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劓刑为砍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刖刑为砍去受刑人手的刑罚;剕刑为砍去受刑人脚的刑罚;膑刑为去掉受刑人膝盖骨的刑罚。

7.西周时期,将惯犯和偶犯区分为______。

A.惟终和非终√

B.眚和非眚

C.不端和端为

D.弗知和遗忘

西周将惯犯和偶犯区分为惟终和非终,将过失和故意分为眚和非眚;秦朝将故意和过失区分为端为和不端;西周将可以宽宥原谅的“过失”、“弗知”和“遗忘”三种犯罪情形称为“三宥之法”。

8.嫡长子继承制是在______牢固确立下来的。

A.夏朝

B.商朝前期

C.商朝末期

D.西周时期√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商朝末期,西周时期牢固确立,该制度沿用至明朝。

9.夏朝的中央司法官称为______。

A.大理√

B.司寇

C.廷尉

D.大理寺卿

大理为夏朝中央司法官;司寇为商朝和西周的中央司法官;廷尉为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的最高司法长官;大理寺卿在北齐以后至宋朝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明清时期为中央复核机关的最高长官。

10.西周时期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诉讼费用称为______。

A.钧石

B.束矢√

C.质剂

D.司约

西周时期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质剂”为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司约”为西周时期管理契约的官员名称。

1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称为______。

A.夏台√

B.美里

C.圜土

D.囹圄

夏朝中央监狱名称为夏台,圜土为夏朝地方监狱名称。羑里、囹圄为商朝监狱名称,商朝监狱也称为圜土。

12.西周时期实行______的立法指导思想。

A.德主刑辅

B.明刑弼教

C.明德慎罚√

D.德本刑用

德主刑辅为汉朝武帝之后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为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德本刑用为唐朝立法指导思想。

13.吕刑又称为______。

A.脯刑

B.甫刑√

C.菹刑

D.九刑

吕刑又称为甫刑。脯刑为商朝特有的刑罚,意思是将受刑人晒成肉干。菹刑又称为醢刑,意思是将受刑人剁成肉酱。九刑是西周时期的九种刑罚。

14.西周时期法律的总称是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吕刑

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为九刑;禹刑为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汤刑为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吕刑并非西周法律制度的总称,而是周穆王改革的一次记录而已。

15.春秋时期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指______。

A.晋国的“铸刑鼎”活动

B.邓析私刻的“竹刑”

C.郑国的“铸刑书”活动√

D.楚国的“仆区之法”

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晋国“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1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脚的刑罚称为______。

A.剕刑√

B.宫刑

C.膑刑

D.醢刑

剕刑为砍去受刑人脚的刑罚;宫刑为去掉受刑人生殖器的刑罚;膑刑为去掉受刑人膝盖骨的刑罚;醢刑为商朝特有的刑罚,即将受刑人剁成肉酱。醢刑不属于奴隶制五刑体系的刑罚。

17.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手的刑罚称为______。

A.刖刑√

B.膑刑

C.诼刑

D.劓刑

刖刑为砍去受刑人手的刑罚;膑刑为去掉受刑人膝盖骨的刑罚;诼刑为夏代前有苗氏特有的酷刑;劓刑为砍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诼刑不属于奴隶制五刑体系的刑罚。

18.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中,把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称为______。

A.请期

B.亲迎

C.纳征√

D.纳采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娶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19.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______。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D.端为和不端

西周将故意和过失区分为眚和非眚,将惯犯和偶犯区分为惟终和非终;汉朝将故意和过失区分为故与误;秦朝将故意和过失区分为端为和不端。

20.我国第一部成文法的制定者是______。

A.商鞅

B.子产√

C.赵鞅

D.李悝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商鞅变法在子产铸刑书之后,赵鞅是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动中成文法的制定者。李悝是我国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的制定者,但《法经》不是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1.商朝中央司法官的名称是______。

