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这个贺兰山下的神秘古国,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近二百年之久。但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找不到西夏史。西夏灭亡后,其历史和文明都沉淀在历史深处。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即宗元昊被立为太子到西郊称帝、创建西夏国家的时期,也是西夏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地理位置大体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不,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和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一、西夏统治者简介

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5月26日),一个婴儿

在灵洲(今宁夏灵武)呱呱坠地,他刚出生就啼声英弃,双目炯炯。

李元昊出世的几个月前,他的祖父李继迁,一生戎马征战,彪悍勇武的盖世英雄,却因箭创发作,伤势日重,卧床不起了。子德明战功卓著,继承父亲遗业。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于识时审务,利用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元昊出生的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与北方的辽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辽军南侵,宋真宗被迫亲征而获胜,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国危子弱”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二、什么是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是自景宗元昊建国后,随着其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党项族汉化的加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西夏文化由于吸收了周边名族及邻国文化的养料,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因此,西夏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而且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不仅表现为儒学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管制、兵制、法律、礼乐等典章制度,以及文字与书法、文学与史学与历法、回话与雕塑、服饰等方面。但是由于对西夏文化稀少的文物典籍,使人们对西夏研究望而却步,学术界称西夏研究为“绝学”,西夏文字因其难以识别,更被视为“天书”。

三、西夏文化艺术

1、西夏文

西夏建国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称“国书”或“蕃书”,后世称西夏文。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结构创制的词符文字,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构造的“六书”会意字和形声字等,也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

2、西夏文学

西夏崇尚汉文化,但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崇宗乾顺特别重视文学,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杂有多言体。谚语是西夏文学的宝贵遗产,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有6 字至36 字句式,以14 字为最多。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与党项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黑暗、鞭鞑丑恶、赞颂美好生活,并涉及社会生产、生活、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内容。

3、西夏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党项羌人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早期党项羌人的乐器“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横吹”即竹笛,是由羌人发明的。从唐代起党项人接受了中原音乐,宋代李德明时“其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为改“唐宋之缛节繁音”,乃下令“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西夏流行的乐器,据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箜篌、管、笛、箫、笙、筚篥、七星、吹笛、击鼓、大鼓、丈鼓、拍

板。”西夏设有“蕃汉乐人院”,惠宗时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已发现的西夏文献藏品中有《刘知远诸宫调》戏曲残本,说明戏曲已传入西夏。

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河西走廊地区的石窟寺西夏壁画中,伎乐菩萨的舞姿已接近唐、宋风韵,失去了羌系民族强悍粗放的风格。4、西夏绘画、书法

西夏的绘画艺术,留传于今的作品主要是佛教绘画。种类有石窟、寺庙壁画,经卷木刻画,木板、绢帛、纸本绘画等。石窟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寺中。绘画题材主要有本生故事、说法图、经变画、千佛、供养菩萨、供养人像与洞窟装饰图案等。壁画中的乐舞图、飞天、水月观音、唐僧取经图尤为西夏绘画艺术的精品。

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学习吸收回鹘佛教壁画艺术的成分,晚期又接受了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人物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都有特色。如线条上以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现冷色调的“绿壁画”等。西夏时期刊印的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中,卷首多刻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也发现有图解本的西夏文佛经。构图新颖,脉络分明,描绘生动、逼真、细腻,刀法娴熟,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从写实到写意方面的高超画技。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

雕塑西夏雕塑艺术品种类多,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西夏石雕题材丰富,出土的有石马、石狗、石螭首、石雕人头像、栏柱、柱础、人像石座等。动物石雕、栏柱石雕都为通体圆雕,比例均衡,刀法细腻,有的留有彩绘痕迹。

泥塑艺术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泥塑佛像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雕塑陶瓷艺术品,在宁夏灵武窑出土的有人物和动物形象,如秃发的青褐釉供养人头像,卧姿褐釉骆驼,形象生动,釉色精美。西夏还出土有木、竹雕刻品,木雕中有一件菩萨像,冠带罗裙,端坐于龛内,左右置宝瓶和童子,画面富有生气。竹雕,在长7 厘米宽不足3 厘米的画面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刻工精细、生动,是西夏存世的竹雕精品。

四、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1、服饰与发式

早在西夏建国之前,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一起的党项人,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起了变化。西夏

人的风俗依境内民族而异。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的服饰,除从事游牧生产者外,都基本改变了原先“衣皮毛”的习惯,穿着与当地汉人一样的布匹或绸缎。景宗李元昊建国时,曾规定文武官员的服饰:“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襴,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2、饮食与居住

