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建议收藏)

知识点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建议收藏)

播放GIF

在高考复习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容易让人混淆。今天小编特整理了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学史大全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

作用的产物。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8.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

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

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4.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通过比较: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

1.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的。

2.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3.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5.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1962年,沃森、克里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7.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生物进化史

1.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

(九)内环境与稳态

1.贝尔纳(1813~1878):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促胰液素的发现

1.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调节。

2.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实验是这样的:①直接将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②直接把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引起胰液分泌。③他把实验狗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当把稀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3.1902年1月。当英国科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论文,并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调节'。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4.为了证实上述3中的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5. 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1.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简称IAA

(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

1.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三

1.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

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2.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斯图尔德(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标签: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

生物学史归纳Ver. Agre 阿格雷:证实水通道蛋白的存在。1988. Altman 奥特曼:核酶发现者之一(另一位为Cech)。1980s。 Arber 阿尔伯: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与Nathans, Smith)。1970. Austin奥斯汀:发现哺乳动物精子获能现象(与Austin).1951. Avery 艾弗里:S型菌R型菌转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培养基)(DNA不纯,结论遭质疑)Bayliss 贝利斯:提出狗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并证实该假设(与Starling)。1902. Berg 伯格:成功构建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1972. Bernard 贝尔纳: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内环境和外环境。1857. 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Bichat 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Boyer 博耶:实验证明质粒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重组DNA 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与Cohen)。 表明基因工程正式问世。1973. Boysen-Jensen 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1910.+ Briggs 布里格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与King)。1952. Buchner 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Calvin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换为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940s。 Cannon 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1926. 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 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ech 切赫:核酶发现者之一(另一位为Altman)。1980s。 Chargaff 查哥夫:嘧啶与嘌呤的数量关系:A=T; C=G。 Chase 蔡斯:T2噬菌体,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与Hershey)。 Claude 克劳德:差速离心法探究细胞内结构。 Cohen 科恩:实验证明质粒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重组DNA 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与Boyer)。 表明基因工程正式问世。1973. Crick 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者之一(与Watson)。1953. 提出中心法则。1957. 以T4噬菌体为材料证明遗传密码中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1961. Darwin 达尔文:自然选择。 金丝雀虉草向光弯曲生长实验(未知生长素)。 De Duve 德迪夫:发现溶酶体。 Engelmann 恩格尔曼:叶绿体功能(水绵、好氧细菌、光束)。1880. Franklin 富兰克林:DNA衍射图谱。 Gamov 伽莫夫:提出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的设想。 Griffith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转化因子”)(虐鼠狂魔格里菲斯)。1928. Haberlandt 哈伯兰特:提出了细胞全能型的理论。1902. Harrison 哈里森:证明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首创了动物体外组织培养法(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本绪论1.生...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本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

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 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是人类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伟大历程。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深入。本文将回顾高中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微生物学的开拓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17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这标志着微生物学的诞生。在此之后,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对细菌的研究,为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因,这一发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二、遗传学的兴起 19世纪末,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揭示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孟德尔的理论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摩尔根对孟德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遗传学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DNA的发现与解析 20世纪中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这一发现揭示了生命的分子基础。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基因工程的兴起 随着DNA的发现和解析,人们开始利用这一工具来改良生物体。20 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和药物等。 五、生物技术的进步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这些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的工具。生物技术的进步还推动了医药、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发展。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 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归纳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轨迹。 古代生物学 古代生物学主要集中在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上。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进行系统观察生物的人之一,他开创了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形态学等领域。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观察和研究。 中世纪生物学 中世纪时期,生物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但是,一些对生物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著名的动物学家阿里斯提德对生物进行了分类,也进行了一些对植物的观察与记录。 文艺复兴与现代生物学的开端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生物学也开 始重新兴起。著名的瑞士科学家巴塞尔在16世纪提出了显微镜并 进行了细胞观察,这标志着现代生物学的开端。随后,英国自然科 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重要发现 19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出现在这个时期。著名的奥地利科学家门德尔发现了遗传定律,奠定了遗 传学的基础。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则研究了微生物并提出了消毒理论。同时,人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以来的生物学繁荣 20世纪以来,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发现 DNA结构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获得了诺贝尔奖,揭示了遗传物 质的秘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迅速兴起, 并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结论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从古代的 观察和记录到现代的分子研究,生物学在不断前进。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精编)

