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 共3个单元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共3个单元附答案)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6·赣州高二检测)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不再“只限于欧洲问题”,可知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日益突出。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3.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答案A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

6.一位史学家在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况,由于大批男子被送往前线,客观上提供给妇女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材料二在世纪之交,外交大臣比洛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

路德维希说:“从1870年到1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

在一战爆发时,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战争。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早就列在一本秘密的备忘录中:吞并布里耶矿区,削弱法国,使比利时、卢森堡和俄国统治的非俄罗斯民族都对德国俯首称臣,并建立一个以德国为领导的欧洲关贸和经济同盟。——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德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10分)

答案(1)原因:德国的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

(2)原因:统治者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等等。

启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政治上德国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了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1870年到1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可以看出德意志浓厚的民族主义传统;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材料二的第三段则可以看出德国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小问启示,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采用暴力侵略,军国主义的方式,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可以看出德国社会舆论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影响了它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巴尔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孙中山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百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巴黎和会后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耳。……当美国之参加欧战也,遂变欧战而为世界之大战争”。——段云章《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是如何看待战争爆发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对战局有何影响?(8分)

(2)结合史实,分析茨威格的观点。(12分)

答案(1)看待:战争是由人类的“恶性”带来的。影响:美国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茨威格的观点是正确的。战争确实是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而导致战争的爆发。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8分)

答案(1)原因:少数大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转嫁经济危机等。

特点:范围广;科技含量高;毁灭性大;时间长;不可控性强。

(2)关系:科技进步为战争提供条件;增加战争的残酷性,影响战争进程;战争成为新科技发展的催化剂。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墓地与伤兵

材料二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

材料三

战后初期的欧洲城市废墟

请回答:

(1)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论述,“一战”带来了哪些后果?(8分)

(2)西欧在“一战”后相对衰落,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10分)

答案(1)后果:①人员伤亡严重:大量士兵在作战中伤亡,很多平民也因战争而受伤或丧生。②经济遭受损失,城市出现萧条景象;工业生产因战争而受到影响甚至陷于停顿,城市萧条。

(2)主要原因:①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②美日迅速崛起。

表现:第一,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第二,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遭受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得出,人员伤亡严重,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城市及工业生产等遭到严重破坏。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世界和平的基本方针。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却嘲弄说:“上帝也只提出十诫,威尔逊却要十四点。”这种说法反映出当时的和会()

A.“十四点原则”在巴黎和会上全部实现

B.主控和会的战胜国领袖意见各异

C.法国和美国的立场完全一致

D.法国之所以接受“十四点原则”是出于英美联手强迫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并没有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实现,排除A;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故C项错误;英美只是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联手反对法国,故D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意见大不相同,故选B。

2.一战前、一战期间、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态势大致是()

A.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美日争夺

B.英美争夺——美日争夺——日本独霸

C.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帝国主义共同支配

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美日共同侵略——美国独霸

答案C

解析一战前,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再次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足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D.“委任统治”

答案D

4.有人认为美国“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的实质是称霸世界,使美国在谋求霸权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是()

A.与苏联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策划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组织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答案B

解析《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使美国在谋求霸权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相符。

5.1923年元旦,中日双方铁路主权交接仪式在青岛朝城路举行,中国北洋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悬挂了八年的“日本山东铁路管理局”的牌子终于摘下,“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随之揭牌。中国收回胶济铁路所依据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

B.《五国条约》

C.《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D.《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在华盛顿会议后,中日通过双边谈判,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6.(2016·余姚高二检测)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些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②实行“集体安全”③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④严厉制裁德国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注意限定条件“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委任统治”的实质是对殖民地的更隐蔽的殖民统治,排除③;严厉制裁德国也不符合当前价值观,排除④。故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巴黎和会上主要国家的代表说的话: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听我的。②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点儿!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④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⑤老兄,你占的便宜够大了,悠着点儿吧。

材料二下图这幅漫画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1)材料一中的前四句话依次是哪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第五句话很可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的代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存在着哪些矛盾?(10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漫画中五头怪兽和猎物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幅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10分)

答案(1)前四句话依次是美、英、法、德的代表说的。美、英、法三国代表之间的交谈中(回答美英之间、英法之间、美法之间亦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2)“五头怪兽”指的是操纵巴黎和会的英、法、美、意、日五巨头,猎物指的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表达了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愤慨。

解析本题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主线,设计了二则材料,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是明确列强在一战后实力的变化和各国的外交企图。

8.(2016·太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919年的一幅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

材料二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观察材料一漫画,解读“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含义。图中所涉及的山东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促进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提出裁减军备计划的原因。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10分)

答案(1)含义: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被出卖。解决: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因素:中国人民的斗争;美英等国对日本施加压力等。

