斑病的基因Hml,其编码的解毒酶能钝化病原真菌所产生的HC 毒素,代表着抗病基因中与病原物亲和性因子作用的一类基因。 第二类,番茄抗细菌叶斑病的基因pto,其编码蛋白Pto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vrPto 蛋白是病原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进入植物细胞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现已证实Pto激酶噜噗结构域中204位苏氨酸决定着Pto对AvrPto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自动磷酸化能力的Pto激酶与AvrPto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过敏性反应。 第三类抗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显示出与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具有结构相似性。这些蛋白所共有的基元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一般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共同蛋白序列是LXXLXXLXXLXLXXNXLSGXIPXX(氨基酸的单字符号,X代表任何一种氨基酸)。这一类型基因的共同结构是LRR-TM,它们编码的蛋白包括胞外N端LRR 重复区、膜锚定蛋白和胞质内C末端部分(如图1所示)。 第四类是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的基因xa27。这一基因所编码的Xa21蛋白具有3个受体激酶特征的主要结构域:胞外LRRs结构、跨膜结构域及胞内激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编者: 赵 燕
主审: 张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月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 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及其它生物学相关专业 学生都很重要. 基因工程本身是由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 术体系,本实验指导侧重于 DNA 重组操作,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 和核心技术组织起来, 以为我校生物技术本科生及有关专业研究生基 因工程实验提供简单而明确的指导. 为适应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匠心独运,开发 出专门的试剂盒,使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简单化了.这对于实验者来 说自然是好事,但也使实验者动手胜于用脑.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一 定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才会在实验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予以创新性 的发展.期望本实验指导不成为实验中的教条.


2007 年 4 月
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附录:

大肠杆菌的对照培养,单菌落的分离及菌种保存 ...............3 强碱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5 琼脂糖凝胶电泳......................................................................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9 DNA 的 PCR 扩增................................................................. 11 植物总 RNA 的分离 .............................................................15 RT-PCR..................................................................................17 体外重组分子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2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23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与器皿 .....................................................24
2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由害虫、真菌、病毒、细菌等有害生物因子引起的病虫害是森林树木死亡和产品减少的重要因素一个世纪以来,科学们应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为林木抗性品种的选育做出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林木生长周期长,这是林木抗性育种工作一个最大障碍。基因工程的诞生给林木抗性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性的方法。 林木抗病虫基因工程就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抗性外源基因导入林木染色体,从而产生具有外源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林木。8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分离、表达载体构建、植物遗传转化和外源基因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表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利用真核基因启动子构建融合基因的工作解决了外源基因在植物转化细胞中的表达问题,加速了林木基因工程的进展。在近10余年里,已有20余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桤木、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欧洲赤松、兰伯氏松、挪威云杉和思格曼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的研究,已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有杨树、核桃、柳、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到目前为止,有些项目开始或已经进入商业化操作阶段。研究领域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盐、耐高温、耐干旱、耐冻等基因工程。本文对国内外林木抗病虫基因工程的现状以及在其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概述。 1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害虫是林业生产上的大敌之一。化学药剂杀虫不仅成本高,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中的残毒。人们很早就知道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虫害。现在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目前,人们已从细菌、植物本身及昆虫体内发现并分离到许多抗虫基因,有的已导入植物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植株。目前,研究的抗虫基因有以下几方面。 1.1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 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简称Bt)制剂长期以来用于多种害虫的生物防治,因其产生大量的伴胞晶体蛋白对昆虫幼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伴胞晶体由具有高度特异性杀虫活性的结晶蛋白组成。根据毒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和它们编码蛋白的抗虫谱,可划分为四大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实验指导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低温离心机、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仪器的使用。 2 学习真核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实验方法,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 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实验一培养基配制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2、药品: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5g/L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1g/L ,Peptone (蛋白胨) 5g/L ,Sucrose (蔗糖) 5g/L ,MgSO4.7H2O 0.4g/100ml ,Agar (琼脂)1.5g/100ml,MS粉,有机溶液,肌醇,Fe盐,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腺嘌呤),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 ),链霉素(str )。 二、实验方法 第一组配制YEB固体培养基 1、配制250mlYEB固体培养基:先称取1.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1.25g Peptone (蛋白胨);0.2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1.25g Sucrose

