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

【标准号】GBZ/T160.78-2004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原理

空气中的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用聚氨酯泡沫塑料采集,正己烷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

3.2.1采样管,在长60mm,内径10mm的玻璃管内,装两段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其间间隔2mm。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高20mm,直径12mm;使用前,先用洗净剂洗净,再用正己烷浸泡过夜,并洗涤至无干扰色谱峰,干燥后装入玻璃管内待用。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l。

3.2.5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63Ni源)。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1.5m×4mm,OV-101:ChromosorbWAWDMCS=3:100;

柱温:240℃;

汽化室温度:250℃;

检测室温度:310℃;

载气(氮气)流量:50ml/min。

3.3试剂

3.3.1正己烷。

3.3.2OV-101,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DMCS,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少量正己烷,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再准确称量,加正己烷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正己烷稀释成0.10mg/ml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将采样管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封闭采样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可保存7d。

3.5分析步骤

3.5.1对照试验:将采样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3.5.2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放入溶剂解吸瓶中,加入2.0ml正己烷,用玻璃棒将聚氨酯泡沫塑料按入正己烷中,解吸30min,摇匀,解吸液供测定。若解吸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正己烷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5.3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正己烷稀释标准溶液成0.0、0.025、0.050和0.10mg/ml溴氰菊酯标准系列,0.0、0.010、0.020、0.040和0.080mg/ml氰戊菊酯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l,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浓度(mg/ml)绘制标准曲线。

3.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的提取液;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l)。

3.6计算

3.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式中:Vo-标准采样体积,L;

V-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按式(2)计算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

式中:C-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3;

c-测得的洗脱液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l;

2-洗脱液的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D-洗脱效率,%。

3.6.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159规定计算。

3.7说明

3.7.1本法的检出限:溴氰菊酯为0.002mg/ml,氰戊菊酯为0.01mg/ml。最低检出浓度:溴氰菊酯为8×10-5mg/m3,氰戊菊酯为

4.4×10-4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溴氰菊酯为0.002~0.1mg/ml,氰戊菊酯为0.01~0.08mg/ml。

3.7.2本法可采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4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4.1原理

空气中的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甲醇洗脱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4.2仪器

4.2.1玻璃纤维滤纸。

4.2.2采样夹,滤料直径40mm。

4.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25mm。

4.2.4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4.2.5具塞离心管,5ml。

4.2.6微量注射器,10l。

4.2.7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光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200mm×4.6mm,ODS;

波长:254nm;

流动相:甲醇+水=95+5;

流量:1.0ml/min。

4.3试剂

4.3.1甲醇,色谱纯。

4.3.2标准溶液:

4.3.2.1溴氰菊酯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300g溴氰菊酯,用少量丙酮溶解后,定量转移入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3.0mg/ml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甲醇稀释成100.0mg/ml溴氰菊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3.2.2氯氰菊酯标准溶液:在1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甲醇,准确称量后,加入数滴氯氰菊酯,再准确称量,用甲醇稀释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作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甲醇稀释成100.0mg/ml氯氰菊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4.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采样夹,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4.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4.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将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具塞离心管中,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可保存7d。

4.5分析步骤

4.5.1对照试验:将装好玻璃纤维滤纸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4.5.2样品处理:向装有采过样玻璃纤维滤纸的具塞离心管中,加入3.0ml甲醇,用玻璃棒将滤纸捣碎;浸泡20min,离心后,上清液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甲醇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3标准曲线的绘制:用甲醇稀释标准溶液成0.0、4.0、6.0、8.0、10.0和20.0mg/ml 溴氰菊酯标准系列,0.0、5.0、10.0、15.0、20.0和25.0mg/ml氯氰菊酯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仪器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20m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待测物浓度(mg/ml)绘制标准曲线。

4.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样品液,测得的样品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l)。

4.6计算

4.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按式(3)计算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

式中:C-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3;

c-测得的洗脱液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l;

v-洗脱液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4.6.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159规定计算。