(2)原因:战争带来巨大危害;解决巴黎和会遗留问题;美日矛盾和军备竞赛矛盾尖锐。

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6分)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6分)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6分)

答案(1)原因: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

(3)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分析,后一问注意回答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第(3)问结合美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曾说:“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者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三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四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非战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中宣扬美化战争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观?如何认识这一观点的实质?试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对材料中错误的“战争观”加以批驳。例如:从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角度批驳等。(6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并简评其积极意义。(6分)

答案(1)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民族观。

实质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是为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提供理论工具。

批驳:只要选择的角度符合材料和题目要求即可,驳斥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

(3)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成为以后审理战争罪犯的法律依据。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在希特勒出任总理后,德国政府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佩戴显著的标志,这种做法()

A.提高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

B.缓和了德国的民族矛盾

C.稳定了德国的社会秩序

D.是对犹太人的公开歧视

答案D

解析德国法西斯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要求犹太人必须佩戴显著的标志”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2.歌曲《雅拉玛》中唱道:“有个山谷叫雅拉玛/……/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国家/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为()

A.统一战线下中国人民的抗战

B.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C.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D.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时,只要从材料中提取“国际纵队”“保卫自由的国家”“打败法西斯狗豺狼”等信息,联系所学内容,即可得到答案。

3.(2016·衢州高二检测)当德国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和丹麦的时候,时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即在当天早晨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苏联政府谅解德国被迫采取的措施”,“我们祝德国在它采取的防御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材料主要反映了()

A.苏德两国已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B.德国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

C.苏联牺牲他国利益以避战自保

D.苏联正在加紧建立“东方战线”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苏联对德国侵犯挪威和丹麦,不仅没有谴责,反而持支持态度,是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的反映,是苏联企图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以保护自身利益的典型体现,故C正确。

4.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A.绥靖政策B.抵抗政策

C.中立政策D.“冷战”政策

答案B

解析从丘吉尔发表演讲的时间,可以判断出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

C.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取得的,故答案为B。

6.“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C.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电子计算机、火箭等发明,虽然一开始都是用于军事,但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界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

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材料四……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

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五……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引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在观点上有哪三点不同?(10分)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其中哪一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另一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6分)

(3)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一,材料五说明了什么?(4分)

答案(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第一,对该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第二,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第三,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材料四。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内部重要讲话,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讲话。

材料三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第一,欺骗波兰;第二,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象;第三,不刺激苏联。

(3)材料五说明英国的态度已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不同,它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有关绥靖政策的五段材料,设置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新情景,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绥靖政策”和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1年8月9~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摘编自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10分)

答案(1)思想:民族自决和反殖民主义思想;经济合作思想;社会安全思想;和平共处思想。

(2)影响: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从材料列举的条款概括;第(2)问应结合材料关于《大西洋宪章》的评价: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以及教材对《大西洋宪章》的评价进行分析。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漫画

图一大西洋会晤图二漫画《新联盟》

材料二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更加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美国参谋长马歇尔认为:“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将1944年进攻欧洲大陆的任务明确下来,如果盟军从西进攻德国,落在从东进攻德国的苏联后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罗斯福的

顾问舍伍德也说:“除非我们迅速行动,否则,我确信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或者德国投向共产主义,或者有可能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

——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并简述图二所反映事件的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8分)

答案(1)关系:图一事件改变了英国对苏联的态度,促进了图二英苏联盟的形成。

意义:世界反法西斯主要力量初步实现了联合;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2)原因: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已大举反攻;防止德国单方面投降苏联;遏制苏联在欧洲势力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航空母舰“兰利号”诞生,“莱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也随之而来。同时美国制造出了性能更加优良的飞机弹射器、制动器和用于飞机外壳的金属合金。一批更轻型的飞机、鱼雷和俯冲轰炸机被制造出来,并加入了航空母舰的方队之中。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军副部长的罗斯福已经表现出了他对海军的热爱,并展现出了丰富的海军知识。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美国国家工业复兴总署在1933年6月提供了2.38亿美元的拨款,用于32艘战舰的制造。到了30年代,美国海军终于迎来了复兴。

——摘编自詹姆斯·M·莫里斯《美国海军史》材料二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迈出了通往东京的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到1944年时,美国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使日本本土诸岛处于新型B-29轰炸机的射程之内。1945年8月14日,美国海军——也是整个美国在太平洋海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正式投降书是在一艘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发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作用,并谈谈你对发展现代海军重要性的认识。(10分)

答案(1)科学技术的进步;罗斯福对海军的重视;为增加就业,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国际局势的紧张。