(蔗糖);1g MgS04.7H2O琼脂粉3.75g ;将上述药品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 20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25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25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倒板:将抗生素与培养基混匀,每个平皿倒15ml 培养基,可以倒16个平皿,倒完后打开平皿盖,在紫外灯下照10min,等待培养基凝固,盖上平皿盖,封口备用。 第二组配制YEB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YEB液体培养基:先称取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2.5g Peptone (蛋白胨); 0.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2.5g Sucrose (蔗糖); 2g MgSO4.7H2O将上述药品置于50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45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50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分装:将培养基分别分装到试管和三角瓶中,每个试管中分装5ml,分 装12个试管。每个三角瓶中倒入35ml,共12个三角瓶。 5、分装好后,封口备用。 第三组配制MS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MS液体培养基:先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称取2.15gMS 粉置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5ml 100倍Fe盐浓缩液;5ml100倍肌醇浓缩液;5ml有机溶液的混合液,然后混匀定容至500ml,用NaOH 调pH=5.8。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是目前植物病理学科的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植物已经成为抵抗植物病毒的有效手段。本文简要讨论了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策略, 并对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简介。 关键词植物病毒、抗病基因、基因工程、前景 一、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原理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指的是用基因工程(遗传转化)的手段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以此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主要包括:抗病及其他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与合适的载体及标记基因构成适于转化的重组质粒、用不同的转化方法向受体植物导入重组质粒、筛选转化因子并鉴定转基因植株。此外,还有一种可以获得抗病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即把具有抗病能力的植物或微生物的DNA 直接导入受体植物,从后代中筛选具有抗病能力的个体,经过稳定转化得到转基因抗病植株。 植物病毒每年给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每年全世界的农作物因病毒侵害的损失数百亿美元,传统的防治方法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病毒侵染之所以复杂,在于一方面病毒的高突变率所致的植物抗病品种抗性丧失速度远高于常规植物抗病育种速度;另一方面病毒在隐症野生植物中的储存;第三,无亲缘关系的病毒复合侵染以及病毒侵染的持久性,特别是以线虫和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在土壤中存活许多年。因此,在适宜病毒介体生长的温度条件下,大面积连作缺乏抗病基因的植物,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高。Hamilton[1]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基因工程保护的设想,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病毒基因组序列可能是防御病毒侵染的途径之一。近 20 多年来,基因工程的发展,为防治病毒病开辟了新途径。 二、利用非病毒来源的基因策略 1.植物自身基因介导的病毒抗性 一些植物在病毒侵染的时会启动主动防御机制,最普遍最常见的主动防御机制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也就是那些最初被病原侵染点周围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最终在病原最初侵染点周围形成坏死斑。如番茄中的 Tm-1 或 Tm-2 和Tm-22基因,马铃薯的 Rx,Ry,烟草中的 N 基因等等[2]。这类基因通常称为 R 基因。根据其抗性水平的不同还分为:真实免疫指病毒复制完全不能发生、阈下侵染指病毒的复制仅局限于受侵染的细胞。不管 R 基因是在模式植物还是在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资料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2011-2013)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ting:是指通过吸附或电泳方法将经凝胶电泳分离的大分子物质从胶上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再与特定的探针反应从而达到检测或鉴定这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2. cis-acting elemen t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3. subcloing: 4. Gene libray 5. Yeast Two-Hybrid Assays: 6. qRT-PCR 7. Shuttle plasmid vector 8. insert in activati on 9. cDNA library 10. RNAi 11. Gene kn ockout 12. Tran sducti on and tran sfect ion 13. DNA probe 14. En zyme-li nked immuno sorbe nt assay 15. Tran spositi onal recomb in ati on 16. EST

17. Fluoresce nee in situ hybridizati on 18. q-per 19. SNP 1. Per 反应原理和步骤;基本反应过程有哪些;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简要介绍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PCR 反应原理:DNA 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双链 DNA 在多种 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成单链,在 DNA 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 同样的两分子挎贝。在实验中发现, DNA 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 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 DNA 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 DNA 聚合酶、dNTP 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步骤: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 的变性:模板DNA 经 加热至(90-96C )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 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 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 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 25-65C )左右,引物与模板 DNA 单链的互补 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0-75C )、DNA 聚合酶(如Taq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以 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 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 可获得更多的 ?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 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标准的反应体系: 10 X 扩增缓冲液 4种dNTP 混合物 引物 模板DNA Taq DNA 聚合酶 Mg2+ 加双或三烝水至 5ul 各 200mol/L 各 10?100pmol 0.1 ?2 ig 1?2 U 1.5?2.0mmol/L 50 il 反应条件:为温度、 时间和循环次数。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基于PCR 原理三步骤而设臵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温度点。 在 标准反应中采用三温度点法,双链 DNA 在90?95 C 变性,再迅速冷却至 40?60 C,引物 退火并结合到靶序列上,然后快速升温至 70?75 C,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 链沿模板延伸。对于较短靶基因(长度为100?300bp 时)可采用二温度点法, 除变性温度外、 退火与延伸温度可合二为一, 一般采用94 C 变性,65 C 左右退火与延伸(此温度Taq DNA 酶 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① 变性温度与时间:变性温度低,解链不完全是导致 PCR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 况下,93 C ?94 C lmi 足以使模板DNA 变性,若低于93 C 则需延长时间,但温度不能过高, 因为高温环境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 致PCR 失败。 ② 退火(复性)温度与时间:退火温度是影响PCR 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快速 简单题 PCR 产物完全变性,就会导

