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审美:空灵与充实的生命艺术

论中国式审美:空灵与充实的生命艺术
论中国式审美:空灵与充实的生命艺术

论中国式审美:空灵与充实的生命艺术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

学院影视学院

专业广告学

学号09125326

学生姓名瞿瑞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艺美学

论中国式审美:空灵与充实的生命艺术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

内容摘要:世界是客观的,美只是将个人精神和心理感受物化到事物上去了。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它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人,对于美更有着独特的情怀——它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在: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可以说,空灵和充实交织的美实际构成了中国式的生命艺术和精神向往。本文通过对宗白华《美学散步》部分章节,对照其他资料,探究中国式审美对中国式精神人格和艺术道路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审美;生命艺术

正文:

一,空灵之美

空灵,我想中国传统文人看这个词的时候大抵应该是有几番亲切感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语“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中国人推崇物我合一,天地空灵的状态展露无遗。传奇作家张爱玲在《私语录》里这样说中国心态,“中国的超自然的世界是荒芜苍白的,对照之下,更显出了人生的丰富与自足。而除此之外,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诗人顾城则这样描述文学:“文学就是神灵贯穿其间,这时无论说什么,都微妙自如。空山不为空,空心才是宗,若得空为意,方觉好人生。”当代作家王小波亦说过,“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胜出知识和美。”台湾女作家简媜更是将自己唯一一部山水诗评论集命名为《空灵》,有在“空灵”中探问生命之谜,追寻内在的净土之意。

在我看来,空灵之妙在于,生命的虚空中,富有灵性美。所以在西方文化孕育下的外国人应当很难理解这两个字的妙处。西方的艺术家们大多有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英雄主义气概,而坚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没有明确严格的信仰,却又是深受道教和佛教影响的儒教徒。所以中国人习惯在矛盾中调和自己,希图让生命达到一种平淡的永恒。所谓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其实解释起来也非常简明:中国人的实际和中国人的玄虚,中国人的功力和中国人的空无,它是一棵大树的两端,这端枝叶所么茂盛,那么另一端它的根须就多么深厚。这种无有循环式的中国精神,体现在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上,表达在传递于中国的文字和语言里,流动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骨骼和血液里。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亦强调“隔”在美感上的重要,这大概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这样悠然淡泊的美,一个“闲”字,让意蕴和情

趣都生动了起来。“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艺术增添了想象的成分,而这想象又造成心灵的“空”,也成艺术的空灵。

而针对同一概念,王国维所说的“隔”则是指诗词中的生僻词句典故,不懂这些词句典故便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思,这就使观者产生隔离感,这种隔离感不是想象可以弥补的因此并非所有的距离都能产生美,它应该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现象还原,也不至于大到不可捉摸,无可名状。

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的空间。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艺术家需要想象创作,艺术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想象才能达到最大的升华。

“空”之所以会“灵”,还在于它背后的精神空间和艺术力量给人的力量和充实。二,充实之力

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有一段话精深微妙,梁宗岱曾把它译出,现介绍如下: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充实的力量,应该是融合了生命的力量在其中的。这在西方艺术里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不论是希腊式的神话,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充实在艺术领域里被解读时,很大程度上被加诸了危险尖锐,刀刀见血的意味,大抵悲哀总是比快乐长久的的,因此,让人体会到直抵人心的痛苦,更有令灵魂震荡的力量。

而中国文学的充实不同,它不在于表现戏剧冲突和反差对照,它表现在空灵的意境里。美的意境中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蓬勃自在地涌动着。有一种“无声甚有声”的味道。中国艺术的真实就在于它能够表现动象,表现精神,表现生命。更确切地说,凡是能够让观者用精神体会到生命流动的都可谓是真实的再现。

对照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这一层流动的美就是文学的另一层精神力量,文学作为艺术形式反映人的感官,精神和向往,即相对于空灵之美,所表现出的充实感。

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哲学根源来看,我们能发现叔本华、康德及柏格森等人的影子。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和柏格森的直觉论等,都强调人本质力量的重要性,但宗白华又超越了他们割裂审美对象,形而上意味过浓的思想局限,进一步发展出自己对于世界物质性和物质活动性的素朴理解。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在此基础上对美的解释中,宗白华独特的切入视角也令人感动——他并不在意宏伟的哲学建设,而是以一颗素朴纯净之心融人生活、自然和艺术,在与大千世界碰撞中发出点滴感悟,然后像涟漪一样逐渐延宕开去,终于容纳了无穷的美学境界与空间。他一方面坚持艺术审美是超现实超利害关系的形象直觉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在社会实践上又是抱着一种积极人世的生活态度。