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西夏党项牧民居住在覆以毛毡木架的帐幕中,故一家称一帐。除牧民外,“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有的地方是一列三间住房中,“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即中间供神,左右两间住人。西夏皇室帝王效法中原皇朝,大筑富丽宏伟的宫殿、陵园、寺庙。贵族富豪、大臣官僚也都竞相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府

衙,庭院楼阁,亭榭台池,极尽享乐。

3、婚丧节庆

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部分地方仍保留着性爱自由的风俗。

党项人原本实行火葬,焚尸后可能还要建坟埋骨,在西夏人编著的辞书《文海》中有烧尸场、墓地等辞语。西夏建国后,多实行土葬,使用灵柩。西夏皇帝墓葬,从建国之后便取法于唐、宋帝王陵寝制度,在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东麓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园。

西夏节日很少。西夏节气以十二月为岁首,故重冬至节,亲友团聚欢宴,以示庆祝。建国后,李元昊下令规定每年四季月首和他的生日五月初五为节日,让全民欢乐为他祝寿。

4、宗教信仰

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建国前李德明曾遣使赴宋朝河东地区的五台山(今山西五台东北)进香,又向宋求赐佛经。景宗李元昊“晓浮图学”,也向宋朝求赐佛经,建国后又组织僧侣用新创的西夏文翻译佛经,并在首都兴庆府东修建高台寺。没藏太后早年曾出家为尼,元昊死后辅佐年幼的毅宗执政,因宋朝所赐《大藏经》,而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天祐民安元年(1090)还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

译。仁宗仁孝时期大量刻印散施佛经。西夏佛教前期来自中原佛教,中期是回鹘佛教,后期是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

西夏亦有道教流传。景宗元昊长子“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

西夏人“笃信机鬼,尚诅咒,每出兵先卜”。占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西夏占卜方法主要有四种:“炙勃焦”,用艾草烧羊胛骨,视其征兆;“擗算”,擗竹于地以求数,类似折蓍草占术;“咒羊”,于夜间牵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烧谷火,次日晨屠羊,视其肠胃通畅则主吉,羊心有血则不吉;“矢击弦”,用箭杆敲击弓弦,听其声而占算战争胜负和敌至之期。西夏人作战忌晦日,重单日,战败后还要举行“杀鬼招魂”的仪式,用以超度亡灵。

党项人特别重视复仇,如仇家有丧则不受侵害;无力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被焚者趋而躲避,因党项之俗认为“敌女兵不祥”。

五、西夏史料

1、西夏文史料

西夏在元昊建国前夕创制了西夏文字,汉文史书称为“蕃书”。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西夏文文献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少。1908 年至1909 年,沙俄军官柯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的西夏文书,其中有官私文书、法律文献、语文著作、文学作品、历史、医卜、佛经以及译自汉文或编译成书的汉籍译著,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西夏史料。

2、政治、法律史料

法律著作有六七种,其中《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共20 章,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制定的法典,它规定了西夏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家政治机构及国家各阶层所应遵循的准则。西夏神宗光定年间(1211—1222)还制定了《新法》和《猪年新法》。军事法典有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制定的《贞观玉镜统》。职官制度的记载,有一份《西夏官阶封号表》,列举西夏官阶七品,以及皇后、公主、嫔妃、诸王、国师、文武大臣的封号。这些都提供了研究西夏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社会经济史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中列有国家设立的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机构司、院有七八种以上。

西夏文韵书《文海》,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要集》,词书《圣立义海》、《义同一类》,记载西夏时期的各类词语,反映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都可当作史料来利用。西夏文书《瓜州审判记录》、《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夏的社会经济制度。

3、文化典籍

西夏文献中属于文化方面的典籍最为丰富。字(词)典中除上列几种外,还有《音同》、《五声切韵》,分类词语《三才杂字》,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诗文集《三世属明言文集》、《贤智集》,诗歌《新集金碎掌直文》,故事《新集慈孝记》,格言集《圣立义海》,谚语集《新集锦合辞》等。还有宗教咒语《魔断要语》,法术图《谨》

以及历书、乐器图等。

西夏时期曾从汉文或藏文翻译佛教经典,现存的西夏文佛经十分丰富。

佛经中译经图及其序跋如实地描绘了西夏译经的场景、组织、规模;列举了译经的时代,译、校者及译经缘起,是研究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六、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西夏族灭族。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