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班级:研122班 专业:作物生物技术 姓名:陕建国 学号:20122419 授课教师:红英老师

实验一:植物DNA和RNA提取方法的讨论 一、提取植物DNA和RNA的用处 提取植物组织的DNA和RNA,分析其序列,了解序列的排列顺序可以更好的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改良植物或者说农作物的一些性状、品质等。 (一)提取植物DNA的用处 DNA的提取在植物基因工程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DNA 的提取效率直接决定着后续实验的成败。另外,提取植物DNA在分子育种方面也有很重要的用处。(二)提取植物RNA的用处 提取RNA 可以进行 Northern 杂交、原位杂交、RT-PCR 以及 cDNA 文库构建等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提取RNA也是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及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二、植物组织DNA的提取方法 提取植物DNA的试验原理: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是一切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盐溶法是提取DNA的常规技术之一。从细胞中分离得到的DNA是与蛋白质结合的DNA,其中还含有大量RNA,即核糖核蛋白。如何有效地将这两种核蛋白分开是技术的关键。DNA不溶于0.14mol/L 的NaCl溶液中,而RNA则能溶于0.14mol/L 的NaCl 溶液之中,利用这一性质就可以将二者从破碎细胞浆液中分开。制备过程中,细胞破碎的同时就有Dnase释放到提取液中,使DNA因被降解而影响得率,在提取缓冲液中加入适量的柠檬酸盐和EDTA,既可抑制酶的活性又可使蛋白质变性而与核酸分离,再加入阴离子去垢剂0.15%的SDS,经过2h搅拌,或用氯仿-异醇除去蛋白,通过离心使蛋白质沉淀而除去,得到的是含有核酸的上清液。然后用95%的预冷乙醇即可把DNA从除去蛋白质的提取液中沉淀出来。 (一)植物DNA的SDS提取法:(来自You are so late的新浪空间) 试验试剂: 1、研磨缓冲液:称取59.63gNaCl,13.25g柠檬酸三钠,37.2gEDTA-Na分别溶解后合并为一,用0.2mol/L 的NaOH调至pH7.0,并定容至1000ml。 2、10×SSC溶液:称取87.66gNaCl和44.12g柠檬酸三钠,分别溶解,一起定容至1000ml。 3、1×SSC溶液:用10×SSC溶液稀释10倍。 4、0.1×SSC溶液:用1×SSC溶液稀释10倍。 5、Rnase溶液:用0.14mol/LNaCl溶液配制成25mg/ml 的酶液,用1mol/L HCl,pH至5.0,使用前经80℃水浴处理5min(以破坏可能存在的Dnase)。 6 氯仿-异戊醇:按24ml氯仿和1ml异戊醇混合。 7、 5mol/L 高氯酸钠溶液:称取NaClO4.H2O7 0.23g,先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容至100ml。 8、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化学试剂的重结晶:将SDS放入无水酒精中达到饱和为止,然后在70~80℃的水浴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之后即将滤液放入冰箱,待结晶出现再置室温下凉干待用。 9、1mol/L HCl。 10、0.2mol/L NaOH。 11、二苯胺乙醛试剂:1.5g二苯胺溶于100ml冰醋酸中,添加1.5ml浓硫酸,装入棕色瓶,贮存暗处,使用时加0.1ml乙醛液[浓乙醛:H2O=1:50(V/V)]。