因此,《美学散步》这本书也就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氛围。

三,植根于力与美的中国式生命艺术

东方的充实,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美,让人分明不折不扣地折磨着,还乐在其中。中国人传统的美,是温润如玉的东西。美的内部是真理,就同宇宙的内部是真理一样。中国式的审美看重事物的细节:大千世界,大美无言。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所以一花一石皆是美的,当这些细节以精巧别致的方式构建于一起,便成为了中国人内心最美好的向往。然而在这细碎精致的充实背后依旧是偌大的空洞,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多少能够反映中国文学和审美的倾向,一花一木,一衣衫一玉佩都极尽心思去描摹刻画,曹雪芹用了十几载的世间构建的幻想般的人间,却只用一瞬就将其摧毁。物质堆积出的繁盛和充盈,转瞬变成捕风捉影的空洞。然而中国人习惯用艺术的虚空回避现实的虚空,这种态度伴随时代的变迁不但没有淡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生活态度和生命艺术。虚空和充实犹如中国太极阴阳图的两端,在无限循环中达到平衡。达到一种意境的美,渗着些许的悲凉,细细的品,又有些微的暖。

在中国人的审美里,应是连孤独都是透着些温暖的。然而,现代世界发展的太快了。物质的迅速膨胀挤占着文化艺术的空间,让这种虚空与充实严重失衡。虚空变得冷冽,吞噬原先的中国式生命艺术。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从这一层意义上,可以说,人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然而当这世界在艺术的视觉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的表现方式,这恰巧证明现实性是模糊的。探求真理亦显得困境重重,人们无法相信任何事物,只是被存在的荒谬感所吞噬。从艺术的虚空来回应现实的虚空,本来又是一个反讽的形式。

文字并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商业社会的现状更不能。我们亦再清楚不过:历史不会倒行,无法推翻再来,也不会滞留于往昔。社会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确立,就很难再回到原先那种朴素原生态的状况中去。

然而并非没有出路,我们看到,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已经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把艺术看作是克服现代性矛盾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在混乱不安的年代里,人类总体上可能会趋向美学世界。他强调人类从形式抽身,在艺术中寻求意义。而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则对社会参照物的流失报以坦然态度。他认为,“社会”早已在市场与文化的分裂中消失了。他说,这一切的超现实背景,如同荒漠中的一条高速公路,真是就像荒漠中的海市蜃楼在他面前消失。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实现内心富足和快乐,文化精神根基在此时更显得尤其重要。从美的角度去寻回属于生命的那种流动性,那种在虚空与充实中循环的平衡。从中获得恒久的力量,才是中国式的生命艺术。

论影像的动态美学

论影像的动态美学 20060544071 戏影(1)班刘德林【摘要】影像的动态美学相对于影像的静态美学而言。静态的影像可以理解为一个瞬间的,不连续的画面,人们往往可以比较形象直观的理解影像的含义。而动态的影像则是连续的,具有一定结构逻辑和叙事逻辑的影像组合。动态的影像营造一种生活和想象的真实,实现完整的叙事和表意功能。因此,动态影像有区别静态影像的独特美学。 关键词:时空结构真实 一.动态的影像在荧幕的二维空间营造出接近于现实的立体的时间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 静态的影像是一个动作的瞬间定格。它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影像画面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当静态影像诉求单一时,往往可以清晰直白的读懂影像的内容,当静态影像诉求多元化或者是比较开放时,往往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抽象思维去理解。而动态的影像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结构逻辑和叙事逻辑的静态影像的有机组合。只不过这种静止的影像组合是连续的。尽管动态的影像分割到最小单位每一帧是静止的影像,但是,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上的原因,动态影像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形成无限接近人的正常动作的假象。正是影像的模拟真实的动态效果形成了影像中连续完整的时空结构。动态的影像可以清晰的表现一个完整的动作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动作的进行过程中伴随着产生了时间的概念,而影像的动态性又必然要求动作的发生依托于一个立体的空间结构。动态的影像就是把发生在流动的时间结构和立体的空间结构内的一个完整的动作真实再现于二维荧幕之上。荧幕是平面的二维的。呈现于荧幕之上的影像理论上讲也是平面化的,二维的。但是,动态影像通过静态影像连续不间断的组合,形成了动作的完整性和空间的立体性。总之,动态的影像的美学在于真实的在荧幕的二维空间营造出接近于现实的立体时间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 二.动态影像还原于生活的真实和想象的虚拟真实。 早在电影诞生的初期,动态的影像仅仅是再现生活的真实。只不过,卢米埃尔兄弟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空间结构搬上了荧幕。《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从名字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动态的影像仅仅是对生活真实的临摹。而且这些短片在拍摄时连续不断的拍摄,没有运用剪辑,时空结构没有被人为的割裂,可以说早期的动态影像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电影观众欣赏《火车进站》时,荧幕上呼啸而来的火车迎面而来,许多观众吓得惊叫,以为荧幕上的呼啸的火车可以冲出荧幕。当然,随着电影人对电影技术和动态影像本身的探索,产生了蒙太奇。正是蒙太奇的产生使动态影像还原生活真

