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点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点,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使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

1

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水平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实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增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度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协助学生增强法制观点,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升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三、学情分析因为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来说,需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

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

2

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 ,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3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动,深入探究,即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实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实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点,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即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点扭曲,不能准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水平低,价值观点扭曲,缺乏准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点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

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

4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水平,充分使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设置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说一说:

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2.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公民还能够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5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举例: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略)

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能够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但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

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略)

(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是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

6

【体验导行】

,生活感悟,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升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

(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实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照板书总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实行总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7

1. 2005年4月份一天中午~贵阳市17岁的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发现客人落下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随手装入自己的口袋中~同时还用客人手机给贵州老家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在客人返回寻找时~她拒不承认自己拿走手机。在警方调查时~依然拒绝交出客人手机。

(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 (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2. 2003年3月22日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初二女生小苏坐公交车回家时~无意发现一个男子正盯着一名60多岁用手机与人通话的老太太。突然该男子夺过老

太太的手机跳下车~跑出十几米远。小苏见状把书包抛在地上~跳下车追歹徒。曾是足球队员的她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歹徒像足球一样在地上翻滚~挥手一刀划过了小苏的腋间。随后歹徒抛下抢来的手机~穿过数十个围观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一人上前助见义勇为的小姑娘一把~而老太太拿回被抢的手机~仅说了一声“谢谢”后就不见了人影。一名摩的司机则称赞小苏:“好样的:”晚上小苏洗澡时才发现伤口~被送到医院缝了六针。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使用上述两个案例材料实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理解,通过解决设置问题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实行水平升华。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很多于5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升理解。

[板书设计]

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避同免犯误罪入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行犯为罪作

歧斗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争途

8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升——水平升华——学以致用。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实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水平,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水平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9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当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贫富分化现象逐渐加剧,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过多的关注了文化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再加上这个变化极快的时代,从而造成部分人的心理失衡,空虚、迷茫,没有信仰,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充分的暴露出人性自身的弱点—贪婪、欲望、妒忌……最终走向犯罪,这其中很多人是因为长期的压抑无法排解,一时冲动作出了一些不明智的行为,有些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其结果是令人痛心的,我们不能每次在灾难发生以后才来反思和补救,社会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从制度上、教育上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尽量给予犯了错误的人重新改过的机会,防止没有犯错的人再犯错,无论什么时候,一般预防的效果总是好过特殊预防。曾经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学学子,是社会改变他们还是他们在改变着社会?然而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人心痛和心酸的现实,是家庭,是社会,是金钱还是其他的客观原因导致了现在大学生犯罪居高不下。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会发生让人痛心的事实,一个可怕的字眼“大学生犯罪”,究其原因只能说有几大客观因素影响了他们,其实现在的大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了,有的女大学生为了出国可以出卖一切,有的可以被大款保养。而家庭条件不好的男同学为了满

足女朋友的要求,在没有金钱的条件下盲目的走上犯罪之路。其实有好多大学生在犯罪之后,都说不知道这样那样做是犯法的,其实这只能说明,学校在平时的法律教育上,没有足够的引导和进行法律的普及学习,这也说明,这是我们当今大学校园里应该关注的问题。其实事情出来了大家都惋惜,其实我们旁观者不是最大的惋惜者,而是那些犯罪的大学生,其实他们才是最为自己惋惜的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是不经意的疏忽却使一些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不仅使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的确令人痛心,这些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趋势,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权益保护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由于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加上一些不法之徒教唆、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等特点。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一项职责和重要任务。毛主席说过“青少年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原因 1、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低龄化。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身心早熟,比二十世纪提前四至五年。根据石城法院近三年刑事案件的统计,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罪犯占青少年罪犯人数的15.48%。 (2)案件类型比较集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案件中,据统计,青少年犯罪在盗窃罪中占25.2%、抢劫罪中占12.5%、寻衅滋事罪中占17.6%。 (3)犯罪的偶发性强。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的作案都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常受外界影响比如网络游戏的影响而突发犯罪。 (4)犯罪主体以待业人员和初中学生居多。据统计,待业的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64%,学生占25%。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其分析