宁夏发现中国最老文字

宁夏发现中国最老文字 近日,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文远) 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并有许多论著。据出土的刊本和写本,西夏人编撰有〈文海〉〈文海杂类〉〈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等有关语言文字的著作多种。〈音同〉刊印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成书的时间则可能还要早些。收集六千一百多字。它仿〈切韵〉的分类,以每个字第一个子音的次序排列。子音又分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牙音、喉音等九类。每一类中又将含有相同发音系数的字,依次归纳成同一小类,所以在同一类中,只要知道其中某各字的读音,

其余各字的音也就可以随之读出。〈文海杂类〉排列方法和〈音同〉按韵排列的方法相似。每字下有三部分注释。一是分析字形,二是解释字义,三为反切注音。〈文海〉残缺很多,今只存有三千字左右,依韵排列,也分字形、字义和字声三部分。〈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乾佑庚戍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xx项人骨勒茂才所著,它是一部汉文和西夏文对音的字典。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这本书供西夏人学汉文、汉人学西夏文用,以达到互通语言,增进xx项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全书按内容分为天、地、人三大类,每类又分成列,每列四行。右数第一行为西夏字的汉字注音,第二行为西夏本字,第三行为西夏字的汉文意义,第四行则为释意汉字的西夏对音。这部字书,为xx项族和汉族人民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提供了方便。此外,又有名为〈杂字〉的书,收集的字分类排列,有天、地、人三大部,以下再分小类,如男子衣服、妇女服饰、树木、蔬菜、草、五谷、西夏姓氏、器具等。解释字义用小字,并注明其汉字,如西夏字“琵琶”下注曰“汉名琵琶”。可能是作为启蒙教育的杂字课本。 由于西夏时期大力推行用西夏文字翻译各种汉文经史典籍及佛经,所以西夏文字在一部分xx项贵族的影响。西夏灭亡以后,元朝的统治阶级曾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印西夏文〈大藏经〉三千六百余卷,分施与原西夏统治的主要地区,继续利用佛教来加强对xx 项民族的统治。考古材料证明,西夏文在个别地方还一直延续到明代晚期,河北省保定市近年还出土了晚至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用西夏文字雕写的石经幢。

浅谈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浅谈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摘要】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宁夏的特色文化构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以宁夏的历史、民族、人文、自然和文化创新为基础的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区域文化,是摆在我区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宁夏特色;文化构建;区域文化 1.发展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 1.1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构建宁夏特色文化的思想基石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全党工作的伟大纲领。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并以此为标尺构建区域特色文化,就是对“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切实实践。 1.2风格独特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是构建宁夏特色文化的坚实基础 特色文化是地区的一个品牌,一种资源,是它展示于外部的文化的典型形象。它虽不等同于区域文化的总体形象,但它却是一个地区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内核和可以作为其外部标志的典型形象。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川及所形成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等都是最具特色的宝贵遗产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优势资源。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17.72%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人口分布,使宁夏山川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以穆斯林信仰文化为特征的回族文化氛围。回族男人头上的白帽、女人的盖头;遍布城镇、乡村的清真寺;街道、市场上高挂的清真牌匾;美味的回族小吃;回族妇女独具风格的剪纸、刺绣、手工艺品,还有那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独占一席的民间叙事长诗,使回族文化的彰显与表达自信而强烈。虔诚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使鲜明的回族文化得是断传承光大。 以西夏王陵为代表的西夏文化是宁夏历史的最辉煌的一页,而今已成为宁夏独有的旅游资源,对西夏文化的发掘、保护是宁夏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自古以来的民谚不仅道出了黄河对宁夏大地的哺育

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等措施。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1399年,建文帝朱允坟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考虑到北京是他多年经营之地,而南京总为偏安王朝,难以控制北方游牧部落,于是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自此,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注重对外交往与贸易,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外交史与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待少数民族部落,明王朝采取了招抚与防范的积极措施,如设立奴儿干等四卫,“令居民咸居城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来居者听”,安抚并适应了鞑靼、女真各部的发展。设立哈密卫,封忠顺王,使之成为明王朝西陲重镇。利用鞑靼、瓦剌与兀良哈等三卫,来削弱东蒙古势力等。明朝近三百年中,也发生“土木之变”、倭寇入侵、葡萄牙入侵等动乱,但各族人民之间仍在较为统一的局面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男子宫服与民服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 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