(2)作用: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美国的战略反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建设强大的现代海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有利于维护海洋航道的自由航行、海上安全和世界和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纳粹党( ) A.通过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民支持 C.实行思想文化控制符合国情 D.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 2.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 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3.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国后,在机场手持慕尼黑协定向人们炫耀,并得到了 人们的广泛欢迎(如图)。慕尼黑协定之所以受到英国人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 A.由大国出面签署 B.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C.符合英国的利益 D.迎合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4.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反共”是法西斯势力迷惑西方大国的招牌 B.法西斯势力并没有真正反共的意图 C.《反共产国际协定》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形成 D.意大利在不久后也加入了该协定 5.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 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 “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 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6.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装备落后 B.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C.未形成抗意统一战线 D.埃塞俄比亚军民从未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 7.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8.希特勒打出民族主义旗号而获得群众广泛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渴望德意志统一 B.人民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 C.德国日益走向强大 D.德国经济十分困难 9.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 A.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 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10.二战初期德国获得军事优势的原因不包括( ) A.德国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C.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致使自身战备松懈 D.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与德国相差悬殊 1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 ) A.突袭波兰 B.闪击北欧 C.突袭苏联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 共3个单元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共3个单元附答案)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6·赣州高二检测)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不再“只限于欧洲问题”,可知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日益突出。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3.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答案A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 6.一位史学家在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况,由于大批男子被送往前线,客观上提供给妇女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全套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战前加入同盟国集团,一战中倒戈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是 A. 俄国 B. 奥匈帝国 C. 意大利 D. 保加利亚 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强 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C. 奥匈帝国皇储被刺 D.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 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分别是() A. 德国法国 B. 奥匈帝国俄国 C. 意大利英国 D. 德国英国 6.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B. 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 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 欧洲开始衰落 7.一战中提出“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 A. 俄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8.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是欧洲大陆主要矛盾 B. 俄奥矛盾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激化 C. 英德矛盾是一战前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矛盾 D. 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9.1917年底,苏俄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在视察完前线后给列宁的报告中写道:“俄国的战壕中空无一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在抵抗德国人。”这表明当时() A.苏俄社会大众普遍的厌战情绪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2.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物品商人 北方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 兽、食品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泉州、广州、 庆元 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3.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不断入侵东罗马,使拜占庭学者

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4.1583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 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 费时两年,于1585年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物及习俗史》,简称《大 中华帝国史》。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5.当我们研究美国历史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给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 象表明当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习题:4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表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②美国要求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首位③随着实力增强,美国扩张野心膨胀④美国要求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显然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B 2.(2015·嘉兴高二检测)美国学者贝尼

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解析】慕尼黑会议上,西方大国牺牲弱国利益,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利益又被世界强国出卖。A、B、C和雅尔塔会议无关。 【答案】 D 3.(2015·温州高二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势力极大地增强,战后成为唯一能与

美国在政治、军事方面抗衡的国家。 【答案】 D 4.(2015·保定高二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但到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局面的出现 B.日本开始采取亲美政策 C.朝鲜战争的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本题抓住时间“1948年”来解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C、D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扶植日本政策。 【答案】 A 5.(2015·富阳高二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杭州高二检测)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答案】 A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3.(2015·温州高二检测)……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D.“施里芬计划”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狂热民族主义……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可以判断,此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A 4.(2015·杭州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使德军一时惊慌失措。因此符合题干中“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这一信息,故选C。 【答案】 C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曾发生过一次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的海战,那就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选择的是“海战”,而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都是陆战,只有“日德兰海战”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高中历史人民选修3单元检测:专题六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含答案)[ 高考]

历史人民选修3专题六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 主题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3.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5.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多极世界成为一个普遍的愿望。多极化格局的意义在于有利于() ①世界政治民主化②世界经济多极化③世界的长久和平④减少地区冲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疾病蔓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粮食匮乏、毒品泛滥等,极大地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 ①和平问题②恐怖主义活动猖獗③发展问题④资源问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某班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历史选修3单元测试-第6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 ①各国主权平等②各国都可在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③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④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⑤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中②错误,因为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而①③④⑤均符合所学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2.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恰当的理解为() A.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英国,小国为新独立国家 B.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 C.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 D.小国拥有了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题干中的两个大国即为美苏。 答案: D 3.下图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和出兵朝鲜的根本不同是() A.目的不同B.方式不同 C.性质不同D.结果不同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出兵相关史实的理解能力,其中出兵朝鲜是在美国操纵下完成的,因而其性质是完全不同于正常程序下授权的出兵。 答案: C 4.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战争的危险加大。面对这种状况,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纷纷挺身而出,反对战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A.表明爱因斯坦放弃科研转而投身于反战运动