A.大理

B.大司寇√

C.大鸿胪

D.大理寺卿

大理为夏朝中央司法官;大司寇为商朝的中央司法官;大鸿胪为秦汉时期掌握外交和交往的官员,位列九卿;大理寺卿在北齐以后至宋朝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明清时期为中央复核机关的最高长官。

22.后世“八议”制度渊源于______。

A.五刑

B.五罚

C.八辟√

D.六礼

《周礼》有关“八辟”的规定是“八议”制度的起源。

23.“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原则渊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西周时期提出该刑事政策立法原则。

24.西周时期有关“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反映了______的刑法适用原则。

A.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B.上下比罪原则

C.同罪异罚原则

D.宽严适中原则

西周时期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原则。周初针对封国的具体情况,统治者区别用刑,确立了“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的原则,“用刑必须区别对待”,在后来的《吕刑》中表述为“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全面结合犯罪的主客观形势进行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考生不能选择B项,因为上下比罪这种类推原则与处刑从轻从重没有关系。

25.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______。

A..讼√

B..告

C..狱

D..诉

西周时期最早区分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西周对“以财货相告者”称为“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对“相告以罪名者”称为“狱”,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可见,选A项。

26.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______。

A.禹刑

B.汤刑

C.吕刑√

D.法经

赎刑最早起源于夏代,但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尚书·吕刑》。故选C项。

27.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______。

A.《九刑》

B.《汤刑》

C.《吕刑》√

D.《禹刑》

周穆王命司寇吕侯制作《吕刑》,《吕刑》全面贯彻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上下比罪”(类推)、“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中罚、中道、中正(宽严适中)”的刑法原则,制定了“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因地、因时制宜的刑法原则,并规定了较为完整的赎刑制度。因此,《吕刑》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故选C项。“九刑”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九刑”是西周的一部刑书,因九篇而得名;另一说认为,“九刑”是九种刑罚,即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加上鞭、扑、赎、流,合称“九刑”。“九刑”可能在西周后期才成型,但周穆王时期为西周中期,且仅为刑书,故不选A项。《汤刑》为商朝法律的总称,《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故不选B、D项。

28.《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这里的“圜土”是指______。

A.法庭

B.监狱√

C.刑罚

D.刑书

夏朝监狱的称谓是“圜土”或“夏台”(“钧台”),故选B项。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______。

A.三宥之法

B.三风十愆

C.三赦之法

D.五过之疵√

西周时期司法官责任制度指的是“五过之疵”,即司法人员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表现,“五过”包括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可见,选D项。“三宥之法”是西周时期对于不识(弗知)、过失、遗忘三种情形予以宽宥处理,即对未能识别犯罪客体而误伤、不能预见行为后果而误犯、没有主观故意的过失犯罪,给予减轻刑事责任的宽宥处理。“三风十愆”是商朝关于统治集团内部职务犯罪的规定,“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及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凡是有上述行为者,当处墨刑。“三赦之法”即西周时期对幼弱、蠢愚、老耄三者除故意犯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

30.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私自修订法律,并书之于竹简,称为“竹刑”。这位大夫是______。

A.邓析√

B.叔向

C.子产

D.范宣子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竹刑”,被统治者杀死,故选A项。叔向为春秋时期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他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范宣子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曾铸有《范宣子刑书》。

31.我国奴隶制五刑为______。

A.笞、杖、徒、流、死

B.昏、墨、贼、赎、鞭

C.墨、劓、剕(刖)、宫、大辟√

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黥)、劓、剕(刖、膑)、宫、大辟五刑,故选C项。A项表述为封建制五刑。B项表述中,昏、墨、贼为“皋陶(因尧)”之刑,其中的墨为奴隶制五刑之一;赎刑据传源于夏代(有争议——编者注),西周《吕刑》较完备地记载了赎刑;鞭刑为西周时期“九刑”之一,西周时期的“九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和鞭、扑、赎、流。D项表述中,折杖为宋代创立的徒、流代用刑;充军为宋代首创、明朝广泛适用的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刺配为宋代创立的宽待死刑的肉刑;迁徙为清代创立的重于徒刑、轻于流刑的刑罚,即将犯人强制迁离原籍1000里外安置,未得官府许可,永远不得回原籍(《考试分析》没有介绍迁徙刑——编者注);凌迟为五代时期创立并为宋、元、明、清沿用的碎剐并肢解人体的残酷死刑。