辽西夏金元儒学第一章第六节1

《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 默认分类2009-09-22 14:14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 一、辽朝儒学 经过两宋时期理学化的发展,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转折,重建了儒学的新体系,此即人们常说的新儒学。不过,新儒学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域,而当时与两宋先后处于分裂状态的辽夏金等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受到新儒学的及时影响。他们所接受的儒学影响基本上还是儒学的那些传统内容,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才有些微改变,两宋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不仅开始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儒学本身也有了新的发展。 辽朝自916年立国,到1218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时间。此期间,辽朝的统治者虽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学在辽朝依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似乎是儒家学说。在辽朝立国之始,统治者就注意吸取汉族统治者利用儒学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极力提倡儒学。尤其是辽朝的贵族群体,更加对儒学崇拜与信奉,尊孔子为"大圣",并不断向汉族统治区域派遣人员学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开主张祭祀孔子,以为孔子大圣,宜为万世所尊。 与此同时,辽朝的统治者还注意吸收尊奉儒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他们的统治队伍,较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巩固统治。976年,辽景宗时下令恢复南京礼部试院,计划实行科举考试。至辽圣宗时,正式实行开科取士。各地也纷纷建州学和孔子庙,举国上下一片尊儒之声,一派儒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了辽朝的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已有相当大的提高,基本上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地的孔庙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儒家学说也随之提升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开始具有一种法典的意义,在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辽朝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二、金朝儒学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立国。由于女真族素来具有崇尚汉文化的精神传统,因而建国之后便相当自然地尊信儒家学说,并自觉地以儒家学说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这主要表现在: l.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使用。金朝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儒家经典,他们不仅自己精心研读,而且于1164年下令将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译成女真文字。他们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要求学者既能诵之,必须行之,将儒学视为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特别是随着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理学开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流行,像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朱熹等人的学说,差不多在北方金朝的统治区域都能找到学术传人,只是学术水平没有宋代理学家的水平那么高而已。

西夏辽金古钱币

西夏古钱币 西夏钱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铸制工艺精良、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称著于世。研究西夏钱币,是新兴的西夏学科的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钱币学、丰富我国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铸造西夏钱币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党项族于公元1038—1127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里。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称党项羌。党项族原来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广阔地带,以姓氏为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后受吐番侵挠,请求归附中原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后,被陆续迁移到甘肃省以东和陕西省北部地区。内迁后的党项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参与镇压,因作战有功,被赐 -1- 李姓,封夏国公,任夏绥银节度使,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拓跋部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一个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大宋王朝建立后,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赵姓、封官爵、给岁赐的安抚办法。党项拓跋部名义上臣属于宋,而实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册所载:“虽未称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项首领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业的元昊继承父位,开始了建国之举:废除大宋年号,建西夏年号显道行于国中;去掉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成笔划复杂的西夏文,在领地推广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筑坛受册,即位皇帝。从此,西夏先期和北宋、辽,后期和南宋、金鼎足对峙了190年。在这190年中,西夏相传十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并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 西夏末年,新兴的蒙古族以强大的蒙古铁骑多次进攻西夏,占城夺地,烧杀抢掠。《嘉靖宁夏新志.拓跋夏考证》记述了蒙古灭夏的情景:“蒙古军攻占夏城邑,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 二,白骨蔽野”。在战争残酷的刀光剑影中,西夏生命财产饱受涂炭,典籍文物损失殆尽。后元人建史,独缺西夏,战后的西夏遗存,又再度湮没。

国内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名录

国内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名录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军旅文艺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网络文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师专学报》萧红研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词学论坛”“冯友兰与当代儒学”郧阳师专学报道教与武当文化研究 吉首大学学报沈从文研究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留学生与近代中国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陈独秀研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辛弃疾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名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 ☆黑龙江大学《求学是刊》文化哲学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 ☆延边大学《东江学刊》东北亚文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世界史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管理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财经问题研究》理论研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蒙古学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学、心理学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二、“优秀栏目” 北京市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三农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犯罪研究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军旅文艺 武警学院学报边消警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电力经济研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物流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网络文学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理论与实践》劳动关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教育》地学人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财政税收 上海市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影视艺术与传播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天津市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公共行政 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现代企业管理

宁夏传统文化

宁夏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宁夏传统文化——西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一、文字 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这种文字借鉴汉字的笔画和,又有自己的特点。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的兴盛、佛教的传播、文学的繁荣、的进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划时代的贡献。作为中国二十多种民族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异彩。 二、法律 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西夏文献中却保存多种法律文献,最为着名的是《》。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华,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三、文学 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文献中有诗歌的写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羌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