B.体现了科学家们关爱生命、关注全人类命运的精神 C.先后有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文艺界人士签名 D.形成了战后第二次和平运动高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明显错误,C项错在“文艺界人士”,D 项应是由反对越南战争引发。 答案: B 5.(2018·济南高二检测)对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具有真正的全球性的特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反战运动参与阶层广泛 B.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C.全球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阶层广泛;二是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D.反战和平运动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行动走向跨国行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全球性特点的理解,依据教材内容可以参与阶层方面和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两方面思考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6.如图所示全球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B.两次大战的浩劫促使人们的觉醒 C.已经消除了战争因素D.争取和平的斗争并不顺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C不符合史实,故符合题意。 答案: C 7.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解析:两极格局解体后,冷战政治对峙逐渐被经济合作所替代,这突出反映了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 B 8.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最重要因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C.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D.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 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3.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性内在本能的朴素情感和道德意识,能催生出巨大能量而实 现天下大治。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愚皆同、人人自有、各个自足的一种普遍存 在的人性,是不待思虑而能分辨是非善恶之心,是真诚恻坦之意。这表明王阳明心 学() A.否定了传统的孔孟儒学 B.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

C.高度肯定人的主体意识 D.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以“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来斥佛。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 5.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 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6.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材料反映出王夫之() A.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B.对传统政治的否定 C.否定传统伦理思想 D.深化传统民本思想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河滨),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神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3.“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A.集权专制 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 D.礼仪德治 4.2015年1月,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因保管不当而受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该面具的主人曾统治的区域是() A B

C D 5.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 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A.《天方夜谭》 B.《吉尔伽美什》 C.《荷马史诗》 D.《摩诃婆罗多》 6.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按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材料可知这三者的思想() 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 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 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7.下图为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女像柱,其大胆将人体形象融入建筑,将人体美赋予建筑。少女体态轻盈,表情、衣裙及站姿栩栩如生,均匀美艳的造型,薄如丝 绸的衣裙雕刻,无不透出人体美和生命的气息。该作品() A.凸显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光辉 B.发源于资本主义萌芽 C.体现雅典卫城妇女地位的提高 D.表明对人的崇拜超越对神的崇拜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古人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地缘的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即其政治、文化中心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 及远分布的。这反映了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 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2.《尚书》保存了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 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 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4.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 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 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5.隋唐之前的儒学,以两汉经学为代表,强调的是形而下的宗法礼仪。儒家在生命终极关怀上的不足,导致了儒学在佛老的弥漫下显得无所 适从。在反抗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 A.孔子的儒学创始人地位被颠覆 B.宋代儒者更加重视内心修养 C.汉唐的统治者仍企图恢复周礼 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被抛弃 6.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 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 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 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2022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第三册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 3.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4.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文明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阿拉伯文化是最先进文化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5.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6.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周刊和日刊,把常识与艰深的哲学探讨有机融合;涌现了大量的图书机构,开办了阅览室和“文学陈列馆”,方便人们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按天出租图书这一创新行为让一些畅销书到了各种读者手里。这些现象 A.得益于基础教育的普及B.助推了思想解放潮流 C.根源于大众传媒的创新D.发展了浪漫主义文学 7.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个人主义泛滥B.重视理性精神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印欧人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攻陷罗马城,属于() A.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 B.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 C.印欧人的第三次大迁徙 D.日耳曼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正义战争 2.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汪达尔人前往北非,439年,占领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等国家,原本属于西罗马帝国的领土被日耳曼人征服并且得到继承。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有() A.使古希腊罗马文化消失 B.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D.促成了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4.为了新月地带城市的财富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vs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公元前4世纪末,埃及尼罗河口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了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等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商贸中心。这些商 贸中心的兴起得益于() A.马其顿人的扩张 B.罗马奴隶制的发展 C.希腊文化的衰弱 D.班超对西域的经营 4世纪末,正值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尼罗河口的城市”“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均在帝国版图内,这些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罗马当时尚未扩张到这些地区,故排除B 项;希腊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而非衰弱,故排除C项;班超对西域的经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东汉尚未建立,故排除D项。 2.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故选C项。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丝绸之路的西段基本不涉及中国,不能推断出D项,故排除。 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剌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剌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 A.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 项;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测评(A)

第三单元测评(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梯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大量铸造并使用铁器的部族。从公元前14世纪中期开始,埃及和赫梯帝国多次发生争霸战争。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学会了铁器的铸造和使用。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初期,埃及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这种现象表明古代战争是() A.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B.政权更替的根本原因 C.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可知战争促进了铁器的传播,从而促进了埃及的进步,古代战争是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A项正确。 2.印欧人的迁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游牧部落大迁徙,它直接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对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导致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 B.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创建了赫梯帝国 C.雅利安人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历史 D.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摧毁了雅典城邦 ,创建了种姓制度,深刻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C项正确。A、 B、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3.《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在19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 项错误。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单元共4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 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商朝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3.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4.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重视民生,施行仁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5.一位儒学大师主张提升儒学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赞同。这位“儒学大师”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