4.7说明

4.7.1本法的检出限:溴氰菊酯为0.2mg/ml,氯氰菊酯为0.11mg/ml;最低检出浓度:溴氰菊酯为0.013mg/m3,氯氰菊酯为0.007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溴氰菊酯为0.2~20mg/ml,氯氰菊酯为0.11~25mg/ml;相对标准偏差:溴氰菊酯为3.8%~

5.9%,氯氰菊酯为2.4%~8.4%。

4.7.2本法的采样效率均为100%。平均洗脱效率为97.9%。

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研究进展

化学分析计量 CHEMICAL ANALYSIS AND METERAGE 第23卷,第4期2014年7月 V ol. 23,No. 4 Jul. 2014 95 doi :10.3969/j.issn.1008–6145.2014.04.029 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研究进展 徐晓萍1, 曹丽华2, 贾涛1 (1.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南京 210042; 2.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南京 211106) 摘要 根据欧盟ELV 指令及GB /T 27630–2011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对汽车内饰材料中4项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VOC 类物质及多环芳烃类物质的不同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评价。对未来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汽车内饰材料;重金属;VOC ;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O6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45(2014)04–0095–04 Research Progress in Determin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he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s Xu Xiaoping 1, Cao Lihua 2, Jia Tao 1 (1.Physics & Chemistry Test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2, China;2. Nanji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enter, Nanjing 21110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U ELV directive and GB /T 27630–2011,testing methods for the four heavy metals such as lead, cadmium, mercury and six valence chromium ,VO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s wer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were described. Keyword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 heavy metal; VO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tection metho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但汽车内空气质量一直令人担忧。欧盟于2000年发布了2000/53/EC 指令(简称ELV 指令),该指令要求对汽车产品中4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铅、汞、镉、六价铬)提出了明确的限值要求(铅、汞、六价铬为0.1%,镉为0.01%)[1] 。我国于2006年颁布《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其中提出了汽车回收再利用及禁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相关要求;2005年以信息产业部为首的七部委开始联合制订《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俗称中国RoHS ),并于2007年3月正式实施。2012年3月,国内开 始实施GB /T 27630–2011[2] ,该指南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 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8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2013年3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特别节目——3.15特别行动,关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节目中报道了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汽车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问题。之后央视《新闻30分》报出了其联合一家汽车网站进行的联合检测结果:多款在中国市场生产及进口的汽车产品中含有强致癌物多环芳烃,而同款车型在德国销售的车辆配件却未检出多环芳烃。媒体已于2013年9月发布《“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报告显示,11 款主流车型内饰中有致癌物——多环芳烃,此次检测选取了市场上在售的32个品牌、44款车型作为检测对象,主要检测汽车内与人体接触的汽车座椅、头枕、方向盘等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这是国内首次针对车内强致癌物质——多环芳烃进行的全面检测试验。多环芳烃(PAHs )是强致癌物质,可通过接触导致人体致癌。在目前已知的500多种致癌物中,有200多种与多环芳烃有关,已成为癌症的代名词。而国内唯一对车内空气质量有所限定的国标GB /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却未涵盖这项致癌物。缺乏标准限值的污染物将很有可能造成污染物“黑洞”。据了解,目前我国汽车内饰领域没有多环芳烃的相关含量标准,而欧美很多国家对多环芳烃在汽车等工业制成品中的含量进行严格限量规定。鉴于国内外相关政策的要求,今后对汽车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将成为必然。 目前汽车内饰中有毒有害物质尚无统一检测标准。笔者针对汽车内饰材料中4项重金属、VOC 类物质及多环芳烃类物质不同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比较,这对完善汽车内饰材料的检测技术及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联系人:徐晓萍;E-mail: yufish1983@https://www.360docs.net/doc/5a11482619.html, 收稿日期:2014–04–12