籍,如《论语》、《孟子》、《》、《》等都有西夏文译本。特别是唐代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能使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四、艺术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雕塑西夏雕塑艺术品种类多,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西夏皇陵出土的,长120厘米,重188千克,模制浇铸,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是西夏铜铸艺术的代表作。西夏石雕题材丰富,出土的有石马、石狗、、石雕人头像、栏柱、柱础、人像石座等。动物石雕、栏柱石雕都为通体圆雕,比例均衡,刀法细腻,有的留有彩绘痕迹。西夏皇陵出土的人像石座,呈跪坐负物状,形象有男女之分,皆双眉粗厚,双目凸出,短鼻獠牙,一说为西夏奴隶形象的写照。

姬周王朝秘史系列 纪年(表)篇

姬周王朝秘史系列纪年(表)篇 【姬周宗族发源世系表】始祖黄地氏部落(传说居于吉水之畔,故而后裔以姬为尊氏) 古姬字祖先黄帝姬轩辕(公元前2746――前2697年登基。祖上称登基年为黄历元年或道历元年)(华邦民族部落大一统的黄帝,人文始祖) 圣帝姬轩辕先祖帝帝喾(轩辕黄帝嫡二十七世继承人,华邦民族部落的大首领)先祖姬弃(帝喾嫡长子,本名姬稷,(黄历600年)失去了华邦部落大首领的位置。姬稷失去大首领后,担任掌管农耕的大司农官职——后稷。 神稷姬稷所以其后继嫡裔统称为后稷)先祖后稷传说帝舜至夏朝初期掌管农耕不窋传说夏朝孔甲时期鞠传说夏朝末期公刘不详庆节不详皇仆不详 差弗不详毁隃不详 公非不详高圉传说商朝时期不详亚圉传说商朝盘庚时期不详公祖类不详周太王姬亶父(公)(公元前1235年—前1171年)(周天王追尊,大周王朝的开拓者)黄帝纪元

1462年诞 太王姬亶父(因记载缺失,故先祖尊名不全,姬稷嫡三十七世主宗世子姬亶父) 王季姬历(牧)(公元前1171——前1158年在位时间14年。因故被商君主祭神)(周天王追尊)(商帝文丁册封牧师。商制牧师,相当于周制封邦候爵爵位)周文王姬昌(伯)(公元前1186—1158--1116--前1109年)(周天王追谥)商帝文丁册封西伯。商制伯,相当于周制封邦公爵爵位) 圣王姬昌(姬昌,姬周王朝的奠基者,德礼宗法的制定者,嫡后尊称为圣王) 姬周王朝世系表姬周王朝黄帝 纪元1593年代商(公元前1106—公元前256)京师\镐京\洛邑姬周王朝——宗周(公元前1106—公元前771年)共336年\京师\镐京第1任—周天王姬发(公元前1151——1117—1109--1106—前1103年)在天王位3年(祖上说:“天王居大位仅六载余”。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封建王朝,周天王姬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 周天王姬发国史惯称为周武王。因开国国君姬发自称天王,故其嫡裔王位继承者均称天子)第2任—成王姬诵(前1115---1103--1095—前1065年)在位38年周公姬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 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史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为 宁夏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 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 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纯、安全、遵顼、德旺和末主,期间经历了重 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最终灭亡于 成吉思汗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地震帮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以杰出 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 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 裂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区无法获得生活亟需的农产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代表草原游牧贵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四 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战争。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目的是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轻动”,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的金国, 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 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 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无暇顾 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 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 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 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 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1205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第一次向夏国发动进攻。这年三月,铁 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 并纵兵至瓜、沙诸州进行掳掠。四月,蒙古军在退兵时经过落思城,又大掠人口、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纯祐对蒙古军的突然进攻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蹂躏。待蒙古大军撤退后,纯祐庆幸危机已过,于是下令大赦。修复经过战争被 毁坏的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表示夏国经过大难之后,必将中兴。同 年十一月,纯祐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