对大学生犯罪现象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犯罪数量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2、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某些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3、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 原因浅析: 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做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同时也深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各地区文化、家庭教育、自身的差异等,使一些大学生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犯罪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全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个人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等。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有:第一,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第二,建立咨询平台,提高心理素质;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第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第六,司法机关的配合协助。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原因;教育;预防措施

目录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3)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概述 (3)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3) 二、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4)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4) (二)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4)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4)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4)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4) (一)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培养 (4)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5)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 (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5)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 (六)司法机关的配合协助 (5) 四、小结 (6) 五、参考文献 (6)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改革开放30多来,我国经济发展取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种新思潮出现,冲击并重塑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无法正确辨别新文化思潮的好坏,导致其价值观沦陷,使一些大学生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职责,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剖析入手,谈谈自己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的常见问题与特征概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概述 大学生犯罪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l%;“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010年的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李启铭开车在河北大学撞倒两名女学生致一死一伤案,2011年东莞理工大学敖翔强制猥亵妇女罪、故意杀人罪案的等等,无不触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在看到这些新闻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痛心,虽然他们已经伏法,却引起了我们乃至全社会的深思,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的社会和高校能为大学生做些什么才能消除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这种现象?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自身修养?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大学生犯罪这个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的环境因受到自身教育、思维方式都与其他青少年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有其独特的特点。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好感情用事,行为易冲动,易产生挫折感。以上心理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犯罪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犯罪人数呈增长趋势。随着各地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众多,同时大学生犯罪案件和人数也呈增长的趋势,近几年犯罪数量增加数据调查表明,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从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 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 1%, 2003年以来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以上的数据看出,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频繁和严重,犯罪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犯罪类型向复杂化、多元化趋势发展。从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来看,近年来发生的案件从以前的盗窃、打架斗殴和侵犯财产类型犯罪,逐步发展为抢夺、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奸猥亵、杀人放火、投毒等多种类型,这些案件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有向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犯罪智能化、高科技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掌握着先进知识的大学生犯罪出现了向智能化、高科技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出现了如计算机网络犯罪、破译用户银行密码、盗取虚拟货币、信用卡诈骗等。 第四,犯罪动机情绪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同其他年轻人一样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常会做出一些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来。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犯罪通常没有什么预谋,当事人之间也不存在什么仇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突发性。 第五,犯罪手段暴力化、凶残化。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手段日益凶残化,从马家爵案、药家鑫案、敖翔强制猥亵妇女罪、故意杀人罪案等案件可以看出,杀人、强奸、绑架等在也不是远离校园的事。 第六,犯罪形式团伙化。社会上一些低俗的人际关系文化同样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一些学生的交往当中,会以老乡、班级、兴趣爱好、哥们义气、价值观等为纽带,在他们之间形成无形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之间拉帮结派、追求刺激享受,会集体出动,分工相互配合作案。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旦出现犯罪诱因,极易酿成犯罪。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鄞州职教中心学校政治组刘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基础上,针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感化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已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青少年是最有朝气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群体,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重视和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青少年教育失当、管理失控,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目无法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我们从新闻报道和下基层调研中,常看到、听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有的案件是触目惊心。如发生在云南省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是一起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报复杀人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后,新闻媒体又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披露。 二、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失误,对学生管理不严。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虽然也开设了法制课,但缺乏师资和教材,多数采取上大课、念材料的办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是指责、体罚的多,甚至动辄采取停课、罚款、开除的办法,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有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老师很少与家长联系,很少过问学生在家的表现,致使一些顽皮学生逃学、旷课,甚至从家中骗钱到外面看录像、上网吧、搞赌博,家长、老师都不知道。有的学校团组织、少先队活动不正常,团结教育后进学生的工作未做好。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调查

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 2012年5 月29 日

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的调查实践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为了更好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齐心协力积极防范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亟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它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管理,共同努力。本文在把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探讨犯罪的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更好的预防对策,旨在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把犯罪率降到最低。 一调查范围:南通大学 二调查对象:南通大学学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调查,网络查找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问卷 1.1.您是否亲眼目睹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 A有 B没有 2.你所认识的青少年罪犯的家庭组成情况 A单亲,只有父亲 B单亲,只有母亲 C双亲都在 D双亲都不在 3.3.如果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正在发生,您会怎么做? A事不关己,绕道走 B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C适当时情况而定 D立即拨打110 4.4.您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学习压力 B家庭压力 C心理问题 D社会压力 5.5.您认为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有哪些?