有机氯农药污染

有机氯农药及其对长江中下游的污染 摘要: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发明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的瑞士化学家米勒。此后有机氯农药因其高效,应用十分广泛。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危害。但因历史上的滥用,有机氯农药至今仍然威胁着我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上个世纪也大量使用过有机氯农药,这些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如何?本文以长江中下游为例,探讨有机氯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危害富集污染 引言:环境污染是人类当今面临的一大问题。发达国家近代人口急剧增长,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起步,大量人口离开土地,不再参与粮食的生产,这就要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这些人口的需要。此时,化学农药随着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其中有机氯农药就是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这种农药效果好,制备成本低,且以当时的观点来看,有机氯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毒害小。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曾大规模地采用有机氯农药。但有机氯农药的滥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这种危害至今没有消除。接下来我们具体认识一下有机氯农药,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看看有机氯农药对环境的威胁。 有机氯农药的概念 有机氯农药是指在农业上用作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的各种有机氯化合物的总称。属于高效广谱农药,包括脂肪族、芳香族氯代烃[2],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前者包括杀虫剂DDT和六六六,以及杀螨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等,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稻丰宁等;后者如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1]。 有机氯农药是第一代农药,以DDT和六六六的使用历史最为悠久[2]。DDT的化学名称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因有分子中有两个氯苯基和三个氯又称为二二三。六六六的化学名称是1,2,3,4,5,6-六氯环己烷,因分子中有六个氯、六个碳和六个氢,所以俗称六六六。 DDT的结构式六六六的结构式 有机氯农药的性质 物理性质方面,常用的有机氯农药蒸气压低,挥发性小,停用后自然环境要经25~110年才能复原[6]。因此有机氯农药可以缓慢杀死很多害虫。同时,有机氯农药脂溶性强,水中溶解度大多低于1ppm,因此在使用六六六等农药时先将其溶解在煤油中,然后将煤油溶液在水中制成乳浊液。另外,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子一起蒸发[2]。 化学性质方面,氯苯结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失缓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产物也像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毒性,如DDT经还原生成DDD,经脱氯化氢后生成DDE,这两种也是后面研究中重点监测的产物。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向上扩展而富集,如虾在含0.005ppm滴滴涕的水中养七十二小时, 体内含量达0.14ppm。在美国密执安湖水中含有少量滴滴涕, 但通过食物链的富集, 滴滴涕在海鸥体内的含量为水内含量五千万倍等等[5]。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历史 有机氯农药对虫类都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如当昆虫爬行或停息在 DDT或六六六喷洒处,药物即可被昆虫表皮吸收,然后渗透到昆虫体内而将其毒死。20世纪40年代,因DDT和六

杂环类农药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部分各论

《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1.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分析 1.1吡虫啉 目前我国吡虫啉原药生产厂家共有17家,原先我国的吡虫啉原药生产主要有四条工艺路线,即3-甲基吡啶路线、环戊二烯路线、苄胺-正丙醛路线及吗啉-正丙醛路线。最新调查发现,原来采用3-甲基吡啶路线的生产厂家都已改为环戊二烯路线。因此,就目前来说,我国吡虫啉原药的生产主要有三条工艺路线,而且大多是环戊二烯路线,只有个别厂家采用苄胺-正丙醛路线及吗啉-正丙醛路线。吡虫啉生产中有两个重要的中间体,即2-氯-5-甲基吡啶和2-氯-5-氯甲基吡啶。苄胺-正丙醛路线与吗啉-正丙醛路线的区别在于2-氯-5-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不同,而从2-氯-5-甲基吡啶到吡虫啉的流程则相同。环戊二烯路线与其它路线的差别则是2-氯-5-氯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不同,从该中间体到吡虫啉的流程与其它路线相同。每种工艺路线的工段流程及污染物排放分析如下。 1.1.1环戊二烯路线 (1)工艺流程:该工艺路线包含以下三个工段: ① 2-氯-2-氯甲基-4-氰基丁醛合成工段 ② 2-氯-5-氯甲基吡啶合成工段 ③吡虫啉缩合工段 (2) 污染物排放分析 水污染物:调查结果显示,采用环戊二烯路线进行吡虫啉生产排放的水污染物主要有磷盐、钾盐、钠盐、咪唑烷、2-氯-5氯甲基吡啶、丁酮、吡虫啉等,污水产生量为14-28 t/t产品。 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调查结果显示,采用环戊二烯路线进行吡虫啉生产排放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丙烯醛、丙烯睛、氯气、氯化氢。 固体废物:调查结果显示,采用环戊二烯路线进行吡虫啉生产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成分是环戊二烯多聚体及炭化物、加成及环合多聚物、咪唑烷、吡虫啉。排放量为1.3-2.9t/t产品。 1.1.2苄胺-正丙醛路线 (1)工艺流程:该工艺路线包含以下工段流程: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