西 夏 简 史

西夏简史 建立民族:党项 来源:《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唐朝以前的发展:《旧唐书》载:“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tàn chāng)、邓至后,党项始强。” 民族特点:①兵力以骑兵为主。 ②十分重视复仇,在除掉仇人前,“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③党项人尚武好利的特点,有助于对我们理解其对唐、宋、辽、金等政权或降或叛、反复无常的态度。 北周及隋朝时期:时归时叛,常有边患。 在唐朝时期的发展: 一、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党项多个部落相继归附唐朝。唐太宗在党项设臵四个州, 分别拜授各部首领为刺史。后来,唐朝在党项地区设臵了32个州,大约有34万党 项人处于唐朝统治之下; 二、唐高宗统治时期(650-683年),由于采取了姑息吐蕃的政策,使吐蕃势力不断壮大, 乃至最终吞并了所有党项人的领土; 三、从公元692年开始,有20万党项人内迁唐境,武则天朝廷不得不设臵朝州、吴州、 浮州、归州等十个州进行安顿; 四、在安史之乱期间(755-762年),党项人经常与吐蕃人勾结,时不时地进行反叛; 五、到了765年,吐蕃完全占据陇右(河西和甘肃东部),党项的威胁越来越大; 六、公元787年12月,唐朝禁止国内商人“以牛、马、器械与党项部落贸易。”; 七、公元799年,六州党项从石州(今山西吕梁)逃往河西。原因:不堪忍受唐朝永安 镇(今山西汾西)守将的骚扰。 八、到了唐文宗当政时期(827-840年),藩镇统领贪婪横行,导致党项部落困苦不堪。 为了报复,党项人在吐蕃的帮助下侵扰唐朝边境州县。 九、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军大败吐蕃军队。之后,吐蕃王朝又深陷内乱之中, 以至全面崩溃。于是,吐蕃原先占领的河西地区,又重新被党项人统治。 十、黄巢起义期间(875-884年),唐僖宗李俨年幼,宦官田令孜把持朝政。朝廷想倚重 党项人的力量平叛,于是任命党项平夏部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州、绥州 (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节度使。 十一、公元882年,尽管拓跋思恭被黄巢击败,唐僖宗仍下诏晋升他的官职,“封夏国公,赐姓李。”;

课程名称_中外服装史 (Foreign Fashion History)

百度文库专用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Foreign Fashion History) 课程代码:00672(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而且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本课程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服饰的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变迁关系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的分析,可以开阔学生对中西服饰造型、色彩、图案、装饰等艺术区别和文化特点的了解与认识;开阔学生的现代服装设计视野和创造性思维。本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中外服装史是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学生应掌握中西方服装史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与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风格。熟悉具体服饰造型、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等各种元素,为学习中西方文化、借鉴与发展中西方服饰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中国部分(2学分) 第一章先秦服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原始社会服饰状况,了解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掌握礼制与冠服制度以及冕服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重点) 识记:礼服、一般服装的样式特征 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这个贺兰山下的神秘古国,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近二百年之久。但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找不到西夏史。西夏灭亡后,其历史和文明都沉淀在历史深处。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即宗元昊被立为太子到西郊称帝、创建西夏国家的时期,也是西夏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地理位置大体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不,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和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一、西夏统治者简介 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5月26日),一个婴儿

在灵洲(今宁夏灵武)呱呱坠地,他刚出生就啼声英弃,双目炯炯。 李元昊出世的几个月前,他的祖父李继迁,一生戎马征战,彪悍勇武的盖世英雄,却因箭创发作,伤势日重,卧床不起了。子德明战功卓著,继承父亲遗业。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于识时审务,利用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元昊出生的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与北方的辽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辽军南侵,宋真宗被迫亲征而获胜,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国危子弱”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二、什么是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是自景宗元昊建国后,随着其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党项族汉化的加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西夏文化由于吸收了周边名族及邻国文化的养料,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因此,西夏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而且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不仅表现为儒学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管制、兵制、法律、礼乐等典章制度,以及文字与书法、文学与史学与历法、回话与雕塑、服饰等方面。但是由于对西夏文化稀少的文物典籍,使人们对西夏研究望而却步,学术界称西夏研究为“绝学”,西夏文字因其难以识别,更被视为“天书”。 三、西夏文化艺术 1、西夏文