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 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事实上,爱森斯坦比起普多夫金来,更加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么,爱森斯坦的影片好像是一种呐喊,爱森斯坦是革命的、颠覆的,而普多夫金则是温和、抒情的。如果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将蒙太奇美学推到了高峰;那么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的理论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岩起伏,以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挠。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悄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5)戏剧化电影往往埠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6.类型片的产生,正是由于制片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边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由于具有票房上的保险系数,能够保证投资获得回报,取得较好的商业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 第一,新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 第二,新好莱坞电影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 第三,新好莱坞电影善于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周限于用电影来讲

2018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单元测试答案

目录 绪论章单元测试1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绘画4 第三章章单元测试5 第三章单元测试雕塑5 第四章章单元测试建筑7 第五章章单元测试8 第五章单元测试设计8 第六章章单元测试8 第六章书法8 第七章章单元测试音乐9 第八章章单元测试舞蹈10 第九章章单元测试戏剧12 第十章章单元测试电影13 第十一章章单元测试摄影13 第十二章章单元测试宗教14 第十三章美育14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中华美学精神15 绪论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分)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4学业分层测评8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八) [语言运用层]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3980070】 (1)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_。 (2)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_____加以评比的。 (3)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____________。 A.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同日而语 B.同日而语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C.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D.混为一谈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解析】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或不是一个性质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混为一谈:将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3980071】 A.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B.欧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向目标彗星的彗核发射着陆器“菲莱”,各国科学家对此着陆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C.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D.《中华好诗词》《写在墓碑上的人生》这些节目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人心,引领社会风气,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解析】A项,不合逻辑,“其中”后边的内容应与前边的内容构成包含关系,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不属于“运营里程”。C项,中途更换主语,“参赛选手”作主语的这个分句没说完,后边又另外出现新的主语。D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应改为“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人心,引领社会风气”。 【答案】 B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3980072】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D.④②①⑥⑤③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电视艺术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电视时空是不同程度艺术化时空关系,电视艺术因屏幕形态决定其艺术形态,电视受众最具参与性与交互性,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的情景中感知电视艺术节目,电视艺术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关键词:电视节目艺术性电视时空电视形态 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艺术是十分宽泛的含义。有一些学者反对电视是艺术,比如认为电视中的新闻不是艺术,电视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是艺术,还有的认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不是艺术等。“电视文艺中的艺术性是极其微弱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电视的本性所在”。“电视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接受者从电视屏幕的反光镜中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认同;而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有的则简单地认为电视等同于艺术,“电视是艺术,而且是很纯的艺术”。很多论者容易将“电视”、“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三个概念混淆运用和理解,是造成观念分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电视指运用电子信号传送、转换、接收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系统,有时仅指电视节目接收机,有时也指电视节目,如“看电视”。电视节目指通过电视媒介系统传送、转换、接收的视听节目。而电视艺术的概念更是复杂,学界有许多种说法。电视艺术是新兴的艺术

门类,被视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融会了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的精华,并且还融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运用镜头、蒙太奇、特效等艺术表现手段,塑造逼真的、运动的生活形象,完成其表现功能,电视艺术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综合性最显著的艺术门类。电视艺术审美也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审美形式。 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分析电视美学与电影美学等姊妹美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中国现代电视艺术与技术、电视创作与接受等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就能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从而引导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电视艺术接受者提高对电视艺术审美的创造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好地推动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电视时空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形态、播放时间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电视艺术创作周期短,耗资少。因电视节目录制完毕即可播放,可以迅速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电视艺术具有多元化大规模输出、传播者远距离输出、接受者近距离输入等特征,电视艺术受众具有很强的输入信息的选择性。 电视艺术时空关系可以有多种艺术处理,如时间的推移、流转、停顿、回溯、延伸、压缩、虚拟等,空间的转换、选择、暗示、强调、错位、多元等。电视时空既指电视屏幕的物理构成即电视屏幕的时间与空间,又指电视节目流所表现的生活时空,指频道播放的时空选择。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时间特性。电视节目在放映时间上不像电影那样受到限制。如电视剧,短的可在十多分钟播完,长的连续剧则可以拍成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可以完全根据内容表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阅读答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答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先谈空灵!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与审美