C 52 GBZ xx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60.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铬及其化合物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2004年5月21日发布 2004年12月1日实施————————————————————————xx卫生部发布 GBZ/T 160.7-2004 前言 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包括铬酸盐(Chromates)、重铬酸盐(Dichromates)和三氧化铬(Chromium trioxide)等]的浓度。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 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T 16019- 1995、GB/T 16020-1995。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5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xx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徐伯洪、钱位成、叶能权和黄振侬。GBZ/T 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铬及其化合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第一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3原理 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在 357.9 nm波长下,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正常作业环境中以及检修时的有害气体、氧含量的监测对石油 及化工生产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作业环境中,常常会由于泄漏、挥发或其他多种原因产生可燃 气体(蒸气)、有毒气体(蒸气),它们统称为有害气体;因此,对作 业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进行监测,是预防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的重要措施。 在生产装置的检修、维护过程中,有时需要动火或进行产生火 花的作业;有时需要作业人员进入设备内部工作。在诸如此类情况下,进行设备内外害气体的监测以及进行氧含量的监测更为重要。 一、作业环境气体检测内容 (一)可燃气体的检测 对环境空气中可燃气的监测,常常直接给出可燃气环境危险度,即该可燃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与其爆炸下限的百分比来表示:[%LEL];

所以,这种监测有时也被称作“测爆”,所用的监测仪器也称“测 爆仪”。 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爆炸下限值时,我们称这个场所可 燃气环境爆炸危险度为百分之百,即100%LEL。如果可燃气体含量 只达到其爆炸下限的百分之十,我们称这个场所此时的可燃气环境 爆炸危险度为10%LEL。 (二)有毒气体的检测 毒性危险较大的地方要进行有毒气体自动监测,在达到目标规 定的最大容许浓度(致人中毒的浓度前)即可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 应对策。另外,进入设备检修,或进入隔离生产间、地沟、地下室、贮存室等容易产生有毒气体的地方操作,对有毒气体进行监测是必 不可少的安全措施。 (三)氧气含量的检测 空气中缺氧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发生死亡事故;当可燃气或易燃液体的蒸汽中氧含量过高,易引起爆炸。因此 应对以下情况检测氧含量。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前言 为了配合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家七部委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信 息产业部第39 号令)的实施,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考虑了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需要的同时,又考虑到监督检查机构实施监管或测试的可行性,与国际相关标准衔接的要求,结合行业的现状、经济与技术上的可行性等等,制定出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合理的限值指标。 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本标准参予起草单位:详见附录A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建忠、王晓晗、罗道军。 SJ/T ××××-×××× II 引言 目前许多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功能和生产技术的需要,仍含有大量如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这些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废弃之后,如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以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减量化、替代为主要任务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已经提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为了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信息产业部等国务院七部门“从源头抓起,立 法先行”,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立法的方式,推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旨在从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限制或禁止使用上述六种有害物质或元素。 为达到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目标同时又能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根 据实施成本、技术可行性、实施限制有害物质的效果以及国际环境等,制定一个合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技术要求。 SJ/T ××××-×××× 1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进入污染控制重点管理 目录的电子信息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J/T ××××-××××电子信息产品中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物质substance 自然界中存在的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2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技术(新编版)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 技术(新编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72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技术(新编 版) 石油化工企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种类繁多,对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进行准确、及时的检测、检验,是预防和控制石油化工企业中毒及火灾爆炸事故的有效手段。下面仅对石油化工企业常见的几种危险化学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介绍。 一、苯 1.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相对密度(水=1):0.88、(空气=1):2.77;闪点(℃):-11;爆炸极限(V/V%):1.2~8.0。 2.检测方法 用大注射器采集空气中的苯直接进样,经聚乙二醇6000柱分离