西夏人信奉什么宗教

西夏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王朝,也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原本崇拜自然,信仰鬼神,故巫术流行。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而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同时也有道教流传,形成以佛教为主,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 西夏统治者接受佛教并推动发展。他们利用政治、经济条件,大力提倡佛教,企图借助佛门保佑皇权。西夏统治者把“佛”当作精神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于是在党项族中,乃至于在西夏全境,佛教更加迅速传播和发展。在中古时期,地处西北的西夏佛教隆盛,刹寺林立,僧人众多,经书无数,法事不断,在佛教发展上有很多新创举。西夏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用西夏文翻译佛经是西夏佛教的一大特点。西夏虽偏安一隅,财力有限,但花在发展佛教方面的人力和物力令人惊叹。通过近代出土的西夏文献不仅了解到西夏皇帝和皇太后撰写发愿文的数量在历代是最多,同时一些发愿文还记录了西夏铺张的佛事活动,例如有些皇室举办的法会场面很大,恭请高僧作法事,时间长达七个昼夜,散施佛经多至二十多万卷,可见当时西夏佛教信仰之盛。 西夏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刻印佛经,并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佛经,在贺兰山中有仿山西五台山寺的西夏五台山寺。西夏还保存着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佛塔。西夏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有八十多个西夏洞窟,在西夏壁画中有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有保存至今最早的佛教连环画出图本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大批佛教绘画都是绘画中的珍品。这些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西夏佛教内容逐渐为世人所重。 西夏党项族与藏族(早期称吐蕃)的族源较近,语言同系,地域衔接,山水相连。经过长期交往、迁徙,相互自然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党项族就和吐蕃有政治、经济和宗教往来。西夏在发展佛教时,除主要吸收中原佛教外,对吐蕃佛教也兼收并蓄,形成佛教的多源情况。西夏时期两族的关系在新形势下有了新发展。一方面西夏王朝与吐蕃政权随着宋、夏、吐蕃三角关系的变化而时战时和,另一方面在西夏境内蕃族(党项族)和吐蕃的交往也随着文化的交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流传而日益加深。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瓜州、沙州、甘州、凉州等地是受吐蕃佛教薰陶较深的地区,并逐渐向西夏腹地(今宁夏一带)延伸。西夏中期以后更加迅速从藏传佛教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宋天圣八年十二月(1031年),德明派使臣去宋朝第一次向宋求赐佛经。宋、夏议和后,宋朝第二次赐佛经给西夏。显然,这种友好的宗教往来,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宋至和二年(1055年),承天寺建成,宋朝第三次赐给夏国大藏经。不久,宋嘉佑二年十二月(1058年)西夏又得到宋朝赐予的第四部大藏经。西夏毅宗亲政后的第二年,即西夏奲都六年(1062年)西夏第五次向宋朝赎经。此次宋朝颁赐大藏经印造时间较长,自嘉佑七年下诏,嘉佑十一年给付。与此同时,西夏也向辽国进贡回鹘僧、金佛、《梵觉经》。最后一次赎大藏经的活动是在惠宗初期,宋熙宁五年(1072年),西夏派遣使臣进马赎大藏经。这六次赎经都在西夏前期,频繁的求取佛经,应与当时大规模将佛经译为西夏文有直接关系。 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其佛教发展最富影响的是用西夏文翻译佛经。向党项族推行佛教,必须要以党项人能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宣传教义。因此,以西夏文翻译佛经,在西夏建国前后已经列入西夏统治者的议事日程。西夏前四朝的53年,共译经362帙、812部、3,579卷。其后虽然有所增译,但大都属于补充性的译经和翻译藏传佛教的经典。

西夏官制

西夏官制 建国前后的官制 从唐末党项羌拓跋部崛起,附唐后受唐朝封为夏州(今陕西靖边境)定难军节度使,据有夏、绥(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静(今米脂境)五州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朝藩镇。经五代到宋朝建立,中原王朝多次更迭,党项拓跋氏夏州政权虽割据一方,但在名义上都是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进行统治。其部落与族帐首领分别被授予蕃落使、防御使、团练使、都押牙、指挥使、刺史等官职,实际上在本族部落内部仍行使部落、族帐首领的权限。 李继迁、李德明在位时期,是党项夏州政权积极准备建国的时期。由于党项夏州政权管辖的地区扩大,境内除党项人户外,还包括人数众多的汉人以及吐蕃、回鹘、契丹等族,党项政权松弛的政权形式与名义上的节度使身份,已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的需要。李继迁初起时,即开始模仿宋朝制度设立官职,宋人谓其“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②。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攻占宋朝的银州,准备称王,当时在谋士张浦的劝阻下,决定仍延续旧职,暂代定难军留后,称都知蕃落使。对部下则“设官授职,以定尊卑”,其官职仍沿用中原王朝过去对党项首领所封的官职名称,如左·右都押牙、蕃部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到李继迁子李德明继位后,宋、辽两国都拉拢李德明以牵制对方,争相对其封官进爵。辽封为夏国王,又晋大夏国王;宋先封西平王,后又晋夏王。李德明则完全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筹备建国称帝。他于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行帝制,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册立长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母卫慕氏为后。这些措施都为建立独立的西夏王朝作好了准备。 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李元昊嗣位,立刻加快了立国称帝的步伐。他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避其父李德明讳,改称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又仿照北宋官制,于显道二年(1033)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官制。据《宋史·夏国传》上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些机构的职掌与官吏委派,按宋朝所行制度大体上可以推知,清代学者吴广成在其所撰《西夏书事》中作如下注释:中书,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属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官。枢密,掌军国兵防边备,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属有枢密同知、副使、签书、承制等官。三司,总国计,应贡赋之入,属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官。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属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开封府,掌尹正畿甸之事,属有六曹、左·右军巡使、判官,左·右厢公事干当等官。 翊卫司,司统制、训练、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诸事,官有马步都指挥、副都指挥及诸卫上将军、大将军之号。官计司,司文武职事员阙,注籍应选。受纳司,司仓庾贮积及给受等事。农田司,司仓储委积,平粜利农,属有司农卿、少卿、丞、主簿等官。群牧司,司内外九牧国马,属有制置使、副使、都监等官。飞龙苑,专防护宫城,警捕盗贼,以武干亲信者为之,或以内臣充职。磨勘司,司选叙、磨勘、资任考课。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金彩绘素,以供舆辇册宝之用。蕃学与汉学是西夏的教育机关,西夏建国时“尚无科目取士之法,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以野利仁荣主之,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写以蕃书。于蕃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教之,俟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所书端正,量授官职。并令诸州各置蕃学,设教授训之”③。 西夏的官制,从元昊建立之后,历朝都有增置改建,如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元昊又改革官制,仿宋制设置尚书令,其职掌在“考百官庶府之事而会决之,又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六曹”。毅宗谅祚时期,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 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西夏史料