植物基因工程

一从现代农业到基因工程 (一)粮食安全现状 1、食物总量供给已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 从2000年开始,全球出现了当年粮食生产量比消费量低的情况,2003年全世界粮食的消费量超过生产量0.93亿吨,世界粮食储备也降低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1999-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800亿公斤左右。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产需缺口约400亿公斤。 (二)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农业劳动力养活的人口数: 美国:70人; 日本:约25人; 中国:4-5人。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而其核心支撑条件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三)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引自卢良恕院士)。 (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根本任务 国家级农业科研工作应具有较强的关键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省级有关农业的科研机构应逐步实行联合,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发展生产服务(引自卢良恕院士)。 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解决这个庞大人口的口粮是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 2、食品安全性也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 农业综合措施、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老百姓对当前食品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十分关心。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内容:良种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良种+良法。良种对增产的作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良种是一个先进技术的集合体。 良种创新:植物良种创新、动物良种创新。植物食品占总食品的93%,动物食品占7%,但也间接来自植物食品,所以良种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植物良种创新。 (六)传统育种面临的挑战 以杂交育种为核心的传统育种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仍然是主要作物的主要育种手段。目前传统育种技术在改良作物性状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如缺乏特别性状的种质资源,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不良性状的连锁或负相关,易受杂交不亲和及杂种不育的限制,远缘物种间不能进行遗物物质交流和性状转移。 (七)基因工程带来的机遇与竞争 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模型和基因操纵子学说的提出,以及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导致了DNA体外重组技术?a?a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本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和生命科学已经出现划时代的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某些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 -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Ti质粒和Ri质粒。Ti质粒和Ri质粒含有3个功能区:参与农杆菌侵染植物过程的vir区、参与农杆菌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基因组过程的T-DNA区、在农杆菌中启动质粒复制的ori区。在vir区上的vir操纵子群作用下,Ti 质粒和Ri质粒能将自身的T-DNA转入宿主植物细胞内,而后将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T— DNA 是质粒上一段10—30kb的序列,它的两端各有一段高度保守的25bp的同向重叠序列。由于T-DNA 转化无序列特异性,因此可用任何基因片段代替原来的T-DNA基因片段进行。 农杆菌介导法的原理是:在农杆菌基因ehvA,chvB, pscA,and att家族所编码的蛋白和植物伤口产生的酚类物质和糖类物质的共同作用下,农杆菌识别并附着在宿主细胞壁上。virD4和virB基因编码蛋白组成的type IV分泌系统将单链VirD2-T-DNA复合体运送到宿主细胞内。此外,VirE3、VirE2和VirF蛋白也通过该系统进入宿主细胞质中。在宿主细胞质中,VirE2蛋白与VirD2-T-DNA复合体结合。在VirD2核定位信号、某些农杆菌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的共同作用下,VirD2-T-DNA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在VirD2、VirE2、某些宿主细胞核蛋白如AtKu80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下,T-DNA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但具体过程不详。 农杆菌介导法的基本步骤是:(1)诱导目标植物外植体;(2)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3)质粒导人合适的农杆菌菌株中及该菌株的活化过程;(4)植物愈伤组织的微伤口处理及农杆菌侵染;(5)共培养及脱菌处理;(6)愈伤组织筛选、分化与植株再生;(7)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7)转基因T1代的目标性状鉴定。 农杆菌介导法具有操作简单、转化效率较高、重复性好、单拷贝整合、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 HEWenxingUNIVERSITYOFJinan第二节植物基因工程方法一、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生物介导的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和病毒介导两种转化方法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转化率高广泛应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 (二)直接基因转移技术包括基因枪法、原生质体法、脂质体法、花粉管通道法、电激转化法、PEG介导转化方法等其中基因枪转化法是代表。 第二节植物基因工程方法一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生物介导的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和病毒介导两种转化方法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转化率高广泛应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 (二)直接基因转移技术包括基因枪法、原生质体法、脂质体法、花粉管通道法、电激转化法、PEG介导转化方法等其中基因枪转化法是代表。 HEWenxingUNIVERSITYOFJinan、农杆菌的Ti质粒与TDNA的整合机制几乎所有双子叶植物都容易受到土壤农杆菌感染而产生根瘤。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Atumefaciens)。 其致瘤特性是由Ti(tumor-inducing)质粒介导的。 (一)生物介导的转化(一)生物介导的转化农杆菌的Ti质粒与

TDNA的整合机制几乎所有双子叶植物都容易受到土壤农杆菌感染而产生根瘤。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Atumefaciens)。 其致瘤特性是由Ti(tumor-inducing)质粒介导的。 农杆根瘤菌之所以会感染植物根部是因为植物根部损伤部位分泌出酚类物质乙酰丁香酮和羟基乙酰丁香酮这些酚类物质可以诱导Vir (Virulenceregion)基因的启动表达Vir基因的产物将Ti质粒上的一段T-DNA单链切下而位于根瘤染色体上的操纵子基因产物则与单链T -DNA结合形成复合物转化植物根部细胞。 HEWenxingUNIVERSITYOFJinanTi质粒(Tumorinducedplasmid)Ti质粒(Tumorinducedplasmid)环状dsDNA,kb具六个功能区致瘤区:合成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冠瘿碱合成区:参与冠瘿碱合成冠瘿碱分解区:参与冠瘿碱分解Ti质粒转移区(tra):参与在不同农杆菌中的接合转移毒性区(Vir)(Virulenceregion):直接参与TDNA的转移和插入植物染色体DNA复制区(Re织、细胞、细胞器内完成整合并表达的基因转化的方法。 最早是由Cornell大学研制的火药基因枪。 年美国杜邦公司推出了商品基因枪PDS系统。 基因枪的组成部分由点火装置、发射装置、挡板、样品室、真空系统组成。 基因枪法基因枪法(particlegun)又称微弹轰击法(microprojectilebombardment,particlebombardment,biolist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