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第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教育精选

. 第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二、填空题。

1.53

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等于1。

2.一根绳子,连续对折三次,每段是全长的( )。

3.在91

2131,,和131

这四个分数中,分数单位最小的是( )。

4.54

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5.171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6.( )个51是53,85里有( )个81

参考答案: 一、65

32

二、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 51

3 2

2.81

3.131

4. 5 4

5.171

11 6. 3 5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 (1)NO 2、N 2O 4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可逆反应:2NO 2(g) N 2O 4(g)。在25 ℃时,如果用不同起 始浓度的NO 2或N 2O 4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写空格: 起始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关系 c (NO 2)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2(NO 2) 2.00×10- 2 0 6.32×10- 3 6.84×10- 3 1.08 1.71×102 3.00×10-2 0 8.00×10-3 1.10×10-2 1.38 1.72×102 0 2.00×10- 2 9.46×10- 3 1.52×10-2 1.61 1.70×102 0 0.100 2.28×10- 2 8.86×10-2 3.89 1.70×102 (2)根据上表数据,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一定温度下,N 2O 4和NO 2的平衡浓度相等(×) ②一定温度下,N 2O 4与NO 2的平衡浓度之比相等(×) ③一定温度下,平衡时c (N 2O 4)c 2(NO 2)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定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当K >105时,该反应进行完全。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当K <10 -5 时,该反应很难发生。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的单位,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情感与价值: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对分数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0个1㎝是()dm→10个这样的单位是()dm 10个1角是()元→10个这样的单位是()元 3个1/7是( ) →3个这样的单位是() 3/7是()个1/7→3/7有()个1/7 2.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我们在度量长度、面积时使用过单位,整数有计数单位,同样分数也有它的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分数的再认 识(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65页内容1 即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和宽是多少? 2.教材65页“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教师提示得出: 把一行的长度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几分之几 2/2 > 1/2 2/3 > 1/3 3/4 > 2/4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1/2 > 1/3 > 1/4 > 1/5 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少,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这样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 像1/2 > 1/3 > 1/4 > 1/5 > 1/6,…这样的分数,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作业 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一、选择题 1.量热计能够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中,该仪器直接测得的数据是()A.体系质量的变化B.体系能量的变化 C.体系温度的变化D.体系电流的变化 2.相同条件下,均为50 mL 0.50 mol/L的溶液被分成3组反应:①盐酸与NaOH溶液; ②盐酸与KOH溶液;③硝酸与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相同B.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等 C.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不等D.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3.相同条件下,向l L 0.5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H2SO4; ③稀HNO3;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Q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Q l > Q2 > Q3 B.Q2 > Q3 >Q1 C.Q3 > Q2 > Q1D.Q1 > Q3 > Q2 4.“中和热”是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强酸强碱反应,可用如下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热:H+(aq) + OH-(aq) = H2O(1) △H = -57.3 kJ/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稀溶液中,所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都叫中和热 B.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一定相等 C.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和1 mol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D.将浓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刚好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5.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难以直接由实验测得,运用盖斯定律则可以间接计算求出。 已知:①Zn(s) + 1/2O2(g) = ZnO(s) ΔH = -348.3 kJ/mol;②2Ag(s) + 1/2O2(g) = Ag2O(s) ΔH= -31.0 kJ/mol;则Zn(s) + Ag2O(s) = ZnO(s) + 2Ag(s) 的Δ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6.分析下面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则选项中关系正确的是()①H2(g) + 1/2O2(g) = H2O(g) H = a kJ/mol;②2H2(g) + O2(g) = 2H2O(g) H = b kJ/mol ③H2(g) + 1/2O2(g) = H2O(l) H = c kJ/mol;④2H2(g) + O2(g) = 2H2O(l) H = d kJ/mol A.a <c <0 B.b >d >0 C.2a =b <0 D.2c =d >0 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 + 2HCl(aq) = SnCl2(aq) + H2(g) △H1 ②Sn(s、灰) + 2HCl(aq) = SnCl2(aq) + H2(g) △H2 ③Sn(s、灰) Sn(s、白) △H3 = +2.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H1 >△H2 C.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二、非选择题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1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 学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 测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 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 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 41分数单位: 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1)概念 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c(H+)·V(酸)=c(OH-)·V(碱), 则c(H+)=c(OH-)·V(碱) V(酸) 或c(OH-)= c(H+)·V(酸) V(碱) 。 2.主要仪器使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4.实验操作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滴定 (3)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答案(1)×(2)√(3)√(4)×(5)× 1.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碱液容易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使玻璃活塞与滴定管壁粘合在一起,碱式滴定管有胶皮管,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2.强酸与强碱恰好中和时pH=7,而甲基橙、酚酞的变色均不在pH=7时,为什么还可以用它们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提示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HCl溶液的滴定曲线为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2分数的再认识二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