后,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 3.技术手段 仪器: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2m×4mm不锈钢柱,聚乙二醇6000:6201担体=5:100;柱温90℃;检测室温度120℃;气化室温度150℃;载气(氮气)69mL/min;标样:苯,色谱纯。 取一定量的苯绘制标准曲线、采样、样品分析。 4.检测结果 X=(C/V0)×1000 式中X——空气中苯的浓度,mg/m3 ; C——由标准曲线上查出的正戊烷的含量,μg; V0——标准状况下的样品体积,ml。 5.允许国家标准含量 国家规定苯含量0.40mg/m3 。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 标准号:GBZ/T 160.37-2004 替代情况:替代 GB/T 16029-1995;GB/T 16109-1995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起草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点击数:2441 更新日期:2010年05月18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氯化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氯化物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 氯气的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3.1 原理 空气中氯气用大型气泡吸收管采集,在酸性溶液中,氯置换出溴化钾中的溴,溴破坏甲基橙分子结构使褪色;根据褪色程度,于515nm 波长处测量吸光度,定量测定。 3.2 仪器 3.2.1 大型气泡吸收管。 3.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1L/min。 3.2.3 具塞比色管,10ml。 3.2.4 分光光度计。 3.3 试剂 实验用水为无氯蒸馏水。 3.3.1 吸收液:称取0.1000g 甲基橙,溶于约100ml 40~50℃水中,冷却后加入20ml 95%(V/V)乙醇,用水定量转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1ml 此溶液约相当于24g氯。 标定方法: 量取5.0ml 此溶液于100ml 锥形瓶中,加入0.1g 溴化钾,20ml 水和5ml 硫酸溶液(2.57mol/L);用5ml 微量滴定管逐滴加入氯标准溶

有机氯农药

摘要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主要分为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和以苯为原料的两大类。以苯为原料的包括HCHs、DDTs和六氯苯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生产和使用了大量的HCHs和DDTs等农药。尽管我国从1983年以来禁止或限制生产这些农药,但由于这些污染物的环境持久性,导致其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由于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导致环境中存在新的输入源。此外由于土壤中残留农药的二次释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HCHs,DDTs ,长江中下游 第一章有机氯农药简述 1.1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 年,瑞士科学家Muller 发现了DDT 的杀虫作用,并把它成功运用到杀灭马铃薯甲虫上,从那时起,有机氯农药开始被使用。在那个年代,DDT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农药,发明者Muller 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随着DDT 的发明和使用的成功,也掀起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的热潮。到了1942年,英法等国又发明了另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HCH)。1945 年氯丹被发明,1948年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毒杀芬等有机氯农药也相继被发明出来,1950 年发明了异狄氏剂和硫丹。1969 年甲氧滴滴涕也被广泛的应用。 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成本、杀虫谱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有机氯农药被相继发明的几十年里,有机氯农药被大范围的运用。但随之而来,有机氯农药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有机氯农药非常难于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久,且容易溶解在脂肪中。而且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一系列的危害性,对人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机氯农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及生命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认识到了有机氯农药的危害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有限制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到1970 年,瑞典、美国等国就已经先后停止生产和使用DDT,之后的几年里,其他发达国家也陆续停止了生产[1]。但作为亚洲的农业大国,中国和印度直到1983年和1989 年才禁止DDT 在农田中使用。从有机氯农药在农田中使用直到被禁用的

《杂环类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杂环类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目录 总论----------------------------------------------------------------------------------------------1 1.制订农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必要性及目意义----------------------------------2 2.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3 3.农药品种选择---------------------------------------------------------------------------------4 4.标准编制原则-------------------------------------------------------------------------------6 5.标准制订技术路线-------------------------------------------------------------------------7 6.标准主要技术路线---------------------------------------------------------------------8 7.与我国现行其它标准关系----------------------------------------------------------------9 8.主管机构及人员----------------------------------------------------------------------------9 各论---------------------------------------------------------------------------------------------10 《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编制说明------------11《百草枯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编制说明------------------------------------25 《莠去津农药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编制说明------------------------------------40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技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6713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技术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检测技术 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石油化工企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种类繁多,对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进行准确、及时的检测、检验,是预防和控制石油化工企业中毒及火灾爆炸事故的有效手段。下面仅对石油化工企业常见的几种危险化学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介绍。 一、苯 1.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相对密度(水=1):

