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2020年最新)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的单位,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情感与价值: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对分数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0个1㎝是()dm→10个这样的单位是()dm 10个1角是()元→10个这样的单位是()元 3个1/7是( ) →3个这样的单位是() 3/7是()个1/7→3/7有()个1/7 2.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我们在度量长度、面积时使用过单位,整数有计数单位,同样分数也有它的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分数的再认 识(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65页内容1 即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和宽是多少? 2.教材65页“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教师提示得出: 把一行的长度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几分之几 2/2 > 1/2 2/3 > 1/3 3/4 > 2/4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1/2 > 1/3 > 1/4 > 1/5 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少,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这样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 像1/2 > 1/3 > 1/4 > 1/5 > 1/6,…这样的分数,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不同,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习 1、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预习,回顾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 2、8 3可以表示什么?请你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课前习,举例说一说的过程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一个图形的31是 画出这个图形。(你有几种画法)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发现当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

“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二)课中习 1、分数游戏引入课题。(猜分数) 2、展示学生课前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1)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幻灯展示学生已完成的课前习单第1题。学生判断正误,并随意提图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师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数的分母,取的份数为分子。 (2)新授课内容:四分之三的表示。在课堂中通过展示同学们不同的课前习(用不同的画图方式表示出分数四分之三),生根据课前习单中四分之三表示图找到每幅图的整体1,从而让学生体会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形。一是单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二是多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三是多组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3)通过已知一个图形的3 1是 画出这个图形。(出示两个小方块合并图)这是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画法,让学生去评判他们的课前习画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体会到同一个分数,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3、理解整体与数量的关系。(二分之一)。全班分成9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通过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量也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巩固练习(勇闯五关)。通过闯关形式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5、总结学法,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后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学习的基础,预习分数的再认识(二)。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1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 学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 测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 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 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 41分数单位: 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2分数的再认识二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

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活动二:画一画。

1、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2、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由。) 2个二分之一是(),()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三、总结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教学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分数有过一个基本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够简单的读、写分数,能用分数简单的表示一些简单的事物,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再认识(一)这一节,主要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实际的例子,深刻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能够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为下学期学习分数相关的应用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教材中主要通过“画图形”以及“拿铅笔”两个具体的例子,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深化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作业纸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1、回顾三年级对分数的基本认识,让学生简单列举一些分数,并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表示这一分数。 2、让学生讲一下以上例子中分子、分母以及整个分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3、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文化。 4、思考:把整个班级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怎样平均分?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一个图形的 是□□,画出这个图形。 6、让学生比较每个人画的图形,是否相同。 7、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图形,表示的意义相同。 8、让学生取出所有铅笔的。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

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教材分析】 有关分数的认识北师大教材是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第二阶段在五年级,都是围绕着分数最核心的思想:平均分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教学。第一阶段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使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两个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的整体去感知不同的部分。通过相同的部分去感知相同的整体。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样就从两方面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还是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必备知识。 北师大教材的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四分之三可以表示什么?”“画图形”“拿铅笔”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从数和形两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分数再认识》应该再认识些什么? 为学生后续学习,还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期待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来看过去学习的所有关于分数的知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后面分数的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积攒发展的后劲。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三、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水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师: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师:关于1/2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3 4 5 8 1 2 1 2 1 2 全班交流、质疑。 5、课件选择其中表示1/2的图进行讨论。 师: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王 小 玲 靖边一小2014.10.16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 数的意义,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能说一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教师随机板书) 2、师:你还知道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汇报。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由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全班交流、质疑。 5、讨论。 师:在表示1/2的过 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举例、在图上表示分数”,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而且从中继续深入分析,巧妙引出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在具体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部分量也不同。 难点:感受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写出阴影部分表示的分数 (1(2)( ()()() 二、探究新知 思考:以上同样是表示1/4 这三种情形有什么不同?(整体不同) (1)是单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2)是多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3)是多组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1、学生活动:3/4可以怎么表示?画一画说一说。 课件出示三种情形并加以对比总结。 不管整体是哪种情形,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可以用 3/4表示。 思考:你能用一句概括分数的意义吗?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学生活动:一个图形的1/4,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思考:孩子们画出的图形形状不尽相同,但为什么他们的1/4? 提炼本质:不管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只要画了4就是整体的 1/4了。 3 数的1/2是多少。 产生质疑:同样都是拿出1/2,为什么每个孩子拿出的小棒根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都认为秘密就在于他们每人所带的小棒总根数上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组的记录单(展示记录单)思考:为什么总数不一样对应的1/2就不一样?

整体不同对应的一半也就不同。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如果有8根小棒拿出它的1/2就是 (板书)8的1/2 4 10的1/2 5 12的1/2 6 20的1/2 10 100的1/2 50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①总根数的1/2就是总根数的一半。 ②总根数不相同,1/2就不相同。 ③总根数越多,1/2就越多,反之越少。 总结提炼:对于同一个分数,整体量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 4、回顾与反思:通过上面一系列活动你对分数又来哪些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对分数又进行了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三、分数文化介绍 四、巩固练习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学 分 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测 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 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 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 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分数单位: 像 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分的长度是 个纸条长。) 3.教师小结:从测量活动中,可以发现分数新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把纸条变短;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分析“分数墙”中的问题。 1.观察理解:认真观察“分数墙”,理解表格中每一步的意思。 2.分组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二。 3.讨论交流:说一说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如: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就越小,如: ; 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等。 4.认识分数单位: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练习:说一说 , , 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指名学生口答) 5.教师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整体“1”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 4 1 4113 12 32539 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名师教案

《分数再认识(二)》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单位;在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分数再认识(二)》名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如何测量这本书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如果没有尺子呢? 学生思考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课本附页上的纸条量一下它的长和宽。 板书:分数再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何用附页中的纸条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量了4次,剩下的怎么办呢?

生:把纸条对折两次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1 4 差不多。。 师:用纸条测量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长方形的长要用纸条量了两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四份,用其中的3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3 4 差不多 师:长方形的宽要用纸条量了1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二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1 2 差不多 2、总结测量方法 师:想一想如何用纸条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可以用纸条直接去测量,不够一个纸条长度的部分,可以把纸条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接着量。古代没有尺子等测量工具时,人们都是这样做的。 师:下面是一个“分数墙”,想一想,填一填。试一试,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什么认识分数单位呢?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像1111111 2345678 、、、、、、……这样的分数都是分数单位。仔细观察,想一想: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生:分数单位的分子都是1。 师:下面的习题你会做吗? 小组内讨论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

《分数再认识(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单位;在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如何测量这本书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如果没有尺子呢? 学生思考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课本附页上的纸条量一下它的长和宽。 板书:分数再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何用附页中的纸条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量了4次,剩下的怎么办呢? 生:把纸条对折两次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 师:用纸条测量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小组内合作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长方形的长要用纸条量了两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四份,用其中的3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 师:长方形的宽要用纸条量了1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二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 2、总结测量方法 师:想一想如何用纸条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可以用纸条直接去测量,不够一个纸条长度的部分,可以把纸条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接着量。古代没有尺子等测量工具时,人们都是这样做的。 2、师:下面是一个“分数墙”,想一想,填一填。试一试,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1434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