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离子反应 一、激趣·形成动力 1.什么叫做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Mn4++2O2—+4H++2Cl—==Mn2++Cl2↑+2H2O 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CO32—+2H+==CO2↑+H2O C.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O42—==CuSO4 D.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O32—+Ca2+==CaCO3↓ 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将容易和圆满地解决以上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体系 1.化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进行课本第53页“活动与探究” ↓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归纳 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填“大”或“小”) (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及其应用 ①CaCl2+Na2CO3== 写出上方程式中易溶易电离的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②CaCl2== ③Na2CO3== ④NaCl== 将以上电离方程式代入上化学方程式中得:⑤ 可见,什么离子不参加反应?⑥ 处理方法:⑦ 反应方程式:⑧ 这就是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1.以上反应被称为:定义:。2.以上式子被称为:定义:。

3.阅读课本第54页的“信息提示”,写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4.课本第55页的“问题解决” (1) (2) (3) (4) 5.分类比较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是。7.练习:课本第57页的“练习与实践”1、2、3、4、6、7、8。8.将下列在课本中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离子方程式: (1)课本第4页的四条化学方程式: (2)课本第6页的3.(1)中的三条化学方程式: (3)Zn+H2SO4==ZnSO4+H2↑: Zn+HCl: (4)氯化铵跟氰酸银反应: (5)氢氧化钠跟盐酸反应: (6)课本第19页的MgCl2+2NaOH===Mg(OH)2↓+2NaCl: (7)课本第2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氯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3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 化学平衡常数 1.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可逆反应:2NO 2(g) N 2O 4(g),在25 ℃,如果 用不同起始浓度的二氧化氮或四氧化二氮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1)请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写空格: 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 表示)。 ②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 A(g)+b B(g)c C(g)+d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 时,K =c c (C )·c d (D ) c a (A )·c b (B ) 。 2.下表为25 ℃时,卤化氢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 F 2+H 22HF Cl 2+H 22HCl Br 2+H 22HBr I 2+H 2 2HI 请比较表中K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归纳总结] 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例如:C(s)+H 2O(g)CO(g)+H 2(g) K =c (CO )·c (H 2)c (H 2O ); FeO(s)+CO(g) Fe(s)+CO 2(g) K =c (CO 2) c (CO ) 。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1 12N 2(g)+3 2H 2(g)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2 NH 3(g) 12N 2(g)+3 2 H 2(g)的平衡常数为K 3; 写出K 1和K 2的关系式:K 1=K 2 2。 写出K 2和K 3的关系式:K 2·K 3=1。 写出K 1和K 3的关系式:K 1·K 23=1。 (4)应用:①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②计算平衡浓度或平衡转化率。 [活学活用] 1.对于反应3Fe(s)+4H 2O(g)Fe 3O 4(s)+4H 2(g)的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 =c 4(H 2)·c (Fe 3O 4)c 3(Fe )·c 4(H 2O ) B.K =c 4(H 2)c 4(H 2O ) C.增大c (H 2O)或减小c (H 2),会使该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

18 19专题1第1单元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重点)3.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 原子序数 (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三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 化合价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土J- 土 7(第2周期为+ 5),负价:二4一二J-0]0 微点拨: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0、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8,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o 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Na>Mg>AI。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NaOH>Mg(OH) ?>AI(OH) 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2)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填写下表空格:

分析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I>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IO4>H2SO4>H3PO4>H2SiO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I>S>P>S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旦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 元素周期律 ⑴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础自测]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 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答案】(1)X ⑵X (3)X⑷X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D. 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0、F除外)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的长度是 个纸条长。) 3.教师小结:从测量活动中,可以发现分数新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 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把纸条变短;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分析“分数墙”中的问题。 1.观察理解:认真观察“分数墙”,理解表格中每一步的意思。 2.分组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二。 3.讨论交流:说一说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如: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就越小,如: ; 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等。 4.认识分数单位: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练习:说一说 , , 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指名学生口答) 5.教师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 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整体“1”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教材66页练一练第1——4题。 第1题是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2题侧重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3题鼓励学生在直观图上,再次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的意义。 第4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检 ? 独立完成三学一测的应用检测,教师巡视。 ? 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 教师对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精讲、点拨。 四、拓 如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有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 积是的 ,是B 的 。已知A 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B 的面积吗?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 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 后 反 思 413 121 3253954161

必修部分 专题1 第1单元 课时1

●考纲研读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含义。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常见的不同类型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 4.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5.了解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6.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考情透析 预计高考有下列趋势: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关系仍将是考查重点;分散系的知识会继续依托科技、生活、生产的新信息进行综合考查。试题的形式仍会是选择题。 质量分数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不过一般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与物质的量浓度结合在一起进行命题。 分类方法有多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和手段,是记忆的基础之一,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常用计量是中学化学最基础的知识,每年必考,既可以单独成题,也可以融合在其他知识点中进行综合考查,灵活性极强。 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主要集中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的换算;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溶液的稀释问题等。溶液的配制考查有所减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往往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题目简单,但迷惑性强,需要认真理解这一部分的基本概念。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分散系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或)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和。 3.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态和态,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五位的元素依次是(由多到少的顺序)。 二、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Na2CO3按阴离子分类属于盐,按阳离子分类属于盐。 1.分散系 (1)概念:化学上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