0.88、(空气=1):2.77;闪点(℃):-11;爆炸极限(V/V%):1.2~8.0。 2.检测方法 用大注射器采集空气中的苯直接进样,经聚乙二醇6000柱分离后,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 3.技术手段 仪器: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2m×4mm不锈钢柱,聚乙二醇6000:6201担体=5:100;柱温90℃;检测室温度120℃;气化室温度150℃;载气(氮气)69mL/min;标样:苯,色谱纯。 取一定量的苯绘制标准曲线、采样、样品分析。

GBZT160.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化合物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 标准号:GBZ/T 160.3-2004 替代情况:替代GB/T 16023-1995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起草单位: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点击数:366 更新日期:2010年08月03日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3原理 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铍离子与桑色素反应生成黄绿色荧光络

合物;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4仪器 4.1微孔滤膜,孔径0.8μm。 4.2采样夹,滤膜直径40mm。 4.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膜直径25mm。 4.4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in和0~10L/min。 4.5烧杯,50ml。 4.6电热板或电砂浴。 4.7离心管,5ml。 4.8具塞比色管,10ml。 4.9荧光分光光度计 仪器操作条件 激发光波长:415nm; 狭缝:10nm; 发射光波长:540nm; 狭缝:8nm。 5试剂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 5.1高氯酸,ρ20=1.67g/ml。

农药残留对人体安全的危害

浅析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预防 姓名:陈军钊学号:084772202 班级:体教102班 [摘要]农药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人体中怎样的形式存在,后来是怎样排出体外的?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表现的三种形式,并进行介绍急性慢性中毒和“三致”危害。蔬菜从农田到餐桌主要经过2个大的环节与做好从市场到餐桌这个环节的工作意义。 [关键词]农药残留人体健康危害 前言 首先,我们来关注下农药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人体中怎样的形式存在,然后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其次,了解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再次,认知蔬菜从农田到餐桌主要经过2个大的环节与做好从市场到餐桌这个环节的工作意义。最后进行总结本次浅析食物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与预防的各项意义。 一、进入人体途径 通过皮肤吸附 当我们分装,稀释和喷洒农药时,会不小心将农药沾在手上,脸上和其它暴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部位。皮肤沾染了农药之后,随即农药被吸附,继而渗透到体内,形成急性暴露。不同农药对皮肤的渗透能力不同。有的农药是液体,且含有某种有机溶剂,比固相农药和水相农药更易于和更快于渗透到皮肤内部。如果皮肤沾染了许多农药,在一定情况下,可在几分钟内就产生不利于健康的后果。一但农药进入真皮,到达皮肤的毛细血管,就会很快地进入血液中。农药,既使仅停留在皮肤部位还可引起皮炎,包括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 通过呼吸吸入 人的呼吸道有很大的面积,可以非常有效地吸附农药,既能吸附蒸汽,也能吸附细小液滴,还能吸附超细颗粒物。蒸汽为自由分子大小,烟由许多细小的,其半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组成,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由于颗粒质量太轻受重力影响不大,随风飘去,像风筝一样,停留在高空之中。液滴,一般大于200微米时,受重力作用迅速落到地面,诸如细细秋雨。而在1微米到200微米范围的液滴,属于雾滴。呼吸系统,如鼻毛,可以有效地过滤气溶胶和大于30微米大小的颗粒。近7微米大小的颗粒将影响支气管;仅只小于7微米大小的颗粒才能到达肺气泡。 人的肺有许多细小的肺泡,表面积大。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它们进入血液中,使人得以吐故纳新,同时杂在空气中的农药蒸汽和细小液滴也通过它们进入血液。肠道长有许多绒毛,和像手指样的隆起物,伸到肠腔内,增加了表面积,食物和饮用水及杂在食物与水中的农药通过它们也能进入血液中,血液循环到全身。皮肤