32.西周时,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______。

A.三刺

B.三赦

C.五过

D.五听√

西周时期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五听”,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可见,选D项。“三刺”是西周时期为了保证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的贯彻,凡疑案审理要经过“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三道程序,以示慎重。“三赦”是西周时期对于“幼弱、老耄、蠢愚”三种人犯罪,除故意杀人罪外,皆赦免其罪的制度。“五过”是西周时期司法官犯官吏渎职罪的五种情形,包括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33.西周初期统治者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对夏商的“天罚”思想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立法思想是______。

A.天命天罚

B.明刑弼教

C.明德慎罚√

D.德主刑辅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对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思想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故选C项。A项表述为夏商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B项表述为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D项表述为汉朝汉武帝之后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34.00)

34.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是______。

A.铸刑书√

B.铸刑鼎√

C.竹刑√

D.吕刑

吕刑属于西周时期的立法活动。

35.下列选项中,属于夏朝监狱名称的有______。

A.圜土√

B.囹圄

C.夏台√

D.钧台√

囹圄属于商朝监狱的名称。商朝监狱也称为圜土。

36.下列选项中,属于奴隶制五刑的刑罚是______。

A.黥刑√

B.膑刑√

C.宫刑√

D.劓刑√

奴隶制五刑为墨刑(也称为黥刑)、劓刑、剕刑(或刖、膑)、宫刑、大辟。

37.九刑包括______。

A.剕刑√

B.大辟刑√

C.扑刑√

D.流刑√

西周的九刑为奴隶制五刑加鞭、扑、赎、流。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吕刑》所记载的内容有______。

A.要求在选择司法官时注意慎重、崇德√

B.规定了赎刑制度√

C.“中罚”、“中道”、“中正”√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源于夏朝,《吕刑》未记载该内容。

39.春秋时期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

A.子产

B.孔子√

C.赵鞅

D.叔向√

孔子反对铸刑鼎,叔向反对铸刑书,二人都为守旧势力进行辩护。子产和赵鞅属于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40.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革新派代表人物的有______。

A.邓析√

B.管仲√

C.子产√

D.李悝

李悝为战国时期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41.夏商神权法思想可以概括为______。

A.天罚√

B.神判√

C.慎罚

D.隆礼重刑

慎罚为西周立法指导思想。隆礼重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运用过。

42.下列选项中,属于商朝监狱名称的有______。

A.圜土√

B.囹圄√

C.羑里√

D.钧台

钧台为夏朝监狱名称。夏朝监狱也称为圜土。

43.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______。

A.宽严适中√

B.诬告反坐

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

西周时期实行的刑法原则包括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宽严适中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原则,上下比罪原则和同罪异罚原则。可见,选A、C、D项。诬告反坐原则确立于秦朝,故不选B项。

44.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______。

A.有恶疾

B.有所娶无所归√

C.与更三年丧√

D.前贫贱后富贵√

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休弃有三种情形,统称为“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可见,选B、C、D项。有恶疾为已婚妇女可以被休弃的情形,西周时期已婚妇女有七种可以被休弃的情形,统称为“七出”,即无子去、淫去、不事姑舅去、口多舌去、窃盗去、妒去、有恶疾去。可见,不选A项。