艺术与审美 ——浅谈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一、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二、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

第六章 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六章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一、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充满主体性的创造。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并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选择与发现、完形与建构,打上了浓重的情感烙印。清人郑板桥对艺术审美创造的这一性质看得十分清楚: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艺术审美创造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这个“胸中之竹”,正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转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创造的性质。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与超越。 A. 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创造是有限的,因为它摆脱不了创造主体功利性目的的制约, 产品的审美属性只具有附属的、功能的意义。 B.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审美已经摆脱了囿于实际目的的功利性纠缠而具有独立意义,成 了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存在。 二、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且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也不例外。 2、艺术审美创造的深刻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艺术是人生缺憾的补偿,是人的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又是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超越和对可能生活的理想重铸。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人的被压抑的潜能获得了释放与宣泄,拥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艺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放人的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使那被遮蔽的生活底蕴澄清起来。 ?要弄清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对“艺术”和“艺术家”有所了解。 1、艺术 首先,“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 其次,艺术又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性概念。 2、艺术家 1)艺术家有特殊的技能; 2)艺术家具有创造欲望; 3)艺术家使智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 3、艺术品 回答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区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 (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二)艺术品是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艺术品实际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审美需要而有意识地创造的传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

文学语言与影视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均隶属于“艺术”语言之列,只是各自的表现方法不同而已。文学语言是用文字——书写符号或印刷符号表达出来,主要用文字符号来造型。 影视中的文字则完全是另一种现象。它不是排演也不是插图,而是被翻译的影视语言。影视不仅仅是活动的照像,而且是一种能够拍摄的特种语言。在这里,观众被置于一种全新的接受条件下,是读解的逆向过程,从客体的、从运动着的镜头画面、声音的比较,到对它们的理解和它们的称谓。两种语言有写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独立的事物。事物的产生乃至发展总是同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语言既被称为一种“语言”,它就必然同文学语言有某些天然的关系。 文学语言通过文字这种基本元素的各种组合,就能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词汇、句式,从而变幻出无穷无尽的意思和表现手法。当然,作家因其观摩生活的视野和角度以及个人特有的感情、性格、情绪、修养等不同,都会对文学语言的各种因素产生影响。 影视语言也有各种表现形式,画面的构图、静态与动态画面、摄影(像)机的运动、拍摄的角度、景深景别、时空转换、镜头切割、蒙太奇组接,以及音乐、音响、对话、插曲、表演、化装、照明、美工、特技、服装、道具、烟火等各种因素,此外还有隐喻、象征、画面张力、节奏、基调、气势等多种表现形式。而后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组织成不同句式的段落和场景,表现为不同的叙述结构。创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风格也将融于其中。 虽然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随着影视与文学的发展,他们的内在关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每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作为完整而有机的生命建构都散发着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对这种魅力的产生或许任何批评家都难以做到条分缕析,但大致来说不外乎两个向度上的表现:一是,影视作品中所储存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积淀或文化信息可以是关于现实的或过去的,但都必须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的展现)以及对这种文化独特的阐发视角给观众带来的既陌生而又亲切的心理效力。二是,影视作为视听艺术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即影视化的充分抒写与传达。 可见文学创作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是无庸质疑的。而影视艺术对文学的反作用在当下也显得越来越明显。我们有可能为了一部影视作品而去进行文学创作,又或是对原著进行必要的删改。 也许我们可以把影视和文学的关系看作是一场婚姻。在当今社会,影视凭借它强大的技术力量,逐渐成为了我们最基本的文化消费品,唯其如此,它与文学建立和谐美满、互相理解又各自保持个性的良好关系,也便成了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期望。 1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似是而非 如影视的诞生需要摄像机一样,文学也需要以文字语言为基础。文字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表现符号和传播符号,全面、有机地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给人类的自身,但由于在表达上有许多技术层面的不同,与镜头画面又存在着差异性。王一川认为:摄影艺术和文学各有其得