第10章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及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十章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及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一节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的意义与现状 一、限量标准制定的意义 在国际上,食品安全不仅是涉及技术问题,而且还影响到政治和经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0)以及国际动物流行病组织(0IE)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国际贸易中的食品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制定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意义在于: 1.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虽然对食品安全性并无统一定义,但按照现有的普遍认识和理解,食品的安全性应该是:食品中不应含有任何可能损害或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急性、慢性或其他特殊毒性危害,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wHO对食品安全的最新解释为“对食品按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不管哪一种表述,其关键是如何对危害的理解和解释。如哪些物质有毒、有害以及对“不应”、“不能”含有和“不超过”这些措辞的把握和界定。这就需要严密的毒理学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制定安全限值,进一步根据被制定物质在食品中的实际残留量和随食物摄人情况制定限量标准,从而保证食用的安全性。 2。国家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的依据 食品中的危害物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各国都制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款加以约束。在行使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时,从技术层面上必须要有相应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值作为界定和管理的依据。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限量标准的制定,就是为了便于安全质量问题的仲裁以及依法监督管理。 3.食品安全生产的基础 食品生产过程包括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涉及农业、环保、工业、卫生、商业等诸多领域,各个环节存在各种安全因素,任何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均可导致终产品的安全危害。所以,食品安全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按照质量安全标准控制则是食品安全生产的基础。 4.食品贸易的基本条件 中国加入wT0后,农产品及食品将参与广泛的国际贸易,面临着大进大出的挑战。一方面国外大批农产品将大量走进国门,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形成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的水果、蔬菜、畜牧品、水产品等将大量出口,这一方面带来极好的市场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国际贸易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常常从各自利益出发,以标准的形式筑起各种技术壁垒,限制进口产品的入境。特别是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已成为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又一道门槛,由标准频频引发的农产品出口受阻,越来越成为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拦路虎。因此,为了满足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参与国际竞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有相应的与国际接轨质量标准,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已成为食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 二、限量标准的内容 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等。 1.农药残留 各地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药种类和品种不尽相同,主要种类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菊酯类农药,以及近年来逐渐增加的生物类农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具体品种多达百余种左右,常见的也有50余种。国际标准以及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标准所规定的种类也都在100种以上。如美国规定的苹果中农药残留标准中包括

水产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综述

水产品中常见污染物质及其检测方法的 研究 1、前言 水产品加工是指以海水、淡水产的鱼类、贝类、虾蟹类等水产品为主体,加工制造成各类食品、饲料和工业、医药等用品。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渔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国民健康消费的基础。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存在的污染主要是:①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水产品自身所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虫;②化学有机物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如滥用药物、饲料以及污水排放等;③物理污染,主要是指一些重金属离子之类的。 2、污染介绍 2.1微生物污染 水产品的微生物污染可分为一次性污染和二次性污染。一次性污染是指鱼虾贝类遭受自然界微生物感染发病,从而导致鱼虾贝类自身的污染。二次性污染是指来自自然环境污染,其中包括鱼虾贝类捕获后的污染,二次污染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 2.1.1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也是我国沿海食物中毒和夏季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河流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广泛存在于河流或出海口水中,抵抗力较强,是世界范围内海水鱼类和贝类养殖的主要威胁之一,是引起鲍鱼死亡的主要病原菌。 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自 1817 年以来,已发生过 7 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创伤弧菌是人和动物共患病的重要致病菌,在医学界和鱼病学界都广为重视。按寄主范围和生化反应类型可划分为生物 1 型和生物 2 型两个生物型。 2.1.2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主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之一,在我国,以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动物性食品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鱼贝虾类水产品是其中之一。

快速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十大技术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252 快速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十大技术正式样本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I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I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ItiPle Perspectives.