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 为深入落实我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专项组工作汇报会精神,以深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统揽,围绕重点群体,深化重点项目,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工作任务: a.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b.做好重点群体的管理、帮教工作。 c.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d.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青少年犯罪针对群体: 重点在625周岁,有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经分析,有几种心

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 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 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少年 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犯罪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目前,犯罪也开始向低龄化发展,不少青少年和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也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将是国家人力资源的一大损失,也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例如云南的马加爵,可以说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这一现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例如云南的马加爵,可谓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这一现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众多学生也正是受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造成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正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一课时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 (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 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3.运用 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四、教学方法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做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同时也深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各地区文化、家庭教育、自身的差异等,使一些大学生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犯罪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全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个人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等。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有:第一,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第二,建立咨询平台,提高心理素质;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第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第六,司法机关的配合协助。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原因;教育;预防措施

目录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3)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概述 (3)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3) 二、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4)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4) (二)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4)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4)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4)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4) (一)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培养 (4)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5)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 (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5)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 (六)司法机关的配合协助 (5) 四、小结 (6) 五、参考文献 (6)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改革开放30多来,我国经济发展取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种新思潮出现,冲击并重塑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无确辨别新文化思潮的好坏,导致其价值观沦陷,使一些大学生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研究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职责,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久安,关系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剖析入手,谈谈自己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的常见问题与特征概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概述 大学生犯罪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学生犯罪约占l%;“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学生犯罪约为17%。 2010年的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启铭开车在大学撞倒两名女学生致一死一伤案,2011年理工大学敖翔强制猥亵妇女罪、故意杀人罪案的等等,无不触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在看到这些新闻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痛心,虽然他们已经伏法,却引起了我们乃至全社会的深思,他们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的社会和高校能为大学生做些什么才能消除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这种现象?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自身修养?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大学生犯罪这个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的环境因受到自身教育、思维方式都与其他青少年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有其独特的特点。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好感情用事,行为易冲动,易产生挫折感。以上心理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犯罪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犯罪人数呈增长趋势。随着各地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众多,同时大学生犯罪案件和人数也呈增长的趋势,近几年犯罪数量增加数据调查表明,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从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1 年比1999年增加了54. 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 1%, 2003年以来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以上的数据看出,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频繁和严重,犯罪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犯罪类型向复杂化、多元化趋势发展。从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来看,近年来发生的案件从以前的盗窃、打架斗殴和侵犯财产类型犯罪,逐步发展为抢夺、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奸猥亵、杀人放火、投毒等多种类型,这些案件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有向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犯罪智能化、高科技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掌握着先进知识的大学生犯罪出现了向智能化、高科技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出现了如计算机网络犯罪、破译用户银行密码、盗取虚拟货币、信用卡诈骗等。 第四,犯罪动机情绪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同其他年轻人一样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常会做出一些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来。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犯罪通常没有什么预谋,当事人之间也不存在什么仇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突发性。 第五,犯罪手段暴力化、凶残化。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手段日益凶残化,从马家爵案、药家鑫案、敖翔强制猥亵妇女罪、故意杀人罪案等案件可以看出,杀人、强奸、绑架等在也不是远离校园的事。 第六,犯罪形式团伙化。社会上一些低俗的人际关系文化同样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一些学生的交往当中,会以老乡、班级、兴趣爱好、哥们义气、价值观等为纽带,在他们之间形成无形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之间拉帮结派、追求刺激享受,会集体出动,分工相互配合作案。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旦出现犯罪诱因,极易酿成犯罪。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

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对策大学生主要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犯罪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大学生心理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不足会导致健康心理品质的缺失。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学校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不注重提高师资力量来促进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几乎处在空白的地带。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预防与抑制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预防作用。但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教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要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针对一些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他们对两性、婚姻、事业、就业等问题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的问题。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性和性道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利用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2.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道德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很多人的价值观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有了牢固的框架。中小学一向重分数轻德育,特别是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对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是极端不利的。另外,缺乏诚信、贪图物欲等现象等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4.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搞好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有的家长因其本身就有恶习,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1999年6月28日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第三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 ,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 ,二,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三,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四,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 第五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六条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 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第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第十课-1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 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 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 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

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