高中语文 选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学案 鲁教版必修4

选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空灵”与“充实”的含义,熟悉一种艺术欣赏的境界。 2、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学习重点】 研读文本,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认知基础,进而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学习难点】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重视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追求万物与我同一的艺术境界,在审美效果上是一种朦胧幽远的美,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韵外之韵;这种审美观不但关注人与自然相互交流,更关注人的心灵有所寄托。而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宗先生在作品中把这种美学追求作了诗意的阐释。诗人型的学者宗白华,把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沉思都结集在美学殿堂里,他把自然作为艺术化的自然,把人生作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通过对古代诗文、音乐、绘画以至个体人格风范的诠释,提出一种审美化个体自由人生的范本”。 二、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同》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开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艺术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宗先生这样一位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的生命哲学和情理交融的审美观,《论文艺的宅灵与充实》即选自《美学散步》。 宗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我们漂泊无定的心灵需要精神的家园栖息,需要用艺术人生来丰富日渐萎缩的心灵,需要在艺术的“空灵”中寻找一一种生命的“充实”。因此,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实验影像艺术考研参考书目及历年真题汇总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644724.html, 1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独家提供】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 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644724.html, 2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意象 2、黄金分割率 3、间离效果 4、公共艺术 5、汉字艺 二简答 1、什么是艺术真实 2、简述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美学思想 三、论述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2、怎么理解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结合具体文艺作品谈谈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 4、举例论述电影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644724.html, 3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名词解释 1、艺术形式 2、意大利画派 3、巴洛克艺术 4、造型艺术 5、形象思维 二、简答 1、形象思维的特征 2、审美想象的特征 3、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4、艺术家与社会责任 5、艺术创作与阅读(欣赏)的关系 三、论述 1、从文化力与影响力的角度,谈谈艺术的价值观? 2、论述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联系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统一?

论文艺的宗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644724.html, 论文艺的宗旨 作者:赵悦竹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 关键词:文艺;为人民服务;正能量;时代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文艺有很多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雕塑、视觉等等,这些作品应该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符合,而不是那些不知所云,为了金钱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是毫无意义。而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是要为社会国家都做出贡献的。文艺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武器,人民有了这样的武器,才会奋勇杀敌,才会英勇果敢。 一、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但是这个观点最初是在1905年列宁提出的。列宁认为,文艺作品并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无聊,打发时间的产物,也不是为了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文艺作品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以及国家的未来服务的。毛泽东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再次提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人民。人民是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为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小资产阶级。 二、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那为什么说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呢?因为人民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那么可以通过文艺进行鼓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有信心有勇气的去参加抗日战争,这样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正所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某个时期的英雄人物文艺需要更加贴近群众,能够显示出群众的呼声。通过市场模式来提高文艺的竞争力,从而使文艺在人民群众当中有一个认可度,使文艺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就可以为我们国家的形象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文艺是用来传播正能量的,它属于上层建筑,可以影响大众的思想意识,但是市场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上商贩,为了金钱的利益,创作一些非主流文化以及低级趣味,去迎合市场或者是少数人的猎奇口味,这样的文艺作品非但不能为人民群众设立一个积极的三观,还会损坏国家形象,也无法鼓励人民群众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地的与网络作家对话,为的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文艺方式来传播正能量。 三.重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文艺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复兴,所以就要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离不开文艺。在文艺的发展和实践的问题上,我们也同样需要思考,在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个市场经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艺术与审美答案

第一章 【单选题】(10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C) A. 克莱夫·贝尔 B.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C. 恩斯特·贡布里希 D. 阿瑟·丹托正确 《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2 【单选题】(10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 A. 艺术表现主观理想 B. 艺术表达个体情感 C. 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D. 艺术传达主体想象正确 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3 【单选题】(10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D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C. 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D. 逸格、神格、妙格、能格正确 黄休复《益州名画记》所论述的具体等级顺序便是逸格、神格、妙格、能格,故只有D符合原意。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道艺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B A. 艺术为道之本 B. 艺术为道之文 C. 艺术为道之根 D. 艺术为道之心正确 根据刘勰《文心雕龙》的论述,只有B才符合道艺论的意思,而ACD都是错的。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西方历史上的艺术形式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A A. 形式为艺术的根本 B. 形式表达思想 C. 形式从属于内容 D. 形式是思想的结果正确 只有A才是西方历史上的艺术形式论所标举的观点,而BCD则是其反对的传统观点,故只能选A。 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6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D A.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B.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C.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D.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正确 只有D才符合心声心画论的观念,而ABC分别指向了“宇宙”、“大自然”和“客观精神”,都不符合其观念。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感兴论是在下列时期成为普遍性的艺术观念的?B A. 先秦两汉时期 B. 魏晋至唐代 C. 宋元之际 D. 明清之际正确 B才符合,其它三项都符合。收起答案解析 10分 8 【单选题】(10分) 在艺术定义问题上,西方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A A. 艺术的定义——艺术不可定义——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