文件编号:TP-AR-L4252(示范文本) 编制: 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__

快速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十大技术正 式样本 使用注恿: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正确检测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发生化学事故后尚难断定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查明毒物的种类就更有意义。根据《简氏核生化防护年鉴》20xx年版提供的资料,目前国际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现场快速检测总结起来有以下十种技术,即: 电离/离子迁移谱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的检 测器是一种典型的连续工作的检测器,它使用一只空气泵从环境中采样,采集的污染物通过离子化检测器中的一微弱电场并被离子化。气态毒物的电离在大气

为了减少检测中的干扰,在制造仪器时使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火焰光度检测器就会大大降低误报的发生。 红外光谱学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测定在特定波长范围内(4000'200厘米)样品吸收红外光的强度。红外吸收谱带的波长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每个分子均具有独特的红外光谱。通过红外光谱可以解析分子结构的特征峰,从而检测出未知的有毒有害物质。目前,有两种红外光谱技术被运用到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中,一是光声红外光谱学技术。光声红外检测器是利用光声效应监测和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蒸气,当一种气体吸收到红外辐射时,会引起温度升高,由此引起气体膨胀。如果调节红外辐射的强度,样品会膨胀和收缩。如设计有音频,可使用麦克风传输声音信号。光声红外气体检测器使用不同的过滤器,选择性地传输被监控的有毒有害物质吸收的特定光波长,用比较大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 【标准号】GBZ/T160.78-2004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原理 空气中的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用聚氨酯泡沫塑料采集,正己烷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 3.2.1采样管,在长60mm,内径10mm的玻璃管内,装两段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其间间隔2mm。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高20mm,直径12mm;使用前,先用洗净剂洗净,再用正己烷浸泡过夜,并洗涤至无干扰色谱峰,干燥后装入玻璃管内待用。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l。

3.2.5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63Ni源)。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1.5m×4mm,OV-101:ChromosorbWAWDMCS=3:100; 柱温:240℃; 汽化室温度:250℃; 检测室温度:310℃; 载气(氮气)流量:50ml/min。 3.3试剂 3.3.1正己烷。 3.3.2OV-101,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DMCS,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少量正己烷,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再准确称量,加正己烷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正己烷稀释成0.10mg/ml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将采样管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封闭采样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可保存7d。 3.5分析步骤 3.5.1对照试验:将采样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杂环化学综述

噻唑类化合物在农药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穆惠芳2014111130 杂环化合物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O、N或S)的五元或六元环系或稠环系为主的一类化合物。自从Anderson在1857年从骨焦油中分离出吡咯,Scheele在1870年制出呋喃和Meyer在1882年发现噻吩以来,至今一个多世纪中,被发现、制备的杂环化合物的数目已达到惊人的数字。20世纪三十年代拜耳斯坦有机化学手册记载的杂环化合物数目约占当时已知的数十万种有机化合物的1/3。到1971年,已知的数百万种有机化合物中,有一半以上是杂环化合物。近几十多年来,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仍是有增无减。噻唑环是一类重要的五元芳香杂环,含有氮和硫杂原子,具有丰富的电子,易形成氢键、与金属离子配位以及∏-∏堆积、静电和疏水作用等多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这种结构赋予了噻唑类化合物许多特殊的性能,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引起众多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其合成方法日趋增多。尤其是随着一系列噻唑类化合物成功用于临床和农业生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发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基于噻唑类化合物的研发与其特殊性能的应用,以及近年来的新发展,本文综述了噻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领域的应用。 一、农药领域的应用 噻唑类化合物作为农药以其优良的除草活性、高效的植物生长调控作用以及低毒的杀菌和杀虫效果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促进

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和确保农作物丰收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噻唑类农药的研发得到广泛重视,已开发出许多高效、对人畜低毒和经济的农药,如杀菌剂噻呋酰胺(1,Thifluzamide)、噻唑菌胺(2,Ethaboxam)、苯噻菌胺(2,Metsulfovax)和除草剂苯噻草胺(4,Mefenacet)等。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农药大量、广泛的使用,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加之日益严重的耐药性、农药残留等问题,现有农药的使用已逐渐受到各方面关注和质疑,迫切要求开发新的对环境无害和绿色环保的新农药。噻唑类化合物作为农药的研发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新农药研发的重点领域之一。 1、噻唑类化合物作为除草剂 自从除草剂草除灵(5,Benazolin)上市以来,已先后开发出数十种噻唑类除草剂,如噻唑禾草灵、苯噻草胺、噻草啶(6,Thiazopyr)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对雀舌草、田芥菜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近些年来,随着对除草剂要求的不断提高,噻唑类除草剂因其优越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广泛注意,噻唑化合物作为除草剂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已成为绿色农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