45.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______。

A.子产“铸刑书”√

B.邓析“造竹刑”√

C.赵鞅、荀寅“铸刑鼎”√

D.商鞅制“分户令”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包括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邓析私刻“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需要注意的是,邓析私刻“竹刑”并非官方法律,邓析也因私刻“竹刑”被杀,但毕竟统治者最后采纳并公布了竹刑,因此,邓析私刻“竹刑”也是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可见,选A、B、C项。商鞅制定“分户令”是战国时期的立法活动,故不选D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 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三)春秋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北朝《齐律》的立法成就。 答:(1)《新律》的立法成就 《新律》虽属“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与汉代旧律相比,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立法成就。 ①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李悝编撰《法经》时,《具法》位居第六篇,这次制定《新律》,将《具律》提前,置于全律篇首,并改为《刑名》,解决了原来的“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弊端,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且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第二项改革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这次制定《新律》时,大量剔除“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州郡令》等单行法规,而把基本法典的篇目及其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合并,最终编成《新律》十八篇。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活动,大大扩充了基本法典的篇目与内容,使新的律令体系“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克服了原来国家基本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既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在制定《新律》的过程中,曹魏政权按照刑罚制度的实际需要,“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正式规定于第一篇《刑名》中,“以为律首”。这项刑罚体系的改革,在墨、劓、剕、宫、大辟之类的旧五刑制度之外,首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五刑制度。它共有七种刑名三十七等,包括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其中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商周以 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甲骨文称小麦为“来”。《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1 同上。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 (220年——589年) o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 o这一时期立法活动频繁,律学发达,法典编撰水平和立法技术均有很大提高。 o就法律内容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中华法系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立法概况与法律成就 一、主要立法 这一时期立法活动频繁,形成了每一新朝代在建立时即制定新法典颁行天下的惯例。 但就主要立法成就而言,主要有: 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 北魏《北魏律》北齐《北齐律》 二、主要法律成就 (一)法律形式日渐规范化 由于律学的发展进步,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已由汉代的律、令、科、比逐渐向律、令、格、式过渡。 律、令与格、式并行,开隋唐律、令、格、式并行的先河。 (二)法典体例结构增强了科学性 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律首,使其在整个法典中起“纲领”的作用。 法典篇目设置更趋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三)律典注解诠释取得空前成就 法律解释更加系统全面。法律概念、名词、术语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分更为明确。 (四)刑罚制度不断改革进步 肉刑逐渐废止,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初步形成。 第二节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贵族、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的门阀士族地主操纵和掌握的封建政权,在法律制度上,也充分体现了为官僚贵族统治服务的特点。 同时,在汉代引礼入律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法律进一步发展了礼法的密切结合或者说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特点。 一、“八议”入律 八议:指八种封建权贵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享受减免刑罚的制度。 八种人为: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源于西周的“八辟”,秦自商鞅变法后废止,汉改称“八议”,三国魏新律正式入律,沿用至清。 二、“官当”制度的确立 ——封建时代以官爵抵罪的制度。 ——源于《晋律》,《陈律》中正式出现“官当”一词,沿用至宋。 ——“官当”制是“八议”制的延伸和扩大,是维护整个地主官僚阶级利益的法定特权。 三、“重罪十条”的确立 *《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 意义: 明确了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增加了刑律的威慑与镇压作用,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这是自汉朝开始的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的继续。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8.“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2.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六章 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概念题 1.张杜律 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 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

为最。” 3.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但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势,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生,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4.重罪十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重罪十条”首先正式规定于《北齐律》中,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而设。此“重罪十条”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 试卷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 )。 (分数:2.00)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3.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 (分数:2.00)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解析:解析: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4.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分数:2.00)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解析: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5.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 )。 (分数:2.00)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解析:解析: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6.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 )。 (分数:2.0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三国鼎 立局面 的形成 1.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2.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3.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1.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 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北方走向统一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三国鼎立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下面按朝代对每一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总结: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剕,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大辟拼音:夏商五刑之一,是死刑的总称其执行方法主要是斩首,又称杀罪。)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líng yǔ]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kāo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