高中生物科学史(精编)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XXX: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XXX: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XXX和动物学家XXX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XXX: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XXX: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XXX: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XXX和XXX:在“单元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夸大膜的流动性和膜卵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3、与酶的发觉有关的科学家 8、XXX: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9、XXX: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XXX: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要在酵母细胞出生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XXX: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XXX: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 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 •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 •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 •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 •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 •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8.遗传密码的破译: •遗传密码的破译:科学家们发现了DNA中的碱基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遗传密码。 9.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 •基因工程的诞生:基因工程是通过人工操作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的技术。其最早的成功实验是在1974年,科学家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 10.免疫系统的探究: •免疫系统的发现: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外来病原体的功能。其最早的理论是由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1796年提出。 11.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最早的理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 精品文档 高中生物学史 生物学史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物考试的基础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 1 / 9

精品文档 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 2 / 9 精品文档 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考生物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生物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生物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科目之一。 在备考阶段,掌握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点经过了 时间的检验,是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对高考生物的历史 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细胞学说的提出 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舒莱登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这一理论被认 为是生物学的重要突破,奠定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观念。 2. 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内容。1866年,奥地利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定律。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3. DNA的发现和结构揭示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年,詹 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 被誉为生物学史上的重大突破。DNA结构的揭示为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梅特卡夫-贝尔纳克定律 梅特卡夫-贝尔纳克定律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揭示了生

物体的组成和能量转化规律。根据这个定律,所有物质经过生物体的 转化都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些规律在生态学和食物链研 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半透膜理论的提出 半透膜理论是细胞膜运输和分子传递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费兰德等科学家提出了半透膜理论,认为细胞膜是半透性的,能够控制 物质的进出。这一理论为后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6. 生物进化和达尔文的演化理论 达尔文的演化理论是生物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高考生物中必 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达尔文提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观点,认为物种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这一理论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 供了基础,并对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生物技术的兴起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学科, 是21世纪科技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1973年,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伊尔成功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并开创了基因工程的先河。生物技术的兴起对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学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个重要的突破相互联系,共同推动了生物学 的发展。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 知识,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此外,对这些历史知识点的了解也 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增强我们对生物学的研究热情。希望本文对大 家备考高考生物有所帮助。

高考生物学史

高考生物学史 备战高考,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史,是高考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的内容,下面店铺整理的高考生物学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生物学史 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 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 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

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必修一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 (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 (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 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

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 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 (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 (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4)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7.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格雷和麦金农——通道蛋白研究 P74 8.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P81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教母细胞的存在。 (2)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3)德国,毕希纳: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能引起发酵。 (4)美国,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考必备生物学史40条

高中生物学史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 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一一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 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一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 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三往生物组1、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组成; 2、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 3、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4、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发现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5、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提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 7、18世纪,英国-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因此又称为“道尔顿症”; 8、1817年,英国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0、1857年,法国-贝尔纳指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11、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国-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引起发酵的物质。 12、1858-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13、1864-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 14、1865-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小的结构中,后

来称之为叶绿体; 15、1866-奥地利-孟德尔-以论文形式发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与孟德尔同时代-魏斯曼-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16、1880-德国-恩格尔曼-叶绿体在有光的情况下会产生O2; 17、1883-科学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 18、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19、1886-俄国-试图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但是仅得到氨基酸分子随机连接形成的多肽; 20、1890-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 21、1891-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2、19世纪末-欧文顿-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3、19世纪末-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24、1902-英国-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 25、1903-美国-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6、1909-丹麦-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27、1909年开始-美国-摩尔根-开始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8、1910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29、20世纪初-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30、1914-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31、1925-荷兰-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