西夏史料 西夏有专设的史官与修史机构。据夏仁宗时制定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规定,夏国“史院”位列三品(中品)①。仁宗时担任蕃汉教授的大臣斡道冲,世代掌国史②。天盛十三年(1161),设立翰林学士院,任命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修撰李氏实录。 西夏所修实录、国史都没有流传下来。史载西夏献宗时,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知国且亡,谱夏国世次二十卷藏之”③,未见传世。西夏末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入西夏后,收其“遗书”,其中当有西夏的实录、国史等史籍。据明人姚士粦《见只编》记载:“兰溪魏某,客华州王槐野祭酒家,见架上有‘夏国书’,凡阅三旬始遍。”又清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黄氏千顷斋藏书记》云:“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其子孔度屡见许而不可得。”近人柯劭忞为戴锡章《西夏纪》所作序中有:“犹忆光绪辛巳(1881),予与福山王文敏公(懿荣)俱客成都。文敏言:有得西夏国史数册者,皆梵字也。属文敏购之,其人秘为鸿宝,不肯售。”据以上记载,西夏的史籍是逐渐散失亡佚的。 佚失的宋人所著西夏史籍,据今所知有孙巽《夏国枢要》2 卷,记西夏“兵屯会要,土地肥硗,井泉涌涸,谷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与夫城池之完缺,风俗之所尚”①。元修《宋史·夏国传》所述帝王谥号、庙号、陵名等,都采自此书。刘温润曾任鄜延都监,驻守延州(今陕西延安),著有《西夏须知》1 卷,记载西夏境内杂事,凡15 条目②。这两部书大约在清中叶时尚存残本③。此外,宋元人著作的西夏史书尚有存目而无撰者姓名的,有《西夏杂记》④、《西夏事实》、《西夏事宜》等。⑤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由于现存的西夏史料极少,今日研究西夏历史,主要依靠宋人所编的史书中与西夏史事有关的著作。此类著作很多。记载西夏史料最为丰富的,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后人编辑的西夏史书多取材于此,如果将其中有关的西夏史事摘录成编,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西夏编年史。其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最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其中《兵》、《方域》、《蕃夷》等门类,保存了丰富的西夏史料。托名曾巩撰的《隆平集》、王称《东都事略》,都是宋人著作为夏国作传者,采撷史料较早,且“信而有征”⑥,前者多记载西夏习俗和制度,后者专述西夏立国前后至北宋末与宋朝有关的史事。此外,大量的宋人文集、笔记小说中都有不少的西夏史料,尤其是那些出任过西北边疆或参与处理西夏问题的大臣的文集、笔记,时有珍贵记述,如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张方平《乐全集》、余靖《武溪集》、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①黄振华:《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7 年第2 期。原件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 ②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③《金史》卷134《西夏传赞》;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2。 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1。 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 下,参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③《西夏书事》,周郁滨序。 ④尤袤:《遂初堂书目》。 ⑤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1。 笔记如沈括《梦溪笔谈》、司马光《涑水纪闻》、魏泰《东轩笔录》、陈师道《后山谈丛》、田况《儒林公议》、曾布《曾公遗录》等。类书如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政书有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及宋人编的《宋大诏令集》等,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西夏史料。西夏与辽、金并存,关系密切,辽、金的史籍如《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归潜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都有涉及西夏史事的记载。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